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23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呂凱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鄭國瑞zh_TW
dc.creator鄭國瑞zh_TW
dc.date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9-09-18T07:14:21Z-
dc.date.available2009-09-18T07:14:21Z-
dc.date.issued2009-09-18T07:14:21Z-
dc.identifierG0086151504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23-
dc.description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86151504zh_TW
dc.description9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黃老思想在中國學術史上是一個重要課題,也產生過很大的影響,然而其真實面貌久已湮沒不彰。由於書闕有間,缺乏可以明確判定黃老思想的資料,致使黃老思想的研究,未受到學術界重視。自民國六十二年底湖南省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相關久已亡佚的資料,黃老思想重新被探討,一時之間異彩紛呈,不僅彌補了古代思想史的許多缺頁,也修正了思想史上的若干重要問題。可以說黃老思想的研究是近幾年的「顯學」。\n 這些研究有一共通性,大體是集中於戰國至漢初的研究,而對於漢武帝以後的黃老思想則少見全面性論述,其中又以討論黃老思想治術的各種面相與漢初政治的關係為大宗。根究原因,在於學者認為武帝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黃老之學衰落,在思想的進展上繳了白卷,連帶的也引不起研究者的興趣。另一個則是黃老與道家常糾葛不清,研究者常以道家這一大共名統攝黃老,尤其將漢代道家視為以老莊為中心,甚至黃老與老莊不別,以至於兩漢黃老思想全面性的研究仍有可為。再者,認為東漢以後,黃老思想由學術性質轉為宗教性質的黃老道,屬道教研究的範圍,研究者則將之斷為兩橛,一分為二,而未能細究彼此的相關性。\n 鑑於這些問題,本文對兩漢黃老思想做一整理與分析,藉此瞭解黃老在兩漢表現的特點與影響。\n 本論文除第一章緒論,第七章結論之外,分五章論述兩漢黃老思想的核心論題在各階段顯現的情形。\n 第二章探討黃老形上之道的理論特點與發展。《淮南子》與王充可代表前後階段的思想傾向。\n 第三章探討黃老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現在文武並用的治國根本原則、無為之治的理想、法治的理論革新、不廢用兵的軍事思想。\n 第四章探討黃老養生思想。從《淮南子》與《河上公老子注》的觀察,可以看到這一方面的思想變化。\n 第五章探討黃老思想在現實面的功用。黃老思想不單是史書記載在漢初政治彰顯其作用而已,往後各階段多少仍受其影響,而且黃老思想除了用諸政治之外,作為個人修養、行事準則,對兩漢士人也有很深的影響。\n 第六章討論黃老道教典籍中的黃老思想,由此瞭解黃老思想轉為宗教性質後的改變。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兩 漢 黃 老 思 想 研 究\n目 錄\n第一章 緒 論\n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n 第二節 相關觀念釐清………………………………………………… 2\n 一、黃老釋名………………………………………………………2\n 二、黃老與道家……………………………………………………14\n 三、黃老與道法家…………………………………………………17\n 四、黃老與雜家……………………………………………………18\n 第三節 黃老的形成 ……………………………………………………21\n 第四節 黃老的核心理論……………………………………………… 25\n 第五節 兩漢黃老的主要發展 …………………………………………32\n 第六節 研究取向 ………………………………………………………35\n第二章 兩漢黃老的形上道論\n 第一節 先秦黃老之道概說 ……………………………………………37\n 一、道的哲理化………………………………………………… 37\n 二、《老子》之道…………………………………………………42\n (一)、道義………………………………………………… 43\n (二)、道性………………………………………………… 46\n 1、無形…………………………………………………46\n 2、反復…………………………………………………47\n 3、虛靜…………………………………………………48\n 4、自然…………………………………………………49\n (三)、道用………………………………………………… 50\n 三、黃老之道及與《老子》之道異同………………………… 52\n (一)、黃老帛書…………………………………………… 53\n (二)、《管子》四篇…………………………………………57\n (三)、黃老與《老子》之道異同………………………… 59\n 第二節 兩漢黃老思想之道論代表與特色…………………………… 60\n 一、《淮南子》……………………………………………………61\n (一)、宇宙本體 ……………………………………………62\n 1、萬有本根……………………………………………62\n 2、物質實體……………………………………………63\n 3、無限存在……………………………………………64\n 4、無成無毀……………………………………………64\n 5、變化規律……………………………………………65\n 6、反復運動……………………………………………66\n 7、自然無為……………………………………………67\n (二)、化生萬物的宇宙模式…………………………………68\n (三)、氣物相感………………………………………………74\n 1、同類相動……………………………………………76\n 2、天人相感……………………………………………77\n 二、王充《論衡》 ………………………………………………81\n (一)、其人其書 ……………………………………………81\n (二)、天道觀 ………………………………………………86\n 1、天為無意志的實體 ……………………………… 86\n 2、以氣解釋宇宙萬物的現象…………………………90\n 3、天道自然無為………………………………………95\n 第三節 小結 ……………………………………………………………99\n第三章 兩漢黃老的政治思想\n 第一節 黃老以政治思想為重心………………………………………102\n 第二節 兩漢諸子的黃老政治思想……………………………………105\n 一、陸賈………………………………………………………… 105\n (一)、文武之道—兼論先秦、兩漢……………………… 105\n (二)、無為—兼論先秦…………………………………… 123\n 1、先秦黃老無為思想概說……………………………123\n 2、陸賈的無為──以仁義為中心的無為思想………133\n 二、韓嬰………………………………………………………… 140\n 任賢使能,君佚臣勞的無為思想………………………… 140\n 三、《淮南子》……………………………………………………144\n (一)、集大成的無為思想………………………………… 144\n (二)、法論………………………………………………… 153\n 1、漢初反秦苛法之聲…………………………………153\n 2、先秦黃老重法與法家重法異同……………………155\n 3、兩漢黃老論法的代表………………………………159\n (1)、立法……………………………………………161\n a、法的產生……………………………………161\n b、立法者………………………………………162\n c、立法原則……………………………………165\n (a)、以道統法……………………………165\n (b)、合於人心……………………………167\n (c)、因時而變……………………………171\n (d)、輕簡省約……………………………173\n (2)、用法…………………………………………175\n (3)、法的目的……………………………………180\n a、以法禁君……………………………………180\n b、法輔仁義……………………………………182\n (三)、兵論……………………………………………………183\n 1、黃老論兵與兵家思想之差異………………………183\n 2、兩漢黃老論兵代表…………………………………189\n (1)、兵勝本於政…………………………………189\n (2)、以義戰為原則………………………………192\n (3)、德智兼修的為將之道………………………195\n (4)、以「道」為核心的用兵之術………………199\n a、先廟戰………………………………………201\n b、無形…………………………………………202\n c、守靜持後……………………………………202\n d、以奇用兵……………………………………203\n e、貴勢權………………………………………204\n f、專一…………………………………………205\n 四、劉向………………………………………………………… 207\n 用賢的無為思想…………………………………………… 207\n 第三節 小結……………………………………………………………211\n第四章 兩漢黃老的養生思想\n 第一節 黃老以養生思想為基礎………………………………………213\n 第二節 先秦黃老養生思想概說………………………………………219\n 一、《老子》………………………………………………………219\n 二、《莊子》………………………………………………………221\n 三、《管子》四篇…………………………………………………224\n 四、《呂氏春秋》…………………………………………………228\n 第三節 兩漢黃老養生思想的代表與特色…………………………… 233\n 一、《淮南子》……………………………………………………233\n (一)、身國同構,重身貴人……………………………… 233\n (二)、養生基本原理—天人相通…………………………236\n (三)、養生重心—養神……………………………………238\n (四)、養生方法—原心返性………………………………243\n (五)、養生目的與境界—得道之人………………………249\n 二、《老子河上公章句》………………………………………254\n (一)、作者與成書時代………………………………… 254\n 1、作者……………………………………………254\n 2、成書時代………………………………………256\n (二)、思想特色………………………………………… 258\n (三)、養生思想………………………………………… 262\n 1、養生根本依據—天人相通……………………262\n 2、養生重心—神形合一…………………………264\n 3、養生具體方法…………………………………265\n (1)、調攝精神………………………………265\n (2)、持守精氣………………………………267\n 4、養生目的—長生不死…………………………270\n 第四節 小結…………………………………………………………… 271\n第五章 黃老思想在兩漢的實踐\n 第一節 重權謀……………………………………………………………275\n 第二節 無為為指導的政治措施…………………………………………279\n 一、漢初,高祖、惠、文、景帝七十年…………………………280\n (一)、經濟方面,輕徭薄賦、生產農業……………………281\n (二)、政治方面,約法省禁、平獄緩刑……………………285\n 1、除挾書、妖言誹謗令 ………………………………286\n 2、除三族罪 ……………………………………………287\n 3、除收孥相坐律 ………………………………………287\n 4、除肉刑、定箠令 ……………………………………288\n 5、立獄疑讞 ……………………………………………289\n 6、立治貪贓受賄之法 …………………………………290\n (三)、文化方面,蒐集佚籍、廣開言路……………………295\n (四)、軍事方面,偃兵息武、和親備邊……………………299\n 二、武帝晚年,昭、宣之際………………………………………305\n 三、東漢初,光武時期……………………………………………314\n 第三節 避禍修養的原則 ………………………………………………323\n 第四節 小結 ……………………………………………………………331\n第六章 黃老思想與道教\n 第一節 黃老思想與方仙道 ……………………………………………334\n 第二節 黃老道典籍對黃老思想的吸收與轉化 ………………………342\n 一、《太平經》 ……………………………………………………342\n (一)、《太平經》的相關問題 ………………………………342\n (二)、《太平經》的黃老思想特點 …………………………346\n 1、道氣的宇宙觀 ………………………………………346\n 2、以成仙為目標的養生觀 ……………………………351\n (1)、守一 …………………………………………355\n (2)、胎息 …………………………………………357\n (3)、內視思神 ……………………………………358\n (4)、針灸調脈 ……………………………………359\n (5)、食藥 …………………………………………360\n (6)、服符 …………………………………………361\n (7)、祝讖召神 ……………………………………362\n (8)、葬宅占選 ……………………………………363\n (9)、行善立德 ……………………………………364\n 3、無為治道 ……………………………………………366\n 二、《老子想爾注》 ………………………………………………369\n (一)、《老子想爾注》的作者與成書時代 …………………369\n (二)、《老子想爾注》的黃老神學 …………………………372\n 1、由道自然轉變成道神格化的造物主 ………………372\n 2、由強調精神自由變成追求神仙不死 ………………375\n (1)、守道誡 ………………………………………377\n a、守一 ………………………………………378\n b、清靜無欲 …………………………………379\n c、勤修善行 …………………………………379\n d、競行忠孝 …………………………………380\n e、禁止淫祀 …………………………………380\n f、知止知足 …………………………………381\n (2)、結精自守 ……………………………………382\n (3)、練形秘術 ……………………………………384\n (4)、辟榖食氣 ……………………………………385\n 3、肯定仁義忠孝為治國之道 …………………………386\n 第三節 小結 ……………………………………………………………387\n第七章 結論 ………………………………………………………389\n引用書目 ………………………………………………………………394zh_TW
dc.format.extent126769 bytes-
dc.format.extent661512 bytes-
dc.format.extent903430 bytes-
dc.format.extent1130613 bytes-
dc.format.extent866989 bytes-
dc.format.extent973945 bytes-
dc.format.extent896713 bytes-
dc.format.extent256040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6151504en_US
dc.subject兩漢zh_TW
dc.subject黃老zh_TW
dc.subject道家zh_TW
dc.subject思想zh_TW
dc.title兩漢黃老思想研究zh_TW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引 用 書 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以作者姓名筆畫多寡為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一、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點校:《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尸佼撰,鄧雲生校點:《尸子》,百子全書本,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9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不具撰人:《太平經目錄》,敦煌本S4226號殘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不具撰人:《老子變化經》,敦煌卷子斯2295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不具撰人:《孝經緯》,收錄於《黃氏逸書考》第十五涵,台北:藝文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不具撰人:《易緯》,收錄於《黃氏逸書考》第十五涵,台北:藝文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不具撰人:《傳授經戒儀注訣》,《道藏》第三十二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第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尹文撰,劉柯點校:《尹文子》,百子全書本,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9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牛兵占、陳志強等通釋:《黃帝內經》,石家庄:河北科技學術出版社,1994年3 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 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五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 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第五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 明:《道家與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夫之:《宋論》,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7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7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有三:《老子考》,台北:東昇出版公司,1982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臺灣明文書局,1988年3月再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7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3月第六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叔岷:《列仙傳校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肅注:《孔子家語》,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6月第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月第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0月第五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靜芝:《韓非思想體系》,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發行,1988年10月五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應麟:《漢制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明