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 |
近代日本地方產業發展與飲食文化之關連:以北海道為例 |
楊素霞、Yang, Su-Hsia |
article |
pdf(915) |
2002 |
小田切萬壽之助——從童年時期到成為外交官 |
于乃明 |
conference |
|
2001-12 |
江戶時代的教育-儒學教育與官僚養成 |
小林幸夫 |
article |
pdf(746) |
2005-01 |
預知死亡紀事:論芥川龍之介晚年作品的視像喪失與幻聽 |
黃錦容、Huang,Ching-jung |
article |
說明頁(1250) |
2000 |
製訂符合第二外語內容之日語教材 |
蔡瓊芳 |
conference |
|
2002-12 |
日本人「發表個人意見」的分析-為了中級到高級程度的會話指導- |
吉田妙子、Yoshida,Taeko |
article |
pdf(1051) |
1998-12 |
Te形表示「原因.理由 」的依據-從「自然連貫性」所延伸的限制- |
吉田妙子、Yoshida,Taeko |
article |
pdf(1368) |
1994 |
使役表現中之「使令」的用法 |
蔡瓊芳 |
conference |
|
2003-12 |
日語授受表現的階層性-從互換性與語用限制的觀點談起- |
吉田妙子、Yoshida,Taeko |
article |
pdf(944) |
2001-12 |
江戶時代的教育-儒學教育與官僚養成 |
小林幸夫 |
article |
|
2004-12 |
表達習慣性動作的Suru和Shiteiru--性質敘述性與外部觀點性-- |
吉田妙子、Yoshida,Taeko |
article |
pdf(1002) |
2002-12 |
日本人「發表個人意見」的分析-為了中級到高級程度的會話指導- |
吉田妙子 |
article |
|
2004-12 |
日語變化表達句相關問題的探討 - 以時制、動貌、敘述態度為中心 - |
蘇文郎 |
article |
pdf(1056) |
2003-12 |
日語授受表現的階層性-從互換性與語用限制的觀點談起- |
吉田妙子 |
article |
|
1995 |
待遇表現中之﹝yaru﹞﹝ageru﹞之定位 |
蔡瓊芳 |
article |
|
2004-12 |
表達習慣性動作的Suru和Shiteiru--性質敘述性與外部觀點性-- |
吉田妙子 |
article |
|
2004-12 |
日變化表達句相關問題的探討 - 以時制、動貌、敘述態度為中心 - |
蘇文郎、SOO,Wen-lang |
article |
pdf(906) |
1996-07 |
代換之「Te」形 |
吉田妙子 |
article |
|
1995 |
待遇表現中之﹝yaru﹞﹝ageru﹞之定位 |
蔡瓊芳 |
article |
|
1995-12 |
Te形.連用終止形.「Kara」「Node」-諸作品中出現的表現方法- |
吉田妙子 |
article |
|
2006-09 |
日本文學研究議題趨勢:以《日本近代文學》為例 |
黃錦容、Huang,Ching-jung |
article |
說明頁(1141) |
1996-07 |
代換之「Te」形 |
吉田妙子 |
article |
|
1996 |
探討有關「o╱go~saseteitadaku」之句型 |
蔡瓊芳 |
article |
|
2003 |
授受表現中之限制使用 |
蔡瓊芳 |
article |
|
1992-12 |
對台灣少數民族歷史研究的自我挑戰---以日據時期理蕃政策研究為例 |
傅琪貽 |
artic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