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郭沫若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 : 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為中心的討論
作者 潘光哲
貢獻者 閻沁恆
潘光哲
日期 1991
1990
上傳時間 2-May-2016 17:06:19 (UTC+8)
摘要 目錄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與歷史學....................1
     第二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初生14
     第三節 郭沫若的生平與著述....................30
     第二章 從泛神論詩人到馬克思主義史學家.................... 40
     第一節 郭沫若思想的轉向: 走向馬克思主義之路....................40
     第二節 清算過往與待望未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現實意涵....................56
     第三章 承繼恩格斯,摩爾根和羅振玉、王國維--揭穿中國合代社會奧秘的鑰匙.................... 69
     第一節 從生產工具的變革著手....................71
     第二節 從蒙昧到文明.................... 80
     第三節 舊學城壘上的異樣光輝.................... 96
     第四章 理論與材料:中國寸代社會的爭論.................... 107
     第一節 殷代社會性質的爭論.................... 108
     第二節 「殷周變革論」?....................120
     第三節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從奴隸制到封建制........................................ 141
     第四節 「公式或材料?」.................... 1 6 9
     第五章 結論....................189
     第一節 「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194
     第二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前景....................21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郭沫若著作
     1史學著作
     <周易的時代背景與精神生產>,<東方雜誌),第25 卷 第21 、22 號,1928 年11月10 日、25 日。
     <詩書時代的社會變革與其思想上的反映>, 《東方雜誌》,第26 卷第8 、9 、11、12 號,1929 年4 月25 日, 5 月10 日、6月10 日、25 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上海,群益出版社,1947 年4 月( 1947 年版)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 年10 月,新二版( 1964 年版)
     (青銅時代) ,重慶,文治出版社, 1945 年3 月。
     (十批判書) ,重慶,群益出版社,1945 年9 月。
     (歷史人物) ,上海,海燕書店,1948 年5 月。
     〈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
     〈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甲骨文字研究 ,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1 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2 年9 月。
     2.文集/ 資料集
     〈今昔蒲劍》,上海,海燕書店, 1947 年7 月。
     《天地玄黃》,上海,新文藝出版社, 1952 年1月,新二版。
     〈郭沫若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吐,1985 年2月
     〈郭沫若佚文集》,王錦厚等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8 年11月。
     〈郭沫若專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年8 月。
     〈郭沫若研究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6年8 月。
     3自傳/書信
     〈學生時代》〈沫若自傳〉第2 卷,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分店版,1978 年11 月。
     〈郭沫若書簡(致容庚)〉,當憲通編注,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 年5 月。
     二、郭沫若研究文獻(分類編次)
     1 .專書
     王繼權、董煒鋼編,〈郭沫若年譜〉,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4 月。
     龔濟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譜〉 ,天津人民出版社。
     楊殷夫, (郭沫若前傳),重慶出版社,1987 年4 日重版;1938 年版。
     史劍,〈郭沫若批判〉,香港亞洲出版社, 1954 年5 月。
     卜慶華,〈郭沫若評傳〉,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 年4 月。
     陳永志,〈郭沫若傳略〉,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年1 月。
     黃侯興,〈郭沫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3 月。
     龔濟民、方(二念,〈郭沫若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 年3 月。
     李保均, 〈郭沫若青年時代評傳〉 ,重慶出版社,1984 年7 月。
     黃侯興,〈郭沫若的文學道路〉 (修訂本) ,天澤人民出版社, 1983 年9 月第2 版。
     黃侯興,〈郭沫若的文藝思想論稿〉 ,天澤人民出版社,1985 年6 月。
     金達凱,〈郭沫若總論--三十至八十年代中共文化活動的縮影〉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年9 月。
     王錦厚,〈郭沫若學術論辯〉,成都出版社,1990 年6 月。
     黃侯興,〈郭沫若文學研究管窺〉 ,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年11月。
     2.論文
     尹達,<郭沫若>,收入:陳清泉等編,〈中國史學家評傳〉下冊,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年4 月。
     劉茂林,<郭沫若>,收入:劉啟林主編,〈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名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 年6 月。
     丁國成等,<郭沫若>收入:氏著,〈中國作家筆記探源〉第一冊,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86 年10 月。
     艾揚,<試論郭沫若前期思想的發展>,原刊:〈躍進文學叢刊〉第2 期,上海,新文藝出版社, 1958 年5 月;收入:〈郭沫若專集〉 ,第1冊。
     陳永志,<郭沫若泛神論思想的發展過程>,原刊《文藝論叢》第8 輯,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 年版,收入《郭沫若研究資料》,中冊。
