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129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高桂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洪佩伶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Hung, Pei Lingen_US
dc.creator洪佩伶zh_TW
dc.creatorHung, Pei Lingen_US
dc.date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6-02-03T03:20:32Z-
dc.date.available2016-02-03T03:20:32Z-
dc.date.issued2016-02-03T03:20:32Z-
dc.identifierG009991201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129-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091926135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初刻拍案驚奇》與《二刻拍案驚奇》前後共費時六年刊刻完成,作品中,可見凌濛初慘澹的獨立創作歷程,因而成就了「『二拍』是中國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之貢獻,雖然內容素材仍然諸多是建構在前人故事文本基礎之上,但經過凌氏的整理、加工、重寫與再創造之後,無不自出機杼,展現驚奇、獨特之處。其中,以「發跡變泰」為主題的故事,與當時明代的繁榮經濟相互結合、影響,進而反映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下,備受壓抑的市民階層如何在精神上尋求解脫,如何傳達內心底層對於發家致富的想望與豔羨,又如何努力於透過自己的頑強奮鬥,在經濟上得富、在政治上得貴,最終掙脫封建枷鎖的羈絆,走向通暢安寧的「變泰」生活。因此筆者以「重寫」為切入視角,聚焦於「二拍」中「發跡變泰」的故事,透過分析、比較前文本與凌氏加工、敷演而成的重寫本,探究兩者間的同異之處,並以情節、人物刻畫、市民意識的呈顯為要。首先,梳理凌氏在情節重寫時,是以白話載體為主要敘述模式,並善用前人或自撰的詩詞、韻文和散文套語來簡練、豐富故事情節,且將情節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藉由巧合、偶然的寫作手法,達到曲折離奇、合理有趣的審美效果。其次,探究人物刻畫重寫時,所塑造的主角、配角的內、外在形象,動作、語言的描摹,及人物對比手法的運用,進而呈顯人物性格突出之處,及在性格引導、推進情節發展後,使故事不同於前文本的光彩煥發處。最後,探析故事所體現的市民意識,展現市民階層在商業觀、愛情觀、政治觀的態度及價值取向,從而瞭解故事背後所映照、流露出市民獨有的心理特質和思想感情。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n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n第二節 文獻檢討與述評 ……………………………………………………………4\n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n一、 發跡變泰的定義……………………………………………………………9\n二、 重寫的概念 ………………………………………………………………11\n三、 「二拍」中「發跡變泰」的篇章及其本事考源…………………………13\n第二章 「二拍」中「發跡變泰」情節重寫的形式與敘事特點\n第一節 本事在情節中的運用\n一、 從文言到口語的語境轉變及其功能 ……………………………………19\n二、 敘述套語的更動 …………………………………………………………21\n (一)韻文套語的運用 ……………………………………………………22\n(二)散文套語的運用 ……………………………………………………25\n三、 故事重寫之敘事焦點轉移與情節擴充 …………………………………28\n第二節 故事重寫的情節框架\n一、 篇題改訂與頭回完善 ……………………………………………………31\n(一)自相對偶的篇題設計 ………………………………………………31\n (二)頭回的完善與對主題的承載 ………………………………………33\n二、 隨處插入的詩詞 …………………………………………………………35\n (一)篇首詩詞 ……………………………………………………………35\n(二)正話中的詩詞 ………………………………………………………37\n(三)篇尾詩詞 ……………………………………………………………38\n第三節 敘事特點\n一、 情節的生活化追求 ………………………………………………………41\n(一)自身階級的轉化 ……………………………………………………42\n (二)幻中有真的展演 ……………………………………………………44\n二、 情節的結撰技巧 …………………………………………………………46\n(一)外在機遇到內在勤苦營運的偶然與轉變 …………………………46\n (二)新的價值尺度與道德觀念 …………………………………………50\n第三章 「二拍」中「發跡變泰」人物重寫的形象分析\n第一節 故事核心人物\n一、 外在肖像──相術與陰功 ………………………………………………57\n二、 語言動作──發跡變泰之德/色辯正……………………………………59\n(一)窮儒之德報 …………………………………………………………60\n (二)負心漢的生讎死報 …………………………………………………63\n (三)靈巧商賈的果報 ……………………………………………………67\n三、 心理刻劃─獨白、夢幻悟道 ……………………………………………69\n(一)內心獨白的性格刻劃 ………………………………………………69\n (二)夢幻悟道 ……………………………………………………………72\n第二節 故事配角形象\n一、 作為敘事動力的推進角色 ………………………………………………75\n二、 作為敘事延宕的轉折角色 ………………………………………………81\n第三節 對比手法 …………………………………………………………………84\n第四章 「二拍」中「發跡變泰」的市民意識體現\n第一節 商賈形象的轉變與重塑\n一、 抑商到重商的變化 ………………………………………………………90\n(一)歷代被壓抑的商人地位 ……………………………………………91\n (二)明代中後期的重商觀念 ……………………………………………92\n二、 「二拍」中的商賈意識 …………………………………………………95\n(一)昔之賤業,今之良業 ………………………………………………95\n (二)重商觀念下的生活轉變 ……………………………………………97\n三、 商賈形象的重塑 …………………………………………………………99\n(一)成功商賈的勇敢膽識 ………………………………………………99\n (二)成功商賈的經營技巧………………………………………………102\n第二節 愛情婚姻的擅變與自主\n一、 追求婚姻生活中男女平等………………………………………………108\n二、 反抗「父母之命」的封建桎梏……………………………………………115\n第三節 政治意識的批判與關懷\n一、 揭發腐敗官僚體制………………………………………………………120\n二、 揭露黑暗科舉制度………………………………………………………122\n三、 對清明官吏的期待………………………………………………………125\n第五章 結論 ……………………………………………………………………128\n參考書目…………………………………………………………………………132zh_TW
dc.format.extent2963936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12011en_US
dc.subject「二拍」zh_TW
dc.subject重寫zh_TW
dc.subject發跡變泰zh_TW
