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中國大陸區域發展策略與「諸候經濟」之形成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Formation of " Dukedom Economies"作者 周枝田
Chou, Chi Ten貢獻者 高長
Kao, Charng
周枝田
Chou, Chi Ten關鍵詞 中國大陸
區域發展
諸候經濟
China
Regional Development
Dukedom Economies日期 1993 上傳時間 29-Apr-2016 16:36:54 (UTC+8) 摘要 隨著舊蘇聯的解體和東歐各國的「非共化」,中國大陸經濟改革的成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一)書籍1 .于宗先,高長主編,《海峽兩岸經濟關係的探索》(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院,1991年)。2 于宗先主編, <<經濟學百科全書 3 :財政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6年)。3于宗先主編<<經濟學百科全書8:空間經濟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4.<<中共一九六四年人民手冊>>,(北京, 1965年)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年)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緝,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 ))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年)。7中共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編,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十年>>,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1988年)8中共國家計委經濟研究中心編,<<現實與抉擇>>,(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9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年)。10.<<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年)1 1 .中國國際交流協會編,<<第三世界國家發展戰略一第三世界國家發展戰略國際討論會論文選>>,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12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編,<<改革:我們面臨的問題與思路>>,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7年)。13 方 生主編,<<走向開放的中國經濟:理論、模式、路線>>,(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1 年)。14 世界銀行一九八四年經濟考察團,<<中國:長期發展展的問題與報告>> ,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年)15.王洪模等著,<<改革開放的歷程>> , (洛陽: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16.王偉貝主編, <中國開放經濟論> ,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年)。1 7.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 1977年)。18. 平新喬,<<財政原理與比較財政制度>>, (上海三聯書店, 1992年)。19 田 廣等著,<<選擇與發展一一中國不發達地區經濟振興構想>> ,(北京:時事出版社,1987年)20 朱鎔基主編,<<當代中國的經濟管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社,1985年)21 李京文、張卓元、曉 亮主編, <<中國經濟科學年鑒(1990-1991)>> ,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1 年12 月第一版)。22. 李忠杰,徐耀新,魏 力著,<<社會主義改革史>>,(北京:春秋出版社, 1988年)。23. 宋天銓、張月波主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1 年)24 吳安家主編, <<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 (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1990年)。25. Maurice Meisherr , "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Peoples Republic" 杜蒲、李玉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後毛澤東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史>> , (成都:四川人貝出版社, 1990年)。26.何博傳, <<山呦上的中國:問題、困境、痛苦的選擇>> , (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1990年)27.周太和主編, <<當代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年)。28.周恩來, (把我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工業國家),收錄於《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年)。29.邱宏輝, <<中共諸侯經濟的形成及問題>> , (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印, 1990年 1 月 25 日)。30.茍家喜主編,<<鄧小平的經濟思想>>,(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1989年)。31. Mark Gerso vitz , Selected Economic Writing of W. A. Lewis ,施 煒等譯,<<二元經濟論>> , (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1991 年)。32. Mark Selden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Socialism , 翁仕杰譯, <<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 (台北:台灣社會主義研究叢刊一01, 1991 年)。33 高長,<<中共「十四大J後兩岸經貿關係之推演》(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1992年)。34. 高純德,張萬清主編, <<二OOO年地區經濟布局及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研究>> ,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1 年)。35. Samir Amin , "Unequal Development: An Essay on the Social Formations of Peripheral Capitalísm" ,高 銛譯, <<不平等的發展>> , (台北:桂冠闆書公司, 1990年)36.馬 洪主編, <<中國工業經濟問題研究>>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年)37.馬 洪、房維中主編<<中國地區發展與產業政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1 年)38.馬 洪、孫尚清王編, <<中共所有制結構研究>> ,(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39.馬劍、宋劍著, <<走出迷宮>> , (台北:書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1 年)40. 馬建堂著, ((偏斜的金字塔)) , (台北:書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1 年)41. 徐慶、雷鼎鳴、張 欣主編, <<中國經濟改革一分析、反省、前瞻>>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1 年)。42. 郭凡生、王偉, <<貧困與發展>> , (蕭山:所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43. 陳永發著, <<延安的陰影>>,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 1990年)。44 陳吉元主編, <<鄉鎮企業模式研究>>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8年)。45. 陳雨晨,<<中共經濟建設的戰略與佈局>> , (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出版,1987年)。46.