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844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陳芳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吳姬慧zh_TW
dc.creator吳姬慧zh_TW
dc.date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3-07-11T09:28:57Z-
dc.date.available2013-07-11T09:28:57Z-
dc.date.issued2013-07-11T09:28:57Z-
dc.identifierG009491200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844-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94912001zh_TW
dc.description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一九八○年代女性小說新浪潮興起時,廖輝英的《油蔴菜籽》曾和李昂的《殺夫》並列為女性小說扛鼎之作,與蓬勃發展的女權運動相互輝映,對臺灣社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n 廖輝英一方面以小說襄贊婦女運動,一方面以散文提出女性主義柔性革命的訴求,推動兩性關係合理化。她的革命主張兼具理性與感性,以理性喚醒女性自覺,以感性寬諒男性在兩性關係巨變期的反動和敵意。她既不鼓吹女性與男性為敵,也不主張擺脫為人母的天職,而是強調兩性和諧互助,與張牙舞爪的激進派女性主義者截然不同。公正持平的態度使她的女權主張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也稍稍化解媒體與學界對女性主義的戒心。\n 本文探討廖輝英小說體現的女性主義柔性革命訴求,統分為六章。\n 第一章緒論揭示研究動機、文獻探討、研究範圍。\n 第二章探討廖輝英的生命歷程與創作生涯。第一節探討原生家庭對其創作的影響,第二節敘述她曲折跌宕的文學路。\n 第三章分析廖輝英小說暢銷之成因。第一節說明外在因素,包括工商社會的文化需求、女性主義思潮與女性小說大盛、媒體推波助瀾;第二節說明內在因素,即廖輝英自身創作特色,包括寫實反映婚戀問題、別具一格的角色塑造、豐富的社會生活內涵、犀利明暢的語言風格。\n 第四章分析廖輝英女性意識在小說中的映現,說明她如何解構父權體制、批判婚姻對女性的箝制,並建構了怎樣的新女性典型。\n 第五章說明廖輝英的女性主義柔性革命訴求,一是兩性關係合理化,包含平權婚姻、職場男女平等;二是鼓勵女性成長,包含經濟獨立、人格獨立。\n 第六章結論分析她在文壇的評價,並說明其作品的文化意涵及社會價值。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女性主義的柔性革命:廖輝英小說研究\n\n目次\n第一章 緒論 ………………………………………………………………1\n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n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3\n 第三節 研究範圍……………………………………………………6\n \n第二章 廖輝英的生命歷程與創作 ………………………………………8\n 第一節 原生家庭的榮耀與傷痕……………………………………9\n 一、貧困紛擾的家庭 …………………………………………9\n 二、嚴母的宰制與影響………………………………………13\n 第二節 柳暗花明文學路 …………………………………………18\n 一、書香世家的文學種籽……………………………………19\n 二、踏上專業寫作之路………………………………………22\n 三、創作之道…………………………………………………25\n \n第三章 廖輝英小說暢銷之成因 ………………………………………29\n 第一節 外在環境促成……………………………………………30\n 一、工商社會的文化需求……………………………………30\n 二、女性主義思潮與女性小說大盛…………………………32\n 三、媒體推波助瀾……………………………………………34\n 第二節 自身創作特色……………………………………………37\n 一、寫實反映婚戀問題………………………………………37\n 二、別具一格的角色塑造……………………………………42 \n 三、豐富的社會生活內涵……………………………………48\n 四、犀利明暢的語言風格……………………………………53\n \n第四章 廖輝英女性意識在小說中的映現 ……………………………58\n 第一節 解構父權體制 ……………………………………………58\n 一、針砭傳統性別觀…………………………………………59\n 二、瓦解男性英雄形象………………………………………63\n 三、書寫女性情慾……………………………………………66\n\n 第二節 批判婚姻對女性的箝制 …………………………………71\n 一、以愛為名的勞動迷思……………………………………71\n 二、生殖包袱與母職枷鎖……………………………………76\n \n 第三節 建構新女性典型 …………………………………………84\n 一、職場天地寬………………………………………………84\n 二、由蒙昧到覺醒……………………………………………88\n\n第五章 女性主義柔性革命之訴求 ……………………………………94\n 第一節 兩性關係合理化 …………………………………………94\n 一、平權婚姻…………………………………………………94\n 二、職場男女平等 …………………………………………101\n 第二節 鼓勵女性成長……………………………………………108\n 一、經濟獨立 ………………………………………………108\n 二、人格獨立 ………………………………………………115\n \n第六章 結論……………………………………………………………123\n 第一節 文壇評價與爭議…………………………………………123\n 第二節 廖輝英小說的文化意涵及社會價值……………………130\n \n附錄\n一、參考文獻 …………………………………………………………134\n二、廖輝英創作與大事記 ……………………………………………154\n三、廖輝英小說角色塑造表 …………………………………………166\n四、廖輝英小說閩南語詞彙意義對照表 ……………………………191zh_TW