     谷輔林,<郭沫若世界觀中的泛神論問題>,收入(郭沫若研究論集) ,第二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年4 月。
     樂齊,<“把頭i里到水平線下"—一九二四年宜興之行在郭沫若思想轉變中的地位>,收入(郭沫若研究論集) ,第二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年4 月。
     黃烈,<郭沫若在史學上的貢獻>,收入《郭沫若研究》「學術座談會專輯」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 年8 月。
     楊均照,周亞琴,<從〈豕蹄》看郭沫若的愛國主義>,收入:中國郭沫若研究會〈郭沫若研究》編輯部編, ( 煉獄式的愛國主義者的戰鬥一生--郭沫若愛國主義思想論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 年8 月。
     方詩銘、劉修明,<“只有忠實於事實,才能忠實於真理"--堅持我國馬克思主義史學開拓者郭沫若的正確道路>,收入:〈郭沫若研究} ,第一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 年8月。
     逯耀東,<郭沫若古史研究的心路歷程>,收入;氏著,〈史學危機的呼聲}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11月。
     謝保成,<郭沫若史學研究的重要時期--郭沫若治史道路研究>,收入(郭沫若研究) ,第4 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8 年4 月。
     林明華,<郭沫若修改文稿芻議>,收入(郭沫若研究〉,第六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8 年5 月。
     王嶽,<郭沫若和比較史學>,收入( 郭沫若研究》第六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8 年5 月。
     彭靜中,<中國甲骨學研究的里程碑--學習郭老的〈卜辭通纂》等等甲骨學著作>,收入:樂山師專郭沫若研究室編,〈郭沫若研究論叢)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8 年8 月。
     方詩銘、劉修明,<“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評〈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 `收入:中國郭沫若研究學會,巴蜀文化研究基金會編, {郭沫若史學研究} ,成都出版社,1990 年6 月。
     三、其他論著
     專書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恩室編, 《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 ,北京,人民出版缸,1983 年3 月。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研究室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 北京,三聯書店,1959 年12 月。
     王炯華,《李達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 ,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1988 年5 月。
     王國維, 《觀堂集林》 , 《王國維遺書》版,上海古籍書店影印, 1983 年9 月。
     王瑤, (中國新文學史稿)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年11月修訂重版。
     〈尹達史學論著選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年9 月。
     〈毛澤東選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年7 月,橫排四卷本。
     白壽彝, (中國史學史) ,第一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8 月。
     江金太, (剖析法國大革命) ,臺北,森大圖書有限公司,1989 年2 月。
     朱浤源(同盟會的革命理論)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5 年6 月。
     呂芳上, (朱執信與中國革命) ,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會, 1978 年6 月。
     呂芳上, (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年4 月。
     呂振羽, (史兩期中國社會研究) ,北平,人文書店,1934 年9 月再版。
     呂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 , (《中國原始祖會史》補訂本) ,北京,三聯書店, 1961 年12 月。
     呂振羽(殷周時代的中國社會) ,北京,三聯書店,1962 年6 月版。
     呂振羽, (史學研究論文集) ,上海,華東人民出版,1954 年7 月。
     呂辰羽,〈史論集〉北京,三聯書店,1960 年9 月。
     〈呂辰羽史論選集〉江明、桂遵義選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9 月。
     〈李大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12 月。
     周子東等, ( 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論戰) ,上海,知識出版社, 1987 年11月。
     〈周恩來選集)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12 月。
     周佛海, ( 任矣集) ,上海,古今出版社,1943 年版。
     吳安家, <中共史學批判論集}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9 年10 月。
     吳安家, (中共史學新探)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3 年9 月。
     吳浩坤,潘悠, ( 中國甲骨學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12 月。
     林甘泉等, (中國古代史分期討論五十年,1929-1979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8 月。
     金景芳, (古史論集) ,濟南,齊魯書社,1981 年7 月。
     金景芳, <中國奴隸社會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7 月。
     胡頌平編著,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4 年5 月。
     胡培兆,林圃, (資本論在中圍的傳播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 年5 月。
     〈侯外廬史學論文選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年1 月。
     孫乃修, (屠格涅夫與中國) ,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年12 月。
     陶希聖 (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 ,臺北,食貨出版社重印,1979 年4 月臺四版;1929 年4 月上海版。
     陶希聖〈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海,南強書局,1929 年4 月。
     陶希聖〈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臺北,食貨出版社重印,1979 年4 月臺四版, 1931 年3 月上海版。
     陶希聖, (潮流與點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6 月再版。
