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5813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許恒達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Hsu, Heng-Da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呂奕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Lu, Yi-Hsienen_US
dc.creator呂奕賢zh_TW
dc.creatorLu, Yi-Hsienen_US
dc.date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8-02-05T05:21:41Z-
dc.date.available2018-02-05T05:21:41Z-
dc.date.issued2018-02-05T05:21:41Z-
dc.identifierG010365201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5813-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10365201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貪污治罪條例第四條第三款針對公務員經辦公共工程或採購物品案件的過程中收取回扣的行為加以規制,然而,由於本條文對於收取回扣行為的構成要件過於簡單,使得收取回扣行為的本質與構成要件應如何解釋,在實務上引起了許多爭執與矛盾的見解,因此本文於第二章中整理了目前實務上對於收取回扣罪較具爭執的六大問題,以作為後續探討的基礎。\n\n  然而,由於收取回扣罪的本質與構成要件的討論前提,乃繫於賄賂罪與圖利罪的本質是否皆屬於貪污罪之一,還是圖利罪的本質其實與賄賂罪有所不同,而應歸類於瀆職罪章中的濫權罪,蓋如圖利罪的本質與賄賂罪有所不同時,當收取回扣行為被認定較為相似於圖利罪時,此時在構成要件的解釋上,必然與以賄賂罪作為本質的解釋方式有所不同。因而,區辨賄賂罪與圖利罪的異同成了本文不可避免的重點聚焦之一。在本文的討論之下,確立了現行法下賄賂罪與圖利罪的本質實應不同,前者為貪污罪,後者為濫權罪。\n\n  在辨別賄賂罪與圖利罪的本質問題後,本文接續討論收取回扣罪的本質問題,由於賄賂罪的解釋方式與現行收取回扣罪的文義以及解釋論上存有許多爭議,輔以圖利罪中的回扣型圖利罪與收取回扣罪具有高度相似性,本文認為應以圖利罪作為收取回扣罪的本質較為合適,同時應以圖利罪作為基礎,針對收取回扣罪的構成要件加以進行解釋。同時,本文針對現行收取回扣罪的立法進行反省,蓋縱以圖利罪作為收取回扣罪之本質,仍存有許多無法解決的現行實務問題,因此本文針對收取回扣罪的存廢爭議提出本文見解,以期作為未來修法意見。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論文目錄\n摘要 I\n論文目錄 II\n第一章 緒論 1\n第一節 研究動機 1\n第二節 研究方法 3\n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3\n第二章 實務判決研析 5\n第一節 實務現況概說 5\n第二節 實務上收取回扣罪之犯罪態樣及伴生之犯罪類型 5\n第一項 收取回扣罪的犯罪態樣之分類 6\n第一款 交付者於領取公共工程款或採辦公共用品之價款後交付回扣予公務員 6\n第二款 交付者於得標後先行籌措資金作為回扣交付予公務員 7\n第三款 交付者於得標前先行籌措資金作為回扣交付予公務員 9\n第二項 與收取回扣罪經常伴生之犯罪 10\n第一款 綁標行為 10\n第二款 圍標行為 12\n第三款 指定特定廠商之行為 13\n第三節 實務主要爭點整理 15\n第一項 收取回扣罪的不法內涵 15\n第二項 「回扣」與「賄賂」的異同 18\n第三項 回扣的籌措來源 22\n第四項 收取回扣者與交付回扣者是否為對向關係 28\n第五項 「收取回扣」與「職務行為」間是否需對價關係 30\n第六項 交付回扣者是否成立行賄罪 35\n第四節 小結 38\n第三章 賄賂罪與圖利罪之異同 40\n第一節 概說 40\n第二節 賄賂罪之法律分析 41\n第一項 保護法益 41\n第一款 國家意志的阻撓 41\n第二款 執行公務的純潔 42\n第三款 大眾對於公職人員公正性的信賴 42\n第四款 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或廉潔性 43\n第五款 綜合見解 44\n第六款 實務見解 44\n第七款 我國學說見解 46\n第二項 構成要件 47\n第一款 行為主體 48\n第二款 行為客體 48\n第三款 行為 49\n第一目 職務行為/違背職務行為 49\n第二目 對價關係 50\n第三目 構成要件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 53\n第四款 對向犯之結構 54\n第三節 圖利罪之法律分析 54\n第一項 保護法益與罪質 56\n第一款 實務見解 56\n第二款 學說見解 56\n第一目 多數見解 56\n第二目 公務人員背信行為之見解 57\n第三目 類型化區分之見解 58\n第四目 不法內涵判斷之見解 61\n第二項 構成要件 64\n第一款 行為主體 64\n第二款 行為 65\n第一目 圖利行為的範圍 65\n第二目 圖利行為的方法 65\n第三款 結果 67\n第四款 明知違背法令 68\n第三項 對向犯之爭議 70\n第四節 賄賂罪與圖利罪之區辨 71\n第一項 刑法的保護法益 72\n第一款 法益之概念 72\n第二款 法益之功能 74\n第一目 司法解釋機能 74\n第二目 可罰性限縮機能 74\n第三款 法益之類型 75\n第一目 一元個人的法益學說 75\n第二目 一元集體至上的法益學說 76\n第三目 二元的法益學說 77\n第四目 本文見解 79\n第四款 集體法益理論 80\n第一目 集體法益的形式要件 80\n第二目 集體法益的價值面-以功能劃分體系 81\n第三目 集體法益的存在面-集體法益的各種構造 82\n壹、 為個人創造自由空間的法益之存在面 82\n貳、 保護國家架構條件的法益之存在面 83\n第四目 集體法益各論-以「對國家制度的信賴」法益為中心 