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611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趙中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黃鈺婷zh_TW
dc.creator黃鈺婷zh_TW
dc.date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3-09-09T03:20:09Z-
dc.date.available2013-09-09T03:20:09Z-
dc.date.issued2013-09-09T03:20:09Z-
dc.identifierG009791201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611-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97912011zh_TW
dc.description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劉劭才性論,上承漢魏思想,下開魏晉玄學,在學術變遷、思想轉移上有著重要的轉型定位及其價值。本文從釐清「才」與「性」之單詞義域著手,以及說明「才性」一詞的綰合與演變,之後,對魏晉之「才性」概說,析分為:「性言其質,才名其用」、「才性合一,兼具才德」、「性本才末,才以輔性」、「才性有別,異中有同」、「才性分立,唯才是舉」,並從中探討才性之意涵及其才性之邏輯關係,援引為劉劭才性之參照與對比,以求確切掌握劉劭才性論之意旨。\n 其次,在劉劭才性論之指涉與開展下,以「氣化宇宙論」為形上思維,「性」為天地元一之氣所統攝,即為「氣性」;「才」為「才能稟賦」或「才智」,即人之本質展現於外者就是「才」,而對「才」之鑑別,必先通過「情」,即由「情性之理」作為依據,此乃劉劭「內質外用」之才性觀點。\n 再則,劉劭才性論之體系,層次多元、縝密複雜,若要辨識「人才」,必須經由「情」,即顯現形體之外的風采、儀態或情姿之九種表徵,開展出「徵質以辨才」的品鑑原則。故劉劭才性論在性、情、才合一之體系框架下,性與情、性與才及情與才三者之間彼此相聯,其「內在之質」與「外在之情」分別作橫向與縱向之聯繫下,達到識別「人才」之目的,此為劉劭鑒識人才之原理。\n 最後,關於劉劭才性論或《人物志》一書在轉型定位及其價值上,其「內質外用」之才性理論,對於人物品鑑及文學藝術創作有所啟發,鼓盪了個性化的思潮,下開「才性之辨」及鍾會之《四本論》。而《人物志》中,藉由道家思想的發揮與詮釋,已有「儒道兼綜」、「援道入儒」之趨勢。此外,由「循名責實」過渡到「辯名析理」,由「以形徵神」發展到「言意之辨」,對聖人或人君之論,賦予「中和平淡」、「其質無名」、「總達眾材」之特質,均足以窺其玄學之端倪,如:「有無」、「本末」與「一多」,「名實」、「形神」與「才性」等,亦可佐證劉劭才性論或《人物志》在學術思想或哲學史之定位與價值。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1\n 第一節 研究題目及說明…………………………………………1\n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4\n 第三節 前行研究成果與探討……………………………………8\n 一、劉劭《人物志》對學術變遷的影響……………………9\n 二、劉劭才性觀或人性之學的探究…………………………11\n 三、劉劭思想理論之評價……………………………………13\n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6\n 一、研究對象及範圍…………………………………………16\n 二、研究方法的說明……………………………………………17\n\n第二章 才性的基本意涵與魏晉之際的才性概說……………………21\n 第一節 「才」、「性」單詞義域的溯源…………………………21\n 一、「才」的單詞義域…………………………………………22\n 二、「性」的單詞義域…………………………………………25\n 三、「才性」的綰合與演變……………………………………27\n 第二節 魏晉之際的「才性」概說…………………………………32\n 一、性言其質,才名其用………………………………………35\n 二、才性合一,兼具才德………………………………………37\n 三、性本才末,才以輔性………………………………………38\n 四、才性有別,異中有同………………………………………40\n 五、才性分立,唯才是舉………………………………………42\n\n第三章 劉劭才性論的指涉與開展……………………………………49\n 第一節 內質外用的才性理路………………………………………50\n 一、以氣論性的形上思維………………………………………50\n 二、徵質以辨才的品鑑原則……………………………………58\n 第二節 性、情、才合一的體系框架………………………………63\n 一、性、情、才之詮釋系譜……………………………………64\n 二、《人物志》篇章體例之說明與建構………………………76\n 第三節 才性人格的建構模式………………………………………82\n 一、才性人格的層級……………………………………………82\n 二、理想人格的樣貌……………………………………………85\n\n第四章 劉劭才性論的轉型定位及其價值……………………………91\n 第一節 個性化的鼓盪………………………………………………91\n 一、由政治實用到品評鑒賞……………………………………93\n 二、從重殊重異到文藝理論……………………………………99\n 第二節 儒道合的趨勢………………………………………………109\n 一、修養之道與處世原則………………………………………111\n 二、聖人觀點與人君之德………………………………………114\n 第三節 「先玄學」的展現…………………………………………119\n 一、名實、形神與才性…………………………………………121\n 二、有無、本末與一多…………………………………………124\n\n第五章 結論……………………………………………………………129\n\n徵引書目…………………………………………………………………135\n 一、劉劭《人物志》專書……………………………………………135\n 二、原典文獻…………………………………………………………136\n 三、專書………………………………………………………………138\n 四、論文………………………………………………………………140\n 五、字典及工具書……………………………………………………143zh_TW
dc.format.extent1638397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12011en_US
dc.subject劉劭zh_TW
dc.subject才性論zh_TW
dc.subject內質外用zh_TW
dc.subject性情才合一之體系zh_TW
dc.subject轉型定位zh_TW
