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2453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楊婉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劉耕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Liu, Keng-Chenen_US
dc.creator劉耕辰zh_TW
dc.creatorLiu, Keng-Chenen_US
dc.date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20-11-03T03:29:28Z-
dc.date.available2020-11-03T03:29:28Z-
dc.date.issued2020-11-03T03:29:28Z-
dc.identifierG0106921077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2453-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10692107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從民主治理的角度來看,政務官被視為民意代言人,象徵「國家意志的表現」;事務官則是以專業貢獻於「國家意志的執行」。此種普遍被學界與實務界接受的民主政府分工原則,理應在運作上應該相當順暢;然而政務官與事務官如何適當地分工互動其實不如想像中容易,況且我國擁有長期威權統治的歷史背景,造就我國政務人員與常任文官人事制度規範模糊不清且相互轉任的特殊現象。\n本研究基於上述政務人員與常任文官相互轉任之現象,以深度訪談方式分析受訪個案之公務經驗或對公務界之觀察,拼湊出我國政務人員與常任文官互動之雛形,探究我國政治與行政的氛圍係屬對立或互補關係,並分析政務人員與常任文官相互轉任後個人經驗、角色認知及適應歷程、身分轉換是否影響機關運作、行政中立精神、政治與行政分際等面向,對於文官制度或者政府部門是否有正、負面影響,以期對我國人事制度提出相關建議。\n研究發現政務人員及常任文官相互轉任可促成政治與行政之調和,讓兩者達成互補性;然而,亦有可能成為破壞中立精神的原因,進而影響機關內部同仁,甚至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惟為在國家掄才與個人權益保障等考量中取得衡平,就政務人員與常任文官相互轉任尚不宜作過多限制,但具用人權之首長作人事安排時,仍應兼顧合法性與妥適性,且我國相關人事法制應配合實務需求儘速完成立法或檢討修正,以確保政務人員與常任文官相互轉任對政府整體運作之負面影響減到最少。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次\n第一章 緒論 1\n第一節 研究背景 1\n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n壹、 研究動機 4\n貳、 研究目的 6\n第三節 研究問題 8\n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n第一節 政治與行政二分 11\n壹、 民主政治的委託與代理 12\n貳、 政治與行政的二分 14\n參、 政治與行政的互補與分際 16\n肆、 政治與行政分際之實務運作 22\n第二節 行政中立 25\n壹、 行政中立與政治行政互動關係 26\n貳、 我國常任文官之行政中立 29\n參、 政務官之角色與公共服務倫理 31\n第三節 政務人員與常任文官相互轉任現況 34\n壹、 政務人員之任命規範 34\n貳、 政務人員公共服務倫理規範 37\n參、 政務人員與常任文官相互轉任之現況 38\n第三章 研究流程與方法 45\n第一節 研究流程 45\n第二節 研究方法 46\n壹、 次級資料分析 46\n貳、 深度訪談法 47\n第三節 訪談題綱設計與執行 48\n壹、 訪談對象與選擇標準 48\n貳、 訪談題綱設計 49\n參、 訪談資料蒐集與處理 53\n第四章 常政相互轉任之影響 55\n第一節 常政相互轉任之政治與行政互動經驗 55\n壹、 政治與行政之間界線在實務運作上難以劃分 56\n貳、 常任文官與政務人員思維邏輯具有差異 58\n參、 常政職務價值差異融合時達到政治與行政互補性 60\n肆、 小結 65\n第二節 常政相互轉任之個人經歷及角色認知 68\n壹、 任命常務次長與政務次長之考量 69\n貳、 常任文官轉任政務人員是對個人的肯定 72\n參、 常任文官有轉任政務人員誘因時恐影響行政中立 77\n肆、 政務人員回任常任文官為次佳的選擇 80\n伍、 信任是回任後常政關係的關鍵 83\n陸、 小結 86\n第三節 常政相互轉任對人事制度之啟發 89\n壹、 常任文官轉任政務人員─妥適性及多元性的衡平 89\n貳、 政務人員回任常任文官─信任、攬才與保障的拉扯 91\n參、 政務人員相關制度應配合我國政治生態調整 94\n肆、 小結 96\n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99\n第一節 研究發現 99\n壹、 常任文官與政務人員相互轉任對行政機關之正面影響 99\n貳、 常任文官與政務人員相互轉任對行政機關之負面影響 102\n參、 常任文官與政務人員相互轉任不宜過多限制但需相關配套 104\n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106\n壹、 研究建議 107\n貳、 研究限制 119\n參考文獻 122zh_TW
dc.format.extent3390968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21077en_US
dc.subject政務人員zh_TW
dc.subject政務官zh_TW
dc.subject常任文官zh_TW