陳重成,<<鄧小平時代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省份社會發展之研究( 1978~1990 年) ) ,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47.陳建勳,<<中國大陸區域出口和經濟成長之分析>>,(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1992 年)。48. 陳建勳,<<大躍進時期中共經濟政策之研究>> ,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49. 陳雲,<當前基本建設工作中的幾個重大問題> , << 陳雲同志文稿選編( 1956<< 1962年) >>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年)。50 . 陳棟生主編,<<中國產業布局研究>>,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988年)。51 . 陳嘉陵主編, <<地方政府手冊>>,(武漢工業大學出出版社, 1988年)。52. 張佩珍,<<中共門戶開放後貿易政策之演變----1979~1986 >> , (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1988年)。53.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圳、吳聰敏合著,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下冊)>> , (台北: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0年版)。54 張煥卿等編, <<中國大陸研究>> , (台北:三民書局, 1991 年)55 國家政策中心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合辦,<<中共十四大後之政經趨向與我因應之道研討會論文集>> , 1992 年11月13日。56 郭婉容<<總體經濟學>> (台北:三民書局, 1989 年 3 月)57 曹遠征, <<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發達與不發達關係>>(所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 2 月)。58 葉佐錟, <<中共中與地方關係之研究 (1979<<1991) )) (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 年)59. 楊君實著, <<現代化與中國共產主義>>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7年)60. 董輔礽, <<經濟 發展戰略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988年)61.趙紫陽<<中華人民共和囡囡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 1986<<1990)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年)。62.趙德馨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1949<< 1966 ) >> ,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63.趙德馨主編, (中華人貝共和國經濟史( 1967<< 1984 ) )) ,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64.魯凡之, <<中國經濟發展論>>, (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1988年)。65. 鄧小平,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年)66. 蔡北華主編,<<論對外開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67. 鄭竹園,<<中共五年計劃剖析>>, (香港:自由出版社, 1955 年)。68. 蔣清海, <<中國區域經濟研究>> , (重慶出版社,1990年)。69. 歐陽勛、黃仁德編著,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 ( 台北:三民書局, 1990年)。70. 蕭灼基主編, <<中國經濟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2年)。7 1.魏宏森, <<發展戰略與區域規劃一理論與方法>>重慶出版社, 1986年)72. 鍾朋榮, <<十年經濟改革:現狀、問題、出路>> , (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年)73.韓念龍主編,<<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 年)74 .戴圓晨, <<並非自由的選擇一一改革時期的過貨膨脹及其對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 。75.薛暮橋、劉國光等著, <<9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探索>> ,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2年)76.顧紀瑞、沈立人、陳仁樓、徐惠蓉編著, <<中國華東沿海開放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1992年)。77.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緝, <<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年)。(二)期刊1.丁望, (在地獄入口處的最後一戰一鄧小平南巡與第二次「南北戰爭」) ,台北《中國論壇》 第32 卷第 8期(月刊號第19 期) ,1992年 5 月 l 日 。2.中共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政策課題組」, <我國九O年代的區域經濟政策>,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F 1 0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 1990 年第12 期。3.王玲玲,<中共「十四大」人事之分析),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1期,1993年1月。4.王念祖,<稅收優惠與外資:對中國政策的考慮><<知識份子>>1985年秋季號。5.李仁貴,〈區域核心一外圈發展理論評介〉,<<經濟學動態>>, (1990年第 9 期)。6.李仁貴,<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增長極理論及政策研究> ,<<經濟研究 >>, (1988年第 9 期)。7.李由鵬,<關於當前地區封鎖問題初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理>>1992年第6期。8.沈立人,戴圓晨,<我國”諸侯經濟”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 ,<<經濟研究>> 1990年第3 期。9.何頻, <大陸諸侯各顯神通一一地方勢力掃描>香港《信報財經月刊》總 185 期, 1992年 8 月。10.何頻,<地方諸侯,勢力舉足輕重>,香港《南北極》, 1992年 9 月。11.何瑞﹒哈定 (Harry Harding) 著,姜葳譯, <中國改革的回顧與展望>, <<知識份子>> , 1985年 4月春季號。12.肖 敏、孔繁敏,<三線建設的決策、布局和建設:歷史考察>, ((經濟科學)) 1989年第2 期。13.武建奇,<論”塊塊經濟”:產生、後果、治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計劃與管理>>, 1991 年第 6 期。14.周雪光, <論”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 ,見於《當代中國研究中心論文》第五期, 1991 年 3 月。15. 金 驥, <大陸經濟諸侯訊速掘起(上) > ,香港《探索雜誌>> , 1992年 6 月。16. 金 驥, <大陸經濟諸侯迅速掘起(下) > ,香港《探索雜誌>> ,1992年 7 月。17.林其輝,<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香港《經濟導報》總2319期,1993年5月17日。18.俞劍鴻, <地域主義與中共七大軍區>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5 卷第4 期, 1992年 4 月。19 .柯志明<依頓理論:挑戰、反省及修正>見於<<知識份子>>, (1985年1月春季號)20.翁嘉禧,<中國大陸「諸侯經濟」初探>台北《思與言>,第30卷第2期,1992年6月。21.夏永祥, (論我國東西部間的均衡與非均衡發展選擇) , <<經濟科學>> , (1992年第2 期)。22.夏永祥, <重建中央政府與東部、西部之間的關係><<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第20 卷第 3 期, 1992年 3 月。23.徐炳文, <中國生產力分佈的現狀及對今後發展趨勢的展望>,北京<<中國地理>> ,1990年第9 期。24.徐 華, <我園地區封鎖的經濟政策教應分析>廈門 《中國經濟問題》,1991 年第 3 期。25 .張文合,<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教率與公平的關係>,<<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1990年第4 期)。