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國民小學教師美育教學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Related Factors in the Elementry Schools` Teachers作者 陳木金
Chen, Mu-Chin貢獻者 吳靜吉
Wu Jin-Chi
陳木金
Chen Mu-Chin關鍵詞 美育
美育教學
國民小學教師
創造人格特質
美感經驗
美感活動
工作價值觀
Aesthetic
Aesthetic Education
Creative Personality
Aesthetic Experience
Aesthetic Activity日期 1993 上傳時間 29-Apr-2016 16:39:47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美育教學、創造人格特質、美感經驗、美感 參考文獻 文崇一(民79) 問卷設計。 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 法(1 3 版) ,頁407--438 。 台北:東華書局。 王有倫(民7 1) 我國師專生價值觀及教師態度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建柱(民78) 從美感故發至美育理想的實踐。載於國教研究雙周刊 ,第7 期,頁23--26 王連生(民76) 生活藝術觀與國小美感、教育。 載於王連生:初等教 育研究,頁43--52,台北:五南。 王德育(民64譯) 創造性與心智之成長。台北:啟源書局。(原著為 Vikt。r L。wenfeld: Creative and Mental Gr。wth 。 呂廷和(民64 譯) 透過藝術的教育。 台北:雄獅。 (原著為Herbert Read: Educati。n Thr。ugh Art) 。 李彥儀(民80) 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導師人格特質、領導行為對班級氣 氛之影響研究。載於教育與心理研究,第14期,頁283-325 。 李雄揮(民68) 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仁傑(民81) 評介帕森斯(Michael J. Pars。ns) 的審美能力發展階 論。 刊載於美育周刊,第二十期,16-27。 林仁傑(民81) 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後的省思(上)。刊載於 美育月刊,第二十七期, 28 - 38 。 林仁傑(民81 ) 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後的省思(下)。刊載於 美育周刊,第二十八期, 32 一41 林和(民81 譯) 混沌。 台北:天下文化。 林清山(民63)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 台北:東華書局。 林清山(民69) 多變項分析統計法。 台北:東華書局。 林清山(民73) 「線性結構關係」 (LISREL) 電腦程式的理論與 應用。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第3 1 輯,頁149—164。 林清山(民77) 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理論與應用→修訂魏氏兒童智力量 表之驗證性因素分析。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第三十五期,頁117—136。 林清山(民79譯) 教育心理學一認知取向。台北:遠流出版公司。(原 著為R. E. Mayer: Educati。nal Psych。l。gy - A C。gnitive Appr。ach.) 林清山(民81) 多樣本L 1 S R E L 分析的理論及應用。中國測驗學 會測驗年刊,第3 1 輯, pp.149 一164 。 林清財(民79) 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來發(民81) 國民中小藝能科教育問題與改進趨勢。載於高雄師大 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13 - 23 林政華(民81 ) 兒童少年文學與審美教育。 載於屏東師院審美教育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79 - 93 林瑞欽(民78) 師範生任教職志之理論與實徵研究。高雄:復文圖書 出版社。 林靜茹(民79) 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經驗、內外控信念與組織承 諾之間係。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勝澤(民81a) 國民小學唱遊科教學指引。台北:康和出版社。 林勝澤(民81b) 國民小學音樂科教學指引。 台北:康和出版社。 周浩中(民76) 藝術哲學。 台北: 水牛出版社。 周世輔(民70) 國父思想新論, 414 - 424 。 台北:三民書局。 邱兆偉(民81 ) 美感教育的哲理與省思。載於高雄師大學校美感教育國 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 113--136 邱連煌(民81) 從認知心理探討兒童審美學習能力之發展。載於屏東師 院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63 一278 。 吳子輝(民64) 內外控取向與自由選擇對閱讀測驗成績的影響。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民78) 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清基(民78) 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民79) 精緻教育的理念。pp. 207-229 。 台北: 師大書苑。 吳隆榮(民78) 九年國教的美感教育。載於國教研究雙月刊,第7期, 頁10--12 吳靜吉等(民70) 拓弄思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乙式指導及研究手冊。台北 :遠流出版公司。 吳靜吉(民81 ) 創造性人格特質量表之修訂經過。政治大學教育心理 學課程講義(未出版)。 施惠(民80) 自然科教學策略。載於臺灣省教育廳國民教育輔導團 編:從學習心理談教學策略, 193 – 204。 洪萬隆(民81) 透過音樂藝術的教育→鈴木鎮一才能教育的哲學基礎 與教學概念。載於高雄師大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 169--185 徐玉琴(民64) 人格特質與腦力激盪術對創造思考影響。台北: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守濤(民81) 兒童文學在審美教育上的地位。 載於屏東師院審美教 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07 - 327 。 高希均(民76) 經濟學的世界一經濟觀念與現實問題。頁155-- 175 台北:經濟生活出版社(天下文化)。 高強華(民78) 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載於師大教研集刊 ,第三十期。 馬信行(民75) 教育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孫志麟(民80) 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林清、游慧卿(民72) 工作價值觀問卷介紹與初步修訂報告。測驗 與輔導, 60,1030—1032。 凌嵩郎(民78) 九年國教的美感教育。載於國教研究雙月刊,第7 期,頁4-- 6 。 崔光宙(民77) 樂記篇源出考及美育觀。 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輯刊, 第30輯,87--111 。 崔光宙(民81 ) 美感判斷發展研究。 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民64) 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民68) 國民教育法。載於教育部國教司(民79 編) :國民教 育法令彙鋪。