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國論壇》有關臺灣政治發展的言論分析(1975-1990)
作者 陳重生
CHEN, CHONG-SHENG
貢獻者 翁秀琪<br>陳儀深
WENG, XIU-QI<br>CHEN, YI-SHEN
陳重生
CHEN, CHONG-SHENG
關鍵詞 中國論壇
台灣
政治發展
日期 1991
上傳時間 2-May-2016 15:12:02 (UTC+8)
摘要 有別於早年《自由中國》、《文星》和《大學雜誌》的「文人辦報」,《中國論壇》可說是首次由報團(《聯合報》系)結合一群知識分子,以企業化經營的方式論政。
     本研究旨在分析其半月刊時代(1975-1990 )有關台灣政治發展的言論,進而對該刊與主導其內容的學者們作一歷史定位。
     第一章為緒論,舉凡研究旨趣、研究方法,以及《中國論壇》的創刊背景、組織運作和內容流變,旨在探討之列。
     第二至六章係就外交、反對勢力、國民黨威權體制、憲政改革、兩岸關係等問題,逐一分析《中國論壇》暨撰稿人的建言和立場。
     第七章則是結論與評估。筆者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政治發展的動態模式,以檢視《中國論壇》十五年來的政論概況,將之分為「歌功頌德」、「回歸憲法」、「民主優先於統獨」三個時期;並提出「知識分子-政治-媒介」的三角關係圖,對「中國論壇派」的崛起和沒落進行評估。
參考文獻 l. (中國論壇〉第一~三六一期o
     2. 專書
     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等編, (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 1) ) (台北:二二
     八民間研究小組等,一九九二年二月)
     八十年代出版社編, { 台灣的憲政危機} (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一九八三
     年)
     一一, ( 地方自治與選舉_ _ 「 自由中國」選集(1) ) (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
     一一, (反對黨問題_ _ 「 自由中國」選集(4) ) (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一
     九七九年)
     小林直樹著,顏憲雄譯, {國家緊急權} (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一九八三
     年)
     工商時報編, {中華民國財經名人錄} ( 台北:工商時報,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編, {第四次新聞工作會談實錄} (台北:中央委員會文
     化工作會,一九七四年)
     中華書局編, (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 ( 台北: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
     中視公司, {中華民國電視事業的回顧與前瞻} ( 台北:中國電視公司,一九八
     二年)
     中國人權協會編, {七十八年選舉觀察研究小組研究報告} (台北:中國人權協
     會,一九八九年)
     中國民主社會黨國民大會代表黨部編, (中華民國憲法與張君勱) (台北:中國
     民主社會黨國民大會代表黨部,一九八六年)。
     中國名人傳記中心編, {中華民國現代名人錄} (台北:中國名人傳記中心,一
     九九一年)
     中國政治學會、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合編, {中華民國政黨政治發展之展望} (台
     北:三民書局, 一九八九年)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 {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 (台北:中國論壇社,
     一九八五年)
     日本文摘編譯中心編, { 日本人看台灣政治發展- -從黨外到後蔣經國時代} ( 台
     北:故鄉出版有限公司,一九八八年)
     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編, (麥子落地- -陳文成博士殉難十周年紀念集)台北:
     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一九九一年)
     台視公司, (台視二十年) ( 台北: 台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二年)
     尤英夫, (新聞法論) ( 台北:生活雜誌社,一九八九年十月二版)
     丘宏達, (中美關係問題論集) (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七九年)
     田弘茂著,李晴暉、丁連財譯, (大轉型- -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 ( 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一九八九年)
     朱堅章主譯`Dorothy Pickles 著, (民主政治) (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一九七八年)
     江炳倫等譯, Samuel P. Huntington著, (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 ( 台北: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八年九月四版)
     行政院文建會主編, ( 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 ( 台北: 行政院文建會,一九八
     四年六月)
     光華雜誌編, (面對當代人物) ( 台北: 光華叢書,一九八四年)
     呂秀蓮, (重審美麗島) ( 台北: 自立晚報社,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李永熾, (徒然草) ( 台北:合志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一一, (莽蒼集) ( 台北:牧童出版社,一九七七年)
     李金銓, (新聞的政治,政治的新聞) (台北:圓神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李筱峰, (台灣民主連動四十年) ( 台北:自立晚報社,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三版)
     一一, (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 (台北:自立晚報社,一九八六年)
     李達編, (美台關係與中國統一) ( 台北:洞察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
     一一, (一國兩制與台灣) (香港:廣角鏡出版社有限公司,一九八七年)
     李鴻禧, (憲法、憲政之生理與病理) ( 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0 年)
     李瞻, (新聞學原理) ( 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一九八八年二月再版)
     何懷碩, (變) ( 台北:林自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宋澤萊, (台灣人的自我追尋) ( 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抗之, (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 ( 上、下) ( 台北:唐山出版社,一九九0年)
     若林正丈著,張炎憲審訂, (轉型期的台灣一「脫內戰化」的政治) ( 台北:故
     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九年)
     若林正丈、松永正義著,廖兆陽譯, (中日會診台灣- -轉型期的政治) ( 台北:
     故鄉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林正弘主編/瞿海源等著, (改革的呼聲- -澄社文存2) ( 台北:允晨文化實業
     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林紀東, (大法宮會議憲法解釋析論) (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一一, (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 四) } ( 台北: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一九
     八五年四版)
     林俊義, <林俊義文集) ( 台北:自立晚報社,一九八九年) 。
     林濁水, (路是這樣走出來的- -林濁水文集( 5 ) ( 文獻篇) } ( 台北:前衛出版
     社,一九九一年十月)
     周陽山, (自由與權威) ( 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0 年)
     南方朔, (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 ( 台北:四季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七
     九年)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編, (透視黨外組黨) ( 台北:風雲論壇社,一九八六年) 。
     胡頌平編著,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 第六冊( 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四年)
     胡煜嘉譯,Thomas B. Gold著,(台灣奇蹟) ( 台北:洞察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段昌國等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 (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七六年)
