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Center,Research & Development (Social network graph considers only
internal connections of NCCU
)
CHUNG-HWA KU (125)
2011
「開放國會」與民主2.0──國會資訊數位典藏與應用計畫(II)
2011
倡議型第三部門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2010-03
國會監督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
2010-03
國會監督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
2010
「開放國會」與公民參與---國會資訊數位典藏與應用計畫(主題代號五及六)
2010
「開放國會」與公民參與──國會資訊數位典藏與應用計畫(主題代號五及六)
2009
「自由的秘密---台灣如何邁入公民社會?」專書寫作計畫
2008-12
聯合國、全球公民社會與企業社會責任
2008-03
國會監督與公民社會
2008-03
國會監督與公民社會
2008
「自由的秘密---台灣如何邁入公民社會?」專書寫作計畫
2007-06
公民社會的全球變奏
2007-06
公民社會的全球變奏
2007-05
從海耶克[Friedrich A. Hayek]觀點論自發秩序與公共秩序--以臺灣經驗為例
2007-05
從海耶克觀點論自發秩序與公共秩序──以臺灣經驗為例
2006-12
評《臺灣的社會問題2005》
2006-12
評《台灣的社會問題2005》
2006-12
評《台灣的社會問題2005》
2006-03
社區大學的現狀與挑戰
2006-01
臺灣的現代性--誰的現代性?哪種現代性?
2006-01
論傳統中國的法律教育—以法體系之價值內涵為中心的學習制度
2006
界定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 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子計畫二:我國國民歷史、文化及社會核心素養之研究(II)
2006
界定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 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子計畫二:我國國民歷史、文化及社會核心素養之研究(2/2)
2005-12
論社會科學的開放性與公共性
2005-09
由社會變遷看友善校園的實踐
2005-04
台灣的教育和社會自由嗎?
2005
界定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 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子計畫二:我國國民歷史、文化及社會核心素養之研究(1/2)
2005
解讀社會力:台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
2004-12
「社會資本」的理論定位與經驗意義:以戰後臺灣社會變遷為例
2004-12
「社會資本」的理論定位與經驗意義:以戰後台灣社會變遷為例
2004-09
臺灣社會學會簡介
2004-09
公共領域的社會基礎
2004-09
我對台灣第三部門研究的中間考察與反省
2004-07
大學評鑑的顯性與隱性功能--以社會科學為例
2004-05
總統大選結果的社會意義
2004-03
我對臺灣第三部門研究的中間考察與反省
2004-03
我對台灣第三部門研究的中間考察與反省
2004-01
風險社會中的知識解放
2004
風險社會中公民參與模式之研究︰以社區大學為例
2004
憲改大對決 : 九七修憲的教訓
2003-11
理性化與文明化—對SARS事件的反思
2003-11
風險、文明化與社會資本
2003-08
如何建構學習社會的完整體系
2003-07
風險社會中的風險治理—SARS事件的啟示
2003-03
生態問題的社會溝通如何可能?-評尼克拉斯•魯曼(Niklas Luhmann)著,湯志傑、魯貴顯譯《生態溝通-現代社會能應付生態危害嗎?》
2003-03
生態問題的社會溝通如何可能?-評尼克拉斯•魯曼(Niklas Luhmann)著,湯志傑、魯貴顯譯《生態溝通-現代社會能應付生態危害嗎?》
2003-01
風險社會中的風險治理—SARS事件的啟示
2003
從社會資本理論探討台灣第三部門之發展問題
2003
政府適合成為一個最大的廣告主嗎?
