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326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張堂錡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蕭惠如zh_TW
dc.creator蕭惠如zh_TW
dc.date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2-12-03T03:27:04Z-
dc.date.available2012-12-03T03:27:04Z-
dc.date.issued2012-12-03T03:27:04Z-
dc.identifierG0098912019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326-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98912019zh_TW
dc.description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善於書寫小人物的陸文夫,將他的文學世界建築在厚實的生活基礎上,使充滿吳地風情的市民圖景躍然紙上,讓人讀來親切熟悉。深具社會責任的他,以生動而幽默的筆法,寫出新時期中人們心靈的僵化與停滯,卻不失未來的光明與展望,含納無窮餘韻。\n 在文學創作的路途上,他對自身有許多要求及期待,故在他的作品中,讀者總能發現新意與特色。在思想轉變的階段,他將超越苦難的哲理結晶深植作品,利用「糖醋主義」的酸甜口感,如實呈現人生起落,成熟而豐厚。獨特風格的理論,輔以藝術技巧展現社會啟示錄,讓陸文夫在文壇佔有一席之地。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小巷深處的大千世界── 陸文夫及其作品研究\n\n第一章 緒論 1\n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n第二節 文獻探討 2\n第三節 研究方法 7\n第四節 論文架構 10\n\n第二章 陸文夫的生平經歷和文學因緣 15\n第一節 滿腔激奮的革命情愫 15\n一、從揚子江闖進蘇州小巷 15\n二、文學創作的起因 18\n三、歌頌與批判的探求者 20\n四、勞動中的自我革新 22\n第二節 文革摧殘下的痛心疾首 24\n一、「新鴛鴦蝴蝶派」的反黨份子 25\n二、下放九年的艱苦自適 26\n三、獨立思考的意識養成 27\n第三節 新時期以降的旗鼓重振 29\n一、十年動亂後的重放鮮花 29\n二、窮而後工的創作提升 31\n三、蘇州文化的發揮及創造 33\n第四節 含蓄凝煉的生命留痕 35\n一、《蘇州雜誌》的創立與堅持 36\n二、苦難的人生調適體悟 39\n三、深化精神的創作之路 46\n\n第三章 陸文夫的創作歷程及文學觀 50\n第一節 陸文夫的創作分期 50\n一、嘗試期──文革前 50\n二、轉折期──文革後十年 58\n三、成熟期──1985年後 67\n第二節 陸文夫的文學觀 72\n一、創作目的 72\n二、作品的取材及內容 76\n三、創作態度 83\n\n第四章 陸文夫作品的創作主題 92\n第一節 反思歷史潮流 92\n一、官僚主義的盛行 92\n二、左傾思想的滲透 99\n三、堅定理想的改革 104\n四、傳統禮教的束縛 110\n第二節 反映蘇州生活百態 118\n一、吳地景觀寫真 118\n二、文化意蘊風貌 123\n三、當代變遷意識 130\n四、江南市民圖景 133\n第三節 體悟人生哲思 137\n一、懷念故人遺風 137\n二、感懷生命足跡 139\n\n第五章 陸文夫作品的藝術手法 147\n第一節 運用生動的敘事手法 147\n一、敘事視角的選擇 147\n二、故事情節的安排 153\n三、物品意象的表徵 159\n第二節 勾勒幽默的糖醋主義 164\n一、病態人物的自滿自足 166\n二、乖謬情節的深層悲哀 170\n三、語言風格的輕鬆詼諧 175\n第三節 蘊含優美的哲理凝思 179\n一、發人深省的哲理揭示 180\n二、含蓄情感的優美語言 183\n三、空白結尾的藝術想像 185\n\n第六章 結論 189\n一、研究成果 189\n二、未竟事宜 194\n參考書目 196\n附錄:陸文夫寫作年表 206zh_TW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19en_US
dc.subject陸文夫zh_TW
dc.subject小巷文學zh_TW
dc.subject糖醋主義zh_TW
dc.subject反思文學zh_TW
dc.subject蘇州zh_TW
dc.title小巷深處的大千世界──陸文夫及其作品研究zh_TW
dc.titleThe grand world from the innermost lane──the study of Lu Wenfu and his worksen_US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參考書目\n一、陸文夫著作(依出版時間先後為序)\n\n(一) 長篇小說\n\n陸文夫:《人之窩》,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n\n(二) 中短篇小說\n\n陸文夫:《榮譽》,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65年。\n陸文夫:《二遇周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4年。\n陸文夫:《小巷深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n陸文夫:《特別法庭》,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n陸文夫:《美食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n陸文夫:《小巷人物志》,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n陸文夫:《1983中篇小說選:第一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n陸文夫:《小巷人物志:第二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年。\n陸文夫:《陸文夫文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年。\n陸文夫:《小販世家》,台北:遠景出版社,1989年。\n陸文夫:《陸文夫:中國當代作家選集叢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n陸文夫:《陸文夫小說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n陸文夫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十年文學名作文庫:短篇小說卷》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n陸文夫:《美食家》,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5年。