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980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鄭文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黃靖涵zh_TW
dc.creator黃靖涵zh_TW
dc.date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6-05-09T05:32:25Z-
dc.date.available2016-05-09T05:32:25Z-
dc.date.issued2016-05-09T05:32:25Z-
dc.identifierG094912019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980-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9491201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鄭清文是台灣當代重要的作家,在小說創作上長期耕耘,質量均佳,有著亮麗的成績,他的作品記錄著臺灣從農業社會過渡到現代工商社會的變遷,對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有著深厚的情感,曾榮獲多項文學大獎的肯定。   2006年5月27日、28日,於中正大學舉辦了「鄭清文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是第一場以鄭清文個人為研討主題的會議,這些掌聲與肯定,除了是對鄭清文五十年創作生涯的一個肯定之外,也說明了一個學術界研究的「鄭清文風潮」正在蔓延,見證了一個成功跨足成人文學與兒童文學的優秀作家。   鄭清文於一九七七年開始發表童話,創作至今已達三十年,先後出版了三部童話作品,分別是1985年的《燕心果》、2000年的《天燈.母親》、2004年的《採桃記》,另有幾篇發表於報刊未結集的童話。一路走來,鄭清文的童話主題、風格並無重大改變,依然可以看見他一貫對台灣鄉土的關懷。   本論文共分八章,以鄭清文童話主題為研究主軸,討論鄭清文是如何透過主題書寫,來形塑出他個人的風格特色。   首先了解鄭清文的時代背景、生平經歷及人格特質,進而探索這些經歷對他所產生的影響,並分析其童話觀及創作風格,以此作為研究之基礎。   其次,針對鄭清文的童話進行主題研究,將之分成「關懷鄉土自然與生態倫理」、「生命教育與成長啟蒙的關注」、「保存民間傳說與民情風俗」、「歷史記憶與社會風氣的省思」等四大主題,探析鄭清文如何以童話體現台灣濃厚的鄉土氣息,將具有海國氛圍、島國風情的台灣特色主題擷取出來,彰顯出台灣文化特色之所在,以呈現作品中的主題意蘊。   最後,以文本為分析對象,分別從人物塑形、文字及語言使用、敘事手法等三方面,探討鄭清文童話特色及風格,並在前文的基礎上,探析鄭清文如何藉由童話書寫整合成人文學與兒童文學,再以此掌握鄭清文對本土文化之承傳與新變,而歸結出鄭清文童話的深層意涵及其價值意義。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二章 鄭清文的童話創作………………………………………………… 10  第一節 時代下的作家……………………………………………………10  第二節 作品巡禮……………………………………………………………12  第三節 創作動機與理念……………………………………………………16 第三章 關懷鄉土自然與生態倫理…………………………………………24  第一節 再現農村風情………………………………………………………24   一、 農村生活紀實………………………………………………………24   二、 農村景觀速寫………………………………………………………27   三、 城鄉變遷……………………………………………………………30  第二節 動植物的描繪………………………………………………………32  第三節 關懷環境生態………………………………………………………36 第四章 生命教育與成長啟蒙的關注………………………………………40 第一節 自我定位與成長……………………………………………………40 第二節 物種和諧……………………………………………………………42 第三節 死亡的體悟…………………………………………………………44 第四節 人性愛的發揮………………………………………………………46 第五章 保存民間傳說與民情風俗……………………………………… …49 第一節 民間故事與傳說的再創作…………………………………………49 第二節 民情風俗的保存……………………………………………………51 第三節 民間信仰的傳承……………………………………………………54 第六章 歷史記憶與社會風氣的省思…………………………………………57 第一節 歷史記憶與政治的影射…………………………………………57 第二節 社會風氣的諷諫……………………………………………… …62 第七章 鄭清文童話特色與風格…………………………………………… 66 第一節 人物塑形……………………………………………………… …66 一、 鬼…………………………………………………………………66 二、 阿旺………………………………………………………………73 第二節 文字與語言……………………………………………………… 73 一、 簡單含蓄…………………………………………………………73 二、 重視細節…………………………………………………………76 三、 生活語言…………………………………………………………78 第三節 敘事手法……………………………………………………………81 一、 現實與想像的融合………………………………………………81 二、 傳統價值的顛覆…………………………………………………86 第八章 結論………………………………………………………………… 90 第一節 成人文學與兒童文學的整合………………………………………90  第二節 本土文化之承傳與新變…………………………………… …94  第三節 為台灣文學傳燈…………………………………………… …97 參考書目…………………………………………………………………… 102zh_TW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49120191en_US
