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論語孟子對言論的基本理念
作者 嚴智宏
貢獻者 王洪鈞
嚴智宏
日期 1990
1989
上傳時間 3-May-2016 14:06:13 (UTC+8)
摘要 本研究的主題(目的)有二: 一、《論語》《孟子》對言論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二、它們對我國新聞傳播界可能產生的意義是什麼?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
     1.《文化建設與傳播學術研究資料彙編》,台北:大眾傳播教育協會,民75 年。
     2.《新聞記者的權利與責任》,台北:大眾傳播教育協會,民77。
     3.《中國文化史》上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78。
     4.《建構健全資訊社會之政策與法制研究》,台北:行政院經建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民78。
     5. 王洪鈞,《新聞法規》,台北:允晨,民73 。
     5. 王靜芝,《詩經通釋》,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民74 。
     7. 方蘭生,《新聞自由與新聞自律》,台北:允晨,民73 。
     3. 榮傳譽,《先秦傳播事業概要》,台北:商務,民62。
     9. 李瞻,《世界新聞史》,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民66。
     10. 李金銓,《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民72。
     11. 李鳴,《論語研究》,台北:大學圖書,民61
     12. 汪琪,《文化與傳播》,台北:三民,民73。
     13. 杜呈祥,《孔子》,台北:協志,民73。
     14.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民76。
     15. 邱鎮京,《論語思想體系》,台北:文津,民70。
     16. 祝基瀅、王石番、關紹箕,《先秦傳播思想之整理分析──非語文記號思想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民75.2。
     17. 陳大齊,《孔子學說論集》,台北:正中,民68。
     18. ───,《論語選粹今譯》,台北:商務,民72。
     19. ───,《孔子學說》,台北:正中,民76 。
     20. 陳盛勤,《孟子文辭今析》,台北:主中,民69。
     21. 張明凱,《孟子思想與中國文化》,台北:商務,民74。
     22. 楊伯峻,《論語譯註》,台北:源流,民71年。
     23. ───,《孟子譯註》,台北:漢京,民76。
     24. 楊家駱編次,《左傳注疏及補正》,台北:世界,民52。
     25. 劉百閔,《經子肆言》,台北:遠東,民53 。
     26. 劉岱,中國文化序論篇,《不麗江河萬古流》,台北:聯經,民71。
     27. 錢穆,《論語新解》,台北:三民,民67。
     28. ----,《孔子與論語》,台北:聯經,民63。
     29.賴光臨,《中國新聞傳播史》,台北:三民,民72。
     30.謝冰瑩等,《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民65。
     
     二、古人著作
     1. 呂不韋,《呂氏春秋》,台北:中華,民61
     2. 司馬遷,《史記》,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 民72,冊248
     3.班固,《漢書》藝文志,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民72,冊249。
     4.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注,台北:宏業,民60。
     5.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民72 . 冊277。
     6.魏?,群書治要序,《魏鄭公文集》,上海:商務,民26。
     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民75。
     8.劉寶楠,《論語正義》,收錄於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薈要》,台北:商務,民54
     
     三、學位論文
     方鵬程,《先秦合縱連橫說服傳播的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2。
     2.胡幼偉,《分析論語中的人際傳播概念》,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6
     3. 張玉法,《先秦時代的傳播活動及其對文化與政治的影響》,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53。
     4. 彭武順,《詩在周代政治傳播中之應用》,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7。
     5. 楊世凡,《臺灣大眾傳播學術研究之表析(民國五十三年至七十四年)》,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4 。
     6. 閻沁恒,《漢代民意的形成與其對政治之影響》,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49。
     7. 魏蔭駒,《探索茍子學說中的傳播理論》,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9。
     8. 謝國雄,《文化取向的傳播研究──雷蒙.威廉斯論點之探討》,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3。
     
     四、論文集論文
     1.徐復觀,釋論語的「仁」,《學術與政治之間》乙集,台中:中央,民46.
     2. 馬驥伸,新聞工作者的自省與自覺,《新聞記者之權利與責任》,台北:大景傳播協會,民77。
     3. 孫鐵剛,書生議論──士人與士風,收錄於《吾土與吾民》,台北:聯經,民71。
     4. 張榮芳,考論得失.懲惡勸善──史官制度,收錄於《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民71 。
     5. 彭芸,國際資訊新秩序,收錄於李金銓著《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民72。
     6. 葛紹歐,柏臺風憲匡政風──監察制度,收錄於《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民71。
     