dc.subject事務官zh_TW
dc.subject轉任zh_TW
dc.subject角色認知zh_TW
dc.subject行政中立zh_TW
dc.title常任文官與政務人員相互轉任對角色認知及制度之影響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卜正珉(2003)。公共關係─政府公共議題決策管理。臺北市:揚智文化。\n王光旭(2011)。行政中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T&D飛訊,107,1-19。\n王光旭(2012)。文官政治認知是否與行政中立行為衝突?2008年台灣政府文官調查的初探性分析。政治科學論叢,52,117-170。\n王輝煌(2017)。政策創新與官僚角色:臺灣解嚴後治理失能的分析。文官制度季刊,9(3),27-64。\n宋興洲(2010)。行政中立的弔詭。T&D飛訊,16,52-61。\n呂季蓉、林俐君、陳敦源(2018)。民主治理下的政務官與事務官互動關係:以「是的,部長!」影集分析為例。文官制度季刊,10(4),85-118。\n考試院(2002)。考試院研究發展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彙編(四)。臺北:考試院。\n余致力(2002)。台灣行政學研究的新課題:政黨輪替對文官體系的衝擊與影響。張金鑑教授百齡誕辰紀念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北。\n余致力(2006)。倡廉反貪與民主治理。臺灣民主季刊,3(3),165-176。\n余致力(2016)。民主與行政:政黨輪替對文官體系的衝擊與影響。文官制度季刊,8(3),1-20。\n吳秀玲(2009)。我國《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之評析。T&D飛訊,86,1-19。\n林文燦(2009)。公部門待遇管理─策略、制度、績效。臺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n林文燦(2008)。突破現行政務人員延攬困境之給與制度面研究。人事月刊,46(4),21-37。\n林欣麗(2014)。從「理性與感性」的角度淺談公務人員行政中立。人事月刊,56(3),5-12。\n邱育琤、徐永明(2004)。民進黨執政菁英的形成:以第一次中央政黨輪替為觀察對象。台灣政治學刊,8(2),121-183。\n施能傑(2006)。政務人力體系的新制度設計。考銓季刊,45,1-19。\n孫同文(2003)。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臺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n許立一(1995)。文官行政中立困境的檢視與概念的新詮。行政學報,26,31-48。\n許立一(2014)。公務倫理的後設分析─現代與後現代思維。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許南雄(1993)。政務官與事務官的體制。中國行政,54,1-13。\n陳敦源(2002)。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臺北縣: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n陳敦源、蔡秀涓(2006)。國家發展的倫理基礎:反貪腐與公職人員倫理準則。台灣民主季刊,3(3),185-199。\n陳敦源(2009)。透明之下的課責:台灣民主治理中官民信任關係的重建基礎。文官制度季刊,1(2),21-55。\n陳敦源(2012)。民主治理: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調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陳敦源、陳明育、蘇孔志(2018)。我國公務人員政黨輪替前後報紙形象之分析:以聯合知識庫為例,1996-2004。法政學報,27,1-40。\n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第16版)。台北市:五南。\n陳菁雯(2006)。新興民主國家的危機與轉機:行政官僚與政務官員的博奕互動。中華人文社會學報,4,152-169。\n陳鴻章(2011)。我國高階政務及事務官員調動的模式:以行政院為例,1988~2010。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n黃東益(2013)。從價值差異到夥伴關係:政務官事務官的互動管理(初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黃東益(2010)。淺談政務官與事務官夥伴關係的建立。文官通訊雙週刊試刊號,8(4)。\n黃東益、陳敦源(2012)。陌生的政務領導者-台灣的政務官及民主治理的藝術(2000-2010)(第3年)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 97-2410-H-004-093-SS3),未出版。\n黃建勲、陳敦源(2018)。政務事務互動關係:台灣文官對政治的容忍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36(2),1-64。\n曾冠球、江明修(2010)。跨機關合作中的政治與官僚辯證:「行政團隊」與「首長間信任關係」之意涵與困局。國家與社會,8,1-64。\n曾冠球(2013)。確保公共官僚組織成為民主的守護神。公共行政學報,45,109-119。\n曾冠球(2018)。論行政中立的障礙及其對民主治理的啟示。T&D飛訊,240,1-23。\n彭錦鵬(2002)。政治行政之虛擬分際:由「兩分說」到「理想型」。政治科學論叢,16,89-118。\n彭錦鵬(2005)。