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漢人移墾及其市街形成──以十八世紀新莊街為例所作的個案研究
On Chinese Immigration and merchant settlement
作者 陳宗仁
Chen, Tsung Jen
貢獻者 許雪姬<br>尹章義
Shu, She Chi<br>In, Chang Ih
陳宗仁
Chen, Tsung Jen
關鍵詞 移民
商業聚落
新莊
Immigration
Merchant Settlement
Hsin-Chuang chieh
日期 1994
上傳時間 29-Apr-2016 16:31:26 (UTC+8)
摘要 本文是對閩粵移民史的一個片斷作個案研究, 著重的是移民台灣時的動
     機與在台灣的適應及其市街聚落的建立, 並以十八世紀的新莊街作為個
     案,探討移民在市街級的區域內,移墾的歷程,其中包含草地開墾、 水
     利建設、與市街的建立等。全文共分五章敘述。第一章是前言,論述移民
     史是歷史學的一重要課題, 特別是移民的經驗是台灣人長時期以來共有
     的記憶,為解台灣移民史, 須將研究的架構置於閩粵移民史之下,並介
     紹新莊地區的相關歷史研究成果。第二章探討漢人移民前的新莊自然與人
     文環境。 自然環境著重與人類聚落形成有關的因素,分別以地形、氣候
     兩主題說明對漢人的居住地、 水源、農業生產與交通等的影響;人文環
     境說明漢人在移入新莊之前, 本地有長時期的住民生活史,本章根據荷
     蘭人、漢人的文獻, 試圖說明新莊平埔族的活動及外人對他們理解的轉
     變, 並注意其聚落地理位置與族群規模。第三章是移民過程的研究,首
     先討論移民的原因, 認為人口壓力說對於原因的解釋,過於簡化,而必
     須注意十六、七世紀以來閩粵的經商、 移民傳統以及清朝與荷蘭、明鄭
     等政權爭鬥中, 台灣的地位的突出與統治者的經營。其次,台灣成為移
     民的有利環境, 不是台灣本來即適合漢人居住,而是移民與環境間的互
     動中改變了環境。新莊的實證研究,可以見到當時的開墾模式, 即番社
     ──墾戶──佃戶的生產關係,以及開墾淡水河西岸平原的四大墾戶系統
     , 其中以林天成墾號與新莊的關係最密切,林天成租業後來林成祖取得
     , 不久又賣與張廣福墾號。第四章論述移民聚落的形成,以新莊街為例
     ,敘述新庄街的建立, 在漢人移墾初期,新庄街是台北盆地最重要的市
     街,政治、經濟、 與宗教的重心。本章討論其市街建立年代、位置,以
     及最興盛時期的聚落規模。第五章為結論,將本文主要觀點及研究所得簡
     要概述, 並提出一些研究上的缺失與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歷史課題。
參考文獻 (一)、官方資料、地方志
     《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實錄》(台北:台灣華文書局,196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戊、己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編《台北市發展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1)。
     台北州編《台北州水利梗概》(台北:台北州,1934)
     台北廳編《社寺廟宇ニ關スル調查》,1914-1915年抄本。
     台北廳總務課編《台北廳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明治三十六年台北廳總務課編印本,1983)。
     台北廳總務課編《台北廳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大正八年台北廳總務課編印本,1985)。
     台灣省新莊水利委員會編《台灣省新莊水利委員會概況》(台北:編者自刊,1954)。
     台灣慣習研究會編,程大學等譯《台灣慣習記事》(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1989)。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埤圳統計(明治四十四年度)》(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1913年)。
     未著著者《台灣總督府管內堡里街庄土名表》(原書現藏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上蓋有「台灣總督府圖書館藏」印)。
     未寫編者《明志書院案底》(台灣總督府圖書館藏手抄本,現藏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朱珪纂《福甯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762年修、1880重刊本,1967)。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21種,1962)。
     周元文纂修《重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6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范咸纂修《重修台灣府志》,《台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一版一刷)。
     洪敏麟、陳漢光、廖漢臣編《台灣堡圖集》(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9年)。
     高拱乾纂《台灣府志》,《台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一版一刷)。
     荷蘭巴達維亞總督府編纂,村上直次郎摘譯,程大學中譯《西達維亞日記》第三冊(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91)。
     陳文達等纂《台灣縣志》(台北:國防研究院,台灣叢書第一輯第二冊,1968)。
     陳培桂纂修《淡水廳志》(台北:國防研究院,台灣叢書第一輯第九冊,1968)。
     陳夢林纂修《諸羅縣志》(台北:國防研究院,台灣叢書第一輯第二冊,1968)。
     張福壽《樹林鄉土誌》(台北:樹林信利購販組合,1938)。
     盛清沂總纂《台北縣志》(台北:台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
     鄂爾秦等編《雍正硃批諭旨》(台北:台灣文源書局,1965年)。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編《台灣地區雨量紀錄》(一)北部區域(台北: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89)。
     蔣毓英《台灣府志》,收在《台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一版一刷)。