dc.title「二拍」中發跡變泰故事的重寫研究zh_TW
dc.titleThe Study of rewriting to “Er-pai” from Fajibiantai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一、參引文本\n(明)凌濛初著、冷時峻校點:《初刻拍案驚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n(明)凌濛初著、王根林校點:《二刻拍案驚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n\n二、古典文獻(依照作者年代先後排序,同者再依姓名筆劃排序)\n王夢鷗選注:《禮記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n(戰國)商鞅著、(清)嚴萬里撰:《商君書新校正》,引自《新編諸子集成第五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n(漢)戴德編,黃懷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參撰:《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n(漢)司馬遷撰,張大可注:《史記今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n(漢)班固撰,王繼如主編:《漢書今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n(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王輝整理:《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n(南朝宋)范曄著,魏連科等注譯:《後漢書‧卷八十四》〈列女傳〉,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n(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景印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n孫通海、王海燕責任編輯;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n(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n(宋)洪邁:《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n(宋)陸放翁:《陸放翁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n(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n(宋)耐得翁:《都城紀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宋)羅燁:《醉翁談錄》,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n(元)施耐庵著,(清)金聖嘆批:《水滸傳》,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n(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臺北:古新書局,1978年。\n(明)李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n(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下)》,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n(明)汪道昆著,胡益民、余國慶點校:《太函集》,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n(明)徐光啟撰、石聲漢點校:《農政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n(明)謝肇淛:《五雜組》,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n\n(明)張翰:《松窗夢語》卷四,見謝國禎《明代社會經濟史料編撰》中,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n(明)馮夢龍:《喻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n(明)陸粲撰:《庚巳編》,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n(明)葉盛:《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n(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n(清)王國維撰,陳杏珍、劉烜重訂:《人間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n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今古奇觀》,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n\n三、現代專著(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n古里等著,丁樹南譯:《寫作的方法和經驗》,臺北:大地出版社,1983年。\n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n王昕:《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n王慶華:《話本小說文體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n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94年。\n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組織編選:《孫楷第集‧「三言」、「二拍」源流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n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n史蒂文‧柯恩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n伏漫戈:《「二拍」眾生面面觀》,西安:人民出版社,2007年。\n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吳藍鈴:《小說語言美學》,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n李希凡:〈古典小說人物創造漫談三題〉,見《論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形象》,上海:上海文藝,1962年。