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681
題名: 台灣團體協約的理論與實務之探討
A study of collective agreement in Taiwan
作者: 洪維哲
Hung, Wei Zhe
貢獻者: 王惠玲
洪維哲
Hung, Wei Zhe
關鍵詞: 集體協商
團體協約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摘要: 我國工會從早期的政府介入、到中期出現自主意識、近來民國100年的勞動三法修正過後的實施,在發展方面越趨成熟。而工會凝聚勞工的力量,發揮團結權,與雇主溝通、誠信協商,達到勞資合作、勞資雙贏的局面,這是工會的任務,也是團體協約主要的功能。而團體協約的簽訂,不僅能保護勞工勞動條件、明訂法律未規範的事項,協商失敗了還可以尋求爭議手段自我保護,加上對於勞資雙方若違反團體協約之規定,也可以尋求政府機關制衡,這也難怪多數工會將簽訂團體協約視為主要的目的之一。\n然我國團體協約的簽訂率卻不高,使得團體協約的功能無法發揮,這實在是令人感到十分好奇。為了探究我國團體協約簽訂率為何如此低落,本文主要採取實地訪談之方式,來了解我國團體協商之運作情形以及團體協約之簽訂內容為何,將我國團體協商實際過程整理與分析,最後再對此做一檢討並提出建議。\n 本文發現勞動三法修正過後,團體協約的簽訂數量逐漸上升、協商的時間逐漸縮短,團體協約簽訂之因與簽訂之內容也逐漸明朗,團體協商機制有越來越樂觀之趨勢;然而工會力量相對於雇主依舊是弱勢、誠信協商條款之效果也不明顯,如何提升工會力量,使得雇主願意與工會進行誠信協商,是當務之急。\n 本文分別對勞工、工會、雇主與政府提出建議,而最主要的建議是實施勞工教育。實施勞工教育可以增進勞工意識、培養工會領袖,而若政府能在國民義務教育方面增加勞工相關課程,如此對我國國民勞動意識的培養可以更加根深蒂固。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n王惠玲(1999),積欠工資墊償制度修正芻議,我國工資保護制度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合辦。\n任可怡(1995),從政策分析探討我國公營事業團體結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公共行政組博士論文。\n朱柔若(1999)譯、Robert L. Sauer Keith E. Voelker 著,勞工關係-結構與過程,國立編譯館。\n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0),簽訂團體協約參考手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n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2),勞動統計月報,第221期。\n吳育仁(2002),美國勞資集體協商制度之法律政策分析,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歐美研究》。\n吳育仁(2002),美國勞資集體協商政策中經營管理權和工作權之界線:從協商議題之分類與法律效果觀察,台大法學論叢,第三十二卷,第一期。\n吳育仁(2010),台灣集體協商法律政策之分析,台灣勞動評論,2卷2期。\n林進勇(2009),大同工會成立五十周年特刊-從花瓶到野地,台灣勞工陣線協會,頁。\n翁樹忠(2009),T公司2007年團體協約簽訂過程與結果分析,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n梁武舜(2004),企業內集體協商過程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n陳繼盛等(1992),我國團體協約法制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行政委託研究叢書。\n彭百崇等(2008),誠信協商之內容、處理及效力,九十七年度行政院勞委會委託研 究計畫,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n\n焦興鎧等(2009),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黃程貫(2002),勞動法,空中大學。\n黃越欽(2006),勞動法新論,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n黃耀滄(2006),新修正之團體協約法內容初探,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台灣勞工季刊,第十二期。\n黃耀滄(2009),社會對話機制與集體勞動關係,石油勞工,第三十二卷第二期,頁209~269。\n蔡炯燉(2007),美國勞資爭議行為法制之研究,收錄於張鑫隆、蔡炯燉合編「美日勞資爭議行為法制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n衛民、許繼峰(2008),勞資關係:平衡效率與公平,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謝棋楠(2010),誠信協商對於團體協商之影響,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n韓仕賢(2011),團體協約法簡介與協商實務,銀行員工會聯合會訊,第126期。\n\n二、外文文獻\nBlanpain R(2004),《The Actors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nBlanpain R(2007),《Decentralizing 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the Role of Labour Unions and Employee Representative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n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2008),Freedom of association in practice: Lessons learned- Global Report under the follow-up to the ILO Declaration on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Rights at Work,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 ReportⅠ。