26.張 欣<論地方分權與區域經濟自治>香港《探索雜誌》 , 1991 年 10 月。27.張瑞猛<發展、依頓、跨國公司>見於<<知識份子>>, (1985年l月春季號)。28.陳 元<我國經濟的深層問題和選擇(綱要) > 北京<<經濟研究>> , 1991 年第4 期 。29.陳文鴻,<我國沿海地區發展障礙>,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F14 特區與開放城市經濟>> , 1988 年第3 期。30.陳永發,<國家權力的滲透----一本爭論的書>,台北《當代》第67 期 1991 年 11 月。31.陳 淮,<對我國西部經濟發展戰略的再思考> , <<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 1990年第4 期。32.陳家勤,<外向型經濟概念、標準、類型爭議>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 F 1 0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 , 1988年第 6 期。33.陳德昇, (鄧小平「南巡」效應與政經影響),台北《中國論壇》第32 卷第8期(月刊號第1 9 期) ,1992 年 5 月 1 日。34.黃金樹、陳瑞榮,<大陸區域通貨膨脹與地方政府行為的探討>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第 4卷第1期,1991 年11月。35.黃佩華,<中國地方政府的作用:在計劃與市場之間>北京,<<經濟工作者學習資料>> , 1987年第1 1期。36.郭正亮, <從計劃經濟到諸侯經濟一一中國十年改革的省思>台北《中國論壇》第32 卷第 6期(月刊號第 18 期) , 1992年 4 月 1 日。37.郭志儀<關於我國經濟布局的歷史思考> ,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第20卷第4期,1992 年 。38.程必定<區域分工和區域利益的理論思考>北京《經濟科學) , 1988年第 3 期。39.雲志平、王 洪,<努力提高財政收入和中央財政收入的比重>,北京《求是雜誌》, 1990年第4 期。40.彭巴,<大陸赤貧人口超過二億入千萬人>,香港《百姓》半月刊,1990年 2 月 l日,第 209 期。41.葉明德,(從黨政、經濟角度看中共「十四大」) 台北《理論與政策》,第7卷第l期(總25期),1992 年 11月。42. 葉南客、葉仲勛, <區域發展研究的理論進程>,北京《中國地理》 , 1991 年第4 期。43.葉新興,<大陸經濟改革前景之探索>,台北《經濟前瞻》第27 號( 1992年 7 月)。44.葉章美,(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變革一分稅制的試行),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4卷第8期,1991年8月。45. 楊叔進著,陳敏強、張 欣、方 鶯譯<地區發展與多級計劃>見於《知識份子》,(1984年 10 月)。46. 楊叔進<論地區發展計劃> , <<知識份子>> , (1986 年春季號)。47. 楊家林,王 迅,<論地方保護王義>,北京《經濟科學>> ,1991 年第3 期。48. 楊偉民<地區間收入差距變動的實證分析> , <<經濟研究>>,1992年第1期。49. 趙穗生, <中共的權力通過與政治領袖的產生一兼論鄧小平之後的權力該心類型轉換> ,香港《明報月刊》,1992年1 1月號。50. 趙穗生, (中國大陸經改失敗的政治根游、(上)一兼論中共四十年來的政治經濟制度) ,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 33 卷第 9 期, 1991 年 3 月 。51. 趙穗生,<沒有聯邦憲法的聯邦經濟格局一一論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經濟化發展>香港《探索雜誌》, 1991 年 8 月。52. 趙穗生, <中共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變一一從強制到協商>,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8期,1992 年 8 月 。53. 劉國光<對經濟體制改革中幾個重要問題的看法>,北京《 經濟管理>> ,1979年第1期。54. 〈鄧小平南巡講話的二號文件〉,香港 <<爭鳴>>,1992 年 4月號。55. 蔣清海,<對”諸侯經濟”的分析與思考>上海《社會科學》, 1992年4月。56. 蔣清海, <中國區域經濟政策模式的轉變與重新選擇>北京《經濟科學>> 1991 年第5 期。57. 蔣清海,<區域闕係紊亂與區域行為演變之分析>,廈門《中國經濟問題》, 1990年第2期。58.曉禾,<關於國際大循環的對話一一訪國際大循環理論的提出者:王建、裴小林同志>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F10 國民經濟三十劃與管理>> , 1988年第 8 期。59.薛安泰<論部份先富與共同富裕」,北京《國民經濟與計劃管理》 , 1992年 8 月 。60.錢建軍<”西部問題”對中國未來的影響及制約>,聖地牙哥《當代中國研究中心論文》 ,第 3 卷第9期, 1992年 9 月。61.蕭漢平(論經濟發展與地區均衡化) , 《經濟科學》, (1990年第 3 期)。62.飽 信, (中國詛釀 「四沿J 開發開放新戰略) ,北京《瞭望周判海外版》 , 1992年 7 月 20 日 。63.魏后凱,<論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區域收入差異> , << 經濟科學>> , 1990年第2 期 。64.魏后凱<論我國區際收入差異的變動格局> ,<<經濟研究>> , 1992年第4 期。65.魏后凱,<區域政策的故應評價與調整方向>北京《經濟管理》 , 1990年第 6 期。66.韓文甫,<鄧小平的希望工程> ,台北《大陸現象》, 1990 年 12 月 l 日。1. Bornstein,Morris, ed.,Comparatlve EconomicSystems: Models and Cases, (Homewood: Richard D.Irwin Inc., 1989).2. Boudevilte, J. R.` Problems of RegionalEconomics Planning, (EdinburghUniversity Press` 1966) .Edinburgh3. Burns, John P. ,The Communist Party`s NomenklaturaSystem, (New York: M. E.Sharp lnc.,1988) .4. Cannon,Terry & Alan Jenkins, ed. ` The Geographyof Contemporary China : The impact of DengXiaoping`s decade` (London: Routledge,1990) .5. Cheng, Chu-yuan, Scientific and . . engineerIngmanpower in Communist China (1949~ 1963) , (~: ash i n g ton D. C. : Nat ion a I Sci e nee F 0 u n d a t ion ,1965) .6 . Dernberger, Robert F.,ed.,China`s developmentexperienc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7. Ernmanuel,Arghiri I Unequal Exchange: A Stedy of theImperialism of Trade, (New York: Monthly ReviewPress, 1972).8. Friedmann, John, &. Alonso, Wi II jam ed. I RegionalPol icy: Readings in Theory and Appl ications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75) .9. Gills, Malcolm I Dwight H. Perkins) MichaelRoemer, Donald R. Snodgrass) Economic ofDevelopment,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1987).10. Goodman ,David S. G.," Province Confronting theState? " in Kuan Hsin- Chi and Maurice Brosseaded. ,China Review,1992. (Hong Kong: The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2)11. Hamrin, Carol Lee` China and the Challengeof the Futaure Chang I ng po lit i ca I pa t terns)( Color ado : ~i est vie Vi` Pre s s ` 1 9 9 0) .12. Hirschman, A bert 0.) The Strategy ofEconomic Deve opment, (New Haven: YaleUniversity) 1958)13. Hirschman I Harry W. J Reg I ona I and UrbanEconomics) (Harmondworth: Penguin Books` 1978)14. Kindleberg` C. P. ,Economic Development ,2nded., (New York: McGraw-Hi I J Book Co,) Inc.1965) .15. Livingstone I lan, ed. ,Development Economicsand PoIicy: Readings) (London: GeorgeAllen & Unwin` 1981 )16, Nurkse, Ragnar, 