     劉良璧等修《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74種,1961年)。
     劉寧顏總纂,《重修台灣省通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上卷)(東京: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05年)。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編,陳金田譯,《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台灣私法‧第一卷》(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編《臺灣土地慣行一斑》(台北: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5)。
     臨時台灣土 地調查局編《臺灣舊慣制度調查一斑》(台北: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0)。
     (二)、私人文集、遊記(日治時代以前)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90種,1941)。
     杜臻《粵閩巡視紀略》(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98輯)。
     姚瑩《東槎記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7種,1957)。
     郁永河《裨海紀遊》(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方豪合校足本影印,1983,台一版)。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30種,1958)。
     陳璸《陳清端公文選》(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16種,1961)。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1957年)。
     施琅《靖海紀事》(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3種,1958)。
     謝肇淛《五雜俎》(台北:新興書局,影印明朝萬曆36年刻本,1971)。
     監鼎元《平台紀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4種,1958)。
     藍鼎元《東征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2種,1958)。
     C.Imbault-Huart著,黎烈文譯《台灣島之歷史與地誌》(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56種)。
     (三)、民間契字
     1. 《永秦淡水租業契總》(樹林張祿壽藏抄本)。
     2. 《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52種,1963年)。
     3. 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編為《張廣福文書影本詳目》(未寫出版地: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1990年十月)。
     4.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附錄參考書》(神戶: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0)。
     (四)、口述資料
     1. 林胡傳月(林世南夫人)口述資料,1980年10月8日,採訪地點:新莊市彰化銀行樓上。
     2. 林胡傳月(林世南夫人)第二次口述資料,1980年10月22日,採訪原點:新莊市新莊路174號。
     3. 陳國治口述資料(手稿,尹章義收藏),1980年10月17日,採訪地點:新莊市地藏庵。
     4. 黃欽全口述資料,1980年10月3日,採訪地點:新莊市新興巷18巷1號。
     5. 翁永裕口述資料,1980年10月13日,採訪地點:新莊市新莊路297號。
     二、專著
     山田伸吾《台北縣下農家經濟調查書》(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科,1899)。
     天野元之助《中國農業の地域的展開》(東京:龍溪書舍,1979)。
     尹章義《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初版)。
     尹章義《新莊志‧卷首 新莊(台北)平原拓墾史》(台北:新莊市公司,1981)。
     尹章義《新莊志‧卷二 新莊發展史》(台北:新莊市公所,1980)。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台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台北: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1983)。
     尹章義、陳宗仁《新莊志‧卷三 新莊政治發展史》(台北:新莊市公所,1989)。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譯台灣蕃語研究會1938年刊本,1987)。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東京:富山房,1909)。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1928)。
     宋海文等譯,珀金斯(Dwight H. Perkins)著《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年-1968年)》(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吳松弟《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邱秀堂編《台灣北部碑文集成》(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晚清臺灣》(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115種,1978)。
     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連照美、宋文薰《台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屬台灣地區史前考古資料調查研究計劃第一年度計劃研究報告,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專刊2)。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28種,1962)。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9年)。
