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影響工職教師支援企業界研究發展關鍵因素之研究
作者 林海清
貢獻者 李建興
林海清
日期 1991
1990
上傳時間 2-May-2016 17:12:44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參考文獻 一、中文圖書部份
     1.丁文生,台北市公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實施建教合作行政體制之研究,政大公行所碩士論文民國6 8 年。
     2.丁明勇:產生研究發展方案的一種架構,交大管科所碩士論文民國7 4年。
     3.中國比較教育學會,教育行政比較研究,台北,台灣書店民國7 4年。
     4.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民國78年。
     5.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研考業務法令輯要民國7 8 年1 2月1 0 日。
     6.台灣省教育廳,7 8 學年度台灣省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科機械群教學與設備整合評鑑報告民國7 9 年7 月。
     7.台灣省教育廳,輪調式建教合作廿年專輯民國7 8 年1 2月2 7 日。
     8.伍家德,企業技術政策與新產品發展績效相關之研究,政大企管所碩士論文民國7 9 年。
     9.王文科,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7 5 年。
     10.王金凱,我國製造業廠商研究發展決定因素之研究,台大經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6 年。
     11.王昭明,我國工職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師大工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12.王秋絨,國民中學組織環境對於教師角色壓力的影響,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0 年。
     13.王誕生,台北市高工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在工廠生活輔導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師大工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14.朱重聖,如何擴大大學合作的範圍並發揮服務精神,錄自中國大學教育的展望,淡江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民國7 4 年。
     15.江秀聰,我國行政機關研究發展單位功能之研究,政大公行所碩士論文民國7 3 年。
     16.吳天方,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科教師專業基本能力之研究,台中,昇朝出版社民7 3 年。
     17.吳清基,教育與行政,台北,師大師苑民國7 5 年。
     18.吳富炰、李清田著,建教合作新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 8 年頁86-87
     19.吳榕峰,制定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法之研究,師大工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20.呂希且深,我國台灣地區大學學術報酬結構之研究,政大教研所博士論文民國7 5 年。
     21.李大偉,技職教育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22.李克華,新產品發展成敗關鍵之研究,台大商學所碩士論文,民國7 9 年
     23.李建興,技術職業教育的成本與效益,台北,學生書局民國6 7 年。
     24.李建興,教育與人生,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6 年。
     25.周談輝,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5年。
     26.周談輝,職業教育師資培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4 年。
     27.周談輝等,加強專科暨高級職校建教合作有效策略之研究,教育部民國6 9 年。
     28.周燦德,我國高職教師在職進修教育之研究,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3 年。
     29.林秀美,我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與工科教師專業精神關係之研究,師大工教所碩士論文民國7 0 年。
     30.林邦傑,統計方法的選擇與統計電腦套裝程式的使用,台北,正昇教育科學社民國7 5 年。
     31.林仁智,研究發展與技術轉移,中央企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6 年。
     32.林文達,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0 年。
     33.林明杰,研究發展與製造方面之研究,政大企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7 年。
     34.林政修,職業訓練因應現階段職業教育政策之措施研究-以工職教育改進計畫及工職新課程為例,師大工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8 年。
     35.林清山,多變項分析統計法,台北,東華書局民國7 2年,3版。
     36.林彩岫,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性之研究,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6 年。
     37.林富松,研究發展策略與生產力之關係`政大企管所博士論文民國7 9 年。
     33.林宮華,我國工業職業教育實施輪調式建教合作之評價研究,師大工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6 年。
     39.邱瓊化,科技研究專案計畫執行問題之研究,政大企管所碩士論文民國7 6 年。
     心威爾佛烈、菲西威克(Wilfred Fish wick)著,加強工程學院與工業界合作(唐山譯) ,台灣省教育廳民國7 5 年。
     41.施建矗,我國公務人員獎勵制度之研究,政大公行所碩士論文民國7 7 年。
     42.洪脈堂,研究發展計畫的選擇,交大管科所碩士論文民國7 4 年。
     43.洪武誠:影響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意願之環境因素與其因應政策,工技學院工技所碩士論文民國77 年。
     44.胡升元,我國工業教育建教合作現況之調查研究,政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民國6 7年。
     45.唐智,建教合作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 5 年。
     46.夏漢氏,我國工業技術教育之現況與展望,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 8 年。
     47.翁明祥,技術創新政策與事業經營策略的配合對技術創新績效之影響,政大企管所博士論文民國7 8 年。
     48.馬信行,教育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7 5 年。
     49.馬信行,影響我國大專院校教師研究出產力因素之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7 4 年。
     50.馬維楊,民間研究發展之促進,東吳經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7 年。
     51.國建會,公民營企業協助政府加強職業教育之研究,國家建設委員會民國7 2 年。
     52.國科會,中華民國科技統計名詞定義手冊,台北行政院國科民國7 8 年。
     53.國科會,日本科學技術白皮書,台北行政院國科會民國74 年。
     54.康自立、吳天方、吳天元等,工業職業學校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教育部技職司民國7 8 年。
     55.康自立,建教合作教育原理,台北,全華科技有限公司民國7 4 年。
     56.張良德,我國高級工業職校實務階梯式建教合作成效評估與改進之研究,師大工研所碩士論文民國6 9 年。
     57.張玉成,影響國民小學教師服務精神之因素,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民國6 2 年。
     58.張天津,技職教育行政與視導,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2年。
     59.張安源,我國圖書出版業創新與經營之研究,工技學院工技所碩士論文民國7 6年。
     60.張明田,當前大學企管教育與企業界之配合研究,東海企管所碩士論文民國7 4年。
     61.張清俊,動態規劃研究發展專案組織選擇與預算分配之研究,工技學院工技所碩士論文民76 年。
     62.張鴻文,高科技研究機構工作群體環境與創新關係之研究,政大企管所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63.教育部,教育法令,正中書局民國5 6 年。
     64.教育部,教育法規彙編民國6 4 年。
     65.教育部,教育法規彙編民國66 年。
     66.曹國章,企業管理,成大民國7 4 年。
     67.梁玲菁,我國資訊電子業研究發展決定因素之研究,中興經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7 年。
     68.陳修明,研究發展部門管理功能研究,交大管科所碩士論文民國77 年。
     69.陳祖吉,配合新課程實施高工教師在職進修之規劃,師大工教所碩士論文民國7 6年
     70.陳沛德,台灣化學工業研究發展活動之研究,中山企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7 年。
     71.陳世祥,研展部門控制功能與產品創新績效關係之研究,中原企管所碩士論文民國7 8年。
     72.之陳正沛,研究人員工作投入,政大企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2 年。
     73.陳光華,企業政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2 年。