dc.title劉劭才性論之詮釋與重建zh_TW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編排說明】\n(一)徵引書目將劉劭《人物志》專書提於前,包括近人注譯之作,並按出版時間先後次之。\n(二)依序為「原典文獻」、「專書」、「論文」、「字典及工具書」。「原典文獻」依經、史、子、集劃分,再依成書年代先後列出;「專書」、「論文」(包括期刊、學報及學位論文)、「字典及工具書」則依其姓氏筆劃排列,若筆劃相同者,再依出版時間排序。\n(三)關於徵引書目的出版日期均以西元紀年標示。\n\n一、 劉劭《人物志》專書\n〔魏〕劉卲撰,〔北魏〕劉昞注:《人物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n 84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n江建俊著:《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劉卲人物志研究》,台北:文史哲出\n 版社,1983年3月\n劉君祖撰述:《人物志》,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12月\n郭 模著:《人物志及注校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7月\n鄭玉光著:《知人善任的奧秘—劉劭人物志研究譯注》,太原:山西人民出\n 版社,1992年8月\n王曉毅著:《中國古代人才鑒識術—人物志譯注與研究》,長春:吉林文史\n 出版社,1993年8月\n郭 泰解讀:《識人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1月\n陳喬楚註譯:《人物志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n蔡崇名:《新編人物志》,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1月\n吳家駒注釋,黃志民校閱:《新譯人物志》,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5月\n王曉毅著:《知人者智—《人物志》解讀》,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3月\n\n二、 原典文獻\n (一)經\n〔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n 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4月\n〔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n 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6月\n〔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n 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4月\n〔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n 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4月\n〔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n 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n〔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n 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n〔漢〕鄭玄注:《易緯是類謀外四種》,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n 月\n \n (二)史\n〔清〕董增齡撰:《國語正義》,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年1月\n〔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一)》,台北:明倫出版社,1972\n 年3月\n〔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新校後漢書注(四)》,台北:世\n 界書局,1972年9月\n〔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新校三國志注(上)》,台北:世界書\n 局,1974年3月三版\n〔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新校三國志注(下)》,台北:世界書\n 局,1974年3月三版\n\n (三)子\n〔清〕孫詒讓著:《墨子閒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n〔晉〕郭象注,〔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下)》,台北:世界書局,\n 1958年5月\n 李滌生著:《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2月\n〔先秦〕管仲撰,王冬珍等校注:《新編管子(上)》,台北:國立編譯館,\n 2002年2月\n〔先秦〕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冊)》,上海:上海古籍\n 出版社,2006年4月\n〔秦〕呂不韋編、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下)》,台北:華正書局,\n 1988年8月 \n〔漢〕劉安撰,陳麗桂校注:《新編淮南子(上)》,台北:國立編譯館,\n 2002年4月\n〔漢〕董仲舒撰,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n 書館,1987年4月二版\n〔漢〕王充撰,劉盼遂集解:《論衡集解(上)》,台北:世界書局,1976年\n 4月三版\n〔漢〕王充撰,劉盼遂集解:《論衡集解(下)》,台北:世界書局,1976年\n 4月三版\n〔漢〕王符撰,胡楚生集釋:《潛夫論集釋》,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11\n 月\n〔漢〕牟融著,梁慶寅釋譯:《牟子理惑論》,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n 8月\n〔漢〕荀悅著,〔明〕黃省曾注:《申鑒注》,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4\n 月\n〔漢〕徐幹著,〔明〕程榮校:《中論》,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n〔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1年9\n 月\n〔晉〕葛洪著,何淑貞校注:《新編抱朴子.外篇》,台北:國立編譯館,\n 2002年2月\n〔南朝.宋〕劉義慶撰,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上)》,台北:正文書\n 局有限公司,2000年5月\n\n (四)集\n〔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n 1998年9月初版三刷\n〔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n 有限公司,1998年10月初版三刷\n〔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n 有限公司,1999年9月初版三刷\n〔清〕嚴可均輯:《全三國文(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n〔清〕嚴可均輯:《全三國文(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n〔唐〕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8月\n\n三、 