     施敏輝編, ( 台灣意識論戰選集- -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 ( 台北:前衛出版
     社,一九九0 年三月十五日台灣版第三刷)
     荊知仁, (中國立憲史)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初版)
     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 (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一九八九年)
     高信疆、楊青廬編, (走上街頭- -一九八七台灣民連缸判) ( 高雄:敦理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
     華視公司, (華視一年) ( 台北:華視出版社,一九七二年) 。
     康寧祥, (危機與希望) (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陳芳明, (台灣人的歷史與意識) ( 高雄:敦理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一一, (在時代分合的路口) ( 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七月台灣版)
     一一, (在美麗島的旗幟下) ( 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七月台灣版)
     陳師孟等合著, (解構黨國資本主義- -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 ( 台北:澄社
     報告1`一九九一年九月初版) 。
     陳國祥、祝萍, (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 ( 台北:自立晚報社,一九八七年)
     陳隆志原著,鄭南榕編印, (台灣獨立的展望) ( 台北:自由時代系列叢書第1
     4 號,一九八七年十月台灣版)
     陳獨秀, (陳獨秀自述) ( 台南: 王家出版社,一九六八年)
     陳儀深, (在人間造政治淨土) ( 台北:稻鄉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一一, ((獨立評論〕的民主思想) (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九年)
     章政通, (立足台灣,閱價大陸) ( 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
     尉天騁, (天窗集) ( 台北:藍燈出版社,一九七六年)
     陶百川, (困勉強狷八十年) (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四年)
     許世楷, (台灣新憲法論) ( 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許津橋、蔡詩萍編, {一九八六台灣年度評論} ( 台北:圓神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許福明, (中國國民黨的改造( 一九五0----- 一九五二) } ( 台北:正中書局,一
     九八六年)
     許陽明編, (破繭的台灣- -九0 年代的見證) (台北: 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郭力昕,{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 ( 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一九九0 年)
     國家政策研究中心編「 省籍、族群與國家認同」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國家政
     策研究中心,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二日)
     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編, {台灣當前問題討論會專刊} ( 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
     金會,一九八八年十一月)
     張忠棟, {一年一年又一年} ( 台北:自立晚報社,一九八八年)
     一一一, {胡適﹒ 雷震﹒ 殷海光- -自由主義人物畫像} ( 台北:自立晚報社,一
     九九0 年)
     一一, (胡適五論) ( 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七年)
     一一, (鄉土﹒民族﹒國家) (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七九年)
     張富美編, (台灣問題討論集) ( 台北: 前衛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九月台灣版初
     版)
     張劍寒, {戒嚴法研究} (台北:漢苑出版社,一九七六年)
     彭懷恩, {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 (台北:自立晚報社, 一九八七年)
     一一, {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 (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九0 年)。
     一一, (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 (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一九
     八三年)
     雷震著,傅正編, (雷震全集12 :雷震回憶錄〈雷震回憶) (二)} (台北:桂
     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九年)
     董翔飛, {中國憲法與政府} ( 台北:著者印行,一九八七年八月修訂十七版) 。
     黃炳坤主編{"一國兩制"法律問題面面觀} (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一九八九年)
     傅大為, (知識與權力的空間一對文化、學術、教育的基進反省) ( 台北:桂冠
     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0 年)
     楊子, {被寵愛的感覺} (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九年)
     一一, {晝夜記- -楊子專欄}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七六年)
     一一, {揚子論衡} ( 台北:中國論壇社,一九八0 年)
     楊其璟等著, {八0 年代中華民國外交- -透視國際突破} (台北:風雲論壇出版
     社,一九九0 年)
     楊旭聲等著, (七0 年代中華民國外交- -透視外交內幕) (台北:風雲論壇出版
     社,一九九0年)
     楊建新編著, (一國兩制與台灣前途) (北京:華文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楊國樞等著,林和主編, (民主的重創與重創- -澄社文存I) (台北:允晨文化
     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
     葉啟政, (理想與現實:對當前問題的一些看法)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
     限公司,一九八四年)
     蔡百銓譯, Marc J. Cohen 、Emma Teng 編著, (台灣就是台灣(Let Taiwan
     Be Taiwan)} (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台一版)
     廖仁義, (異端觀點- -戰後台灣文化霸權的批判) (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
     司,一九九0 年)
     戰爭機器搜索群編, (歷史如何成為傷口? --「六四」的非官方說法) (台北:
     唐山出版社,一九九0 年六月四日)
     鄭牧心, (台灣議會政治四十年) (台北:自立晚報社, 一九八八年六月二版)。
     鄭瑞城, (透視傳播媒介) (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
     八年)
     蕭公權著,楊肅獻譯, (蕭公權全集之五:翁同穌與戊戌維新) (台北:聯經出
     版事業公司,一九八三年)
     蕭全政主編, (改革憲政) (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一九九0 年)
     , (國防外交白皮書) (台北: 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一九九0年)
     謝長廷, (黨外黨) (台北:關懷之聲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薩孟武, (中國憲法新論) (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五年四版)
     〈瞭望〉周刊海外版編輯部編("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 (北京:新華出版
     社,一九八八年)
     3. 期刊、論文及其他
     王丰, < 「 大中國主義」獨樹一幟? 「 胡秋原震盪」考驗當局! >, (自立早報〉
     ( 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五日)
     王克敬,<信託公司弊案引發金融風暴,致使財經當局嚴防資金私用>, (自立
     早報) , 「 台灣十年專題」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廿五日)。
     王惕吾「 開放社會中的新聞事業」座談會發言, (中央月刊) ,九卷十一期(一
     九七七年九月一日)
     王震邦,<有人過去和我主張相同,現在變了- -專訪胡佛>, (聯合報) (一九
     九0 年六月廿八日)
     于宗先,<于宗先談孫震>, (自立早報) ( 一九九一年十月廿八日)
     田弘茂,<論二號上海公報與台灣前途>, (中國時報)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日)