dc.format.extent1430896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12001en_US
dc.subject廖輝英zh_TW
dc.subject女性小說zh_TW
dc.subject女性主義zh_TW
dc.subject父權體制zh_TW
dc.subject兩性平權zh_TW
dc.subject女性成長zh_TW
dc.title女性主義的柔性革命:廖輝英小說研究zh_TW
dc.titlezh_TW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一、廖輝英作品\n(一)小說\n廖輝英:《油蔴菜籽》,臺北:皇冠,1983年\n廖輝英:《不歸路》,臺北:聯經,1983年\n廖輝英:《今夜微雨》,臺北:聯經,1986年\n廖輝英:《盲點》,臺北:九歌,1986年\n廖輝英:《絕唱》,臺北:皇冠,1986年\n廖輝英:《落塵》,臺北:九歌,1987年\n廖輝英:《焚燒的蝶》,臺北:時報文化,1988年\n廖輝英:《藍色第五季》,臺北:九歌,1988年\n廖輝英:《窗口的女人》,臺北:皇冠,1988年\n廖輝英:《朝顏》,臺北:九歌,1989年\n廖輝英:《芳心之罪》,臺北:希代,1990年\n廖輝英:《都市候鳥》,臺北:九歌,1990年\n廖輝英:《歲月的眼睛》,臺北:皇冠,1990年\n廖輝英:《在秋天道別》,臺北:皇冠,1990年\n廖輝英:《木棉花與滿山紅》,臺北:九歌,1991年\n廖輝英:《卸妝》,臺北:皇冠,1991年(1988年舊作《焚燒的蝶》易名出版)\n廖輝英:《愛與寂寞散步》,臺北:九歌,1992年\n廖輝英:《你是我的回憶》,臺北:皇冠,1992年\n廖輝英:《你是我今生的守候》,臺北:皇冠,1993年\n廖輝英:《輾轉紅蓮》,臺北:九歌,1993年\n廖輝英:《負君千行淚》,臺北:皇冠,1994年\n廖輝英:《相逢一笑宮前町》,臺北:皇冠,1994年\n廖輝英:《逐浪青春》,臺北:皇冠,1995年\n廖輝英:《浮塵桃花》,臺北:皇冠,1995年\n廖輝英:《愛殺十九歲》,臺北:皇冠,1995年\n廖輝英:《月影》,臺北:九歌,1996年\n廖輝英:《愛又如何》,臺北:皇冠,1996年\n廖輝英:《紅塵再續》,臺北:皇冠,1997年\n廖輝英:《何地再逢君》,臺北:皇冠,1997年\n廖輝英:《外遇的理由》,臺北:皇冠,1998年\n廖輝英:《愛情良民》,臺北:九歌,1999年\n廖輝英:《愛情工事中》,臺北:皇冠,2000年\n廖輝英:《迷走》,臺北:皇冠,2001年\n廖輝英:《情路浪跡》,臺北:九歌,2002年\n廖輝英:《女人香》,臺北:九歌,2003年\n廖輝英:《焰火情挑》,臺北:九歌,2005年\n廖輝英:《以愛為名》,臺北:九歌,2007年(1995年舊作《逐浪青春》、《浮塵桃花》合集出版)\n\n(二)散文\n廖輝英:《談情》,臺北:皇冠,1985年\n廖輝英:《說愛》,臺北:皇冠,1985年\n廖輝英:《自己的舞臺》,臺北:九歌,1986年\n廖輝英:《心靈曠野》,臺北:九歌,1986年\n廖輝英:《擦肩而過》,臺北:皇冠,1987年\n廖輝英:《咫尺到天涯》,臺北:九歌,1988年\n廖輝英:《淡品人生》,臺北:九歌,1988年\n廖輝英:《兩性拔河》,臺北:九歌,1989年\n廖輝英:《兩性迷思》,臺北:林白,1989年\n廖輝英:《女性出頭一片天》,臺北:九歌,1990年\n廖輝英:《情意人生》,臺北:健行,1990年\n廖輝英:《愛是一生的驚嘆號》,臺北:皇冠,1991年\n廖輝英:《與溫柔相約》,臺北:九歌,1991年\n廖輝英:《照亮自己》,臺北:九歌,1992年\n廖輝英:《愛情原來是這樣》,臺北:皇冠,1993年\n廖輝英:《你曾找過我嗎》,臺北:九歌,1994年\n廖輝英:《青春白皮書》,臺北:皇冠,1996年\n廖輝英:《製作多情》,臺北:九歌,1996年\n廖輝英:《尋找溫柔的所在》,臺北:皇冠,1998年\n廖輝英:《賭一場愛的輪盤》,臺北:九歌,1999年\n廖輝英:《搶救愛情》,臺北:九歌,2000年\n廖輝英:《騷動的青春》,臺北:健行,2001年\n廖輝英:《愛情要自尋出路》,臺北:九歌,2002年(1999年舊作《賭一場愛的輪盤》易名出版)\n廖輝英:《抓住幸福很EZ》,臺北:張老師,2003年\n廖輝英:《享受愛情不吃虧》,臺北:張老師,2003年\n廖輝英:《我喜歡的親密關係》,臺北:九歌,2004年\n廖輝英:《廖輝英幫你看清愛情和婚姻》,臺北:健行,2006年\n廖輝英:《年輕的你,好好愛》,臺北:健行,2006年\n廖輝英:《先說愛的人,怎麼可以先放手》,臺北:九歌,2009年\n廖輝英:《愛,不是單行道》,臺北:九歌,2012年\n\n(三)兒童文學\n廖輝英:《草原上的星星》,臺北:九歌,1989年\n\n(四)合著作品\n廖輝英等著:《粉紅色男孩》,臺北:中央日報,1989年\n廖輝英等著,陳艾妮編:《紅妝錦囊》,臺北:方智,1991年\n廖輝英等著,史紫君編:《行人看刀》,臺北,正中,1991年\n廖輝英等著,吳娟瑜編:《奇妙的生涯轉機》,臺北:方智,1991年\n廖輝英等著:《快樂看待每一天》,臺北:新自然主義,2000年\n廖輝英等著:《漫行in臺北》,臺北:臺北市觀光傳播局,2007年\n\n二、研究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依序排列)\n(一)中文著作\n子宛玉:《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臺北:谷風,1988年\n王德威:《眾聲喧嘩》,臺北:遠流,1989年\n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1996年\n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1998年\n王雅各:《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臺北︰心理,1999年\n王雅各:《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臺北︰巨流,1999年\n王夢鷗:《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評論》,臺北:天視,1980年\n王逢振:《女性主義》,臺北:揚智,1996年\n王浩威:《臺灣查甫人》,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n心岱:《新好男人》,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n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1996年\n