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Center,Research & Development (Social network graph considers only
internal connections of NCCU
)
YUAN-TSE LIN (102)
2025-01
批判理論與儒學的當代對話
2024-11
孔子與黑格爾—論東西方政治哲學理念在當代的分際與融合
2024-11
團結概念的結構轉型與社會國理念的重構
2024-11
論在漢學人學建構中的語言世界觀相對性基礎
2024-08
From Preservation of Existence to the Unity of Discourse—On the Foundation of Ethics of Co-Responsibility in Global Ethics
2024-06
中華現代性的探索與華人民主政體的未來展望
2024-06
儒家政治文化與華人民主政體的未來展望
2023-12
儒家政治文化與華人民主政體的未來展望
2023-12
團結概念的結構轉型—論黑格爾的倫理性學說與儒家禮治國理念的重建
2023-12
禮治的倫理生活建構—從黑格爾法哲學論儒家政治哲學的自由理念
2023-09
從友愛到團結—論全球倫理的道德基礎
2023-06
禮治的倫理生活建構 —從黑格爾法哲學論儒家政治哲學之自由理念的內涵
2023-06
評Roy Tseng, Confucian Liberalism: Mou Zongsan and Hegelian Liberalism
2023-06
評楊儒賓:《理學第三系》
2023-05
從公民德性到民主倫理性—論黑格爾倫理性學說的承認理論結構
2023-01
文化哲學的模型--論文化類型學差異的語言世界觀相對性基礎
2022-12
後疫情時代民主自由與社會團結的疑難:基於儒家禮治國理念的初步回應
2022-12
抒情與詩教:論「興」做為審美與教化之共通感建構的漢語語言哲學基礎
2022-12
民主自由與社會團結 —試從新冠肺炎的基本權利爭議論團結的法律強制性問題〉
2022-12
危疑時代的儒學思考
2022-12
《政大華人文化講座》叢書序
2022-11
在漢學人學構想中的漢字思維研究
2022-10
西方現代性危機與儒家倫理在 21 世紀的新意義
2022-10
Action representation and semantic development in archaic Chinese characters
2022-06
漢學人學專刊前言
2022-05
肯定現代性—重返黑格爾的批判理論及其實踐哲學的涵義
2021-12
抒情與詩教—論「興」做為審美與教化之共通感建構的漢語語言哲學基礎
2021-12
論做為語言類推之感受挪用的詩興與教化
2021-11
語言相對性與漢語「感性核心邏輯」說初探
2021-08
【人物專訪】林遠澤:溝通理性與責任意識—德國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相遇
2021-07
哲學做為民主的溝通與團結-實踐哲學的對話理論闡釋
2021-06
從公民審議到民主倫理性 ——論哈伯馬斯的溝通理論是否需要黑格爾式的奠基
2021-04
公民審議與民主倫理性—論哈伯瑪斯民主理論的黑格爾式的奠基
2021-02
做天下第一等事:論儒學如何能為生民立命?
2021-02
蘇格拉底與孔子跨時空的道德對話—政大林遠澤談《儒家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
2021-01
《華人文化大師課程系列》序
2020-10
內在語言形式與文化類型學差異的語言世界基礎
2020-10
西方現代性危機與21世紀新儒學的建構
2020-09
儒家倫理及其21世紀新意義
2020-09
臺灣中文學會新書精讀計畫之三十一:林遠澤《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
2020-07
哲學做為民主的溝通與團結-實踐哲學的對話理論闡釋
2020-05
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禮治國理念的批判理論研究(第三年計劃)
2019-12
從馮特的語言身體姿態起源論論漢字思維的可表達性問題
2019-12
儒學也可以很民主!—政大哲學系林遠澤談「溝通理性」
2019-11
語言的身體姿態起源論與漢字的語言學定位
2019-08
溝通行動理論
2019-06
道德在什麼意義下需要宗教-四種型態的討論
2019-06
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
2019-06
哲學:為建立台灣做為未來華人世界的新雅典而努力
2019-05
精神保健看護におけるリカバリーモデルの構築と基礎づけ
2019-05
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禮治國理念的批判理論研究(第二年計劃)
2018-11
《大乘起信論》的當代新格義-從德國觀念論轉向批判理論的試探
2018-11
全球視域下的華人文化跨學科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簡介
2018-10
從符號形式到生命現象-論卡西勒符號形式哲學的文化哲學涵義
2018-06
【Academic Review】
2018-05
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禮治國理念的批判理論研究(第一年計劃)
2018-05
中國文化的符號形式基礎-漢字思維與文字學的哲學研究(第三年計劃)
2018-01
中國文化的符號形式基礎-漢字思維與文字學的哲學研究
2017-12
勞思光先生對於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與道德哲學的詮釋
2017-05
中國文化的符號形式基礎-漢字思維與文字學的哲學研究(第二年計劃)
2017-04
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
2017-03
從《儒門內的莊子》淺議「莊子化的儒學」是否可行?