2002-12
第三部門研究的中間考察
2002
社區大學與台灣社會
2001-12
臺灣的教育改革--從大學自治談起
2001-07
Social Movement the Third Secto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in Taiwan
2001-06
評葉啟政著《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
2001-04
自由主義的社會理論──以Smith 和Ferguson為例
2001-03
公民社會在台灣的成形經驗
2001-03
二十一世紀非營利與非政府組織的全球化
2001-01
從人類發展指標看NGO的全球使命
2001
國內人文及社會科學學會調查研究
2001
21世紀社會學學術種籽培育計畫
2000-09
二十一世紀非營利與非政府組織的全球化
2000-08
大學轉型與社區大學的社區參與
2000-07
二十一世紀非營利與非政府組織的全球化
2000-07
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
2000-07
台灣的社區大學與社會自治
2000-06
社會價值重建的機制與困境
2000-04
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自治功能
2000-03
社會科學中的價值問題
2000-01
宗教溝通的基本面向─以法輪功為例
2000
台灣「第三部門」的形成及其對「社會自治」的影響
2000
台灣新興宗教的溝通型態與組織變遷(第二年)
1999-09
公民社會在臺灣成形經驗
1999-06
公民結社的結構變遷-以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為例
1999-05
社會信任、社會資本與非營利組織
1999-05
公民社會的價值觀-論「社會自治」的重建
1999-04
公民意識與社會變遷-以臺灣非營利發展為例
1999-02
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
1999-01
風險、社會與倫理
1999-01
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
1999-01
社區大學的教育理念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可能衝擊
1999
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內部與外部環境-非營利組織與社會--非營利組織社會文化基礎之研究
1999
風險、社會與倫理
1999
台灣新興宗教的溝通型態與組織變遷
1998-12
社會學的啟蒙──「盧曼熱」的預言
1998-11
公共的宗教
1998-10
巫術、宗教與科學的世界圖像--一個宗教社會學的考察
1998-09
社會科學中的價值問題
1998-08
孔恩、韋伯與社會科學的典範問題--從經濟學史的「方法論戰」談起
1998-07
從宗教社會學觀點看臺灣新興宗教現象
1998-06
殷海光與社會科學的實證主義
1998-04
公民社會與非營利組織──一個理論性研究的構想
1998-03
自由主義與德國的命運
1998-01
非營利組織之整合型研究---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問題---理論及經驗研究
1998
非營利組織之整合型研究-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問題:理論及經驗研究
1997-09
資本主義與中國文化--韋伯觀點的再評估
1997-07
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
1997-03
教育國際化的文化衝擊
1997-03
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
1996-12
社會變遷下政府角色的調整
1996-08
德國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制度--以分流教育為例
1996-07
民主社會中的個人與社群
1996-06
教育改革與社會變遷-以德國為例
1996-05
德國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制度──以分流教育為例
1996-04
評「高等教育組初步改革建議」
1996-02
「啟蒙」與「觀察」--系統理論的認識論初探
1995-08
資本主義與中國文化--韋伯觀點的再評估
1995-08
大陸知識份子在社會變遷過程中的角色與影響
1995
宗教教育之國際比較及政策研究
1995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社會學--從發展社會學的角度評估
1994-09
「風險社會」的概念及其理論意涵
1993-12
本土化的策略與陷阱:評黃光國的《互動論與社會交易》
1993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1992-03
韋伯學說新探
1991-12
在臺灣的中國社會學社
1991-12
在台灣的中國社會學社
1991-09
Social Change in Taiwan 1980-1990: Background and Scope
1990-12
溝通行動理論與系統理論
1990-09
韋伯拼圖﹣﹣韋伯著作的翻譯?詮釋和研究
1990-09
韋伯拼圖──韋伯著作的翻譯、詮釋和研究
1990-07
韋伯《儒教與道教》一文的方法論基礎
1990-06
經濟倫理與資本主義﹣﹣從韋伯「中國的宗教」談起
1990-06
經濟倫理與資本主義──從韋伯《中國的宗教》談起
1990-01
對歷史社會學的幾點思考
1989-12
韋伯「儒教與道教」一文的方法論基礎
1989-06
「現代性」的社會學分析﹣﹣從韋伯到哈伯馬斯
TUNG-LIAO CHENG
YIA-LING LIU
HSIAO-HUNG CHEN
CHUNG-HWA KU
TONG-YI HUANG
TZU-LEONG CHENG
HSIU-HUI SUN
HWEI-SYIN CHEN
Nation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Menu
close
Node
Scale:
1
Change Color!!
hid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