\n陸文夫:《陸文夫文集》,蘇州:古吳軒出版社(1~3卷),2006年。\n陸文夫:《小巷深處》,江西: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6年。\n陸文夫:《美食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n陸文夫:《陸文夫小說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n\n(三) 散文隨筆集\n\n陸文夫:《小說門外談》,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n陸文夫:《夢中的天地A World of Dreams》,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86年。\n陸文夫:《藝海入潛記》,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n陸文夫:《壺中日月》,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年。\n陸文夫:《夢中的天地》,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95年。\n陸文夫:《秋釣江南》,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n陸文夫:《老蘇州:水巷尋夢》,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年。\n陸文夫:《陸文夫文集》,蘇州:古吳軒出版社(4~5卷),2006年。\n陸文夫:《深巷裡的琵琶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n陸文夫:《陸文夫散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n\n\n二、一般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n\n丁帆:《中國鄉土小說史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n丁抒主編:《五十年後重評「反右」: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命運》,香港:田園書屋,2007年。\n于成鯤:《中國喜劇研究:喜劇性與笑》,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n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n孔範今主編:《中國新時期文學思潮研究資料》(上、中、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n文訊雜誌社編:《當前大陸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n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n牛漢、鄧九平主編:《原上草:記憶中的反右派運動》,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n王春林:《話語、歷史與意識形態》,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96 年。\n王蒙等著:《永遠的陸文夫》,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6年。\n王潤華:《老舍小說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5年。\n王潤華:《魯迅小說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2年。\n田中陽:《百年文學與市民文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n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南:大夏出版社,2001 年。\n朱地:《1957:大轉彎之謎──整風反右實錄》,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n老舍:《老舍文集》第十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n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3年\n宋耀良:《十年文學主潮》,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n李小江:《女人讀書──女性/性別研究代表專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n汪曾祺:《晚翠文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8年。\n周景雷:《茅盾與中國現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n孟繁華、程光煒:《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n季紅真:《文明與愚昧的衝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6年。 \n林語堂:《林語堂文集》,台北:大方出版社,1975年。\n林語堂著,林太乙編:《清算月亮,語堂幽默文選(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n林驤華主編:《西方文學批評術語》,上海:上海社會學院出版社,1989年。\n洪子誠:《當代中國文學的藝術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n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概說》,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n洪子誠:《1956:百花時代》,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n洪子誠:《作家的姿態與自我意識》,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n洪子誠:《冷漠的証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n洪子誠:《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n洪子誠等主編:《當代文學關鍵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n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n洪子誠:《文學與歷史敘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n洪子誠:《大陸當代文學史》上編(1950-1970年代),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8年。