84\n第二項 保護法益與罪質之比較 85\n第三項 構成要件之異同 88\n第五節 小結 88\n第四章 收取回扣罪之定位與存廢 91\n第一節 收取回扣罪之解釋論 91\n第一項 收取回扣罪之保護法益 91\n第二項 收取回扣罪之罪質 91\n第一款 收取回扣罪與賄賂罪之異同 92\n第一目 學說見解 92\n第二目 本文見解 94\n壹、 受賄行為與收取回扣行為本質上不同 94\n貳、 回扣與違背職務行為無須具有對價關係 95\n參、 賄賂與回扣不具同一性 97\n肆、 收取方與交付方並非對向關係 98\n伍、 交付回扣者不應成立行賄罪 100\n第二款 收取回扣罪與圖利罪之異同 102\n第一目 不法內涵 102\n第二目 適用案例的差異 104\n第三目 條文文義不限於收取回扣者違法執行職務 104\n第三款 小結 105\n第二節 實務見解與學說見解之再思與疑難 106\n第一項 收取回扣罪為何僅限於公共工程或採購案件 106\n第一款 無法解釋為何公共工程與採購案件特別重要 107\n第二款 導致公共安全與品質下降的高蓋然率並無論證 108\n第二項 回扣的定義僅是斷言而無論理 110\n第一款 回扣的定義不應限於來自公共工程或採購案件 110\n第二款 與實務和現實衝突且無法解釋為何必來自價款 111\n第三項 無法解決交付回扣的時點應為何時 112\n第四項 無法說明排除合法職務下收取回扣之行為的理由 113\n第三節 收取回扣罪之立法論與再定位 114\n第一項 回歸圖利罪或以圖利罪為本質而修法之可能性 114\n第二項 回歸賄賂罪或以賄賂罪為本質而修法之可能性 115\n第四節 小結 117\n第五章 結論 119\n參考文獻 123zh_TW
dc.format.extent1612314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652011en_US
dc.subject貪污治罪條例4條3款zh_TW
dc.subject收取回扣罪zh_TW
dc.subject賄賂罪與圖利罪的性質zh_TW
dc.subject對價關係zh_TW
dc.subject不法利益流動方向zh_TW
dc.title收取回扣罪之規範定位與存廢爭議zh_TW
dc.titleA Study on Subparagraph 3 of Article 4 of The Anti-Corruption Act: Focused on Taking Kickback Crime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一、 中文部分\n(一) 專書\n1.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冊),增訂五版,臺北市:元照, 2005年。\n2. 許恒達,貪污犯罪的刑法抗制,初版,臺北市:元照,2016年5月。\n3. 甘添貴,刑法各論(下),修訂三版,臺北市:三民, 2014年。\n4. 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修訂八版,臺北市:新學林,2014年2月。\n\n(二) 期刊\n1. 李茂生,新修公務員圖利罪芻議,月旦法學雜誌,第91期,2002年12月,頁160-176。\n2. 林鈺雄,貪污瀆職罪之立法展望--以結合截堵功能與訴訟證明的基本職務收賄罪為中心,檢察新論,第19期,2016年1月,頁46-73。\n3. 張麗卿,刑法上公務員受賄犯罪研究,輔仁法學,第44期,2012年12月,頁1-49。\n4. 李進榮,我國圖利罪之檢討與立法展望,檢察新論,第19期,2016年1月,頁3-20。\n5. 林書楷,貪污治罪條例之適用與檢討,興國學報,第15期,2014年1月,頁163-181。\n6. 蕭宏宜,賄賂罪的「職務上行為」概念──兼評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7078號刑事判決,東吳法律學報,第24卷第1期,2012年7月,頁87-119。\n7. 黃惠婷,論貪污治罪條例與公務員圖利罪,台灣法學雜誌,第132期,2009年7月,頁42-57。\n8. 許永欽,我國公務賄賂與商業賄賂罪之研究,法學叢刊,第243期,2016年7月,頁99-134。\n9. 吳耀宗,立法委員替他人「喬」契約而收錢,該當何罪?-評臺北地方法院一○一年度金訴字第四七號刑事判決(林○世貪污案),月旦裁判時報,第25期,2014年2月,頁94-119。\n10. 李錫棟,日本法上賄賂罪職務行為之研究,法學叢刊,第56卷第2期,2011年7月,頁17-64。\n11. 吳耀宗,賄賂罪「對價關係」要件之鬆動?(上)-評「前交通部長郭○琪臺北車站商場標租收賄案」歷審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37期,2015年7月,頁37-51。\n12. 吳耀宗,賄賂罪「對價關係」要件之鬆動?(下)-評「前交通部長郭○琪臺北車站商場標租收賄案」歷審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38期,2015年8月,頁36-47。\n13. 柯耀程,公務員貪污瀆職犯罪基礎講座:第二講-貪污與瀆職犯罪規範適用之區分,月旦法學教室,第123期,2012年12月,頁55-64。\n14. 謝煜偉,特殊圖利罪之解釋與立法建議,政大法學評論,第142期,2015年9月,頁227-279。\n15. 許玉秀,評析公務員圖利罪之修正,法學講座,第4期,2002年4月,頁29-43。\n16. 許玉秀,公務員圖利罪──評釋南投地方法院檢察署86年偵字第6003號不起訴處分暨台北地方法院87年度訴字629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期,1999年8月,頁92-99。\n17. 許玉秀,貪污罪──廣義的公務員圖利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6期,2002年7月,頁205-208。\n18. 吳慎志,公務員圖利罪認定問題探討,刑事法雜誌,第53卷第4期,2009年8月,頁55-80。\n19. 薛智仁,我國圖利罪之檢討與立法展望--與瑞士法及義大利法為比較--與談意見(一):公務員圖利罪之立法商榷,檢察新論,第19期,2016年1月,頁21-33。\n20. 