     司馬文武,<電子怪獸蒙上了眼睛>, (新新聞〉周刊,第一三六期( 一九八九
     年十月十六~廿二日)
     一一,<蔣經園地下有知,也會氣得跳起來>, (新新聞〉周刊,第一六五期( 一
     九九0 年五月七~十三日)
     江迅,<從荒蕪到荒謬: 1945~88>` (人間〉雜誌, 第三十八期( 一九八八年
     十二月)
     朱雲漢,<台灣政黨政治發展的趨勢>, 「 台灣政局的發展:變數、課題、抉擇」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夏威夷:一九九一年七月一日) 。
     余英時,<民主政治正常化邁開了一大步>, (中國時報) ( 一九八六年五月十
     二日)
     呂秀蓮,<中泰賓館事件億述>, (自立晚報) ( 一九八九年九月八日)
     呂亞力,<民主政治崇尚折衷與容忍>, (聯合報) ( 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三日)
     呂東熹,<從本「黨」到本「黨」的一段漫長曲折路- -訪台大歷史系教授張忠
     棟>, ( 自立晚報) ( 一九九二年三月九日)
     李永熾,<獨立運動與民主運動的相即關係>, {自立晚報} ( 一九九一年十月
     三十一日)
     李欣芳,<不民主電視台>, (台灣春秋) ,二卷九期( 一九九0 年七月)
     李筱峰,<二二八與台獨>, (自由時報) (一九九一年二月廿七日)
     李慶榮, (張忠棟的文章值得國人嚴重注意) , (中華雜誌) ,第一七五期(一
     九七八年二月)
     李鴻禧,<國民黨與黨外溝通的來龍去脈>, (八十年代評論) ,康文雄發行(一
     九八六年七月十六日)
     李鴻禧、吳豐山等,<我們為什麼主張制訂基本法? >, (自立晚報) (一九九
     0 年六月廿四日)
     杜去非, (聯經集團與「小組織」的集體行動) , (中華雜誌) ,第一七四期( 一
     九七八年一月)
     吳淑婉製表,<過去四十年,歷任總統重要節慶致詞對中共之稱呼及態度>, (自
     立早報) ( 一九九一年五月一日)
     林山田,<這樣的憲政不亂才怪! >, (民眾日報) (一九九一年四月十日)
     林玉體, (統派堅白旗,獨派大嬴家) , (自立晚報) ( 一九九一年六月九日) 。
     林佳龍,<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一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 , (台
     灣社會研究季刊) ,二卷一期( 一九八九年春季號)
     一一, (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台灣選民政黨支持的比較分析(1983-1
     986年) } (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八年)
     林訓民,<無報禁下的新出版競爭- -雜誌在報禁開放後還有生存空間? >, (財
     訊〉雜誌,第六十一期( 一九八七年四月)
     林進坤、張叔明,<三邊會談>, (時報新聞周刊) ,創刊號(一九八六年六月
     一~七日)
     林蔭庭,<那美好的仗我己打過- -老將劉昌平與楊選堂>, {遠見〉雜誌,第六
     十四期(一九九一年十月)
     林聰吉,<小蜜蜂嗡嗡,大媒體怕怕>, {新新聞〉周刊,第一六六期(一九九
     0 年五月十四~二十日)
     一一,<槍桿子要出政權,老夫子投筆示威>, {新新聞〉周刊,第一六七期(一
     九九0 年五月廿一~廿七日)
     林嘉誠,<由林正杰退出民進黨談起>, {民眾日報} ( 一九九一年六月五日)。
     周伯瑞, <一次夭死的文學革命) , {人間〉雜誌,第三十七期( 一九八八年十
     一月)
     周煦,<雷根對華政策之檢討>, {人與社會} ,八卷四期(一九八一年十月)。
     周揚愚,<傳聲筒的性格何時了?一三家電視台的統治工其性>, {新文化〉雜
     誌,第十六期(一九九0 年五月)
     邱垂亮,<國際上誰會相信台灣在走民主的路>, {首都早報} (一九九0 年五
     月三日)
     金恆煒,<專業知識與職業尊嚴>, {當代〉雜誌,第二十期(一九八七年十二
     月一日)
     胡佛,<台灣威權政治的傘狀結構>,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五期( 一九九
     一年六月)
     一一,<憲政結構的流變與重整>, {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 ,十六卷二期(一
     九八七年一月)
     胡佛、呂亞力等,<我們為什麼主張修憲? >, {自立晚報} (一九九0 年六月廿四日)
     胡佛等,<修憲前夕我們對憲政體制與權力之爭的看法>, {聯合報} (一九九
     二年三月八日)
     胡秋原, <民族主義與財狼、老鼠) , {中華雜誌} ,第一七二期(一九七七年
     十一月)
     侯立朝, <聯經集團三報一刊的七大「政綱」 ) , {中華雜誌} ,第一七三期(一
     九七七年十二月)
     施和悌,<聯合報從此喪失「自由」 ?一自由派學者抵制聯合報系始末>, {財
     訊〉雜誌,第一00 期(一九九0 年七月)
     南方朔, < {大學雜誌〉與現代台灣- -一九七一至七三年的知識分子改革運動〉
     「台灣民主的曲折歷程」研討會論文,澄社主辦(一九九0年九月七日)。
     一一,<我們曾經有過一個黑暗年代- -新聞文化人被政治壓迫的那段歷史>, {新
     新聞〉周刊,第九十八期(一九八九年一月廿三~廿九日)
     南民,<李登輝的光環跌落了! >, {新新聞〉周刊,第一六五期(一九九0 年
     五月七~十三日)
     洪春柳, {中美斷交後圍內政論內容分析_ _ 「 黃河」、「中國論壇」、「八十年
     代」分析比較} (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三年)
     高英茂,<當前外交困境的突破之道>, (中國時報) (一九八七年五月十日)
     韋政遇,<雷震在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的地位>, 「 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研
     討會開幕詞,澄社主辦( 一九九0 年九月七日)
     翁文靜, <朱宗軒替他握筆,金神保專出主意- -宋楚瑜最信賴的兩人) , (新新
     聞〉周刊,第二一五期( 一九九一年四月廿二~廿八日)
     一一,<不是變心,是不懂他們的心- -教授參與選舉的原因與影響>, (新新聞〉
     周刊,第一四四期(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一~十七日)
     一一,<聯合起來反對「聯合」 >, (新新聞〉周刊, 第一七0 期( 一九九0 年
     六月十一~十七日)
     翁秀琪,<一九九O 體檢台灣新聞媒體>, (財訊〉雜誌,第九十五期( 一九九
     0 年二月)
     一,<政黨廣告,規範模糊>, (聯合報) ( 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三日)
     一一,<浩劫後的省思>, (自立晚報) ( 一九八九年六月廿二日)
     徐青雲,<雞蛋碎在銀幕上>, (新新聞〉周刊,第五十七期( 一九八八年四月
     十一~ 十七日)
     徐東海,<我與胡佛,師承不同- - 專訪李鴻禧>, (聯合報) ( 一九九0 年六月
     廿八日)
     馬嘯釗, <40年來的政治逮捕與肅清>, (人間〉雜誌,第三十七期(一九八八
     年十一月)
     唐曉雲,<王惕吾的兩百萬大獎〉、<聯合報的稻草人>, (新新聞〉周刊,第
     三十六期(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六~二二日)
     陳少廷,<台灣正邁向民主與主權獨立的國家>, (自立晚報) ( 一九九一年十
     一月四日)
     陳世耀, < 「 反共宣傳費」小檔案>, (聯合報) ( 一九八九年一月廿五日)
     陳依玫,<李登輝奇招? 險著? >, (自立早報) ( 一九九0 年五月三日)
     陳柔縉,<當宮前青年才俊,翻滾後面目模糊>, (新新聞〉周刊,第二七三期
     (一九九之年五月卅一日~六月六日)
     陳建仲, <國民黨內的「反對黨」 ?) , (自由時報) ( 一九九二年四月廿七日)
     陳國祥等,<孰是孰非? 何去何從? 一黨外「公政會」應否易名登記座談會>,
     〈自立晚報) ( 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一日)
     陳清喜, < 「 黨外」一無黨籍政治人士的「圖騰」 ? >, {聯合報} ( 一九八六
     年五月廿六日)
     陳裕盒,<李登輝順水推舟>, (新新聞〉周刊,第一五九期( 一九九0 年三月
     廿六日~四月一日)
     一一,<牽制力量阻礙二度溝通>, (自立晚報) (一九八六年五月廿四日)
     陳朝平,<從理性溝通邁向民主政治的坦途- -訪楊國樞教授談當前政治情勢>,
     〈中國時報} (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一日)
     習賢德,<當前外交工作的病與憂>, (聯合月刊) ,第五十七期(一九八六年
     四月)
     郭正亮, {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 45-88 ) } (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八年六月)
     許宗力,<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法律問題>, {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 ,第
     九輯(一九八八年六月十五日)
     許慶雄, <台灣主權獨立與國民國家) , 「 台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論文,台灣
     教授協會主辦(一九九一年九月十四日)
     一一,<國民才有權更動憲法>, (自由時報) ( 一九九一年四月十五日)
     黃煌雄, <台灣前途與中華民國主權定位問題) , (民眾日報) ( 一九八八年十
     月廿四日)
     黃輝珍,<民主體商模式開展政治穩定新局- -成功的溝通將發生正面導向作用>,
     〈中國時報) ( 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二日)
     傅大為,<歷史建構、邊睡策略與「中國化」 --對台灣「行為及社會科學中國化」
     提法的思想史研究>, (島嶼邊緣) ,第一期(一九九一年十月)
     曾金監,<大法官會議第二六一號解釋之研究>, (憲政論壇) , 卅八卷二期(一
