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合作學習融入數學教學對偏遠地區七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
A study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remote area seventh graders based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作者 許清惟
貢獻者 姜志銘
許清惟
關鍵詞 合作學習融入數學教學
偏遠地區
學習成效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Remote area
Learning performance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4-Jul-2014 11:30:48 (UTC+8)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合作學習融入數學教學對於偏遠地區學校國一學生在學習國中數學第一冊的學習成效。以屏東縣一所偏遠地區學校國一學生兩班共55人為研究樣本,其中一班為實驗組,實施「合作學習融入數學教學」;另一班為對照組,實施傳統講述法,來探討學生接受不同的教學方法之後,在數學學習成就、態度及保留三方面的差異性。實驗結果,可得以下之結論:
一、在衡量數學學習成就指標上,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有顯著差異且實驗組優
於對照組。
二、在衡量數學學習態度指標上,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有顯著差異且實驗組優
於對照組。
三、在衡量數學學習保留指標上,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有顯著差異且實驗組優
於對照組。
最後本文再對上述統計檢定推論提出建議,以供教師實務上教學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pply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in remote area to explore its effects of learning performance by seventh graders. Two classes, which have a total of 55 students, were sampled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a remote area of Pingtung County. One class students were assign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other students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first class was taught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while the second one was taught using traditional method.
In order to find if there are differences on learning achievements, learning attitudes, and learning retention of mathematics between two teaching methods, statistical tests were conduct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reached︰
1.Based on mathematics learning achievement indicato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teaching methods. The effect b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by the control group.
2.Based on mathematics learning attitude indicato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teaching methods. The effect b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by the control group.
3.Based on mathematics learning retention indicato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teaching methods. The effect b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by the control group.
Finally, suggestions for practical teaching are provided and future possible researches are also discussed.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Aronson, E. , Blaney, N. , Stephin, C. , Sikes, J. , & Snapp, M. (1978). The jigsaw classroom.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shing Company.
Appleton, K. (1993). Using theory to guide practice: Teaching science from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3(5), 269-274.
Cohen, E.G. (1986). Designing groupwork :Strategies for the heterogeneous classroo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eutsch, M. (1949). An experiment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social influence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2, 199-232.
Johnson, D.W. , Johnson, R.T. , Holubec, E.J. , & Roy, P. (1984).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 W. & Johnson, R.T (1988).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rev. ed.).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Jacob, E. (1999).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context.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Kagan, S. (1985). Co-op, co-op: A flexible cooperative learning technique. In R Slavin, S. Sharan, S. Kagan, R. Hertz-Lazarowitz, C. Webb, & R. Schmuck (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437-462. New York: Plenum Press.
Slavin, R. E. (1983). Student team learning :An overview and practical guide.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Slavin, R E.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research. In R Slavin, S. Sharan, S. Kagan, R Hertz-Lazarowitz, C. Webb, & R Schmuck (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m, 5-16. New York: Plenum Press.
Sharan, S. & Shachar, H. (1988). Language and learning in the cooperative classroo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Slavin, R.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Yager, R.E. (1991).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model: Towards real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 The Science Teacher, 58(6), 52-57.
