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629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董祥開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Dong, Hsiang-Ka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施怡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Shih, Yi-Fanen_US
dc.creator施怡帆zh_TW
dc.creatorShih, Yi-Fanen_US
dc.date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20-02-05T10:07:14Z-
dc.date.available2020-02-05T10:07:14Z-
dc.date.issued2020-02-05T10:07:14Z-
dc.identifierG0106921020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629-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10692102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旨在探討公私協力下的原住民族語言推動組織之協力過程與網絡關係。隨著新興公共議題不斷產生,政府難以憑一己之力解決所有社會問題,於是結合民間私部門資源與專業,以「公私協力」提供公共服務模式逐漸成為當前公共政策的主流思維。\n二十多年以來,政府持續實施原住民族語言復振政策,期間多是以公部門主導並制定統一標準下進行,然而各族群語言及瀕危程度等情況皆不同,單一制度下的族語復振並非適用於所有族群。至2017年通過《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後,第6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協助原住民族各族設立族語推動組織」,隨後原住民族委員會公布「原住民族語言推動組織補助計畫」,提出「由下而上」政策理念,由族人自主參與及決定各族的族語復振方案,另設立專案管理中心協助輔導、諮詢、評鑑等事務,形成公私協力網絡。本研究以布農族語推組織為研究個案,由於該族是所有語推組織的承接單位中,唯一以族語復振為宗旨且經由族人主持的推舉會議決定產生,而該政策和族語復振高度相關,且極力倡議由下而上理念,如何建立良好公私協力模式,有其探究必要性。\n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搜集資料,並透過既有文獻資料提出研究發現,認為各方參與者擁有明確共同目標、良好溝通建立信任基礎、具策略性應變能力以維持協力關係穩定等,為本研究個案協力成功關鍵。並在未來語推組織發展、整體政策制度、協力過程及後續研究等面向,提出本研究之建議,作為未來相關政策或研究發展的基礎。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n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n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 6\n第三節 研究流程 8\n第二章 文獻探討 9\n第一節 公私協力理論 9\n第二節 代理人理論 17\n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與原住民族民間團體 23\n第四節 原住民族語言復振 30\n第五節 個案介紹 布農族語言推動組織 58\n第三章 研究設計 66\n第一節 研究方法 66\n第二節 研究架構 69\n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訪談設計 70\n第四章 訪談結果之分析 76\n第一節 協力之初 76\n第二節 協力過程 87\n第三節 協力結果 113\n第四節 小結 118\n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n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1\n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7\n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134\n參考文獻 136\n附錄一:原住民族基本法 145\n附錄二: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 149\n附錄三:107年原住民族語言推動組織補助計畫 152\n附錄四:108年度原住民族語言推動組織補助計畫及瀕危語言復振補助計畫-專案管理中心勞務採購案 157\n附錄五:語推動組織成立記者會-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主任委員致詞稿 165zh_TW
dc.format.extent3571639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21020en_US
dc.subject公私協力zh_TW
dc.subject原住民族語言復振zh_TW
dc.subject原住民族語言推動組織zh_TW
dc.title公私協力下的原住民族語言推動組織: 以布農族為例zh_TW
dc.titleA Study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between Indigenous Languages Organization And Government: The Case of Bunun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一、 中文部分\nSiku、Tjivuluwan(2018)。原民會補助計畫-設1族群1族語推動組織。TITV原視新聞,2019年2月2日取自:http://titv.ipcf.org.tw/news-41725\nYedda Palemeq(2016)。從族語學習計畫談族語教學方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16-20。\n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2015)。Na Asa Tadau Sumbang 我想要呼吸-從自我生命經驗暨其書寫探討布農族語文學創作。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n王光旭、陳敦源,2014,跨域治理下的政策執行,民主與治理期刊。\n王佳煌、潘中道、蘇文賢、江吟梓(2014)。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學富文化。\n王派傑(2017)。從代理人理論分析地方政府節能路燈發包策略(PFI 或 ESCO)─以新北市、桃園市政府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n王為國(2007)。從實務社群談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研究,2(2),41-63 。\n王億仁(2007)。非營利組織與公民參與之關係初探。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1),58-64。\n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n丘昌泰(2001)。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台北:元照。\n丘昌泰(2010)。公共管理(四版)。台北:智勝。\n田秀琴(2008)。臺灣地區「安全社區」發展的經驗與啟發-以阿里山安全社區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n夷將・拔路兒(2019)。啟動各族「原住民族語言推動組織」-凝聚族人共識匯集族語復振能量。原教界,(90),6-7。\n朱清義(2016)。2016年第四屆阿美族語言永續發展會議 暨阿美族學研討會。原教界,(71),92-95。\n江岷欽、孫本初、劉坤億(2004)。地方政府間建立策略性夥伴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及其鄰近縣市為例 。行政暨政策學報(38),1-30 。\n江明修(1999)。第三部門經營管理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n江明修主譯(2002)。