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63
題名: 中唐詩歌「由雅入俗」的美學意涵研究
作者: 莊蕙綺
Chuang, Huei-Chi
貢獻者: 羅宗濤
莊蕙綺
Chuang, Huei-Chi
關鍵詞: 唐詩
中唐詩歌
美學
由雅入俗
元白詩派
韓孟詩派
白居易
元稹
新樂府運動
Tang Poetry
Aesthetics
Refined
Popular Tastes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8-Sep-2009
摘要: 中唐詩歌「由雅入俗」的美學意涵研究摘要:\n\n本論文共七章。第一章「緒論」申明研究宗旨、研究範圍、研究方法。並對中唐年代作一界定,論述「雅」與「俗」的分野,以作為全文探討中唐詩歌「由雅入俗」趨勢的基礎。\n\n第二章「中唐文人之階層變動及其生命意涵」。中唐詩歌開展由雅入俗美學思潮的原因,實肇於創作主體文人階層的內涵,已由以往依附帝王世族的文人,轉為憑藉學識才華入仕的士子。是以本章先釐析科舉制度對於文人的意義,論述以進士科為主的文人如何成為社會、政治上的新興勢力。作為新興士大夫階層的官吏或文人,也需要確定自己個人的人生理想或人生價值。本章從文人生命性格的形塑、社會地位的定格、歷史文化的追尋三個面向,由進而遠、由淺而深地求索中唐文人的生命意涵,考察中唐寒士文人自我意識增強的表現情形,發掘他們求新求變的心態導致時代美學觀念的變化,這也是讓詩歌由雅入俗的內在原因。\n\n第三章「新樂府運動的革新意義與通俗化傾向」。新樂府運動是有唐一代最重要的詩歌改革運動。提倡者白居易和元稹代表的是新興庶族初登政治權力上層、滿懷理想的文人典型。新樂府運動以輔國匡君、濟民傷痛為宗旨,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文人側重吟詠個人內心世界的詩歌傳統。本章首節論述新樂府運動的形成過程,並探討它和古文運動的關係,第二節分析元白的詩歌理論見解,尤其突出詩人以文學改革時政的強烈企圖,第三節鑑賞詩歌作品,觀察其實踐理論之情形如何,最末一節則評論新樂府詩作通俗化的美學表現,包括:語言淺顯、句式多變;敘事詳盡、聞之即懂;詩體的散文化與議論化;以普遍人性為基本訴求等四點。\n\n第四章「元白詩派的通俗詩風與生活化文化取向」,附文「劉禹錫與柳宗元詩中『尚俗』特色之考察」。元白詩派是中唐詩壇上兩大詩派之一,本章探討其通俗化的詩歌內涵。白居易和元稹的仕宦生涯一再遭逢無情的貶謫打擊,詩歌創作產生明顯的轉變:批判時局弊政、揭露民生困苦的內容驟然減少;抒發一己幽思,描寫日常生活瑣事的內容迅速增多。不變的是詩歌平易、淺切、通俗易懂的特色,仍貫串當中。本章第一節討論元白生命歷程的轉折,考求詩風轉變的原因,並論及他們詩歌唱和的情形,對「元和體」之意義作一界定。第二、三節分別探討艷情詩、閒適詩、感傷詩作品,釐析元白詩派後期詩作的具體內涵。第四節則分析詩歌趨向繪寫閒情俗趣的生活化特色,說明元白詩何以能在中唐當時空前流行,傳誦人口,造成當代詩歌普及化的現象。本章篇末附文為「劉禹錫與柳宗元詩中『尚俗』特色之考察」。中唐詩壇雖以元白、韓孟詩派為兩大詩歌主流,但又有劉禹錫、柳宗元兩位重要詩人別開生面,開創出絕然不同的詩歌藝術風格。附文即針對劉、柳詩作當中,趨向世俗化部分之特色加以論述分析,完整地考察並呈現中唐詩歌由雅入俗的風貌。\n\n第五章「韓孟詩派獨特的抒情模式與由雅入俗的表現」。韓孟詩派與元白詩派並列中唐詩壇兩大詩派,它是以韓愈和孟郊為核心的一個詩人群體,在創作方法上搜奇抉怪,刻意出新;風格表現上險峭奧折、美醜並陳,涵孕出一股與眾不同的詩歌特色,緣於這種特色,又被稱為「險怪詩派」。本章第一節首先論述韓孟詩派的作家,包括韓愈、孟郊、盧仝、劉叉、馬異、李賀、賈島等人的性格與出身經歷,尋究詩派風格形成的內在原因。再者,他們專務奇險艱苦、幽冷寒僻的抒情方式,顯與以往詩歌「志之所之,詩亦至焉」的創作心態有所不同,本章第二節就韓孟詩派的抒情方式,作一剖析。第三節則集中論述韓孟詩派的詩歌內容及創作手法各方面由雅趨俗的表現。\n\n第六章「中唐詩歌的美學特色」。中國詩歌向有唐宋之分。詩分唐宋,不只是時代的分別,還有風格的不同,唐詩重韻致,多能情景交融,高華清遠,雄渾豐腴;宋詩重理趣,多挺拔瘦勁,氣骨嶙峋。唐音宋調的不同,究其源頭即淵源於中唐。中唐之後,中國社會、文化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政治結構乃至社會結構的變化,對知識階層的心理產生極大的影響,中唐文人於是在文學觀念、審美觀念上均與以往文人有所不同。中唐詩歌的變化,在於整體精神的由外向內,由典雅化趨向日常化與通俗化。而這種個人化、內心化、生活化的審美心理與美學風範,不但影響了宋代詩人,更是宋代之後文人士大夫最為典型的審美風範。本章首節論述中唐詩人主體意識的增強,從而改變了審美視角,擴大了審美範圍。第二節討論中唐文人對民間文學的廣闊吸納程度,包括他們直接參與填詞、寫小說等創作的情形。第三節探討中唐詩人在詩歌內涵融鑄宗教思想的狀況,他們往往在堅守儒家為本位的立場之餘,融入佛家與道家思想,調解他們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遭遇的苦悶與挫折,這種三教融和的人生觀,深深影響宋人。第四節則是就中唐詩歌由雅入俗的趨勢,作一整體評析。\n\n第七章「結論」。依據以上各章之探討,總結要點,並就研究發現與成果,一一臚列以為結論。
A Research of the Aesthetics Significances of\nTang Poetry’s Shift from the Refined to the Popular Tastes\n\nTh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by seven chapters, giving a holistic 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s significances of Tang Poetry’s shift from the refined to the popular tastes. The titles of the chapters are as followed: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Social Classes’ Shift and its Significances of the Scholars in Mid-Tang Dynasty;’ Chapter 3, ‘R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s of the New Yuei-Fu Movement and its Tendency toward Popular Tastes;’ Chapter 4, ‘Popular Tastes in the School of Yuan Jan and Bai Jui-Ye’s Poetry And Its Tendency of Allocating Daily-Life Aspects;’ Chapter 5, ‘The Uniqueness of the Poetry-writing Approaches and the Popularization in the School of Han Yu and Mong Jiau;’ Chapter 6, ‘Aesthetics Significances of the Mid-Tang’s Poetry and its historical meaning in the Chinese Poetry History;’ Chapter 7, ‘Conclusion.’ Two appendixes are included in the Dissertation: Appendix 1, ‘Aesthetics Paradigm Shift of Mid-Tang Poetry;’ and Appendix 2, ‘Bibliography of the Mid-Tang Poets.’
參考文獻: 參 考 書 目
1. 書目分為「古代文獻」以及「近人論著」二大類;
2. 「古代文獻」依《四庫全書》經、史、子、集四部順序排列;
