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王弼言意之辨研究
作者 吳曉青
WU, XIAO-QING
貢獻者 呂凱<br>曾春海
LU, KAI<br>ZENG, CHUN-HAI
吳曉青
WU, XIAO-QING
關鍵詞 王弼
言說
日期 1993
上傳時間 29-Apr-2016 16:34:27 (UTC+8)
摘要   關於本文研究的次第,茲略敘述如下:第一章為緒論,對漢魏思潮的遞變以及「道」的性質作一宏觀概括的介紹;第二章透過聖人的材質說明得「意」體「無」的條件;第三章先王弼的兩種名學方法,進而從名與實、名與形、名與理、名號與字、稱、謂這四方面建構其名學體系,此為廣義的言意之辨的內容;第四章先從理論基礎和內容層次兩方面說明<明象篇>的言意之辨,而歸結於卦義的掌握,此為狹義的言意之辨;第五章總結前文的研究成果,並以歐陽建的<言盡意論>作一參照系,以見二人言意之精麤。
參考文獻 一、 書籍
     (一) 古籍
     
     王弼、韓康伯注、孔義達正義:《周義》(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何晏集解、邢昺:《論語》(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范曄撰:《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第二版)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第二版)
     房旋凌等奉敕撰:《文史通義校注》(臺北:仰哲出版社,不著出版年)
     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九年第五版)
     莊周撰、成玄英疏、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二年初版)
     荀況撰、楊倞注、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諸子集成本,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第六版)
     韓非撰、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六年初版)
     公孫龍撰、陳柱集解:《公孫龍子集解》(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臺影印出版)
     董仲舒撰、凌曙注:《春秋繁露》(四部刊要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四十七年初版)
     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諸子集成本,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第六版)
     王符撰、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初版)
     荀悅:《申鑒》(諸子集成本,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第六版)
     徐幹撰、梁榮茂校釋:《徐幹中論校釋──附徐幹思想研究》(台北:牧童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初版)
     劉卲:《人物志》(四庫備要本,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二年臺七版)
     王弼撰、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第二版)
     王志明輯:《老子徵旨例略˙ 王弼注總輯》(臺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九年初版)
     張湛注、楊伯峻集是:《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第二版)
     顏之推撰:《顏氏家訓》(諸子集成本,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第六版)
     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三年初版)
     魏徵:《群書治要》(《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冊,新文豐圖書公司初版)
     馬總:《意林》(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初版)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二)(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八年初版)
     馬國翰輯:《玉涵山房輯佚書》(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初版)
     逯欽立輯校:《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初版)
     
     (二)今人著作
     
     1、 魏晉思想、詞語
     
     林麗真:《王弼及其易學》(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民國六十六年初版)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臺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三年初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四年修定七版˙臺五版)
     王葆玹:《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一九八七年初版)
     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一九八七年初版)
     田文棠:《魏晉三大思潮論稿》(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初版)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初版)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初版)
     蔡鏡浩:《魏晉南北朝詞語例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年初版
     
     2、 其他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七十二年第三版)
     牟潤孫:《注始齋叢搞》(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初版)
     王淮:《老子探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九年第九版)
     袁保新:《老子者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年初版)
     鍾泰:《莊子發徽》(上海:上海古籍,一九八八年初版)
     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初版)
     詹瑛:《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初版)
     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台北:崧高書社,民國七十四年初版)
     龐樸:《沈思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第二版)
     劉師培著,舒蕪校點:《中國中古文學史˙論文雜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三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五年第二版)
     成復旺:《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初版)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一九八九年初版)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坊間本)
     禇孝泉:《語言哲學──從語言到思想》(上海:上海三聯書局,一九九一年初版)
     吉爾伯特˙賴爾:《心的概念》(劉建榮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初版)
     曾昭旭:《在說與不說之間--中國義理學之思維與實踐》(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初版)
     
