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張參五經文字之研究
作者 李景遠
貢獻者 簡宗梧
李景遠
日期 1989
1989
上傳時間 2-May-2016 17:05:20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
     論文提要
     字樣學,是釐正文字形體筆畫的正訛的學術。考唐代字樣著作,可分為兩大類為兩大類,其一:為經的字樣,其二:為字的字樣,張參所撰五經文字三卷屬於前者。此書為了整理經籍中之異體而撰,故專門考辨經典所見異體字的正訛判定,一字多音等。我們由此書可見唐代異體字之情況及其現象,其產生之原因,為經字樣的面貌,字樣學理論等。
     本論文討論的重點,在於如下四點:(1)討論五經文字之體裁與內容,以究明為經字樣的面貌;(2)將歸納整理把書所見之文字現象,加以分析;(3)究明自此書看異體字產生之原因;(4)究明此書呈現之字樣學理。本文共約二十萬字分六張研討如下:
     第一章:緒論。分為二節,敘述筆者的研究目的及方法,以及五經文字之概說。
     第二章:共分為二節。以分析五經文字之體裁,考察五經文字之編排並解析其解自之體例。
     第三章:共分為二節。分析五經文字之內容,探討其範圍及其經字樣之面貌。
     第四章:共分為四節。探討五經文字所見主文之類別,即乃將其文字變用現象歸納整理為簡化、繁化、改易、通假等。
     第五章:共分為六節。探討五經文字所指陳訛字之類別,亦將其文字變用現象歸納整理為省形例、增形例、部首形近而訛用例、形近而訛用例、形近部分偏旁互相同化而譌作之例,草書隸定例。
     第六章:結論,共分為三節。論述五經文字所見異體字產生之原因,此書呈現的字樣學理及並陳述此書之價值。
     本文初稿寫成時,辭不達意,不妥之處頗多,承蒙簡師宋梧先生在百忙之中逐一訂謬,殷切指導,使我受益非淺,謹此致最深切之敬意與謝忱。此外,本文撰寫過程中,諸位師長以及班上同學,予以指正並提供寶貴意見及資料,特此申謝,惟以筆者才疏學淺,且表達能力不足,固難免有疏漏錯誤之處,尚祈學者先進,不吝賜正是幸。
參考文獻 主要參考書目
     壹、 本書類
     清乾隆四十六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五經文字 故宮博物院藏本 商務印書館景印本
     清乾隆三十三年微波榭遺書本五經文字 台大文學院圖書館藏本
     清嘉慶八年正誼齋叢書本五經文字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本
     清嘉慶年間鉤摹石本五經文字 台大文學院圖書館藏本
     清道光二十九年玲瓏山館叢刻本五經文字 台大文學院圖書館藏本
     清道光年間拓本五經文字 中央圖書館善本室藏本
     清光緒九年後知不足齋叢書本五經文字 台大文學院圖書館藏本
     貳、 史料及專書類
     九經字樣 唐、唐玄度、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景本
     十三經注疏 藝文印書館,台北,民72年七版
     十經文字通正書 清、錢坫,中國書店影印本
     干祿字書 唐,顏元孫,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景印本
     元和姓纂 唐,林實,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景印本
     凡將齋金石叢槁 馬衡,明文出版社,台北,民國七十三年再版
     五經文字箋正 岡井慎吾,台大文學院圖書館藏本
     文字學四種 呂思勉,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台北,一九八七年
     文字學教榣 姜寶昌,山東教育出版社,濟南,一九八七年
     中國文字結構析論 王初慶,文史哲出版社,台北,民七十二年再版
     中國文字與書法 李堅持,木鐸出版社,台北
     中國文字義符通釋例 韓耀隆,文史哲出版社,台北,民七十六年初版
     中國文字構形法例之研究 李靜中,文史哲出版社,台北,民七十二年
     中國文字構造論 戴君仁,世界書局,台北,民六十八年再版
     中國文字學 顧實,商務印書館,台北,民六十六年台一版
     中國文字學 劉國祥,天工書局,台北,民六十七年初版
     中國文字學 容庚,廣文書局,台北,民六十九年四版
     中國文字學 唐蘭,洪氏出版社,台北,民六十九年初版
     中國文字學 潘重規,東大圖書公司,台北,民七十二年再版
     中國文字學 龍宇純,學生書局,台北,民七十三年四版
     中國文字學史 胡樸安,南務印書館,台北,民七十二年台九版
     中國文字學通論 謝雲飛,學生書局,台北,民六十八年六版
     宋元以來俗字譜 劉復興、李家瑞,文海出版社,台北,民六十七年
     汪本隸釋刊誤 黃丕烈,石刻史料新編景本,新文豐出版社,台北
     金石文字辨異十二卷,增補碑別字附拾遺合編 邢澍、羅振鋆、羅振玉,古亭書屋,台北,民五十九年初版
     金石書錄目及補編 容媛,大通書局,台北,民六十三年初版
     金石異體字典 佐野光一編,雄山閣,東京,一九八○年
     金石萃編 清、王昶,石刻史料新編,新文豐出版社
     金石文字記 清、顧炎武,亭林遺書第二函,上海文瑞樓刊
     兩周金文通假字研究 全廣鎮,學生書局,台北,民國七十八年
     孟浩然集 唐,孟浩然,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景印本