公共行政精義(H.George Frederickson原著)。台北:五南。\n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19)。「108年度原住民族語言推動組織補助計畫及瀕危語言復振補助計畫-專案管理中心」勞務採購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政府電子採購網決標公告2019年12月25日取自: https://reurl.cc/nVj2Ee\n吳英明、柯志昌(2016)。管就要管得有道理-公共參與,找到影響世界的位置。台北:博思智庫。\n吳培儷、陸宛蘋(2002)。臺灣非營利部門之現況與組織運作分析。康寧學報,(4),159-211。\n吳麗珍、黃惠滿、李浩銑(2014)。方便取樣和立意取樣之比較。護理雜誌,61(3),105-111。\n呂文玲(2019)。推動原住民族各族語言發展策略之研析。立法院,2019年3月20日取自: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80872\n李元墩(1999)。 組織溝通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中華管理評論,2(5),121-131。\n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益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12),41-47。\n李宗勳(2007)。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策略與經驗。台北:智勝文化。\n汪智博(2016)。mukasakasaya ta kikarun(讓我們一起做):台東鐵花村公私協力形塑觀光凝視的實踐歷程分析。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n周奕良(2012)。以代理理論探討代理問題、組織承諾與工作投入的關係。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n周書田(2017)。協力治理觀點下的原住民族地區資源共同管理–以南投縣信義鄉雙龍部落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n周惠民(2010)。臺灣社會變遷的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的回顧與展。載於黃樹民、章英華(編),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259-296頁)。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周蔚(譯)(2001)。語言的死亡(David Crystal原著)。台北:貓頭鷹。\n官有垣(2003)。非營利組織在臺灣的發展:兼論政府對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令規範。中國行政評論,10(1),75-110。\n林民豐(2017)。原住民族教育政策之公私協力研究-以花蓮縣阿美族Cilangasan部落學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n林英津(2010)。原住民族語言政策的觀察:從「國語政策」到原民會的「族語認證」。載於黃樹民、章英華(編),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297-351頁)。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林淑馨(2008)。非營利組織管理。台北:三民。\n林淑馨(2012)。公共管理。台北:巨流。\n波宏明(2016)。評析原住民族的歷史(轉型)正義—原住民族語言發展 的法制化工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5(9), 10-15。\n邱冠傑(2018)。公私協力治理的動態性變遷之個案研究:以臺灣地方公共服務型非營利組織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n柳碧慧(2015)。公私協力模式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臺中市大安區海墘社區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n洪泉湖(2005)。臺灣的多元文化。台北: 五南。\n洪惟仁(1992)。臺灣語言危機。台北:前衛。\n胡漱寵(2015)。以原住民部落社會的災後重建歷程探討莫拉克風災後的公私協力永久屋重建政策─以杉林大愛園區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n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25-35。\n原民會(2018)。「108年度原住民族語言推動組織補助計畫及瀕危語言復振補助計畫-專案管理中心」勞務採購案。原住民族委員會招標公告,2019年12月25日取自: https://reurl.cc/D1Q7de\n原住民族委員會(2006)。95年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語言振興六年計畫。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n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原住民族語言振興第2期六年計畫。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n原住民族委員會(2015)。原住民族語狀況調查。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n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原住民教育調查統計。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n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107年度原住民族語言推動組織補助計畫及瀕危語言復振補助計畫-專案管理中心-徵求說明。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n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107年度原住民族瀕危語言復振補助計畫(修正版)。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n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107年原住民族語言推動組織補助計畫。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n原住民族基本法(2018),民國94年02月05日公布施行,民國107年06 月 20 日修正。2018年05月02日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03\n原住民族語言推廣人員設置辦法(2018),民國 107年 01 月 08日公布施行。2018年05月02日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38\n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2017),民國 106 年 06 月 14 日公布施行。2018年05月02日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37\n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2014),民國 76 年 01 月 05 日公布施行。2018年05月02日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31\n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族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n孫本初(2011)。新公共管理。台北:一品文化。\n孫本初,2010,新公共管理三版,台北:一品。\n孫本初、吳宗憲(2010)。願景管理在公私協力申的重要角色。T&D飛訊,(95),1-13。\n孫煒(2016)。臺灣地方社會服務契約委外的績效與競爭。公共行政學報,(51),1-33。\n徐仁輝(1995)。組織經濟學的源起與發展。中國行政評論,4(3), 105-126。