中文部分
王燕雀(2011)。《合作學習之TGT法應用於國小一年級數學領域之效應》。嶺東
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鏡淑(2012)。《STAD合作學習法對高中生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國
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俊憲、黃政傑(2006)。<合作學習的發展與前瞻>。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頁
3-55。台北市:五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宜玫(2007)。<學習之樂樂無窮—談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國民教育》,
第48卷第1期,頁16-20。
李孟儒(2012)。《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探討~以一元二次方程式為例》。國立臺
南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傳生(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星秀(2001)。《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GSP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岳斯平(2002)。《以合作學習教學法改善學生對高中物理的解題能力及學習態度
之合作式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范聖佳(2002)。《國中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惠玲(2002)。《國二數學科因式分解單元實踐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林至彥(2007)。《拼圖式合作學習教學法在國小六年級數學科實驗成效之研究─
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
林青蓉(2007)。《合作學習教學法促進國ㄧ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五版)》。台
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紀豐裕(2003)。《在非導師班實施合作學習策略於國中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施賀建(2003)。《學習風格與方式對學習成效的影響─以互動與否為基礎》。中
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安珍(2005)。《合作學習在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洪佩雲(2005)。《概念圖教學在國中生數學合作學習成效之研究一以「二元一次
方程式的圖形」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姜雅玲(2012)。《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銘傳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郭香妙(2002)。《國中數學教學改進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教育部網址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修正草案)》。
教育部網址 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8
教育部(2013)。《教育優先區計畫》。
教育部網址 http://210.240.190.99/edu/
教育部(2013)。<102學年各級學校名錄及異動一覽表>。
教育部網址
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 Node=1729&Index=1&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張靜嚳 (1995a)。<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第三期。
張靜嚳 (1995b) 。<問題中心教學在國中發展之經過、效果及可行性之探討>。
《科學教育學刊》,第三卷第二期,頁139-165。
張靜嚳(1996)。<傳統教學有何不妥?>。《建構與教學》,第四期。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巿:東華書局。
張世忠(1998)。<社會建構教學與科學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二十四
期,頁30-36。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許桂英(2004)。《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三年級數學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順宇(2005)。《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書局。
陳秀蘭(2007)。《合作學習對二年級學童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銘傳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雁(2008)。《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科能力分組B群學生數學學習之成效》。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幼賢、李明芳、李信仲、吳秉鋒、邱繼輝、陳宏清、黃士哲、繆友勇(2011)。
《國民中學數學第一冊》。台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甄曉蘭(2007)。<偏遠國中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與相關教育政策初探>。《教育
研究集刊》。第五十三輯第三期,頁1-35。
蔡佩紋(2000)。《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與傳統教學法在國小三年級數學科之差異
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系碩士論文。
廖碧珠(2006)。《合作學習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的數學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麗純(2010)。《合作學習對高一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態度之分析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謝君琳(2002)。《合作學習對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與同儕互動之
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鳳香(2005)。《合作學習對國小兒童閱讀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
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文芳(2007)。《合作學習在國小高年級綜合領域教學之應用》。國立屏東教育
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應用數學系數學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0972005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720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姜志銘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許清惟zh_TW
dc.creator (作者) 許清惟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Jul-2014 11:30:48 (UTC+8)-
dc.date.available 14-Jul-2014 11:30:4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Jul-2014 11:30:4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97200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47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應用數學系數學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97200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合作學習融入數學教學對於偏遠地區學校國一學生在學習國中數學第一冊的學習成效。以屏東縣一所偏遠地區學校國一學生兩班共55人為研究樣本,其中一班為實驗組,實施「合作學習融入數學教學」;另一班為對照組,實施傳統講述法,來探討學生接受不同的教學方法之後,在數學學習成就、態度及保留三方面的差異性。實驗結果,可得以下之結論:
一、在衡量數學學習成就指標上,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有顯著差異且實驗組優
於對照組。
二、在衡量數學學習態度指標上,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有顯著差異且實驗組優
於對照組。
三、在衡量數學學習保留指標上,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有顯著差異且實驗組優
於對照組。
最後本文再對上述統計檢定推論提出建議,以供教師實務上教學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pply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in remote area to explore its effects of learning performance by seventh graders. Two classes, which have a total of 55 students, were sampled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a remote area of Pingtung County. One class students were assign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other students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first class was taught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while the second one was taught using traditional method.
In order to find if there are differences on learning achievements, learning attitudes, and learning retention of mathematics between two teaching methods, statistical tests were conduct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reached︰
1.Based on mathematics learning achievement indicato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teaching methods. The effect b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by the control group.
2.Based on mathematics learning attitude indicato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teaching methods. The effect b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by the control group.
3.Based on mathematics learning retention indicato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teaching methods. The effect b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by the control group.
Finally, suggestions for practical teaching are provided and future possible researches are also discussed.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摘要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論文架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合作學習的意義 9
第二節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15
第三節 合作學習的相關文獻探討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1
第三節 研究設計 3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6
第五節 研究流程 44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8
第四章 統計分析之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基本統計資料 51
第二節 數學學習成就之分析 53
第三節 數學學習態度之分析 56
第四節 數學學習保留之分析 59
第五節 實驗教學回饋單彙整結果 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結論 67
第二節 建議 69
參考文獻 71
英文部分 71
中文部分 73
附 錄 77
zh_TW
dc.format.extent 97930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7200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合作學習融入數學教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偏遠地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學習成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athematic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mote are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earning performanceen_US
dc.title (題名) 合作學習融入數學教學對偏遠地區七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remote area seventh graders based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teaching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Aronson, E. , Blaney, N. , Stephin, C. , Sikes, J. , & Snapp, M. (1978). The jigsaw classroom.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shing Company.