許恒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第197期,2011年10月,頁134-151。\n21. 周漾沂,從實質法概念重新定義法益:以法主體性論述為基礎,臺大法學論叢,第41卷第3期,2012年9月,頁981-1053。\n22. 黃國瑞,法益論之解構,輔仁法學,第48期,2014年12月,頁257-299。\n23. 吳耀宗,貪污瀆職罪之立法展望--以結合截堵功能與訴訟證明的基本職務收賄罪為中心--與談意見(一):刑法抗制貪污犯罪之新思維--「貪污瀆職罪之立法展望--以結合截堵功能與訴訟證明的基本職務收賄罪為中心」,檢察新論,第19期,頁74-88。\n\n(三) 學位論文\n1. 常天霽,論賄賂罪中的對價關係,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8月。\n2. 洪湘媄,刑法賄賂罪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7月。\n3. 張嘉宏,公務員圖利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n4. 陳明呈,公務員圖利罪存廢論,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n5. 林宗翰,風險與功能──論風險刑法的理論基礎,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n6. 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n7. 林勇麒,從保護法益論政府採購法之刑事責任--國家法益假象下的競爭秩序守護者──國家法益假象下的競爭秩序守護者──,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0月。\n\n(四) 法院判決(按時間與年度之先後排序)\n1. 最高法院28年度上字3136號刑事判決。\n2. 最高法院45年度台上字第922號刑事判決。\n3. 最高法院51年度台上字第750號判例。\n4. 最高法院69年度台上字第1414號刑事判決。\n5. 最高法院81年台非字第233號判例。\n6.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93年矚重訴字1號刑事判決。\n7. 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1256號刑事判決。\n8. 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2904號刑事判決。\n9. 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3636號刑事判決。\n10. 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061號刑事判決。\n11. 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4369號刑事判決。\n12.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0年度上更(一)字第183號刑事判決。\n13. 臺灣高等法院100年上訴字第3095號刑事判決。\n14.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7001號刑事判決。\n15.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2049號刑事判決。\n16.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3186號刑事判決。\n17.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4150號刑事判決。\n18.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4597號刑事判決。\n19.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6122號刑事判決。\n20.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2年重上更(四)字第6號刑事判決。\n21.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2年度重上更(四)字第10號刑事判決。\n22.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668號刑事判決。\n23.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863號刑事判決。\n24.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4043號刑事判決。\n25.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4703號刑事判決。\n26.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4969號刑事判決。\n27.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487號刑事判決。\n28.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3年度上訴字第1674、1675號刑事判決。\n29.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2477號刑事判決。\n30.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3324號刑事判決。\n31.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3353號刑事判決。\n32.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3778號刑事判決。\n33.