\n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n李悔吾:《中國小說史漫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n佛洛伊德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n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n周啟志、羊列容、謝昕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n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n金明求:《宋元明話本小說入話之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n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n邵毅平:《中國文學中的商人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n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n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n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n茅盾:〈關於藝術的技巧──在全國青年文學創作者會議上的講演〉,收於茅盾:《茅盾評論文集‧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n姚文放:《泰州學派美學思想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n孫楷第:《小說史》,摘自《民國中國小說史著集成‧第二卷》,天津:開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n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n徐志平:《明清小說敘事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2014年。\n馬美信:《凌濛初和「二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n許麗芳:《古典短篇小說之韻文》,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n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n陳永正:《「三言」、「二拍」的世界》,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n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九大文化出版社,1990年。\n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臺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n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n張立文:《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n張兵:《凌濛初和「兩拍」》,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n張振鈞、毛德富:《禁錮與超越──從「三言」、「二拍」看中國市民心態》,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1988年。\n郭英德、陳惠琴:《中國古代小說鑑賞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n普列漢諾夫:《論西歐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n費如明選注‧導讀:《白居易詩選──說盡心中無限事》,臺北:名田文化,2007年。\n常金蓮:《六十家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n傅承洲:《明代文人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n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n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究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n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n黃秀愛:《「兩拍」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n馮保善:《凌濛初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n楊永漢:《虛構與史實──從話本《三言》看明代社會》,臺北:萬卷樓,2006年。\n溫孟孚:《「三言」話本與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年。\n蒲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n瑪仁‧愛爾渥著,丁樹南譯:《人物刻劃基本論》,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0年。\n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9年。\n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n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n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n劉良明、劉方:《市井民風──「二拍」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n劉甫琴發行:《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2年。\n蔡國梁:〈明代擬話本心理描寫敘論〉,收於《明清小說探幽》,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n歐陽代發:《世態人情說「話本」:悲歡離合》,臺北:亞太圖書出版,1995年。\n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宋人之「說話」其及影響》,收於《中國小說史漫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n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n霍松林:《文藝學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n繆詠禾:《馮夢龍和「三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n韓南著,王秋桂編:《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n韓田鹿:《藏在巷弄中的明朝──從暢銷通俗小說「三言」、「二拍」看街談巷議庶民百態》,臺北:麥田出版,2012年。\n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n羅小東:《「三言」、「二拍」敘事藝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n羅小東:〈「三言」、「二拍」的預敘研究〉,《中國古代敘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年。\n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7年。