Appleton, K. (1993). Using theory to guide practice: Teaching science from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3(5), 269-274.
Cohen, E.G. (1986). Designing groupwork :Strategies for the heterogeneous classroo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eutsch, M. (1949). An experiment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social influence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2, 199-232.
Johnson, D.W. , Johnson, R.T. , Holubec, E.J. , & Roy, P. (1984).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 W. & Johnson, R.T (1988).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rev. ed.).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Jacob, E. (1999).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context.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Kagan, S. (1985). Co-op, co-op: A flexible cooperative learning technique. In R Slavin, S. Sharan, S. Kagan, R. Hertz-Lazarowitz, C. Webb, & R. Schmuck (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437-462. New York: Plenum Press.
Slavin, R. E. (1983). Student team learning :An overview and practical guide.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Slavin, R E.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research. In R Slavin, S. Sharan, S. Kagan, R Hertz-Lazarowitz, C. Webb, & R Schmuck (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m, 5-16. New York: Plenum Press.
Sharan, S. & Shachar, H. (1988). Language and learning in the cooperative classroo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Slavin, R.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Yager, R.E. (1991).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model: Towards real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 The Science Teacher, 58(6), 52-57.
中文部分
王燕雀(2011)。《合作學習之TGT法應用於國小一年級數學領域之效應》。嶺東
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鏡淑(2012)。《STAD合作學習法對高中生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國
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俊憲、黃政傑(2006)。<合作學習的發展與前瞻>。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頁
3-55。台北市:五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宜玫(2007)。<學習之樂樂無窮—談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國民教育》,
第48卷第1期,頁16-20。
李孟儒(2012)。《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探討~以一元二次方程式為例》。國立臺
南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傳生(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星秀(2001)。《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GSP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岳斯平(2002)。《以合作學習教學法改善學生對高中物理的解題能力及學習態度
之合作式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范聖佳(2002)。《國中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惠玲(2002)。《國二數學科因式分解單元實踐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林至彥(2007)。《拼圖式合作學習教學法在國小六年級數學科實驗成效之研究─
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
林青蓉(2007)。《合作學習教學法促進國ㄧ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五版)》。台
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紀豐裕(2003)。《在非導師班實施合作學習策略於國中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施賀建(2003)。《學習風格與方式對學習成效的影響─以互動與否為基礎》。中
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安珍(2005)。《合作學習在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洪佩雲(2005)。《概念圖教學在國中生數學合作學習成效之研究一以「二元一次
方程式的圖形」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姜雅玲(2012)。《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銘傳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郭香妙(2002)。《國中數學教學改進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教育部網址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修正草案)》。
教育部網址 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8
教育部(2013)。《教育優先區計畫》。
教育部網址 http://210.240.190.99/edu/
教育部(2013)。<102學年各級學校名錄及異動一覽表>。
教育部網址
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 Node=1729&Index=1&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張靜嚳 (1995a)。<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第三期。
張靜嚳 (1995b) 。<問題中心教學在國中發展之經過、效果及可行性之探討>。
《科學教育學刊》,第三卷第二期,頁139-165。
張靜嚳(1996)。<傳統教學有何不妥?>。《建構與教學》,第四期。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巿:東華書局。
張世忠(1998)。<社會建構教學與科學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二十四
期,頁30-36。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許桂英(2004)。《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三年級數學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順宇(2005)。《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書局。
陳秀蘭(2007)。《合作學習對二年級學童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銘傳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雁(2008)。《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科能力分組B群學生數學學習之成效》。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幼賢、李明芳、李信仲、吳秉鋒、邱繼輝、陳宏清、黃士哲、繆友勇(2011)。
《國民中學數學第一冊》。台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甄曉蘭(2007)。<偏遠國中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與相關教育政策初探>。《教育
研究集刊》。第五十三輯第三期,頁1-35。
蔡佩紋(2000)。《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與傳統教學法在國小三年級數學科之差異
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系碩士論文。
廖碧珠(2006)。《合作學習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的數學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麗純(2010)。《合作學習對高一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態度之分析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謝君琳(2002)。《合作學習對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與同儕互動之
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鳳香(2005)。《合作學習對國小兒童閱讀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
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文芳(2007)。《合作學習在國小高年級綜合領域教學之應用》。國立屏東教育
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