古遠青:《世紀末臺灣文學地圖》,臺北:揚智,2005年\n任世雍:《小說理論與技巧》,臺北:書林,1981年\n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年代臺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臺北:大安,2001年\n朱雙一:《戰後臺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2002年\n何春蕤:《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臺北:皇冠,1994年\n何春蕤:《不同國女人》,臺北:自立晚報社,1994年\n何春蕤編:《呼喚臺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臺北:元尊,1997\n年\n何春蕤:《好色女人》,臺北:元尊,1998年\n何春蕤:《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臺北:元尊,1998年\n何春蕤:《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臺北:麥田,2000年\n李元貞:《婦女開步走》,臺北:生活文化,1988年\n李元貞、施寄青、王瑞香合著:《女人最真實的聲音》,臺北:婦女新知基金會,1990年\n李元貞:《女人的明天》,臺北:健行,1991年\n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臺北:三民,1991年\n李瑞騰:《文學的出路》,臺北:九歌,1994年\n李瑞騰:《文學心靈的真情告白》,桃園:中央大學,2005年\n李仕芬:《愛情與婚姻: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1996年\n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臺北:聯合文學,2000年\n李昂:《走出暗夜:女性的意見》,臺北:前衛,1986年,2版\n李昂:《李昂說情》,臺北:貿騰,1994年\n李喬:《小說入門》,臺北:時報文化,1986年\n李美枝:《性別角色面面觀:男人與女人的權利暗盤》,臺北:聯經,1987年李漢偉:《臺灣小說的三種悲情》,臺北:駱駝,1997年\n李銀河:《女性主義》,臺北:五南,2004年\n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1988年\n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文學,1992年\n呂秀蓮:《新女性主義》,臺北:前衛,1990年,4版\n呂秀蓮:《兩性問題女性觀》,臺北:前衛,1990年\n吳達芸:《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臺南:南市文化中心,1996年\n吳達芸編:《當代小說論評:閱讀與創作之間》,高雄:春暉,2003年\n成令方:《抓起頭髮要飛天:嬉笑怒罵的女性主義論述》,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n江寶釵、范銘如:《島嶼妏聲:臺灣女性小說讀本》,臺北:巨流,2000年\n林瑤棋:《我走過了四個時代》,臺中:恆藝社,2003年\n林瑤棋:《思古有情》,臺北市:大康,2005年\n林瑤棋:《臺灣路邊茶:風趣庶民精采活》,臺北:大康,2006年\n林瑤棋:《請問貴姓:溯源舊臺灣》,臺北:大康,2007年\n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巨流,1999年\n林芳玫:《權力與美麗》,臺北:九歌,2005年\n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臺灣商務,2006年\n周芬伶:《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臺北:麥田,2006年\n周芬伶:《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臺北:印刻,2007年\n周寧:《七十一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1983年\n周伯乃:《現代小說論》,臺北:三民,1988年,3版\n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臺北:五南,2003年,2版\n林麗珊:《跳脫性別框框2》,臺北:臺北市婦女新知協會,2009年\n林水福、林燿德主編:《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臺北:時報,1997年\n林鎮山:《臺灣小說與敘事學》,臺北:前衛,2002年\n俞慧君:《女性工作平等權》,臺北:蔚理法律,1987年\n施寄靑:《走過婚姻:女人的革命》,臺北:皇冠,1993年,41版\n侯宜人:《女性創作的力量》,臺北:探索,1995年\n高天生:《臺灣小說與小說家》,臺北:前衛,1985年\n高虹:《西蒙.波娃:灑脫的文學女人》,臺北:牧村,2004年\n徐國靜:《女人是一部失落的歷史》,臺北:林鬱,2003年\n洪鎌德:《女性主義》,臺北:一橋,2003年\n許俊雅:《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1994年\n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1997年\n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n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1998年\n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聯合文學,2006\n年\n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臺北:東大,1986年\n張素貞:《現代小說啟事》,臺北:九歌,2001年\n張亦絢:《身為女性主義嫌疑犯》,臺北:探索,1995年\n張典婉:《臺灣大女人》,臺北:碩人,1996年\n張大春:《小說稗類》,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n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