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構之步驟與限制
Instituting Military Confidence Building Mechanism(CBM) across Taiwan Strait -- Approach and Limitation
作者 余華慶
貢獻者 邱坤玄
余華慶
關鍵詞 九二共識
「一個中國」原則
信心建立措施
軍事互信機制
軍事安全互信機制
恐懼的謬誤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2-May-2016 14:01:34 (UTC+8)
摘要 戰爭不會無故發生,和平也不會從天而降。沒有辛勤的灌溉,哪有豐盛的果實!你要坐困愁城,還是破繭而出?這正是近幾年兩岸關係發展過程的最佳註腳。2008年以前兩岸相互敵視,臺海上空始終籠罩著戰爭的陰影,2008年以後則在馬英九就任總統起,對中國大陸採取務實、彈性又具謀略的作為,終使兩岸撥雲見日逐漸看到和平的曙光。但也由於某部分因素,看似光明的前景卻又沉浸在茫茫白霧之中。
「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是國家間用來降低緊張局勢,並避免戰爭衝突危險的工具;CBMs並不是直接用於解決已發生的衝突或對立,而是建立一套架構用來避免或降低,由於不確定和誤解所產生的衝突或對立。而「軍事互信機制」即是整個「信心建立措施」最重要的核心,因為其他型式的信心建立措施固然可以降低雙方敵意,卻不具化解危機與防止戰爭的功能。「軍事互信機制」可視為軍備管制的一種型式,藉著刻意設計的、明確的合作方式,使得參與各方的軍事意圖變得明確清晰,降低軍事行動的潛在性威脅以及對發動奇襲或使用武力威懾形成制約。
兩岸間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複雜程度,在國際間可說是前所未見,因為影響的因素多元且難解。它包含有國內的因素如安全威脅的認知、嚴重的政治分歧、領導人的風格特質等;也有中共的關係如長期威脅、政治企圖、終極目標的不同;更有國際間的角力,以美、日為其代表,美國尤居最重要的關鍵。也因此,造成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多重困境,如共通性的問題、美國的因素,加上筆者獨特認為難以理解之恐懼的謬誤(先政治後軍事、共識問題、美國軍售、信心危機、軍力比較等)。以至於開創兩岸新局,成就歷史大業的契機,正慢慢的流失。
對於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不論學、政界各方均有相當的論點,也由於立場與角色的不同而隨之變化。經筆者的整理與研究,在目前的環境下其進程仍宜以穩步為基礎但可多變的方式進行,區分近、中、遠三個階段實施。初期嚴格以純軍事議題為主,後續則依進展的程度與當時的環境,適時加入非傳統軍事的因素;同時以積極不致爭議如授權智庫、培育談判人才等的作為充實之。總之,兩岸信心建立措施的推動是受到許多主、客觀因素的限制,臺海兩岸若欲獲得維持一個長久的和平與穩定之環境,避免不必要的軍事衝突,亦唯有戮力於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規劃與運作方可見效。兩岸關係能否更進一步的改善,「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具絕對的關鍵指標,更是政治協商前的最後一哩路。
參考文獻 僅表列碩博士論文部分,詳見論文內文
王裕民,「兩岸建立軍事信任措施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呂中華,「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可行模式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夏天生,「從信心建立措施觀點論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建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匡世,「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立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年)。
曾娟娟,「從建構主義分析『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建立」,桃園: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曾煥利,「從建構主義探討『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建立」,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1年)。
葉定國,「論臺灣的國家安全─一個國際關係建構主義觀點的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鄧雲雷,「冷戰後中國信心建立措施之探討: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臺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99810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8100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邱坤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余華慶zh_TW
dc.creator (作者) 余華慶zh_TW
dc.date (日期) 201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y-2016 14:01:34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y-2016 14:01:3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y-2016 14:01:3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98100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908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98100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戰爭不會無故發生,和平也不會從天而降。沒有辛勤的灌溉,哪有豐盛的果實!你要坐困愁城,還是破繭而出?這正是近幾年兩岸關係發展過程的最佳註腳。2008年以前兩岸相互敵視,臺海上空始終籠罩著戰爭的陰影,2008年以後則在馬英九就任總統起,對中國大陸採取務實、彈性又具謀略的作為,終使兩岸撥雲見日逐漸看到和平的曙光。但也由於某部分因素,看似光明的前景卻又沉浸在茫茫白霧之中。