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53).17. Okun, Arthur M. , Efficiency and equity,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1983) .18. Peacock, A.T. and J. Wiseman, The Growth ofPublic Expenditure in the United Kingdom, 2ndedition, (London: George & Anwin LTD., 1967).19. Perry, Elizabeth J., and Wong, Christine Jed.The Po 1 it i cs of Economy of Economyof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 5 )20. Richardson` Harry W. ,Regional and UrbanEconomics, ( Harmondsworth : Pengium Books,1978) .21. Richardson,Harry W., Regional EconomicsLocation Theory ,Urban Structure and RegionalChange, (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69) .22. Richardson, Harry W.,Regional Growth Theory,(London: The Macmi Ilan Press` 1973) .23. Riskin ,Karl,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TheQuest for Development Since 1949,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8)24. Schram, Stuart, The Thought of Mao Tse-Tu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5. Selden, Mark,The Yenan Way in RevolutionaryChina, (Cambridge: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Reform, " In The Politics of Economy ofEconomy of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ed.26. Shue, Vivenne ,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ketchesof the Chinese Body Pol itics`, (Standford: Stand fordUniversity Press, 1988) .27 . Teiwes, Frederick, Politics and purges In China: Rectification and the decl ine of Party norms1950-1965, (New York: M. E.Sharpe `1979) .28 . Thomas, P. Lyons, Economic Jntergration andPlanning in Maoist China, (New York: ColumbiaUn i vers i ty Press` 1987) .29. United State Congress Joint Committee` ed.)China: A Reassessment of the Economy( Washionton :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5) .(二)期刊1. Donnithrone, Audrey, "China`s Cellular Economy: S 0 meT r end s Sin c e The CuI t u r eRe v 0 I uti 0 n // ,China Quarterly` NO.52 , (October/December1972)2. Naughton, Barry," The Third Front DefenceI n d u s t ria liz a t ion i nth e Chi n e s e I n t e rio r //China Quarterly No.155` September 1988.3. Ski II ing, H. Gordon, "Interest Groups andCommunist Politics", World Politics, April 1966.4. Thomas , P. Lyons, N Ch ina`s Ce II uar Economy p.Test of the Fragmentation Hypothesis N ln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No.9` 1985.5. Thomas, P. Lyons, Explaining EconomicFragmentat ion in China: A system Approach NI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NO.I0,1986 .6 . Tho mas , P. L yon s, // I n t e r pro vic i a I T r a d e andDevelopment in China` 1957-1979 N In EconomicDeve l 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1987.7 . William, J. G. , "Regional Inequality a nd the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 Descriptionof the Patter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Cultural Change, Vol.13, No.4, (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5) .8. U n g e r) Jon a t han, ,. The S t rug g let 0 Die tat e Chi n a } sAdministration: The Conflict of Branches V.SAreas Reform", The Austra I ian Journa I of Ch i neseAffairs, No . 18, July 1987 .9. Y a n g, D a Ii, " Pat t ern s. 0 f C.h ina } s Reg ion a IDevelopment Strategy" China Quarterly, No . 122 (June, 199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G80260011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41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長 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Kao, Charng 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周枝田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ou, Chi Ten en_US dc.creator (作者) 周枝田 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ou, Chi Ten en_US dc.date (日期) 1993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9-Apr-2016 16:36:54 (UTC+8) - dc.date.available 29-Apr-2016 16:36:54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9-Apr-2016 16:36:54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4111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8856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G80260011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隨著舊蘇聯的解體和東歐各國的「非共化」,中國大陸經濟改革的成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第二節 研究之架構……………………………………………………………………………………..4第三節 資料來源與研究限制…………………………………………………………………….10第二章 區域成長理論之探討…………………………………………………………………………….15第一節 區域和區域二元結構…………………………………………………………………….16第二節 當代區域發展的二元性理論…………………………………………………………20一、 新古典成長理論二、 累積因果關係理論三、 成長極理論四、 依賴理論第三節 區域不平衡與經濟發展關係…………………………………………………………30第三章 毛澤東時期中共之區域發展策略…………………………………………………………39第一節 區域均衡發展策略的提出……………………………………………………………..41一、 蘇聯區域計劃模式的影響二、 國際情勢的變化三、 毛澤東的個人特質1. 自立更生2. 