\n馬慧君(2019)。角色與定位-我們的第一步。原教界,(90),18-21。\n高光良(2019)。族語,加油。原教界,(90),42-45。\n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麗文文化:高雄。\n張郇慧(2019)。語推運動二三事。原教界,(90),38-41。\n張憲銘(2005)。司馬庫斯與公部門應對策略之研究-以社區主義角度探討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n郭基鼎(2017)。起死回生之術-搶救極度瀕危拉阿魯哇族語言。載於王雅萍(編),我口說我話,我手寫我字:回顧與前瞻原住民族語言復興之路(53-64頁)。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n陳志誠(2018)。原民會協助原住民各族成立族語推動組織。原住民族委員會新聞稿,2018年9月12日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35AE118732EB6BAF&DID=2D9680BFECBE80B63F178F06B28DE793\n陳玲芳(2012)。復振族語 解除文化傳承危機,搶救瀕危族語大作戰。原住民族季刊16(3),6-9。\n陳重安(2011)。政府契約委外的再檢視:目標、理論應用、績效衡量、與知識論基礎。公共行政學報(40),111-143。\n陳敦源(2000)。誰掌控官僚體系?從代理人理論談台灣官僚體系的政治控制問題,公共行政學報,第四期,99-129。\n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17-71。\n陳誼誠(2016)。阿美族語的語言活力。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n彭錦鵬、江瑞祥、許耿銘(2011)。非營利組織績效評量指標之建構。政治科學論叢,(49),125-160。\n曾冠球(2011)。為什麼淪為不情願夥伴?—公私夥伴關係失靈個案的制度解釋。 臺灣民主季刊(8)4,83-133。\n湯京平、張元嘉(2013)。社區發展、市民社會與生態政治:以恆春半島灰面的參與式保育為例。政治學報,(56),1-25。\n湯京平、黃詩涵、黃坤山(2009)。災後重建政策與誘因排擠-以九二一地震後某社區營造集體行動為例。政治學報,(48),1-31。\n童春發(2018)。中華民國政府漢化政策下不當限制族語使用的歷史真相:政府文書、口述訪談初探 報告文稿。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語言小組,2019年5月30日取自:https://indigenous-justice.president.gov.tw/TW\n黃宣範(2004)。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研究。台北:文鶴。\n黃銘廷(2018)。原住民族各族語推動組織完成推舉。原住民族委員會新聞稿,2018年10月25日取自:https://reurl.cc/A1eVOd\n楊承翰(2004)。以「社群組構理論」探討新竹縣新光(斯馬庫斯)部落的社區總體營造歷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n楊翠、徐國明、李淑君(2015)。後原運・性別・族裔-當代臺灣原住民族女性運動者群像。南投、新北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住民族委員會。\n楊趙睿君(2012)。原民會「搶救原住民族瀕危語言計畫」的規劃與執行。原教界,(48),18-21。\n楊懿湘(2019)。原住民族語言推動組織設立記者會暨共識會議。原教界,(86),94-95。\n詹鎮榮(2014)。公私協力與行政合作法。台北:新學林。\n廖俊松(2006)。公私協力: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之案例觀察。社區發展季刊,115,324-334。\n潘宗永(2007)。原住民文物館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n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台北。\n蔡中涵(2019)。族語振興不只是工作而是使命。原教界,(90),34-37。\n蔡英文(2008)。主持第7次原轉會議 總統:誠懇面對歷史是轉型正義與原住民族歷史正義共同的課題。總統府新聞稿,2019年3月2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3720\n鄭瓊芳(1999)。非營利組織之建立。載於江明修(編),第三部門經營管理與社會參與(97-122)。台北:智勝。\n賴佩鈴(2012)。共存共榮?社福組織與部落合作模式之分析。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公共政策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n賴惠玲(2019)。2019年原住民族語言推動組織計畫評鑑。原教界,(90),46-49。\n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9)。世界瀕危語言地圖集。2019年04月12日取自:http://www.unesco.org/culture/languages-atlas/index.php。\n簡文敏(2019)。瀕危語言審查後記:建構族語生活模式。原教界,(90),50-53。\n簡稜亞(2018)。公私協力、契約外包與原住民族社區參與:南投縣日月潭孔雀園BOT爭議個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n顏淑惠(2014)。意義的追尋:族群、文化、語言教育。台北:遠流。\n譚光鼎(2002)。臺灣原住民族教育-從廢墟到重建。台北:師大書苑。\n\n二、 英文部分\nAnsell, C., & A. Gash (2007).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4): 543-571.\nBrinkerhoff, J. M. (2002). Government–Nonprofit Partenrship: A Defining Framework.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22(1), 19-30.\nCherrett, K. (1994).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partnering.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53(1), 6-13.\nCoase R.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16), 386-405.\nGuston, D. H. (2006). Between Politics and Science: Assuring the Integrity and Productivity of Resear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Kramer, R.M.(1987). Voluntary agencies and the personal social service. In Walter W. Powell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pp. 240-257).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nMoe, T. M. (1984). The New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8(4), 739-775.\nSalamon L. M.(2002). America’s Nonprofit Sector. New York, The Foundation Center.\nYin, R. K.(1984). Case Study Reasearh: Design and Methods.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ctions.zh_TW
dc.identifier.doi10.6814/NCCU202000015en_US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type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2001.pdf3.49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