3. 資料按作者姓氏筆畫多寡依序排列。
(一) 古代文獻
1. 經 部
毛 亨傳,鄭 玄箋,孔穎達疏:《詩經》,《十三經注疏》第三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年。
左丘明傳,杜 預注,孔穎達疏:《左傳》,《十三經注疏》第六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年。
趙 岐注,孫 奭正義:《孟子》,《十三經注疏》第八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年。
鄭 玄注,何 晏集解,邢 昺疏:《論語》,《十三經注疏》第八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年。
戴 聖編、鄭 玄注,孔穎達疏:《禮記》,《十三經注疏》第五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年。
2. 史 部
王 溥:《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民71年。
左丘明著,韋 昭註:《國語》,台北:里仁書局,民70年。
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商務印書館,民68年。
杜 佑:《通典》,上海:商務印書館,民24年。
李延壽:《北史》,台北:中華書局,民54年。
辛文房:《唐才子傳》,台北:世界書局,民49年。
姚思廉:《梁書》,台北:洪氏出版社,民69年。
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民52年。
班 固:《漢書》,台北:明倫出版社,民61年。
歐陽脩:《新唐書》,台北:藝文印書館,民44年。
劉 昫等撰:《舊唐書》,台北:洪氏出版社,民66年。
魏 徵等:《隋書》,台北:洪氏出版社,民63年。
3. 子 部
王 讜:《唐語林》,台北:世界書局,民64年。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74年。
王定保:《唐摭言》,台北:世界書局,民64年。
王欽若:《冊府元龜》,台北:大化出版社,民73年。
李 肇:《唐國史補》,台北:世界書局,民53年。
計有功:《唐詩紀事》,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1年。
范 攄:《雲溪友議》,台北:世界書局,民53年。
荀 況:《荀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57年。
徐 松、羅繼祖:《登科記考》,台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民61年。
陳鴻墀:《全唐文紀事》,台北:世界書局,民50年。
孫 棨:《北里志》,台北:世界書局,民53年。
孫光憲:《北夢瑣言》,台北:源流出版社,民72年。
4. 集 部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元 稹:《元氏長慶集》,收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民76年。
方 岳:《深雪偶談》,台北:廣文出版社,民60年。
方東樹:《昭昧詹言》,台北:廣文書局,民51年。
王夫之:《薑齋詩話》,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1年。
司空圖:《司空表聖文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0年。
弘法大師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80年。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民76年。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台北:藝文印書館,民55年。
李 昉等編:《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6年。
李 賀著,王 琦等評注:《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8年。
沈德潛:《唐詩別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7年。
周必大:《二老堂雜志》,台北:商務印書館,民55年。
林昌彝:《射鷹樓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姚 鉉編:《唐文粹》,台北:世界書局,民61年。
施補華《峴佣說詩》,收錄於吳鶱輯:《拜經樓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洪 邁:《容齋隨筆》,台北:商務印書館,民68年。
胡 仔:《苕溪漁隱叢話》,台北:長安出版社,民67年。
胡震亨:《唐音癸籤》,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1年。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民52年。
胡應麟:《詩藪》,台北:廣文書局,民62年。
計有功:《唐詩紀事》,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1年。
翁方綱:《石洲詩話》,台北:廣文書局,民61年。
翁方綱:《復初齋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58年。
袁 燮:《絜齋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74。
高  :《唐詩品彙》,台北:學海書局,民72年。
張 戒:《歲寒堂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張 爲:《主客圖及其它五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5年。
張邦基:《墨莊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清高宗:《御選唐宋詩醇》,目錄二卷,台北:世界書局,民77年。《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清聖祖敕撰:《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一版,1992年5刷。
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民69年。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台北:開明書局,民43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一版。
陳振孫:《舊本白文公年譜》,收於汪立民編注:《白香山詩集》,台北:世界書局,民50年。
陸時雍輯:《唐詩鏡》,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惠 洪:《冷齋夜話》,台北:藝文印書館,民55年。
曾 鞏:《元豐類稿》,台北:世界出版社,民52年。
賀貽孫:《詩筏》,收入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上冊,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年。
黃庭堅:《山谷琴趣外篇》,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8年,《叢書集成》本。
楊 慎:《升菴詩話》,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74年,《叢書集成新編 》本。