2000年\n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臺北:五南,2003年\n張健:《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臺北:文津,2003年\n張輝潭:《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臺北:印書小舖,2006年\n畢恆達:《找尋空間的女人》,臺北:張老師,1996年\n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2004年\n畢恆達、洪文龍:《GQ男人在發燒》臺北:女書,2006年\n梅家玲:《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2000年\n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n2004年\n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2002年\n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7年\n彭瑞金:《文學評論百問》,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n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臺北:元尊,1997年\n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臺北:元尊,1998年\n黃重添:《臺灣長篇小說論》,臺北:稻禾,1992年\n黃重添、莊明萱、闕豐齡、徐學、朱雙一:《臺灣新文學概觀》,臺北:稻禾,1992年\n黃絢親:《李昂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臺北:萬卷樓,2005年\n黃淑玲、游美惠:《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2007年\n曾秋美:《臺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臺北:玉山社,1998年\n曾中明:《臺灣婦女年鑑2006~2007》,臺北: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9年\n賀安慰:《臺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臺北:文史哲,1989年\n楊美惠:《女性‧女性主義‧性革命》,臺北:合志,1988年\n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n楊馥菱、徐國能、陳正芳:《臺灣小說》,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n楊昌年:《風裡芙蕖自有姿》,臺北:文史哲,2008年\n甯應斌:《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4年\n游淑珺:《女界門風》,臺北:前衛,2010年\n齊邦媛:《千年之淚》,臺北:爾雅,1990年\n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臺灣文學五十年》,臺北:九歌,1998年\n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n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2001年\n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2006年\n劉世劍:《小說概論》,臺北:麗文,1994年\n劉秀娟:《兩性教育》,臺北:揚智,1999年,3版\n劉秀美:《五十年來的臺灣通俗小說》,臺北:文津,2001年\n劉亞蘭:《平等與差異:漫遊女性主義》,臺北:三民,2008年\n樊洛平:《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臺北:臺灣商務,2006年\n郭勉愈:《經典品讀》,臺北:牧村,2003年\n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2年\n陳碧月:《大陸新時期女性小說選讀》,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3年,2版\n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臺北:五南,2005年\n陳碧月:《兩岸當代女性小說選讀》,臺北:五南,2007年\n陳幸蕙:《七十五年文學批評選》,臺北:爾雅,1987年\n陳羲芝:《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1998年\n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臺北: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n陳玉玲:《臺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臺北:博揚,2000\n年\n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年\n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年\n歐宗智:《走出歷史的悲情:臺灣小說評論集》,臺北:臺北縣文化局,2004\n年\n潘慧玲編:《性別議題導論》,臺北:高等教育,2003年\n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臺北:爾雅,1984年\n蔡培慧、陳怡慧、陳博州:《臺灣的舊地名》,臺北:遠足,2004年\n蔡玫姿:《從性別觀點閱讀類型文學》,臺北:巨流,2009年\n鍾慧玲:《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1997年\n應鳳凰:《臺灣文學花園》,臺北:玉山社,2003年\n簡恩定、唐翼明、周芬伶、張堂錡:《現代文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7年\n