\n胡尹強:《小說藝術品性和歷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n胡家祥:《審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n胡健玲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研究資料》(上、中、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n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n范培松、金學智主編:《蘇州文學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n茅盾:《茅盾評論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n夏志清:《中國小說史》,台北:傳紀文學出版社,1991年。\n徐岱:《小說形態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n徐采石、金燕玉:《陸文夫的藝術世界》,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n徐采石編:《陸文夫作品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年。\n高松年:《當代吳越小說概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n崔西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概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n張子樟:《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n張放:《大陸新時期小說論》,台北:東大出版社,1992年。\n張堂錡:《個人的聲音 : 抒情審美意識與中國現代作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n張堂錡、欒梅健編著:《大陸當代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8年。\n張堂錡、欒梅健編著:《中國現代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8年。\n張鐘:《當代中國大陸文學流變》,香港:三聯書局,1992年。\n盛子潮:《小說形態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n陳守森:《二十世紀中國作家心態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年。\n陳克守:《幽默與邏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3年。\n陳信元:《從臺灣看大陸當代文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89年。\n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n陳思和:《陳思和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n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n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n陳思和:《談話的歲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n陳順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接受與轉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n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3年。\n陳曉明:《不死的純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n陳遼主編:《江蘇新文學史》,南京:南京出版社,1990年。\n傅禮軍:《中國小說的譜系與歷史重構》,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n費振鐘:《江南士風與江蘇文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n馮驥才:《我心中的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n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n葉聖陶:《葉聖陶創作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n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n蔡翔:《此情誰訴──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性格》,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n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全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n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n錢理群:《拒絕遺忘:1957年學研究筆記》,香港:牛津出版社,2007年。\n薛毅編:《鄉土中國與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n謝冕、洪子誠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料選》(1948-197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n鍾本康:《文學的入俗與脫俗》,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年。