     74.陳定國、江炯聰,台灣工業技術之發展與移轉,台北,工業技術研究院民國6 9 年11 月。
     75.陳定國,企業管理,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4 年3 版。
     76.陳信吾,高級工業職校實習主任之專業能力分析研究,師大工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0 年。
     77.陳昭雄,工業職業技術教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4 年。
     78.陳昭雄,我國現行高工增設新科之研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7 8 年。
     79.民陳昭雄,當前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論說,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7 9 年。
     80.陳國嘉,我國民營企業新產品開發活動之研究,政大企管所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81.陳啟仁,我國當前工業技術移轉之問題與改進研究,工技學院工技所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82.陳順來,電信科技研究發展計劃方案之評估,交大管科所碩士論文民國7 2 年。
     83.陳倬民,革新、實踐、開創教育新境界,台灣省政府教育展、民國7 9 年。
     84.陳倬民,談科際整合,台灣省教育廳、民國7 7 年。
     85.許道然,增強理論在激勵管理上的應用,政大公行所碩士論文民國7 2 年。
     86.許濱松,論激勵管理與人力資源的有效運用,台北,七友出版公司民國7 0 年。
     87.彭台臨,人力發展理論與實施,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8年。
     88.曾麗美,我國科技研究人員需求與滿足之研究,交通大學管科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89.曾鑫城,影響大學與民間企業技術合作績效之關鍵因素研究,政大企管所碩士論文民國7 9 年。
     90.馮中玉,我國職業教育因應服務業人力需求之配合策略研究,師大工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6 年。
     91.黃秀霜:教育行政人員成就動機:工作特性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政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6 年。
     92.黃周銘,工業研究發展機構功能之研究,工技學院工技所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93.黃昆輝,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書局民國7 7 年。
     94.黃俊英,多變量分析,台北,中國經濟研究社民國8 0 年。
     95.黃炳煌等,教育革新的趨勢與展望,台北,台灣書店民國7 5 年。
     96.黃隆民,國民中學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之關係。 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4 年。
     97.黃壁惠,我國大學教師研究生產力及其相關因素之分析,政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98.楊深坑,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民國7 3 年。
     99.楊朝祥,技術職業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4 年。
     100.楊朝祥,技術職業教育辭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5 年。
     101.楊蓉昌,企業組織與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7 3年。
     102 經濟部,研究發展管理手冊民國7 9 年。
     103.廖郁萍,研究發展與市場結構,政大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 8 年。
     104.廖季清等,加強實施建教合作有效策略之研究,教育部民國6 7 年。
     105.蓋浙生,探尋教育的軌跡,台北,文景出版社民國7 6 年。
     106.蓋浙生,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4 年。
     107.劉水深,研究發展與生產力,中國生產力中心民國7 2 年。
     108.劉水深等,我國現行研究發展制度對企業研究發展活動影響之研究,政大企管所民國7 5 年。
     109.劉怡媛,科技研究人員之事業前程策略,政大企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7 年。
     110.劉興漢,配合技術改變加強在職人員進修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民國7 5 年。
     111.劉錦龍,企業與學術研究機構如何結合從事研究發展,全國工業總會民國7 1 年。
     112. 劉錦龍,國內企業與學術研究機構合作模式之研究,工技學院工技所碩士論文民國7 2 年
     113.樊志育,企業概論,三民書局民國7 2 年。
     114.滕春興,我國教育計劃中建教合作制度之研究,商務印書館民國6 2 年。
     115.蔡保田,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出版社 民國7 5 年。
     116.蔡保田,教育組織與行政,台北,五南出版社 民國7 6 年。
     117. 蔡培村,學校行政與教學,高雄,復文出版社 民國7 2 年。
     118.鄭優,我國工業科技移轉之研究影響技術引進成效因素的探討,政大企管所碩士論文民國7 6 年。
     119.鄭志明,研究發展與行銷職能互動之研究,政大企管所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120.鄧琴福,影響我國高科技事業R&D 費用支出之因素研究,交大管科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
     121.賴士葆,企業技術策略與新產品發展績效相關之研究,政大企研所民國7 6 年。
     122.賴思閩,企業R&D 評估模型,輔仁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 7 年。
     123.繆昌瑜,工業專科學校建教合作問題研究,師大碩士論文民國6 8 年。
     124.謝文仝,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出版社民國78 年。
     125.謝安田,企業研究法,作者自行出版民國7 8 年。
     126.謝志宏,研究發展與生產力,中興經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
     127.謝雨生,近十年來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分析與檢討,行政院國科會民國7 5 年。
     128.謝淑貞,因素分析方法之比較與實証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 5年
     129.謝耀民,我國高級職校輔導教師角色之研究,師大工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7 年。
     130.顏國裕,廠商研究發展行為的租稅獎勵效果,政大財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6 年。
     131.羅文基,技職教育的探索,台灣省政府教育處 民國77年。
     132.羅文基,教育訓練與人力發展,高雄,復文出版社 民國75 年。
     133.嚴永晃,技術管理與策略,台北,環球經濟社 民國76年。
     二、中文期刊部份
     1.日本「科學技術要覽」,1989
     2.司徒達賢,促進產官學研究發展分工合作之途徑,成大學術研討會專輯民國7 8 年1 2月,頁25-32
     3.台灣省政府教育處,建教合作參考手冊,民國7 9 年。
     4.台灣省政府教育廳,職業學校與企業界合作座談會手冊,台灣省教育廳,民國7 8 年。
     5.江文雄、許嬴鑑,台灣省高職機械類科追蹤評鑑資料之分析,工職教育雙月刊, 3 卷12期民國71年,頁1- 22
     6.行政院,全國第四次科會議資料 民國8 0 年1 月。
     7.行政院建合會,職業教育與建教合作研討會專輯,民國5 7年3 月,頁135-175
     8.行政院國科會,第四次仝國科技會議資科一落實研究發展提昇產業科技水準民國8 0 年。
     9.行政院國科會,第二次全國科技會議結論報告民國7 1 年 頁155-165
     10.行政院經合會,工業職校建教合作調查報告民國5 6 年12 月。
     11.何雍慶,政府研究發展專業之成功關鍵因素,中華民國管理科學會民國77年。
     12.余鑑,美國多樣式建教合作,國立師大學報第34期民國78年 頁345-364
     13.尾上守夫,日本大學與企業界對研究發展工作的觀點,日本機械學會誌
     Sep, l989, pp ll-14
     14.呂勝瑛、陳正沛,研究人員的人格特質及其對組織氣候的知覺,政大教育及心理學報第7 期民國73年 頁63-94
     15.李建興,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革新途徑之研究,國立師大教研所集刊14輯民國61年 頁244-246
     16.李建興,設立教育研究機構的功能與建議,國立師大,社會教育學刊19期 民國79年 頁13-31
     17.林邦傑,高等教育統計研究,攻大教研所講義 民國79年。
     18.林文達,大學及獨立學院的素質及其對經濟的貢獻,政大學報50期 民國73年 頁111-139
     19.林清江,建教合作理論與制度之比較分析,國立師大教研所集刊17輯 民國64年 頁92
     20.林聰明,我國商業教育發展之趨勢,彰化師大,商業與商業教育研討會資科
      民國80年5月29 日。
     21.邱仁榮譯,研究發展經濟學,工業局工業資訊17卷4期 民國76年4月 頁6-8
     22.洪榮昭,研究發展的本質與功能,行政院研考會,研考月刊 107期 民國75年 頁50
     23.唐山等,中華民國歐洲技術職業教育考察團總報告書 民國65年11月 頁135
     24.唐智,職業教育與建教合作,教育部,教育與文化398期 民國62年 頁23-26
     25.孫仲山,職業教育師資資格條件之研析,工職教育雙月刊7卷2期 民國7 8年1月 頁14-19
     26.孫克難,台灣地區政府輔助民間研究發展的功能檢討,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專刊 民國7 8年12月