頁11 一-14 。 台北:教育部。 報六十四期,頁7--9 ,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69) 國民中小學加強美育教學實施要點。 載於教育部公 教育部(民81) 國民中學藝能科教學訪視與教師座談會報告。 台北: 教育部國教司。 張全成(民78) 繪畫鑑賞教學對幼稚園、國小三年級和六年級兒童審 美判斷力的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 論文。 張秀綢(民70) 音樂科系與美術科系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湘君(民81) 圖畫故事書一兒童美感教頁的啟蒙者。 載於屏東師院 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87 - 207 。 張盛凱(民81 ) 國民小學體育科教學指引。台北:康和出版社。 張俊傑(民81 ) 建立美育的基本觀念。 載於高雄師大學校美感教育國 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 24 - 36 。 陳木金(民80) 以鍵盤樂器輔助國小音樂教學之研究一探討學童音感 能力的發展情形。載於臺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國小教育組) 論文集, 533 – 592。 陳文雄(民63) 創造力與創造性人格之研究。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學教育研究所輯刊,第17期, 107 – 192。 陳仲庚、張雨新(民78) 人格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英豪等(民76) 工作價值觀量表修訂報告。 載於台南師專學報,第20 期, 1-33 陳迺臣(民81 ) 美學與教芳。 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審美教育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7-- 243 陳德陽(民80) 藝術休閒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寶山(民74) 國民小學教師的教育價值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淑梅(民80) 美術鑑賞教學對高中美術創作能力的影響。 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平(民75) 繪畫欣賞與欣賞教學之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 陳朝平(民81) 美勞欣賞教學的問題引導策略之研究。載於屏東師院 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79-306 郭生玉(民74) 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台北:精華。 郭有橘(民78) 時代與自由對藝術創造的影響。 載於政大教育與心里 研究,第12期, 343-356。 郭為藩(民73) 教育的理念。 台北:文景。 郭禎祥(民79) 藝術教學的階層模式與問題策略。 載於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編:教學法研究, 621 -647 。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公司。 郭禎祥(民78 譯) 藝術的視覺教育。台北:文景書局。(原著為E. W Eisner: Educati。n Artistic Visi。n) 。 郭禎祥(民80) 追求精緻的藝術教育一DBAE( 上)。載於美育月刊 ,第十二期, 3 - 9 。 郭禎祥(民80) 追求精緻的藝術教育-DBAE( 下)。載於美芳周刊 ,第十三期t 3 – 7。 郭禎祥(民81) 美國學校的藝術與美感教育。 載於高雄師大學校美感 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159--168( Arthur Efland 主講)。 郭榮瑞(民81) 國民小學美勞科教學指引。 台北:康和出版社。 黃王來(民79) 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王來(民8 1) 美勞教育與全人發展一統合理論在兒童美勞教學的應 用。 載於屏東師院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1-186。 黃用純(民78) 台北地區高職學生工作價值觀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民80) 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黃雅文(民80) 健康教育科教學策略。載於臺灣省教育廳國民教育輔 導團編:從學習心理談教學策略, 147 - 158 。 馮至、范大燦(民78譯)席勒審美教育書簡。台北:淑馨出版社。 楊深坑(民69) 美育在文化建設中的功能。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輯刊,第22 輯, 357 - 374 。 楊深坑(民72) 美育分析的重要層面。 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輯刊,第25輯, 1一147 。 楊深坑(民77) 柏拉圖美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楊深坑(民78) 學校美感教寬的研討。 載於國教研究雙月刊,第六期 19 -27 。 賈馥茗(民59) 心理與創造的發展。台北:台灣書店。 詹馨(民80) 生活與倫理科教學策略。載於臺灣省教育廳國民教育 輔導團編:從學習心理談教學策略, 135 – 146。 廖幼茹(民81 ) 國小低年級韻律教材之設計及其對學習態度與意象發 展之影響。載於屏東師院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95一125。 聞笛、水如(民78 編) 蔡元培美學文選。台北:淑馨出版社。 蔡元培(民1 ) 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載於華欣文化 (民68編) 蔡元培。 頁72--79 。台北:華欣文化。 蔡元培(民19) 美育。載於聞笛、水如編(民78) 蔡元培美學文選。 頁205--209 。台北:淑馨出版社。 蔡尚志(民81) 童話三「美」。 載於屏東師院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 245 - 262 。 謝金青(民81 ) 國民小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足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寬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湘川(民80) 數學科教學策略。 載於臺灣省教育廳國民教育輔導團 編:從學習心理談教學策略, 167 – 180。 劉豐榮(民81) 審美判斷之心理過程與發展特質分析。載於屏東師院審 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63 一376 。 鍾喜亭(民80) 社會科教學策略。 載於臺灣省教育廳國民教育輔導團 編:從學習心理談教學策略, 181 一192。 簡茂發(民76) 教學評量的原理與方法。 載於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 84 一115 。台北:心理出版社。 嚴允秀(民80) 小學藝術教育理論與教學法(上) 。 載於美育月刊 ,第十五期, 3 一12 。 嚴允秀(民80) 小學藝術教育理論與教學法(下) 。 載於美育月刊 ,第十六期, 3 – 7。 Ashkanasy, N. M. (1985). Rotter`s internal-external scale :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orreltaion with social desirabi I ity for alternative scale formats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8, 1328-134l. Becker, W. M. (1974). Internal-external scale correlated with edwards personal preference schedule. Psychological Reports, 35, 1182. Broudy H. S. (1987) .