\n瞿志成:《中共文藝政策研究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n魏紹昌:《我看鴛鴦蝴蝶派》,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n龐守英:《反思與追尋──中國當代文學雜談》,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n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n蘇啟明:《中國現代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6年。\n蘇逸敏:《「社會整體性」觀念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和形成》,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7年。\n欒梅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生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n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nBuse,W.C.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n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nRene Wellek and Austin Warren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nWolfgang Iser著,金惠敏等譯:《閱讀行為》,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n\n三、期刊文章(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n\n方之、葉至誠、高曉聲、陳椿年:〈意見和希望〉,《雨花》,1957年第6期。\n方光黨:〈駁斥探求者片面強調文藝特殊性的謬論〉,《雨花》,1957年第11期。\n王元華:〈從現實中探求歷史的底蘊──陸文夫1977年至1981年創作評論〉,《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n王景科、顏水生:〈新時期鄉土散文的美學精神〉,《山東社會科學》,2010年10期。\n王菊芹:〈魯迅小說中「病態人物」的文化透視〉,《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7月,第8卷第4期。\n王菊芹:〈魯迅小說中「病態人物」的文化透視〉,《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7月。\n王傳習:〈論陸文夫小說的吳文化書寫與想像〉,《文藝爭鳴》,2009年5期。\n代莉萍:〈蘇州文化與陸文夫的文學世界〉,《東吳學術》,2010年第1期。\n冬苗:〈陸文夫一生的「阿炳情結」〉,《蘇州雜誌》,2010年2月。\n包忠文:〈革命文藝是促進革命化的武器──讀〈棋高一著〉和〈責任〉〉,《雨花》,1964 年第5期。\n左小卒:〈探求者們獨立到那裡去了〉,《新華日報》,1957年10月15日。\n田中陽:〈永恆的魅力──論區域風俗對文學的影響〉,《湖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n向志柱:〈古代諧詼文的藝術特色及其發展困境〉,《中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2期。\n朱希祥:〈江南俗食與美食──陸文夫筆下的飲食文化〉,《食品與生活》,2000年第1期。\n朱紅梅:〈淺析陸文夫的編輯思想與實踐〉,《中國科技信息》,2011年第6期。\n朱熙鈞:〈陸文夫走上林間路〉,《青年思想家》,2000年5月。\n江文軍:〈錯誤的創作傾向和錯誤的道路——評陸文夫的幾篇短篇小說〉,《新華日報》,1965年2月9日。\n何兆興:〈請陸文夫先生寫書〉,《美術之友》,2001年5月。\n何清:〈「蘇州形象」的文學表達──陸文夫創作的另一種意義〉,《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2007年11月。\n何清:〈人性:文學記憶中的城市表情──陸文夫、范小青、葉彌小說中的「蘇州」〉,《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1月。\n何鎮邦:〈陸文夫論〉,《新文學論叢》,1984 年第1 期。\n何鎮邦:〈藝術辯證法的創造性運用——略論陸文夫的小說理論和小說創作〉,《藝譚》,1985年第4期。\n吳兆路:〈性靈學說與地域文化〉,《文學評論》,1995年第4期。\n吳海:〈審美觀點:對人性深度的探尋與開掘──陸文夫長篇小說《人之窩》散論〉,《江西社會科學》,1997年第12期。\n李北陵:〈誰夠得上「美食家」〉,《美文》,2009年12月。\n李秋菊:〈同而不同──論魯迅對《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借鑒與超越〉,《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1月。\n李軍:〈追求內涵的豐厚和深廣──談陸文夫小說多主題的統一〉,《鎮江師範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n李艷敏:〈中國古典詩歌含蓄美探源〉,《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11月。\n沈天佑:〈「糖醋味」與幽默風格的吻合──陸文夫小說的顯著特徵之一〉,《河池師範學報》,1993年第4期。\n沈孟瓔:〈陸文夫作品中語言變異手段的運用〉,《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3期。\n沈偉東:〈陸文夫:一生坎坷矢志不移〉,《鍾山風雨》,2009年第1期。\n沈慧瑛、管毓柔:〈陸文夫〉,《檔案與建設》,2009年1期。\n肖玉華:〈陸文夫散文論〉,《中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4期。\n肖雲:〈善與惡、美與醜的爭鋒──試論陸文夫〈井〉中徐麗莎被毀滅的悲劇〉,《時代文學》,2009年9期。\n邢維、心斌:〈試論陸文夫的「糖醋現實主義」〉,《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n依淑清:〈淺談魯迅作品的諷刺藝術特色〉,《遼寧高職學報》,2000年4月。\n屈雅紅:〈含淚的笑──論陸文夫小說的美學特色〉,《南京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n易嘉(瞿秋白):〈文藝的自由和文學家的不自由〉,《現代》,1932年10月。\n昊昱:〈陸文夫的小巷情感〉,《城鄉建設》,2004年11月。\n祁金平:〈最後的拍攝〉,《蘇州雜誌》,2010年4期。\n邨夫:〈從創作實踐看探求者同人的反黨面貌〉,《雨花》,1957年第11期。\n邵玉林:〈微型小說結局竟猜與想像力的培養〉,《綜合天地》,2009年1月。