     九九0 年八月)
     曾嬿卿,<一九九0 台灣報業趨勢- -兩大報仍將壟斷報業市場>, (財訊〉雜誌,
     第九十五期( 一九九0 年二月)
     一一,<雜誌媒體面對不景氣衝擊- -報社相繼停刊、雜誌拉警報>, (財訊〉雜
     誌,第一O 三期(一九九0 年十月)
     張友蟬,<軍方隱匿事實,當局決心嚴懲>, {自立早報} , 「 美麗島事件十周
     年專輯」 (上) (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九日)
     張旭成,<為什麼他們反對統一? > ` -{自由時報} ( 一九九0年四月十九日)
     張作錦,<談報紙的限張和限印>, (聯合報) ( 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三日)
     張叔明,<互讓互重建立共識共信- -訪陶百川先生談對黨內外溝通的期望>, (中
     國時報) ( 一九八六年五月廿九日)
     張忠棟,<雷震與反對黨>, 「 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研討會論文,澄社主
     辦( 一九九0 年九月八日)
     一一「 體撿美麗島事件- -從美麗島事件到許信良返國」座談會發言, (台灣春
     秋) ,二卷二期(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張景為, (報紙報導立法院新聞型態及其與客觀事實之比較) ( 國立政治大學新
     聞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八年七月)
     張慧玲, (民國七十五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期間主要報紙的選舉新聞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九年一月)
     游賢達,<查扣的手從哪裡伸出? >, {新新聞〉周刊,第一二四期( 一九八九
     年七月廿四~三十日)
     董孟郎,<台灣有一部「惡法全書」 >, {新新聞〉周刊,第一二四期( 一九八
     九年七月廿四~三十日)
     一一,<跑軍事新聞的記者,請你注意>, {新新聞〉周刊,第一二四期( 一九
     八九年七月廿四~三十日)
     程弘祺,<軍方如何控制傳播媒體>, {新文化〉雜誌,第十六期( 一九九0 年
     五月)
     馮建三,<讀報紙好像是在看羅生門>, {新新聞〉周刊,第六十四期(一九八
     八年五月三十日~六月五日)
     敦誠,<學院知識分子與大眾媒介> ( 下) , (自立早報) ( 一九九一年四月廿五日)
     彭芸,<選後談電視選舉新聞>, (自立晚報) (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九日)
     一一,<選後平心靜氣談媒體表現>, (自由時報) (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四日)
     童清峰、陳東豪,<對不起,我退出! 國是宴,怎收場? 一專訪退出國是會議學
     者胡佛>, (新新聞〉周刊, 第一七三期( 一九九0 年七月二~八日)
     楊艾俐,<聯合、中時兩大對決> , (天下〉雜誌,第七十八期( 一九八七年十
     一月一日)
     楊森, < 「 新聞黑手」面臨角色轉變的新挑戰>, {財訊〉雜誌,第九十五期( 一
     九九0 年二月)
     楊志弘,<從天安門事件檢視台灣的大眾傳播>, (台灣春秋) ,一卷十一期(一
     九八九年九月)
     楊嘉慧製表,<圍內台獨運動大事紀(一九八六- -一九九一年) >, {自立晚報〉
     (一九九一年十月十三日)
     楊憲宏,<退報- -一種潛藏的社會運動>, {當代〉雜誌,第三十二期(一九八
     八年十二月一日)
     一一,<黨器官宣傳員與愛國>, (台灣春秋) ,二卷五期( 一九九0年三月)
     黎建彬,<論國際體系中結構因素的變化及其對我國的影響>,慶祝國立台灣大
     學創校六十周年校慶「邁向已開發國家- -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研討會論文
     (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日)
     廖福順,<狐退狸隨為了哪樁? 一專訪退出國是會議學者李鴻禧>, {新新聞〉
     周刊,第一七三期( 一九九0 年七月二~ 八日)
     一一一,<當年替人溝通,今朝被人協商- -胡佛與李鴻禧從聯手到分手>, (新新
     聞〉周刊,第一七三期( 一九九0 年七月二~ 八日)
     潘家慶、王石番、謝瀛春,<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 一九八六) >, (新
     聞學研究) ,第四十集( 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一九八八年二
     月一日)
     鄭瑞城,<一九九0 年台灣十大問題評析(九) 一傳播媒體的問題>, {自立晚
     報} ( 一九九一年三月十日)
     一一,<公眾的角色與報業發展>, (聯合報) ( 一九八七年九月十六日)
     一一一,<再渡「電視」這一關>, (自立早報) ( 一九八九年三月六日)
     一一,<需要一場廣電革命>, (自由時報) (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衛揚,<江南命案爆發,國際譚然>, (自立早報) , 「 台灣十年專題」 (一九
     八九年十二月廿六日)
     劉福增,<我們需要一部擁抱台灣的憲法>, (自由時報) ( 一九九一年一月卅
     一日)
     劉廣琳,<國大行使創制複決兩權事宜>, (自立早報) ( 一九八九年一月廿五日)
     劉懿慧, (報紙如何報導國民黨、民進黨二黨候選人的競選活動- -以民國七十八
     年區域立委及縣市長選舉為例)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一
     九九一年六月)
     薛承雄, (媒介支配- -解讀台灣的電視新聞) (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一九八八年六月)
     蕭蘋,<改革步驟,學者看法不一>, (自由時報)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廿四日)
     謝嘉祥, < 「 一個中國」與德國模式>, (民眾日報) ( 一九九一年四月六日)。
     魏貽君,<美麗島事件大審判,反對陣營質量增長>, (自立早報) , 「 台灣十
     年專題」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廿五日)
     魏誠, (自由中國半月刊內容演變與政治主張)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論文,一九八四年六月)
     顏文閂,<溝通僵局中的折衷辦法>, (自立晚報) (一九八六年五月十六日)
     顧長永,<我國發展對外關係的模式,一九七0`" 一九九0> ,中央研究院中山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研討會論文(一九九0
     年六月十四日)
     〈掃蕩〉週刊,第三二九~三四一期(一九八六年五月廿一日~八月十三日)
     〈龍旗〉雜誌,第六十八~七十一期(一九八六年十月~一九八七年一月)
     
     
     Chiu Hungdah (eds . ), Normalizing Relations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oblems, Analysis and Documents (University of Maryland,1978).
     Chou Yangsan and Andrew J. Nathan, "Democrating Transition in Taiwan",
     Asian Survey, 27:3 (March, 1987) .
     Clough, Ralph N. , Island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
     Domes, Jurgen, "Political Differentiation on Taiwan", Asian Survey(Oct.,1981) .
     Duverger, Maurice, Political Parties: 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 (New York: John Wi ley & Sons, 1954).
     Holsti, Ole R.,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An Introduction (Addison -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69) .
     Jacobs, J. Bruce, "Political Opposition and Taiwan`s Political Future",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July ,1981).
     Lee Teng-Hui, China Can Learn From Our Success,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Nov.24, 1989).
     Lerman, Arthur J., "National Elite and Local Politician in Taiwan "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LXX. (Dec . ,1977) .
     McQuai I, Deni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1987, Second Edition) .
     Stinchcombe, Arthur L. , "Social Structure and Politics" in F. I. Greenstein
     and N.W. Polsby,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3(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5) .
     Winckler, Edwin A.,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 The China Quarterly,
     No.99 (Se p . , 1984) .