2017-02
姿態、符號與角色互動-論米德社會心理學的溝通行動理論重構
2017-02
『大乗起信論』の現代における新たな格義:ドイツ観念論から批判理論への転回の試み
2016-05
中國文化的符號形式基礎-漢字思維與文字學的哲學研究(第一年計劃)
2016-04
論霍耐特的承認理論與做為社會病理學診斷的批判理論
2016-01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漢字思維與語言
2015-11
從符號形式到生命現象-論卡西勒符號形式哲學的文化哲學涵義
2015-06
身體姿態與語言表達-論馮特的語言手勢起源論與民族心理學理念
2015-06
從洪堡特語言哲學傳統論在漢語中的漢字思維
2015-04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文化哲學
2015-02
關懷倫理與對話療癒-醫護人文學的哲學探究
2015
溝通理性與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法政理念
2013-12
勞思光文化哲學的基本架構、理論限制與研究展望
2013.06
《神聖的教化》書評
2013.05
回復自我的共同關懷-論精神衛生護理的對話理論基礎
2013.03
禮治與正名-論儒家對於政治正當性之倫常奠基的道德文法學構想
2013
價值關聯與符號形式-論新康德主義文化哲學的兩種進路
2012-09
克己復禮為仁-論儒家實踐理性類型學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重構
2012-08
禮治與正名-論儒家對於政治正當性之倫常奠基的道德文法學構想
2012-05
從理性批判到文化批判-論卡西勒文化哲學之符號形式奠基
2012-04
論規範遵循之可期待性的理性基礎-試從對話倫理學的應用問題論道德、法權與政治責任之規範效力差異與互補
2012-03
人倫何以能為常道?試從社會化承認關係的建立論儒家禮治社會的團結基礎
2012
價值關聯與符號形式-論新康德主義文化哲學的兩種進路
2011-12
無知的自由與無為的責任-從永續存在的未來責任論教化的限度與道法自然的當代意義
2011-06
人聲如何成言?論從赫德到米德的符號意義構成理論
2011-04
禮治與正名-試論儒家對於政治正當性之倫常奠基的符號互動論基礎
2011
正義的共通感與承認的鬥爭:後哈伯瑪斯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實踐哲學研究(III-I)
2010-12
論道德發展理論的當代爭議與儒家倫理學性格的釐定
2010-12
從身體姿態到表意符號-論在米德符號互動論中的自然與人性
2010-12
語言哲學的不同聲音-論洪堡特語言觀的世界開顯性與理性對話性
2010-12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a Different Voice-On Wilhelm von Humboldt`s Views of World-Disclosing Function of Language and Dialogical Character of Reason
2010-11
詞語的啟示與傳統-論哈曼對於康德先驗哲學的語文學後設批判
2010-10
從中國儒家倫理學反思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實踐哲學的新趨向
2010-08
人何以知而不行?-論以本真與團結責任為基礎的德行教育理念
2010-07
以音構義-試作赫德語言起源論的存有論詮釋學解讀
2010-05
理性、行動與語言-當代德國哲學語用學的研究(3/3)
2010
哈伯瑪斯法政哲學之系統闡釋、歷史反思與當前批判的研究
2009-05
理性、行動與語言-當代德國哲學語用學的研究(2/3)
2008-05
理性、行動與語言-當代德國哲學語用學的研究(1/3)
2007-01
以言行事效力與溝通合理性研究-試探哈伯瑪斯對社會學行動理論的語用學重構
2005.12
生命的終極關懷能否超越正義的觀點?試論宗教與形上學思考在生命倫理學爭議中的實踐意義
KA-WAI CHUI
YUAN-TSE LIN
Nation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Menu
close
Node
Scale:
1
Change Color!!
hid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