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n魏飴:《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1999年\n鄭明娳、林燿德合著:《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臺北:幼獅,1991年\n鄭明娳編:《當代臺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n鄭明娳:《通俗文學》,臺北:揚智,1993年\n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1996年\n顧燕翎:《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1999年\n蘇偉貞編:《各領風騷:臺灣歷年最受爭議的小說十二篇》,臺北:晨星,1990年\n蘇芊玲:《不再模範的母親》,臺北:女書,1996年\n\n(二)英譯專書:依英文姓氏字首字母順序排列\nAbbott,Pamela、Wallace,Claire合著,俞敏智等人合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臺北:巨流,1995年\nBeauvoir,Simone de(西蒙.波娃)著,楊翠屏譯:《西蒙.波娃回憶錄》,臺北:志文,1981年\nBeauvoir,Simone de(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2000年\nClough,Patricia Ticineto 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臺北:巨流,1997年\nDavis,Kathy、Evans,Mary、Lorber,Judith著,楊雅婷、顏詩怡、司馬學文、林育如譯:《性別與女性研究手冊》,臺北:韋伯,2009年\nDenfeld,Rene(蕾妮.丹菲爾德)著,劉泗翰譯:《誰背叛了女性主義:年輕女性對舊女性主義的挑戰》,臺北:智庫,1997年\nDychtwald,Maddy、Larson,Christine(馬蒂.迪特瓦、克里斯汀.拉森)合著,張美惠譯:《W效應》,臺北:時報文化,2010年\nFaludi,Susan(蘇珊‧法露迪)著,顧淑馨譯:《反挫:誰與女人為敵》,臺北:自立晚報,1993年\nFisher,Helen(海倫‧費雪)著,莊安祺譯:《第一性:女人的天賦正在改變世界》,臺北:先覺,2000年\nFriedan,Betty(貝蒂.傅瑞丹)著,李令儀譯:《女性迷思》,臺北:新自然主義,1995年\nFriedan,Betty(貝蒂.傅瑞丹)著,謝瑤玲譯:《第二階段》,臺北:新自然主義,1995年\nGabor,Andrea(安茱兒‧蓋博)著,蕭寶森譯:《愛因斯坦的太太:百年來女性的挫敗與建樹》,臺北:智庫,1997年\nGilchrist,Ellen (克莉絲特)等著,林素英譯:《女人的世界:當代美國女性主義小說選》,臺北:圓神,1987年\nGreen,Gayle、Coppelia,Kahn(格林.蓋爾、庫恩.考比里亞)合著,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臺北:駱駝,1993年\nGreer,Germaine(潔玫‧葛瑞爾)著,吳庶任譯:《女太監》,臺北:正中,1995年\nHill,Brian、Power,Dee(布萊恩‧希爾、迪‧鮑爾)合著,陳希林譯:《暢銷書的故事》,臺北:臉譜,2006年\nHymowitz,Carol、Weissman,Michaele著,彭婉如譯:《女性沉默與抗爭》,臺北:揚昇,1993年\nJohnson,Allan G.(亞倫‧強森)著,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臺北:群學,2008年 \nMackinnon,Catharine A.(凱瑟琳.麥金儂)著,賴慈芸、雷文玫、李金梅譯:《性騷擾與性別歧視:職業女性困境剖析》,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nMagezis,Joy(裘依‧瑪姬西絲)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臺北:女書,2000年\nMertus ,julie、Flowers,Nancy、Dutt,Mallika合著,林慈郁譯:《婦女人權學習手冊:在地行動與全球聯結》,臺北:心理,2005年\nMichel,A著,張南星譯:《女權主義》,臺北:遠流,1994年\nMiles,Rosalind(羅莎琳‧邁爾斯)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臺北:麥田,1998年\nMoi,Toril(托莉.莫)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文學理論》,臺北:國立編譯館、巨流圖書公司合作翻譯發行,2005年,2版\nMorgan,Robin(羅賓・摩根)著,林明秀譯:《誰把女人踩在腳下》,臺北:方智,1996年\nNaisbitt,John、Aburdene,Patricia(約翰.奈斯比、派翠西亞.愛柏登)合著,陳廣譯:《女性大趨勢》,臺北:臺視文化,1993年\nSchwarzer,Alice(愛莉絲.史瓦澤)著,羅麗君譯:《女性的屈辱與勳章:一個德國女性主義者的觀點》,臺北:臺灣商務,1998年\nSchwarzer,Alice(愛麗絲‧史瓦茲)著,婦女新知編譯組譯:《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西蒙‧波娃訪問錄》,臺北:女書,2001年\nSchwarzer,Alice(愛麗絲‧史瓦茲)著,劉燕芬譯:《大性別》,臺北:臺灣商務,2002年\nSteinein,Gloria(葛羅莉亞‧史坦能)著,羅勒譯:《內在革命》,臺北:正中,1994年\nTong,Rosemarie(羅絲瑪莉‧佟恩)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出版,1996年\nWoolf,Virginia (維吉尼亞‧伍爾芙)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天培,2000年\nYalom,Marilyn(瑪莉蓮.