dc.subject鄭清文zh_TW
dc.subject童話zh_TW
dc.subject主題zh_TW
dc.subject本土文化zh_TW
dc.subject風格特色zh_TW
dc.title鄭清文童話主題研究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一、鄭清文作品 《簸箕谷》,台北:幼獅書店,1965年10月。 《故事》,台北:蘭開書店,1968年6月。 《峽地》,台北:台灣省新聞處,1970年6月。 《校園裡的椰子樹》,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11月。 《鄭清文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75 年12 月。 《龐大的影子》(原名現代英雄),台北:爾雅,1976年4月。 《新莊──失去龍穴的城鎮》,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3年4月30日。 《最後的紳士》,台北:純文學,1984年2月。 《局外人》,台北:學英,1984年9月。 《燕心果》,台北:號角,1985年3月15日。 《大火》,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4 月。 《滄桑舊鎮》,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6月。 《報馬仔》,台北:圓神,1987年6月。 《春雨》,台北:遠流,1991年1月。 《相思子花》,台北:麥田,1992 年7月。 《台灣文學的基點》,台北:派色文化,1992年7月。 《燕心果》,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2月。 《故里人歸》,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 《鄭清文集》,台北:前衛,1993年12月。 《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1-水上組曲》,台北:麥田,1998年6月。 《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2-合歡》,台北:麥田,1998 年6月。 《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3-三腳馬》,台北:麥田,1998年6月。 《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4-最後的紳士》,台北:麥田,1998 年6月。 《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5-秋夜》,台北:麥田,1998年6月。 《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6-白色時代》,台北:麥田,1998年6月。 《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別卷—鄭清文和他的文學》,台北:麥田,1998年6月。 《白沙灘上的琴聲》,陳建良圖,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1988年。 《鄭清文短篇小說精選》,台北:麥田,1999年6月。 〈童話〉,於《自由時報.自由副刊》,1999年8月23日。 《小國家大文學》,台北:玉山社,2001年1月。 《燕心果》,台北:玉山社,2000年4月。 《天燈.母親》,台北:玉山社,2000年4月。 《樹梅集》,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2003年2月。 《舊金山、一九七二》,台北:一方出版社,2003年3月。 《多情與嚴法》,台北:玉山社,2004年5月。 《採桃記》,台北:玉山社,2004年8月。 二、 專著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1994年7月。 江岱東,《文學風格概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1996年。 江寶釵、林鎮山主編,《樹的見證 : 鄭清文文學論集》,台北:麥田,2007年。 李辰冬,《文學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5年。 李進益,《繼承與創新──論鄭清文的文學世界》,台北:致良,2004年3月。 林守為,《兒童文學》,台北:五南,1993年8月。 林文寶主編,《台灣(1945~1998)兒童文學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3月。 