全球競政下的高級文官新制構想。考銓季刊,42,18-43。\n趙永茂、孫煒、楊戊龍(2009)。中央機關政務領導人才之養成委託研究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編號:RDEC-RES-097-015),未出版。\n熊忠勇(2009)。我國公務倫理的困境與出路:從政務官與事務官的關係談起。哲學與文化,36(1),45-68。\n熊忠勇(2012)。合作還是背叛?談政務官與高階文官的互動倫理。載於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主編,職場權責與專業倫理(109-136)。臺北:巨流。\n熊忠勇(2018)。再談政治中立還是行政中立?過去的選擇與未來的發展。文官制度季刊,10(1),93-120。\n廖洲棚(2019)。官僚回應性的邏輯─臺灣經驗的觀察與省思。臺北市: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n劉昊洲(2002)。政務人員法制析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劉昊洲(2004)。從社會層面論公務人員不能保持行政中立的原因。研習論壇月刊,48,22-24。\n賴維堯(2017)。政務官行政不中立類型建構暨精典個案析論。中國地方自治,70(6),3-25。\n蔡秀涓(2006)。虛幻或實存?組織信任概念與影響原因回顧暨展望。公共行政學報,21,163-178。\n蔡秀涓(2012)。台灣民主治理:政務官與官僚體系的磨合。臺北市:新臺灣國策智庫有限公司。\n蔡良文(2006)。論我國政務人員法制之建構與運作。考銓季刊,45,20-42。\n蔡良文(2009)。文官體制變革之論證。文官制度季刊,考試院八十周年慶特刊,1-24。\n蔡良文(2011)。論政務人員特質與政治活動規範。人事行政,176,16-27。\n蔡敏廣、陳珮婷(2015)。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制之建制與完備。人事行政,191,44-52。\n歐育誠(2015)。我國行政中立法的建制與實踐。人事行政,191,11-22。\n顏秋來(2006)。政務官與事務官體制運作之研究。國家菁英季刊,2(1),21-37。\n關中(1999)。行政中立與政黨政治。銓敘與公保月刊,4(9),3-10。\n關中(2009)。文官制度與民主行政:從行政中立談起。行政民主與都會永續治理研討會,暨南大學。\n蘇偉業(2018)。我國行政中立概念與實踐之回顧。T&D飛訊,240。\nB. Guy Peters & Jon Pierre(2004). Politicization of the Civil Service: Concepts, Causes, Consequences. In B. B. Guy Peters & Jon Pierre (Ed.), The Politicization of the Civil Servic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p. 1-13). New York: Routledge\nHuang, Tong-Yi, Chen, Don-Yun, and Yu, Chilik (2005). The Political Attitudes of Public Managers in Taiwan. The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4(2), 1-32.\nSvara, James H. (1985). Dichotomy and Duality: Reconceptual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in Council-Manager Citi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5(1), 221-232.\nSvara, James H. (2001). The Myth of the Dichotomy: Complementarity of Politic and Administration in the Past and Futur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1(2), 176-183.\nSvara, James H. (2008). Beyond Dichotomy: Dwight Waldo and the Intertwined Politics-Administration Relationship.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8(1), 46-52.\nTahmasebi, R. and Musavi, S. M. M. (2011). Politics-Administration Dichotomy: A Century Debate.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Management, 17, 130-143.\nWaldo, Dwight. (1952).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46, 1: 81-103.\nWilson, Woodrow (1887). 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2(1), 197-222.zh_TW
dc.identifier.doi10.6814/NCCU202001769en_U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7701.pdf3.31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