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esthetic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8, 198-205. Chan, J. C. (1990). Some methodological issues related with Latent variables models.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與研究」,第13期, pp.307—318。 Coombs, W. N., & Schroeder, H. E. (1988) Generalized locus of control: an analysis of factor analytic data .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 ,79-85. Davis, D. J. (1993). Art education in the 1990s: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accountabi lity.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4, 82 - 90. Dewey, J. (1934).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Minton Balch.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 r k: Minton. Donnelly, N. (1990). Stumbling on aesthetic experience: a factual account of the accidental discover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an irish context. Studies in Art Eduaction, 31, 141-148. Drummond, R. J., Skaggs, C. T., & Ryan, C. W. (1976). Work values youthful maine workers, ages 18--25, by occupat -ional level. Psychological Reports, 39,1248-1250. Efland, A. (1992). Ralph Smith`s concept of aesthetic exper -ience and its curriculum implication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3, 201-209. Fairchild, A. W. (1991). Describ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cr -eating a model.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6, 267- 280. Fitch, M. D. (1984). Locus of control factor structure In a British neurotic sample.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3, 145-146. Gable, R. K. (1973). The effect of scale modifications on fa -ctorial dimensions and reliability of Super`s work val -ues inventory. Jou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 303-322. Gough, H. G. (1979) A creative personality scale for the Adjective Check List. Journal of Personal 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7, 1398-1405. Greer, W. D. (1993). Developments In Disciplin.e-Baesd art education(DBAE):from art education toward arts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4 ,91-10l. Hales, L. W., & Waggoner, J. (1985). Measuring the work values of publ ic school administrators.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8, 108-119. Hobbs, J. (1985). Response to Smith`s" A Right to the Best" .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6, 176-180. Jones, J. (1989). Students` ratings of teacher personality and teaching competence. High Education, 18, 551-558. Kaduson, H. G. & Schaefer, C. E. (1991) Concurrent val idity of 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Scale of the Adjective Check List. Psychological Reports, 69 , 601-602 . Kaemmerer, W. F., & Schwebel, A. I. (1976). Factors of the rotter internal-external scale. Psychological Reports, 39, 107-114. Katz, A. N. (1987) Self-reference in the encoding of creative relevant traits. Journal of Personal ity , 55 , 97-120. Lanbley, P., & Silbowitz, M. (1973). Rotter}s internal-external scale and prediction of suicide contemplators amo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Reports, 33, 585-586. Loehl in, J. C. (1987). Latent variable models. NY: LEA. Leming, J. S. (1980). Cheating beavior, subject variables, and components of the internal-external scale under high and low risk condi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4, 83-87. May, W. T. (1993). .. Teac hers-as-Researc hers" 0 r action research :what is it,and what good is it for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4, 114-126. Mazur, P. J. `, & Lynch, M. D. (1989). Differential impact of adiminstrative , organizational,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on teacher •burnou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 