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783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吳秦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陳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Chen,Yongen_US
dc.creator陳詠zh_TW
dc.creatorChen, Yongen_US
dc.date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9-04-01T06:51:26Z-
dc.date.available2019-04-01T06:51:26Z-
dc.date.issued2019-04-01T06:51:26Z-
dc.identifierG0104652012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783-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10465201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原住民族與部落同為《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條例》的權利主體,自原創條例制定以來,已有不少原住民族及部落申請傳統智慧專用權並核定通過。惟關於權利主體歸屬,原創條例限定於二者,本文認為有再參酌餘地,其因原住民族以傳統規範結合而成不同目的的團體相當多,將特定傳統文化表達歸屬於原住民族與部落二者,可能不合乎民族需求。\n\n本文嘗試從憲法學理的集體權利出發,探討原住民族文化權的集體權利,其行使應以何種團體行使為宜。首先檢視我國的民族認定法制,我國法制上的原住民與原住民族認定問題,一直由國家掌握認定標準,其一致性規範未考慮民族內部對於誰是我方的認同,與國際法關於原住民認定的相關文件見解不同。其次以民族誌的整理呈現原住民族內眾多的社群團體,以現代政府之統治者方便管理劃設的番社,有可能與傳承保護傳統智慧創作的社群團體不一致。最後針對專用權的行使,權利主體法律定位不明的問題嘗試提出個人的修法建議,希冀使原住民族與其內的社群團體得以行使本法規定的集體權利。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n第一節、 研究動機 1\n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及架構 2\n第二章、 台灣原住民的「民族」認定 4\n第一節、 台灣原住民族民族認同與認定問題 4\n一、 邵族的民族認同與認定 4\n二、 平埔族群的民族認同與認定 12\n第二節、 台灣原住民身分認定的法制沿革 19\n一、 日治時期(1895~1945) 19\n二、 中華民國時期(1945~迄今) 20\n第三節、 國際法上的原住民認定 29\n一、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人人參與文化生活的權利 29\n二、 《公民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少數民族的權利 31\n三、 「對原住民歧視所產生之問題研究」調查報告書 33\n四、 《第169號有關在獨立國家中的原住民族和部落民族公約》 34\n五、 《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 35\n第四節、 小結 36\n第三章、 智慧創作專用權的權利主體 38\n第一節、 專用權人的集體權利 40\n一、 從憲法看集體權保障 41\n二、 以憲法作為原住民族集體權依據 44\n第二節、 放寬原住民族內社群團體申請資格 48\n一、 立法院提案版本差異 48\n二、 賽夏族的社群團體 49\n三、 鄒族的社群團體 56\n四、 智慧創作專用權的申請人與原住民族內社群團體 62\n第三節、 權利主體的不確定性 65\n第四節、 小結 74\n第四章、 智慧創作專用權的權利救濟 77\n第一節、 我國行政法律關係 77\n一、 行政救濟之當事人 78\n二、 原住民族與部落之當事人適格 80\n第二節、 國際原住民傳統知識創作保護現況 86\n一、 美國 86\n二、 澳洲 92\n三、 中國大陸 96\n第三節、 小結 99\n第五章、 結論 101\n參考文獻 105\n一、中文文獻 105\n二、英文文獻 109zh_TW
dc.format.extent2591957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652012en_US
dc.subject集體權利zh_TW
dc.subject原住民zh_TW
dc.subject原住民族zh_TW
dc.subject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 約zh_TW
dc.subject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zh_TW
dc.subject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zh_TW
dc.title從原住民族與部落之界定論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之法制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一、中文文獻\n(一)書籍(按姓氏筆劃排列)\n1、王嵩山,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新北市:稻鄉,1995年。\n2、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泰雅族,中央硏究院民族所譯,台北市:三民,1998年。\n3、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賽夏族,中央硏究院民族所譯,台北市:三民,1998年。\n4、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台灣蕃人事情,原住民族委員會,1899年。\n5、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12版,台北市:三民,2012年。\n6、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聯經,1982年。\n7、李震山,集體權,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初版,台北市:元照,2007年。