「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是國家間用來降低緊張局勢,並避免戰爭衝突危險的工具;CBMs並不是直接用於解決已發生的衝突或對立,而是建立一套架構用來避免或降低,由於不確定和誤解所產生的衝突或對立。而「軍事互信機制」即是整個「信心建立措施」最重要的核心,因為其他型式的信心建立措施固然可以降低雙方敵意,卻不具化解危機與防止戰爭的功能。「軍事互信機制」可視為軍備管制的一種型式,藉著刻意設計的、明確的合作方式,使得參與各方的軍事意圖變得明確清晰,降低軍事行動的潛在性威脅以及對發動奇襲或使用武力威懾形成制約。
兩岸間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複雜程度,在國際間可說是前所未見,因為影響的因素多元且難解。它包含有國內的因素如安全威脅的認知、嚴重的政治分歧、領導人的風格特質等;也有中共的關係如長期威脅、政治企圖、終極目標的不同;更有國際間的角力,以美、日為其代表,美國尤居最重要的關鍵。也因此,造成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多重困境,如共通性的問題、美國的因素,加上筆者獨特認為難以理解之恐懼的謬誤(先政治後軍事、共識問題、美國軍售、信心危機、軍力比較等)。以至於開創兩岸新局,成就歷史大業的契機,正慢慢的流失。
對於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不論學、政界各方均有相當的論點,也由於立場與角色的不同而隨之變化。經筆者的整理與研究,在目前的環境下其進程仍宜以穩步為基礎但可多變的方式進行,區分近、中、遠三個階段實施。初期嚴格以純軍事議題為主,後續則依進展的程度與當時的環境,適時加入非傳統軍事的因素;同時以積極不致爭議如授權智庫、培育談判人才等的作為充實之。總之,兩岸信心建立措施的推動是受到許多主、客觀因素的限制,臺海兩岸若欲獲得維持一個長久的和平與穩定之環境,避免不必要的軍事衝突,亦唯有戮力於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規劃與運作方可見效。兩岸關係能否更進一步的改善,「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具絕對的關鍵指標,更是政治協商前的最後一哩路。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 15
第二章影響兩岸軍事互信機制進程的因素 17
第一節 國內因素的影響 18
第二節 中共因素的影響 25
第三節 國際因素的影響 28
第三章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發展背景與困境 34
第一節 「軍事互信機制」定義 35
第二節 兩岸發展「軍事互信機制」的歷史回顧 38
第三節 當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困境 43
第四章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進程 50
第一節 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考量因素 51
第二節 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機會與難題 53
第三節 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規劃作為 56
第五章結論 65
第一節 研究心得 65
第二節 建議 68
參考書目 70
附錄我國與中共對軍事互信相關言論一覽表 86
zh_TW
dc.format.extent 19367 bytes-
dc.format.extent 104228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8100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九二共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一個中國」原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信心建立措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軍事互信機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軍事安全互信機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恐懼的謬誤zh_TW
dc.title (題名)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構之步驟與限制zh_TW
dc.title (題名) Instituting Military Confidence Building Mechanism(CBM) across Taiwan Strait -- Approach and Limita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僅表列碩博士論文部分,詳見論文內文
王裕民,「兩岸建立軍事信任措施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呂中華,「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可行模式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夏天生,「從信心建立措施觀點論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建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匡世,「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立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年)。
曾娟娟,「從建構主義分析『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建立」,桃園: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曾煥利,「從建構主義探討『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建立」,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1年)。
葉定國,「論臺灣的國家安全─一個國際關係建構主義觀點的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鄧雲雷,「冷戰後中國信心建立措施之探討: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臺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