     二、 期刊論文
     1、 期刊
     
     胡偉希:〈義象理論與中國思維方式之變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八六年第三期》
     王曉毅:〈論魏晉名理學〉(《文史哲》,一九八六年第六期)
     蘇新鋈:〈試論聖人無喜怒哀樂說之真義〉(《南洋大學學報》,第七期)
     丁懷軫、丁懷超:〈從名實之爭到本末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淵流初探〉(《社會科學戰報》,一九八七年第四期)
     董志廣:〈魏晉清談起源及發展新探〉(《北方論叢》,一九八七年第六期)
     王曉毅:〈王弼“太極說"片論〉(《孔子研究》,一九八八年第二期)
     沈清松:〈老子的形上思想〉(《哲學與文化》,第十五卷第十二期)
     王葆玹:〈王弼易老學中宇宙論和本體論的結核〉(《孔子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二期》
     張祥浩:〈魏晉時期的才德之辨〉(《學述月刊》,一九八九年十月號)
     康韻梅:〈試論魏晉清談的形式和語言──主以《世說新語》為考察範圍〉(《中國文學研究》,第四輯)
     蔡振豐:〈道家論「道」的言說可能──試論王弼《老子注》中名、稱的區分及使用〉(《中國文學研究》,第五輯)
     池田之久:〈中國思想史中的「自然」概念──作為判斷既存的人倫價值的「自然」〉(收錄於周昌龍編:《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圖書館漢學中心,民國八十一年初版,頁五一九──五四一)
     
     2、 學位論文
     
     林麗真:〈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六十七年)
     盧桂珍:〈王弼與郭象之聖人論〉(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426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呂凱<br>曾春海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U, KAI<br>ZENG, CHUN-HA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曉青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U, XIAO-Q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吳曉青zh_TW
dc.creator (作者) WU, XIAO-QINGen_US
dc.date (日期) 199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9-Apr-2016 16:34:27 (UTC+8)-
dc.date.available 29-Apr-2016 16:34:2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9-Apr-2016 16:34:2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426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879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關於本文研究的次第,茲略敘述如下:第一章為緒論,對漢魏思潮的遞變以及「道」的性質作一宏觀概括的介紹;第二章透過聖人的材質說明得「意」體「無」的條件;第三章先王弼的兩種名學方法,進而從名與實、名與形、名與理、名號與字、稱、謂這四方面建構其名學體系,此為廣義的言意之辨的內容;第四章先從理論基礎和內容層次兩方面說明<明象篇>的言意之辨,而歸結於卦義的掌握,此為狹義的言意之辨;第五章總結前文的研究成果,並以歐陽建的<言盡意論>作一參照系,以見二人言意之精麤。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自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目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章 緒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節 漢魏思潮的遞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一) 漢末魏初的名實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二) 正始時期思潮的轉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第二節 道的性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一) 道與感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二) 道與形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三) 道與言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第二章 聖人的材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第一節 神明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第二節 應物而無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一) 心與情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二) 性的內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三) 情的內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第三章 王弼的名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第一節 王弼名學方法的兩個層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一) 校實定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二) 辨明析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
     第二節 王弼的名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一) 名與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二) 名與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
     1. 名生於形、名以定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2. 名必有所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3. 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三) 名號與字、稱、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1. 名與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
     2. 名與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
     3. 名與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4. 名與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5. 稱與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4
     
     第四章 〈明象篇〉的言意之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
     
     第一節 〈明象篇〉的理論基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
     (一) 本於〈繫辭傳〉的「言不盡意」論. . . . . . . . . . . . . . . . . . . . 68
     (二) 本於《莊子》的「得意忘言」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72
     第二節 〈明象篇〉的思考脈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
     第三節 王弼對卦義的掌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
     
     第五章 結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5
     
     附錄一:王弼思想的理論架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一、 從母子關係論證以無為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二、 從一多關係論證以無為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三、 從本末關係論證以無為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四、 從常變關係論證以無為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五、 從動靜關係論證以無為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六、 從道德關係論證以無為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
     
     附錄二:王弼研究論著目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引用書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後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426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王弼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言說zh_TW
dc.title (題名) 王弼言意之辨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書籍
     (一) 古籍
     