汲古閤本,1977年2月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司修武:《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平議》,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6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宏業書局,199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第十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田昌五、安作彰:《秦漢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1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第八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向世陵、馮禹:《儒家的天論》,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12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宇野精一主編,邱綮鐊譯:《中國思想(二):道家與道教》,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7月五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 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人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點校本,1986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 禮:《漢唐事箋》,台北:廣文書局影元至德刊本道光二年山陰李銕橋覆版,1976年8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守亮:《韓非子釋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曉海:《黃帝四經考辨》,台北: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江 瑔:《讀子卮言》,台北:廣文書局,1982年8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牟鍾鑑、胡孚琛、王葆玄:《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山東:齊魯書社,1993年12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12月第一版七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3月初版第十九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 光:《古書考辨集》,台北:允晨出版社,198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 光:《黃老之學通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 光:《儒道論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 競:《貞觀政要》,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據明刻本校刊,1979年7月台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毓江校注,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賢俊:《黃老評議》,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呂思勉:《經子解題》,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0月臺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呂思勉:《讀史札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呂振羽:《中國政治思想史》,國民叢書第四編第十九冊,上海書店據生活書店1947年版影印,199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呂望撰,曾德明點校:《六韜》,百子全書本,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9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宋衷注,孫馮翼集:《世本》,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2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第四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 攸:《宋朝事實》,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年新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 濤:《續資治通鑑長編》,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6月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定生、徐惠君:《文子要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昉等:《太平御覽》,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上海涵芬樓影印中華學藝社借日本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東京岩崎氏靜嘉堂文庫藏宋刊本,1992年1月臺一版第六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昉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月第六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訓詳:《先秦的兵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1年6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3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鼎祚:《周易集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排印本,1996年12月臺一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10月六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維武:《王充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學勤:《李學勤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歷城:《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杜光庭:《道德真經廣義》,《道藏》第十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第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沈約注:《竹書紀年》,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汪 中:《述學》,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台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邢 昺:《爾雅注疏》,四部備要本據阮刻本校刊,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年12月台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那 