\n羅盤:《小說創作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n譚正璧著、譚尋補正:《話本與古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n譚正璧著,譚壎、譚篪編:《譚正璧學術著作集‧「三言」、「兩拍」源流考(上) (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n\n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n王吟芳:《「三言」「發跡變泰」題材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n王福葉:《論「三言」、「二拍」對唐傳奇夢意象的借鑑與發展》,曲阜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n付震震:《「三言」、「二拍」發跡變泰作品研究》,陝西理工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n江昌倫:《「二拍」重寫《夷堅志》故事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n伍雪平:《「三言」、「二拍」敘事藝術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n朱峻民:《「二拍」取材《太平廣記》篇章重寫的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n尚丹:《「三言」發跡變泰題材類型初探》,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n汪蕙如:《「二拍」敘事技巧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胡衍南:《「二拍」的生產及其商品性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n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n林漢彬:《關鍵意象在小說結構中的地位研究──以「三言」為觀察文本的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n卓珮瑜:《「三言」改寫《六十家小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n徐興菊:《明刊話本小說入話研究》,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n崔炳圭:〈左傳人物描寫藝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9年。\n陳品欣:《「三言」所反映的明代市井生活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n陳美玲:《《夷堅志》之民間故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n陳裕鑫:《細緻與奇巧──「三言」的細節、情節與心理描寫》,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n張宏庸:《「二拍」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n程麗群:《論「三言」、「二拍」中的士人形象》,南昌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學位論文,2005年。\n黃惠華:《「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2006年。\n黃麗夙:《「三言」所映射之時代女性觀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n\n鄔全俊:《「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兩難境遇及創作矛盾》,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n葉蒓:《重商思潮與崇官心理的變奏──「三言」、「二拍」之擬話本商賈形象研究》,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n廖珮芸:《邊緣人物的功能與意義──馮夢龍「三言」中的配角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n裴香玉:《「三言」、「二拍」中的商人發家故事及其文化意蘊》,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n趙雪豔:《「三言」、「二拍」商業價值觀研究》,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n劉宇恒:《試論「三言」、「二拍」中發跡變泰故事類型中的人物群像》,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n劉海濤:《「三言」、「二拍」中的商賈小說研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n劉霞:《「三言」、「二拍」小說中婢女形象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n劉豔琴:《明代話本小說中的徽商形象研究》,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n蔡佩潔:《「三言」、《情史》共同本事作品之比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n鄭東補:《凌濛初「二拍」的藝術探析》,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n賴美雪:《「三言」、「二拍」中的男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n顏美娟:《明末清初的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n\n五、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n王宇可:〈世上瘡痍,筆底波瀾──「二拍」中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年第1期。\n王言鋒:〈以意外和機遇構建的富貴之夢──論市民暴富心理與晚明白話短篇小說中的發跡變泰故事〉,《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n王言鋒:〈明中葉商品經濟發展與「三言」、「二拍」的財富觀〉,《江淮論壇》,2005年第4期。\n王昕:〈論擬話本平庸品格的成型──從「二拍」看文人敘事方式對擬話本的影響〉,《文藝研究》,2002年第6期。\n王桂清:〈從「三言」、「二拍」中商人入仕途徑看商人的官本位意識情結〉,《北方論叢》,2004年第2期。\n王桂清:〈士商聯姻背後折射的求官心理──析「三言」、「二拍」關於士商聯姻的小說〉,《學術交流》,2004年7月第7期。\n王菊芹:〈論商品經濟發展對文學中商人形象的影響──讀「三言」、「二拍」〉,《河南社會科學》,2002年9月第10卷第5期。\n王菊芹:〈從「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看明代中後期經商意識的新變〉,《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7月第26卷第4期。\n付震震:〈「三言」入話頭回探究〉,《運城學院學報》,2010年8月第28卷第4期。\n伍大福:〈試論「三言」、「兩拍」中的夢境描寫〉,《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12月第24卷第6期。\n朱全福:〈文人情懷、浪子風流與世俗氣息──談「三言」、「二拍」中的士人形象〉,《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n朱全福:〈談「三言」、「二拍」中的徽州商人形象〉,《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8月第25卷第3期。\n全賢淑:〈中國古代社會金錢勢力對社會的衝擊與影響──以「三言」、「二拍」為中心〉,《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6月第8卷第3期。