亞隆)著,何穎怡譯:《太太的歷史》,臺北:心靈工坊,2003年\n\n(三)日譯專書\n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臺北:時報出版,1997年\n井狩春男:《這書要賣一百萬本》,臺北:遠流,2004年\n\n三、單篇評論(依作者姓氏筆畫依序排列)\n(一)廖輝英相關評論\n王敏:〈廖輝英筆下的女性世界〉,《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4年\n王敏:〈廖輝英與張欣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第29卷,2002年\n王春:〈廖輝英、林白對女性性別針砭的比較〉,《陰山學刊》,第22卷第1期,2009年2月\n王群:〈廖輝英女性小說創作的通俗化特性探析〉,《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8卷第2期,2010年4月\n朱麗萍:〈婚外情的文學詮釋:重讀廖輝英的《窗口的女人》〉,《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2007年\n吳迪青:〈婚戀形態中的「失勢男人」和覺醒女人:廖輝英小說研究〉,《鄭州大學職大學報》第4期,2010 年\n杭之:〈廖輝英的小說反映的一些問題〉,《當代》第2期,1986年6月\n林鎮山:〈記述女性的啟蒙:廖輝英的〈油蔴菜籽〉與愛莉絲孟蘿的《男孩與女孩》〉,《文學臺灣》第24期,1997年10月\n林秀容:〈廖輝英〈油蔴菜籽〉女性議題探析〉,《中國語文》第101期,2007年12月\n康來新:〈「盲點」和「焦點」,「好看的」與「好的」〉,《文訊》第23期,1986年4月\n張英偉:〈廖輝英小說創作初探〉,《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n年第3期\n彭燕彬:〈置身於紅塵世界的反思:廖輝英小說中女性人物形象簡析〉,《河南電大》,1996年第2、3期\n程國君:〈女性生存的寓言和程式規範的書寫:廖輝英小說創作論〉,《漳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n傅蘭梅:〈相同的追尋不同的表述:廖輝英小說〈油蔴菜籽〉與池莉小說〈你\n是一條河〉中母女關係敍事比較〉,《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2006年1月\n齊紅:〈卑賤的生存與倔強的靈魂:比較〈油蔴菜籽〉和〈你是一條河〉中的母女關係表現〉,《華文文學》第74期,2006年3月\n郭清萱:〈廖輝英小說中的男性形象〉,《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008年6月\n郭清萱:〈廖輝英小說中的男性形象:以老臺灣大河四部曲為例〉,《致遠管理學院學報》,2008年9月\n劉秀美:〈廖輝英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6期,1997年6月\n樊洛平:〈廖輝英:女性問題的文學詮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4期,1999年7月\n陳嬌華:〈「男女兩造情境」的不倦營構:廖輝英小說創作模式論〉,《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年4月\n陳秀如:〈從迷失到覺醒:論廖輝英小說中的女性成長迴路〉,《臺灣文學評論》,2005年\n蔡英俊:〈女作家的兩種典型及其困境:試論李昂與廖輝英的小說〉,《文星》第110期,1987年8月\n戴潔:〈角色與卸妝:讀廖輝英中篇小說集《卸妝》〉,《學海》,1999年1月\n羅翠林:〈新舊夾縫裡的傷痕人物:淺論廖輝英小說中的苦悶女性〉,《理論與創作》,1991年第4期\n\n(二)一般評論\n于青〈苦難的昇華:論女性文學女性意識的歷史發展軌跡〉,《當代文藝思潮》第6期,1987年\n王列耀:〈臺灣女性文學中的母性審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n王鳳蓮:〈臺灣女作家小說創作管見〉,《淄博師專學報》,1997年第2期\n王芳:〈論現代女性文本中的母女情結〉,《求索》第4期,1999年\n王麗:〈尋找我們母親的田園:中國女作家的母女話題〉,《中國文化研究》第2期,2001年\n王宇:〈21 世紀初年臺灣女性小說的文化描述〉,《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6期,2009年\n羊憶蓉:〈女性知識分子成長歷程中的衝突〉,《中國論壇》第11期,1987年3月\n朱雙一:〈臺灣文學中「新女性」角色設計〉,《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1996年\n李仕芬:〈軟弱與挫敗:女性小說中的男性〉,《聯合文學》第14卷第5期,1998年3月\n李仕芬:〈男弱女強:臺灣女作家筆下的兩性關係〉,《臺灣研究集刊》,1998年第1期\n李仕芬:〈亦親亦疏:臺灣女作家小說中的父與子〉,《臺灣研究集刊》,1998年第3期\n李小江:〈當代婦女文學中職業婦女問題:一個比較研究的視角〉,《文藝評論》,第1期,1987年\n李甦:〈臺灣新生代女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華文文學》,1990年第2期\n李艷梅:〈新女性主義的高揚:當代臺灣女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n何笑梅:〈新女性主義和臺灣女性文學〉,《臺灣研究集刊》第2期,1993年5月\n何笑梅:〈從小說看臺灣女性價值觀的嬗變〉,《臺灣研究集刊》,1996年第2期\n何笑梅:〈臺灣當代小說中的女性〉,《小說評論》,1997年第6期\n何春蕤:〈女性主義與「女性小說」〉,《臺灣文藝》新生版5卷,1994年10月\n宋美樺:〈資本主義與女權意識:性別差異和權力抗爭〉,《聯合文學》第4卷第12期,1998年10月\n呂正惠:〈當代臺灣作家如何關懷社會〉,《文訊》第86期,1992年12月\n吳宗蕙:〈當代女作家筆下的女性世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n年12月\n吳宏一:〈傳統與現代、文學與地域:中國文學的兩個問題〉,《文訊》第16\n期,1985年2月\n江寶釵:〈從聖母到魔女:探尋臺灣女性小說家筆下的母親形象〉,《中國時報開卷週報》第42版,1997年5月\n艾尤:〈在欲望與審美之間:論20 