     〈范文瀾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年4 月。
     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 ,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年2 月6 版。
     陳公博, (苦笑錄) ....................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79 年。
     陳旭麓主編, 〈五四以來政派及其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12 月。
     郭華倫〈中共史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1978 年6 月3 版。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 ,北平,人文書店,1936 年。
     許冠三, 〈新史學九十年,1900- 〉,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8 年。
     逯耀東,〈中共史學的發展與演變〉,臺北,報文化出版公司, 1979 年11月。
     逯耀東,〈史學危機的呼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11月。
     黃修榮,〈中間現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 年11月。
     黃修榮,〈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史〉,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89 年7 月。
     黃美真等編,〈上海大學史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 年2 月。
     彭明, (五四運動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4 月。
     張允侯等編, (五四時期的社團) ,北京, 三聯書店,1979 年4 月。
     張忠棟, {胡適五論} ,臺北,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年5 月。
     張國燾, (我的回憶) ,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1971 年。
     張廣志, ( 奴隸缸會並非人類歷史發展必經階段研究) ,青海人民出版祉, 1988 年。
     葉汝賢,〈唯物史觀發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 年2 月。
     鄧拓,〈論中國歷史的幾個問題〉 ,北京,三聯書店,1959 年11月第1版, 1979 年4 月第2版。
     鄭學稼,〈第三國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10 月。
     鄭學稼,〈魯迅正傳〉,臺北,時報文出版公司, 1978 年7 月增訂初版。
     鄭學稼,〈社會史論戰簡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11月
     鄭學稼,〈中共興亡史〉,第、二卷,臺北,著者自印,1984 年6 月再版。
     鄭學稼,〈陳獨秀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989年3月。
     《翦白贊歷史論文選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年2月。
     〈蔡和森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年3 月。
     戴知賢〈十年內戰時期的革命文化運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8 年3 月。
     2.資料集
     高軍編,〈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
     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譯資料室、現代中國哲學教研室編,〈中國現代哲學史教學資料選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8 年6 月。
     3.論文/回憶錄文章
     王伯平,<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之發軔>,《讀書雜誌》,2卷7 、8 期,1932 年8 月1 日。
     王學典,<翦伯贊與中國歷史科學的理論建設>《歷史研究》,1990年第3期
     王錦泉,<略論創造社--兼及與文學研究會的論爭>《郭沫若研究》,第5 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8 年5 月。
     朱自清,<導言>〈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臺北,業強出版社景印, 1990 年3月臺一版。
     杜維運,<西方史學輸入中國考>, 收入: 氏著,〈聽濤集〉,臺北,弘文館出版社, 1985 年11月。
     杜正勝,<中國社會史研究的探索—特從理論、方法與資料,課題論>,收入;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主編〈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中,編者印行,1991 年2 月。
     李麥麥,<評郭沫若底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讀書雜誌〉2 卷6 期, 1932 年6 月4 日。
     李季,<對於中國社會史論戰的貢獻與批評>,〈讀書雜誌〉,2 卷2 、3 期,1932 年3 月30 日四版。
     李祖德,<中國古史分期問題討論綜述>,收入;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年1月。
     周予同,<五十年來之中國新史學>,收入:杜維運,陳錦忠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 ,第三冊, 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 年3 月。
     周紹湊,<對於詩書時代的社會變革及其思想之反映的質疑>, 〈讀書雜誌} , 1 卷4 、5 期,1932 年什月31 日五版。
     胡治熙,<緬懷憧師>,收入: 〈回憶懂代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5 月。
     胡適,<我們走那條路>,收入: 〈胡適論學近著〉,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5 年。
     胡漢民,<中國哲學史之唯物位研究>, 〈建設〉,第4 卷第3 、4 期,1919 年10 月、11月。
     胡漢民,<階級與道德學說>,〈建設〉,第4 卷第6 期,1920 年1 月。
     胡漢民,<從經濟的基礎觀察家庭制度>,〈建設〉,第2卷第4 期, 1920 年5 月。
     胡鐘達,<再評五種生產方式說>,〈歷史研究〉1986年第1期。
     侯外廬, < 我對於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回憶錄之七>,〈中國哲學》,第9 輯,北京,三聯書店, 1983 年2 月。
     侯外廬, < 韌的追求〈節錄) > `收入:南方局黨史資料編輯小組編,〈南方局黨史資料﹒六﹒文化工作) ,重慶出版社,199 0 年6 月。
     馬伯樂,<評郭沫若近著二種>,陸侃如譯,〈燕京文學年報〉,第2 期,1936 年5 月。
     陶希聖,<中國社會形式發達過程的新估定>,〈讀書雜誌〉 2 卷7 、8 期,1932 年8 月1 日。
     陳邦國, < 中國歷史發展的道路>,〈讀書雜誌〉, 1卷4 、5 期, 1 932 年11月31 日五版。
     梁園東,<中國社會各階段的討論>,〈讀書雜誌〉, 2 卷7 、8 期,1932 年8 月4 日。