\n邱岸鍾:〈陸文夫的老師〉,《咬文嚼字》,1996年01期。\n金紅:〈「雙重觀看」──陸文夫〈美食家〉文本意蘊解讀〉,《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1月。\n金燕玉:〈走向成熟——論陸文夫的創作〉,《新華日報》,1984年4月4日。\n金燕玉:〈獨特的「建築群落」——陸文夫創作論〉,《當代作家評論》,1984年第4期。\n姚思源:〈小巷的歌──陸文夫作品散論〉,《成都師專學報》文科版,1994年第1期。\n施叔青:〈陸文夫的心中園林〉,《博益月刊》,1989年第18期。\n施法樓:〈且說文藝的重要性、特殊性──論江蘇文藝界某些右派謬論的惡毒性〉,《雨花》,1957年第11期。\n洪治綱:〈地域風情與小說意蘊的深化〉,《文藝報》,1994年2月19日。\n皇甫利生:〈情景交融與內力表現──淺談藝術型態的創造規律〉,《內蒙古電大學刊》,2008年第11期。\n秋末、清蓮:〈文夫合當姑蘇住,小巷遍寫人風流──陸文夫作品閱讀二題〉,《新世紀圖書館》,2007年第2期。\n秋末:〈陸文夫的兩面與蘇州文化〉,《蘇州日報》,2006年3月23、28日。\n胡啟立:〈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文藝報》,1985年第二期。\n范小青:〈安得廣廈千萬間〉,《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2期。\n范伯群、季進:〈讀《陸文夫的藝術世界》兼析其批評原則〉,《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3期。\n范伯群:〈年輪──評文夫同志今年發表的五個短篇〉,《雨花》,1961年第12期。\n范伯群:〈論陸文夫〉,《文學評論叢刊》,1981年第10輯。\n范伯群:〈再論陸文夫〉,《蘇州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n范培松:〈藤〉,《文藝報》,1984年第10期。\n范伯群:〈三論陸文夫〉,《文學評論》,1986年第1期。\n茅盾:〈關於鄉土文學〉,《文學》,1936年2月。\n茅盾:〈讀陸文夫的作品〉,《文藝報》,1964年第6期。\n徐采石:〈試論陸文夫創作的新趨向〉,《揚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2期。\n徐俊西:〈新時期「文化小說」漫論〉,《當代作家評論》,1988年第2期。\n徐繼英:〈戲謔之中見真純──試論陸文夫小說的語言特色〉,《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1期。\n秦宣夫:〈駁斥探求者啟事中的一個論點〉,《雨花》,1957年第11期。\n高小康:〈建炎南渡與江南藝術精神的形成〉,《文學評論》,1995年第4期。\n張盈芳:〈陸文夫〈美食家〉品讀〉,《新世紀圖書館》,2006年第5期。\n張堂錡:〈從小巷走向大院──陸文夫小說藝術追求的變與不變〉,《中國現代文學季刊》,2005年12月。\n張德林:〈為普通人、小人物「立傳」──評陸文夫長篇小說《人之窩》〉,《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2期。\n張鴻聲:〈「文學中的城市」與「城市想像」研究〉,《文學評論》,2007年1月。\n張繼責:〈敢為常語談何易,百煉工夫使自然──陸文夫小說藝術淺論〉,《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n盛子潮:〈論吳越風情小說〉,《文藝報》,1993年11月6日。\n莫純星:〈《儒林外史》人物對比諷刺談〉,《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07年4月。\n許傑:〈關於〈小巷深處〉〉,《萌芽》,1956年第12期。\n許鋼:〈平民化傾向的形成與發展〉,《文藝評論》,1984年第6期。\n郭志強:〈古代諷刺小說諷刺風格觀的重新審視──魯迅諷刺風格觀的分期研究〉,《晉陽學刊》,2006年第2期。\n郭沫若:〈革命與文學〉,《創造月刊》,1926 年第3期。\n陳中凡:〈文藝反映階級鬥爭──斥探求者〉,《新華日報》,1957年10月24日。\n陳中凡:〈駁斥探求者的所謂人情味〉,《雨花》,1957年第11期。\n陳奕:〈陸文夫小說的蘇州情結〉,《現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3月。\n陳秋良:〈迂、酸、鄙、偽──明清詼諧寓言中的讀書人形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009年1月。\n陳嫻:〈論陸文夫小說的地域文化特色〉,《文教資料》,2008年4期。\n陳嬌華:〈小巷文化的獨特鏡像──論蘇州小巷文化對陸文夫小說創作的影響〉,《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2007年11月。\n陳瘦竹:〈是文學流派還是反黨派〉,《雨花》,1957年第11期。\n陳學廣:〈文學語言:直接意指與含蓄意指──文學語義系統及其特徵解析〉,《紅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n陳遼:〈歷程.個性.當下──江蘇文學六十年〉,《揚子江評論》,2009年第5期。\n陳遼:〈看了陸文夫同志的近作所想到的〉,《雨花》,1961年第12期。\n陳龍:〈中國現代鄉土文學兩翼的比照〉,《蒲峪學刊》,1992年第4期。\n陳蕾:〈淺析小說結尾的空白藝術〉,《咸寧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n陸文夫、張炎中、朱紅:〈寫寫文章的人〉(上),《蘇州雜誌》,2009年第4期。\n陸文夫、張炎中、朱紅:〈寫寫文章的人〉(下),《蘇州雜誌》,2009年第5期。\n陸成:《陸文夫創作簡論》,《鍾山》,1985年第5期。\n陸嘉明:〈論陸文夫的小說美學觀〉,《東吳教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6月。\n麥克昂:〈英雄樹〉,《創造月刊》,1928年第1期。\n惠轉寧:〈有形的「牆」與無形的「牆」〉,《當代評論》,2005年第8期。\n湯海山:〈與陸文夫先生有關的往事〉,《蘇州雜誌》,2010年4月。\n程明:〈要命也要酒的陸文夫〉,《中國食品》,1997年第7期。\n馮健飛:〈一面病態人格的鏡子──淺析老舍小說對官本位思想的批判〉,《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3月。\n馮驥才:《關於同題小說〈臨街的窗〉的話》,《小說家》,1984年第4期。\n黃文倩:〈平衡的藝術──論陸文夫文革之後的小說〉,《淡江中文學報》,2007年12月。\n黃亞清:〈陸文夫世俗文化小說的民間意識〉,《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3月。\n黃科安:〈詼諧:中國現代隨筆觀念的藝術建構〉,《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5年12月。\n楊利聰:〈「美」的何止於「食」──〈美食家〉背後隱藏的根〉,《語文學刊》,2011年第3期。