     27.秦自強,建教合作開發產品設計可行性研究,摘自教育部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民國75年 頁1229-1441
     28.馬志欽,科技活動的界定與評量,行政院研考會研考月刊7卷3期3 民國72年3月 頁18。
     29.馬信行,影響我國高等教育機構研究出產力之因素,政大學報第53期 民國74年 頁88
     30.國家建設六年計畫-科技發展,行政院國科會 民國79年10月。
     31.國家建設研究委員會,如何改進我國專科職業教育之研究 民國60年。
     32.國科會,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民國78年。
     33.康自立,如何加強學校與企業界合作,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民國78年 頁11-21
     34.康自立,建教合作教學相長,仝國工業總會,工業半月刊233期 民國78年10月 頁11-13
     35.教育部,工業職業教育發展研討會專輯 民國7 5 年 頁145-146
     36.教育部,教育部舉辦公民營企業機構與工業教育單位座談會實施計畫,民國68年10月。
     37.陳倬民,職業學校與企業界合作的途徑,師友月刊 民國79年3月 頁7-9
     38.許士軍,放眼世界之談管理,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公司民國7 3年2月20日第四版。
     39.華力進,超工業社會中生產力之提昇與在職教育及研究發展之關係,全國工業總會,管理與科技 民國75年 頁24 。
     40.黃政傑,提供教師足夠的研究協助,師友月刊 民國79年2月 頁2-3
     41.楊英邦,校長同事家長及學生行為對教師工作滿足與學校意願影響之研究 政大教育系 民76年未出版。
     42.溫鼎勳,工程教育與工業界之配合,工程教育研討會手冊,民國72年 頁1-7。
     43.溫鼎勳,工程教育與工業界之配合,工業技術月刊120期,民國73年6月 頁2-6
     44.溫鵬榮,企業與技術革新:台北經濟部工業簡訊,18(3)民國77年5月 頁1-4。
     45.經濟部,落實研究發展提昇產業科技水準,第四次全國科技會議第三中心議題資料 民國80年1月 頁19
     46.劉瑞圖,從研究發展到技術升級,經濟部工業局,工業簡訊12卷11期 民國79年11月 頁41
     47.劉瑞圖,發展高科技產業之途徑,台北經濟部工業簡訊,18卷3期 民國77年5月 頁4-27
     48.鄭魁香,專科學校學術研究之分析與規劃:教育部第三屆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民國77年 頁775-779
     49.鄧郁敦,加強職業學校與企業界的聯繫與合作,工職教育雙月刊4卷7期 民國74年 頁25-27
     50.鄧振源,曾國雄:大學院校研究發展型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國統計報26卷4期 民國77年4月 頁12761-12791
     51.鄧憲卿,研究發展工作之檢討與建議,行政院研考會研考月刊3卷11期 民國68年 頁24
     52.蕭錫錡,資料分析收錄於台灣省第一屆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撰寫參考資料,台灣省教育廳 民國8 0 年。
     53.賴士葆,我國不同產業研究發展活動之研究,中華民國管理科學會 民國77年。
     54.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調查報告」 1988,1989
     55.佛得利克(FREDERICK G.W.) 本世紀工業教育能否趕上工業科技工職教育雙月刊3卷10期 民國72年2月 頁9
     三、英文參考書目
     1. Abbey, A. ,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Management, 31(5),Sep./oct. 1989, PP 16-19
     2. Abetei, P.A. , Technology A Key Stratigic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Feb.1989, PP 37-41
     3. Abril E.R, Development Countries-Progress Through Collaboration,Industsry & Higher Education, 3(3), Sep.1989,PP151-153
     4. Alic, J.A., Cooperation In R&D Technovation, 10(5), Jul.1990,PP319 - 332
     5. Averch ,H.A., Exploring The Cost-Efficiency of Basic Research Funding in Chemistry Research Policy, 18(3),Jun.1989, PP165-172
     6. Badawy, W.K.,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1(5),Sep./Oct. 1988, PP19-35.
     7. Barbarag, Rlin, Industry Education Linkages, Industrial Education, November, 1982,P15
     8. Barlete, J.W., Joint Ventures with Industry, High Teachnology Bussiness, NOV, 1988,PP30-32.
     9. Batson, R., Characteristics of R&D Management Which Influence
     Information Needs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EM-34(3),Aug. 1987, PP 178-185
     10. Bell, R.R. & Brunbarm, J.M., The Paradox of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Bussiness Horizon 32(5),Sep/Oce,1989,PP58-64
     11. Best, D., Ten ways `to .kill a. Product, Chemtech,20(1) ,Jan.1990, PP 10-13
     12 Blackhurn, R.T. Behymey, C.E. & Hall, D.E., Research Note, Correlates of Faculty Publica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51,1978,PP132-141
     13. Bodenstiner W.D. & Gerloff E.A. & Quick J.C., Uncertainty and Stress in An R&D Project Environment R&D Management,19(4).Oct 1989,PP 309-323
     14. Boice, R & Jones, F., Why academicians don`t writ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5,1984, pp567-582
     Chanaron, J.J.& Perrin, 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Work
     15.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3/4),1987,PP 377-389
     16. Barnard, C. l., The function~ of the Executive, cambridge, Masschusetts: Harvard Univesity Press 1938,P82
     17. Cleland, D. l.& King, W.R., Systems Analysis and Project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1983
     18. Crane, D., Scientists at Major and Minor universities, a Study of Productivity and recogni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01965,PP699-714
     19. Cross, M., Japan Heads For World`s Largest Civil R&D Budget New Scientist, 126(1718) May,26,1990 ,P 8
     20. Crow, M.M. & Nath S., Technology Strategy Development In Japanese Industry, an Aassessment of Market and Government Influences Technovation,10(5) ,Jul. 1990. PP 333-346
     21. Debacker, E.K. & Van Pierdonck, R.,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at Belgiun Universities, R&D Management ,8(4),1988,PP341-353
     22. Dessler, G., Personnel Management, Modern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Virginia, Seston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78,P280
     23. Dill, D.D., Vniversity /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An Analysi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R&D Management 20,2 ,1990 PP 123-129
     24. Drucker, P.F.(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王美音,楊子江譯,再創企業生機(台北,卓越出版社,民國76年)。
     25. Elsevier, Motivations and Obstacles To R&D Cooperation Technovation,9,1989 PP161-168
     26. Farris, G.F. & Ellis, L.W., Managing Major Change in R&D,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3(1), Jan./Feb.1990,p33.