337-353. McCrae, R. R. (1987) Creativity, divergent thinking, 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 ity and Soci -al Psychology, 52 , 1258-1265. Miller, M. F. (1974). Relationship of vocational maturity to work values. lou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 367-371. Murray, H. G. (1990). Teacher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tudent instructional ratings in six types of university cour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250-261. Murry, D. C. , Davidoff, L., & Harrington, L. G. (1975). In VIVO self-control training. Psychological Reports, 37, 249-258. Murry, H. G. (1990). Teacher personal ity traits and student instructional rat ins in six types of university cour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250-261. O`Connor, J. P., & Kinnane, J. F. (1961). A factor analysis of work values. Jounal of Counsel ing Psychology. 3, 263-267. Osborne, H. (1984). The cultivation of sensibility in art educati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8, 31- 40. Richardson, M. S. (1974). The dimensions of carrer and work orientation in col lege women. Jounal of Vocational Beha -vior, 5, 161-172. Russell, G. M. (1982). Development of a behavioroid I-E locus of control scale. Psychological Reports, 51, 1095-1099. Schulenberg, J. E., Vondracek, F. W., & Nesselroade, J. R. (1988). Patterns of short-term changes in individuals` work values: P-Technique factor analyses of intraindividual variabi I ity.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23, 377-395. Smi th R. A. (1992). Problem for a phi losophy of art educat ion .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3, 253-266. Sodowski, C. J., & Woodward, H. R. (1983). Teacher locus of control and classroom cl imate: a corss-Lagged correlational study.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 Solomon, R. (1985) Creativity and normal narCISSIsm.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9 , 47-55. Super, D. E. (1968). Work values inventory: theory, applica -tion and research mamual. New york: Houghton Miffl in. Thomason, J. A. (1983).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locus of control and obesity. Psychological Reports, 53, 1083-108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G80152003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418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靜吉 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u Jin-Chi 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木金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Mu-Chin 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木金 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Mu-Chin en_US dc.date (日期) 1993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9-Apr-2016 16:39:47 (UTC+8) - dc.date.available 29-Apr-2016 16:39:47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9-Apr-2016 16:39:47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4181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8925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G80152003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美育教學、創造人格特質、美感經驗、美感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架構………………………………………………………………………………………..9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美育教學的理論基礎.. ……………………………………………………………….10 第二節 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美育教學……………………………………………….….31 第三節 教師創造性人格特質與美育教學……………………………………………….33 第四節 教師美感經驗與美育教學……………………………………………………….….38 第五節 教師美感活動與美育教學……………………………………………………….….43 第六節 教師工作價值觀與美育教學………………………………………………………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52 第一節 研究對象……………………………………………………………………………………..52 第二節 研究工具……………………………………………………………………………………..58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方法……………………….………………………………….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一) ……………………………………………………………..……………………….72 第一節 國民小學教師美育教學現況的描述分析……………………………….