     王弼、韓康伯注、孔義達正義:《周義》(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何晏集解、邢昺:《論語》(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范曄撰:《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第二版)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第二版)
     房旋凌等奉敕撰:《文史通義校注》(臺北:仰哲出版社,不著出版年)
     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九年第五版)
     莊周撰、成玄英疏、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二年初版)
     荀況撰、楊倞注、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諸子集成本,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第六版)
     韓非撰、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六年初版)
     公孫龍撰、陳柱集解:《公孫龍子集解》(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臺影印出版)
     董仲舒撰、凌曙注:《春秋繁露》(四部刊要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四十七年初版)
     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諸子集成本,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第六版)
     王符撰、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初版)
     荀悅:《申鑒》(諸子集成本,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第六版)
     徐幹撰、梁榮茂校釋:《徐幹中論校釋──附徐幹思想研究》(台北:牧童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初版)
     劉卲:《人物志》(四庫備要本,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二年臺七版)
     王弼撰、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第二版)
     王志明輯:《老子徵旨例略˙ 王弼注總輯》(臺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九年初版)
     張湛注、楊伯峻集是:《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第二版)
     顏之推撰:《顏氏家訓》(諸子集成本,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第六版)
     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三年初版)
     魏徵:《群書治要》(《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冊,新文豐圖書公司初版)
     馬總:《意林》(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初版)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二)(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八年初版)
     馬國翰輯:《玉涵山房輯佚書》(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初版)
     逯欽立輯校:《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初版)
     
     (二)今人著作
     
     1、 魏晉思想、詞語
     
     林麗真:《王弼及其易學》(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民國六十六年初版)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臺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三年初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四年修定七版˙臺五版)
     王葆玹:《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一九八七年初版)
     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一九八七年初版)
     田文棠:《魏晉三大思潮論稿》(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初版)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初版)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初版)
     蔡鏡浩:《魏晉南北朝詞語例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年初版
     
     2、 其他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七十二年第三版)
     牟潤孫:《注始齋叢搞》(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初版)
     王淮:《老子探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九年第九版)
     袁保新:《老子者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年初版)
     鍾泰:《莊子發徽》(上海:上海古籍,一九八八年初版)
     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初版)
     詹瑛:《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初版)
     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台北:崧高書社,民國七十四年初版)
     龐樸:《沈思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第二版)
     劉師培著,舒蕪校點:《中國中古文學史˙論文雜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三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五年第二版)
     成復旺:《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初版)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一九八九年初版)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坊間本)
     禇孝泉:《語言哲學──從語言到思想》(上海:上海三聯書局,一九九一年初版)
     吉爾伯特˙賴爾:《心的概念》(劉建榮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初版)
     曾昭旭:《在說與不說之間--中國義理學之思維與實踐》(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初版)
     
     二、 期刊論文
     1、 期刊
     
     胡偉希:〈義象理論與中國思維方式之變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八六年第三期》
     王曉毅:〈論魏晉名理學〉(《文史哲》,一九八六年第六期)
     蘇新鋈:〈試論聖人無喜怒哀樂說之真義〉(《南洋大學學報》,第七期)
     丁懷軫、丁懷超:〈從名實之爭到本末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淵流初探〉(《社會科學戰報》,一九八七年第四期)
     董志廣:〈魏晉清談起源及發展新探〉(《北方論叢》,一九八七年第六期)
     王曉毅:〈王弼“太極說"片論〉(《孔子研究》,一九八八年第二期)
     沈清松:〈老子的形上思想〉(《哲學與文化》,第十五卷第十二期)
     王葆玹:〈王弼易老學中宇宙論和本體論的結核〉(《孔子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二期》
     張祥浩:〈魏晉時期的才德之辨〉(《學述月刊》,一九八九年十月號)
     康韻梅:〈試論魏晉清談的形式和語言──主以《世說新語》為考察範圍〉(《中國文學研究》,第四輯)
     蔡振豐:〈道家論「道」的言說可能──試論王弼《老子注》中名、稱的區分及使用〉(《中國文學研究》,第五輯)
     池田之久:〈中國思想史中的「自然」概念──作為判斷既存的人倫價值的「自然」〉(收錄於周昌龍編:《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圖書館漢學中心,民國八十一年初版,頁五一九──五四一)
     
     2、 學位論文
     
     林麗真:〈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六十七年)
     盧桂珍:〈王弼與郭象之聖人論〉(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