     陳秋坤、許雪姬主編《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92)。
     陳紹馨《台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人口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4)。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莊展鵬主編《台北地質之旅》(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初版)。
     郭廷以《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書局,1954)
     新莊慈祐官管理委員會編《新莊慈祐宮沿革誌》(台北:新莊慈祐宮管理委員會,1980)。
     楊彥杰《荷據時代台灣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增田福太郎《臺灣本島人の宗教》(台南:台南州衛生課,1937)。
     謝國楨《明代野史筆記資料輯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熊鈍生主編《辭海》(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台二版,1982)。《台灣經濟史七集》(台北:台灣銀行金融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68種,1959年)。《台灣經濟史十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90種,1966年)。
     Parker, R.E.等著,宋俊嶺等譯《城市社會學》(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Evelyn Sakakida Rawski, Agricultural Change and the Peasant Economy of South China, Cambri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三、期刊論文
     王世慶(海山史話)(上),《台北文獻》直字37卷,1976年9月,頁49-129。
     王業鍵(十八世紀福建的糧食供需與糧價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2期,頁69-86、100。
     王執明、鄭穎敏,王源(台北盆地之地質及沈積物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1978)。
     中村孝志主講,曹永和譯(十七世紀中葉的淡水、基隆、台北),《台灣風物》,41卷3期,1991年10月,頁118-129。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許賢瑤譯(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台灣風物》,44卷1期1994年3月,頁234-197。
     中村孝志(蘭人時代の蕃社戶口表),《南方土俗》四卷1期,1936年7月,頁59-42。
     中村孝志(蘭人時代の蕃社戶口表)(2)《南方土俗》4卷3期,1937年6月,頁196-181。尹章義(台北平原拓墾史研究(1697-1772)),《台北文獻》直字第53、54期合刊,1981年4月,頁1-190。
     尹章義(台灣-福建-京師-科舉社群對於台灣開發以及台灣與大陸關係之影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頁153-194。
     尹章義(開拓台灣史研究的方法與視野),《台灣風物》36卷2期,1986年6月,頁87-100。
     尹章義(臺灣北部拓墾初期「通事」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氏著《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初版),頁173-278。
     平山勳(水租の實證的考察-主として經濟史的領域に關して(八)),《台灣の水利》,7卷1期,1937年,頁95-103。台灣史田野研究室策劃(學際對話十三行),《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9期,1991年6月,頁12-34。
     宋光宇(重利與顯親:有關「臺灣經驗」各家理論的檢討和歷史文化論的提出),收在氏編《臺灣經驗(一)-歷史經濟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頁1-65。
     李壬癸(台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台灣風物》42卷1期,1992年3月,頁238-211。
     李壬癸(台灣北部平埔族的分類及其語言根據),《台灣風物》41卷4期,1991年3月,頁214-197。
     李壬癸(台灣北部平埔族的種類及其互動關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平埔族群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抽印本,1994年4月,頁1-16。
     李壬癸(南島民族的來源),《民族學通訊》,29期,1993年,頁11-17。
     松本盛長(臺灣史料調查室報告.第一),《南方土俗》,1936年8月,4卷2期,頁52-57。
     林英彥(台灣先住民在狩獵時期之經濟生活),《台灣經濟史》11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113種,1974)。
     林美容(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台灣風物》,37期1卷,1987年3月,頁53-81。
     林美容(從祭祀圈來看台灣民間信仰的社會面),《台灣風物》37卷4期,1987年12月,頁143-168。
     林美容(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張炎憲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1988),頁95-125。
     姜道章(新莊街之研究),《大陸雜誌》,19卷12期,1959年12月,頁18-25。
     洪美齡(清代台灣對福建供輸米穀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方豪教授指道,1978年。(未刊)
     洪燦楠(新莊鎮的沿革)、《台北文獻》直字38期,1976年12月,頁65-73。
     施添福(清代台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台灣風物》39卷2期,1989年9月,頁1-41。