     程憬,<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圖書評論》,1卷2 期,1932 年10 月。
     頂觀奇,<論五種生產方式理論的形成>,〈歷史研究〉1987年第6期
     稽文甫,<序>,馬乘風,《中國經濟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聞一多,<女神之時代精神> , 原刊: 〈創造週報〉,第4號,1923 年6 月3 日,收入: 〈聞一多選集》5 第一卷,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1987 年6 月。
     葉桂生、劉茂林, <中國社會史論戰與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形成>, 〈郭沫若研究) 「學術座談會專輯」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 年8 月。
     鄧明以<共產黨宣言是怎樣傳播到中國來的>,收入:〈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年3 月。
     蔣永敏,<胡漢民提倡女權之思想及其成就>,收入:氏著,〈胡漢民先生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年4 月。
     劉興華,<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 1 899 - 1 923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刊稿, 1987 年。
     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序言>,收入(瞿秋日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年6 月。
     四、英文論著
     P. Abrams, Historical Sociology , Somerest Open Books,1982.
     J. Cannon, et. al.,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Historian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8.
     M, Carnoy,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 984.
     G.A. Cohen, 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 A Defens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A. Dirlik, Revolution and History, 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1919-1937, Berkeley & L.A., Calif.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A. Dirlik, "Ta’o Hsi-sheng : the Social Limits of Change", in: C.
     Furth, ed., The Limits of Chang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J. Elster, Making Sense of Marx,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A. Feuerwerker, ed., History in Communist China, Cambridge,
     Mass. : The M.I.T. Press, 1968.
     P. Frolich, Rosa Luxemburg : Her Life and Work, trans. by E.
     Fitzgerald, N.Y.: Howard Fertig, 1969.
     B. Hindess and P. Q. Hirst, Pre-Capitalist Modes of Production,
     London: PKP.
     E. Hobsbawm, "History from Below- -Some Reflections" in :
     F. Karntz, ed., History From Below,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1988.
     G. G. Iggers, New Directions European Historiography, Middletown,
     Ccnnect. :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 975, (vevised edition.)
     H. J . Kaye, The British Marxist Historians, Oxford: Polity
     Press, 1 984.
     M. Meisner,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nd. printing, 1 969.
     P.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 the "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S. H. Rigby , Marxism and History,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7 .
     W. H. Shaw, Marx`s Theory of History, Stanford, Califo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
     E. P. Thompson, "The Proverty of Theory", in his The Proverty
     of Theory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 Merlin Press, 1 978.
     五、馬思等人原著
     1.馬克思
     K. Marx, Grundrisse : Foundations of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trans, and foreword by M. Nicolans, Harmondsworth :
     Penguin, 1973.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草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1980年8月。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Dobb, N.Y. :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2 printing.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年竹月,頁7-110
     K. Marx, Capital, vol. I, trans. by B. Fowke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6.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
     2.恩格斯
     F. Engels,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N. Y. :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9月。
     3.摩爾根
     L. H. Morgan, Ancient Society, ed. by L. A. White, Cambridge,
     Mass. The Be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originaliy published in 1887.