     五、期刊論文
     1.王洪鈞,布衣而為天下師──紀念張季鸞先生,中央日報,民76.3.20 ,頁10 。
     2.---------,問題與索解,中央日報,民77.9.15 ,頁16 。
     3. ---------,解除報業「三限」的法律觀,同上,頁6-9 。
     4. 朱立,開闢中國傳播研究的第四戰場,報學6 卷1 期,民67.12,頁5 。
     5. 馬驥伸,從儒家思想論中國新聞倫理,報學7 卷3 期,民73.12 。
     6. 陳世敏,引導報業走向正軌,東方雜誌復刊第20 卷第10 期,民76.4 ,頁19-22 。
     7. ---------,讀者投書:「接近使用權」的實踐,新聞學研究,第四十一集,民78.4 ,頁25-46 。
     8. 張作錦,自由權和隱私權的衝突,遠見27 期,1988.8,頁10-11。
     8. 曹郁芬,當記者導演新聞的時候,遠見23 期, 1988.4. 頁120-123。
     10. 鄭瑞城,誰來監督報界?遠見32 期. 1989.1. 頁130。
     
     貳、英文部份
     1. Berlo.D.K. (1960)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N.Y.: Rinehart & Winston.
     2. Blumler.Jay G. (198l) `Purpo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asearch: A Translantic Perspective.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boook, Calif.: Sage.
     3. --------- (1981) `Mass Communication Reasearch in Europe: Some Origins and Prospects ,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 Cali f.: Sage.
     4. Commission on Freedom of the Press, (1947) 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Devito.Joseph A. (1976)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 N.Y.:Harper & Row.
     6. Gitlin , Todd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7. Hohenberg, John (1977) Free Press/Free People/The Be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8. Katz , Elihu (1977) SocialResearch on Broadcasting ,London: BBC.
     9. Lasswell , Harold (194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 reprinted in Wilbur Schramm and Donald Roberts (eds)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0. Murdock , Graham and Peter Golding(1977) `Capitalism. Communication and Class Relations ,` in James Curran et al. (ed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 London: Edward Arnold.
     11. ------ (1977) `Beyond Monopoly: Mass Communications in an Age of Conglomerates ,’ in Beharrell et al. (eds), Trade Union and the Media , London: Macmillan.
     12. Siebert , Fred S. (1952)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England ,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3. Williams , Raymond (1961) The Long Revolution , Harmondsworth:Penguin.
     14.-------(1968) Communications , (2nd.ed.)Penguin Books.
     15. Wright , Charles R. (1985) Mass Communication: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N. Y.: Random Hous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4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洪鈞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嚴智宏zh_TW
dc.creator (作者) 嚴智宏zh_TW
dc.date (日期) 1990en_US
dc.date (日期) 198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May-2016 14:06:13 (UTC+8)-
dc.date.available 3-May-2016 14:06:1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May-2016 14:06:1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54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999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的主題(目的)有二: 一、《論語》《孟子》對言論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二、它們對我國新聞傳播界可能產生的意義是什麼?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論文提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緣起與目的................................1
     第二節 界說................................5
     第三節 文獻探討................................7
     第四節 方法與結構................................8
     第二章 《論語》對言論的基本理念
     第一節 《論語》對言的主張................................13
     第二節 結論................................27
     第三章 《孟子》對言論的基本理念
     第一節 《孟子》對言的主張................................33
     第二節 結論................................. 42
     第四章 整理並比較《論語》《孟子》對言論的基本理念
     第一節 基本理念的對照排列................................49
     第二節 基本理念的整理................................63
     第三節 結論 (包括《大學》《中庸》) ................................66
     第五章 中國史上言責的例證
     第一節 史官制度................................73
     第二節 監察制度................................74
     第三節 士人論政................................7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83
     第二節 建議與討論................................85
     參考書目................................91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402en_US
dc.title (題名) 論語孟子對言論的基本理念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
     1.《文化建設與傳播學術研究資料彙編》,台北:大眾傳播教育協會,民75 年。
     2.《新聞記者的權利與責任》,台北:大眾傳播教育協會,民77。
     3.《中國文化史》上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78。
     4.《建構健全資訊社會之政策與法制研究》,台北:行政院經建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民78。
     5. 王洪鈞,《新聞法規》,台北:允晨,民73 。
     5. 王靜芝,《詩經通釋》,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民74 。
     7. 方蘭生,《新聞自由與新聞自律》,台北:允晨,民73 。
     3. 榮傳譽,《先秦傳播事業概要》,台北:商務,民62。
     9. 李瞻,《世界新聞史》,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民66。
     10. 李金銓,《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民72。
     11. 李鳴,《論語研究》,台北:大學圖書,民61
     12. 汪琪,《文化與傳播》,台北:三民,民73。
     13. 杜呈祥,《孔子》,台北:協志,民73。
     14.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民76。
     15. 邱鎮京,《論語思想體系》,台北:文津,民70。
     16. 祝基瀅、王石番、關紹箕,《先秦傳播思想之整理分析──非語文記號思想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民75.2。
     17. 陳大齊,《孔子學說論集》,台北:正中,民68。
     18. ───,《論語選粹今譯》,台北:商務,民72。
     19. ───,《孔子學說》,台北:正中,民76 。
     20. 陳盛勤,《孟子文辭今析》,台北:主中,民69。
     21. 張明凱,《孟子思想與中國文化》,台北:商務,民74。
     22. 楊伯峻,《論語譯註》,台北:源流,民71年。
     23. ───,《孟子譯註》,台北:漢京,民76。
     24. 楊家駱編次,《左傳注疏及補正》,台北:世界,民52。
     25. 劉百閔,《經子肆言》,台北:遠東,民53 。
     26. 劉岱,中國文化序論篇,《不麗江河萬古流》,台北:聯經,民71。
     27. 錢穆,《論語新解》,台北:三民,民67。
     28. ----,《孔子與論語》,台北:聯經,民63。
     29.賴光臨,《中國新聞傳播史》,台北:三民,民72。
     30.謝冰瑩等,《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民65。
     