     Wu Nai-teh,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A Ph. D. Dissertation
     in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467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翁秀琪<br>陳儀深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ENG, XIU-QI<br>CHEN, YI-SH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重生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CHONG-SHE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重生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CHONG-SHENGen_US
dc.date (日期) 199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y-2016 15:12:02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y-2016 15:12:0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y-2016 15:12:0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467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910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有別於早年《自由中國》、《文星》和《大學雜誌》的「文人辦報」,《中國論壇》可說是首次由報團(《聯合報》系)結合一群知識分子,以企業化經營的方式論政。
     本研究旨在分析其半月刊時代(1975-1990 )有關台灣政治發展的言論,進而對該刊與主導其內容的學者們作一歷史定位。
     第一章為緒論,舉凡研究旨趣、研究方法,以及《中國論壇》的創刊背景、組織運作和內容流變,旨在探討之列。
     第二至六章係就外交、反對勢力、國民黨威權體制、憲政改革、兩岸關係等問題,逐一分析《中國論壇》暨撰稿人的建言和立場。
     第七章則是結論與評估。筆者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政治發展的動態模式,以檢視《中國論壇》十五年來的政論概況,將之分為「歌功頌德」、「回歸憲法」、「民主優先於統獨」三個時期;並提出「知識分子-政治-媒介」的三角關係圖,對「中國論壇派」的崛起和沒落進行評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旨趣與研究方法..........1
     第二節《中國論壇》之歷史分析..........3
     第二章台灣的國際地位..........53
     第一節中美斷交前後的呼籲..........55
     第二節突破外交困境建言..........69
     第三章反對勢力的興起..........79
     第一節民主政治與反對黨..........80
     第二節對「黨外」反對運動的評論..........93
     第三節對民進黨的期許..........122
     第四章威權體制的鬆動..........155
     第一節國民黨政權檢視..........156
     第二節從強人統治到後檢視..........183
     第三節國民黨政權與新聞自由問題..........201
     第五章憲政改革..........233
     第一節戒嚴問題..........234
     第二節國會改選問題..........249
     第三節臨時候款與「回歸憲法」..........270
     第四節地方自治法制化..........310
     第六章民主運動與獨立建國運動的糾結..........335
     第一節「台灣結」與「中國結」..........336
     第二節兩岸關係與統獨問題..........359
     第七章結論與評估..........417
     徵引及參考書目..........427
     附錄一:《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重要成員人脈圖..........439
     附錄二:《中國論壇》編輯委員學術背景、加入梯次及異動狀況一覽表..........440
     附錄三:《中國論壇》、「澄社」、「台灣教授協會」成員重疊圖示..........441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467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論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發展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論壇》有關臺灣政治發展的言論分析(1975-1990)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 (中國論壇〉第一~三六一期o
     2. 專書
     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等編, (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 1) ) (台北:二二
     八民間研究小組等,一九九二年二月)
     八十年代出版社編, { 台灣的憲政危機} (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一九八三
     年)
     一一, ( 地方自治與選舉_ _ 「 自由中國」選集(1) ) (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
     一一, (反對黨問題_ _ 「 自由中國」選集(4) ) (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一
     九七九年)
     小林直樹著,顏憲雄譯, {國家緊急權} (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一九八三
     年)
     工商時報編, {中華民國財經名人錄} ( 台北:工商時報,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編, {第四次新聞工作會談實錄} (台北:中央委員會文
     化工作會,一九七四年)
     中華書局編, (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 ( 台北: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
     中視公司, {中華民國電視事業的回顧與前瞻} ( 台北:中國電視公司,一九八
     二年)
     中國人權協會編, {七十八年選舉觀察研究小組研究報告} (台北:中國人權協
     會,一九八九年)
     中國民主社會黨國民大會代表黨部編, (中華民國憲法與張君勱) (台北:中國
     民主社會黨國民大會代表黨部,一九八六年)。
     中國名人傳記中心編, {中華民國現代名人錄} (台北:中國名人傳記中心,一
     九九一年)
     中國政治學會、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合編, {中華民國政黨政治發展之展望} (台
     北:三民書局, 一九八九年)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 {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 (台北:中國論壇社,
     一九八五年)
     日本文摘編譯中心編, { 日本人看台灣政治發展- -從黨外到後蔣經國時代} ( 台
     北:故鄉出版有限公司,一九八八年)
     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編, (麥子落地- -陳文成博士殉難十周年紀念集)台北:
     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一九九一年)
     台視公司, (台視二十年) ( 台北: 台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二年)
     尤英夫, (新聞法論) ( 台北:生活雜誌社,一九八九年十月二版)
     丘宏達, (中美關係問題論集) (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七九年)
     田弘茂著,李晴暉、丁連財譯, (大轉型- -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 ( 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一九八九年)
     朱堅章主譯`Dorothy Pickles 著, (民主政治) (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一九七八年)
     江炳倫等譯, Samuel P. Huntington著, (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 ( 台北: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八年九月四版)
     行政院文建會主編, ( 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 ( 台北: 行政院文建會,一九八
     四年六月)
     光華雜誌編, (面對當代人物) ( 台北: 光華叢書,一九八四年)
     呂秀蓮, (重審美麗島) ( 台北: 自立晚報社,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李永熾, (徒然草) ( 台北:合志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一一, (莽蒼集) ( 台北:牧童出版社,一九七七年)
     李金銓, (新聞的政治,政治的新聞) (台北:圓神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李筱峰, (台灣民主連動四十年) ( 台北:自立晚報社,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三版)
     一一, (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 (台北:自立晚報社,一九八六年)
     李達編, (美台關係與中國統一) ( 台北:洞察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
     一一, (一國兩制與台灣) (香港:廣角鏡出版社有限公司,一九八七年)
     李鴻禧, (憲法、憲政之生理與病理) ( 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0 年)
     李瞻, (新聞學原理) ( 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一九八八年二月再版)
     何懷碩, (變) ( 台北:林自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宋澤萊, (台灣人的自我追尋) ( 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抗之, (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 ( 上、下) ( 台北:唐山出版社,一九九0年)