     摩爾根,《古代社會》,楊東?,馬雍、馬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年8月
     4.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列寧全集》 《第二版》
     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5.斯大林,《論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斯大林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09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閻沁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潘光哲zh_TW
dc.creator (作者) 潘光哲zh_TW
dc.date (日期) 1991en_US
dc.date (日期) 199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y-2016 17:06:19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y-2016 17:06:1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y-2016 17:06:1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509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973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目錄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與歷史學....................1
     第二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初生14
     第三節 郭沫若的生平與著述....................30
     第二章 從泛神論詩人到馬克思主義史學家.................... 40
     第一節 郭沫若思想的轉向: 走向馬克思主義之路....................40
     第二節 清算過往與待望未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現實意涵....................56
     第三章 承繼恩格斯,摩爾根和羅振玉、王國維--揭穿中國合代社會奧秘的鑰匙.................... 69
     第一節 從生產工具的變革著手....................71
     第二節 從蒙昧到文明.................... 80
     第三節 舊學城壘上的異樣光輝.................... 96
     第四章 理論與材料:中國寸代社會的爭論.................... 107
     第一節 殷代社會性質的爭論.................... 108
     第二節 「殷周變革論」?....................120
     第三節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從奴隸制到封建制........................................ 141
     第四節 「公式或材料?」.................... 1 6 9
     第五章 結論....................189
     第一節 「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194
     第二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前景....................217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與歷史學....................1
     第二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初生14
     第三節 郭沫若的生平與著述....................30
     第二章 從泛神論詩人到馬克思主義史學家.................... 40
     第一節 郭沫若思想的轉向: 走向馬克思主義之路....................40
     第二節 清算過往與待望未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現實意涵....................56
     第三章 承繼恩格斯,摩爾根和羅振玉、王國維--揭穿中國合代社會奧秘的鑰匙.................... 69
     第一節 從生產工具的變革著手....................71
     第二節 從蒙昧到文明.................... 80
     第三節 舊學城壘上的異樣光輝.................... 96
     第四章 理論與材料:中國寸代社會的爭論.................... 107
     第一節 殷代社會性質的爭論.................... 108
     第二節 「殷周變革論」?....................120
     第三節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從奴隸制到封建制........................................ 141
     第四節 「公式或材料?」.................... 1 6 9
     第五章 結論....................189
     第一節 「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194
     第二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前景....................217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092en_US
dc.title (題名) 郭沫若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 : 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為中心的討論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郭沫若著作
     1史學著作
     <周易的時代背景與精神生產>,<東方雜誌),第25 卷 第21 、22 號,1928 年11月10 日、25 日。
     <詩書時代的社會變革與其思想上的反映>, 《東方雜誌》,第26 卷第8 、9 、11、12 號,1929 年4 月25 日, 5 月10 日、6月10 日、25 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上海,群益出版社,1947 年4 月( 1947 年版)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 年10 月,新二版( 1964 年版)
     (青銅時代) ,重慶,文治出版社, 1945 年3 月。
     (十批判書) ,重慶,群益出版社,1945 年9 月。
     (歷史人物) ,上海,海燕書店,1948 年5 月。
     〈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
     〈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甲骨文字研究 ,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1 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2 年9 月。
     2.文集/ 資料集
     〈今昔蒲劍》,上海,海燕書店, 1947 年7 月。
     《天地玄黃》,上海,新文藝出版社, 1952 年1月,新二版。
     〈郭沫若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吐,1985 年2月
     〈郭沫若佚文集》,王錦厚等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8 年11月。
     〈郭沫若專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年8 月。
     〈郭沫若研究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6年8 月。
     3自傳/書信
     〈學生時代》〈沫若自傳〉第2 卷,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分店版,1978 年11 月。
     〈郭沫若書簡(致容庚)〉,當憲通編注,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 年5 月。
     二、郭沫若研究文獻(分類編次)
     1 .專書
     王繼權、董煒鋼編,〈郭沫若年譜〉,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4 月。