專書\n王葆玹著:《正始玄學》,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9月\n王葆玹著:《玄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4月\n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2月\n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n 有限公司,2008年9月二版五刷\n孔 繁著:《魏晉玄談》,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2月\n方碧玉著:《魏晉人物品評風尚探究—以《世說新語》為例》,台北:花木\n 蘭出版社,2010年3月\n田文棠著:《魏晉三大思潮論稿》,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n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n 年4月\n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n 重印第1版\n牟宗三著:《心體與性體(一)》,台北:正中書局,1968年5月\n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10月修訂四版\n牟宗三著:《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5月再刷九\n 版\n江建俊著:《于有非有,于無非無—魏晉思想文化綜論》,台北:新文豐出\n 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n余英時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 1980年8月\n李澤厚、劉綱紀著:《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編(上)》,合肥:安徽文藝\n 出版社,1999年5月\n李澤厚、劉綱紀著:《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編(下)》,合肥:安徽文藝\n 出版社,1999年5月\n李建中、高華平著:《玄學與魏晉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n 年1月\n周紹賢、劉貴傑著:《魏晉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n 7月\n(日)岡村繁著,陸曉光譯:《岡村繁全集(第三卷)—漢魏六朝的思想和文\n 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n姚 維著:《才性之辨—人格主題與魏晉玄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n 年9月\n徐復觀著:《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n 1985年11月初版二刷\n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67年10月再版\n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7月\n侯外廬等著:《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魏晉南北朝思想》,北京:人民出\n 版社,1992年9月\n唐長孺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n 1955年\n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香港九龍:新亞書院印行,1968年\n 2月\n許抗生等著:《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7月\n郭紹虞、王文生編:《中國歷代文論選(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n 2001年10月\n張岱年著:《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n 4月 \n張立文著:《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n 司,1997年1月\n張蓓蓓著:《漢晉人物品鑒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n陳寅恪著:《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月\n程兆熊著:《人學與人物》,台北:明文書局,1987年4月\n傅偉勳著:《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n 司,1990年7月\n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1月增訂再\n 版\n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9月重印三\n 版\n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新編(一)》,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 1991年12月\n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新編(四)》,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 1991年12月\n湯用彤著:《湯用彤全集(第四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n 月\n湯用彤撰:《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n湯一介著:《郭象與魏晉玄學》,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3月\n黃志盛著:《新編校本劉卲及其《人物志》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n 社,2006年9月\n萬繩楠著:《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3月\n蒙培元著:《中國心性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4月\n劉大杰撰:《魏晉思想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n錢 穆著:《錢賓四先生全集19—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台北:聯經\n 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6月\n閻世平著:《劉劭人材思想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n羅宗強著:《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n\n四、 論文\n(一)期刊、學報\n王曉毅:〈魏晉才性論新探〉,《東岳論叢》,第3期,1986年\n王曉毅:〈《人物志》人才理論研究(上)〉,《中國文化月刊》,第147\n 期,1992年1月\n王曉毅:〈《人物志》人才理論研究(下)〉,《中國文化月刊》,第148\n 期,1992年2月\n王曉毅:〈《人物志》成書、版本學術價值 〉,《書目季刊》,第29卷第2\n 期,1995年9月\n田文棠、劉學智:〈魏晉「四本才性」之辨述略〉,《陝西師大學報》,第\n 3期,1989年\n江建俊:〈論英雄與名士—析論《人物志》與《世說新語》所代表的兩種不\n 同人物典型〉,輯入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n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n伏俊璉:〈《人物志.