\n8、林淑雅,第一民族︰台灣原住民運動的憲法意義,台北市:前衛,2000年。\n9、林三元,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台北市:元照,2013年。\n10、邱聯恭,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一),台北市:三民,2017年。\n11、姚瑞光,民事訴訟法論,台北市:三民,2012年。\n12、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上冊),5版,台北市:新學林,2016年。\n13、翁岳生編,行政訴訟法逐條釋義,台北市:五南,2006年。\n14、許育典,文化憲法與文化國,2版,台北市:元照,2013年。\n15、陳奇祿等,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台北市:南天,1996年。\n16、陳計男,行政訴訟法釋論,台北市:三民,2000年。\n17、森丑之助,台灣蕃族圖譜,台北市:南天,1994年。\n18、費羅禮(FERRELL Releigh),台灣土著族的文化、語言分類研究,中研院族民族所編,1969年。\n19、潘英,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市:南天,1996年。\n20、鄭依憶,儀式社會與族群─向天湖賽夏族的兩個研究儀式社會與族群,台北市:允晨,2004年。\n21、駱永家,民事訴訟法Ι,9版,台北市:三民,1999年。\n22、羅明通,著作權法論(Ι),台北市:台英商務法律,2009年。\n\n(二)期刊論文(按姓氏筆劃排列)\n1、吳清生,原住民頭目制度淡化對文化保存的衝擊─以東排灣族Tjagau部落為例,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n2、李仁癸,邵族的地位:兼評白樂思(Blust 1996)的邵語地位說,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1998年。\n3、李建良,淺說原住民族的憲法權利:若干初探性的想法,台灣法學雜誌,第47期, 2003年。\n4、李建良,憲法人權清單改革芻議:「台灣基本權利憲章」草案初稿,人權思維的承與變:憲法理論與實踐:李鴻禧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7年。\n5、李建良,憲法變遷中的原住民族權利─原住民族自治權的法理論述,憲政時代,第31卷,第1期,2005年。\n6、李建良、林淑雅,台灣原住民族與新憲運動:觀念的提出,新興民主的憲政改造,2008年。\n7、李崇僖,原住民工藝創作保護之制度模式比較–美國與澳洲之法制經驗分析,中原財經法學第21期,2008年。\n8、辛年豐,原住民族權利保障的建構與實現─從平等權出發到落實平等保障,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001年。\n9、林明昕,原住民地位之保障作為「基本權利」或「基本國策」?公法學的開拓線:理論、實務與體系之建構,2004年。\n10、林柏年,論原住民族智慧權保障機制之建構─以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草案為例之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第35期,2004年。\n11、林修澈,名制的結構,東方雜誌,10卷2期,1976年。\n12、林淑雅,解/重構台灣原住民族土地政策,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n13、邱玟惠,論法制上權利主體之建構與變化─以原住民族或部落為中心,法令月刊,第67卷,第3期,2016年。\n14、邱盈翠、包梅芳、達比利泱‧阿利夫,「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與身分性文化敘述:排灣族巴格達外(Pakedavai)家族之實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015年。\n15、施正鋒,加拿大Metis原住民的認同與身份,台灣國際法學會十週年論文集。\n16、馬淵東一,高砂族の分類:學史的回顧,民族學研究,第18卷第2期,1953年。\n17、張欣穎,鄒族達邦社mayasive祭儀音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n18、郭佩宜,法律是解藥還是毒藥?,人類學視界,2008年。\n19、陳叔倬,由遺傳指標觀察台灣人和原住民間的類緣關係,族群政治與政策,1997年。\n20、陳昭華,民俗智慧創作保護之研究,輔仁法學22期,2001年。\n21、雅伯甦詠.博伊哲努,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與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保障,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2期,2007年。\n22、黃居正,傳統智慧創作與特殊權利─評析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3卷,第4期,2010年。\n23、黃居正,聯合國與人民自決權,聯合國:體制、功能與發展,陳隆志、陳文賢(主編),2008年。\n24、黃居正、邱盈翠,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之歸屬與運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0期,2013年。\n25、黃智慧,台灣瀕危族群文化困境評析,中研院民族所60週年所慶:「跨文化」學術研討會。\n26、楊智傑,原住民傳統文化表達之保護模式比較與建議,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0期,2010年。\n27、詹素娟,台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60)─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台灣史研究,12卷2期,2005年。\n28、蔡志偉,原住民族自治,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6卷第1期,2016年。\n29、蔡志偉,氣候變遷、生態永續與原住民族社會文化發展:莫拉克風災的反思,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6期,2009年。