平均主義四、 中央計劃體制的變動第二節 工業佈局的基本原則……………………………………………………………………55一、 輕沿海,重內地.二、 輕效率,重平衡三、 輕經濟,重國防第三節 均衡發展策略下的產物-三線建設……………………………………………..66第四節 均衡發展策略的政策效果及其評估……………………………………………..85第四章 後毛澤東時期中共之區域發展策略……………………………………………………106第一節 三大地帶的劃分和地區發展策略的轉變……………………………………109第二節 「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122第三節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爭論…………………………………………………………..139第四節 不均衡發展策略的政策效果與影響……………………………………………148第五章 「諸侯經濟」的形成發展與影響………………………………………………………….167 第一節 「諸侯經濟」的成因……………………………………………………………………..168一、 歷史文化的結構性原因二、 經濟改革與地方分權三、 地方政府和企業單位的利益掛勾四、 不均衡發展策略的採行第二節 「諸侯經濟」的特徵與弊端………………………………………………………….182第三節 中共中央的整頓作為……………………………………………………………………201一、 打擊地方割據,促進市場統一二、 調整財政收支制度,逐步實行分稅制三、 調整區域政策,實施全方位開放四、 推行幹部交流,實施地方首長輪調制第四節 中央與地方關係的重構………………………………………………………………..211一、 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意義與目的二、 「十四大」後的政經情勢三、 中共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可能走向第六章 結論………………………………………………………………………………………………………237 第一節 綜合結輪……………………………………………………………………………………….237第二節 建議與展望 ……………………………………………………………………………….242參考書目………………………………………………………………………………………………………………245一、 中文部分………………………………………………………………………………………………245二、 英文部分………………………………………………………………………………………………258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4111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大陸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區域發展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諸候經濟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hina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gional Development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ukedom Economies en_US dc.title (題名) 中國大陸區域發展策略與「諸候經濟」之形成 zh_TW dc.title (題名)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Formation of " Dukedom Economies"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一)書籍1 .于宗先,高長主編,《海峽兩岸經濟關係的探索》(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院,1991年)。2 于宗先主編, <<經濟學百科全書 3 :財政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6年)。3于宗先主編<<經濟學百科全書8:空間經濟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4.<<中共一九六四年人民手冊>>,(北京, 1965年)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年)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緝,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 ))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年)。7中共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編,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十年>>,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1988年)8中共國家計委經濟研究中心編,<<現實與抉擇>>,(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9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年)。10.<<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年)1 1 .中國國際交流協會編,<<第三世界國家發展戰略一第三世界國家發展戰略國際討論會論文選>>,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12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編,<<改革:我們面臨的問題與思路>>,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7年)。13 方 生主編,<<走向開放的中國經濟:理論、模式、路線>>,(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1 年)。14 世界銀行一九八四年經濟考察團,<<中國:長期發展展的問題與報告>> ,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年)15.王洪模等著,<<改革開放的歷程>> , (洛陽: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16.王偉貝主編, <中國開放經濟論> ,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年)。1 7.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 1977年)。18. 平新喬,<<財政原理與比較財政制度>>, (上海三聯書店, 1992年)。19 田 廣等著,<<選擇與發展一一中國不發達地區經濟振興構想>> ,(北京:時事出版社,1987年)20 朱鎔基主編,<<當代中國的經濟管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社,1985年)21 李京文、張卓元、曉 亮主編, <<中國經濟科學年鑒(1990-1991)>> ,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1 年12 月第一版)。22. 李忠杰,徐耀新,魏 力著,<<社會主義改革史>>,(北京:春秋出版社, 1988年)。23. 宋天銓、張月波主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1 年)24 吳安家主編, <<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 (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1990年)。25. Maurice Meisherr , "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Peoples Republic" 杜蒲、李玉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後毛澤東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史>> , (成都:四川人貝出版社, 1990年)。26.何博傳, <<山呦上的中國:問題、困境、痛苦的選擇>> , (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1990年)27.周太和主編, <<當代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年)。28.周恩來, (把我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工業國家),收錄於《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年)。29.邱宏輝, <<中共諸侯經濟的形成及問題>> , (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印, 1990年 1 月 25 日)。30.茍家喜主編,<<鄧小平的經濟思想>>,(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1989年)。31. Mark Gerso vitz , Selected Economic Writing of W. A. Lewis ,施 煒等譯,<<二元經濟論>> , (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1991 年)。