楊萬里:《誠齋詩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葉 燮:《已畦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76年,《叢書集成續編》本。
董 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收錄於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年。
趙令畤:《候鯖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年,《叢書集成新編》本。
劉 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民73年。
劉 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劉克莊:《後村詩話》,台北:廣文書局,民60年。
劉禹錫:《劉賓客文集》,台北:世界書局,民76年。
劉熙載:《藝概》,台北:華正書局,民74年。
歐陽脩《六一詩話》,見何文煥《歷代詩話》上冊,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1年。
蕭 統編:《文選》,台北:正中書局,民60年。
蕭 統編:《昭明文選》,台北:正中書局,民60年。
謝 榛:《四溟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民57年,《百部叢書集成 》本。
鍾 嶸:《詩品》,台北:商務印書館,民54年。
韓 愈:《昌黎先生文集》,台北:新興書局,民45年。
魏慶之:《詩人玉屑》,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民67年。
嚴 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里仁書局,民76年。
蘇 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
蘇 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蘇 轍:《欒城集》,台北:中華書局,民55年。
釋皎然:《詩式》,台北:商務印書館,民54年。
龔頤正:《芥隱筆記》,台北: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二) 近人論著
1. 專 書
卞孝萱:《元稹年譜》,山東:齊魯書社,1980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77年。
毛漢光:《唐代研究論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1年。
王 洪、田 軍主編:《唐詩百科大辭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
王士菁《唐代文學史略》,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王世德主編:《美學辭典》,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6年。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5。
王夢鷗:《文學概論》,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0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民73年。
孔 恩(Thomas S. Kuhn)著,程樹德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出版社,民83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田廷柱:《隋唐士族》,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
托多洛夫:《蘇俄形式主義文論選》中譯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天龍出版社,民75年。
朱自清《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台北:樂天書局,民59年。
朱金城:《白居易年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0年。
衣若芬、劉苑如:《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研究所籌備處,民89年。
何啟民:《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士吾民》,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71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69年。
余福慶:《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8年。
吳功正:《唐代美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吳志達:《唐人傳奇》,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
吳相洲:《中唐詩文新變》,台北:商鼎文化,民85年。
吳澤炎等編纂:《大陸版辭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8年。
李 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8年。
李 浩:《唐詩美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李從軍《唐代文學演變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李德超:《詩學新編》,台北:五南書局,民84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金楓出版社,民80年再版。
沈 謙:《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華正書局,民70年。
汪立民編注:《白香山詩集》,台北:世界書局,民50年。
谷風出版社編輯部:《美學基本原理》,台北:谷風出版社,民75年。
周汝昌等撰:《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2年。
房日晰:《唐詩比較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東海大學中文系:《美學與人文精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90年。
林繼中:《文化建構文學史綱(中唐-北宋)》,香港: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
松浦友久:《中國詩歌原理》,台北:洪葉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民82年。
邱燮友、李建崑:《孟郊詩集校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86年。
金富軾:《三國史記》,台北:東方文化出版社,民77年,收於《韓國漢籍民俗叢書》。
胡 適:《白話文學史》,台北:胡適紀念館,民58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馬斯洛:《動機與人格》,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
