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120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竺家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車婉娟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Che, Wan Chuanen_US
dc.creator車婉娟zh_TW
dc.creatorChe, Wan Chuanen_US
dc.date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2-10-24T08:36:59Z-
dc.date.available2012-10-24T08:36:59Z-
dc.date.issued2012-10-24T08:36:59Z-
dc.identifierG0098912024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120-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98912024zh_TW
dc.description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徐志摩是五四新文學時期最耀眼的一顆明星,他是格律派新詩的代表作家。其新詩奔放熱情,率性地抒寫他的思想和情懷,無論是詩歌的內容或是形式皆具有卓越成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n 徐志摩的新詩常被評為「詞藻華美」、「語言濃得化不開」,這樣概括式地語言評論未免流於空泛,有賴於語言風格學研究的加入。透過科學客觀的研究方式重新將其詩歌語言解構、分析,實際歸納出徐志摩新詩的詞彙風格特色,以求對其作品有更具體、全盤的認識。\n 本論文主要內容為研究徐志摩新詩的詞彙風格。筆者以《徐志摩全集》中的158首新詩作為研究範圍,進行詞彙分析。全論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方法、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徐志摩生平和詩歌創作理念。第二章〈語言風格學的意義與價值〉簡述語言風格學及其在文學作品研究上的價值,並進一步說明詞彙風格之內容與價值。第三章〈從古詞彙的使用看徐志摩的詞彙風格〉探究其新詩的古詞彙來源及使用的效果。第四章〈從新詞的創造力看徐志摩的詞彙風格〉先依其詩歌新詞的產生途徑一一分類介紹,再歸納其構詞偏好及運用效果。第五章〈從重疊詞的運用看徐志摩的詞彙風格〉先觀察其新詩重疊詞之詞語類型,再分析它的語法功能傾向及使用效果。第六章〈從共存限制看徐志摩的詞彙風格〉主要是跳脫詞彙本身的分析,而將觀點擴大至詞語間的搭配關係,分別就句中「主語 / 謂語」、「述語 / 賓語」、「修飾語 / 中心語」、「述語 / 補語」四種關係,來探究其新詩詞彙突破現代漢語搭配規律的使用情形。最終提出第七章〈結論〉,總結徐志摩詩歌的詞彙風格及特色。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 1\n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n 第二節 研究範圍…………………………………………………5\n 第三節 徐志摩及其詩歌創作理念………………………………7\n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21\n 第五節 前人之研究成果…………………………………………28\n\n第二章 語言風格學的意義與價值 …………………………………33\n 第一節 何謂「語言風格學」………………………………………33\n 第二節 語言風格學運用在文學上的研究價值………………… 38\n 第三節 詞彙風格的內容與價值………………………………… 42\n\n第三章 從古詞彙的使用看徐志摩的詞彙風格 ……………………49\n 第一節 徐志摩古詞彙的來源分析………………………………50\n 一、反映了上古漢語的詞彙…………………………………50\n 二、保存了中古漢語的詞彙…………………………………64\n 三、承續了近代漢語的詞彙…………………………………97\n 第二節 徐志摩古詞彙的運用效果分析 ………………………102\n\n第四章 從新詞的創造力看徐志摩的詞彙風格……………………131\n 第一節 徐志摩新詞的類型………………………………………132\n 一、為鍊字而生的節縮詞……………………………………132\n 二、突破詞義共存限制的新詞………………………………140\n 三、具有譬喻關係的新詞……………………………………152\n 四、鑲嵌古詞的新詞…………………………………………156\n 五、詞素易位的新詞…………………………………………159\n 第二節 徐志摩新詞之結構分析…………………………………162\n 一、偏正結構是最旺盛的構詞類型…………………………163\n 二、並列結構新詞居次……………………………………174\n 三、其他結構的新詞較少………………………………176\n 第三節 徐志摩新詞的運用效果分析……………………………179\n\n第五章 從重疊詞的運用看徐志摩的詞彙風格……………………203\n 第一節 徐志摩重疊詞之構詞類型…………………………… 204\n 一、徐志摩新詩中的「疊音詞」……………………………204\n (一)用來擬聲的疊音詞………………………………205\n (二)非擬聲疊音詞……………………………………207\n 二、從詞性分析徐志摩新詩中的「疊義詞」………………213\n (一)名詞的重疊………………………………………213\n (二)動詞的重疊………………………………………216\n (三)形容詞的重疊……………………………………217\n (四)副詞的重疊………………………………………230\n (五)單位詞的重疊……………………………………231\n 第二節 徐志摩重疊詞的語法功能……………………………234\n 一、出現在主語位置的重疊詞……………………………234\n 二、擔任謂語的重疊詞……………………………………236\n 三、擔任定語的重疊詞……………………………………237\n 四、作為狀語的重疊詞……………………………………243\n 五、作為述語的重疊詞……………………………………247\n 六、出現在賓語位置的重疊詞……………………………247\n 七、擔任補語的重疊詞……………………………………248\n 八、作為獨立成分的重疊詞………………………………248\n 第三節 徐志摩重疊詞的運用效果分析………………………251\n\n第六章 從共存限制看徐志摩的詞彙風格 ……………………271\n 第一節 「主語 / 謂語」間共存限制的突破……………………274\n 第二節 「述語 / 賓語」間共存限制的突破……………………293\n 第三節 「修飾語 / 中心語」間共存限制的突破………………311\n 第四節 其他共存限制的突破……………………………………333\n\n第七章 結論 …………………………………………………………339\n 一、詞彙具有濃厚的古典風格……………………………………339\n 二、創新詞彙形成強烈的個人色彩………………………………345\n 三、古詞彙、新詞以偏正結構為大宗……………………………348\n 四、喜用重疊詞鋪陳描摹…………………………………………349\n 五、近九成為突破詞義共存限制之例……………………………350\n 六、詞語重複使用的比例不高……………………………………350\n\n參考書目 ……………………………………………………………… 353zh_TW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24en_US
