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 |
誰在調景嶺上吟詩?-戰後臺、港古典詩歌關係起點及其相關問題 |
article |
pdf(281) |
2018-06 |
臺灣「反共文學」創作範式的形構、邊界想像與作家經驗 |
article |
web page(197) |
2015-06 |
從「福建」看近代台灣與東亞漢詩文的交涉互動意義─以《送米溪先生詩文》為分析場域 |
article |
pdf(446) |
2012-12 |
國民‧國語‧國體專題引言 |
article |
pdf(307) |
2012-12 |
聲音.文體.國體-戰後初期國語運動與臺灣文學(1945-1949) |
article |
pdf(632) |
2012-06 |
當「舊小說」遇上「官報紙」:以《臺灣日日新報》李逸濤新聞小說〈蠻花記〉為分析場域 |
article |
pdf(575) |
2006.03 |
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 |
article |
pdf(692) |
2004.06 |
二十世紀初期台灣通俗小說的女性形象-以李逸濤在《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的作品為討論對象 |
article |
pdf(969) |
2004-06 |
二十世紀初期台灣通俗小說的女性形象-以李逸濤在《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的作品為討論對象 |
article |
web page(545) |
2003-08 |
對立與協力:日治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戰中傳統文人的典律反省及文化思維 |
article |
web page(373) |
2003-07 |
帝國魅影-櫟社詩人王石鵬的國家認同 |
article |
pdf(697) |
2000-06 |
中國大陸有關台灣古典文學的研究根況 |
article |
web page(4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