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304
題名: 台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析
作者: 劉佩怡
貢獻者: 高永光<br>高安邦
劉佩怡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8-Sep-2009
摘要: 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r\n論文提要\r\n論文題目:台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析\r\n指導教授:高永光教授、高安邦教授\r\n研究生:劉佩怡\r\n畢業時間: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六月\r\n 近年來的「台灣研究」,因為新國家主義(Neo-statism)的倡行,而有了相當獨特的界說。有關台灣發展經驗的理論適用,從以往的現代化理論、依賴理論,有逐漸轉移到新國家主義的趨勢。新國家主義對於台灣發展經驗,所指涉的國家自主性(state autonomy)與國家能力(state capacity)兩個主要概念,以及所形塑出的強國(strong state)與弱國(weak state)模型相當值得探討。\r\n 依循「新國家主義」的研究途徑,本論文試圖解決以下三個主要問題:\r\n 一、台灣的國家機關與地方派系之間、國家機關與信用合作社之間、地方派系與信用合作社之間,分別建構成什麼關係?關係建構的原因為何?是透過何種途徑建構此一關係?\r\n 二、台灣的國家、地方派系與信用合作社三角結構,在面臨各項政治與經濟的變化,有了何種改變?\r\n 三、台灣的國家、地方派系與信用合作社三角結構的改變,對於國家權力結構的轉化又有何影響?\r\n 並透過以上瞭解,探討就Michael Mann所提的國家的「國家專制力」(despotic power)與「國家基層行政能力」(infrastucture pOwer)兩個面向而言,台灣的國家機關的表現應如何判斷;就Michael Mann的四種模型:封建國家、官僚國家、傳統帝國、威權國家而論,台灣又會朝向什麼方向發展;以及從Linda Weiss與JOhn M.HobSon所論「國家協調社會」與「社會對抗國家干預」的兩種作用力而言,台灣的國家與社會互動模式為何。\r\n 本論文架構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主題、研究途徑的文獻分析、研究假設與研究架構。第二章、第三章與第四章分別分析國家與地方派系的關係建構、國家與信用合作社的關係建構、地方派系與信用合作社的關係建構。第五章為國家榷力結構的轉化,分別從侍從關係的轉變、國家的統合作用、國家權力結構的發展進行分析。第六章為結論,總結上述研究成果。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9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U375201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