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工作者訪問稿》,台北:萬卷樓,2001年6月。 林文寶主編,《少兒文學天地寬 : 台灣少年小說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台北:九歌,2002年6月。 邱各容,《臺灣兒童文學史》,台北:五南,2005年6月。 岡崎郁子,《阿里山の神木──台灣の創作童話》,日本東京:研文,1993年5月。 岡崎郁子,《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葉笛等譯),台北:前衛,1997年1月。 周姚萍,《妙妙聯合國》,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周惠玲主編、林文寶策劃,《夢穀子,在天空之海──兒童文學童話選集1988~1998》,台北:幼獅,2000年6月。 周慶華,《兒童文學新論》,台北:生智,1998年3月。 洪文瓊主編、林文寶策劃,《兒童文學童話選集》,台北:幼獅,1989年7月。 洪文瓊,《台灣兒童文學手冊》,台北:傳文文化,1999年8月。 洪汛濤,《童話學》,台北:富春文化,1989年9月。 封德屏主編,《鄉土與文學》,台北:文訊雜誌出版社,1994 年。 姚一韋,《藝術批評》,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韋葦,《世界童話史》,台北:天衛文化,1995年1月。 祝士媛,《兒童文學》,台北市: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89年。 徐錦成,《台灣兒童詩理論批評史》,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3年9月。 徐錦成主編,《九十二年童話選》,台北:九歌,2004年3月。 徐錦成主編,《九十三年童話選》,台北:九歌,2005年3月。 徐錦成主編,《九十四年童話選》,台北:九歌,2006年3月。 徐錦成,《鄭清文童話現象研究──台灣文學史的思考》,台北:秀威資訊,2007年8月。 許建崑主編,《認識童話》,台北:天衛文化,1998年12月。 張春榮,《極短篇的理論與創作》,台北:爾雅,1999年11月。 張清榮,《少年小說研究》,台北,萬卷樓,2002年。 張子樟,《回顧中的省思-少年小說論述及其它》,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2年11月。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2004年8月。 陳正治,《童話寫作研究》,台北:五南,1990年6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2月。 傅林統,《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臺北,富春文化出版,1998年12月。 廖卓成,《童話析論》,台北:大安,2002年5月。 蔡尚志,《兒童創作的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1996年。 劉緒鴻,《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上海市: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年7月。 劉鳳芯主編、林文寶策劃,《擺盪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兒童文學論述選集1988~1998》,台北:幼獅,2000年6月。 鄭谷苑,《走出峽地──鄭清文的人生故事》,台北:麥田,2007年。 謝鴻文,《凝視台灣兒童文學的重鎮-桃園縣兒童文學史》,台北:富春文化,2006年12月。 國立臺東師院兒童文學硏究所,《台灣地區1945年以來現代童話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東市:國立臺東師院兒童文學硏究所,1998年。 薩依德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年。 三、 單篇論文 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街巷鼓聲》(59~80),台北:遠流,1977年9月。 王泉根與徐迪,〈困惑的現代與現代的困惑──當今台灣童話創作現象管窺〉,《台灣地區(1945年以來)現代童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7~227),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1998年3月。 尹章義,〈什麼是台灣文學?台灣文學往哪裡去?〉,《台灣文學觀察雜誌》季刊第1期(19~24),台北: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社,1990年6月1日。 李喬,〈成長的寓言〉,《燕心果》(1~6),台北:號角,1985年3月15日。 李喬,〈童話新境、生命新景〉,《採桃記》(5~7),台北:玉山社,2004年8月。 李瑞騰,〈什麼是「台灣文學」〉,《台灣文學風貌》(9~11),台北:三民,1991年5月。 李瑞騰,〈衝突:化解,或者更形惡化〉,《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6:白色時代》(3~10),台北:麥田,1998年6月。 