….72 第二節 國民小學教師創造性人格特質、美感經驗、美感活動 、工作價值觀的描述分析………………………………………………………….85 第五章 研究結果(二) …………………………………………………………………………………….103 第一節 國民小學教師不 同背景變項在美育教學的差異情形…………….103 第二節 國民小學教師創造性人格特質與美育教學的關係…….…………...128 第三節 國民小學教師美感經驗與美育教學的關係…………………..…………133 第四節 國民小學教師美感活動與美育教學的關係…………………………..…138 第五節 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美育教學的關係………………..……….143 第六節 國民小學教師創造性人格特質、美感經驗、美感活動 、工作價值觀各分量表與美育教學分量表的典型相關………….148 第六章 結果討論…………………………………………………………………….…………………….150 第一節 國民小學教師美育教學結果之分析討論………………………….…….150 第二節 國民小學教師創造性人格特質、美感經驗、美感活動 、工作價值觀研究結果探討分析…………………………………….………152 第三節 國民小學教師背景變項、創造性人格特質、美感經驗 、美感活動、工作價值觀與美育教學關係探討分析…..………...154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161 第一節 結論…………………………………………………………………………………………..161 第二節 建議……………………………………………………………………………………….….163 參考書目………………………………………………………………………………………………………….167 附 錄……………………………………………………………………………………………………………177 附錄一 國民小學教師美育教學及其相關因素研究調查問卷………………….177 附錄二 教師美育教學量表施測因素分析摘要表…………………………………….184 附錄三 給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函………………………………………………..188 附錄四 訪問對象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189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4181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美育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美育教學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民小學教師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創造人格特質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美感經驗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美感活動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工作價值觀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Aesthetic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esthetic Education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reative Personality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esthetic Experience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esthetic Activity en_US dc.title (題名) 國民小學教師美育教學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earch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Related Factors in the Elementry Schools` Teachers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崇一(民79) 問卷設計。 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 法(1 3 版) ,頁407--438 。 台北:東華書局。 王有倫(民7 1) 我國師專生價值觀及教師態度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建柱(民78) 從美感故發至美育理想的實踐。載於國教研究雙周刊 ,第7 期,頁23--26 王連生(民76) 生活藝術觀與國小美感、教育。 載於王連生:初等教 育研究,頁43--52,台北:五南。 王德育(民64譯) 創造性與心智之成長。台北:啟源書局。(原著為 Vikt。r L。wenfeld: Creative and Mental Gr。wth 。 呂廷和(民64 譯) 透過藝術的教育。 台北:雄獅。 (原著為Herbert Read: Educati。n Thr。ugh Art) 。 李彥儀(民80) 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導師人格特質、領導行為對班級氣 氛之影響研究。載於教育與心理研究,第14期,頁283-325 。 李雄揮(民68) 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仁傑(民81) 評介帕森斯(Michael J. Pars。ns) 的審美能力發展階 論。 刊載於美育周刊,第二十期,16-27。 林仁傑(民81) 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後的省思(上)。刊載於 美育月刊,第二十七期, 28 - 38 。 林仁傑(民81 ) 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後的省思(下)。刊載於 美育周刊,第二十八期, 32 一41 林和(民81 譯) 混沌。 台北:天下文化。 林清山(民63)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 台北:東華書局。 林清山(民69) 多變項分析統計法。 台北:東華書局。 林清山(民73) 「線性結構關係」 (LISREL) 電腦程式的理論與 應用。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第3 1 輯,頁149—164。 林清山(民77) 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理論與應用→修訂魏氏兒童智力量 表之驗證性因素分析。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第三十五期,頁117—136。 林清山(民79譯) 教育心理學一認知取向。台北:遠流出版公司。(原 著為R. E. Mayer: Educati。nal Psych。l。gy - A C。gnitive Appr。ach.) 林清山(民81) 多樣本L 1 S R E L 分析的理論及應用。中國測驗學 會測驗年刊,第3 1 輯, pp.149 一164 。 林清財(民79) 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來發(民81) 國民中小藝能科教育問題與改進趨勢。載於高雄師大 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13 - 23 林政華(民81 ) 兒童少年文學與審美教育。 載於屏東師院審美教育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79 - 93 林瑞欽(民78) 師範生任教職志之理論與實徵研究。高雄:復文圖書 出版社。 林靜茹(民79) 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經驗、內外控信念與組織承 諾之間係。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勝澤(民81a) 國民小學唱遊科教學指引。台北:康和出版社。 