     27. Fenker, R.M., The Incentive Structure of a University, Journal of Higher ducation,V01 XL Vi11,No.4 July-August,1974,PP453-471
     28. Fink IRA, The Role of Land and Facilities Fostering Linkages Between University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29. Freeman ,C.,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Siemens Review, 57 ,May/Jun. 1990, PP4-9
     30. Frumerman, R, Ten Comn1andments For Successful Development,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3 (4),Jul./ Aug. 1990,ppl0-ll
     31. Gaston, J., The Rewarl System in British Scie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iew,35,1970,PP718-733
     32. Glaser, M.A., Innovation and R&D Managemant Journal of Coatings Technology,61(777),Oct,1989,PP.139-46
     33. Glasser Al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華泰書局 )1985
     34. Grax, P.E .,Advantageous Liaisions;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6(3), 1990,PP40-46
     35. Gross, G., Promoting Innovation in A Big Business, Long Range Planning ,23(1),Feb, 1990,PP4152
     36. Gupta, A.P. & Wilemon, D.L.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Based New Product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2(2),Winter 1990,PP 24-44.
     37. Hagedoorn, J., Organizational Modes of Inter-firm Co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echnovation,10(1),Feb. 1990 PP 17-30
     38. Hans Corsten,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University To SMS Enterprixses, Technovation, June, 1987 ,PP57 -68
     39. Harold Kerzner,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in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of Systems Management Feb.,1987,PP30-79
     40.Harris, W.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ructor Morale and andministvative Climate in Selected Community College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 39 ,1978, P3400A
     41. Howells, J, The Loc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New Horizons Research Policy,19(2), Apr.1990, PP136-146
     42. Jack, D, The Creative Connections of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Rel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Nov/Dee, 1985,PP19-21
     43. Jeece, D.J., Inter-Organiga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Innovation Process,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Special Issue, 1989,PP35-42
     44. L.B. Jerry & James R. Okey, Identifying and Classifying Competencies For Performance Based Teacher
     45. Keith Paritt, What We Know About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 1990,PP17-26
     46. Kohl, J.B., Incentive/Reward Systems and Faculty Orientations Toward Academic Activities At A Land Grant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1980, PP71-81
     47. Long, J.S. & McGinnis, R., Organizational Contex and Scientific Productiv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6,1981,PP422-442
     48. Lovelace, R.F., R&D Planning Techniques, R&D Management, 17(4) Oct. 1987, PP 241-251
     49. Main Science & Technology Indicators , OECD, 1989/2 Mcgouty, C., Dangers of Industrial Domin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Nature, 335(29),Sep. 1988, P 388
     50. McMullan, W. Ed.& Melnylk, K., University Innovatiom Centres and Academic Venture Formation R&D Management, 18( 1),1988, PP 5-12
     51. Nil,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 Making In Work Inside R&D ,18(41) , Oct.11,1989 PP 3-4
     52. Norko, W.A., Steps of Succesful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of System Management, Sep. ,1986, PP 36-38
     53. Over, R., Does Research Productivity Decline With Age? Higher Education 11,1982,PP51 1-520
     54. purdy, R.J. et al, Getting The Mast out of Inservice Edacation, in Teacher`s Encyclopedia, N.J. Prentice Hall,1966
     55. Radosevic, S., The Role of Small Firms i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 Interpretative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5(1),1990 ,PP 89-99
     56. Rempel, A.M.et al., Teacher Morale Relationsbip With Selected Fector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bstract ,V01,7,No,3,1971,PP159-160
     57. Richard L. Gorsuch, Factor, (2nd,ed.)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New Jersey,1983,PP350-368
     58. Rosen, J., The Risky Business of Research Mechanical Engineering ,109(11),Nov. 1987,PP 48-54
     59. Rosenbaum, B.L., How Successful Technical Professionals Achieve Results Research Technolgy Management ,33(1) Jan./Feb.1990, PP 24-26
     60. Ruskenveld; Y.V., Parteners In Innovation?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15(1), Feb.1988, PP19-25
     61. Sergiovanni, T.J. & Carver, F.D., The New School Executives Theory of Admistration,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1980)
     62 Skinner, G.R.B., Commercialization of University-Based Research, The Inventor`s Perspective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 ,3,(2) Jun. ,1989,PP 81-89,
     63. Smart J.C., Diversity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s, Faculty Inctntive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01.49,No.5(1978),PP405-409
     64. Smilor, R.W., Commercializing Technology Through New Business Incubators, Research Management Sep IE t, 1987 ,PP36-41
     65. Souder, W.E. & Nassar, S., Choosing. an R&D Consortium Research Tochnology Management,33(2),May I Apr. 1990, PP35-41
     66. Spencer, W.J., Research To Product, A major U.S. Challen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32(2), Winter 1990, PP45-53
     67. Startup, Richard, The University Teacher and His World (Westmend, Saxon House, Teakfield Limieed,1979)PP24-128
     68. Sternbery, R., Innovation Centres in West Germany ,Imdustry & Higher Education ,May 1990 ,PP23-29
     69. Subramanian, S.K., Problems of Research In Developing Coutries, Management July 1967,Vol.X, NO.4, PP229-239
     70. Technology, Keeping The Figure in Stsground, R&D Management ,18(1),Jan.1988,PP 45-58
     71. Wanner, R,A. Lewis, L.S. & Gregonio, D.I., Reseach Productivity in Academi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4,1981,PP238-252
     72. Warmbood, c. p. & Rensavich, j. s. & Longell Davi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and Industry Cooperation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81