     張光直(中國東南海岸考古與南島語族的起源),《當代》,28期,1988年8月,頁12-25。
     陳正祥(台北盆地之構造與成因),《學術季刊》,2卷1期,1953年9月,頁88-92。
     陳秋坤(十九世紀初期土著地權外流問題-以岸裡社的土地經營為例),陳秋坤、許雪姬主編《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92),頁29-56。
     陳秋坤(台灣住民的歷史命運),《當代》28期,1988年12月,頁62-72。
     陳秋坤(清代台灣農村土地利用和租佃關係-以岸裡社的土地經營為例,1740-1820)(「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1993年5月,未刊),頁1-25。
     許雪姬(澎湖的人口遷移-以白沙鄉瓦硐村為例),張炎憲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1988),頁61-93。
     翁佳音(從荷蘭古地圖新探北部臺灣的兩處舊地名),《台灣風物》40卷2期,1990年6月,頁110。
     翁佳音(台灣史研究的史的繼承與批判),《台灣風物》36卷2期,1986年6朝,頁101-106。翁佳碣(舊地名考證與歷史研究-兼論臺北舊興直、海山堡的地名起源),《台北文獻》直字96期,1991年6月,頁99-110。
     翁佳音(簡評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史聯雜誌》7期,頁108-111。黃富三、尹章義、許雪姬(在學術工程上建立台灣史),《中國論壇》254期,頁10-24。
     黃富三、翁佳音(清代臺灣漢人墾戶階層初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頁117-149。
     盛清沂(台北縣板橋市開闢史事考),《台灣文獻》36卷2期,1985年6月,頁1-85。
     盛清沂(說上淡水之內外港),《台北文獻》直字61、62期合刊,1983年3月,頁135-152。
     富田芳郎(台北州新莊街新莊の聚落地理的特徵),《台灣地學記事》,8卷5、6號,1937年5-6月,頁55-62。
     富田芳郎著,粵華譯(台灣鄉鎮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7卷3期,1955年6月,頁85-109。
     富田芳郎(台灣に於ける街村-台北州新莊街)發表於《地理教育》26卷,頁873-879 ; 27人,頁42-49。
     溫振華(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未刊)
     楊南郡譯,伊能嘉矩著(第十回台灣通信),《北縣文化》,38期,1993年9月,頁52-53,原文發表於《人類學會雜誌》126號(東京:1896年9月28日)。
     楊雲萍(關於北部台灣開發的一資料),《台北縣文獻叢輯》(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56年台北縣文獻委員會編印本,1983)。
     鄧孔昭(清政府禁止沿海人民偷渡台灣和禁止卦台者攜眷的政策及其對台灣人口的影響),收在陳孔立主編《台灣研究十年》(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頁250-268。
     劉正剛(清代四川的閩粵移民研究),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楊國楨指導,1993。
     閻萬清(台北盆地邊緣鄉鎮發展之研究-以泰山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刊),尹章義指導,1993年。
     鄭秀玲(日據時期新莊街區實質環境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會承、尹章義指導,未刊,1989年。
     劉枝萬作,余萬居讀(原文為日文),(台灣的民間信仰),《台灣風物》,39卷1期,1989年3月,頁79-107。
     劉益昌(史前時代台灣與華南關係初探),《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頁1-27。
     劉益昌(台灣北部沿海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的分布與互動關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平埔族群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抽印本,1994年4月,頁1-23。
     Ng Chin-keong(吳振強), “A Study of the Peasant Society of South Fukien, 1506-1644”, Nanyang Univ. Journal, vol vl,1972, Singapor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G801530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389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許雪姬<br>尹章義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Shu, She Chi<br>In, Chang Ih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宗仁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Tsung J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宗仁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Tsung Jenen_US
dc.date (日期) 199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9-Apr-2016 16:31:26 (UTC+8)-
dc.date.available 29-Apr-2016 16:31:2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9-Apr-2016 16:31:2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389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871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G801530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是對閩粵移民史的一個片斷作個案研究, 著重的是移民台灣時的動
     機與在台灣的適應及其市街聚落的建立, 並以十八世紀的新莊街作為個