林勝澤(民81b) 國民小學音樂科教學指引。 台北:康和出版社。 周浩中(民76) 藝術哲學。 台北: 水牛出版社。 周世輔(民70) 國父思想新論, 414 - 424 。 台北:三民書局。 邱兆偉(民81 ) 美感教育的哲理與省思。載於高雄師大學校美感教育國 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 113--136 邱連煌(民81) 從認知心理探討兒童審美學習能力之發展。載於屏東師 院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63 一278 。 吳子輝(民64) 內外控取向與自由選擇對閱讀測驗成績的影響。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民78) 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清基(民78) 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民79) 精緻教育的理念。pp. 207-229 。 台北: 師大書苑。 吳隆榮(民78) 九年國教的美感教育。載於國教研究雙月刊,第7期, 頁10--12 吳靜吉等(民70) 拓弄思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乙式指導及研究手冊。台北 :遠流出版公司。 吳靜吉(民81 ) 創造性人格特質量表之修訂經過。政治大學教育心理 學課程講義(未出版)。 施惠(民80) 自然科教學策略。載於臺灣省教育廳國民教育輔導團 編:從學習心理談教學策略, 193 – 204。 洪萬隆(民81) 透過音樂藝術的教育→鈴木鎮一才能教育的哲學基礎 與教學概念。載於高雄師大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 169--185 徐玉琴(民64) 人格特質與腦力激盪術對創造思考影響。台北: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守濤(民81) 兒童文學在審美教育上的地位。 載於屏東師院審美教 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07 - 327 。 高希均(民76) 經濟學的世界一經濟觀念與現實問題。頁155-- 175 台北:經濟生活出版社(天下文化)。 高強華(民78) 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載於師大教研集刊 ,第三十期。 馬信行(民75) 教育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孫志麟(民80) 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林清、游慧卿(民72) 工作價值觀問卷介紹與初步修訂報告。測驗 與輔導, 60,1030—1032。 凌嵩郎(民78) 九年國教的美感教育。載於國教研究雙月刊,第7 期,頁4-- 6 。 崔光宙(民77) 樂記篇源出考及美育觀。 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輯刊, 第30輯,87--111 。 崔光宙(民81 ) 美感判斷發展研究。 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民64) 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民68) 國民教育法。載於教育部國教司(民79 編) :國民教 育法令彙鋪。頁11 一-14 。 台北:教育部。 報六十四期,頁7--9 ,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69) 國民中小學加強美育教學實施要點。 載於教育部公 教育部(民81) 國民中學藝能科教學訪視與教師座談會報告。 台北: 教育部國教司。 張全成(民78) 繪畫鑑賞教學對幼稚園、國小三年級和六年級兒童審 美判斷力的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 論文。 張秀綢(民70) 音樂科系與美術科系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湘君(民81) 圖畫故事書一兒童美感教頁的啟蒙者。 載於屏東師院 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87 - 207 。 張盛凱(民81 ) 國民小學體育科教學指引。台北:康和出版社。 張俊傑(民81 ) 建立美育的基本觀念。 載於高雄師大學校美感教育國 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 24 - 36 。 陳木金(民80) 以鍵盤樂器輔助國小音樂教學之研究一探討學童音感 能力的發展情形。載於臺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國小教育組) 論文集, 533 – 592。 陳文雄(民63) 創造力與創造性人格之研究。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學教育研究所輯刊,第17期, 107 – 192。 陳仲庚、張雨新(民78) 人格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英豪等(民76) 工作價值觀量表修訂報告。 載於台南師專學報,第20 期, 1-33 陳迺臣(民81 ) 美學與教芳。 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審美教育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7-- 243 陳德陽(民80) 藝術休閒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寶山(民74) 國民小學教師的教育價值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淑梅(民80) 美術鑑賞教學對高中美術創作能力的影響。 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平(民75) 繪畫欣賞與欣賞教學之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 陳朝平(民81) 美勞欣賞教學的問題引導策略之研究。載於屏東師院 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79-306 郭生玉(民74) 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台北:精華。 郭有橘(民78) 時代與自由對藝術創造的影響。 載於政大教育與心里 研究,第12期, 343-356。 郭為藩(民73) 教育的理念。 台北:文景。 郭禎祥(民79) 藝術教學的階層模式與問題策略。 載於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編:教學法研究, 621 -647 。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公司。 郭禎祥(民78 譯) 藝術的視覺教育。台北:文景書局。(原著為E. W Eisner: Educati。n Artistic Visi。n) 。 郭禎祥(民80) 追求精緻的藝術教育一DBAE( 上)。載於美育月刊 ,第十二期, 3 - 9 。 郭禎祥(民80) 追求精緻的藝術教育-DBAE( 下)。載於美芳周刊 ,第十三期t 3 – 7。 郭禎祥(民81) 美國學校的藝術與美感教育。 載於高雄師大學校美感 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159--168( Arthur Efland 主講)。 郭榮瑞(民81) 國民小學美勞科教學指引。 台北:康和出版社。 黃王來(民79) 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王來(民8 1) 美勞教育與全人發展一統合理論在兒童美勞教學的應 用。 載於屏東師院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1-186。 黃用純(民78) 台北地區高職學生工作價值觀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民80) 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黃雅文(民80) 健康教育科教學策略。