吳婉茹,<用溫柔的眼睛觀看紅塵──奮力淑世的小說家黃春明>,《中央日報》18版,1995年7月14日。 杜明城,<台灣兒童文學研究的限制與可能性>12期,《兒童文學學刊》(37~52),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2004年12月 沈惠芳好書大家讀年度好書,《2004好書指南》,台北:台北市立圖書館,2005年3月。 林文寶,〈釋童話〉,《兒童文學學刊》創刊號(51~65),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1998年3月。 林文寶,〈兒童文學的創作及活動〉,《1998台灣文學年鑑》(40~48),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6月。 林文寶,〈態度與緣起〉,《台灣(1945~1998)兒童文學一○○》(8~9),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3月。 林瑞明:〈悲憫與同情—鄭清文的小說主題〉(1982.4),收錄於鄭清文《鄭清文集》(69~81),台北:前衛,1993年12月。 林文寶,〈推薦序:臺灣的兒童文學史〉,《臺灣兒童文學史》(i~vii),台北:五南,2005年6月。 林秀珍,〈說不完的故事──談鄭清文的〈臭青龜子〉〉,《中國語文》月刊第583期(86~90),台北:中國語文月刊社,2006年1月。 林武憲,〈台灣兒童詩歌的特色──從十八家書目談起〉,《台灣兒童文學一○○論文集》(199~212),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2000年3月。 林秀蓉,<鄭清文短篇小說中的死亡意蘊探析>,《中國語文》第604期(47~54),台北:中國語文月刊社,2007年10月。 林思甄編改,<冰山底下的大水河-從《簸箕谷》到《採桃記》>,《台灣文學館通訊》第16期(22~27),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7年8月。 邱各容,〈為前人建檔,為今人勾微〉,《播種希望的人們──台灣兒童文學工作者群像》(14~17),台北:富春文化,2002年8月。 邱子寧,<藝造自然-論鄭清文《採桃記》中的自然意識與生態美學>,《兒童文學學刊》第18期(167~187),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2007年11月。 邱各容,〈以生命熱誠關愛人生的鄭清文──臺灣兒童文學作家與作品研究系列之一〉,《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79期(4~13),台北:國家圖書館,2005年7月。 孟樊,〈現代文學評論與研究概況〉,《2000年台灣文學年鑑》(24~33), 胡衍南,〈鄭清文:難得「轟動」的鄉土文學作家〉,《1998台灣文學年鑑》(203~204),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6月。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年4月。 凌拂,<最佳童書導讀讀物類-錙銖之間>,聯合新聞網書潮出版專欄,2001年1月2日。 莊紫蓉,<兩個童年,蓄積了一個深深的靈感水庫──小說家鄭清文專訪>,《台灣日報》副刊, 2002年4月18-30日。 施如芳,<以小見大,靜水流深小說家鄭清文>,《源雜誌》54期,2005年9-10月,頁80-85。 倪端,〈用另一種方式飛翔〉,《聯合報.讀書人書評版》,2000年5月29日。 馬森,〈當代台灣小說的中國結與台灣結〉,《燦爛的星空》(315~357),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11月。 徐錦成,〈寫給台灣兒童的蟲魚鳥獸交響詩──評鄭清文《採桃記》〉,《文 訊》月刊第238期(66~67),台北:文訊雜誌社,2005年8月。 許振江,〈民間傳說鬼事多〉,《名家說鬼》(2~7),高雄:黑皮,1993年7月。 許建崑,〈抓住那孩子吧!──讀鄭清文《天燈.母親》〉,《中央日報.中央閱讀版》,2000年7月3日。 許素蘭,〈價值顛覆與道德內化──鄭清文童話集《燕心果》主題意涵的曖昧性〉,《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9期(6~8),台北:國家圖書館,1999年9月。 張怡雯,《天燈.母親》書評,《中時電子報.開卷週報.童書公園專欄》,2000年6月22日。 張子樟,〈一種烏托邦的嚮往──《天燈.母親》的意涵〉,《中央日報.中央閱讀版》,2000年7月3日。 張子樟,〈「跨越」與「跨類」的聯想〉,《回顧中的省思──少年小說論述與其他》(127~129),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2年11月。 張桂娥,〈日本的華文兒童文學作品譯介概況──以兒童文學研究團體與創作同人組織出版之期刊雜誌為中心〉,《兒童文學學刊》第6期下卷(212~248),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2001年11月。 張嘉驊,〈熊貓先生的身份〉,《九十三年童話選》(234~242),台北:九歌,2005年3月。 郭明福,〈豆棚瓜架下的純真──試談《燕心果》〉,《文訊》月刊第19期(66~69),台北:文訊雜誌社,1985年8月。 