\n李小俠:〈淺談「三言」、「二拍」夢境描寫折射出的儒家思想〉,《經濟與文化》,2011年第11期。\n李志琴:〈試論「三言」、「二拍」中的儒商精神〉,《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年11月第32卷第11期。\n李桂奎:〈論「三言」、「二拍」的角色設計〉,《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n李桂奎:〈論「三言」、「二拍」世俗文化家園中的文士角色扮演〉,《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5月第3期。\n李勇軍:〈「三言」中市民意識的體現〉,《雲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n李維、楊冬梅:〈論「三言」、「二拍」否極泰來的角色扮演及審美特質〉,《江漢論壇》,2007年6月。\n李健秋:〈從史傳與傳說中走出的文學──論古代發跡變泰故事的文本流變〉,《黑龍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n李剛:〈希冀與惶恐──論「三言」、「二拍」的女性觀〉,《安徽文學‧經典重釋》,2011年第7期。\n吳昌林、王瑩:〈從「三言」、「二拍」看話本小說的可擬性〉,《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9年12月第26卷第6期。\n吳建國:〈「三言」、「二拍」與雅俗文化選擇〉,《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吳禮權:〈話本小說頭回的結構形式及其歷史演進的修辭學研究〉,《復旦學報》,2006年第2期。\n宋若雲:〈建構與解構:試論擬話本小說體制的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6年6月第16卷第2期。\n金明求:〈導入引進情景:宋元話本小說入話之大眾化敘事藝術〉,《政大中文學報》,2006年12月第6期。\n林娜娜:〈衝破禁慾的樊籬──論「三言」、「二拍」的情慾觀〉,《安徽文學‧文學評論》,2008年第2期。\n周柳燕:〈「三言」、「二拍」本末衝突主題探析〉,《船山學刊》,2004年第3期。\n周絢隆:〈從文言到白話:古典敘事的衍變──論「三言」對神道小說的改編〉,《山東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n范立舟:〈「三言」、「二拍」中的市民意識與傳統道德觀念〉,《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3月第27卷第2期。\n侯志漢:〈話本的演變:從《六十家小說》到「三言」、「兩拍」〉,《漢學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12月。\n胡欣:〈傳統價值觀移用後的新商人形象──談「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新特點〉,《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n胡衍南:〈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發展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2003年12月第17期。\n胡蓮玉:〈話本小說結構體制演進之考察〉,《江海學刊》,2004年第6期。\n紀德君:〈拍案何以驚奇──二拍傳奇藝術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第45卷。\n姚劍波:〈淺論「二拍」的創作背景和進步文學思想〉,《語文學刊》,2008年10月。\n胥麗娟:〈陽明新儒學對「二拍」商業觀的影響〉,《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2月第23卷第6期。\n秦軍榮:〈論「三言」、「二拍」的線型情節結構〉,《語文學刊(高教版)》,2007年第5期。\n秦軍榮:〈「三言」、「二拍」個體文本結構芻議〉,《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7期。\n徐文助:〈凌濛初之生平和其《二刻拍案驚奇》〉,《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8卷第3期。\n徐永斌:〈「二拍」與《太平廣記》淵源關係考〉,《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12月第10期。\n徐定寶:〈凌濛初生命歷程探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n徐慶海:〈「三言」、「二拍」中商賈小說及其所刻劃的商賈形象〉,《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8年6月。\n孫小賀、甘燕:〈從「三言」、「二拍」回目淺析題材類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8年12月。\n唐筱琳:〈從「三言」、「二拍」看晚明愛情觀的變化〉,《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n孫春艷:〈「三言」、「二拍」的文人化傾向探究〉,《語文學刊》,2007年第9期。\n高桂惠:〈世道與末技──「三言」、「二拍」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漢學研究》,2007年6月第25卷1期。\n曹亦冰:〈李贄與晚明短篇白話小說中的女性文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n梁大偉:〈「二拍」中的商人發跡故事的敘事特色〉,《鞍山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n陳美朱:〈論「三言」、「二拍」中的負心漢〉,《中國文化月刊》,2001年1月第250期。\n陳福智:〈拜金讀者──對凌濛初〈轉運漢遇巧洞庭紅〉的一種詮釋角度〉,《國文天地》,2012年5月第27卷第12期。\n陳器文:〈就文體演變論「三言」的敘事特質〉,《興大中文學報》,2000年12月第13卷。\n康韻梅:〈由入於文心至諧於里耳──唐代小說在「三言」、「二拍」中的敘述面貌論析〉,《臺大中文學報》,2004年12月第21期。\n陳艷君、汪雷:〈從「三言」、「二拍」看明代徽商的財富觀〉,《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2月第31卷第1期。\n張桂琴:〈略論「三言」、「二拍」中的女性戀愛模式〉,《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月第28卷第2期。\n張蓉、王鋒:〈「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嬗變及其原因〉,《船山學刊》,2006年第3期。\n張想林:〈明代中後期商業的繁榮對話本小說的影響〉,《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12月第9卷第6期。\n張越:〈探析「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模式〉,《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1月第9卷第1期。\n張義光:〈「三言」、「二拍」與中晚明社會思潮〉,《漢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n張曉雪:〈「二拍」中的婚戀文化與科舉制度探析〉,《大連大學學報》,2011年2月第32卷第1期。\n郭慧茹:〈論「三言」、「二拍」中「小道具」的妙用〉,《鄂州大學學報》,2014年2月第21卷第2期。