     後漢書 宋,范曄,世界書局,台北,民七十年四版
     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 蔣勳,雄獅圖書,台北,民七十五年初版
     唐以前小學書之分類與考證 林明波,東吳大學,台北,民六十四年初版
     唐石經校文 清,顏可均,石經叢刊本,許東方主編
     唐六典 唐,張九齡,商務印書館編四庫全書珍本六集
     唐代字樣二種的研究與索引 西原一行,櫻楓社,東京,一九八四年
     封氏見聞錄 唐,封演,叢書集成初編二七五冊
     春秋三傳異文釋 清,李富孫,別下齋叢書
     書道全集一、二、六 大陸書局,台北,民六十四年初版
     游宦紀聞 張世南,知不足齋書本
     秦漢史 勞榦,文化大學,台北,民六十九年新一版
     草字彙 清,石梁編,上海湳芬樓景本,商務印書館,民三十七年七版
     馬王堆漢墓 弘文館出版社,台北,民七十五年
     偏類碑別字 北川博那編,雄山閣,東京,一九七五年
     現代書法論文選 華正書局,台北,民七十三年初版
     問學集 周祖謨,知仁出版社,台北
     復古編 宋,張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商務印書館
     雲夢秦簡研究 中華書局,北平,一九八一年
     常用古文字字典 王延林編,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
     登科記考 清,徐松,驚聲文物供應公司,台北,民國六十一年
     敦煌俗字譜 潘重規主編,石門圖書公司,台北,民國六十七年
     敦煌書法叢刊 饒宗頤編集,二玄社,東京,一九八三年
     敦煌寶藏 黃永武主編,新文豐出版社,台北,民國七○年
     廣韻聲系 沈兼士主編,大化書局,台北,民國七十三年四版
     經典釋文 唐,陸德明,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景印本
     經典釋文彙校 黃焯,中華書局,北平
     經義考 清,朱彝尊,清乾隆二十年盧見會氏雅兩堂刻本
     經學研究論集 王靜芝等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台北,民國七○年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等奉敕撰,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景印本
     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文物出版社,北平,一九八四年
     新編金石學錄 松丸道雄,汲古書院,東京,一九七六年
     楷法溯源 楊守敬,藝文印書館,台北,民五十九年
     碑帖敘錄 楊震方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一九八二年
     漢字三論 杜學知,藝文印書館,台北,民六十四年初版
     漢字形體學 蔣善國,人民改革出版社
     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 李孝定,聯經出版社,台北,民七十五年初版
     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 梁東漢,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一九八一年五版
     漢字學 蔣善國,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一九八七年
     漢書 漢,班固,世界書局,台北,民六十七年三版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徐仲舒,文史哲出版社,台北,民七十一年初版
     漢語史稿 王力,科學出版社,北平,一九五八年初版
     漢語音諺學 王力,友聯出版社
     漢語音韻學 董同龢,文史哲出版社,台北,民七十二年七版
     漢語語音史 王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平,一九八五年一版
     漢隸分類 文淵閣四庫全書
     漢隸字源 宋,婁機,鼎文書局彙本,台北,民六十七年
     漢簡文字的書法研究 鄭惠美,故宮博物院,台北,民七十三年初版
     漢簡文字類編 王夢鷗,藝文印書館,台北,民六十三年初版
     高明小學編叢 高師明,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台北
     語言學概論 張世祿,中華書局,台北,民四十七年台一版
     說文新附考 清,鈕樹玉,許學叢書第三函,百部叢書集成之八五
     說文重文形體考 許錟輝,文津出版社,台北,一九七三年
     說文通訓定聲 清,朱駿聲,藝文印書館,台北,民國六十四年三版
     說明解字注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藝文印書館,台北,民六十八年五版
     說文解字研究法 學海出版社,台北,民七十五年初版
     說文解字話林正補合編 丁福保,鼎文書局,台北,民七十二年二版
     說文解字敘疏 向夏
     顏氏家訓 北齊,顏之推,商務印書館,台北