世紀80年代以降臺灣女性小說的欲望書寫〉,《華文文學》,第93期,2009年\n艾尤:〈20世紀80年代以降臺灣女性小說欲望書寫的得與失〉,《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2期,2010年\n林綠:〈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臺灣文藝》第81期,1983年3月\n金杏:〈現代社會女性的困境與自救:評臺灣新女性主義小說〉,《湘潭大學\n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n季紅真:〈甦醒的夏娃:新時期女作家的創作傾向〉,《21世紀》第2期,1990年12月\n沈國琴:〈性別平等理論的發展、困境及其出路〉,《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2012年\n韋麗華:〈中國現代女性家長形象的文化心理分析〉,《山東師大學報》,1997年2月\n姚潔:〈後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的終結?〉,《科教文匯中旬刊》,2 012年9月\n高華:〈臺灣女性文學的發展〉,《文藝評論》第3期,1988年\n高玉芳:〈新衣裳:論美體工程、女性身體與女性主義〉,《聯合文學》第124期,1995年2月\n翁德明:〈最受爭議的女性主義者:西蒙.德.波娃〉,《當代》第2期,1986年6月\n馬薏明:〈小說經驗的對話〉,《幼獅文藝》第3期,1986年9月\n殷惠敏:〈女性主義的難局〉,《當代》第8期,1986年12月\n徐斯年:〈可以知世,可以論文,可以娛人:關於近代通俗小說的斷想〉,《國文天地》第8卷第12期,1993年5月\n秦彬、周婉:〈從國家本位到個體訴求:小說性愛敍事的當代演變〉,《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3期,2012 年9月\n張靜二:〈女權運動與女性主義文學〉,《中外文學》第14卷第10期,1986年3月\n張承意:〈八○年代臺灣女性文學管窺〉,《西華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n張娟芬:〈女性與母職:一個嚴肅的女性思考〉,《當代》第12卷第62期,1991年\n邱貴芬:〈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裡的孤女現象〉,《文學臺灣》創刊號,1991年12月\n邱貴芬:〈「失聲畫眉」:探討臺灣女性小說壓抑的母親論述〉,《臺灣文藝》第5期,1994年10月\n邱貴芬:〈臺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第27卷第9期,1999年2月\n邱貴芬:〈臺灣女性小說及其研究概況簡介〉,《臺灣文學研習專輯》,1999\n年8月\n彭燕彬:〈女性出頭一片天:臺灣女性文學一瞥〉,《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 卷,2002 年第4 期\n楊翠:〈本世紀臺灣女作家鳥瞰〉,《文訊》第127期,1996年5月\n趙莉莎:〈論女性主義批評與閱讀法〉,《現代語文》,2012年第8期\n趙洪霞、程革:〈「浮出歷史地表」的「女性文學」〉,《文藝爭鳴》,2012\n年第10期\n劉紅林:〈試論臺灣女性主義文學中的男性形象〉,《華文文學》,第45期,2001年2月\n劉紅林:《無情‧疏離‧對抗:臺灣女性主義文學兩性關係》,《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4月\n劉亮雅:〈圖解女性主義:評《女性主義》〉,《中外文學》第21卷第9期,1995年12月\n劉穩妮:〈女權主義理論中的幾個關鍵概念分析〉,《文學藝術》第119期,2012年\n樊洛平:〈臺灣新女性主義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期,1996年\n陳巍:〈海峽兩岸新寫實小說比較研究〉,《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n陳淑珍:〈她往何處去: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與地位〉,《傳習》第11期,\n1993年6月\n陳龍:〈從解構到建構:論女性主義批評的理論深淵〉,《當代外國文學》,1995年3月\n陳玉玲:〈臺灣女性主義思潮的發展〉,《文訊》第89期,1996年5月\n陳惠娟、郭丁熒:〈「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第41輯,1998年\n陳純潔:〈女性文學與婦女解放五十年〉,《山花》第4期,1999年\n錢虹:〈當代臺灣女性文學的發軔及其主題〉,《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1997年\n鍾玲:〈臺灣女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文訊》第46期,1989年8月\n蔡振念:〈叫母親太沉重:臺灣現代小說中的母親和母女關係〉,《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20期,2000年12月\n簡瑛瑛:〈女性主義的文學表現〉,《聯合文學》第4卷第12期,1988年10月\n藍佩嘉:〈母職:消滅女人的制度〉,《當代》第12卷第62期,1991年\n\n四、報紙資料(依作者姓氏筆畫依序排列)\n王德威:〈一九八○年代初期的台灣小說〉,《聯合報》,1994年4月1日,第\n35版\n王德威:〈小說創作與文化生產:聯副中長篇小說二十年〉,《聯合報》,1996年11月10日,第37版\n王震邦:〈廖耀英想做「專業媽媽」,又想寫部巨構留名〉,《民生報》,1985年3月18日,第9版\n王昭月:〈廖輝英談情說愛:劈腿分手有藝術〉,《聯合報》,2004年5月14\n日,B4版\n王蘭芬:〈《油蔴菜籽珍藏版》再開視聽〉,《民生報》,2005年3月11日,\nA13版\n丘彥明:〈且揚眉,看風起雲湧:聯合報第八屆小說獎總評會議紀要〉,《聯合報》,1983年9月17日,第8版\n李令儀:〈廖輝英《迷走》:第五十本書出版〉,《聯合報》,2001年2月13\n日,第14版\n呂幼綸:〈散步吸納精華,廖輝英寫作的剋星是音樂〉,《民生報》,1993年6月19日,第29版\n金琳:〈幾家歡樂幾家愁?