     案,探討移民在市街級的區域內,移墾的歷程,其中包含草地開墾、 水
     利建設、與市街的建立等。全文共分五章敘述。第一章是前言,論述移民
     史是歷史學的一重要課題, 特別是移民的經驗是台灣人長時期以來共有
     的記憶,為解台灣移民史, 須將研究的架構置於閩粵移民史之下,並介
     紹新莊地區的相關歷史研究成果。第二章探討漢人移民前的新莊自然與人
     文環境。 自然環境著重與人類聚落形成有關的因素,分別以地形、氣候
     兩主題說明對漢人的居住地、 水源、農業生產與交通等的影響;人文環
     境說明漢人在移入新莊之前, 本地有長時期的住民生活史,本章根據荷
     蘭人、漢人的文獻, 試圖說明新莊平埔族的活動及外人對他們理解的轉
     變, 並注意其聚落地理位置與族群規模。第三章是移民過程的研究,首
     先討論移民的原因, 認為人口壓力說對於原因的解釋,過於簡化,而必
     須注意十六、七世紀以來閩粵的經商、 移民傳統以及清朝與荷蘭、明鄭
     等政權爭鬥中, 台灣的地位的突出與統治者的經營。其次,台灣成為移
     民的有利環境, 不是台灣本來即適合漢人居住,而是移民與環境間的互
     動中改變了環境。新莊的實證研究,可以見到當時的開墾模式, 即番社
     ──墾戶──佃戶的生產關係,以及開墾淡水河西岸平原的四大墾戶系統
     , 其中以林天成墾號與新莊的關係最密切,林天成租業後來林成祖取得
     , 不久又賣與張廣福墾號。第四章論述移民聚落的形成,以新莊街為例
     ,敘述新庄街的建立, 在漢人移墾初期,新庄街是台北盆地最重要的市
     街,政治、經濟、 與宗教的重心。本章討論其市街建立年代、位置,以
     及最興盛時期的聚落規模。第五章為結論,將本文主要觀點及研究所得簡
     要概述, 並提出一些研究上的缺失與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歷史課題。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圖表目錄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漢人來臨前的新莊......................11
      第一節 地理環境......................11
      第二節 先住民的活動....................16
     第三章 漢人的移植與開墾......................35
      第一節 閩粵移民契機....................36
      第二節 台北盆地的移民環境.................45
      第三節 新莊平原的開墾...................50
     第四章 市街建立及其繁榮......................93
      第一節 市街地理位置的影響.................93
      第二節 水利發展與農業剩餘.................99
      第三節 新莊街的形成....................114
      第四節 新莊街的繁榮....................132
     第五章 結論............................151
     參考資料..............................157
      一、基本史料...........................157
      二、專著.............................161
      三、期刊論文...........................163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389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移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商業聚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Immigr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erchant Settlem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sin-Chuang chiehen_US
dc.title (題名) 漢人移墾及其市街形成──以十八世紀新莊街為例所作的個案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On Chinese Immigration and merchant settlemen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官方資料、地方志
     《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實錄》(台北:台灣華文書局,196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戊、己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編《台北市發展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1)。
     台北州編《台北州水利梗概》(台北:台北州,1934)
     台北廳編《社寺廟宇ニ關スル調查》,1914-1915年抄本。
     台北廳總務課編《台北廳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明治三十六年台北廳總務課編印本,1983)。
     台北廳總務課編《台北廳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大正八年台北廳總務課編印本,1985)。
     台灣省新莊水利委員會編《台灣省新莊水利委員會概況》(台北:編者自刊,1954)。
     台灣慣習研究會編,程大學等譯《台灣慣習記事》(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1989)。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埤圳統計(明治四十四年度)》(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1913年)。
     未著著者《台灣總督府管內堡里街庄土名表》(原書現藏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上蓋有「台灣總督府圖書館藏」印)。
     未寫編者《明志書院案底》(台灣總督府圖書館藏手抄本,現藏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朱珪纂《福甯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762年修、1880重刊本,1967)。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21種,1962)。