     羅雪堂先生全集 羅振玉,大通書局,台北,民國六十一年
     錢起集 唐,錢起,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景印
     增補校碑隨筆 清,方若著,王壯弘增補,上海書畫出版社,上海,一九八一年
     增廣字學舉隅 鐵珊纂集,天一出版社,台北,民六十四年初版
     廣韻 澤存堂藏版,弘道文化公司,台北,民六十一年再版
     潛研堂金石文題跋 清,錢大昕,石刻史料叢書乙編本,藝文印書館
     歷代書法論文選 華正書局,台北,民七十三年初版
     學金石論 楊樹達,商務印書館,上海,民二十六年再版
     曝書亭集 清,朱彝尊,世界書局景印,台北,民國五十二年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敕撰,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景印
     韓昌黎集 唐,韓愈,四庫全書本,商務印書館景印
     參期刊論文類
     上古文字暨其應用之研究 高大威,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七十五年
     干祿字書研究 曾榮汾,文化大中文所博士論文,民七十一年
     中國文字之源流與研究方法之新傾向 馬敘倫,學林月刊第六、七、八輯
     中國文字在秦漢兩代的統一與變異 馮翰文,學記第二期,一九六九年
     中國俗文字演變考 李維棻,淡江大學報第四期,民五十四年
     五經文字的直音和反切 邵榮芬,中國語文一九六四年第三期
     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 張桂光,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一九八六年
     古文字的形旁及其形體演變 高明,古文字研究第四輯,一九八○年
     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 趙誠,古文字研究第十輯,一九八三年
     古文字義近形旁通用問題 張世超,東北師大學報一九八六年第二期
     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 郭鼎堂,考古學報一九七二年第一期
     古代漢字義近形旁通用例 高明,中國語文研究第四期,一九八二年
     先秦古聖文字研究 林素清,台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六十五年
     先秦楚文字研究 許學仁,師大國文所集刊第二十四號,一九八○年
     西漢人物的地理分佈 楊遠,幼獅學誌第一九卷第二期,民七十五年
     西漢石刻文字初探 徐森玉,文物一九六四年第五期
     東漢石刻文字綜述 汪慶正,上海博物館刊第一期,一九八一年
     青銅器銘文中之避諱 羅福頤,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輯
     唐代正字學考 施安昌,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二年第三期
     敦煌卷子俗寫文字與俗文學之研究 潘重規,孔孟月刊,第十八卷十期
     敦煌寫本儒家經籍異文考 蔡主賓,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五十八年
     說文解字重文諧音考 許錟輝,師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五十七年
     漢字簡化之商榷 簡失宗梧,第一屆中國文字學術研討會講稿
     漢字形體演變中的類化問題 王夢華,東北師大學報一九八二年第四期
     漢簡文字研究 徐富昌,正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七十三年
     說文段注發凡 鄭錫元,師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語言發展的內部規律 語文雜誌第七期(香港中國語學會)一九八一年
     增訂碑別字中俗字之研究 凌亦文,輔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論玉篇增刪說文部首-漢字新分部法初探 李孝定,大陸雜誌第七十卷第三期
     論形聲字意符之部位 甄尚靈,中國文化研究彙刊第四卷
     論漢字意符之範圍 甄尚靈,中國文化研究彙刊第三卷
     戰國文字研究 林素清,台大中文所博士論文,民七十三年
     顧藹吉隸辨之研究 河永三,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
     類篇研究 孔仲溫,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民七十四年
     異體字の生成因について立石節子,漢學研究第十五號(日本大學中國文學會),一九七七年
     敦煌出土「時要字樣」殘卷について西原一行,東方學第七十輯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14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簡宗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景遠zh_TW