載於臺灣省教育廳國民教育輔 導團編:從學習心理談教學策略, 147 - 158 。 馮至、范大燦(民78譯)席勒審美教育書簡。台北:淑馨出版社。 楊深坑(民69) 美育在文化建設中的功能。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輯刊,第22 輯, 357 - 374 。 楊深坑(民72) 美育分析的重要層面。 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輯刊,第25輯, 1一147 。 楊深坑(民77) 柏拉圖美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楊深坑(民78) 學校美感教寬的研討。 載於國教研究雙月刊,第六期 19 -27 。 賈馥茗(民59) 心理與創造的發展。台北:台灣書店。 詹馨(民80) 生活與倫理科教學策略。載於臺灣省教育廳國民教育 輔導團編:從學習心理談教學策略, 135 – 146。 廖幼茹(民81 ) 國小低年級韻律教材之設計及其對學習態度與意象發 展之影響。載於屏東師院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95一125。 聞笛、水如(民78 編) 蔡元培美學文選。台北:淑馨出版社。 蔡元培(民1 ) 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載於華欣文化 (民68編) 蔡元培。 頁72--79 。台北:華欣文化。 蔡元培(民19) 美育。載於聞笛、水如編(民78) 蔡元培美學文選。 頁205--209 。台北:淑馨出版社。 蔡尚志(民81) 童話三「美」。 載於屏東師院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 245 - 262 。 謝金青(民81 ) 國民小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足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寬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湘川(民80) 數學科教學策略。 載於臺灣省教育廳國民教育輔導團 編:從學習心理談教學策略, 167 – 180。 劉豐榮(民81) 審美判斷之心理過程與發展特質分析。載於屏東師院審 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63 一376 。 鍾喜亭(民80) 社會科教學策略。 載於臺灣省教育廳國民教育輔導團 編:從學習心理談教學策略, 181 一192。 簡茂發(民76) 教學評量的原理與方法。 載於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 84 一115 。台北:心理出版社。 嚴允秀(民80) 小學藝術教育理論與教學法(上) 。 載於美育月刊 ,第十五期, 3 一12 。 嚴允秀(民80) 小學藝術教育理論與教學法(下) 。 載於美育月刊 ,第十六期, 3 – 7。 Ashkanasy, N. M. (1985). Rotter`s internal-external scale :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orreltaion with social desirabi I ity for alternative scale formats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8, 1328-134l. Becker, W. M. (1974). Internal-external scale correlated with edwards personal preference schedule. Psychological Reports, 35, 1182. Broudy H. S. (1987) .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esthetic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8, 198-205. Chan, J. C. (1990). Some methodological issues related with Latent variables models.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與研究」,第13期, pp.307—318。 Coombs, W. N., & Schroeder, H. E. (1988) Generalized locus of control: an analysis of factor analytic data .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 ,79-85. Davis, D. J. (1993). Art education in the 1990s: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accountabi lity.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4, 82 - 90. Dewey, J. (1934).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Minton Balch.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 r k: Minton. Donnelly, N. (1990). Stumbling on aesthetic experience: a factual account of the accidental discover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an irish context. Studies in Art Eduaction, 31, 141-148. Drummond, R. J., Skaggs, C. T., & Ryan, C. W. (1976). Work values youthful maine workers, ages 18--25, by occupat -ional level. Psychological Reports, 39,1248-1250. Efland, A. (1992). Ralph Smith`s concept of aesthetic exper -ience and its curriculum implication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3, 201-209. Fairchild, A. W. (1991). Describ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cr -eating a model.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6, 267- 280. Fitch, M. D. (1984). Locus of control factor structure In a British neurotic sample.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3, 145-146. Gable, R. K. (1973). The effect of scale modifications on fa -ctorial dimensions and reliability of Super`s work val -ues inventory. Jou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 303-322. Gough, H. G. (1979) A creative personality scale for the Adjective Check List. Journal of Personal 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7, 1398-1405. Greer, W. D. (1993). Developments In Disciplin.e-Baesd art education(DBAE):from art education toward arts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4 ,91-10l. Hales, L. W., & Waggoner, J. (1985). Measuring the work values of publ ic school administrators.