     周元文纂修《重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6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范咸纂修《重修台灣府志》,《台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一版一刷)。
     洪敏麟、陳漢光、廖漢臣編《台灣堡圖集》(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9年)。
     高拱乾纂《台灣府志》,《台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一版一刷)。
     荷蘭巴達維亞總督府編纂,村上直次郎摘譯,程大學中譯《西達維亞日記》第三冊(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91)。
     陳文達等纂《台灣縣志》(台北:國防研究院,台灣叢書第一輯第二冊,1968)。
     陳培桂纂修《淡水廳志》(台北:國防研究院,台灣叢書第一輯第九冊,1968)。
     陳夢林纂修《諸羅縣志》(台北:國防研究院,台灣叢書第一輯第二冊,1968)。
     張福壽《樹林鄉土誌》(台北:樹林信利購販組合,1938)。
     盛清沂總纂《台北縣志》(台北:台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
     鄂爾秦等編《雍正硃批諭旨》(台北:台灣文源書局,1965年)。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編《台灣地區雨量紀錄》(一)北部區域(台北: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89)。
     蔣毓英《台灣府志》,收在《台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一版一刷)。
     劉良璧等修《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74種,1961年)。
     劉寧顏總纂,《重修台灣省通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上卷)(東京: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05年)。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編,陳金田譯,《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台灣私法‧第一卷》(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編《臺灣土地慣行一斑》(台北: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5)。
     臨時台灣土 地調查局編《臺灣舊慣制度調查一斑》(台北: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0)。
     (二)、私人文集、遊記(日治時代以前)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90種,1941)。
     杜臻《粵閩巡視紀略》(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98輯)。
     姚瑩《東槎記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7種,1957)。
     郁永河《裨海紀遊》(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方豪合校足本影印,1983,台一版)。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30種,1958)。
     陳璸《陳清端公文選》(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16種,1961)。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1957年)。
     施琅《靖海紀事》(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3種,1958)。
     謝肇淛《五雜俎》(台北:新興書局,影印明朝萬曆36年刻本,1971)。
     監鼎元《平台紀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4種,1958)。
     藍鼎元《東征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2種,1958)。
     C.Imbault-Huart著,黎烈文譯《台灣島之歷史與地誌》(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56種)。
     (三)、民間契字
     1. 《永秦淡水租業契總》(樹林張祿壽藏抄本)。
     2. 《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52種,1963年)。
     3. 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編為《張廣福文書影本詳目》(未寫出版地: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1990年十月)。
     4.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附錄參考書》(神戶: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0)。
     (四)、口述資料
     1. 林胡傳月(林世南夫人)口述資料,1980年10月8日,採訪地點:新莊市彰化銀行樓上。
     2. 林胡傳月(林世南夫人)第二次口述資料,1980年10月22日,採訪原點:新莊市新莊路174號。
     3. 陳國治口述資料(手稿,尹章義收藏),1980年10月17日,採訪地點:新莊市地藏庵。
     4. 黃欽全口述資料,1980年10月3日,採訪地點:新莊市新興巷18巷1號。
     5. 翁永裕口述資料,1980年10月13日,採訪地點:新莊市新莊路297號。
     二、專著
     山田伸吾《台北縣下農家經濟調查書》(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科,1899)。
     天野元之助《中國農業の地域的展開》(東京:龍溪書舍,1979)。
     尹章義《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初版)。
     尹章義《新莊志‧卷首 新莊(台北)平原拓墾史》(台北:新莊市公司,1981)。
