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宗喀巴《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難解處的廣註》譯註
To Translate and Annotate on Tsong Kha Pa "To Annotate the Lities of Manas and Alayavijnana"
作者 鍾國賢
Chung, Kuo-Shyan
貢獻者 蕭金松
Hsiao, Jin-Song
鍾國賢
Chung, Kuo-Shyan
關鍵詞 唯識
末那識
阿賴耶識
Mind only
Klistamanas
Alayavijnana
日期 1994
上傳時間 29-Apr-2016 16:06:51 (UTC+8)
摘要 西藏的神秘在於其特殊的宗教文化,然而這不僅是因為西藏佛教特殊的修持方式,引起人們的好奇心理,更是因為西藏的語言文字及地理環境,使得人們認為,藏傳佛教遠比漢傳佛教還要接近印度佛教的傳統。宗喀巴大師是西藏佛教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以深邃的佛學理論,破斥當時佛教界邪見充斥的現象,重新整治戒律、修持及教理體系,造就西藏佛教今日繁榮興盛的面貌。宗喀巴大師自幼廣學經論,對唯識及中觀思想均有深入的研究,從法尊法師所翻譯幾本宗喀巴大師的著作,可知大師學問的淵博縝密。而借著研讀大師的著作,更有助於學者對佛法的了解。本論文是筆者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嘗試以翻譯的方式,學習大師在本論中對唯識學的運思結構,輔以思想史的角度來了解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的心識說。此外介紹西藏各教派及宗喀巴大師的佛學思想,並與漢地阿賴耶識思想來做比較。
參考文獻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一卷》,東晉竺曇無蘭譯,大正第一卷。
     廣義法門經《一卷》,梁真諦譯,大正第一卷。
     解深密經《五卷》,唐玄奘譯,大正第十六卷。
     雜阿含經《五十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第二卷。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第十六卷。
     入楞伽經《十卷》,元魏菩提流支譯,大正第十六卷。
     十地經論《十二卷》,天親菩薩造,後魏菩提流支譯,大正第二十六卷。
     舍利弗阿毘曇論《三十卷》,姚秦曇摩耶舍共曇摩帽多等譯,
     大正第二十八卷。
     中論《四卷》,龍樹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第三十卷。
     決定藏論《三卷》,梁真諦譯,大正第三十卷。
     瑜伽師地論《百卷》,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卷。
     成唯識論《十卷》,護法等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唯識三十論頌《一卷》,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唯識二十論《一卷》,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二卷》,後魏佛陀扇多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三卷》,陳真諦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本《三卷》,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世親菩薩釋,陳真諦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釋《十卷》,世親菩薩造,陳真諦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釋《十卷》,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釋《十卷》,無性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中邊分別論《三卷》,陳真話,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辯中邊論《三卷》,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七卷》,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三無性論《二卷》,陳真諦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釋摩訶衍論《十卷》,龍樹菩薩造,姚秦筱提摩多譯,大正第三十二卷。
     異部宗輸論《一卷》,世友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第四十九卷。
     婆藪槃豆法師傳《一卷》,陳真諦譯,大正第五十卷。
     續高僧傳《三十卷》,唐道宣撰,大正第五十卷。
     解深密經疏《十卷》,唐圓測疏,續藏經第三十四卷。
     秘義分別攝疏Pek.N.5553.