     龔濟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譜〉 ,天津人民出版社。
     楊殷夫, (郭沫若前傳),重慶出版社,1987 年4 日重版;1938 年版。
     史劍,〈郭沫若批判〉,香港亞洲出版社, 1954 年5 月。
     卜慶華,〈郭沫若評傳〉,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 年4 月。
     陳永志,〈郭沫若傳略〉,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年1 月。
     黃侯興,〈郭沫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3 月。
     龔濟民、方(二念,〈郭沫若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 年3 月。
     李保均, 〈郭沫若青年時代評傳〉 ,重慶出版社,1984 年7 月。
     黃侯興,〈郭沫若的文學道路〉 (修訂本) ,天澤人民出版社, 1983 年9 月第2 版。
     黃侯興,〈郭沫若的文藝思想論稿〉 ,天澤人民出版社,1985 年6 月。
     金達凱,〈郭沫若總論--三十至八十年代中共文化活動的縮影〉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年9 月。
     王錦厚,〈郭沫若學術論辯〉,成都出版社,1990 年6 月。
     黃侯興,〈郭沫若文學研究管窺〉 ,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年11月。
     2.論文
     尹達,<郭沫若>,收入:陳清泉等編,〈中國史學家評傳〉下冊,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年4 月。
     劉茂林,<郭沫若>,收入:劉啟林主編,〈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名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 年6 月。
     丁國成等,<郭沫若>收入:氏著,〈中國作家筆記探源〉第一冊,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86 年10 月。
     艾揚,<試論郭沫若前期思想的發展>,原刊:〈躍進文學叢刊〉第2 期,上海,新文藝出版社, 1958 年5 月;收入:〈郭沫若專集〉 ,第1冊。
     陳永志,<郭沫若泛神論思想的發展過程>,原刊《文藝論叢》第8 輯,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 年版,收入《郭沫若研究資料》,中冊。
     谷輔林,<郭沫若世界觀中的泛神論問題>,收入(郭沫若研究論集) ,第二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年4 月。
     樂齊,<“把頭i里到水平線下"—一九二四年宜興之行在郭沫若思想轉變中的地位>,收入(郭沫若研究論集) ,第二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年4 月。
     黃烈,<郭沫若在史學上的貢獻>,收入《郭沫若研究》「學術座談會專輯」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 年8 月。
     楊均照,周亞琴,<從〈豕蹄》看郭沫若的愛國主義>,收入:中國郭沫若研究會〈郭沫若研究》編輯部編, ( 煉獄式的愛國主義者的戰鬥一生--郭沫若愛國主義思想論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 年8 月。
     方詩銘、劉修明,<“只有忠實於事實,才能忠實於真理"--堅持我國馬克思主義史學開拓者郭沫若的正確道路>,收入:〈郭沫若研究} ,第一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 年8月。
     逯耀東,<郭沫若古史研究的心路歷程>,收入;氏著,〈史學危機的呼聲}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11月。
     謝保成,<郭沫若史學研究的重要時期--郭沫若治史道路研究>,收入(郭沫若研究) ,第4 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8 年4 月。
     林明華,<郭沫若修改文稿芻議>,收入(郭沫若研究〉,第六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8 年5 月。
     王嶽,<郭沫若和比較史學>,收入( 郭沫若研究》第六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8 年5 月。
     彭靜中,<中國甲骨學研究的里程碑--學習郭老的〈卜辭通纂》等等甲骨學著作>,收入:樂山師專郭沫若研究室編,〈郭沫若研究論叢)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8 年8 月。
     方詩銘、劉修明,<“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評〈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 `收入:中國郭沫若研究學會,巴蜀文化研究基金會編, {郭沫若史學研究} ,成都出版社,1990 年6 月。
     三、其他論著
     專書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恩室編, 《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 ,北京,人民出版缸,1983 年3 月。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研究室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 北京,三聯書店,1959 年12 月。
     王炯華,《李達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 ,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1988 年5 月。
     王國維, 《觀堂集林》 , 《王國維遺書》版,上海古籍書店影印, 1983 年9 月。
     王瑤, (中國新文學史稿)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年11月修訂重版。
     〈尹達史學論著選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年9 月。
     〈毛澤東選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年7 月,橫排四卷本。
     白壽彝, (中國史學史) ,第一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8 月。
     江金太, (剖析法國大革命) ,臺北,森大圖書有限公司,1989 年2 月。
     朱浤源(同盟會的革命理論)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5 年6 月。
     呂芳上, (朱執信與中國革命) ,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會, 1978 年6 月。
     呂芳上, (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年4 月。
     呂振羽, (史兩期中國社會研究) ,北平,人文書店,1934 年9 月再版。
     呂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 , (《中國原始祖會史》補訂本) ,北京,三聯書店, 1961 年12 月。
     呂振羽(殷周時代的中國社會) ,北京,三聯書店,1962 年6 月版。
     呂振羽, (史學研究論文集) ,上海,華東人民出版,1954 年7 月。
     呂辰羽,〈史論集〉北京,三聯書店,1960 年9 月。
     〈呂辰羽史論選集〉江明、桂遵義選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9 月。
     〈李大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12 月。
     周子東等, ( 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論戰) ,上海,知識出版社, 1987 年11月。
     〈周恩來選集)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12 月。
     周佛海, ( 任矣集) ,上海,古今出版社,1943 年版。
     吳安家, <中共史學批判論集}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9 年10 月。
     吳安家, (中共史學新探)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3 年9 月。
     吳浩坤,潘悠, ( 中國甲骨學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12 月。
     林甘泉等, (中國古代史分期討論五十年,1929-1979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8 月。