薇:《漢代道家的政治思想與直覺體悟》,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1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世榮:《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竹簡養生方第一卷釋文》,《道藏外書》第一冊,四川:巴蜀書社,1994年12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叔迦輯撰,周邵良新編:《牟子叢殘新編》,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7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桂鈿:《虛實之辨—王充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紹賢:《道家與神仙》,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3月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屈萬里:《尚書釋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屈萬里:《詩經釋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8年5月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1月第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聰舜:《西漢朝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4月第一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麗雪:《王充》,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金正耀:《道教與煉丹術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2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修訂第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第六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姜宸英:《湛園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柳宗元:《柳河東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5月第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洪亮吉:《洪北江先生遺集》,台北:華文書局影清光緒三年授經堂重刻本,1969年4月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洪進業:《西漢初年的黃老及其盛衰的考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洪興祖補注、蔣驥山帶閣註:《楚辭》,汲古閣標點排印本,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洪邁撰,夏祖堯、周洪武校點:《容齋隨筆》,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10月第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皇甫謐:《高士傳》,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據漢魏叢書本校刊,1987年2月台六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六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 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第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孚琛、李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范曄撰,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八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批判》,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唐玄宗:《道德真經疏外傳》,《道藏》第十二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第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唐玄宗注:《孝經》,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全集校訂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夏曾佑:《中國古代史》,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叢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夏曾佑:《中國歷史》,《中國學術論著集要》,台北:臺灣學生書店輯印,1970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徐天麟:《西漢會要》,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徐師漢昌:《鹽鐵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8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初版第十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9月初版第四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9月初版第四刷。徐幹撰,夏劍欽校點:《中論》,百子全書本,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9月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祝瑞開:《先秦社會和諸子思想新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袁 宏:《後漢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馬 總:《意林》,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70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馬 驌:《繹史》,台北:新興書局影清光緒金匱潽氏重修本,198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馬伯通:《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華正書局,1975年4月台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馬敘倫:《老子覈詁》,收錄於嚴靈峰《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十一涵,台北:藝文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馬端臨:《文獻通考》,十通第七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2台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馬濟人:《道教與煉丹》,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高 □:《秦漢法治論考》,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高 祥:《戰國未秦漢之際黃老學說之探討》,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高似孫:《子略》,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據學津討原本刊校,1976年9月臺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商鞅撰,楊雲輝校點:《商子》,百子全書本,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9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長沙馬王堆帛書〔壹〕》,北京:文物 出版社,198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尉繚撰,曾德明點校:《尉繚子》,百子全書本,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9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常 璩:《華陽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君房纂輯,蔣力生等校注:《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金鑑:《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起鈞:《老子》,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1991年9月第一版第十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道藏》第三十二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第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蔭麟:《上古史綱》,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雙隸:《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曹操等注,郭化若譯:《十一家注孫子—附今譯、竹簡兵法》,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梁啟超:《飲冰室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梁啟超撰,賈馥茗標點:《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2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6月四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莊萬壽:《道家史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莊耀郎:《原氣》,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九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許抗生:《老子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許抗生:《帛書老子註譯與研究》,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台北:天工書局影經韻樓藏版,1987年9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3月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郭 