九徵篇》發微〉,《甘肅高師學報》,第10卷第4\n 期,2005年\n吳 丕:〈《人物志》政治思想分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n 版)》,第3期,1989年5月\n李建中:〈轉型時期的才性理論-劉劭《人物志》研究〉,《蘇州大學學\n 報》,第3期,1996年\n李幸錦:〈《人物志》其人、其書之探究〉,《鵝湖月刊》,第24卷第3\n 期,1998年9月\n林麗真:〈讀人物志〉,《書目季刊》,第9卷第2期,1975年9月\n林秀蓉:〈魏晉論人物的經典著作—《人物志》與《世說新語》〉,《中國\n 語文月刊》,第519期,2000年9月\n林顯庭:〈魏晉時代的才性四本論〉,《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一輯,\n 1991年10月\n金貞姬:〈劉劭《人物志》之哲學底反省〉,《中國文學研究》,第8期,\n 1994年5月\n周書燦、王清純:〈從《人物志》看劉劭的人才思想〉,《齊魯學刊》,第\n 2期,2000年\n高柏園:〈《人物志》論性之哲學根據與論性傳統〉,《鵝湖月刊》,第24\n 卷第8期,1999年2月\n袁光儀:〈才性之限制與成聖之可能性—藉《人物志》思考儒家有關「成\n 聖」之理論問題〉,《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2001年5月\n莊耀郎:〈魏晉玄學家的聖人觀〉,《國文學報》,第22期,1993年6月\n梁 濤:〈「以生言性」的傳統與孟子性善論〉,《中國哲學》,第7期,\n 2007年\n張 欣:〈試論《人物志》中的儒道名法兼綜思想〉,《魯東大學學報》,\n 第24卷第1期,2007年3月\n馮友蘭:〈魏晉之際關於名實、才性的辯論〉,《中國哲學史研究》,第4\n 期,1983年9月\n陳旻志:〈文化人格的才性論─《人物志》與《世說新語》的才性美學系\n 譜〉,《成大中文學報》,第十四期,2006年6月\n湯一介:〈論魏晉玄學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的問題〉,輯入國立成功大學中\n 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輯)》,台\n 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8月\n黃金榔:〈從漢末人物品鑑至魏正始玄風之轉向論劉劭《人物志》人才學思\n 想〉,《嘉南學報》,第27期,2001年11月\n黃金榔:〈試論從兩漢到魏晉時期人性論的發展〉,《嘉南學報》,第31\n 期,2005年11月\n黃雁鴻:〈才性論與魏晉思潮〉,《中國文化研究》,春之卷,2008年\n楊國樞:〈劉邵的人格理論及其詮釋〉,輯入黃應貴主編:《人觀、意義與\n 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年4月\n楊春曉:〈中國古代「知人」心理學思想」〉,《煙台師範學院學報》,第\n 3期,1997年\n劉劍康:〈《人物志》的人才學思想和它的理論特徵〉,《湖湘論壇》,第\n 2期,1995年\n劉廷忠:〈《人物志》的價值及歷史意義〉,《渝西學院學報》,第3卷第2\n 期,2004年6月\n鄭玉光:〈劉劭《人物志》所包含的心理學思想淺析〉,《山西師大學\n 報》,第21卷第4期,1994年10月\n鄭玉光:〈論中國古代人才學經典著作─《人物志》的理論貢獻〉,《運城\n 高專學報》,第3期,1995年\n賴麗蓉:〈《人物志》何以入「名家」〉,《鵝湖月刊》,第21卷第4期,\n 1995年10月\n閻世平:〈劉劭的名實觀研究〉,《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2001年4\n 月,第19卷第2期\n閻世平、董虹凌:〈劉劭的才德觀研究〉,《廣東社會科學》,第2期,\n 2001年\n燕國材:〈劉劭的心理學思想研究〉,《心理科學》,第18卷第5期,1995\n 年\n謝大寧:〈才性四本論新詮〉,輯入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n 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n 11月\n\n (二)學位論文\n江建俊:〈劉卲人物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 1975年6月\n黃明誠:〈魏晉南北朝才性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n 文,2000年4月\n黃翠香:〈劉劭人物志人才心理思想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n 論文,2006年2月\n鄭來春:〈《人物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n 論文,2000年4月\n錢國盈:〈魏晉人性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n 1981年5月\n賴麗蓉:〈魏晉「人物品鑒」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n 士論文,1996年5月\n顏承繁:〈人物志在人性學上之價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n 碩士論文,1978年6月\n\n五、 字典及工具書\n〔宋〕丁度等編:《集韻(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n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n 2003年12月\n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n 2003年12月\n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八)》,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n 2003年12月\n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第八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出版\n〔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n 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1月增修一版\n〔清〕段玉裁注,徐灝箋:《說文解字注箋(三)》,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n 司,1972年4月zh_TW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101.pdf1.6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