dc.subject徐志摩zh_TW
dc.subject新詩zh_TW
dc.subject詞彙風格zh_TW
dc.subject語言風格zh_TW
dc.title徐志摩新詩的詞彙風格研究zh_TW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參考書目(依姓名筆畫編排)\n一、徐志摩作品集\n徐志摩:《志摩的詩》,上海:新月書店,1925年。\n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上海:新月書店,1927年。\n徐志摩:《猛虎集》,上海:新月書店,1931年。\n蔣復璁、梁實秋主編:《徐志摩全集》六輯,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n梁錫華編:《徐志摩詩文補遺》,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0年。\n楊牧編校,《徐志摩詩選》,臺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n顧永棣編注:《徐志摩詩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n韓石山編:《徐志摩全集》(8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n\n二、語言學專著\n王 力:《漢語史稿》(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n王 力:《論學新著》,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n王 力:《中國語法理論》,臺中:藍燈書局,1987年。\n向新陽:《文學語言引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n竺師家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n竺師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n竺師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n竺師家寧:《詞彙之旅》,臺北:正中書局,2009年。\n哈特曼著,黃長著譯:《語言與語言學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n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n張慧美:《廣告標語之語言風格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2年。\n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6年。\n梅德明主編:《現代句法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年\n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 年。\n湯廷池:《國語變形語法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n楊如雪:《文法ABC》,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n葛本儀:《語言學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n鄭遠漢:《言語風格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n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n\n三、其他專著\n丁旭輝:《徐志摩的詩情與詩藝》,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n方 慧:《百年家族——徐志摩》,臺北:立緒出版社,2002年。\n宋炳輝:《夜鶯與新月——徐志摩傳》,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n余光中:《逍遙遊》,臺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n周伯乃:《早期新詩的批評》,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n邵華強編:〈西瀅閒話〉,《徐志摩研究資料》,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n胡 適:《胡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8年。\n徐 芳:《中國新詩史》,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n張健編著:《中國現代詩》,臺北:五南出版社,1984年。\n陳從周:《徐志摩年譜》,上海:上海書店,1981年。\n梁實秋:《談徐志摩》,臺北:遠東出版社,2000年。\n程國君:《新月詩派研究》,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n藍棣之編:《聞一多詩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年。\n香港商務印書館編:《漢語大詞典》之光碟檢索資料庫,商務編輯部著,香港:商務印書館,光碟繁體單機3.0版,2007年。\n\n四、學位論文\n朴星柱:《新月派新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8年。\n朱碧霞:《高行健小說的語言風格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n吳欣蓉:《徐志摩新詩美學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n吳麗靜:《鄭愁予詩的音律風格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n金尚浩:《徐志摩詩研究》,臺中: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n金慧蘭:《現代漢語新詞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n林婉瑜:《楊牧《時光命題》語言風格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n許瑞玲:《溫庭筠詩之語言風格研究——從顏色字的使用及其詩句結構分析》,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n陳秀真:《余光中詩的語言風格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n陳偉佳:《論徐志摩詩的格律》,香港:能仁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n曾義宭:《席慕蓉詩的音韻風格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n賀萬財:《吳晟詩之詞彙風格研究——以重疊詞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n劉惠娟:《論陳義芝現代詩的古典風格——從詞彙角度分析》,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n\n五、期刊論文\nCurtis W. Hayes: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 Prose and Poetry,Linguistics,ed.Archibald A.Hill,Voice of America Forum Lectures, 1969.