     若林正丈著,張炎憲審訂, (轉型期的台灣一「脫內戰化」的政治) ( 台北:故
     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九年)
     若林正丈、松永正義著,廖兆陽譯, (中日會診台灣- -轉型期的政治) ( 台北:
     故鄉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林正弘主編/瞿海源等著, (改革的呼聲- -澄社文存2) ( 台北:允晨文化實業
     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林紀東, (大法宮會議憲法解釋析論) (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一一, (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 四) } ( 台北: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一九
     八五年四版)
     林俊義, <林俊義文集) ( 台北:自立晚報社,一九八九年) 。
     林濁水, (路是這樣走出來的- -林濁水文集( 5 ) ( 文獻篇) } ( 台北:前衛出版
     社,一九九一年十月)
     周陽山, (自由與權威) ( 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0 年)
     南方朔, (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 ( 台北:四季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七
     九年)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編, (透視黨外組黨) ( 台北:風雲論壇社,一九八六年) 。
     胡頌平編著,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 第六冊( 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四年)
     胡煜嘉譯,Thomas B. Gold著,(台灣奇蹟) ( 台北:洞察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段昌國等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 (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七六年)
     施敏輝編, ( 台灣意識論戰選集- -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 ( 台北:前衛出版
     社,一九九0 年三月十五日台灣版第三刷)
     荊知仁, (中國立憲史)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初版)
     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 (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一九八九年)
     高信疆、楊青廬編, (走上街頭- -一九八七台灣民連缸判) ( 高雄:敦理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
     華視公司, (華視一年) ( 台北:華視出版社,一九七二年) 。
     康寧祥, (危機與希望) (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陳芳明, (台灣人的歷史與意識) ( 高雄:敦理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一一, (在時代分合的路口) ( 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七月台灣版)
     一一, (在美麗島的旗幟下) ( 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七月台灣版)
     陳師孟等合著, (解構黨國資本主義- -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 ( 台北:澄社
     報告1`一九九一年九月初版) 。
     陳國祥、祝萍, (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 ( 台北:自立晚報社,一九八七年)
     陳隆志原著,鄭南榕編印, (台灣獨立的展望) ( 台北:自由時代系列叢書第1
     4 號,一九八七年十月台灣版)
     陳獨秀, (陳獨秀自述) ( 台南: 王家出版社,一九六八年)
     陳儀深, (在人間造政治淨土) ( 台北:稻鄉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一一, ((獨立評論〕的民主思想) (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九年)
     章政通, (立足台灣,閱價大陸) ( 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
     尉天騁, (天窗集) ( 台北:藍燈出版社,一九七六年)
     陶百川, (困勉強狷八十年) (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四年)
     許世楷, (台灣新憲法論) ( 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許津橋、蔡詩萍編, {一九八六台灣年度評論} ( 台北:圓神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許福明, (中國國民黨的改造( 一九五0----- 一九五二) } ( 台北:正中書局,一
     九八六年)
     許陽明編, (破繭的台灣- -九0 年代的見證) (台北: 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郭力昕,{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 ( 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一九九0 年)
     國家政策研究中心編「 省籍、族群與國家認同」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國家政
     策研究中心,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二日)
     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編, {台灣當前問題討論會專刊} ( 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
     金會,一九八八年十一月)
     張忠棟, {一年一年又一年} ( 台北:自立晚報社,一九八八年)
     一一一, {胡適﹒ 雷震﹒ 殷海光- -自由主義人物畫像} ( 台北:自立晚報社,一
     九九0 年)
     一一, (胡適五論) ( 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七年)
     一一, (鄉土﹒民族﹒國家) (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七九年)
     張富美編, (台灣問題討論集) ( 台北: 前衛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九月台灣版初
     版)
     張劍寒, {戒嚴法研究} (台北:漢苑出版社,一九七六年)
     彭懷恩, {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 (台北:自立晚報社, 一九八七年)
     一一, {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 (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一九九0 年)。
     一一, (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 (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一九
     八三年)
     雷震著,傅正編, (雷震全集12 :雷震回憶錄〈雷震回憶) (二)} (台北:桂
     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九年)
     董翔飛, {中國憲法與政府} ( 台北:著者印行,一九八七年八月修訂十七版) 。
     黃炳坤主編{"一國兩制"法律問題面面觀} (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一九八九年)
     傅大為, (知識與權力的空間一對文化、學術、教育的基進反省) ( 台北:桂冠
     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0 年)
     楊子, {被寵愛的感覺} (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九年)
     一一, {晝夜記- -楊子專欄}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七六年)
     一一, {揚子論衡} ( 台北:中國論壇社,一九八0 年)
     楊其璟等著, {八0 年代中華民國外交- -透視國際突破} (台北:風雲論壇出版
     社,一九九0 年)
     楊旭聲等著, (七0 年代中華民國外交- -透視外交內幕) (台北:風雲論壇出版
     社,一九九0年)
     楊建新編著, (一國兩制與台灣前途) (北京:華文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楊國樞等著,林和主編, (民主的重創與重創- -澄社文存I) (台北:允晨文化
     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
     葉啟政, (理想與現實:對當前問題的一些看法)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
     限公司,一九八四年)
     蔡百銓譯, Marc J. Cohen 、Emma Teng 編著, (台灣就是台灣(Let Taiwan
     Be Taiwan)} (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台一版)
     廖仁義, (異端觀點- -戰後台灣文化霸權的批判) (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
     司,一九九0 年)
     戰爭機器搜索群編, (歷史如何成為傷口? --「六四」的非官方說法) (台北:
     唐山出版社,一九九0 年六月四日)
     鄭牧心, (台灣議會政治四十年) (台北:自立晚報社, 一九八八年六月二版)。
     鄭瑞城, (透視傳播媒介) (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
     八年)
     蕭公權著,楊肅獻譯, (蕭公權全集之五:翁同穌與戊戌維新) (台北:聯經出
     版事業公司,一九八三年)
     蕭全政主編, (改革憲政) (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一九九0 年)