dc.creator (作者) 李景遠zh_TW
dc.date (日期) 1989en_US
dc.date (日期) 198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y-2016 17:05:20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y-2016 17:05:2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y-2016 17:05:2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514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970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
     論文提要
     字樣學,是釐正文字形體筆畫的正訛的學術。考唐代字樣著作,可分為兩大類為兩大類,其一:為經的字樣,其二:為字的字樣,張參所撰五經文字三卷屬於前者。此書為了整理經籍中之異體而撰,故專門考辨經典所見異體字的正訛判定,一字多音等。我們由此書可見唐代異體字之情況及其現象,其產生之原因,為經字樣的面貌,字樣學理論等。
     本論文討論的重點,在於如下四點:(1)討論五經文字之體裁與內容,以究明為經字樣的面貌;(2)將歸納整理把書所見之文字現象,加以分析;(3)究明自此書看異體字產生之原因;(4)究明此書呈現之字樣學理。本文共約二十萬字分六張研討如下:
     第一章:緒論。分為二節,敘述筆者的研究目的及方法,以及五經文字之概說。
     第二章:共分為二節。以分析五經文字之體裁,考察五經文字之編排並解析其解自之體例。
     第三章:共分為二節。分析五經文字之內容,探討其範圍及其經字樣之面貌。
     第四章:共分為四節。探討五經文字所見主文之類別,即乃將其文字變用現象歸納整理為簡化、繁化、改易、通假等。
     第五章:共分為六節。探討五經文字所指陳訛字之類別,亦將其文字變用現象歸納整理為省形例、增形例、部首形近而訛用例、形近而訛用例、形近部分偏旁互相同化而譌作之例,草書隸定例。
     第六章:結論,共分為三節。論述五經文字所見異體字產生之原因,此書呈現的字樣學理及並陳述此書之價值。
     本文初稿寫成時,辭不達意,不妥之處頗多,承蒙簡師宋梧先生在百忙之中逐一訂謬,殷切指導,使我受益非淺,謹此致最深切之敬意與謝忱。此外,本文撰寫過程中,諸位師長以及班上同學,予以指正並提供寶貴意見及資料,特此申謝,惟以筆者才疏學淺,且表達能力不足,固難免有疏漏錯誤之處,尚祈學者先進,不吝賜正是幸。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及方法………1
     (一) 研究目的………1
     (二) 研究方法………4
     (三) 附加說明………7
     第二節 五經文字略論………10
     (一) 作者………10
     (二) 撰述動機………11
     (三) 版本………13
     第三節 五經文字體制之分析………25
     第一節 五經文字之編排………25
     (一) 編纂體例………25
     (二) 分部之特點………27
     第二節 解字之體例………33
     第三節 五經文字內容之分析………41
     第一節 字數………41
     第二節 蒐字範圍………45
     (一) 注明見於周易者………47
     (二) 注明見於尚書者………48
     (三) 注明見於詩經者………50
     (四) 注明見於周禮者………58
     (五) 注明見於儀禮者………64
     (六) 注明見於禮記者………66
     (七) 注明見於春秋經、春秋傳及左傳者………69
     (八) 注明見於公羊傳者………75
     (九) 注明見於穀梁傳者………76
     (十) 注明見於論語者………77
     (十一)注明見於爾雅者………78
     第三節 為經字樣的面貌………80
     (一) 體例上的不同………80
     (二) 文字觀上的不同………82
     第四節 五經文字所見重文之分類………118
     第一節 繁化………126
     (一) 衍增筆畫………126
     (二) 衍加部份偏旁………127
     (三) 累加形符………127
     (四) 聲符或以繁化字代替………128
     (五) 象形、會意字化為形聲字而繁化………129
     第二節 簡化………131
     (一) 省去部分筆畫………131
     (二) 省去字體結構的次要部分………135
     (三) 省去部分偏旁結構………137
     (四) 省去諧聲偏旁………137
     (五) 省去部分累疊結構………138
     (六) 併合部分並列結構之筆畫………139
     (七) 以簡單符號(或偏旁)代替繁複的部分………140
     (八) 由分體化為合形而省………142
     (九) 詰屈彎曲化為平直方折而省………143
     第三節 改易………146
     (一) 偏旁之移易………146
     (二) 形符義近可通而改易………151
     第四節 通假………166
     (一) 形符相同而聲符相異之例………166
     (二) 聲符相同而形符相異之例………178
     (三) 形符聲符皆異而音同(或音近)之例………184
     (四) 形符聲符皆異而形通音近之例………186
