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826
題名: 香港金融制度轉型--國際金融中心再造,1997~2007
The transformation of Hong-Kong financial institution--The reconfigurat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from 1997-2007
作者: 林庭筠
貢獻者: 王振寰
林庭筠
關鍵詞: 歷史制度論
路徑依循
制度轉型
制度信任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9-Apr-2010
摘要: 香港,在1997年七月一日之前一直接受著英國的資本主義式殖民,與大多數的東亞國家不同,在經濟上延續與英國相同的資本主義,一直採行自由放任主義。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與香港其他的法律制度環境,也都配合其自由經濟的模式塑造,發展出世界最自由經濟體系之一。回歸中國後,雖然在政治上中國已做出承諾且有效的控制使得政治上沒有引起政治風波,然而香港的政治體制已經變質且影響到香港行政特區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而香港的政治經濟都受到外力的牽引,使昔日特有的自主、靈活特徵淡去。回歸後所面對的不僅僅是政治體系上的轉變,接踵而來的亞洲融風暴以及新興都市如深圳、上海的挑戰,都考驗著香港能否延續其金融中心的地位,但香港卻能夠在1997亞洲金融危機後重新站穩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r\n金融體制在建構的過程中,所受的影響因素眾多,但若是從長期時間下觀察可以發現到金融制度的建構與轉型一直受到過往制度的慣性牽制。制度的變遷方向為有跡可循,如同社會經濟或政治體系發生巨大的改變,產生潛在制度變遷的動力。社會、經濟或政治的改變,使行動者調整其制度與策略。而香港在這樣的轉型當中,何以金融市場與其金融中心得以維繫,主因為其背後支持因素為環境所能提供的完善制度所產生的制度信任是無可取代\r\n本文透過歷史制度論檢視香港金融制度的變遷與沿革,探討在路徑依循的模式下香港金融制度如何受到過去歷史背景影響,並且維持香港獨特的金融制度。而香港的金融制度又如何因時制宜的變遷,使得香港得以在極度競爭的金融市場中毅立不搖。\r\n\r\n\r\n\r\n\r\n關鍵字:歷史制度論、路徑依循、制度轉型、制度信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Heritage Foundation美國傳統基金會,2005年-2007年。
Fraser Institute & Cato Institute,2007年自由經濟體評鑑。
九七後香港經濟發展前景之分析,1997,台北:經濟部香港研究小組。
中時電子報,2008年,『香港回歸十週年』專題。
王振寰,1996年,『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振寰、蘇耀昌,2002年,『發展行國家興衰的不同途徑:台灣與香港比較』,東海大學。
呂育誠,2002年,『台灣地方政府組織革新的變與不變: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中國行政。
呂汝漢,2000年,『千禧金融發展動向』,香港:中文大學。
何竟、周曉幸譯,2000年,『全球經濟』,台北:知書坊。
周八駿、陳為、曲韋,1992年,『香港,伴隨政治過度的經濟過度』,香港:三聯書店。
高承恕、劉維新、馬彥彬,1999年,『香港金融危機處理的社會學初探』,台中:東海大學。
吳仲賢,1997年,『香港經濟發展的批判理論』,香港:大志未竟:吳仲賢文集,吳葉立容。
吳德榮,1993年,『國家、市場,還是經濟管治?』,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學報,創刊號。
吳鯤魯,2001年,『亞洲區域金融中心的形成與變遷­—香港與新加坡金融中心政策的政經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未出版論文。
林秋蓉,2004年,『香港金融體制之制度變遷與轉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未出版論文。
金耀基,1992年,『東亞經濟發展與文化詮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封小雲、何濼生、劉佩瓊、鄭子云、陳濤、梁寶霖、林幸謙、呂大樂,2004年,香港的出路與區域整合,明報月刊:第38期。
胡堅,1996年,『欣欣向榮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北京大學。
胡婉玲,2001年,『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6期。
香港經濟年鑑,1997-2007,香港:香港政府編印。
香港政府統計處年報,1997-2007,香港:香港政府統計處。
香港貿易發展貿易支援服務:最新發展前景,2001,香港:香港貿易發展局。
徐江,2006年,金融中心城市的競爭與合作--兼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國家發展研究:第6期。
徐東海,1997年,九七回歸對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可能影響,中共研究:第31期。
徐志剛、錢鋼,2000年,『香港金融制度與經濟』,上海:三聯書店。
孫煒,2003年,『後實証政策研究的歷史制度途徑』,中國政治學會民主鞏固研討會發表。
莫凱,1993年,『香港的經濟發展和結構變化』,香港:三聯書店。
唐代彪、陳彥如,2007年,香港與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比較,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第45期。
夏列地,1974年,『香港經濟的剖析』,香港:今日香港。
陳之華、凌玉真,2001年,經濟研究:第1期。
陳多、蔡赤萌,1996年,『香港的經濟』,香港:新華出版社。
馮邦彥,2002年,『香港金融業百年』,香港:三聯書店。
董新保,2000年,『高科技與香港經濟』,香港。
黃阿彩,2000年,香港金融監理制度與其最新發展,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42期。
黃清賢,2005年,「一國兩制」的新制度主義分析--以香港為例,兩岸與國際事務:第2期。
許寶強,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與發展主義論述』,香港:基進論壇,第2期。
張苙雲,2000年,『制度信任及行為的信任意涵』,台灣社會學刊,第23期。
張曉輝,2001年,『香港近代經濟史(1840-1949)』,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華盛頓觀察週刊,1998年-2007年香港相關報導。
劉兆佳編,2000年,『香港21世紀藍圖』,香港:中文大學。
劉蜀永,1998年,『簡明香港史』,香港:三聯書店。
劉蜀永,2004年,『20世紀的香港經濟』,香港:三聯書店。
劉瑞華譯,1994年,『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文化。
鄭明德,2005年,「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背景、條文內容與制度選擇,北台學報:第28期。
盧受采、盧冬青,2002年,『香港經濟史』,香港:三聯書店。
饒餘慶,1993年,『走向未來的香港金融』,香港:三聯書店。
饒餘慶,1997年,『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三聯書店。
饒餘慶,2000年,『亞洲金融危機與香港』,香港:三聯書店。
饒餘慶,2003年,滬港金融中心的定位與比較,亞洲研究:第48期。
羅金義,2000年,『大資本對併中小企業—金融風暴後香港特區政府的經濟管制取向, 1997-2000』,高雄: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論文。