     緣起經釋Pek.N.5496
     土觀‧羅桑卻季尼瑪著劉立千譯註
     1984 《士觀宗源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
     小谷信千代ソルラミ・ムケサン
     1986 《ツオンカパの唯識理解一「善說大海」江基でいて》
     《チベットの佛教と社會》東京:春秋社
     小谷信千代ソルラミ・ムケサン共譯
     1985 《アーラヤ識とマナ識の研究》京都:文榮堂
     方東美
     1986 《中國大乘佛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王森
     1987 《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堯
     1989 《吐蕃文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王堯、褚俊傑著
     1992 《宗喀巴評傳》台北:東初出版社
     中村元等編
     1986 《アジア 佛教史》,インド 編‧Ⅲ、大乘佛教佼成出版社
     井上玄真著、自湖先旡言譯
     1994 《唯識三十論講話》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山下幸一
     1976 《 ヨーガ學派に於するSamskaraについて》《印度佛教學研究》25:1 頁152-153。
     氏家昭夫
     1969 《唯識說におけるakaraの問題》《印度佛教學研究》17:2 頁234-238。
     玉城康四郎主編 李世傑譯
     1987 《佛教思想(一)》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多羅那它著,張建木譯
     1988 《印度佛教史》四川:民族出版社
     布頓大師著郭和卿譯
     1986 《佛教史大寶藏論》北京:民族出版社
     伊藤瑞叡
     1970 《十地經こおけるbhumiの概念》究》18:2 頁442-448
     舟橋尚哉
     1975 《 初期唯識思想の研究》國書刊行會
     舟橋一哉著,余萬居譯
     1988 《 業的研究》台北:法爾出版社
     李琳華編著
     199。 《如來藏識》台北:常春樹書坊
     李增新高壽仙撰
     1991 《 五百羅漢》北京:燕山出版社
     金東柱
     1986 《 圓測唯識學觀之探討-以「佛法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贊」為中心-》台大哲學研究所
     吳法鈞
     1982 《 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林崇安
     1994 《西藏大手印的思想》《政大民族學報》第21期 頁53-6。。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與師資傳承的研究》《 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 頁25-46。
     《阿合經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的研究》《 中華佛學學報》第4期 頁1-28。
     林壽福
     1995 《犢子部的補特伽羅》《諦觀》第8期 頁24 - 51。
     印順法師
     1970 《唯識學探源} 《妙雲集》中編之三
     1989 《論真諦三藏所傳的阿摩羅識》《以佛法研究佛法》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2 《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3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
     呂瀓
     1984 《呂徵佛學名著》《印度佛教史略》台北:老古出版社
     法舫法師
     199。 《唯識史觀及其哲學》台北:天華出版社
     法王周加蒼著 郭和卿譯
     1988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青海:人民出版社
     法尊法師
     1992 《西藏與西藏佛教》台北:天華出版社
     法尊法師譯
     1995 《宗喀巴大師傳》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
     《阿底峽尊者傳》台北:佛教出版社
     宗喀巴大師著法尊法師譯
     1977 《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一、台北:佛教出版社
     1979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頁17。 頁159-276。
     1991《入中論善顯密義疏》台北:法爾出版社
     1992《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華藏教理學院
     宗喀巴大師造 昂旺朗吉堪布口授 郭和卿譯
     1994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聖道三要、緣起贊等合刊》台北:褔智之聲 頁181-235。
     長尾雅人
     1954《西藏に殘れる唯唯識學》《印度佛教學研究》2:1 頁75-84。
     長尾雅人著 翠嵐譯
     1979 《西藏佛教思想述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7》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頁7-34。
     1982 《攝大乘論》東京:講談杜
     東智才讓
     1985 《夏瓊寺歷史概要》《西藏研究》第1期 頁1-1。6。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
     1988 《法尊文集》台北:文殊出版社
     洛珠加措、俄東瓦拉翻譯
     199。 《蓮花生大師本生傳》青海:人民出版社
     馬定波
     1974 《印度佛教心意識說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宮本正尊
     1978 《原始佛教興根本佛教》《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4》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頁243-253。
     家藤純章
     1973 《有漏﹒無漏の規定》《印度佛教學研究》21:2 頁128-132。
     陳一標
     1992 《真諦唯識思想之研究一以《轉識論》為中心》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
     曹志成
     1994 《空有之諍的研究一以清辨對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為解釋線索》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1994 《經量部種子思想的探討》《諦觀》第79期 頁78-97
     張怡孫
     1993 《藏漢大辭典》北京:民族出版社
     勝又俊教
     1974 《佛教における心識說的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持谷憲昭
     1978 《Mahayanasamgrahaにおける心意識說》《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76 冊 頁197-3。7。
     1978 《"アーラヤ識存在の八論證に關する諸文獻》
     《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第36 號 頁1-26。
     1979 《Viniscayasamgrhaniにおけるアーラヤ識の規定》
     《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79 冊 頁1 ~ 79。