野渡,<趣味和完美的追求──《燕心果》讀後>,於《國語日報》三版,1987年5月31日。 陳靜宜、汪軍伻採訪,<創造另一個童話世界--訪問小說家鄭清文>,於《臺灣筆會通訊》第2期(25~30),高雄:臺灣筆會,2004年3月。 陳玉玲,〈論鄭清文的《天燈.母親》〉,於《天燈.母親》(186~207),台北:玉山社,2000年4月。 陳瀅州錄音整理,<兒童遊戲,快樂台灣-從兒童文學看台灣的文學遠景>,《台灣文學館通迅》12期(頁10-16),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年9月。 黃凡與林燿德,〈《鄉野卷》前言〉,《新世代小說大系:鄉野卷》(12~13),台北:希代書版,1989年5月。 黃秋芳,〈在「小說」與「童話」邊緣──從「小說童話」看「兒童」與「成人」兩大板塊相互靠近〉,《兒童文學學刊》第7期(177~197),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2002年5月。 黃錦珠,〈童心與大自然的交響曲──讀鄭清文童話《天燈.母親》〉,《文訊》月刊第183期(24~25),台北:文訊雜誌社,2001年1月。 楊照,<台灣鄉下人本色-閱讀鄭清文小說>,《中國時報.人間》,1997年7月16日。 楊照專訪,王妙如記錄整理,<冰山上的孤鳥-鄭清文專訪>,《中國時報》37版,1999年7月17-18日。 趙天儀,〈我看《燕心果》〉,《文訊》月刊第178期(37),台北:文訊雜誌社,2000年8月。 趙天儀,〈推薦序:一座可懷念的里程碑〉,《臺灣兒童文學史》(ix~x),台北:五南,2005年6月。 傅林統,〈民間故事組評選說明〉,《台灣(1945~1998)兒童文學一○○》(99),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3月。 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書評書目》第93期(23~32),台北:書評書目雜誌社,1981年1月。 廖咸浩,〈最後的鄉土之子──序林宜澐《耳朵游泳》〉,《耳朵游泳》(5~14),台北:二魚文化,2002年9月。 蔡尚志,〈台灣兒童文學今何奈?〉(上),《探索兒童文學》(3~23),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11月。 蔡尚志,〈台灣兒童文學今何奈?〉(下),《教師之友》(49~57),1999年2月。 鍾肇政,<鄭清文和他的「簸箕谷」>,《自由青年》35:2,1996年1月,頁18~19。 應鳳凰,〈鄭清文的《天燈.母親》〉,《臺灣文學花園》(111~115),台北:玉山社,2003年1月。 四、 學位論文 呂佳龍,《成長與記憶之河──鄭清文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何嘉駒,《管絃樂曲《天燈.母親》及其創作理念》,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何慧倫,《鄭清文童話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 邱子寧,《鄭清文作品中的童年敘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周芳姿,《張嘉驊童話研究(1991~2000)》,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高麗敏,《桃園縣文學史料之分析與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徐錦成,《鄭清文童話現象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許素蘭,《冰山底下的大水河──鄭清文短篇小說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郭惠禎,《鄭清文短篇小說風格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美菊,《《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2年。 陳琪芬,《鄭清文童話的特質與教育意義》,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瑞玲,《周銳童話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詹家觀,《鄭清文小說中的社會變遷》,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劉勝雄,《台灣現代童話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鄭妃娟,《九○年代台灣創作童話內容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2年。 謝鴻文,《桃園縣兒童文學發展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紀采婷,《現代版不朽童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劉芳蓉,《現代童話之主題分析──以國語日報牧笛獎得獎童話作品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3 BHTML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