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9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群玉堂出版公司,1991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郭璞傳:《山海經》,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郭應哲:《戰國至漢初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台北: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 立:《白虎通疏證》,吳則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4月第四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8月第五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6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德安、齊峰主編:《道家道教教育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2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麗桂編:《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攖寧:《道教與養生》,北京:華文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4月第十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陸玉林、彭永捷、李振綱《中國道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6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陸佃注,馮孝忠校點:《鶡冠子》,百子全書本,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9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陸德明:《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年新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陶弘景:《真誥》《道藏》第二十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第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陶鴻慶著,王元化主編,陳引馳編校:《陶鴻慶學術論著》,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章太炎:《太炎文錄初編》,章氏叢書,章氏國學講習會編,國民叢書三編影上海書店1924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章太炎:《國故論衡》,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章學誠撰、葉英校注:《校讎通義校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傅亞庶:《劉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5月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傅斯年:《傅斯年全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9月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傅勤家:《中國道教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9月第十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8月增訂七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彭 耜:《道德真經集注》,《道藏》第十三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第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揚雄撰,胡漸逵校點:《法言》,百子全書本,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9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湯一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焦 竑:《焦氏筆乘續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臺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賀凌虛:《西漢政治思想論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料學初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馮友蘭著,涂又光譯:《中國哲學簡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馮達文:《回歸自然──道家的主調與變奏》,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 釗:《道家思想史綱》,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 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5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 震:《黃氏日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0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中業:《秦國的法制建設》,遼寧:遼寧書社出版,199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海山仙館叢書本校刊,1977年6台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錦鋐:《秦漢思想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 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八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五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數達:《老子古義》,收錄於嚴靈峰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十三函,台北:藝文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3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葛 洪:《神仙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9冊,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董 