     金景芳, (古史論集) ,濟南,齊魯書社,1981 年7 月。
     金景芳, <中國奴隸社會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7 月。
     胡頌平編著,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4 年5 月。
     胡培兆,林圃, (資本論在中圍的傳播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 年5 月。
     〈侯外廬史學論文選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年1 月。
     孫乃修, (屠格涅夫與中國) ,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年12 月。
     陶希聖 (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 ,臺北,食貨出版社重印,1979 年4 月臺四版;1929 年4 月上海版。
     陶希聖〈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海,南強書局,1929 年4 月。
     陶希聖〈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臺北,食貨出版社重印,1979 年4 月臺四版, 1931 年3 月上海版。
     陶希聖, (潮流與點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6 月再版。
     〈范文瀾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年4 月。
     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 ,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年2 月6 版。
     陳公博, (苦笑錄) ....................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79 年。
     陳旭麓主編, 〈五四以來政派及其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12 月。
     郭華倫〈中共史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1978 年6 月3 版。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 ,北平,人文書店,1936 年。
     許冠三, 〈新史學九十年,1900- 〉,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8 年。
     逯耀東,〈中共史學的發展與演變〉,臺北,報文化出版公司, 1979 年11月。
     逯耀東,〈史學危機的呼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11月。
     黃修榮,〈中間現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 年11月。
     黃修榮,〈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史〉,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89 年7 月。
     黃美真等編,〈上海大學史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 年2 月。
     彭明, (五四運動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4 月。
     張允侯等編, (五四時期的社團) ,北京, 三聯書店,1979 年4 月。
     張忠棟, {胡適五論} ,臺北,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年5 月。
     張國燾, (我的回憶) ,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1971 年。
     張廣志, ( 奴隸缸會並非人類歷史發展必經階段研究) ,青海人民出版祉, 1988 年。
     葉汝賢,〈唯物史觀發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 年2 月。
     鄧拓,〈論中國歷史的幾個問題〉 ,北京,三聯書店,1959 年11月第1版, 1979 年4 月第2版。
     鄭學稼,〈第三國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10 月。
     鄭學稼,〈魯迅正傳〉,臺北,時報文出版公司, 1978 年7 月增訂初版。
     鄭學稼,〈社會史論戰簡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11月
     鄭學稼,〈中共興亡史〉,第、二卷,臺北,著者自印,1984 年6 月再版。
     鄭學稼,〈陳獨秀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989年3月。
     《翦白贊歷史論文選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年2月。
     〈蔡和森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年3 月。
     戴知賢〈十年內戰時期的革命文化運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8 年3 月。
     2.資料集
     高軍編,〈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
     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譯資料室、現代中國哲學教研室編,〈中國現代哲學史教學資料選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8 年6 月。
     3.論文/回憶錄文章
     王伯平,<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之發軔>,《讀書雜誌》,2卷7 、8 期,1932 年8 月1 日。
     王學典,<翦伯贊與中國歷史科學的理論建設>《歷史研究》,1990年第3期
     王錦泉,<略論創造社--兼及與文學研究會的論爭>《郭沫若研究》,第5 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8 年5 月。
     朱自清,<導言>〈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臺北,業強出版社景印, 1990 年3月臺一版。
     杜維運,<西方史學輸入中國考>, 收入: 氏著,〈聽濤集〉,臺北,弘文館出版社, 1985 年11月。
     杜正勝,<中國社會史研究的探索—特從理論、方法與資料,課題論>,收入;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主編〈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中,編者印行,1991 年2 月。
     李麥麥,<評郭沫若底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讀書雜誌〉2 卷6 期, 1932 年6 月4 日。
     李季,<對於中國社會史論戰的貢獻與批評>,〈讀書雜誌〉,2 卷2 、3 期,1932 年3 月30 日四版。
     李祖德,<中國古史分期問題討論綜述>,收入;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年1月。
     周予同,<五十年來之中國新史學>,收入:杜維運,陳錦忠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 ,第三冊, 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 年3 月。
     周紹湊,<對於詩書時代的社會變革及其思想之反映的質疑>, 〈讀書雜誌} , 1 卷4 、5 期,1932 年什月31 日五版。
     胡治熙,<緬懷憧師>,收入: 〈回憶懂代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5 月。
     胡適,<我們走那條路>,收入: 〈胡適論學近著〉,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5 年。
     胡漢民,<中國哲學史之唯物位研究>, 〈建設〉,第4 卷第3 、4 期,1919 年10 月、11月。
     胡漢民,<階級與道德學說>,〈建設〉,第4 卷第6 期,1920 年1 月。
     胡漢民,<從經濟的基礎觀察家庭制度>,〈建設〉,第2卷第4 期, 1920 年5 月。
     胡鐘達,<再評五種生產方式說>,〈歷史研究〉1986年第1期。
     侯外廬, < 我對於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回憶錄之七>,〈中國哲學》,第9 輯,北京,三聯書店, 1983 年2 月。
     侯外廬, < 韌的追求〈節錄) > `收入:南方局黨史資料編輯小組編,〈南方局黨史資料﹒六﹒文化工作) ,重慶出版社,199 0 年6 月。
