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404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傅立葉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Fu, Li Yeh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章思偉zh_TW
dc.creator章思偉zh_TW
dc.date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1-10-05T06:53:02Z-
dc.date.available2011-10-05T06:53:02Z-
dc.date.issued2011-10-05T06:53:02Z-
dc.identifierG095264009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404-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社會工作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95264009zh_TW
dc.description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九二一地震後,中台灣原住民部落地區遭到嚴重破壞,隸屬於中華至善社會福利服務協會(後改制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大安溪部落工作站開始於大安溪畔的泰雅族部落群進行生活重建工作,經過數年之後,工作站成立「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並且於民國98年元月開始,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則退出部落,交給在地組織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推展原住民社區工作。\n  本研究探討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成立的原因及脈絡、德瑪汶成立的過程以及遭遇之問題、工作站/德瑪汶與至善之間的關係如何轉變,以深入了解在地組織的成立與運作,且從大安溪部落工作站到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為少數的九二一災後重建開始,持續至今的組織,並成功促使外來團體退場,其經驗極具研究與參考價值,望透過本研究對本土的原住民社區工作做出貢獻。\n  據此,本研究結論如下:\n一、自主自決以永續發展\n  成立在地組織,使部落的工作者更有能力,亦感覺到更有自信,有部落的主體,社區工作更加融合傳統文化與成長脈絡。成立在地組織達到能力建構並取得自主權,以面對文化衝突與維護部落主體。\n二、部落工作者的培力\n  成立在地組織,帶給部落工作者改變,首先是決策參與機制的成長,增加參與決策,賦予工作者權力參加。其次是主體與責任感的增加,這是部落工作者的協會,工作者更有主體感並覺得有責任維持住協會的運作與做好傳承工作。\n三、部落關係的改善\n  成立在地組織以解決身為外來團體,其正當性不足的問題,包含資源爭取及社區產業競爭等層面。且運用社區照顧與社區福利服務以改善與部落組織或個人之關係。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1\n第一節  研究動機........................1\n第二節  研究問題........................5\n第二章 文獻回顧..........................7\n第一節  台灣的原住民社區工作............7\n第二節  大安溪沿線部落概況.............21\n第三節  大安溪部落工作站的社區工作.....28\n第三章 研究方法.........................36\n第一節  研究取向.......................36\n第二節  資料收集.......................37\n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1\n第四節  研究嚴謹度.....................42\n第五節  研究倫理.......................44\n第四章 德瑪汶成立的背景脈絡.............46\n第一節  工作站與至善總會的衝突.........46\n第二節  部落的質疑.....................54\n第三節  社區工作的理想.................57\n第五章 德瑪汶成立的過程與改變...........62\n第一節 籌備期的過程與遭遇之問題.......62\n第二節 運作期的過程與改變.............73\n第六章 工作站/德瑪汶與至善間的關係轉變..85\n第一節 籌備期:衝突與溝通.............85\n第二節 交接期:培力與技術轉移.........89\n第三節 運作期:謹慎陪伴與組織合作.....93\n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96\n第一節  研究結論.......................96\n第二節  研究建議......................105\n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109\n參考文獻................................110\n附件(一)訪談大綱......................114\n附件(二)研究參與者同意書..............116\n表次\n表2-1 大安溪沿線部落人口統計表..........25\n表3-1 訪談對象資料表....................39\n圖次\n圖2-1 大安溪沿線部落圖..................21zh_TW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2640091en_US
dc.subject社區工作zh_TW
dc.subject社區組織zh_TW
dc.subject原住民zh_TW
dc.subject培力zh_TW
dc.subject在地化zh_TW
dc.title原住民社區組織在地化-以「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為例zh_TW
dc.titleAborigin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localization - \"Taiwan Indigenous Dmavun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as an exampleen_US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網頁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大安溪部落工作站網頁。2010/11/3瀏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http://www.daanriver.org.tw/river02.a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內政統計年報。2010/11/5瀏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台中縣和平鄉戶政事務所。2010/11/5瀏覽。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http://household.taichung.gov.tw/k/population.a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台中縣政府主計處網站。2010/10/3瀏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http://account.taichung.gov.tw/pxweb2007P/Dialog/Saveshow.a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網站。2010/10/9瀏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http://www.citw.org.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苗栗縣戶政服務網。2010/11/5瀏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http://mlhr.miaoli.