     1982 《チペットにおける唯識思想研究的問題》《東
     洋學術研究》第21 卷第2 號 頁143-16。
     黃俊威
     1993 《華嚴「法界緣起觀」的思想探源一以杜順、法藏的法界觀為中心》台大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阿月
     1970 《vijnana(識)與vijnapti《表識》的研究-以唯識思想為中心》《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9期 頁57-117。
     1974 《以中邊分別論為中心比較諸經論的心性清淨說》
     《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3期 頁117-183。
     1976 《唯識思想的客塵煩惱說一以中邊分別論為中心一》
     《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5期 頁的-112 口
     1981 《唯識思想的十二緣起說一以中邊分別論為中心一》
     1981 《唯識思想的十二緣起說一以中邊分別論為中心一》
     《台大哲學論評》第4期 頁61-75。
     楊白衣
     1991 《唯識要義》台北:文津出版社
     楊惠南
     1978 《唯識的思想》《中國佛教月刊》22:1。頁4-11。
     慈航法師
     1991 《相宗十講》台北:天華出版社
     演培法師
     1990 《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觀、人間佛陀》台北:天華出版社
     廓諾‧迅魯伯著 郭和卿譯
     1985 《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
     稻葉正就
     《解深密經疏の散逸部分の漢文譯》《大谷大學研究年報》第24期 頁1-132。
     霍韜晦
     1980 《安慧「三十唯識釋」原典譯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戴密微著 耿昇譯
     1994 《吐蕃僧詩記》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韓廷傑
     1993 《唯識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
     釋惠敏
     199。 《中觀與瑜伽》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覺媚桑度
     1994 《密乘寧瑪派教法在西藏之起源及發展》台北:蒙藏委員會
     JOSHI, K. S.
     1965 On the meaning of Yoga,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PEW), 15:1 January pp.53-64。
     Sparham, Gareth
     1993《OCEAN OF ELOQUENCE》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81259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345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蕭金松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siao, Jin-So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鍾國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ung, Kuo-Shy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鍾國賢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ung, Kuo-Shyanen_US
dc.date (日期) 199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9-Apr-2016 16:06:51 (UTC+8)-
dc.date.available 29-Apr-2016 16:06:5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9-Apr-2016 16:06:5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345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855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民族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125900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西藏的神秘在於其特殊的宗教文化,然而這不僅是因為西藏佛教特殊的修持方式,引起人們的好奇心理,更是因為西藏的語言文字及地理環境,使得人們認為,藏傳佛教遠比漢傳佛教還要接近印度佛教的傳統。宗喀巴大師是西藏佛教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以深邃的佛學理論,破斥當時佛教界邪見充斥的現象,重新整治戒律、修持及教理體系,造就西藏佛教今日繁榮興盛的面貌。宗喀巴大師自幼廣學經論,對唯識及中觀思想均有深入的研究,從法尊法師所翻譯幾本宗喀巴大師的著作,可知大師學問的淵博縝密。而借著研讀大師的著作,更有助於學者對佛法的了解。本論文是筆者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嘗試以翻譯的方式,學習大師在本論中對唯識學的運思結構,輔以思想史的角度來了解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的心識說。此外介紹西藏各教派及宗喀巴大師的佛學思想,並與漢地阿賴耶識思想來做比較。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1
       第二節 唯識思想的起源-----5
         I、印度唯識思想的起源-----5
           一、原始佛教的心識說-----5
           二、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8
           三、大乘佛教-----10
         II、西藏佛教的歷史及其思想-----14
           一、前宏期及後宏期的西藏佛教-----14
           二、西藏佛教的特色:中觀和如來藏思想的盛行-----17
           三、宗喀巴當時西藏佛教的弊病-----19
       第三節 宗喀巴的佛學思想-----30
         一、宗喀巴的生平-----30
         二、宗喀巴的佛學思想-----34
           (一)辨別大小乘的差別-----34
           (二)宗喀巴的中觀思想-----35
           (三)宗喀巴的唯識思想-----38
       《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難解處的廣註》科判-----46
       《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難解處的廣註)偈文-----49
     第二章 譯註-----53
       第一節 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性相-----53
         一、唯識說的起源-----53
         二、阿賴耶識的性相-----56
           (一)所依的阿賴耶識-----57
             1.把「習氣」當做阿賴耶識之所緣的解釋-----58
             2.把根、境當做阿賴耶識之所緣的解釋-----58
             3.說明在阿賴耶識上所顯現的對境-----62