     (五) 某與從某得聲字互相通假之例………190
     第五張 五經文字所謂訛體之分類………193
     第一節 省形例………195
     (一) 省點畫………195
     (二) 省去部分偏旁………195
     (三) 由分體為合而省………196
     (四) 其他……197
     第二節 增形例………198
     (一) 增點畫………198
     (二) 增加形符………199
     (三) 其他………199
     第三節 部首形近而訛用例………200
     第四節 形近而訛用例………214
     (一) 二字形近而訛用………214
     (二) 部分偏旁形近而訛用………215
     第五節 甲字受乙字之同化而譌作之例………216
     (一) 與他字誤合………216
     (二) 一個組合體中部份形近而同化………217
     第六節 草書隸定例………219
     第六章 結論………226
     第一節 五經文字所見異體字產生之原因………226
     (一) 因漢字音化而產生之異體………226
     (二) 因類化而出現異體………234
     (三) 因通假而產生異體………242
     (四) 因避諱而產生異體………243
     (五) 因錯別字的約定俗成而成異體………246
     (六) 因書法習慣而產生異體………249
     (七) 因受行草書的影響而產生異體………250
     第二節 五經文字呈現的字樣學理………253
     (一) 改革部首以合時代需求………253
     (二) 樹立正字的標準………253
     (三) 注重學術而否定通俗字………257
     (四) 辨別形似或形似音近而易混之例………258
     第三節 五經文字在文字學上的價值………262
     (一) 可見隸變之迹………262
     (二) 促進經典文字(包括一般文字)的規範化………267
     (三) 可見俗訛字孳乳之徑路………268
     (四) 可見唐代字音的情況………271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141en_US
dc.title (題名) 張參五經文字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主要參考書目
     壹、 本書類
     清乾隆四十六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五經文字 故宮博物院藏本 商務印書館景印本
     清乾隆三十三年微波榭遺書本五經文字 台大文學院圖書館藏本
     清嘉慶八年正誼齋叢書本五經文字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本
     清嘉慶年間鉤摹石本五經文字 台大文學院圖書館藏本
     清道光二十九年玲瓏山館叢刻本五經文字 台大文學院圖書館藏本
     清道光年間拓本五經文字 中央圖書館善本室藏本
     清光緒九年後知不足齋叢書本五經文字 台大文學院圖書館藏本
     貳、 史料及專書類
     九經字樣 唐、唐玄度、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景本
     十三經注疏 藝文印書館,台北,民72年七版
     十經文字通正書 清、錢坫,中國書店影印本
     干祿字書 唐,顏元孫,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景印本
     元和姓纂 唐,林實,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景印本
     凡將齋金石叢槁 馬衡,明文出版社,台北,民國七十三年再版
     五經文字箋正 岡井慎吾,台大文學院圖書館藏本
     文字學四種 呂思勉,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台北,一九八七年
     文字學教榣 姜寶昌,山東教育出版社,濟南,一九八七年
     中國文字結構析論 王初慶,文史哲出版社,台北,民七十二年再版
     中國文字與書法 李堅持,木鐸出版社,台北
     中國文字義符通釋例 韓耀隆,文史哲出版社,台北,民七十六年初版
     中國文字構形法例之研究 李靜中,文史哲出版社,台北,民七十二年
     中國文字構造論 戴君仁,世界書局,台北,民六十八年再版
     中國文字學 顧實,商務印書館,台北,民六十六年台一版
     中國文字學 劉國祥,天工書局,台北,民六十七年初版
     中國文字學 容庚,廣文書局,台北,民六十九年四版
     中國文字學 唐蘭,洪氏出版社,台北,民六十九年初版
     中國文字學 潘重規,東大圖書公司,台北,民七十二年再版
     中國文字學 龍宇純,學生書局,台北,民七十三年四版
     中國文字學史 胡樸安,南務印書館,台北,民七十二年台九版
     中國文字學通論 謝雲飛,學生書局,台北,民六十八年六版
     宋元以來俗字譜 劉復興、李家瑞,文海出版社,台北,民六十七年
     汪本隸釋刊誤 黃丕烈,石刻史料新編景本,新文豐出版社,台北
     金石文字辨異十二卷,增補碑別字附拾遺合編 邢澍、羅振鋆、羅振玉,古亭書屋,台北,民五十九年初版
     金石書錄目及補編 容媛,大通書局,台北,民六十三年初版
     金石異體字典 佐野光一編,雄山閣,東京,一九八○年
     金石萃編 清、王昶,石刻史料新編,新文豐出版社