     73. Weimer, W.A., Planning for Lifelong Education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2(2),Jun,1988,PP91-100
     74. Westwood, A.R.& Sekine, Y., Foster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an ? Industrial R&D Laboratory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31 (4),Jul/ Aug. 1988,PP16-20
     75. Wigand, R.T.& Frank Wick, G.L., Inte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dustry Government University Link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4(1), 1989, PP 63-76
     76. Zuckerman, H., Nobel Laureates In Science, Pattern of Productivity, Collaboration and Authorship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32. 1967,PP391-40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建興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海清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海清zh_TW
dc.date (日期) 1991en_US
dc.date (日期) 199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y-2016 17:12:44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y-2016 17:12:4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y-2016 17:12:4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5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989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論文摘要....................Ⅰ
     目錄....................Ⅴ
     圖目錄....................Ⅶ
     表目錄....................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假設.................... 8
     第三節 研究範固與限制.................... 10
     第四節 名詞詮釋....................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8
     第一節 研究發展的特性與功能....................18
     第二節 產學合作研究發展活動之探討.................... 22
     第三節 影響教師研究發展因素之探討....................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67
     第一節 研究架構....................67
     第二節 研究方法....................68
     第三節 研究工具....................69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8
     第五節 資料處理....................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83
     第一節 樣本的描述....................83
     第二節 各國素構面的平均數反應....................85
     第三節 不同性質學校工職教師影響因素之比較.................... 87
     第四節 兼任不同行政工作工職教師影響因素之比較....................87
     第五節 不同學歷程度工職教師影響因素之比較........................................ 91
     第六節 不同專業背景工職教師影響因素之比較.................... 95
     第七節 不同年齡服務年資之玉職教師影響因素之比較....................96
     第八節 不同任教科別工職教師影響因素之比較....................98
     第九節 有無合作經驗之工職教師影響因素之比較....................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3
     第一節 結論....................113
     第二節 建議.................... 116
     第三節 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112
     參考書目.................... 123
     附錄
     附錄A: 臺灣省職校校長會議、實習主任研討會暨全國第六屆職業教育研討會紀錄摘要....................148
     附錄B: 臺灣省高級職業學校推行產學合作實施計畫....................174
     附錄C: 工職教師支援企業界研究發展影響因素調查問卷(預試卷) ....................180
     附錄D: 工職教師支援企業界研究發展影響因素調查問卷.................... 183
     附錄E: 本研究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之相關矩陣表....................187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016en_US
dc.title (題名) 影響工職教師支援企業界研究發展關鍵因素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圖書部份
     1.丁文生,台北市公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實施建教合作行政體制之研究,政大公行所碩士論文民國6 8 年。
     2.丁明勇:產生研究發展方案的一種架構,交大管科所碩士論文民國7 4年。
     3.中國比較教育學會,教育行政比較研究,台北,台灣書店民國7 4年。
     4.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民國78年。
     5.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研考業務法令輯要民國7 8 年1 2月1 0 日。
     6.台灣省教育廳,7 8 學年度台灣省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科機械群教學與設備整合評鑑報告民國7 9 年7 月。
     7.台灣省教育廳,輪調式建教合作廿年專輯民國7 8 年1 2月2 7 日。
     8.伍家德,企業技術政策與新產品發展績效相關之研究,政大企管所碩士論文民國7 9 年。
     9.王文科,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7 5 年。
     10.王金凱,我國製造業廠商研究發展決定因素之研究,台大經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6 年。
     11.王昭明,我國工職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師大工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12.王秋絨,國民中學組織環境對於教師角色壓力的影響,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0 年。
     13.王誕生,台北市高工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在工廠生活輔導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師大工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14.朱重聖,如何擴大大學合作的範圍並發揮服務精神,錄自中國大學教育的展望,淡江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民國7 4 年。
     15.江秀聰,我國行政機關研究發展單位功能之研究,政大公行所碩士論文民國7 3 年。
     16.吳天方,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科教師專業基本能力之研究,台中,昇朝出版社民7 3 年。
     17.吳清基,教育與行政,台北,師大師苑民國7 5 年。
     18.吳富炰、李清田著,建教合作新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 8 年頁86-87
     19.吳榕峰,制定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法之研究,師大工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20.呂希且深,我國台灣地區大學學術報酬結構之研究,政大教研所博士論文民國7 5 年。
     21.李大偉,技職教育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22.李克華,新產品發展成敗關鍵之研究,台大商學所碩士論文,民國7 9 年
     23.李建興,技術職業教育的成本與效益,台北,學生書局民國6 7 年。
     24.李建興,教育與人生,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6 年。
     25.周談輝,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5年。
     26.周談輝,職業教育師資培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4 年。
     27.周談輝等,加強專科暨高級職校建教合作有效策略之研究,教育部民國6 9 年。
     28.周燦德,我國高職教師在職進修教育之研究,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3 年。
     29.林秀美,我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與工科教師專業精神關係之研究,師大工教所碩士論文民國7 0 年。
     30.林邦傑,統計方法的選擇與統計電腦套裝程式的使用,台北,正昇教育科學社民國7 5 年。
     31.林仁智,研究發展與技術轉移,中央企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6 年。
     32.林文達,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0 年。
     33.林明杰,研究發展與製造方面之研究,政大企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7 年。
     34.林政修,職業訓練因應現階段職業教育政策之措施研究-以工職教育改進計畫及工職新課程為例,師大工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8 年。
     35.林清山,多變項分析統計法,台北,東華書局民國7 2年,3版。
     36.林彩岫,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性之研究,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6 年。
     37.林富松,研究發展策略與生產力之關係`政大企管所博士論文民國7 9 年。
     33.林宮華,我國工業職業教育實施輪調式建教合作之評價研究,師大工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6 年。
     39.邱瓊化,科技研究專案計畫執行問題之研究,政大企管所碩士論文民國7 6 年。
     心威爾佛烈、菲西威克(Wilfred Fish wick)著,加強工程學院與工業界合作(唐山譯) ,台灣省教育廳民國7 5 年。