\n丁金國:〈關於語言風格學的幾個問題〉,《河北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n于 紅:〈現代漢語新詞語考察〉,《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n于全有:〈語序變換的語用分析〉,《雲孟學刊》第4期,岳陽,1994年。\n方松熹:〈談談語序的修辭功能〉,《舟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舟山,1995年。\n王俊虎:〈意象‧音樂‧詩魂——徐志摩詩歌美學意蘊探析〉《延安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6年10月第28 卷第5 期。\n什克洛夫斯基:〈情節分佈構造程序與一般的風格程序的聯繫〉,見胡經之、張首\n映編《西方二十世紀文論選‧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n史志謹:〈徐志摩詩歌的藝術成就〉《陜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19卷第2期,2002年6月。\n列 文:〈論風格學的某些問題〉,見蘇璇等譯《語言風格與風格學論文選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年。\n吳奔星:〈試論新月詩派〉,《文學評論》,1980年第2期。\n吳 戈:〈徐志摩詩歌的審美特徵〉《長江職工大學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2000年6月。\n李曉峰:〈徐志摩詩歌創作藝術風格略論〉,《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4 年8月第24卷第3期。\n竺師家寧:〈語言的起源〉,《德明青年》,第28期,臺北,1973年10月。\n竺師家寧:〈自然科學與社會心理——論詞彙形成的因素〉,《語文建設通訊》,第34期,香港,1991年10月。\n竺師家寧:〈詞義場與古漢語詞彙研究〉,《紀念林景伊師逝世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師範大學主編,1993年6月。\n竺師家寧:〈論詞彙學體系的建立〉,《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臺北:文史 哲出版社,1994年3月。\n竺師家寧:〈從語言風格學看杜甫的秋興八首〉,《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臺北:臺灣大學出版,1996年7月。\n竺師家寧:〈語言風格學之觀念與方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3期,2003年5月。\n周溶泉:〈論新月詩派格律詩的藝術主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8月。\n馬 森:〈徐志摩的美學傾向〉,《國文天地》第15卷第12期,2000年5月。\n袁 慧:〈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詞綴探析〉,《船山學刊》第4期,2000年。\n高名凱:〈論語言風格學的內容和任務〉,收錄於北大編《語言學論叢》第四輯,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年。\n陳石林:〈「詞序顛倒」摭說〉《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第7期,2007年。\n陳玉強:〈浪漫主義的抉擇與嬗變——論徐志摩詩歌創作分期〉《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二期,1999年。\n陳其強:〈徐志摩詩的形式感與內在精神〉《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2002年。\n許 波:〈論徐志摩詩歌的藝術美〉《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1999年7月。\n康志剛 :〈詩美的苦旅——論徐志摩詩歌的意象追求〉《黃岡師專學報》第19卷第2期,1999年4月。\n趙寧子:〈徐志摩詩歌語言的反復美〉,《語文月刊》,1989年11月至12月。\n趙寧子:〈傾聽那心靈深處的顫音——談徐志摩詩歌疊字運用的抒情特點〉《語文月 刊》第十二期,1991年。\n趙景深:〈志摩師哀辭〉,《新月》月刊第四卷第一期,臺北:雕龍出版社影印本,1977年11月。\n劉吉紅:〈論徐志摩的詩歌藝術特徵〉《攀登(雙月刊)》第二期,2001年3月。\n\n六、網路資料庫\n中央研究院 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nhttp://db1x.sinica.edu.tw/kiwi/mkiwi/\n中央研究院 漢籍電子文獻語料庫\n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n元智大學 腹有詩書氣自華:唐宋詩詞資料庫\nhttp://cls.hs.yzu.edu.tw/TS_WPDB/index.htm\n元智大學 樂府詩全文檢索系統\nhttp://cls.hs.yzu.edu.tw/YFP/\n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館——NCL WWW  http://www.ncl.edu.tw/c_ncl.html\n中國期刊網(政治大學)\nhttp:cnki.csis.com.tw/\n教育部《國語辭典》網路版\nhttp://dict.revised.moe.edu.tw/zh_TW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grantfulltextrestricted-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openairetype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2401.pdf2.68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