     金石文字記 清、顧炎武,亭林遺書第二函,上海文瑞樓刊
     兩周金文通假字研究 全廣鎮,學生書局,台北,民國七十八年
     孟浩然集 唐,孟浩然,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景印本
     後漢書 宋,范曄,世界書局,台北,民七十年四版
     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 蔣勳,雄獅圖書,台北,民七十五年初版
     唐以前小學書之分類與考證 林明波,東吳大學,台北,民六十四年初版
     唐石經校文 清,顏可均,石經叢刊本,許東方主編
     唐六典 唐,張九齡,商務印書館編四庫全書珍本六集
     唐代字樣二種的研究與索引 西原一行,櫻楓社,東京,一九八四年
     封氏見聞錄 唐,封演,叢書集成初編二七五冊
     春秋三傳異文釋 清,李富孫,別下齋叢書
     書道全集一、二、六 大陸書局,台北,民六十四年初版
     游宦紀聞 張世南,知不足齋書本
     秦漢史 勞榦,文化大學,台北,民六十九年新一版
     草字彙 清,石梁編,上海湳芬樓景本,商務印書館,民三十七年七版
     馬王堆漢墓 弘文館出版社,台北,民七十五年
     偏類碑別字 北川博那編,雄山閣,東京,一九七五年
     現代書法論文選 華正書局,台北,民七十三年初版
     問學集 周祖謨,知仁出版社,台北
     復古編 宋,張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商務印書館
     雲夢秦簡研究 中華書局,北平,一九八一年
     常用古文字字典 王延林編,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
     登科記考 清,徐松,驚聲文物供應公司,台北,民國六十一年
     敦煌俗字譜 潘重規主編,石門圖書公司,台北,民國六十七年
     敦煌書法叢刊 饒宗頤編集,二玄社,東京,一九八三年
     敦煌寶藏 黃永武主編,新文豐出版社,台北,民國七○年
     廣韻聲系 沈兼士主編,大化書局,台北,民國七十三年四版
     經典釋文 唐,陸德明,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景印本
     經典釋文彙校 黃焯,中華書局,北平
     經義考 清,朱彝尊,清乾隆二十年盧見會氏雅兩堂刻本
     經學研究論集 王靜芝等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台北,民國七○年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等奉敕撰,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景印本
     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文物出版社,北平,一九八四年
     新編金石學錄 松丸道雄,汲古書院,東京,一九七六年
     楷法溯源 楊守敬,藝文印書館,台北,民五十九年
     碑帖敘錄 楊震方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一九八二年
     漢字三論 杜學知,藝文印書館,台北,民六十四年初版
     漢字形體學 蔣善國,人民改革出版社
     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 李孝定,聯經出版社,台北,民七十五年初版
     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 梁東漢,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一九八一年五版
     漢字學 蔣善國,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一九八七年
     漢書 漢,班固,世界書局,台北,民六十七年三版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徐仲舒,文史哲出版社,台北,民七十一年初版
     漢語史稿 王力,科學出版社,北平,一九五八年初版
     漢語音諺學 王力,友聯出版社
     漢語音韻學 董同龢,文史哲出版社,台北,民七十二年七版
     漢語語音史 王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平,一九八五年一版
     漢隸分類 文淵閣四庫全書
     漢隸字源 宋,婁機,鼎文書局彙本,台北,民六十七年
     漢簡文字的書法研究 鄭惠美,故宮博物院,台北,民七十三年初版
     漢簡文字類編 王夢鷗,藝文印書館,台北,民六十三年初版
     高明小學編叢 高師明,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台北
     語言學概論 張世祿,中華書局,台北,民四十七年台一版
     說文新附考 清,鈕樹玉,許學叢書第三函,百部叢書集成之八五
     說文重文形體考 許錟輝,文津出版社,台北,一九七三年
     說文通訓定聲 清,朱駿聲,藝文印書館,台北,民國六十四年三版
     說明解字注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藝文印書館,台北,民六十八年五版