     馬伯樂,<評郭沫若近著二種>,陸侃如譯,〈燕京文學年報〉,第2 期,1936 年5 月。
     陶希聖,<中國社會形式發達過程的新估定>,〈讀書雜誌〉 2 卷7 、8 期,1932 年8 月1 日。
     陳邦國, < 中國歷史發展的道路>,〈讀書雜誌〉, 1卷4 、5 期, 1 932 年11月31 日五版。
     梁園東,<中國社會各階段的討論>,〈讀書雜誌〉, 2 卷7 、8 期,1932 年8 月4 日。
     程憬,<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圖書評論》,1卷2 期,1932 年10 月。
     頂觀奇,<論五種生產方式理論的形成>,〈歷史研究〉1987年第6期
     稽文甫,<序>,馬乘風,《中國經濟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聞一多,<女神之時代精神> , 原刊: 〈創造週報〉,第4號,1923 年6 月3 日,收入: 〈聞一多選集》5 第一卷,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1987 年6 月。
     葉桂生、劉茂林, <中國社會史論戰與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形成>, 〈郭沫若研究) 「學術座談會專輯」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 年8 月。
     鄧明以<共產黨宣言是怎樣傳播到中國來的>,收入:〈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年3 月。
     蔣永敏,<胡漢民提倡女權之思想及其成就>,收入:氏著,〈胡漢民先生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年4 月。
     劉興華,<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 1 899 - 1 923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刊稿, 1987 年。
     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序言>,收入(瞿秋日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年6 月。
     四、英文論著
     P. Abrams, Historical Sociology , Somerest Open Books,1982.
     J. Cannon, et. al.,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Historian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8.
     M, Carnoy,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 984.
     G.A. Cohen, 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 A Defens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A. Dirlik, Revolution and History, 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1919-1937, Berkeley & L.A., Calif.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A. Dirlik, "Ta’o Hsi-sheng : the Social Limits of Change", in: C.
     Furth, ed., The Limits of Chang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J. Elster, Making Sense of Marx,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A. Feuerwerker, ed., History in Communist China, Cambridge,
     Mass. : The M.I.T. Press, 1968.
     P. Frolich, Rosa Luxemburg : Her Life and Work, trans. by E.
     Fitzgerald, N.Y.: Howard Fertig, 1969.
     B. Hindess and P. Q. Hirst, Pre-Capitalist Modes of Production,
     London: PKP.
     E. Hobsbawm, "History from Below- -Some Reflections" in :
     F. Karntz, ed., History From Below,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1988.
     G. G. Iggers, New Directions European Historiography, Middletown,
     Ccnnect. :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 975, (vevised edition.)
     H. J . Kaye, The British Marxist Historians, Oxford: Polity
     Press, 1 984.
     M. Meisner,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nd. printing, 1 969.
     P.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 the "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S. H. Rigby , Marxism and History,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7 .
     W. H. Shaw, Marx`s Theory of History, Stanford, Califo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
     E. P. Thompson, "The Proverty of Theory", in his The Proverty
     of Theory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 Merlin Press, 1 978.
     五、馬思等人原著
     1.馬克思
     K. Marx, Grundrisse : Foundations of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trans, and foreword by M. Nicolans, Harmondsworth :
     Penguin, 1973.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草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1980年8月。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Dobb, N.Y. :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2 printing.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年竹月,頁7-110
     K. Marx, Capital, vol. I, trans. by B. Fowke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6.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
     2.恩格斯
     F. Engels,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N. Y. :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9月。
     3.摩爾根
     L. H. Morgan, Ancient Society, ed. by L. A. White, Cambridge,
     Mass. The Be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originaliy published in 1887.
     摩爾根,《古代社會》,楊東?,馬雍、馬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年8月
     4.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列寧全集》 《第二版》
     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5.斯大林,《論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斯大林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