二、 網站資料
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http://www.sfc.hk/sfc/html/TC/。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互聯網網址:http://www.gov.hk/fstb/。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網頁:http://www.gov.hk。
香港基本法:http://www.info.gov.hk/basic_law/c-flash.html。
香港金融管理局:www.info.gov.hk/hkma。
香港年報,1997~2007:www.yearbook.gov.hk。
香港政府統計處:http://www.censtatd.gov.hk/hong_kong_statistics/index_tc.jsp。
香港品牌形象:www.brandhk.gov.hk/brandhk。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http://video.mofcom.gov.cn。
三、 英文文獻
Bell, Stephen 2002, “The Limits of Rational Choic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the Test Bed of Central BankingPolitics in Australia.” Political Studies 50: 477-496.
Brenner, Neil 1998, “Global cities, glocal states: global city formation and state territorial restructuring in contemporary Europ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5:1, 1-37.)
Castells, Manuel 1989, “The Informational City: The Space of Flow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Cheetham, R. 1998, “Asia Crisis.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U.S.-ASEAN-Japan policy Dialogu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une 7-9, Washington, D.C.
Friedmann, J. 1986,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17(1):69~83.
Friedmann, J. 1995, “Where we stand: a decade of world city research.” In P. N. Knox & P. J. Taylor (eds.). World Cities: in a World-economy. Cambridge:Cambridge U. Press.
Hall, P. A. & Taylor, C. 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45: 936-957.
Hamilton Gary G.,1991, Business Network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Martin, Ron 1994, “Stateless Monies, Glob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National Economic Autonomy: the End of Geography?” in Corbridge, Stuart, et al. (eds.) Money, Power and Space. Oxford: Blackwell.
Peters, B. Guy 1996, “Political Institutions, Old and New.” In Goodin, Robert E. and Hans-Dieter Kingemann, eds. A New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erson, Paul 1996, “The Path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A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9(2): 126.
Sassen, Saskia 1994, “The Urban Complex in a World Economy”,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Feb94, Vol. 46 Issue 1, pp.43~62.
Sassen, Saskia 1996, “Citie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Rethinking ourconcepts” ,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Thousand Oaks: Vol.39, Iss. 5; p.629.
Sassen, Saskia 2002, “Cities and Globalization: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urban space”, Cambridge: Vol. 6, Iss. 2; p.83.
Shachar, A. 1994,“Randstad Holland: A ‘ World City’?”, Urban Studies, 31(3): pp.381-400.
Short,J.R.,Kim,Y.,Kuus,M.and Wells,H.1996“The Dirty Little Secret of World Cities Research: Data Problems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Joint Editors an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pp.697~717.
Skocpol, Theda 1995, “Why I am a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Polity 28(1): 103-106.
Storper, Michael 1997, “The city: Centre of economic reflexivity,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London: Vol. 17, Iss. 1; p.1.
Thrift, Nigel 1994,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the Case of the City of London.” In Corbridge, Stuart, et al. (eds.) Money, Power and Space. Oxford: Blackwell.
Zucker, Lynne 1986, ”Production of trust: 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1920.”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8:53-11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4261014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61014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