     , (國防外交白皮書) (台北: 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一九九0年)
     謝長廷, (黨外黨) (台北:關懷之聲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薩孟武, (中國憲法新論) (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五年四版)
     〈瞭望〉周刊海外版編輯部編("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 (北京:新華出版
     社,一九八八年)
     3. 期刊、論文及其他
     王丰, < 「 大中國主義」獨樹一幟? 「 胡秋原震盪」考驗當局! >, (自立早報〉
     ( 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五日)
     王克敬,<信託公司弊案引發金融風暴,致使財經當局嚴防資金私用>, (自立
     早報) , 「 台灣十年專題」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廿五日)。
     王惕吾「 開放社會中的新聞事業」座談會發言, (中央月刊) ,九卷十一期(一
     九七七年九月一日)
     王震邦,<有人過去和我主張相同,現在變了- -專訪胡佛>, (聯合報) (一九
     九0 年六月廿八日)
     于宗先,<于宗先談孫震>, (自立早報) ( 一九九一年十月廿八日)
     田弘茂,<論二號上海公報與台灣前途>, (中國時報)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日)
     司馬文武,<電子怪獸蒙上了眼睛>, (新新聞〉周刊,第一三六期( 一九八九
     年十月十六~廿二日)
     一一,<蔣經園地下有知,也會氣得跳起來>, (新新聞〉周刊,第一六五期( 一
     九九0 年五月七~十三日)
     江迅,<從荒蕪到荒謬: 1945~88>` (人間〉雜誌, 第三十八期( 一九八八年
     十二月)
     朱雲漢,<台灣政黨政治發展的趨勢>, 「 台灣政局的發展:變數、課題、抉擇」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夏威夷:一九九一年七月一日) 。
     余英時,<民主政治正常化邁開了一大步>, (中國時報) ( 一九八六年五月十
     二日)
     呂秀蓮,<中泰賓館事件億述>, (自立晚報) ( 一九八九年九月八日)
     呂亞力,<民主政治崇尚折衷與容忍>, (聯合報) ( 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三日)
     呂東熹,<從本「黨」到本「黨」的一段漫長曲折路- -訪台大歷史系教授張忠
     棟>, ( 自立晚報) ( 一九九二年三月九日)
     李永熾,<獨立運動與民主運動的相即關係>, {自立晚報} ( 一九九一年十月
     三十一日)
     李欣芳,<不民主電視台>, (台灣春秋) ,二卷九期( 一九九0 年七月)
     李筱峰,<二二八與台獨>, (自由時報) (一九九一年二月廿七日)
     李慶榮, (張忠棟的文章值得國人嚴重注意) , (中華雜誌) ,第一七五期(一
     九七八年二月)
     李鴻禧,<國民黨與黨外溝通的來龍去脈>, (八十年代評論) ,康文雄發行(一
     九八六年七月十六日)
     李鴻禧、吳豐山等,<我們為什麼主張制訂基本法? >, (自立晚報) (一九九
     0 年六月廿四日)
     杜去非, (聯經集團與「小組織」的集體行動) , (中華雜誌) ,第一七四期( 一
     九七八年一月)
     吳淑婉製表,<過去四十年,歷任總統重要節慶致詞對中共之稱呼及態度>, (自
     立早報) ( 一九九一年五月一日)
     林山田,<這樣的憲政不亂才怪! >, (民眾日報) (一九九一年四月十日)
     林玉體, (統派堅白旗,獨派大嬴家) , (自立晚報) ( 一九九一年六月九日) 。
     林佳龍,<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一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 , (台
     灣社會研究季刊) ,二卷一期( 一九八九年春季號)
     一一, (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台灣選民政黨支持的比較分析(1983-1
     986年) } (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八年)
     林訓民,<無報禁下的新出版競爭- -雜誌在報禁開放後還有生存空間? >, (財
     訊〉雜誌,第六十一期( 一九八七年四月)
     林進坤、張叔明,<三邊會談>, (時報新聞周刊) ,創刊號(一九八六年六月
     一~七日)
     林蔭庭,<那美好的仗我己打過- -老將劉昌平與楊選堂>, {遠見〉雜誌,第六
     十四期(一九九一年十月)
     林聰吉,<小蜜蜂嗡嗡,大媒體怕怕>, {新新聞〉周刊,第一六六期(一九九
     0 年五月十四~二十日)
     一一,<槍桿子要出政權,老夫子投筆示威>, {新新聞〉周刊,第一六七期(一
     九九0 年五月廿一~廿七日)
     林嘉誠,<由林正杰退出民進黨談起>, {民眾日報} ( 一九九一年六月五日)。
     周伯瑞, <一次夭死的文學革命) , {人間〉雜誌,第三十七期( 一九八八年十
     一月)
     周煦,<雷根對華政策之檢討>, {人與社會} ,八卷四期(一九八一年十月)。
     周揚愚,<傳聲筒的性格何時了?一三家電視台的統治工其性>, {新文化〉雜
     誌,第十六期(一九九0 年五月)
     邱垂亮,<國際上誰會相信台灣在走民主的路>, {首都早報} (一九九0 年五
     月三日)
     金恆煒,<專業知識與職業尊嚴>, {當代〉雜誌,第二十期(一九八七年十二
     月一日)
     胡佛,<台灣威權政治的傘狀結構>,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五期( 一九九
     一年六月)
     一一,<憲政結構的流變與重整>, {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 ,十六卷二期(一
     九八七年一月)
     胡佛、呂亞力等,<我們為什麼主張修憲? >, {自立晚報} (一九九0 年六月廿四日)
     胡佛等,<修憲前夕我們對憲政體制與權力之爭的看法>, {聯合報} (一九九
     二年三月八日)
     胡秋原, <民族主義與財狼、老鼠) , {中華雜誌} ,第一七二期(一九七七年
     十一月)
     侯立朝, <聯經集團三報一刊的七大「政綱」 ) , {中華雜誌} ,第一七三期(一
     九七七年十二月)
     施和悌,<聯合報從此喪失「自由」 ?一自由派學者抵制聯合報系始末>, {財
     訊〉雜誌,第一00 期(一九九0 年七月)
     南方朔, < {大學雜誌〉與現代台灣- -一九七一至七三年的知識分子改革運動〉
     「台灣民主的曲折歷程」研討會論文,澄社主辦(一九九0年九月七日)。
     一一,<我們曾經有過一個黑暗年代- -新聞文化人被政治壓迫的那段歷史>, {新
     新聞〉周刊,第九十八期(一九八九年一月廿三~廿九日)
     南民,<李登輝的光環跌落了! >, {新新聞〉周刊,第一六五期(一九九0 年
     五月七~十三日)
     洪春柳, {中美斷交後圍內政論內容分析_ _ 「 黃河」、「中國論壇」、「八十年
     代」分析比較} (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三年)
     高英茂,<當前外交困境的突破之道>, (中國時報) (一九八七年五月十日)
     韋政遇,<雷震在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的地位>, 「 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研
     討會開幕詞,澄社主辦( 一九九0 年九月七日)
     翁文靜, <朱宗軒替他握筆,金神保專出主意- -宋楚瑜最信賴的兩人) , (新新
     聞〉周刊,第二一五期( 一九九一年四月廿二~廿八日)
     一一,<不是變心,是不懂他們的心- -教授參與選舉的原因與影響>, (新新聞〉
     周刊,第一四四期(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一~十七日)
     一一,<聯合起來反對「聯合」 >, (新新聞〉周刊, 第一七0 期( 一九九0 年
     六月十一~十七日)
     翁秀琪,<一九九O 體檢台灣新聞媒體>, (財訊〉雜誌,第九十五期( 一九九
     0 年二月)
     一,<政黨廣告,規範模糊>, (聯合報) ( 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三日)
     一一,<浩劫後的省思>, (自立晚報) ( 一九八九年六月廿二日)
     徐青雲,<雞蛋碎在銀幕上>, (新新聞〉周刊,第五十七期( 一九八八年四月
     十一~ 十七日)
     徐東海,<我與胡佛,師承不同- - 專訪李鴻禧>, (聯合報) ( 一九九0 年六月
     廿八日)
     馬嘯釗, <40年來的政治逮捕與肅清>, (人間〉雜誌,第三十七期(一九八八
     年十一月)
     唐曉雲,<王惕吾的兩百萬大獎〉、<聯合報的稻草人>, (新新聞〉周刊,第
     三十六期(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六~二二日)
     陳少廷,<台灣正邁向民主與主權獨立的國家>, (自立晚報) ( 一九九一年十
     一月四日)
     陳世耀, < 「 反共宣傳費」小檔案>, (聯合報) ( 一九八九年一月廿五日)
     陳依玫,<李登輝奇招? 險著? >, (自立早報) ( 一九九0 年五月三日)
     陳柔縉,<當宮前青年才俊,翻滾後面目模糊>, (新新聞〉周刊,第二七三期
     (一九九之年五月卅一日~六月六日)
     陳建仲, <國民黨內的「反對黨」 ?) , (自由時報) ( 一九九二年四月廿七日)
     陳國祥等,<孰是孰非? 何去何從? 一黨外「公政會」應否易名登記座談會>,
     〈自立晚報) ( 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一日)
     陳清喜, < 「 黨外」一無黨籍政治人士的「圖騰」 ? >, {聯合報} ( 一九八六
     年五月廿六日)
     陳裕盒,<李登輝順水推舟>, (新新聞〉周刊,第一五九期( 一九九0 年三月
     廿六日~四月一日)
     一一,<牽制力量阻礙二度溝通>, (自立晚報) (一九八六年五月廿四日)
     陳朝平,<從理性溝通邁向民主政治的坦途- -訪楊國樞教授談當前政治情勢>,
     〈中國時報} (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一日)
     習賢德,<當前外交工作的病與憂>, (聯合月刊) ,第五十七期(一九八六年
     四月)
     郭正亮, {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 45-88 ) } (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八年六月)
     許宗力,<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法律問題>, {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 ,第
     九輯(一九八八年六月十五日)
     許慶雄, <台灣主權獨立與國民國家) , 「 台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論文,台灣
     教授協會主辦(一九九一年九月十四日)
     一一,<國民才有權更動憲法>, (自由時報) ( 一九九一年四月十五日)