     41.施建矗,我國公務人員獎勵制度之研究,政大公行所碩士論文民國7 7 年。
     42.洪脈堂,研究發展計畫的選擇,交大管科所碩士論文民國7 4 年。
     43.洪武誠:影響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意願之環境因素與其因應政策,工技學院工技所碩士論文民國77 年。
     44.胡升元,我國工業教育建教合作現況之調查研究,政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民國6 7年。
     45.唐智,建教合作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 5 年。
     46.夏漢氏,我國工業技術教育之現況與展望,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 8 年。
     47.翁明祥,技術創新政策與事業經營策略的配合對技術創新績效之影響,政大企管所博士論文民國7 8 年。
     48.馬信行,教育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7 5 年。
     49.馬信行,影響我國大專院校教師研究出產力因素之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7 4 年。
     50.馬維楊,民間研究發展之促進,東吳經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7 年。
     51.國建會,公民營企業協助政府加強職業教育之研究,國家建設委員會民國7 2 年。
     52.國科會,中華民國科技統計名詞定義手冊,台北行政院國科民國7 8 年。
     53.國科會,日本科學技術白皮書,台北行政院國科會民國74 年。
     54.康自立、吳天方、吳天元等,工業職業學校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教育部技職司民國7 8 年。
     55.康自立,建教合作教育原理,台北,全華科技有限公司民國7 4 年。
     56.張良德,我國高級工業職校實務階梯式建教合作成效評估與改進之研究,師大工研所碩士論文民國6 9 年。
     57.張玉成,影響國民小學教師服務精神之因素,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民國6 2 年。
     58.張天津,技職教育行政與視導,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2年。
     59.張安源,我國圖書出版業創新與經營之研究,工技學院工技所碩士論文民國7 6年。
     60.張明田,當前大學企管教育與企業界之配合研究,東海企管所碩士論文民國7 4年。
     61.張清俊,動態規劃研究發展專案組織選擇與預算分配之研究,工技學院工技所碩士論文民76 年。
     62.張鴻文,高科技研究機構工作群體環境與創新關係之研究,政大企管所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63.教育部,教育法令,正中書局民國5 6 年。
     64.教育部,教育法規彙編民國6 4 年。
     65.教育部,教育法規彙編民國66 年。
     66.曹國章,企業管理,成大民國7 4 年。
     67.梁玲菁,我國資訊電子業研究發展決定因素之研究,中興經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7 年。
     68.陳修明,研究發展部門管理功能研究,交大管科所碩士論文民國77 年。
     69.陳祖吉,配合新課程實施高工教師在職進修之規劃,師大工教所碩士論文民國7 6年
     70.陳沛德,台灣化學工業研究發展活動之研究,中山企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7 年。
     71.陳世祥,研展部門控制功能與產品創新績效關係之研究,中原企管所碩士論文民國7 8年。
     72.之陳正沛,研究人員工作投入,政大企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2 年。
     73.陳光華,企業政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2 年。
     74.陳定國、江炯聰,台灣工業技術之發展與移轉,台北,工業技術研究院民國6 9 年11 月。
     75.陳定國,企業管理,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4 年3 版。
     76.陳信吾,高級工業職校實習主任之專業能力分析研究,師大工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0 年。
     77.陳昭雄,工業職業技術教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4 年。
     78.陳昭雄,我國現行高工增設新科之研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7 8 年。
     79.民陳昭雄,當前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論說,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7 9 年。
     80.陳國嘉,我國民營企業新產品開發活動之研究,政大企管所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81.陳啟仁,我國當前工業技術移轉之問題與改進研究,工技學院工技所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82.陳順來,電信科技研究發展計劃方案之評估,交大管科所碩士論文民國7 2 年。
     83.陳倬民,革新、實踐、開創教育新境界,台灣省政府教育展、民國7 9 年。
     84.陳倬民,談科際整合,台灣省教育廳、民國7 7 年。
     85.許道然,增強理論在激勵管理上的應用,政大公行所碩士論文民國7 2 年。
     86.許濱松,論激勵管理與人力資源的有效運用,台北,七友出版公司民國7 0 年。
     87.彭台臨,人力發展理論與實施,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8年。
     88.曾麗美,我國科技研究人員需求與滿足之研究,交通大學管科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89.曾鑫城,影響大學與民間企業技術合作績效之關鍵因素研究,政大企管所碩士論文民國7 9 年。
     90.馮中玉,我國職業教育因應服務業人力需求之配合策略研究,師大工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6 年。
     91.黃秀霜:教育行政人員成就動機:工作特性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政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6 年。
     92.黃周銘,工業研究發展機構功能之研究,工技學院工技所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93.黃昆輝,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書局民國7 7 年。
     94.黃俊英,多變量分析,台北,中國經濟研究社民國8 0 年。
     95.黃炳煌等,教育革新的趨勢與展望,台北,台灣書店民國7 5 年。
     96.黃隆民,國民中學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之關係。 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4 年。
     97.黃壁惠,我國大學教師研究生產力及其相關因素之分析,政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98.楊深坑,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民國7 3 年。
     99.楊朝祥,技術職業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4 年。
     100.楊朝祥,技術職業教育辭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5 年。
     101.楊蓉昌,企業組織與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7 3年。
     102 經濟部,研究發展管理手冊民國7 9 年。
     103.廖郁萍,研究發展與市場結構,政大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 8 年。
     104.廖季清等,加強實施建教合作有效策略之研究,教育部民國6 7 年。
     105.蓋浙生,探尋教育的軌跡,台北,文景出版社民國7 6 年。
     106.蓋浙生,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 4 年。
     107.劉水深,研究發展與生產力,中國生產力中心民國7 2 年。
     108.劉水深等,我國現行研究發展制度對企業研究發展活動影響之研究,政大企管所民國7 5 年。
     109.劉怡媛,科技研究人員之事業前程策略,政大企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7 年。
     110.劉興漢,配合技術改變加強在職人員進修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民國7 5 年。
     111.劉錦龍,企業與學術研究機構如何結合從事研究發展,全國工業總會民國7 1 年。
     112. 劉錦龍,國內企業與學術研究機構合作模式之研究,工技學院工技所碩士論文民國7 2 年
     113.樊志育,企業概論,三民書局民國7 2 年。
     114.滕春興,我國教育計劃中建教合作制度之研究,商務印書館民國6 2 年。
     115.蔡保田,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出版社 民國7 5 年。
     116.蔡保田,教育組織與行政,台北,五南出版社 民國7 6 年。
     117. 蔡培村,學校行政與教學,高雄,復文出版社 民國7 2 年。
     118.鄭優,我國工業科技移轉之研究影響技術引進成效因素的探討,政大企管所碩士論文民國7 6 年。
     119.鄭志明,研究發展與行銷職能互動之研究,政大企管所碩士論文民國7 5 年。
     120.鄧琴福,影響我國高科技事業R&D 費用支出之因素研究,交大管科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
     121.賴士葆,企業技術策略與新產品發展績效相關之研究,政大企研所民國7 6 年。
     122.賴思閩,企業R&D 評估模型,輔仁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 7 年。
     123.繆昌瑜,工業專科學校建教合作問題研究,師大碩士論文民國6 8 年。
     124.謝文仝,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出版社民國78 年。
     125.謝安田,企業研究法,作者自行出版民國7 8 年。
     126.謝志宏,研究發展與生產力,中興經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
     127.謝雨生,近十年來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分析與檢討,行政院國科會民國7 5 年。
     128.謝淑貞,因素分析方法之比較與實証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 5年
     129.謝耀民,我國高級職校輔導教師角色之研究,師大工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7 年。
     130.顏國裕,廠商研究發展行為的租稅獎勵效果,政大財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 6 年。
     131.羅文基,技職教育的探索,台灣省政府教育處 民國77年。
     132.羅文基,教育訓練與人力發展,高雄,復文出版社 民國75 年。
     133.嚴永晃,技術管理與策略,台北,環球經濟社 民國76年。
     二、中文期刊部份
     1.日本「科學技術要覽」,1989
     2.司徒達賢,促進產官學研究發展分工合作之途徑,成大學術研討會專輯民國7 8 年1 2月,頁25-32
     3.台灣省政府教育處,建教合作參考手冊,民國7 9 年。
     4.台灣省政府教育廳,職業學校與企業界合作座談會手冊,台灣省教育廳,民國7 8 年。
     5.江文雄、許嬴鑑,台灣省高職機械類科追蹤評鑑資料之分析,工職教育雙月刊, 3 卷12期民國71年,頁1- 22
     6.行政院,全國第四次科會議資料 民國8 0 年1 月。
     7.行政院建合會,職業教育與建教合作研討會專輯,民國5 7年3 月,頁135-175
