dc.contributor.advisor | 高永光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李厚生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李厚生 | zh_TW |
dc.date (日期) | 1996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8-四月-2016 10:44:20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8-四月-2016 10:44:20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8-四月-2016 10:44:20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B2002002298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7263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東亞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84260015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論文以「文化大革命」為背景,從共軍擁有的權力、意識型態的影響,以及表現的行為等三個面向,探究在此期間(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共軍在地方上所扮演的政治角色;同時以此為出發點,說明共軍與中央的互動、「軍人干政」的爭議,與共軍在派系衝突中的立場。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緒論-----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研究方法-----3 三、研究範圍-----5 四、研究架構-----6第一章 影響共軍地方政治角色的歷史因素-----9 第一節 從「黨指揮槍」看早期的山頭主義-----9 一、地方軍權個人化-----9 二、國際派與毛澤東之爭-----12 三、從軍權到黨權-----13 四、照顧山頭,消滅山頭-----14 第二節 多功能角色與紅專衝突的影響-----16 一、多功能角色原則的背景-----16 二、彭德懷的「正規化」建軍-----18 三、林彪的突出政治-----20 四、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23第二章 共軍在地方的政治角色(1966-1968)-----27 第一節 「文革」的爆發-----27 一、失勢的魅力領袖-----27 二、最小致勝聯盟-----30 三、向地方奪權-----32 第二節 展開「三支兩軍」-----34 一、軍人對「文革」的態度-----34 二、正式介入「文革」的開始-----36 三、武鬥與對峙-----38 第三節 「武漢事件」的影響-----41 一、「武漢事件」的經過-----41 二、揪軍內一小撮-----43 三、九五命令-----46 第四節 權力與秩序-----48 一、「楊、余、傅事件」的影響-----48 二、動亂的結束-----50 三、全國山河一片紅-----52第三章 共軍在地方的政治角色(1969-1976)-----55 第一節 軍人在黨組織-----55 一、「九大」的召開-----55 二、地方黨委會的重建-----58 三、「反驕破滿」運動-----61 第二節 「林彪事件」與軍人-----62 一、林彪與軍人的矛盾-----63 二、衝突公開化-----65 三、林彪的覆亡-----67 四、地方山頭依舊-----69 第三節 對共軍的整頓-----70 一、初步的整頓-----70 二、軍人淡出黨組織-----73 三、鄧小平復出整軍-----75 第四節 四人幫對軍權的爭奪-----78 一、培養軍中代理人-----78 二、批判地方軍頭-----79 三、第二武裝-----81 四、「十六政變」中的軍人-----82第四章 關係網絡中的共軍-----85 第一節 從派系政治看權力-----85 一、權力的性質-----85 二、雙重角色菁英-----86 三、派系、利益團體與權力-----89 四、權力上的合作與衝突-----90 第二節 動態的意識型態衝突-----93 一、意識型態的地位-----93 二、中共的意識型態-----94 三、毛澤東的個人權威-----96 四、意識型態的衝突-----99 第三節 政策與權力基礎-----102 一、派系、利益團體與政策-----102 二、中共的決策過程-----103 三、權力、意識型態與政策衝突-----107第五章 評估與展望-----111 第一節 共軍在權力結構中的地位-----111 一、連續體的說明-----111 二、邇續體的應用-----113 第二節 對共軍的政治控制-----116 一、文人的政治妥協-----116 二、共軍的角色認知-----118 第三節 派系政治下的互動模式-----120 第四節 鄧小平對共軍政治角色的調整-----122 一、「三支兩軍」政策的評價-----122 二、建軍路線的再出發-----126 三、持續與變遷-----127 第五節 改革開放下的共軍地方政治角色-----129 一、軍隊經商與分裂之說-----129 二、「軍閥割據」的可能性-----131 三、黨的團結-----135結論-----137參考書目-----139表圖目錄表2-1 各類人士在省級革委會負責人中所佔的比例-----53表3-1 八大軍區司令員調動情形-----76表4-1 中共的意識型態之產出過程-----94表4-2 中共意識型態地位的改變-----96表4-3 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八年中共國防預算編列概況表-----110圖3-1 「九大」中央委員會各類成員的比例(含候補)-----57圖3-2 省級黨委會領導成員分析(一九七一年八月)-----60圖4-1 團體之間利益均衡與政策的關係-----104圖4-2 菁英理論決策模式圖-----106圖5-1 軍人影響政治決策圖-----111圖5-2 中共軍人地方參政程度的變化(1967~1978)-----113圖5-3 共軍與其他社群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122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2298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文革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軍人干政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文革」時期共軍在地方的政治角色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