\n30、蔡政良,部落傳統組織的「現代化」:以台東縣東河鄉阿度蘭阿美斯文化協進會為例,第七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2016年。\n31、鄭川如,「原住民身分法」中「姓氏綁身分」條款的違憲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40期。\n32、謝世忠,身份與認同:日月潭邵族的族群構成,台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1999年。\n33、簡史朗,mintháw ya minshpút? (做番抑是做人?)──邵族的祭祀體系與民族邊界,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碩士論文,2006年。\n\n(三)調查報告(按姓氏筆劃排列)\n1、毛隆昌、簡史朗、白宏如,大家寫村史 民眾參與式社區史種籽村建立計畫,日月村(普吉社)期末報告書,1999年。\n2、林修澈,原住民的民族認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2001年。\n3、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2006年\n4、陳茂泰,台灣原住民族群與分布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1994。\n5、蒙藏委員會,藏胞在台生活狀況調查及輔導措施之研究,2002年。\n\n(四)行政機關函釋\n1.臺灣省政府民國43年府民四字第11197號函。\n2.內政部81年3月4日臺內民字第8174921號函\n3.內政部92年3月7日原民企字第0920006933號函\n4.內政部92年5月30日原民企字第0920018134號函\n\n(五)政府資料\n1、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身分法實例演練講習講義\n2、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722號,委員提案第2841號。\n3、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722號,委員提案第2935號。\n4、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722號,委員提案第6487號。\n5、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722號,委員提案第2841號之一、第2935號之一。\n6、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5期院會紀錄,立法院第四屆第四會期第二十八次會議紀錄。\n7、立法院公報,第91卷,第53期委員會紀錄,立法院第五屆第一會期第一次會議紀錄。\n8、立法院公報,第96卷,第82期委員會紀錄,立法院第六屆第六會期內政及民族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紀錄\n\n(六)中國大陸判決與期刊\n1、中國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01)二中知初字第223號民事判決。\n2、中國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03) 高民終字第246號民事判決。\n3、張冬、劉宇慧,我國傳統文化表達著作權主體保護問題探究,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35卷第1期,2015年。\n4、張革新,《烏蘇里船歌》案若干法律問題評析,法學雜誌,第25卷,2004年。\n5、郭蓓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法律保護初探,新疆社會學科,第4期,1996年。\n6、齊樹洁、蘇婷婷,公益訴訟與當事人適格之擴張─烏蘇里船歌案評析,廈門大學法律評論第8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n7、劉雲冰,關於民間文學藝術版權保護問題的探討,雲南法學第3期,1991年。\n\n\n二、英文文獻\n(一)判決\n1、399 F. 3d 871(7th Cir. 2005)\n2、435 F. 3d 729(7th Cir. 2006)\n\n(二)研究報告\n1、Sandra Lovelace v. Canada,Communication No.R.6/24(29 December 1977),U.N.Doc.Supp.No.40(A/36/40)at 166 (1981)。\n2、ICESCR, General Comment No.21.\n3、ICCPR, General Comment No.23.\n4、The Concept of Indigenous Peoples, UN Doc. PFII/2004/WS.1/3.\n5、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1988 "Particial Revision of the Indigenous and Tribal Populations Convetion, 1957(No. 107),Report Ⅵ (1)."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75th Session。\n6、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Indian Arts and Crafts-size of market and extent of misrepresentation are unknown( 2011/4)\n7、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Report on the Official Insignia of\nNative American Tribes(1999/9/30)。zh_TW
dc.identifier.doi10.6814/THE.NCCU.LAWID.002.2019.F10en_U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grantfulltextopen-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201.pdf2.53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