     尹章義《新莊志‧卷二 新莊發展史》(台北:新莊市公所,1980)。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台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台北: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1983)。
     尹章義、陳宗仁《新莊志‧卷三 新莊政治發展史》(台北:新莊市公所,1989)。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譯台灣蕃語研究會1938年刊本,1987)。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東京:富山房,1909)。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1928)。
     宋海文等譯,珀金斯(Dwight H. Perkins)著《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年-1968年)》(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吳松弟《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邱秀堂編《台灣北部碑文集成》(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晚清臺灣》(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115種,1978)。
     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連照美、宋文薰《台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屬台灣地區史前考古資料調查研究計劃第一年度計劃研究報告,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專刊2)。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28種,1962)。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9年)。
     陳秋坤、許雪姬主編《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92)。
     陳紹馨《台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人口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4)。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莊展鵬主編《台北地質之旅》(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初版)。
     郭廷以《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書局,1954)
     新莊慈祐官管理委員會編《新莊慈祐宮沿革誌》(台北:新莊慈祐宮管理委員會,1980)。
     楊彥杰《荷據時代台灣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增田福太郎《臺灣本島人の宗教》(台南:台南州衛生課,1937)。
     謝國楨《明代野史筆記資料輯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熊鈍生主編《辭海》(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台二版,1982)。《台灣經濟史七集》(台北:台灣銀行金融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68種,1959年)。《台灣經濟史十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90種,1966年)。
     Parker, R.E.等著,宋俊嶺等譯《城市社會學》(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Evelyn Sakakida Rawski, Agricultural Change and the Peasant Economy of South China, Cambri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三、期刊論文
     王世慶(海山史話)(上),《台北文獻》直字37卷,1976年9月,頁49-129。
     王業鍵(十八世紀福建的糧食供需與糧價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2期,頁69-86、100。
     王執明、鄭穎敏,王源(台北盆地之地質及沈積物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1978)。
     中村孝志主講,曹永和譯(十七世紀中葉的淡水、基隆、台北),《台灣風物》,41卷3期,1991年10月,頁118-129。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許賢瑤譯(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台灣風物》,44卷1期1994年3月,頁234-197。
     中村孝志(蘭人時代の蕃社戶口表),《南方土俗》四卷1期,1936年7月,頁59-42。
     中村孝志(蘭人時代の蕃社戶口表)(2)《南方土俗》4卷3期,1937年6月,頁196-181。尹章義(台北平原拓墾史研究(1697-1772)),《台北文獻》直字第53、54期合刊,1981年4月,頁1-190。
     尹章義(台灣-福建-京師-科舉社群對於台灣開發以及台灣與大陸關係之影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頁153-194。
     尹章義(開拓台灣史研究的方法與視野),《台灣風物》36卷2期,1986年6月,頁87-100。
     尹章義(臺灣北部拓墾初期「通事」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氏著《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初版),頁173-278。
     平山勳(水租の實證的考察-主として經濟史的領域に關して(八)),《台灣の水利》,7卷1期,1937年,頁95-103。台灣史田野研究室策劃(學際對話十三行),《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9期,1991年6月,頁12-34。
     宋光宇(重利與顯親:有關「臺灣經驗」各家理論的檢討和歷史文化論的提出),收在氏編《臺灣經驗(一)-歷史經濟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頁1-65。
     李壬癸(台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台灣風物》42卷1期,1992年3月,頁238-211。