作家入影壇 際遇大不同〉,《民生報》,1984年1月20日,第11版\n胡幼鳳:〈小說立體化時代來臨了〉,《民生報》,1984年12月31日,第11\n版\n胡錦媛:〈十年情慾文本路:廖輝英《不歸路》〉,《中國時報》,1996年1\n月2日,第35版\n胡靖宇:〈低空掠過愛情海,廖輝英教你談情說愛〉,《民生報》,2004年5\n月29日,CR4版\n徐開塵:〈讀者「守候」她的「一笑」,廖輝英市場寵兒〉,《民生報》,1993年2月27日,第29版\n徐開塵:〈20年收到上萬封讀者求助信函,廖輝英新書為愛情解惑〉,《民生\n報》,2003年8月3日,A6版\n張夢瑞:〈廖輝英應讀者之請,寫《愛殺十九歲》續集〉,《民生報》,1995年8月23日,第15版\n張夢瑞:〈大陸文聯社將出版《廖輝英全集》〉,《民生報》,1998年10月29日,第34版\n張殿:〈《台灣當代短篇小說選》英譯本出版〉,《聯合報》,1994年3月24\n日,第35版\n梁良:〈為何走上不歸路?〉,《聯合報》,1984年11月16日,第9版\n邱婷:〈新作甫上市即再版,廖輝英果然暢銷〉,《民生報》,1992年1月9\n日,第14版\n邱婷:〈迷霧中尋找大眾小說〉,《民生報》,1995年10月22日,第15版\n黃美惠:〈作家廖輝英從孕育一個新生命開始〉,《民生報》,1987年9月24\n日,第4版\n黃美惠:〈文學新書投入書市角逐,廖輝英表現出色,股票書統統遜位〉,《民生報》,1990年7月22日,第31版\n黃仁:〈文學讓影像更有魅力〉,《聯合報》,2002年2月13日,第7版\n景小佩:〈女強人愛看言情小說〉,《聯合報》,1991年8月4日,第23版\n楊錦郁:〈趙少康、廖輝英、張振清的對話:跋涉一段生命的山水〉,《聯合報》,1988年12月21日,第21版\n楊錦郁:〈只有書香沒有菜香,楊伯南、廖輝英的家充滿創意〉,《中國時報》,1994年10月2日,第41版\n歐銀釧:〈廖輝英空中指點愛情迷津〉,《民生報》,2003年8月7日,C6版\n陳白:〈廖輝英作品出現共鳴〉,《聯合晚報》,1988年3月30日,第8版\n陳宛茜:〈書香伴藥味,廖輝英20年不歸路〉,《聯合報》,2003年12月29\n日,A12版。\n羅奇:〈女性學者接力編選女性小說∕性別論述讀本〉,《聯合報》,2000年\n10月30日,第41版\n\n六、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依序排列)\n王群:《女性生存的別樣書寫:廖輝英小說創作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n吳婉茹:《八○年代臺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n李玉馨:《當代臺灣女性小說七家論》,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n李淑芬:《廖輝英小說中的外遇現象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論文,2009年\n周佳君:《廖輝英小說世界中「第二性」的人我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n林璟薇:《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1970~2000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4年\n孟元:《一九八○年代兩岸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n胡慈容:《臺灣八○年代愛情小說中的女性語言》,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n施秀春:《從臺灣女性文學論析父權體制下之女性意識覺醒》,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n師杰:《女性書寫的「雙生花」》,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n張佩珍:《臺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n張乃云:《廖輝英的「外遇」小說研究:兼論八○年代以降臺灣女性小說家的情慾書寫》,臺南大學語文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n張佳蓉:《過去過去一直來:八○年代女性小說的情婦書寫》,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n黃千芳:《臺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處境》,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n黃琡云:《論廖輝英小說中的女性成長:從迷失到覺醒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n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8年\n莊淑玲:《廖輝英女性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n楊昕語:《廖輝英小說的婚戀書寫》,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n劉秀美:《臺灣女作家婚戀題材小說研究1960~1990》,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n劉秀美:《臺灣通俗小說研究1949~1991》,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n劉莉瑛:《廖輝英小說中女性形象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n劉芬汝:《廖輝英外遇小說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n郭清萱:《廖輝英小說中男性形象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n郭美萍:《廖輝英小說中的母親書寫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論文,2009年\n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年代臺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n蘇慧貞:《臺灣女性小說家作品中「婚變」主題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zh_TW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0101.pdf1.4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