             4.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的理由-----63
             5.阿賴耶識的五種心所-----63
             6.阿賴耶識語義的解釋-----64
             7.阿賴耶識的生滅-----64
           (二)能依的阿賴耶識-----66
             1.種子阿賴耶識之性相-----66
             2.種子阿賴耶識之特徵-----67
               (1)所熏的五個特徵-----67
               (2)習氣的種類-----68
                 甲、六種的分類-----68
                 乙、三種的分類-----69
                 丙、四種的分類(一)-----72
                 丁、四種的分類(二)-----72
               (3)習氣和阿賴耶識的關係-----73
                 甲、同一論的否定-----73
                 乙、相異論的否定-----75
                 丙、習氣存在的方式-----75
               (4)習氣的性質-----78
               (5)安置習氣的方法-----80
               (6)阿賴耶識的種子分被稱為阿賴耶識的理由-----87
               (7)阿賴耶識的止息-----88
         三、染污意的性相-----92
           (一)染污意的所緣-----93
           (二)染污意的自性-----93
           (三)染污意的心所-----94
           (四)染污意的止息-----96
       第二節 阿賴耶識和染污意存在的證明-----111
         一、阿賴耶識的教證-----111
         二、染污意的教證-----111
         三、阿賴耶識的理證-----112
           (一)第一的理證-----112
           (二)第二的理證-----114
           (三)第三的理證-----115
           (四)第四的理證-----115
           (五)第五的理證-----116
           (六)第六的理證-----117
           (七)第七的理證-----117
           (八)第八的理證-----118
         四、染污意的六種理證-----122
           (一)第一理證-----123
           (二)第二的理證-----124
           (三)第三的理證-----125
           (四)第四的理證-----126
           (五)第五的理證-----127
           (六)第六的理證-----127
       第三節 九識說的否定-----132
       第四節 一識說的否定-----136
       結語-----138
     第三章 結論-----141
       一、中國地論宗、攝論宗、唯識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142
         (一)地論宗的思想-----143
         (二)攝論宗的思想-----144
         (三)唯識宗的思想-----145
       二、漢地、西藏對阿賴耶識思想的比較-----146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345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唯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末那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阿賴耶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Mind onl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Klistamana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layavijnanaen_US
dc.title (題名) 宗喀巴《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難解處的廣註》譯註zh_TW
dc.title (題名) To Translate and Annotate on Tsong Kha Pa "To Annotate the Lities of Manas and Alayavijnan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一卷》,東晉竺曇無蘭譯,大正第一卷。
     廣義法門經《一卷》,梁真諦譯,大正第一卷。
     解深密經《五卷》,唐玄奘譯,大正第十六卷。
     雜阿含經《五十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第二卷。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第十六卷。
     入楞伽經《十卷》,元魏菩提流支譯,大正第十六卷。
     十地經論《十二卷》,天親菩薩造,後魏菩提流支譯,大正第二十六卷。
     舍利弗阿毘曇論《三十卷》,姚秦曇摩耶舍共曇摩帽多等譯,
     大正第二十八卷。
     中論《四卷》,龍樹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第三十卷。
     決定藏論《三卷》,梁真諦譯,大正第三十卷。
     瑜伽師地論《百卷》,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卷。
     成唯識論《十卷》,護法等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唯識三十論頌《一卷》,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唯識二十論《一卷》,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二卷》,後魏佛陀扇多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三卷》,陳真諦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本《三卷》,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世親菩薩釋,陳真諦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釋《十卷》,世親菩薩造,陳真諦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釋《十卷》,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釋《十卷》,無性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中邊分別論《三卷》,陳真話,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辯中邊論《三卷》,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七卷》,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三無性論《二卷》,陳真諦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釋摩訶衍論《十卷》,龍樹菩薩造,姚秦筱提摩多譯,大正第三十二卷。
     異部宗輸論《一卷》,世友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第四十九卷。
     婆藪槃豆法師傳《一卷》,陳真諦譯,大正第五十卷。
     續高僧傳《三十卷》,唐道宣撰,大正第五十卷。
     解深密經疏《十卷》,唐圓測疏,續藏經第三十四卷。
     秘義分別攝疏Pek.N.5553.