說:《七國考》,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年新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董思靖:《道德真經集解序說》,《道藏》第十二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第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廖吉郎:《劉向》,《中國歷代思想家(四)》,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更新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熊鐵基:《秦漢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熊鐵基:《秦漢新道家略論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熊鐵基等:《中國老學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管仲撰,劉皓宇校點:《管子》,百子全書本,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9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蒙文通:《中國哲學思想探原》,台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1997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蒙文通《古學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7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趙 翼:《二十二史劄記及補編》,鼎文書局據趙氏湛貽堂原刻本斷句排印本,1975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 熙:《釋名》,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明嘉靖翻宋刻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向撰,胡漸逵校點:《新序》,百子全書本,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9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向撰,陳守凡校點:《說苑》,百子全書本,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9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師培:《劉申叔遺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煦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六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澤華:《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樓宇烈:《王弼集校釋.老子道德經注》,台北:華正書局,1992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六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蔣祖怡編撰:《王充卷》,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蔣錫昌:《老子校詁》,台北:東昇出版事業,1980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鄭玄注:《儀禮》,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鄭國瑞:《文子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鄭圓鈴:《司馬遷黃老理論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蕭 清:《中國古代貨幣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12月初版第八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蕭萐父、李錦全:《中國哲學史》,1982年12月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賴炎元:《韓詩外傳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4月五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賴炎元:《韓詩外傳考徵》,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叢書第一種,1963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錢 穆:《中國思想史》,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4冊,錢賓四先生全集編委會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錢 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4冊,錢賓四先生全集編委會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錢 穆:《秦漢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頁53,1992年9月六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戴 濬:《管子學案》,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繆文遠:《戰國策新校注》,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5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鍾肇鵬:《王充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瞿兌之:《秦漢史纂》,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舊題何義門批校精抄本,徐文珊點校:《原抄本日知錄》,台北:明倫書局,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10月增訂七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魏 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第六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魏 源:《老子本義》,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8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魏 源:《魏源集》,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魏 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7年12月第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羅 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8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羅大經:《鶴林玉露》,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75年4月台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六冊,台北:明倫出版社據樸社初印版重印,197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四冊,台北:明倫出版社據樸社初印版重印,197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第六刷,影光緒黃崗王毓藻刻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嚴振益、鍾夏:《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北京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嚴遵撰,王德有點校:《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北京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蘇 軾:《蘇軾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蘇 輿:《春秋繁露義證》,鍾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釋道宣:《廣弘明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明汪道昆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饒宗頤:《敦煌六朝寫本張天師道陵著老子想爾注校箋》,1956年4月香港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饒宗頤主編,王輝著:《秦出土文獻編年》,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年9月臺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顧 實:《漢書藝文志講疏》,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12月臺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龔鵬程:《道教新論》二集,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龔鵬程:《漢代思潮》,嘉義:南華大學編譯出版中心,1999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鬻 