     李壬癸(台灣北部平埔族的分類及其語言根據),《台灣風物》41卷4期,1991年3月,頁214-197。
     李壬癸(台灣北部平埔族的種類及其互動關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平埔族群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抽印本,1994年4月,頁1-16。
     李壬癸(南島民族的來源),《民族學通訊》,29期,1993年,頁11-17。
     松本盛長(臺灣史料調查室報告.第一),《南方土俗》,1936年8月,4卷2期,頁52-57。
     林英彥(台灣先住民在狩獵時期之經濟生活),《台灣經濟史》11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113種,1974)。
     林美容(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台灣風物》,37期1卷,1987年3月,頁53-81。
     林美容(從祭祀圈來看台灣民間信仰的社會面),《台灣風物》37卷4期,1987年12月,頁143-168。
     林美容(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張炎憲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1988),頁95-125。
     姜道章(新莊街之研究),《大陸雜誌》,19卷12期,1959年12月,頁18-25。
     洪美齡(清代台灣對福建供輸米穀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方豪教授指道,1978年。(未刊)
     洪燦楠(新莊鎮的沿革)、《台北文獻》直字38期,1976年12月,頁65-73。
     施添福(清代台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台灣風物》39卷2期,1989年9月,頁1-41。
     張光直(中國東南海岸考古與南島語族的起源),《當代》,28期,1988年8月,頁12-25。
     陳正祥(台北盆地之構造與成因),《學術季刊》,2卷1期,1953年9月,頁88-92。
     陳秋坤(十九世紀初期土著地權外流問題-以岸裡社的土地經營為例),陳秋坤、許雪姬主編《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92),頁29-56。
     陳秋坤(台灣住民的歷史命運),《當代》28期,1988年12月,頁62-72。
     陳秋坤(清代台灣農村土地利用和租佃關係-以岸裡社的土地經營為例,1740-1820)(「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1993年5月,未刊),頁1-25。
     許雪姬(澎湖的人口遷移-以白沙鄉瓦硐村為例),張炎憲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1988),頁61-93。
     翁佳音(從荷蘭古地圖新探北部臺灣的兩處舊地名),《台灣風物》40卷2期,1990年6月,頁110。
     翁佳音(台灣史研究的史的繼承與批判),《台灣風物》36卷2期,1986年6朝,頁101-106。翁佳碣(舊地名考證與歷史研究-兼論臺北舊興直、海山堡的地名起源),《台北文獻》直字96期,1991年6月,頁99-110。
     翁佳音(簡評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史聯雜誌》7期,頁108-111。黃富三、尹章義、許雪姬(在學術工程上建立台灣史),《中國論壇》254期,頁10-24。
     黃富三、翁佳音(清代臺灣漢人墾戶階層初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頁117-149。
     盛清沂(台北縣板橋市開闢史事考),《台灣文獻》36卷2期,1985年6月,頁1-85。
     盛清沂(說上淡水之內外港),《台北文獻》直字61、62期合刊,1983年3月,頁135-152。
     富田芳郎(台北州新莊街新莊の聚落地理的特徵),《台灣地學記事》,8卷5、6號,1937年5-6月,頁55-62。
     富田芳郎著,粵華譯(台灣鄉鎮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7卷3期,1955年6月,頁85-109。
     富田芳郎(台灣に於ける街村-台北州新莊街)發表於《地理教育》26卷,頁873-879 ; 27人,頁42-49。
     溫振華(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未刊)
     楊南郡譯,伊能嘉矩著(第十回台灣通信),《北縣文化》,38期,1993年9月,頁52-53,原文發表於《人類學會雜誌》126號(東京:1896年9月28日)。
     楊雲萍(關於北部台灣開發的一資料),《台北縣文獻叢輯》(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56年台北縣文獻委員會編印本,1983)。
     鄧孔昭(清政府禁止沿海人民偷渡台灣和禁止卦台者攜眷的政策及其對台灣人口的影響),收在陳孔立主編《台灣研究十年》(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頁250-268。
     劉正剛(清代四川的閩粵移民研究),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楊國楨指導,1993。
     閻萬清(台北盆地邊緣鄉鎮發展之研究-以泰山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刊),尹章義指導,1993年。
     鄭秀玲(日據時期新莊街區實質環境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會承、尹章義指導,未刊,1989年。
     劉枝萬作,余萬居讀(原文為日文),(台灣的民間信仰),《台灣風物》,39卷1期,1989年3月,頁79-107。
     劉益昌(史前時代台灣與華南關係初探),《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頁1-27。
     劉益昌(台灣北部沿海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的分布與互動關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平埔族群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抽印本,1994年4月,頁1-23。
     Ng Chin-keong(吳振強), “A Study of the Peasant Society of South Fukien, 1506-1644”, Nanyang Univ. Journal, vol vl,1972, Singapore.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