32. Mark Selden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Socialism , 翁仕杰譯, <<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 (台北:台灣社會主義研究叢刊一01, 1991 年)。33 高長,<<中共「十四大J後兩岸經貿關係之推演》(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1992年)。34. 高純德,張萬清主編, <<二OOO年地區經濟布局及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研究>> ,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1 年)。35. Samir Amin , "Unequal Development: An Essay on the Social Formations of Peripheral Capitalísm" ,高 銛譯, <<不平等的發展>> , (台北:桂冠闆書公司, 1990年)36.馬 洪主編, <<中國工業經濟問題研究>>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年)37.馬 洪、房維中主編<<中國地區發展與產業政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1 年)38.馬 洪、孫尚清王編, <<中共所有制結構研究>> ,(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39.馬劍、宋劍著, <<走出迷宮>> , (台北:書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1 年)40. 馬建堂著, ((偏斜的金字塔)) , (台北:書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1 年)41. 徐慶、雷鼎鳴、張 欣主編, <<中國經濟改革一分析、反省、前瞻>>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1 年)。42. 郭凡生、王偉, <<貧困與發展>> , (蕭山:所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43. 陳永發著, <<延安的陰影>>,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 1990年)。44 陳吉元主編, <<鄉鎮企業模式研究>>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8年)。45. 陳雨晨,<<中共經濟建設的戰略與佈局>> , (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出版,1987年)。46.陳重成,<<鄧小平時代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省份社會發展之研究( 1978~1990 年) ) ,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47.陳建勳,<<中國大陸區域出口和經濟成長之分析>>,(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1992 年)。48. 陳建勳,<<大躍進時期中共經濟政策之研究>> ,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49. 陳雲,<當前基本建設工作中的幾個重大問題> , << 陳雲同志文稿選編( 1956<< 1962年) >>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年)。50 . 陳棟生主編,<<中國產業布局研究>>,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988年)。51 . 陳嘉陵主編, <<地方政府手冊>>,(武漢工業大學出出版社, 1988年)。52. 張佩珍,<<中共門戶開放後貿易政策之演變----1979~1986 >> , (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1988年)。53.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圳、吳聰敏合著,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下冊)>> , (台北: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0年版)。54 張煥卿等編, <<中國大陸研究>> , (台北:三民書局, 1991 年)55 國家政策中心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合辦,<<中共十四大後之政經趨向與我因應之道研討會論文集>> , 1992 年11月13日。56 郭婉容<<總體經濟學>> (台北:三民書局, 1989 年 3 月)57 曹遠征, <<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發達與不發達關係>>(所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 2 月)。58 葉佐錟, <<中共中與地方關係之研究 (1979<<1991) )) (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 年)59. 楊君實著, <<現代化與中國共產主義>>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7年)60. 董輔礽, <<經濟 發展戰略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988年)61.趙紫陽<<中華人民共和囡囡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 1986<<1990)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年)。62.趙德馨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1949<< 1966 ) >> ,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63.趙德馨主編, (中華人貝共和國經濟史( 1967<< 1984 ) )) ,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64.魯凡之, <<中國經濟發展論>>, (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1988年)。65. 鄧小平,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年)66. 蔡北華主編,<<論對外開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67. 鄭竹園,<<中共五年計劃剖析>>, (香港:自由出版社, 1955 年)。68. 蔣清海, <<中國區域經濟研究>> , (重慶出版社,1990年)。69. 歐陽勛、黃仁德編著,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 ( 台北:三民書局, 1990年)。70. 蕭灼基主編, <<中國經濟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2年)。7 1.魏宏森, <<發展戰略與區域規劃一理論與方法>>重慶出版社, 1986年)72. 鍾朋榮, <<十年經濟改革:現狀、問題、出路>> , (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年)73.韓念龍主編,<<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 年)74 .戴圓晨, <<並非自由的選擇一一改革時期的過貨膨脹及其對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 。75.薛暮橋、劉國光等著, <<9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探索>> ,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2年)76.顧紀瑞、沈立人、陳仁樓、徐惠蓉編著, <<中國華東沿海開放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1992年)。77.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緝, <<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年)。(二)期刊1.丁望, (在地獄入口處的最後一戰一鄧小平南巡與第二次「南北戰爭」) ,台北《中國論壇》 第32 卷第 8期(月刊號第19 期) ,1992年 5 月 l 日 。2.中共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政策課題組」, <我國九O年代的區域經濟政策>,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F 1 0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 1990 年第12 期。3.王玲玲,<中共「十四大」人事之分析),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1期,1993年1月。4.王念祖,<稅收優惠與外資:對中國政策的考慮><<知識份子>>1985年秋季號。5.李仁貴,〈區域核心一外圈發展理論評介〉,<<經濟學動態>>, (1990年第 9 期)。6.李仁貴,<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增長極理論及政策研究> ,<<經濟研究 >>, (1988年第 9 期)。