     8.行政院國科會,第四次仝國科技會議資科一落實研究發展提昇產業科技水準民國8 0 年。
     9.行政院國科會,第二次全國科技會議結論報告民國7 1 年 頁155-165
     10.行政院經合會,工業職校建教合作調查報告民國5 6 年12 月。
     11.何雍慶,政府研究發展專業之成功關鍵因素,中華民國管理科學會民國77年。
     12.余鑑,美國多樣式建教合作,國立師大學報第34期民國78年 頁345-364
     13.尾上守夫,日本大學與企業界對研究發展工作的觀點,日本機械學會誌
     Sep, l989, pp ll-14
     14.呂勝瑛、陳正沛,研究人員的人格特質及其對組織氣候的知覺,政大教育及心理學報第7 期民國73年 頁63-94
     15.李建興,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革新途徑之研究,國立師大教研所集刊14輯民國61年 頁244-246
     16.李建興,設立教育研究機構的功能與建議,國立師大,社會教育學刊19期 民國79年 頁13-31
     17.林邦傑,高等教育統計研究,攻大教研所講義 民國79年。
     18.林文達,大學及獨立學院的素質及其對經濟的貢獻,政大學報50期 民國73年 頁111-139
     19.林清江,建教合作理論與制度之比較分析,國立師大教研所集刊17輯 民國64年 頁92
     20.林聰明,我國商業教育發展之趨勢,彰化師大,商業與商業教育研討會資科
      民國80年5月29 日。
     21.邱仁榮譯,研究發展經濟學,工業局工業資訊17卷4期 民國76年4月 頁6-8
     22.洪榮昭,研究發展的本質與功能,行政院研考會,研考月刊 107期 民國75年 頁50
     23.唐山等,中華民國歐洲技術職業教育考察團總報告書 民國65年11月 頁135
     24.唐智,職業教育與建教合作,教育部,教育與文化398期 民國62年 頁23-26
     25.孫仲山,職業教育師資資格條件之研析,工職教育雙月刊7卷2期 民國7 8年1月 頁14-19
     26.孫克難,台灣地區政府輔助民間研究發展的功能檢討,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專刊 民國7 8年12月
     27.秦自強,建教合作開發產品設計可行性研究,摘自教育部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民國75年 頁1229-1441
     28.馬志欽,科技活動的界定與評量,行政院研考會研考月刊7卷3期3 民國72年3月 頁18。
     29.馬信行,影響我國高等教育機構研究出產力之因素,政大學報第53期 民國74年 頁88
     30.國家建設六年計畫-科技發展,行政院國科會 民國79年10月。
     31.國家建設研究委員會,如何改進我國專科職業教育之研究 民國60年。
     32.國科會,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民國78年。
     33.康自立,如何加強學校與企業界合作,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民國78年 頁11-21
     34.康自立,建教合作教學相長,仝國工業總會,工業半月刊233期 民國78年10月 頁11-13
     35.教育部,工業職業教育發展研討會專輯 民國7 5 年 頁145-146
     36.教育部,教育部舉辦公民營企業機構與工業教育單位座談會實施計畫,民國68年10月。
     37.陳倬民,職業學校與企業界合作的途徑,師友月刊 民國79年3月 頁7-9
     38.許士軍,放眼世界之談管理,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公司民國7 3年2月20日第四版。
     39.華力進,超工業社會中生產力之提昇與在職教育及研究發展之關係,全國工業總會,管理與科技 民國75年 頁24 。
     40.黃政傑,提供教師足夠的研究協助,師友月刊 民國79年2月 頁2-3
     41.楊英邦,校長同事家長及學生行為對教師工作滿足與學校意願影響之研究 政大教育系 民76年未出版。
     42.溫鼎勳,工程教育與工業界之配合,工程教育研討會手冊,民國72年 頁1-7。
     43.溫鼎勳,工程教育與工業界之配合,工業技術月刊120期,民國73年6月 頁2-6
     44.溫鵬榮,企業與技術革新:台北經濟部工業簡訊,18(3)民國77年5月 頁1-4。
     45.經濟部,落實研究發展提昇產業科技水準,第四次全國科技會議第三中心議題資料 民國80年1月 頁19
     46.劉瑞圖,從研究發展到技術升級,經濟部工業局,工業簡訊12卷11期 民國79年11月 頁41
     47.劉瑞圖,發展高科技產業之途徑,台北經濟部工業簡訊,18卷3期 民國77年5月 頁4-27
     48.鄭魁香,專科學校學術研究之分析與規劃:教育部第三屆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民國77年 頁775-779
     49.鄧郁敦,加強職業學校與企業界的聯繫與合作,工職教育雙月刊4卷7期 民國74年 頁25-27
     50.鄧振源,曾國雄:大學院校研究發展型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國統計報26卷4期 民國77年4月 頁12761-12791
     51.鄧憲卿,研究發展工作之檢討與建議,行政院研考會研考月刊3卷11期 民國68年 頁24
     52.蕭錫錡,資料分析收錄於台灣省第一屆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撰寫參考資料,台灣省教育廳 民國8 0 年。
     53.賴士葆,我國不同產業研究發展活動之研究,中華民國管理科學會 民國77年。
     54.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調查報告」 1988,1989
     55.佛得利克(FREDERICK G.W.) 本世紀工業教育能否趕上工業科技工職教育雙月刊3卷10期 民國72年2月 頁9
     三、英文參考書目
     1. Abbey, A. ,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Management, 31(5),Sep./oct. 1989, PP 16-19
     2. Abetei, P.A. , Technology A Key Stratigic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Feb.1989, PP 37-41
     3. Abril E.R, Development Countries-Progress Through Collaboration,Industsry & Higher Education, 3(3), Sep.1989,PP151-153
     4. Alic, J.A., Cooperation In R&D Technovation, 10(5), Jul.1990,PP319 - 332
     5. Averch ,H.A., Exploring The Cost-Efficiency of Basic Research Funding in Chemistry Research Policy, 18(3),Jun.1989, PP165-172
     6. Badawy, W.K.,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1(5),Sep./Oct. 1988, PP19-35.
     7. Barbarag, Rlin, Industry Education Linkages, Industrial Education, November, 1982,P15
     8. Barlete, J.W., Joint Ventures with Industry, High Teachnology Bussiness, NOV, 1988,PP30-32.
     9. Batson, R., Characteristics of R&D Management Which Influence
     Information Needs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EM-34(3),Aug. 1987, PP 178-185
     10. Bell, R.R. & Brunbarm, J.M., The Paradox of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Bussiness Horizon 32(5),Sep/Oce,1989,PP58-64
     11. Best, D., Ten ways `to .kill a. Product, Chemtech,20(1) ,Jan.1990, PP 10-13
     12 Blackhurn, R.T. Behymey, C.E. & Hall, D.E., Research Note, Correlates of Faculty Publica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51,1978,PP132-141
     13. Bodenstiner W.D. & Gerloff E.A. & Quick J.C., Uncertainty and Stress in An R&D Project Environment R&D Management,19(4).Oct 1989,PP 309-323
     14. Boice, R & Jones, F., Why academicians don`t writ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5,1984, pp567-582
     Chanaron, J.J.& Perrin, 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Work
     15.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3/4),1987,PP 377-389
     16. Barnard, C. l., The function~ of the Executive, cambridge, Masschusetts: Harvard Univesity Press 1938,P82
     17. Cleland, D. l.& King, W.R., Systems Analysis and Project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1983
     18. Crane, D., Scientists at Major and Minor universities, a Study of Productivity and recogni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01965,PP699-714
     19. Cross, M., Japan Heads For World`s Largest Civil R&D Budget New Scientist, 126(1718) May,26,1990 ,P 8
     20. Crow, M.M. & Nath S., Technology Strategy Development In Japanese Industry, an Aassessment of Market and Government Influences Technovation,10(5) ,Jul. 1990. PP 333-346
     21. Debacker, E.K. & Van Pierdonck, R.,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at Belgiun Universities, R&D Management ,8(4),1988,PP341-353
     22. Dessler, G., Personnel Management, Modern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Virginia, Seston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78,P280
     23. Dill, D.D., Vniversity /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An Analysi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R&D Management 20,2 ,1990 PP 123-129
     24. Drucker, P.F.(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王美音,楊子江譯,再創企業生機(台北,卓越出版社,民國76年)。
     25. Elsevier, Motivations and Obstacles To R&D Cooperation Technovation,9,1989 PP161-168
     26. Farris, G.F. & Ellis, L.W., Managing Major Change in R&D,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3(1), Jan./Feb.1990,p33.