     說文解字研究法 學海出版社,台北,民七十五年初版
     說文解字話林正補合編 丁福保,鼎文書局,台北,民七十二年二版
     說文解字敘疏 向夏
     顏氏家訓 北齊,顏之推,商務印書館,台北
     羅雪堂先生全集 羅振玉,大通書局,台北,民國六十一年
     錢起集 唐,錢起,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景印
     增補校碑隨筆 清,方若著,王壯弘增補,上海書畫出版社,上海,一九八一年
     增廣字學舉隅 鐵珊纂集,天一出版社,台北,民六十四年初版
     廣韻 澤存堂藏版,弘道文化公司,台北,民六十一年再版
     潛研堂金石文題跋 清,錢大昕,石刻史料叢書乙編本,藝文印書館
     歷代書法論文選 華正書局,台北,民七十三年初版
     學金石論 楊樹達,商務印書館,上海,民二十六年再版
     曝書亭集 清,朱彝尊,世界書局景印,台北,民國五十二年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敕撰,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景印
     韓昌黎集 唐,韓愈,四庫全書本,商務印書館景印
     參期刊論文類
     上古文字暨其應用之研究 高大威,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七十五年
     干祿字書研究 曾榮汾,文化大中文所博士論文,民七十一年
     中國文字之源流與研究方法之新傾向 馬敘倫,學林月刊第六、七、八輯
     中國文字在秦漢兩代的統一與變異 馮翰文,學記第二期,一九六九年
     中國俗文字演變考 李維棻,淡江大學報第四期,民五十四年
     五經文字的直音和反切 邵榮芬,中國語文一九六四年第三期
     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 張桂光,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一九八六年
     古文字的形旁及其形體演變 高明,古文字研究第四輯,一九八○年
     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 趙誠,古文字研究第十輯,一九八三年
     古文字義近形旁通用問題 張世超,東北師大學報一九八六年第二期
     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 郭鼎堂,考古學報一九七二年第一期
     古代漢字義近形旁通用例 高明,中國語文研究第四期,一九八二年
     先秦古聖文字研究 林素清,台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六十五年
     先秦楚文字研究 許學仁,師大國文所集刊第二十四號,一九八○年
     西漢人物的地理分佈 楊遠,幼獅學誌第一九卷第二期,民七十五年
     西漢石刻文字初探 徐森玉,文物一九六四年第五期
     東漢石刻文字綜述 汪慶正,上海博物館刊第一期,一九八一年
     青銅器銘文中之避諱 羅福頤,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輯
     唐代正字學考 施安昌,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二年第三期
     敦煌卷子俗寫文字與俗文學之研究 潘重規,孔孟月刊,第十八卷十期
     敦煌寫本儒家經籍異文考 蔡主賓,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五十八年
     說文解字重文諧音考 許錟輝,師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五十七年
     漢字簡化之商榷 簡失宗梧,第一屆中國文字學術研討會講稿
     漢字形體演變中的類化問題 王夢華,東北師大學報一九八二年第四期
     漢簡文字研究 徐富昌,正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七十三年
     說文段注發凡 鄭錫元,師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語言發展的內部規律 語文雜誌第七期(香港中國語學會)一九八一年
     增訂碑別字中俗字之研究 凌亦文,輔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論玉篇增刪說文部首-漢字新分部法初探 李孝定,大陸雜誌第七十卷第三期
     論形聲字意符之部位 甄尚靈,中國文化研究彙刊第四卷
     論漢字意符之範圍 甄尚靈,中國文化研究彙刊第三卷
     戰國文字研究 林素清,台大中文所博士論文,民七十三年
     顧藹吉隸辨之研究 河永三,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
     類篇研究 孔仲溫,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民七十四年
     異體字の生成因について立石節子,漢學研究第十五號(日本大學中國文學會),一九七七年
     敦煌出土「時要字樣」殘卷について西原一行,東方學第七十輯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