\n焦若薇:〈蒼茫大地 晨光已現──從「三言」、「二拍」看中國市民心態〉,《新疆職工大學學報》,1996年12月第4卷第4期。\n馮曉琴:〈從「三言」、「二拍」看明代文人的愛情婚姻觀〉,《延安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n程國賦:〈「三言」、「二拍」選本與原作的比較研究〉,《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第2期。\n\n黃大宏:〈譚正璧「三言」、「二拍」資料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7月第4期。\n黃大宏:〈唐人小說對「三言」、「二拍」素材與成書方式的影響〉,《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9月第24卷第3期。\n黃大宏:〈中國古代小說重寫結構型本事的四種基本模式〉,《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12月第21卷第4期。\n黃大宏:〈重寫:文學文本的經典化途徑〉,《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11月第35卷第6期。\n黃愛華:〈從「二拍」看晚明社會觀念的演變〉,《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5期。\n黃麗月:〈臺灣地區「三言」、「二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各大學博碩士論文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2002年5月第266期。\n傅承洲:〈話本小說與文言小說敘述藝術比較〉,《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第22卷第3期。\n傅承洲:〈凌濛初的尚奇觀與「二拍」之奇〉,《北方論叢‧中國古代小說研究》,2006年第6期。\n董曉玲:〈「三言」、「二拍」中女性婚戀的他者關懷及自我呈現〉,《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1月第8卷第1期。\n楊成靖:〈近十年以來「三言」、「二拍」研究綜述〉,《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9月第30卷第9期。\n楊宗紅:〈從善惡報應看「三言」、「二拍」對官吏的道德期盼〉,《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12期。\n葉艷明:〈反叛與回歸──從「三言」看晚明士人創作心態〉,《隕陽師範專科高等學校學報》,2010年2月第30卷第1期。\n趙紅娟:〈「兩拍」所體現的凌濛初的人才觀〉,《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4月第22卷第2期。\n趙紅娟:〈「兩拍」版本考述〉,《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2月第24卷第1期。\n趙林娜:〈明代商業思潮與「三言」、「二拍」〉,《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第30卷。\n趙曉彤:〈「三言」、「二拍」對女性的審視與思考〉,《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研究生論文專刊》,2007年6月第34卷。\n蒲日材:〈世俗社會的人文關懷──談話本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8月第34卷第4期。\n廖巧媛:〈物欲橫流的社會現狀與傳統理性原則的矛盾──凌濛初「二拍」物質利益觀研究之一〉,《古典今讀》,2005年5月。\n廖巧媛:〈物欲橫流的社會現狀與傳統理性原則的調和──凌濛初「二拍」物質利益觀研究之二〉,《古典今讀》,2005年7月。\n熊愷妮:〈泰州學派與凌濛初〉,《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6月第15卷第3期。\n歐陽健:〈「三言」、「二拍」中「發跡變泰」主題新說〉,《廣西師範學院學報》,1988年第1期。\n鄧聲國、江楊峰:〈試論「三言」、「二拍」中的新型商人形象〉:《國文天地》,2009年3月第24卷第10期。\n蔡鄢如:〈初論「二拍」中商人形象〉,《問學集》,第18期。\n劉格娟:〈從「三言」、「二拍」看女性在婚姻中自主意識的覺醒〉,《世紀橋》,2007年第3期。\n劉莉:〈從「三言」、「二拍」看晚明之徽商〉,《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7月第35卷第4期。\n劉惠華:〈「三言」作為通俗小說的意義與敘事技巧研究──並以《醒世恆言》六篇小說為例〉,《清雲學報》,2000年12月第20卷第1期。\n劉勇強:〈論「三言」、「二拍」對《夷堅志》的繼承與改造〉,《文學遺產》,1995年第4期。\n劉勇強:〈論古代小說因果報應觀念的藝術化過程與形態〉,《文學遺產》,2007年第1期。\n劉興儒:〈「兩拍」與晚明重商風氣〉,《零陵學院學報》,2004年7月第25卷第4期。\n劉斌:〈試論「三言」中商人形象的時代特徵〉,《青海師範大學民除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5月第21卷第1期。\n潘承玉:〈論宋元明小說、戲曲發跡變泰題材的流變及其文化意蘊〉,《复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6期。\n錢立靜:〈「三言」、「二拍」中士、商互滲現象解讀〉,《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8卷第1期。\n謝昆芩:〈論「二拍」之夢〉,《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1月第25卷第6期。\n韓希明、施常州:〈前代歷史人物故事在「三言」、「二拍」中的衍變〉,《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月第39卷第2期。\n魏瑾:〈淺析明清小說中「因果報應」思想與道德教化的聯繫──以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三言」、「二拍」為例〉,《安徽文學‧文學評論》,2008年第8期。\n譚帆、王慶華:〈中國古代小說文體流變研究論略〉,《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3期。\n\n六、網路\n【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ctext.org/dictionary.pl (瀏覽日期:2016/01/18)\n【明】周玄暐:《涇林續記》,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ctext.org/dictionary.pl (瀏覽日期:2015/12/15)\n【明】陸容:《菽園雜記‧卷八》,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ctext.org/dictionary.pl (瀏覽日期:2016/01/18)\n許庭瑜:〈失落的世代?八成年輕人認為社會不公,六成對未來悲觀〉,引自「鉅亨網新聞」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40402/KIUR5GMWMQ4JR.shtml (瀏覽日期:2014/08/25)zh_TW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grantfulltextopen-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101.pdf2.89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