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8, 108-119. Hobbs, J. (1985). Response to Smith`s" A Right to the Best" .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6, 176-180. Jones, J. (1989). Students` ratings of teacher personality and teaching competence. High Education, 18, 551-558. Kaduson, H. G. & Schaefer, C. E. (1991) Concurrent val idity of 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Scale of the Adjective Check List. Psychological Reports, 69 , 601-602 . Kaemmerer, W. F., & Schwebel, A. I. (1976). Factors of the rotter internal-external scale. Psychological Reports, 39, 107-114. Katz, A. N. (1987) Self-reference in the encoding of creative relevant traits. Journal of Personal ity , 55 , 97-120. Lanbley, P., & Silbowitz, M. (1973). Rotter}s internal-external scale and prediction of suicide contemplators amo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Reports, 33, 585-586. Loehl in, J. C. (1987). Latent variable models. NY: LEA. Leming, J. S. (1980). Cheating beavior, subject variables, and components of the internal-external scale under high and low risk condi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4, 83-87. May, W. T. (1993). .. Teac hers-as-Researc hers" 0 r action research :what is it,and what good is it for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4, 114-126. Mazur, P. J. `, & Lynch, M. D. (1989). Differential impact of adiminstrative , organizational,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on teacher •burnou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 337-353. McCrae, R. R. (1987) Creativity, divergent thinking, 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 ity and Soci -al Psychology, 52 , 1258-1265. Miller, M. F. (1974). Relationship of vocational maturity to work values. lou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 367-371. Murray, H. G. (1990). Teacher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tudent instructional ratings in six types of university cour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250-261. Murry, D. C. , Davidoff, L., & Harrington, L. G. (1975). In VIVO self-control training. Psychological Reports, 37, 249-258. Murry, H. G. (1990). Teacher personal ity traits and student instructional rat ins in six types of university cour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250-261. O`Connor, J. P., & Kinnane, J. F. (1961). A factor analysis of work values. Jounal of Counsel ing Psychology. 3, 263-267. Osborne, H. (1984). The cultivation of sensibility in art educati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8, 31- 40. Richardson, M. S. (1974). The dimensions of carrer and work orientation in col lege women. Jounal of Vocational Beha -vior, 5, 161-172. Russell, G. M. (1982). Development of a behavioroid I-E locus of control scale. Psychological Reports, 51, 1095-1099. Schulenberg, J. E., Vondracek, F. W., & Nesselroade, J. R. (1988). Patterns of short-term changes in individuals` work values: P-Technique factor analyses of intraindividual variabi I ity.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23, 377-395. Smi th R. A. (1992). Problem for a phi losophy of art educat ion .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3, 253-266. Sodowski, C. J., & Woodward, H. R. (1983). Teacher locus of control and classroom cl imate: a corss-Lagged correlational study.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 Solomon, R. (1985) Creativity and normal narCISSIsm.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9 , 47-55. Super, D. E. (1968). Work values inventory: theory, applica -tion and research mamual. New york: Houghton Miffl in. Thomason, J. A. (1983).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locus of control and obesity. Psychological Reports, 53, 1083-108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