馬銘浩:《唐代社會與元白文學集團關係之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80年。
涂公遂:《文學概論》,台北:華正書局,民77年。
張 江:《美學導論》,台北:五南書局,民93年。
張春榮:《詩學析論》,台北:東大出版社,民76年。
張修容:《中唐樂府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4年。
張達人編訂:《唐劉夢得先生禹錫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民71年。
張福慶:《唐詩美學探索》,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民79年。
敏 澤:《中國美學思想史》,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梁鴻飛、趙躍飛著:《中國隋唐五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晚唐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9年。
莊 嚴、章 鑄:《中國詩歌美學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
許 總:《唐詩史》上、中、下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許 總:《唐詩體派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7年。
陳 晉:《文藝的觀念世界》,廣東:花城出版社,1988年。
陳允吉:《唐詩中的佛教思想》,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民82年。
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陳伯海:《中國文學史之宏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885年。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知識出版社,1999年。
陳伯海《唐詩匯評》下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下冊》,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民國66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傅璇琮:《唐詩論學叢稿》,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傅璇琮主編,陶敏等箸:《唐五代文學編年史.中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3年。
喬象鍾《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民90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詩學心理透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
馮友蘭:《新原人》收於《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楊 辛:《美學原理》,台北:曉園出版社,民80年。
楊 軍:《元稹集編年箋註》,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楊文雄:《李賀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69年。
葉 朗:《中國美學的開展.上》,台北:金楓出版社,民76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民72年。
葛培嶺:《白居易》,台北:知書房出版社,民90年。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裴 斐:《文學概論》,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81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民77年。
劉叔成:《美學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劉海峰:《唐代的科舉出身與詮選入仕》,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0年。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2年三版。
劉維崇:《白居易評傳》,台北:商務印書館,民63年三版。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民89年。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的神仙與神仙信仰》,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2年。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收錄於《魯迅全集》第九冊,台北:谷風出版社,民78年。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收錄於《魯迅全集》第九冊,台北:谷風出版社,民78年。
蕭占鵬:《韓孟詩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年。
錢 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錢 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3年。
錢仲聯:《夢苕庵專著二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錢鍾書:新編《談藝錄》,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民77年。
霍 然:《唐代美學思潮》,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民82年。
霍松林、傅璇琮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二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韓國磐:《隋唐五代史論集》,上海:三聯書店,1979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蘇仲翔《元白詩選》,河南:中州書畫社,1982年。
蘇雪林:《唐詩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民56年。
顧易生、蔣 凡:《先秦兩漢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1年。
2. 學位論文
毛漢光:《唐代統治階層的社會變動》,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57年。
呂正惠:《元白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3年。
呂正惠:《元和詩人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72年。
呂惠貞:《元稹及其詩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