     緣起經釋Pek.N.5496
     土觀‧羅桑卻季尼瑪著劉立千譯註
     1984 《士觀宗源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
     小谷信千代ソルラミ・ムケサン
     1986 《ツオンカパの唯識理解一「善說大海」江基でいて》
     《チベットの佛教と社會》東京:春秋社
     小谷信千代ソルラミ・ムケサン共譯
     1985 《アーラヤ識とマナ識の研究》京都:文榮堂
     方東美
     1986 《中國大乘佛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王森
     1987 《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堯
     1989 《吐蕃文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王堯、褚俊傑著
     1992 《宗喀巴評傳》台北:東初出版社
     中村元等編
     1986 《アジア 佛教史》,インド 編‧Ⅲ、大乘佛教佼成出版社
     井上玄真著、自湖先旡言譯
     1994 《唯識三十論講話》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山下幸一
     1976 《 ヨーガ學派に於するSamskaraについて》《印度佛教學研究》25:1 頁152-153。
     氏家昭夫
     1969 《唯識說におけるakaraの問題》《印度佛教學研究》17:2 頁234-238。
     玉城康四郎主編 李世傑譯
     1987 《佛教思想(一)》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多羅那它著,張建木譯
     1988 《印度佛教史》四川:民族出版社
     布頓大師著郭和卿譯
     1986 《佛教史大寶藏論》北京:民族出版社
     伊藤瑞叡
     1970 《十地經こおけるbhumiの概念》究》18:2 頁442-448
     舟橋尚哉
     1975 《 初期唯識思想の研究》國書刊行會
     舟橋一哉著,余萬居譯
     1988 《 業的研究》台北:法爾出版社
     李琳華編著
     199。 《如來藏識》台北:常春樹書坊
     李增新高壽仙撰
     1991 《 五百羅漢》北京:燕山出版社
     金東柱
     1986 《 圓測唯識學觀之探討-以「佛法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贊」為中心-》台大哲學研究所
     吳法鈞
     1982 《 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林崇安
     1994 《西藏大手印的思想》《政大民族學報》第21期 頁53-6。。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與師資傳承的研究》《 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 頁25-46。
     《阿合經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的研究》《 中華佛學學報》第4期 頁1-28。
     林壽福
     1995 《犢子部的補特伽羅》《諦觀》第8期 頁24 - 51。
     印順法師
     1970 《唯識學探源} 《妙雲集》中編之三
     1989 《論真諦三藏所傳的阿摩羅識》《以佛法研究佛法》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2 《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3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
     呂瀓
     1984 《呂徵佛學名著》《印度佛教史略》台北:老古出版社
     法舫法師
     199。 《唯識史觀及其哲學》台北:天華出版社
     法王周加蒼著 郭和卿譯
     1988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青海:人民出版社
     法尊法師
     1992 《西藏與西藏佛教》台北:天華出版社
     法尊法師譯
     1995 《宗喀巴大師傳》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
     《阿底峽尊者傳》台北:佛教出版社
     宗喀巴大師著法尊法師譯
     1977 《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一、台北:佛教出版社
     1979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頁17。 頁159-276。
     1991《入中論善顯密義疏》台北:法爾出版社
     1992《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華藏教理學院
     宗喀巴大師造 昂旺朗吉堪布口授 郭和卿譯
     1994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聖道三要、緣起贊等合刊》台北:褔智之聲 頁181-235。
     長尾雅人
     1954《西藏に殘れる唯唯識學》《印度佛教學研究》2:1 頁75-84。
     長尾雅人著 翠嵐譯
     1979 《西藏佛教思想述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7》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頁7-34。