7.李由鵬,<關於當前地區封鎖問題初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理>>1992年第6期。8.沈立人,戴圓晨,<我國”諸侯經濟”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 ,<<經濟研究>> 1990年第3 期。9.何頻, <大陸諸侯各顯神通一一地方勢力掃描>香港《信報財經月刊》總 185 期, 1992年 8 月。10.何頻,<地方諸侯,勢力舉足輕重>,香港《南北極》, 1992年 9 月。11.何瑞﹒哈定 (Harry Harding) 著,姜葳譯, <中國改革的回顧與展望>, <<知識份子>> , 1985年 4月春季號。12.肖 敏、孔繁敏,<三線建設的決策、布局和建設:歷史考察>, ((經濟科學)) 1989年第2 期。13.武建奇,<論”塊塊經濟”:產生、後果、治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計劃與管理>>, 1991 年第 6 期。14.周雪光, <論”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 ,見於《當代中國研究中心論文》第五期, 1991 年 3 月。15. 金 驥, <大陸經濟諸侯訊速掘起(上) > ,香港《探索雜誌>> , 1992年 6 月。16. 金 驥, <大陸經濟諸侯迅速掘起(下) > ,香港《探索雜誌>> ,1992年 7 月。17.林其輝,<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香港《經濟導報》總2319期,1993年5月17日。18.俞劍鴻, <地域主義與中共七大軍區>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5 卷第4 期, 1992年 4 月。19 .柯志明<依頓理論:挑戰、反省及修正>見於<<知識份子>>, (1985年1月春季號)20.翁嘉禧,<中國大陸「諸侯經濟」初探>台北《思與言>,第30卷第2期,1992年6月。21.夏永祥, (論我國東西部間的均衡與非均衡發展選擇) , <<經濟科學>> , (1992年第2 期)。22.夏永祥, <重建中央政府與東部、西部之間的關係><<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第20 卷第 3 期, 1992年 3 月。23.徐炳文, <中國生產力分佈的現狀及對今後發展趨勢的展望>,北京<<中國地理>> ,1990年第9 期。24.徐 華, <我園地區封鎖的經濟政策教應分析>廈門 《中國經濟問題》,1991 年第 3 期。25 .張文合,<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教率與公平的關係>,<<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1990年第4 期)。26.張 欣<論地方分權與區域經濟自治>香港《探索雜誌》 , 1991 年 10 月。27.張瑞猛<發展、依頓、跨國公司>見於<<知識份子>>, (1985年l月春季號)。28.陳 元<我國經濟的深層問題和選擇(綱要) > 北京<<經濟研究>> , 1991 年第4 期 。29.陳文鴻,<我國沿海地區發展障礙>,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F14 特區與開放城市經濟>> , 1988 年第3 期。30.陳永發,<國家權力的滲透----一本爭論的書>,台北《當代》第67 期 1991 年 11 月。31.陳 淮,<對我國西部經濟發展戰略的再思考> , <<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 1990年第4 期。32.陳家勤,<外向型經濟概念、標準、類型爭議>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 F 1 0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 , 1988年第 6 期。33.陳德昇, (鄧小平「南巡」效應與政經影響),台北《中國論壇》第32 卷第8期(月刊號第1 9 期) ,1992 年 5 月 1 日。34.黃金樹、陳瑞榮,<大陸區域通貨膨脹與地方政府行為的探討>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第 4卷第1期,1991 年11月。35.黃佩華,<中國地方政府的作用:在計劃與市場之間>北京,<<經濟工作者學習資料>> , 1987年第1 1期。36.郭正亮, <從計劃經濟到諸侯經濟一一中國十年改革的省思>台北《中國論壇》第32 卷第 6期(月刊號第 18 期) , 1992年 4 月 1 日。37.郭志儀<關於我國經濟布局的歷史思考> ,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第20卷第4期,1992 年 。38.程必定<區域分工和區域利益的理論思考>北京《經濟科學) , 1988年第 3 期。39.雲志平、王 洪,<努力提高財政收入和中央財政收入的比重>,北京《求是雜誌》, 1990年第4 期。40.彭巴,<大陸赤貧人口超過二億入千萬人>,香港《百姓》半月刊,1990年 2 月 l日,第 209 期。41.葉明德,(從黨政、經濟角度看中共「十四大」) 台北《理論與政策》,第7卷第l期(總25期),1992 年 11月。42. 葉南客、葉仲勛, <區域發展研究的理論進程>,北京《中國地理》 , 1991 年第4 期。43.葉新興,<大陸經濟改革前景之探索>,台北《經濟前瞻》第27 號( 1992年 7 月)。44.葉章美,(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變革一分稅制的試行),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4卷第8期,1991年8月。45. 楊叔進著,陳敏強、張 欣、方 鶯譯<地區發展與多級計劃>見於《知識份子》,(1984年 10 月)。46. 楊叔進<論地區發展計劃> , <<知識份子>> , (1986 年春季號)。47. 楊家林,王 迅,<論地方保護王義>,北京《經濟科學>> ,1991 年第3 期。48. 楊偉民<地區間收入差距變動的實證分析> , <<經濟研究>>,1992年第1期。49. 趙穗生, <中共的權力通過與政治領袖的產生一兼論鄧小平之後的權力該心類型轉換> ,香港《明報月刊》,1992年1 1月號。50. 趙穗生, (中國大陸經改失敗的政治根游、(上)一兼論中共四十年來的政治經濟制度) ,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 33 卷第 9 期, 1991 年 3 月 。51. 趙穗生,<沒有聯邦憲法的聯邦經濟格局一一論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經濟化發展>香港《探索雜誌》, 1991 年 8 月。52. 趙穗生, <中共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變一一從強制到協商>,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8期,1992 年 8 月 。53. 劉國光<對經濟體制改革中幾個重要問題的看法>,北京《 經濟管理>> ,1979年第1期。54. 〈鄧小平南巡講話的二號文件〉,香港 <<爭鳴>>,1992 年 4月號。55. 蔣清海,<對”諸侯經濟”的分析與思考>上海《社會科學》, 1992年4月。56. 蔣清海, <中國區域經濟政策模式的轉變與重新選擇>北京《經濟科學>> 1991 年第5 期。57. 蔣清海,<區域闕係紊亂與區域行為演變之分析>,廈門《中國經濟問題》, 1990年第2期。58.曉禾,<關於國際大循環的對話一一訪國際大循環理論的提出者:王建、裴小林同志>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F10 國民經濟三十劃與管理>> , 1988年第 8 期。59.薛安泰<論部份先富與共同富裕」,北京《國民經濟與計劃管理》 , 1992年 8 月 。60.錢建軍<”西部問題”對中國未來的影響及制約>,聖地牙哥《當代中國研究中心論文》 ,第 3 卷第9期, 1992年 9 月。61.蕭漢平(論經濟發展與地區均衡化) , 《經濟科學》, (1990年第 3 期)。62.飽 信, (中國詛釀 「四沿J 開發開放新戰略) ,北京《瞭望周判海外版》 , 1992年 7 月 20 日 。63.魏后凱,<論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區域收入差異> , << 經濟科學>> , 1990年第2 期 。64.魏后凱<論我國區際收入差異的變動格局> ,<<經濟研究>> , 1992年第4 期。65.魏后凱,<區域政策的故應評價與調整方向>北京《經濟管理》 , 1990年第 6 期。66.韓文甫,<鄧小平的希望工程> ,台北《大陸現象》, 1990 年 12 月 l 日。1. Bornstein,Morris, ed.,Comparatlve EconomicSystems: Models and Cases, (Homewood: Richard D.Irwin Inc., 1989).2. Boudevilte, J. R.