\n楊承志:〈在陸文夫先生追思會上的講話〉,《雨花》,2005年第8期。\n楊海亮:〈中國作家妙答「外」人「刁」問〉,《科海故事博覽》,2009年第7期。\n葉公覺:〈文壇三人行──陸文夫、高曉聲、方之小說創作比較〉,《當代文壇》,1985年第8期。\n葉正亭:〈品嘗陸文夫筆下的味道〉,《蘇州雜誌》,2010年4月。\n葛苑菲:〈新時期文學中的人道主義思潮〉,《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3月。\n雷小倩:〈淺析魯迅筆下的兩個病態人物〉,《綜合天地》,2008年3月。\n雷麗清:〈論陸文夫創作的美學追求〉,《玉溪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6期。\n熊忠武:〈再論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的文學史意義〉,《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12月。\n翟莉:〈淺談歧義與望文生義〉,《遼寧師範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n聞學:〈「寫中間人物」──論陸文夫的創作傾向〉,《文匯報》,1964年2月14日。\n趙劍藝:〈試論文化現實主義〉,《當代文藝思潮》,1987年第4期。\n趙憲章:〈形式美學之文本調查──以《美食家》為例〉,《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7月。\n劉文浩:〈論陸文夫小說中女性主體意識的缺失〉,《安徽文學》,2008年第6期。\n劉家昌:〈人離塵世、業績長青——紀念陸文夫老師逝世5周年〉,《蘇州雜誌》,2010年第4期。\n劉振華、董堯、童笑瓴:〈文夫兄,你走好!──沉痛悼念陸文夫先生〉,《雨花》,2005年第8期。\n劉清生:〈陸文夫小說研究述評〉,《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12月。\n劉清生:〈論陸文夫「小巷文學」中的生命意識〉,《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3月。\n潘延:〈「後陸文夫時代」的蘇州書寫──談朱文穎、荊歌、葉彌、戴來小說中的蘇州形象〉,《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1月。\n蔡起泉:〈論陸文夫小說的意境〉,《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12月。\n鄭納新:〈傷痕─反思文學與當代歷史書寫──以《人民文學》為中心的考察〉,《渤海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n鄭祥安:〈獨特的視角,獨特的人物──評陸文夫的長篇新作《人之窩》〉,《社會科學》,1996年第7期。\n盧聲揚:〈戚而能諧,婉而多諷──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9月。\n穆乃堂:〈陸文夫小說的文學意象〉,《社科縱橫》,2007年1月。\n穆乃堂:〈陸文夫小說的平民意識〉,《社科縱橫》,2007年7月。\n穆乃堂:〈論陸文夫小說的歷史意蘊〉,《社科縱橫》,2007年3月。\n蕭風:〈陸文夫的翻案和自我吹噓〉,《雨花》,1964年第9期。\n錢明芳:〈論陸文夫小說的「蘇州味」〉,《職業技術》,2010年第10期。\n靜人:〈斥文藝界右派野心家的謬論〉,《雨花》,1957年第10期。\n謝聞起:〈對探求者的政治觀點的探求〉,《新華日報》,1957年10月13日。\n韓小蕙:〈和陸文夫先生的通信〉,《北京紀事》,2005年6月。\n顧俊:〈回家〉,《蘇州雜誌》,2010年第4期。\n顧堅克、祖丁遠:〈不畏荊棘的探求者──作家陸文夫印象〉,《中國人才》,1993年9月。\n顧關元:〈「吳儂軟語」與「京片子」〉,《國文天地》,2005年2月。\n\n\n\n\n\n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n\n王海香:《「五七族」作家及其飢餓敘事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n任竹良:《救贖的焦慮──傳播學視角下的「底層文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n朱云:《當代蘇州小巷風情小說研究──以陸文夫、范小青、朱文穎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n宋如珊:《文革後十年(1976-1985)大陸文學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n李景梅:《文學主體性理論趨勢梳理和深層反思》,山東: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n肖佩華:《市井意識與現代中國市民小說》,開封:河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n周春梅:《從「自為」到「自在」──論陸文夫小說的政治意識訴求及其演變歷程》,江蘇: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n洪喬平:《大陸新時期小說美學思潮研究(1977-1986)》,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1年。\n徐挺漢:《回歸與轉向:「歸來一代的作家」創作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n黃文倩:《「探求者」作家群文學困境論──一個「右派」作家群的歷史、社會與美學考察》,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n楊雅如:《林語堂文學中的精神世界》,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n楊雅淇:《《莊子》寓言幽默特質研究》,台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n董恕明:《大陸新時期(1979--1989)小說中知識分子的處境與抉擇》,台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n劉念波:《反思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n劉海建:《「探求者」社團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n戴俊艷:《論當代蘇州作家與地域文化的關係──以陸文夫、范小青、朱文穎為代表》,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zh_TW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901.pdf2.55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