     黃煌雄, <台灣前途與中華民國主權定位問題) , (民眾日報) ( 一九八八年十
     月廿四日)
     黃輝珍,<民主體商模式開展政治穩定新局- -成功的溝通將發生正面導向作用>,
     〈中國時報) ( 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二日)
     傅大為,<歷史建構、邊睡策略與「中國化」 --對台灣「行為及社會科學中國化」
     提法的思想史研究>, (島嶼邊緣) ,第一期(一九九一年十月)
     曾金監,<大法官會議第二六一號解釋之研究>, (憲政論壇) , 卅八卷二期(一
     九九0 年八月)
     曾嬿卿,<一九九0 台灣報業趨勢- -兩大報仍將壟斷報業市場>, (財訊〉雜誌,
     第九十五期( 一九九0 年二月)
     一一,<雜誌媒體面對不景氣衝擊- -報社相繼停刊、雜誌拉警報>, (財訊〉雜
     誌,第一O 三期(一九九0 年十月)
     張友蟬,<軍方隱匿事實,當局決心嚴懲>, {自立早報} , 「 美麗島事件十周
     年專輯」 (上) (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九日)
     張旭成,<為什麼他們反對統一? > ` -{自由時報} ( 一九九0年四月十九日)
     張作錦,<談報紙的限張和限印>, (聯合報) ( 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三日)
     張叔明,<互讓互重建立共識共信- -訪陶百川先生談對黨內外溝通的期望>, (中
     國時報) ( 一九八六年五月廿九日)
     張忠棟,<雷震與反對黨>, 「 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研討會論文,澄社主
     辦( 一九九0 年九月八日)
     一一「 體撿美麗島事件- -從美麗島事件到許信良返國」座談會發言, (台灣春
     秋) ,二卷二期(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張景為, (報紙報導立法院新聞型態及其與客觀事實之比較) ( 國立政治大學新
     聞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八年七月)
     張慧玲, (民國七十五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期間主要報紙的選舉新聞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九年一月)
     游賢達,<查扣的手從哪裡伸出? >, {新新聞〉周刊,第一二四期( 一九八九
     年七月廿四~三十日)
     董孟郎,<台灣有一部「惡法全書」 >, {新新聞〉周刊,第一二四期( 一九八
     九年七月廿四~三十日)
     一一,<跑軍事新聞的記者,請你注意>, {新新聞〉周刊,第一二四期( 一九
     八九年七月廿四~三十日)
     程弘祺,<軍方如何控制傳播媒體>, {新文化〉雜誌,第十六期( 一九九0 年
     五月)
     馮建三,<讀報紙好像是在看羅生門>, {新新聞〉周刊,第六十四期(一九八
     八年五月三十日~六月五日)
     敦誠,<學院知識分子與大眾媒介> ( 下) , (自立早報) ( 一九九一年四月廿五日)
     彭芸,<選後談電視選舉新聞>, (自立晚報) (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九日)
     一一,<選後平心靜氣談媒體表現>, (自由時報) (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四日)
     童清峰、陳東豪,<對不起,我退出! 國是宴,怎收場? 一專訪退出國是會議學
     者胡佛>, (新新聞〉周刊, 第一七三期( 一九九0 年七月二~八日)
     楊艾俐,<聯合、中時兩大對決> , (天下〉雜誌,第七十八期( 一九八七年十
     一月一日)
     楊森, < 「 新聞黑手」面臨角色轉變的新挑戰>, {財訊〉雜誌,第九十五期( 一
     九九0 年二月)
     楊志弘,<從天安門事件檢視台灣的大眾傳播>, (台灣春秋) ,一卷十一期(一
     九八九年九月)
     楊嘉慧製表,<圍內台獨運動大事紀(一九八六- -一九九一年) >, {自立晚報〉
     (一九九一年十月十三日)
     楊憲宏,<退報- -一種潛藏的社會運動>, {當代〉雜誌,第三十二期(一九八
     八年十二月一日)
     一一,<黨器官宣傳員與愛國>, (台灣春秋) ,二卷五期( 一九九0年三月)
     黎建彬,<論國際體系中結構因素的變化及其對我國的影響>,慶祝國立台灣大
     學創校六十周年校慶「邁向已開發國家- -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研討會論文
     (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日)
     廖福順,<狐退狸隨為了哪樁? 一專訪退出國是會議學者李鴻禧>, {新新聞〉
     周刊,第一七三期( 一九九0 年七月二~ 八日)
     一一一,<當年替人溝通,今朝被人協商- -胡佛與李鴻禧從聯手到分手>, (新新
     聞〉周刊,第一七三期( 一九九0 年七月二~ 八日)
     潘家慶、王石番、謝瀛春,<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 一九八六) >, (新
     聞學研究) ,第四十集( 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一九八八年二
     月一日)
     鄭瑞城,<一九九0 年台灣十大問題評析(九) 一傳播媒體的問題>, {自立晚
     報} ( 一九九一年三月十日)
     一一,<公眾的角色與報業發展>, (聯合報) ( 一九八七年九月十六日)
     一一一,<再渡「電視」這一關>, (自立早報) ( 一九八九年三月六日)
     一一,<需要一場廣電革命>, (自由時報) (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衛揚,<江南命案爆發,國際譚然>, (自立早報) , 「 台灣十年專題」 (一九
     八九年十二月廿六日)
     劉福增,<我們需要一部擁抱台灣的憲法>, (自由時報) ( 一九九一年一月卅
     一日)
     劉廣琳,<國大行使創制複決兩權事宜>, (自立早報) ( 一九八九年一月廿五日)
     劉懿慧, (報紙如何報導國民黨、民進黨二黨候選人的競選活動- -以民國七十八
     年區域立委及縣市長選舉為例)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一
     九九一年六月)
     薛承雄, (媒介支配- -解讀台灣的電視新聞) (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一九八八年六月)
     蕭蘋,<改革步驟,學者看法不一>, (自由時報)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廿四日)
     謝嘉祥, < 「 一個中國」與德國模式>, (民眾日報) ( 一九九一年四月六日)。
     魏貽君,<美麗島事件大審判,反對陣營質量增長>, (自立早報) , 「 台灣十
     年專題」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廿五日)
     魏誠, (自由中國半月刊內容演變與政治主張)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論文,一九八四年六月)
     顏文閂,<溝通僵局中的折衷辦法>, (自立晚報) (一九八六年五月十六日)
     顧長永,<我國發展對外關係的模式,一九七0`" 一九九0> ,中央研究院中山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研討會論文(一九九0
     年六月十四日)
     〈掃蕩〉週刊,第三二九~三四一期(一九八六年五月廿一日~八月十三日)
     〈龍旗〉雜誌,第六十八~七十一期(一九八六年十月~一九八七年一月)
     
     
     Chiu Hungdah (eds . ), Normalizing Relations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oblems, Analysis and Documents (University of Maryland,1978).
     Chou Yangsan and Andrew J. Nathan, "Democrating Transition in Taiwan",
     Asian Survey, 27:3 (March, 1987) .
     Clough, Ralph N. , Island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
     Domes, Jurgen, "Political Differentiation on Taiwan", Asian Survey(Oct.,1981) .
     Duverger, Maurice, Political Parties: 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 (New York: John Wi ley & Sons, 1954).
     Holsti, Ole R.,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An Introduction (Addison -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69) .
     Jacobs, J. Bruce, "Political Opposition and Taiwan`s Political Future",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July ,1981).
     Lee Teng-Hui, China Can Learn From Our Success,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Nov.24, 1989).
     Lerman, Arthur J., "National Elite and Local Politician in Taiwan "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LXX. (Dec . ,1977) .
     McQuai I, Deni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1987, Second Edition) .
     Stinchcombe, Arthur L. , "Social Structure and Politics" in F. I. Greenstein
     and N.W. Polsby,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3(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5) .
     Winckler, Edwin A.,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 The China Quarterly,
     No.99 (Se p . , 1984) .
     Wu Nai-teh,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A Ph. D. Dissertation
     in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7).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