熊:《鬻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39冊,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丁 山:〈陳侯因齊簋銘黃帝論五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丁原明:〈楚學與漢初黃老之學〉,《文史哲》1992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丁原明:〈鶡冠子及其在戰國黃老之學中的地位〉,《文史哲》1996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上海市重型機械製造公司工人歷史研究小組:〈黃老之學是維護封建統治的法家重要流派〉,《文物》1976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尹振環:〈道家的無為論〉,《中國哲學史研究》1993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中江:〈道的突破—從老子到金岳霖〉,《道家思想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介英:〈論莊子由技入道所開拓的精神境界〉,《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叔岷:〈司馬遷與黃老〉,《台大文史哲學報》第三十期,198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叔岷:〈黃老考〉,《東方文化》十三卷二期,197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 博:〈論《黃帝四經》產生的地域〉,《道家文化》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 博:〈論楊朱之學〉,《道家文化》第十五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3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曉波:〈漢初的黃老之治與法家思想〉,《食貨月刊》十一卷十期,198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曉波:〈論氣—就教於余英時先生〉,《食貨月刊》第十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讚源:〈淮南子與法家法論比較〉,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十四期,198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田昌五:〈再談黃老思想和法家路線-讀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札記之二〉,《文物》1976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白光華:〈我對淮南子的一些看法〉,《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安樂哲:〈《淮南子》「主術」篇中「法」的概念〉,《大陸雜誌》第61卷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伯崑:〈莊學生死關的特徵及其影響〉,《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江陵張家山漢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奏讞書》釋文(一)》,《文物》1993年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江陵張家山漢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奏讞書》釋文(二)》,《文物》1995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江榮海:〈慎到應是黃老思想家──兼論黃老思想與老子、韓非的區別〉,《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牟鍾鑑:〈《呂氏春秋》道家說之論證〉,《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牟鍾鑑:〈道家學說與流派述要〉,《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明光、譚建輝:〈黃老學術黃老道教之轉變〉,《中國哲學與哲學史》1996年第1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明光:〈黃老思想初探〉,《中國哲學史》1985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相武:〈《老子想爾注》之年代和作者考〉,《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3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湘武:〈關於《河上公注》成書年代〉,《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3月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 申:〈氣範疇研究〉,《中國哲學》第十三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 零:〈說「黃老」〉,《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 增:〈帛書《黃帝四經》道生法思想之研究〉,1999年元月輔仁大學哲學系主辦之「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 增:〈淮南子之道論〉,《大陸雜誌》第69卷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學勤:〈記在美國舉行的馬王堆帛書工作會議〉,《文物》1979年1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學勤:〈馬王堆帛書與鶡冠子〉,《江漢考古》1983年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沈清松:〈漢墓出土黃帝四經所論道法關係初探〉,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谷 方:〈河上公老子章句考證—兼論其與抱朴子的關係〉,《中國哲學》第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阮芝生:〈論留侯與三略(上)〉,《食貨月刊》十一卷第二期,198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桂鈿:〈氣,元氣及其一元論〉,《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知 水:〈論稷下黃老之學產生的歷史條件〉,《中國哲學史》1988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金谷治:〈法思想在先秦的發展〉,《中國文化》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金谷治:〈漢初道家的派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7月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金春峰:〈也談老子河上公章句之時代及其與抱朴子之關係〉,《中國哲學》第九輯,北京:三聯書店,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金春峰:〈論黃老帛書的主要思想〉,《求索》1986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姜廣輝:〈試論漢初黃老思想—兼論馬王堆漢墓出土四篇古佚書為漢初作品〉,《中國哲學史研究集刊》第二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家聰:〈《尹文子》與稷下黃老學派-兼論《尹文子》並非偽書〉,《文史哲》1984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家聰:〈《管子》中道家黃老之作新探〉,《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家聰:〈黃老帛書經法的政治哲學—兼論淵源於稷下之學〉,《中國哲學史研究》1988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唐 蘭:〈《黃帝四經》初探〉,《文物》1974年第1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唐 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唐 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兼論其與漢初儒法鬥爭的關係〉,《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徐中舒:〈陳侯四器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徐道麟:〈王充論〉,《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第三冊).