` Problems of RegionalEconomics Planning, (EdinburghUniversity Press` 1966) .Edinburgh3. Burns, John P. ,The Communist Party`s NomenklaturaSystem, (New York: M. E.Sharp lnc.,1988) .4. Cannon,Terry & Alan Jenkins, ed. ` The Geographyof Contemporary China : The impact of DengXiaoping`s decade` (London: Routledge,1990) .5. Cheng, Chu-yuan, Scientific and . . engineerIngmanpower in Communist China (1949~ 1963) , (~: ash i n g ton D. C. : Nat ion a I Sci e nee F 0 u n d a t ion ,1965) .6 . Dernberger, Robert F.,ed.,China`s developmentexperienc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7. Ernmanuel,Arghiri I Unequal Exchange: A Stedy of theImperialism of Trade, (New York: Monthly ReviewPress, 1972).8. Friedmann, John, &. Alonso, Wi II jam ed. I RegionalPol icy: Readings in Theory and Appl ications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75) .9. Gills, Malcolm I Dwight H. Perkins) MichaelRoemer, Donald R. Snodgrass) Economic ofDevelopment,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1987).10. Goodman ,David S. G.," Province Confronting theState? " in Kuan Hsin- Chi and Maurice Brosseaded. ,China Review,1992. (Hong Kong: The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2)11. Hamrin, Carol Lee` China and the Challengeof the Futaure Chang I ng po lit i ca I pa t terns)( Color ado : ~i est vie Vi` Pre s s ` 1 9 9 0) .12. Hirschman, A bert 0.) The Strategy ofEconomic Deve opment, (New Haven: YaleUniversity) 1958)13. Hirschman I Harry W. J Reg I ona I and UrbanEconomics) (Harmondworth: Penguin Books` 1978)14. Kindleberg` C. P. ,Economic Development ,2nded., (New York: McGraw-Hi I J Book Co,) Inc.1965) .15. Livingstone I lan, ed. ,Development Economicsand PoIicy: Readings) (London: GeorgeAllen & Unwin` 1981 )16, Nurkse, Ragnar, 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53).17. Okun, Arthur M. , Efficiency and equity,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1983) .18. Peacock, A.T. and J. Wiseman, The Growth ofPublic Expenditure in the United Kingdom, 2ndedition, (London: George & Anwin LTD., 1967).19. Perry, Elizabeth J., and Wong, Christine Jed.The Po 1 it i cs of Economy of Economyof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 5 )20. Richardson` Harry W. ,Regional and UrbanEconomics, ( Harmondsworth : Pengium Books,1978) .21. Richardson,Harry W., Regional EconomicsLocation Theory ,Urban Structure and RegionalChange, (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69) .22. Richardson, Harry W.,Regional Growth Theory,(London: The Macmi Ilan Press` 1973) .23. Riskin ,Karl,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TheQuest for Development Since 1949,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8)24. Schram, Stuart, The Thought of Mao Tse-Tu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5. Selden, Mark,The Yenan Way in RevolutionaryChina, (Cambridge: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Reform, " In The Politics of Economy ofEconomy of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ed.26. Shue, Vivenne ,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ketchesof the Chinese Body Pol itics`, (Standford: Stand fordUniversity Press, 1988) .27 . Teiwes, Frederick, Politics and purges In China: Rectification and the decl ine of Party norms1950-1965, (New York: M. E.Sharpe `1979) .28 . Thomas, P. Lyons, Economic Jntergration andPlanning in Maoist China, (New York: ColumbiaUn i vers i ty Press` 1987) .29. United State Congress Joint Committee` ed.)China: A Reassessment of the Economy( Washionton :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5) .(二)期刊1. Donnithrone, Audrey, "China`s Cellular Economy: S 0 meT r end s Sin c e The CuI t u r eRe v 0 I uti 0 n // ,China Quarterly` NO.52 , (October/December1972)2. Naughton, Barry," The Third Front DefenceI n d u s t ria liz a t ion i nth e Chi n e s e I n t e rio r //China Quarterly No.155` September 1988.3. Ski II ing, H. Gordon, "Interest Groups andCommunist Politics", World Politics, April 1966.4. Thomas , P. Lyons, N Ch ina`s Ce II uar Economy p.Test of the Fragmentation Hypothesis N ln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No.9` 1985.5. Thomas, P. Lyons, Explaining EconomicFragmentat ion in China: A system Approach NI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NO.I0,1986 .6 . Tho mas , P. L yon s, // I n t e r pro vic i a I T r a d e andDevelopment in China` 1957-1979 N In EconomicDeve l 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1987.7 . William, J. G. , "Regional Inequality a nd the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 Descriptionof the Patter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Cultural Change, Vol.13, No.4, (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5) .8. U n g e r) Jon a t han, ,. The S t rug g let 0 Die tat e Chi n a } sAdministration: The Conflict of Branches V.SAreas Reform", The Austra I ian Journa I of Ch i neseAffairs, No . 18, July 1987 .9. Y a n g, D a Ii, " Pat t ern s. 0 f C.h ina } s Reg ion a IDevelopment Strategy" China Quarterly, No . 122 (June, 199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