     二、古人著作
     1. 呂不韋,《呂氏春秋》,台北:中華,民61
     2. 司馬遷,《史記》,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 民72,冊248
     3.班固,《漢書》藝文志,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民72,冊249。
     4.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注,台北:宏業,民60。
     5.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民72 . 冊277。
     6.魏?,群書治要序,《魏鄭公文集》,上海:商務,民26。
     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民75。
     8.劉寶楠,《論語正義》,收錄於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薈要》,台北:商務,民54
     
     三、學位論文
     方鵬程,《先秦合縱連橫說服傳播的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2。
     2.胡幼偉,《分析論語中的人際傳播概念》,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6
     3. 張玉法,《先秦時代的傳播活動及其對文化與政治的影響》,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53。
     4. 彭武順,《詩在周代政治傳播中之應用》,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7。
     5. 楊世凡,《臺灣大眾傳播學術研究之表析(民國五十三年至七十四年)》,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4 。
     6. 閻沁恒,《漢代民意的形成與其對政治之影響》,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49。
     7. 魏蔭駒,《探索茍子學說中的傳播理論》,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9。
     8. 謝國雄,《文化取向的傳播研究──雷蒙.威廉斯論點之探討》,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3。
     
     四、論文集論文
     1.徐復觀,釋論語的「仁」,《學術與政治之間》乙集,台中:中央,民46.
     2. 馬驥伸,新聞工作者的自省與自覺,《新聞記者之權利與責任》,台北:大景傳播協會,民77。
     3. 孫鐵剛,書生議論──士人與士風,收錄於《吾土與吾民》,台北:聯經,民71。
     4. 張榮芳,考論得失.懲惡勸善──史官制度,收錄於《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民71 。
     5. 彭芸,國際資訊新秩序,收錄於李金銓著《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民72。
     6. 葛紹歐,柏臺風憲匡政風──監察制度,收錄於《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民71。
     
     五、期刊論文
     1.王洪鈞,布衣而為天下師──紀念張季鸞先生,中央日報,民76.3.20 ,頁10 。
     2.---------,問題與索解,中央日報,民77.9.15 ,頁16 。
     3. ---------,解除報業「三限」的法律觀,同上,頁6-9 。
     4. 朱立,開闢中國傳播研究的第四戰場,報學6 卷1 期,民67.12,頁5 。
     5. 馬驥伸,從儒家思想論中國新聞倫理,報學7 卷3 期,民73.12 。
     6. 陳世敏,引導報業走向正軌,東方雜誌復刊第20 卷第10 期,民76.4 ,頁19-22 。
     7. ---------,讀者投書:「接近使用權」的實踐,新聞學研究,第四十一集,民78.4 ,頁25-46 。
     8. 張作錦,自由權和隱私權的衝突,遠見27 期,1988.8,頁10-11。
     8. 曹郁芬,當記者導演新聞的時候,遠見23 期, 1988.4. 頁120-123。
     10. 鄭瑞城,誰來監督報界?遠見32 期. 1989.1. 頁130。
     
     貳、英文部份
     1. Berlo.D.K. (1960)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N.Y.: Rinehart & Winston.
     2. Blumler.Jay G. (198l) `Purpo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asearch: A Translantic Perspective.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boook, Calif.: Sage.
     3. --------- (1981) `Mass Communication Reasearch in Europe: Some Origins and Prospects ,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 Cali f.: Sage.
     4. Commission on Freedom of the Press, (1947) 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Devito.Joseph A. (1976)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 N.Y.:Harper & Row.
     6. Gitlin , Todd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7. Hohenberg, John (1977) Free Press/Free People/The Be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8. Katz , Elihu (1977) SocialResearch on Broadcasting ,London: BBC.
     9. Lasswell , Harold (194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 reprinted in Wilbur Schramm and Donald Roberts (eds)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0. Murdock , Graham and Peter Golding(1977) `Capitalism. Communication and Class Relations ,` in James Curran et al. (ed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 London: Edward Arnold.
     11. ------ (1977) `Beyond Monopoly: Mass Communications in an Age of Conglomerates ,’ in Beharrell et al. (eds), Trade Union and the Media , London: Macmillan.
     12. Siebert , Fred S. (1952)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England ,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3. Williams , Raymond (1961) The Long Revolution , Harmondsworth:Penguin.
     14.-------(1968) Communications , (2nd.ed.)Penguin Books.
     15. Wright , Charles R. (1985) Mass Communication: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N. Y.: Random House.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