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文獻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文化環境基金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王仕圖、吳慧敏(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齊力、林本炫邊。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3.王姿玫(2010)北投文化基金會推動社區培力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4.王嵩山(2001)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5.王增勇(2002)原住民社會工作與福利服務。呂寶靜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6.比令.亞布(2006)泰雅族北勢群Maho(祖靈祭)復振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7.瓦歷斯.諾幹、余光弘(2002)台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南投市:台灣文獻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8.江大樹(2005)生命共同體的永續發展:「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政策評析。2005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9.全國成(1996)台灣世界展望會在偏遠山地的社會工作。社區發展季刊,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0.李明政、莊秀美(2001)原住民社會工作倫理。見徐震(編),社會工作倫理,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1.至善十週年紀念專刊(2005)社團法人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發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2.李政賢譯,Irving Seidman著(2009)訪談研究法。台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3.李瑛(2000)從原住民自決理念評析臺灣原住民社區營造之發展-美國印地安與東臺灣原住民經驗的對照觀察,原住民教育季刊,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4.林昭遠、劉昌文(2005)住宅及社區重建。黃秀政等合著,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實錄(摘要本)。台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5.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6.吳俊傑編(1993)山地服務隊-過去、今日、未來。豐原:台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7.周惠民、孫大川(2010)原住民永續發展計劃之評估研析。研考雙月刊,3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8.金惠雯(2002)築夢工程-記重建區民族學院的成長歷程。見於營造學習型部落與社區建設計劃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19.研考會(2006)「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計畫」查證報告。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0.范麗娟(2004)質性研究,謝臥龍主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1.原民會(2007)民國95年台灣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2.徐震(1983)台灣省十年來社區發展成效之評鑑及未來發展之研究,台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3.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4.陳淑妃(2006)災變社會工作重建模式之研究-大安溪部落工作站的案例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5.黃美英(2005)族群與區域發展:台灣社區營造經驗省思與拓展。環境與藝術學刊,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6.黃盈豪(2005)社會工作在原住民部落之實踐與反思:我在大安溪流域泰雅部落工作站之經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7.黃淑苓(2005)生活重建與社區總體營造。黃秀政等合著,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實錄(摘要本)。台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8.黃源協、詹宜璋(2000)建構山地鄉原住民社會工作體系之研究 — 以部落為基礎的服務整合模式。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結案報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9.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市: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30.達英.拿達弗.撒萬.葛斯阿門(漢名:根誌優)(2008)台灣原住民歷史變遷-泰雅族。台北市:台灣原住民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31.楊國涼(2005)我國非政府組織援外與扶貧之研究:以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32.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33.廖秀玲(2005)原住民部落社區工作者工作經驗之研究-以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大安溪部落工作站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34.廖俊松(2009)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營造中心之運作與省思。走過十年,前瞻未來-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35.廖敦如(2004)原住民部落的社區重建-以台東縣建和社區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36.蔡漢賢(2000)個案研究法。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37.蔡漢賢(2002)融舊傳統與新思維於社區工作中-社區再造的新願景,社區發展季刊,1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38.蔣玉嬋(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39.劉蕙苓(2000)重見家園 : 社區再造的故事與省思。臺南市:企鵝文化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40.賴兩陽(2002)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台北市:洪葉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41.謝志誠編著(2001)重建之夢-原住民聚落規劃要覽。台北市: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42.謝登旺(2002)社區總體營造在原住民地區的實踐。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43.蘇麗瓊,田基武(2004)「新故鄉社區營造」與「社區營造條例草案」的介紹。社區發展季刊,107。zh_TW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9101.pdf1.07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