兩漢魏晉隋唐篇》,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5月再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商志馥:〈馬王堆一號漢墓「非衣」試釋〉,《文物》1972年第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康 立:〈十大經的思想和時代〉,《歷史研究》1975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家山漢簡整理組:〈張家山漢簡《引書》釋文〉,《文物》1990年第1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廣保:〈論道教心性之學〉,《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莊萬壽:〈道家流變史論〉,《師大學報》1990年第3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許抗生:〈略說黃老學派的產生和演變〉,《文史哲》1979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郭店楚簡整理小組:〈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年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世驤:〈「想爾」老子道德經燉煌殘卷論證〉,《清華學報》新一卷第二期,195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鼓應:〈關於《黃帝四經》的幾點看法—序余明光先生《黃帝四經今注今譯》〉,《哲學研究》1992年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鼓應:〈道家的社會關懷〉,《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4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麗桂:〈《老子河上公章句》所顯現的黃老養生之理〉,《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一期,200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勞思光:〈帛書資料與黃老研究〉,《華梵人文思想專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彭 浩:〈談《奏讞書》中的西漢案例〉,《文物》1993年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曾資生:〈兩漢的黃老思想〉,《東方雜誌》第四十一卷第五號,194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湯用彤:〈讀《太平經》書所見〉,《國學季刊》第五卷第一號,193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項退結:〈從董仲舒、淮南子至王充的「天」與「命」〉,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系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向奎:〈論西漢新儒家的產生〉,《文史哲》1955年9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樹藩:〈西漢中央政制與儒法兩家思想〉,《簡牘學報》第五期,197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葛榮晉:〈試論《黃老帛書》的「道」和「無為」〉,《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葛榮晉:〈試論黃老帛書的道和無為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董光璧:〈道家思想的現代性和世界意義〉,《道家思想研究》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董英哲:〈《經法》等佚書是田駢的遺著〉,《人文雜誌》1982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裘錫圭:〈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佚書與道法家-兼論心術上、白心為慎到田駢學派作品〉,《中國哲學》1980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裘錫圭:〈湖北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簡牘考釋〉,《文物》1974年第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熊德基:〈《太平經》的作者和思想及其與黃巾和天師道的關係〉,《歷史研究》1962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熊鐵基:〈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秦漢之際的新道家〉,《文史哲》1981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趙吉惠:〈黃老思想論略〉,《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第三集,1983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趙吉惠:〈論黃帝四經的思想史文獻價值〉,《中國歷史研究文獻》第一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趙吉惠:〈關於「黃老之學」、《黃帝四經》產生時代考證〉,《哲學文化》1990年第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趙雅博:〈秦漢之際的黃老學派思想〉,《中國國學》1992年11月第2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 杲:〈劉子政生卒年月及其著述考辨〉,《文學年報》第二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長林:〈《管子》論攝生和道德自我超越〉,《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長林:〈氣概念的形成及哲學價值〉,《哲學研究》1991年第1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昭瑞:〈《太平經》與考古發現的東漢鎮墓文〉,《世界宗教》1992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昭瑞:〈承負說的源起〉,《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笑敢:〈莊子後學中的黃老派〉,《哲學研究》1985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景泉:〈黃老之學考述〉,《南開史學》1982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 節:〈《管子》中所見之宋鈃一派學說〉,《古史考存》194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榮賢:〈莊子外雜篇中的黃老思想〉,《中山人文學報》第九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蔚華、苗潤田:〈黃老思想源流〉,《文史哲》1986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鄧公玄:〈中國主流思潮的衝激及其混融〉,《中國學術史論集(三)》,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戴君仁:〈雜家與淮南子〉,收錄於陳新雄、于大成編《淮南子論文集》,台北:西南書局1979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鍾肇鵬:〈呂氏春秋道家說之論證〉,《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鍾肇鵬:〈黃老帛書的哲學思想〉,《文物》1987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薩拉.奎因:〈董仲舒和黃老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魏啟鵬:〈《黃帝四經》思想探源〉,《中國哲學》1980年10月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羅 光:〈氣—中國哲學的基本概念第三講〉,《輔仁學誌》第八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羅慶康:〈試論西漢繇役制度的特點〉,《先秦、秦漢史》1986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譚家健:〈鶡冠子試論〉,《江漢論壇》1986年第2期。zh_TW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150401.pdf123.8 kBAdobe PDF2View/Open
15150402.pdf646.01 kBAdobe PDF2View/Open
15150403.pdf882.26 kBAdobe PDF2View/Open
15150404.pdf1.1 MBAdobe PDF2View/Open
15150405.pdf846.67 kBAdobe PDF2View/Open
15150406.pdf951.12 kBAdobe PDF2View/Open
15150407.pdf875.7 kBAdobe PDF2View/Open
15150408.pdf250.04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