\nJohn T Dunlop and Derek C Bok(1970),《Labor and the American Community》,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nSauer Robert L. and Keith E. Voelker(1993),《Labor Relations: Structure and Process,2nd ed.》,New York: Macmillan.\nSchoen/Sterling H./Raymond L./Hilgert(1982),《Cases in Collection bargaining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Inc.\n\n三、網路論文\n林佳和(2005),IKEA國際架構協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集體協商資訊服務網。http://cb.cla.gov.tw/content/labor/labor05_01_01.php?majcidx=5&sn=128瀏覽日期:2011/12/14。\n林佳和,團體協約之認可,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集體協商資訊服務網。http://cb.cla.gov.tw/cla4/content/dictionary01-3.php?dic=dem&de_sn=84瀏覽日期:2011/11/23。\n林佳和,團體協約餘後效力,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集體協商資訊服務網。http://cb.cla.gov.tw/cla4/content/dictionary01-3.php?de_sn=70瀏覽日期:2011/11/21。\n邱駿彥(2007),2007年A公司團體協約評析,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集體協商服務網網路論文。http://cb.cla.gov.tw/content/km/km03_02.php?sn=92&majcidx=2&item=1&minicidx=4瀏覽日期:2012/12/15。\n陳正良(2010),歐洲電業集體協商的新創案例—Alstom與Schneider Electric購併Areva T&D的社會承諾協議,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集體協商服務網網路論文。http://cb.cla.gov.tw/content/km/km04_02.php?sn=126&majcidx=4&item=2&minicidx=10瀏覽日期:2012/1/11。\n陳正良等,團體協約餘後效力,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集體協商資訊服務網。http://cb.cla.gov.tw/content/services/services01_01.php?sn=10瀏覽日期:2011/11/21。\n陳金泉(2010),試論團體協約法的幾項疑義,網路論文。http://www.kcchen.com.tw/news.aspx?siteid=&ver=&usid=&mnuid=1920&modid=213&mode=瀏覽日期:2011/10/23。\n陳金泉(2010),團體協約法律實務,網路論文。http://www.kcchen.com.tw/news.aspx?siteid=&ver=&usid=&mnuid=1920&modid=213&mode=瀏覽日期:2011/10/23。\n陳金泉(2010),團體協商與團體協約,網路論文。http://www.kcchen.com.tw/news.aspx?siteid=&ver=&usid=&mnuid=1920&modid=213&mode=瀏覽日期:2011/10/23。\n劉士豪(2005),典型的共同決定:德國制度,勞動者網路論文。http://labor.ngo.tw/weekly/C250119.htm瀏覽日期:2011/11/9。\n潘世偉(2005),國際架構協定之發展與實踐,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集體協商服務網網路論文。http://cb.cla.gov.tw/content/labor/labor05_01_01.php?majcidx=5&sn=131瀏覽日期:2011/12/16。\n潘世偉(2006),美國團體協約內容結構分析,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集體協商服務網網路論文。http://cb.cla.gov.tw/content/km/km04_02.php?sn=42&majcidx=4&item=2&minicidx=9瀏覽日期:2011/11/8。\n衛民(2010),新「工會法」重要修法內容與對勞資關係衝擊之研究,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2/7993瀏覽日期:2011/11/10。\n衛民(2010),新「團體協約法」重要修正內容與對勞資關係影響之研究,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2/8130瀏覽日期:2011/11/10。\n謝棋楠(2008),美國法中誠信協商義務與雇主不誠信,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集體協商服務網網路論文。http://cb.cla.gov.tw/content/km/km04_02.php?sn=104&majcidx=3&item=2&minicidx=7瀏覽日期:2011/10/19。\n魏千峰(2003),團體協約之撰寫與履行,中華勞資關係協會。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98262019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262019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901.pdf1.89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