李一恆:《李賀詩析論》,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8年。
林明珠:《白居易詩探析》,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6年。
馬楊萬運:《中晚唐詩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64年。
高大鵬《唐詩演變之研究:唐詩近代化特質形成初探》,台北:政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74年。
莊蕙綺:《中唐詩歌中之夢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4年。
3. 期刊論文、學術會議論文、報紙文章
方 瑜:〈李賀詩歌的造境〉,收錄於呂正惠主編:《唐詩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民74年。
方 瑜:〈劉夢得的土風樂府與竹枝詞〉,台北:《文學評論》第二輯,民64年11月
毛毓松:〈儒家詩教是「政治工具論」嗎?〉,《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王啟興:〈白居易領導過 “新樂府運動嗎”〉,《江漢論壇》,1985年10月。
王壽南:〈唐代公主之婚姻〉,收錄於《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二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7年。
王夢鷗:〈崔鶯鶯的身分,並談其故事構成的年代〉,《東方雜誌》副刊第二十卷,第八期,民76年2月。
石萬壽〈唐代仕途的演變〉,《成功大學學報》第十卷人文篇,民64年5月。
朱自清:〈李賀年譜〉,《清華學報》十卷4期,民24年10月。
吳宗國:〈科舉制與唐代高級官吏的選拔〉,《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1期。
李樹桐:〈元和中興之研究〉,《食貨月刊》十九卷,9、10期合刊,民73年1月。
李豐楙:〈唐人遊仙詩的傳承與創新〉,台北: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抽印本。
李豐楙:〈嵇康養生思想之研究〉,《靜宜文理學院學報》第二期,民66年6月。
李豐楙:〈仙、妓與洞窟──從唐到北宋初的娼妓文學與道教〉,收於《宋代文學與思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8年。
林繼中:〈文化建構與文學史〉,《上海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
林繼中:〈唐宋詩歌歷史進程中的文化整合〉,南京:《江海學刊》1993年1月。
松原朗:〈杜甫的歌行〉,《中國詩文論叢》第四集,日本中國詩文研究會,1985年。
徐照華:〈第二屆通俗文學與雅文學研討會紀要〉文中所引龔鵬程之講評記錄,收錄於《漢學研究通訊》,第十九卷第二期,民89年5 月
張 亨:〈古文運動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中國學報》,第二十二輯,民74年3月。
張雙英:〈論「宋詩」的特色及其形成的主要背景〉,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民86年。
陳允吉:〈《夢天》的遊仙思想與李賀的精神世界〉,《文學評論》,1983年第1期,頁100
陳友冰:〈論李賀的抑鬱氣質和躁動心態〉,合肥:《江淮論壇》,1993年3月。
陳寅恪:〈讀鶯鶯傳〉,見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十本,民37年4月
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1年。
舒 蕪:〈論韓愈詩〉見《中國社會科學》1982年,第五期
裴 斐:〈白居易詩歌理論與實踐之再認識〉,《光明日報》,1984年12月18日。
裴 斐:〈再論關於元白評價問題〉,《光明日報》,1985年9月10日。
薛鳳生:〈元微之年譜〉,《書目季刊》,第四卷3期,民65年12月。
羅宋強:〈 “新樂府運動” 種種〉,《光明日報》,1985年11月19日。
羅宗濤:〈唐人題壁詩初探〉,收錄於《唐代文學研究》第三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羅宗濤:〈四傑三李之夢〉,收在《第二屆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2年。
羅聯添:〈白居易作品繫年〉,《大陸雜誌》第三十八卷3期,民58年2月。
羅聯添:〈白香山年譜考辨〉,《大陸雜誌》第三十一卷3期,民54年8月。
羅聯添:〈柳子厚年譜〉,《學術季刊》,第六卷4期,民47年。
羅聯添:〈張籍之交遊及其作品繫年──張籍年譜附錄之一、二、三〉,《大陸雜誌》第二十六卷12期,民52年6月。
羅聯添:〈張籍及其樂府詩(上)〉,《大陸雜誌》,第二十八卷第10期,民53年6月。
羅聯添:〈張籍年譜〉(上)、(下),《大陸雜誌》,第二十五卷第4∼6期,民51年8月、9月。
羅聯添:〈張籍軼事及詩話──張籍年譜附錄之四、五〉,《大陸雜誌》第二十七卷10期,民54年11月。
羅聯添:〈劉夢得年譜〉,《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8期,民47年。
羅聯添:〈韓愈事蹟考述〉,《國立編譯館館刊》第四卷1期,民64年4月。
羅聯添:〈韓愈家庭環境及其交遊〉,《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三卷2期,民63年12月。
龔鵬程:〈宋詩的基本風貌──知性的反省〉,《文學與美學》,台北:業強出版社,民74年。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7151505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7151505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1505101.pdf44.49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5102.pdf202.84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5103.pdf355.66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5104.pdf604.38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5105.pdf878.37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5106.pdf869.45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5107.pdf735.38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5108.pdf667.3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5109.pdf225.4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5110.pdf208.37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5111.pdf210.24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5113.pdf116.21 kBAdobe PDF2View/Open
51505114.pdf181.4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