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4年度重上更(二)字第4號刑事判決。\n34. 最高法院104年台上字第523號刑事判決。\n35.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1144號刑事判決。\n36. 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上訴字第2825號刑事判決。\n37.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3316號刑事判決。\n38.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3653號刑事判決。\n39.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3635號刑事判決。\n40. 最高法院104年台上字第3895號刑事判決。\n41.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685號刑事判決。\n42.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1258號刑事判決。\n43.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1285號刑事判決。\n44.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1334號刑事判決。\n45.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1353號刑事判決。\n46. 最高法院105年台上字第1507號刑事判決。\n47.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1872號刑事判決。\n48.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8號刑事判決。\n49.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67號刑事判決。\n50.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125號刑事判決。\n51. 最高法院106年台上字第249號刑事判決。\n52. 最高法院106年台上字第297號刑事判決。\n53.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522號刑事判決。\n\n(五) 中譯部分\n1. Claus Roxin著,許絲捷譯,法益討論的新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211期,2012年12月,頁257-280。\n\n二、 外文部分\n1. Donald C. Menzel & Carole L. Jurkiewicz, Introduction to the Symposium on Ethics and Integrity in Governance, Public Integrity (2005).\n2. Arvind K. Jain, Corruption: A Review,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2001).\n3. Vito Tanzi & Hamid R Davoodi, Corruption, Growth, and Public Financ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0).\n4. Susan Rose-Ackerm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Economics of Corrupti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7).\n5. Arye Hillman, Corruption and public finance: an IMF perspective,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4).\n6. Ania Thiemann, Fighting Corruption And Promoting Competition, Global Forum on Competition (2014).\n7. Richard A. Posner, Antitrust Law,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n8. Chantale LaCasse, Bid Rigging and the Threat of Government Prosecution,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n9. Sue Arrowsmith, Government Procurement in the WTO,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3).\n10. Rebecca Mirsky & John Schaufelberger, Professional Ethics fo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Routledge (2014).\n11. Mu Sohail & Sue Cavill, Accountability to Prevent Corruption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2008).zh_TW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grantfulltextrestricted-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101.pdf1.57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