     27. Fenker, R.M., The Incentive Structure of a University, Journal of Higher ducation,V01 XL Vi11,No.4 July-August,1974,PP453-471
     28. Fink IRA, The Role of Land and Facilities Fostering Linkages Between University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29. Freeman ,C.,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Siemens Review, 57 ,May/Jun. 1990, PP4-9
     30. Frumerman, R, Ten Comn1andments For Successful Development,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3 (4),Jul./ Aug. 1990,ppl0-ll
     31. Gaston, J., The Rewarl System in British Scie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iew,35,1970,PP718-733
     32. Glaser, M.A., Innovation and R&D Managemant Journal of Coatings Technology,61(777),Oct,1989,PP.139-46
     33. Glasser Al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華泰書局 )1985
     34. Grax, P.E .,Advantageous Liaisions;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6(3), 1990,PP40-46
     35. Gross, G., Promoting Innovation in A Big Business, Long Range Planning ,23(1),Feb, 1990,PP4152
     36. Gupta, A.P. & Wilemon, D.L.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Based New Product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2(2),Winter 1990,PP 24-44.
     37. Hagedoorn, J., Organizational Modes of Inter-firm Co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echnovation,10(1),Feb. 1990 PP 17-30
     38. Hans Corsten,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University To SMS Enterprixses, Technovation, June, 1987 ,PP57 -68
     39. Harold Kerzner,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in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of Systems Management Feb.,1987,PP30-79
     40.Harris, W.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ructor Morale and andministvative Climate in Selected Community College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 39 ,1978, P3400A
     41. Howells, J, The Loc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New Horizons Research Policy,19(2), Apr.1990, PP136-146
     42. Jack, D, The Creative Connections of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Rel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Nov/Dee, 1985,PP19-21
     43. Jeece, D.J., Inter-Organiga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Innovation Process,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Special Issue, 1989,PP35-42
     44. L.B. Jerry & James R. Okey, Identifying and Classifying Competencies For Performance Based Teacher
     45. Keith Paritt, What We Know About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 1990,PP17-26
     46. Kohl, J.B., Incentive/Reward Systems and Faculty Orientations Toward Academic Activities At A Land Grant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1980, PP71-81
     47. Long, J.S. & McGinnis, R., Organizational Contex and Scientific Productiv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6,1981,PP422-442
     48. Lovelace, R.F., R&D Planning Techniques, R&D Management, 17(4) Oct. 1987, PP 241-251
     49. Main Science & Technology Indicators , OECD, 1989/2 Mcgouty, C., Dangers of Industrial Domin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Nature, 335(29),Sep. 1988, P 388
     50. McMullan, W. Ed.& Melnylk, K., University Innovatiom Centres and Academic Venture Formation R&D Management, 18( 1),1988, PP 5-12
     51. Nil,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 Making In Work Inside R&D ,18(41) , Oct.11,1989 PP 3-4
     52. Norko, W.A., Steps of Succesful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of System Management, Sep. ,1986, PP 36-38
     53. Over, R., Does Research Productivity Decline With Age? Higher Education 11,1982,PP51 1-520
     54. purdy, R.J. et al, Getting The Mast out of Inservice Edacation, in Teacher`s Encyclopedia, N.J. Prentice Hall,1966
     55. Radosevic, S., The Role of Small Firms i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 Interpretative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5(1),1990 ,PP 89-99
     56. Rempel, A.M.et al., Teacher Morale Relationsbip With Selected Fector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bstract ,V01,7,No,3,1971,PP159-160
     57. Richard L. Gorsuch, Factor, (2nd,ed.)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New Jersey,1983,PP350-368
     58. Rosen, J., The Risky Business of Research Mechanical Engineering ,109(11),Nov. 1987,PP 48-54
     59. Rosenbaum, B.L., How Successful Technical Professionals Achieve Results Research Technolgy Management ,33(1) Jan./Feb.1990, PP 24-26
     60. Ruskenveld; Y.V., Parteners In Innovation?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15(1), Feb.1988, PP19-25
     61. Sergiovanni, T.J. & Carver, F.D., The New School Executives Theory of Admistration,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1980)
     62 Skinner, G.R.B., Commercialization of University-Based Research, The Inventor`s Perspective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 ,3,(2) Jun. ,1989,PP 81-89,
     63. Smart J.C., Diversity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s, Faculty Inctntive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01.49,No.5(1978),PP405-409
     64. Smilor, R.W., Commercializing Technology Through New Business Incubators, Research Management Sep IE t, 1987 ,PP36-41
     65. Souder, W.E. & Nassar, S., Choosing. an R&D Consortium Research Tochnology Management,33(2),May I Apr. 1990, PP35-41
     66. Spencer, W.J., Research To Product, A major U.S. Challen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32(2), Winter 1990, PP45-53
     67. Startup, Richard, The University Teacher and His World (Westmend, Saxon House, Teakfield Limieed,1979)PP24-128
     68. Sternbery, R., Innovation Centres in West Germany ,Imdustry & Higher Education ,May 1990 ,PP23-29
     69. Subramanian, S.K., Problems of Research In Developing Coutries, Management July 1967,Vol.X, NO.4, PP229-239
     70. Technology, Keeping The Figure in Stsground, R&D Management ,18(1),Jan.1988,PP 45-58
     71. Wanner, R,A. Lewis, L.S. & Gregonio, D.I., Reseach Productivity in Academi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4,1981,PP238-252
     72. Warmbood, c. p. & Rensavich, j. s. & Longell Davi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and Industry Cooperation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81
     73. Weimer, W.A., Planning for Lifelong Education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2(2),Jun,1988,PP91-100
     74. Westwood, A.R.& Sekine, Y., Foster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an ? Industrial R&D Laboratory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31 (4),Jul/ Aug. 1988,PP16-20
     75. Wigand, R.T.& Frank Wick, G.L., Inte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dustry Government University Link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4(1), 1989, PP 63-76
     76. Zuckerman, H., Nobel Laureates In Science, Pattern of Productivity, Collaboration and Authorship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32. 1967,PP391-40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