     1982 《攝大乘論》東京:講談杜
     東智才讓
     1985 《夏瓊寺歷史概要》《西藏研究》第1期 頁1-1。6。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
     1988 《法尊文集》台北:文殊出版社
     洛珠加措、俄東瓦拉翻譯
     199。 《蓮花生大師本生傳》青海:人民出版社
     馬定波
     1974 《印度佛教心意識說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宮本正尊
     1978 《原始佛教興根本佛教》《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4》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頁243-253。
     家藤純章
     1973 《有漏﹒無漏の規定》《印度佛教學研究》21:2 頁128-132。
     陳一標
     1992 《真諦唯識思想之研究一以《轉識論》為中心》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
     曹志成
     1994 《空有之諍的研究一以清辨對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為解釋線索》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1994 《經量部種子思想的探討》《諦觀》第79期 頁78-97
     張怡孫
     1993 《藏漢大辭典》北京:民族出版社
     勝又俊教
     1974 《佛教における心識說的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持谷憲昭
     1978 《Mahayanasamgrahaにおける心意識說》《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76 冊 頁197-3。7。
     1978 《"アーラヤ識存在の八論證に關する諸文獻》
     《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第36 號 頁1-26。
     1979 《Viniscayasamgrhaniにおけるアーラヤ識の規定》
     《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79 冊 頁1 ~ 79。
     1982 《チペットにおける唯識思想研究的問題》《東
     洋學術研究》第21 卷第2 號 頁143-16。
     黃俊威
     1993 《華嚴「法界緣起觀」的思想探源一以杜順、法藏的法界觀為中心》台大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阿月
     1970 《vijnana(識)與vijnapti《表識》的研究-以唯識思想為中心》《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9期 頁57-117。
     1974 《以中邊分別論為中心比較諸經論的心性清淨說》
     《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3期 頁117-183。
     1976 《唯識思想的客塵煩惱說一以中邊分別論為中心一》
     《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5期 頁的-112 口
     1981 《唯識思想的十二緣起說一以中邊分別論為中心一》
     1981 《唯識思想的十二緣起說一以中邊分別論為中心一》
     《台大哲學論評》第4期 頁61-75。
     楊白衣
     1991 《唯識要義》台北:文津出版社
     楊惠南
     1978 《唯識的思想》《中國佛教月刊》22:1。頁4-11。
     慈航法師
     1991 《相宗十講》台北:天華出版社
     演培法師
     1990 《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觀、人間佛陀》台北:天華出版社
     廓諾‧迅魯伯著 郭和卿譯
     1985 《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
     稻葉正就
     《解深密經疏の散逸部分の漢文譯》《大谷大學研究年報》第24期 頁1-132。
     霍韜晦
     1980 《安慧「三十唯識釋」原典譯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戴密微著 耿昇譯
     1994 《吐蕃僧詩記》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韓廷傑
     1993 《唯識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
     釋惠敏
     199。 《中觀與瑜伽》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覺媚桑度
     1994 《密乘寧瑪派教法在西藏之起源及發展》台北:蒙藏委員會
     JOSHI, K. S.
     1965 On the meaning of Yoga,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PEW), 15:1 January pp.53-64。
     Sparham, Gareth
     1993《OCEAN OF ELOQUENCE》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