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56 of 56
Year | Class | Title |
113 | 碩士班 | 復興區角板山地區非原住民使用原住民保留地歷程研究 |
113 | 碩士班 | 誰的「國家」?誰的「公園」? 從轉型正義觀點檢視東埔部落與國家公園的關係 |
113 | 碩士班 | 都市原住民居住權之實踐 —以崁津部落為例 |
113 | 碩士班 | 台灣原住民土地抗爭運動中女性參與實踐歷程(1980-1997) |
113 | 碩士班 | 從地景分析探討清流部落的土地空間變遷 |
112 | 碩士班 | 泰雅族水資源使用管理之研究-以士林村為例 |
111 | 碩士班 | 阿美族女性傳統環境知識傳承的行動研究:以都蘭部落Kasuy薪傳舞團、Limecedan青少女文化訓練營為例 |
111 | 碩士班 | 轉型正義與土地記憶-以卑南族Ulivelivek部落與初鹿牧場為例 |
111 | 碩士班 | 看見餉潭:一個當代平埔村落的文化地景分析 |
111 | 碩士班 | 邵族傳統水域空間使用慣習與現今空間利用限制之衝突 |
111 | 碩士班 | 泰雅族生態知識建構與防災之關係研究-以鎮西堡為例 |
111 | 碩士班 | 觀光化下的土地規劃問題與策略探討-以霧台部落為例 |
111 | 碩士班 | 原住民族部落空間規劃的行動研究:以神山部落為例 |
111 | 碩士班 | 泰雅族生態知識與Mlata之研究 - 以桶壁部落為例 |
111 | 碩士班 | pin'yugan zyuwaw qnxan pinqmahan gaga trakis nqu qalang Tbahu 田埔部落的小米農耕文化變遷 |
111 | 碩士班 | 《重啟》與《堅韌》政策:紐西蘭對太平洋外交政策話語分析 |
110 | 碩士班 | 人地關係的斷裂與修復-烏來部落泰雅族人在都市計畫水源特定區遭遇之產業困境與未來發展 |
110 | 碩士班 | 傳統領域的歷史詮釋與當代建構—以紅香溫泉開發的爭議事件為例 |
110 | 博士班 | 香港離散:晚近來台港人社群與認同 |
110 | 碩士班 | 北台灣民間藏文教學之民族誌 |
110 | 碩士班 | 播客成為發聲行動:臺灣女性播客主的性別意識實踐 |
110 | 碩士班 | 十年磨一劍-我的馬拉道(Malataw)精神 |
110 | 碩士班 | 高山茶產業中的原漢互動︰以新佳陽部落為例 |
109 | 碩士班 | 原住民族部落空間規劃策略之探討-以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部落為例 |
109 | 碩士班 | 國有/私有制下土地權利觀的斷裂、延續與再生:以尖石鄉那羅四部落泰雅族人戰後的經驗為例 |
109 | 碩士班 | 從回家種田到部落發展:一個阿美族農戶經驗的研究 |
109 | 博士班 | 英屬錫蘭種姓制度中因汽車造成之社會流動:地景價值變化與僧伽羅社會變遷 |
109 | 博士班 | 原住民聚落中「平地人」經濟活動的社會網絡: 以阿里山鄉樂野村與茶山村的茶產業為例 |
109 | 碩士班 | 從返鄉實踐探討台灣都市原住民青年的部落地方認同─以七佳部落旅外青年參與七佳青年部落行動為例 |
109 | 碩士班 | 泰雅族GAGA集體權實踐與國家空間治理的對話-以Cinsbu Smangus 部落原住民族特定區域計畫為例 |
109 | 碩士班 | 從未消失的聲音:三峽大豹溪流域泰雅族傳統領域的故鄉復歸之聲 |
108 | 碩士班 | 社區旅遊作為原住民族發的軟實力工具:台灣烏來泰雅族經驗之研究 |
107 | 碩士班 | 「New Oceania」視野下大洋洲電影後殖民互動 |
106 | 碩士班 | 香菇衝突-泰雅族尖石後山部落在林務局治理下的歷史反思 |
106 | 碩士班 | 從社會生態系統的觀點看當代港口阿美人的海洋觀 |
106 | 碩士班 | 北區原住民族大專學生的社團經驗與空間實踐對集體認同之影響 |
106 | 碩士班 | 這片土地是我們的:台灣原住民族和政府共同管理的研究 |
105 | 博士班 | 有機農業合作社研究:以宜蘭縣三星鄉行健村為例 |
105 | 碩士班 | 土地經濟與文化實踐-以環山部落果園產業為例 |
105 | 博士班 | Gaya、人地關係與部落發展-以德固達雅為中心的研究 |
105 | 碩士班 | 泰雅族的自然農業:一條朝向保持生物多樣性及傳統文化道路 |
105 | 碩士班 | 社區旅遊中的共用資源管理與獲益分配:以台灣泰雅族司馬庫斯部落與鎮西堡-新光部落為例 |
105 | 碩士班 | 有機之根:台灣泰雅族部落替代性食物網路與發展之研究 |
105 | 碩士班 | 臺東縣太麻里鄉Tjavualji(大麻里)部落一位竹占師兼祭司之研究-vuvu Gaitjang(卓良光先生)的生命歷程 |
104 | 碩士班 | 我們與他們:台灣社會阻止移工剝削的角色 |
104 | 碩士班 | 山地鄉的平地客家人—以新竹縣尖石鄉前山地區客家住民之經濟活動為核心之研究 |
104 | 碩士班 | 當代族群的遷移適應與認同現象-以三地村古茶柏安人為例 |
104 | 碩士班 | 集體、權利與認同:屏東排灣族繼承與保留地糾紛的流動法意識 |
104 | 碩士班 | 家、氏族與經濟—以拉芙蘭部落布農族人農業活動為例之研究 |
103 | 碩士班 | 在生態旅遊中維護主體性的力量-台灣司馬庫斯部落的個案研究 |
103 | 碩士班 | 在自己的土地上漂流:臺灣美麗灣度假村開發案爭議的民族誌研究 |
102 | 碩士班 | 從小米到高麗菜:以性別的觀點看比雅楠部落空間之變遷 |
102 | 碩士班 | 食慾‧食域:霧鹿布農人當代飲食經驗中再現的空間 |
102 | 碩士班 | 遷徙、失落與重返—從「回家」理解當代延平鄉布農族人與內本鹿 |
100 | 碩士班 | 南島外交:台灣南島民族論述及其實踐之研究 |
100 | 博士班 | 原住民知識、農業生產與部落發展:泰雅族石磊部落自然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