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我國社會福利支出適當規模與成長之探討
作者 孫蔚南
貢獻者 鄭文輝
孫蔚南
日期 1990
1989
上傳時間 3-May-2016 14:15:12 (UTC+8)
摘要 摘要
一、研究目的與研究內容
本文旨在探討我國社會福利支出規模與成長的適當合理狀態,具體而言,主要目的有三:
(一)從學理依據與政策方針上,確定我國政府應承擔的社會福利範圍與程度。
(二)考慮需求質量、供給限制與政策需要等因素,探討社會福利支出的適當規模與成長。
(三)根據上述架構,預估我國社會福利支出的適當水準與成長幅度。
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文雖在資料與方法等限制條件下,首先根據實際數據,說明我國與德、英、美、日等國現行的會福利支出規模與結構,並釐清社會福利概念及支出分類,以確定我國政府應承擔的社會福利範圍。其次,從規範層次與實證考慮兩方面探討適當規模之含義,以及就總體面與個體面分析適當成長之意義。最後,根據上述架構,預估我國社會福利支出的適當規模與成長幅度。

二、重要發現
由本文各章節的分析說明,得到重要發現如下:
(一)就各國社會福利支出規模與結構而言
1.福利先進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範圖大致涵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福利服務、衛生保健、國民就業與國民住宅等項,而社會保險均為其主體;同時,政府總支出當中,普遍地有超過三分之一比率用於社會福利,顯示先進國家在此扮演積極的角色。
2.適當的社會福利支出國際比較架構,必須能羅列各國支出內容,並說明其影響因素,這些因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類變數:(1)國家變數;(2)政策過程變數;(3)產出變數。
(二)就社會福利範圍與支出分類而言
1.社會福利不是一個靜態的觀念,界定社會福利範圍之考慮因素應包括:(1)文化傳統;(2)政府與國民的價值取向;(3)社會福利發展階段;(4)經濟成長情況。
2.社會福利實際措施與經費支出的分類,目前各國大多兼採「服務對象」與「措施性質」兩種分類標準。
3.目前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仍缺乏完善一致的分類方法,現階段較適當的分類項目可包括:(1)社會保險(含軍公教人員退休撫卹);(2)社會救助;(3)福利服務(合社區發展);(4)就業服務;(5)國民住宅;(6)衛生保健;(7)環境保護。
(三)就社會福利支出適當規模而言
1.規範層次的社會福利支出靜態最適境,是社會福利可能界限與社會福利無異曲線的切點所在。不過,整體的最適境則因外生變數變動而呈動態。
2.實證分析上的社會福利支出適當規模,應該同時顧及:(1)資源與財源;(2)所得分配;(3)社會需求;(4)政治運作等四項因素。
3.依重新整理的資料,分析我國社會福利支出規模與結構,可以發現(1)我國政府對社會福利支出的擴充,維持審慎保守態度;(2)中央政府握有大部份福利資源,造成地方政府缺乏足夠資源自行編列福利預算;(3)軍公教人員退休撫剛為我國政府社會福利支出的主體;(4)老人、兒童、殘障與低收入者等弱勢人口享領極少比率的福利資源,而特定用於軍公教人員的福利資源,遠超過其他受益人口。
(四)就社會福利支出成長而言:
1.適當的社會福利支出成長,必須配合總體經濟趨勢與個體供需互動,方能達成社會及經濟體系的均衡。
2.我國社會福利支出變動的影響因素,在地方政府方面,主要是受財政能力影響,未能充份反應需求面因素之影響;而整體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則以平均每人實質受盆水準與政府財政能力兩項因素最為顯著。
3.我國社會福利支出(未合環保項目)若是每年實質成長16.8%,則84年度其規模將達GDP之7.3%(目前約為3.7%),至89年度可望達到GDP之12.0%,相當於某些福利先進國家(例如日本與澳洲)1980年代的水準,此項支出規劃適合我國目前之主客觀環境。即使此規模與成長幅度較可能於中長期達成,但在支出結構上必須重新調整,政府將面臨較多的阻力與壓力。

三、建議事項
根據上述發現,本文謹提出以下四項建議:
(一)社會福利支出範圍與分類方面
1.勿因政治權宜與行政事務之考量,而使社會福利支出成為無所不包的雜支。
2.社會福利支出的分類必須建立在可供評估考核之基礎上,而且各級政府也需統一。
(二)社會福利支出適當規模與成長方面
1.政府社會福利支出預算必須設定明確的努力目標,以逐步規劃適當的支出規模與成長幅度。
2.社會福利支出目標的達成,在顧及預算彈性之下,宜以中長期(約5至10年)為之,並需考慮其他體制如何配合。
(三)社會福利支出發展與規劃方面
1.社會福利制度與相關問題必須整體規劃,獨立、片斷之改革措施,均不足以解決我國目前的難題。
2.早日採行「設立跨都會之社會福利規劃委員會,以二年時間完成全面檢討與規劃」之建議。
(四)社會福利支出研究資料獲得方面
1.成立「中華民國預(決)算資料中心」,並改進中央政府將社會福利支出內容列為極機密的作法。
2.社政單位建立更詳實的社會福利需求相關資料;財政單位建立各項政府政事別支出的物價指數,以瞭解相對價格效果之影響。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1)中文部份:
1.江亮演(民國75年),社會安全制度,台北:五南。
2.周永新(民國73年),香港社會福利政策評析,香港:天地(1984年)
3.柯木興(民國71年),日本的社會政策,收錄於劉脩如等著,中外社會政策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4.岑士麟(民國75年),西德社會福利經濟效益的探索,收錄於蔡宏昭等著,各國社會福利經濟效益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明德基金會。
5.徐偉初與黃細清(民國78年),現階段公共支出水準與結構之研究:賦改會專題報告12,台北:財政部賦改會。
6.陳小紅(民國75年),美國的社會福利發展與其政經效益初探,收錄於蔡宏昭等著,各國社會福利經濟效益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明德基金會。
7.張紘炬等(民國72年),社會福利十年計畫調查研究報告:內政部委託研究,台北:台灣經濟研究所。
8.黃世鑫(民國68年),殊價財最適供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9. --------------- (民國74年),大專財政學,台北:華視文化事業。
10.詹火生(民國78年),讓社會福利總預算還原社會福利的真正意義,收錄於國家預算研討會:七十九年度中央總預算功能分項討論會,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11.詹火生與羅紀瓊(民國78年),現階段我國社會福利經費支出水準、經費結構與財源籌措之研究:賦改會專題報告13,台北:財政部賦改會。
12.蔡漢賢與林萬億(民國73年),中外社會福利行政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3.蔡宏昭(民國78年),社會福利的經濟理念,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14.蔡宏昭等(民國75年),各國社會福利經濟效益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明德基金會。
15.鄭文輝(民國78年),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之界定與分析,收錄於國家預算研討會,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16.鄭文輝等(民國78年),我國社會安全及社會福利支出之計算標準及規劃模式之探討: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17.魏斯曼(Wiseman,Jack)與馬士蘭(Marsland,David)(民國75年),中華民國社會福利方案之檢討與建議,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18.蘇文麒(民國75年),社會福利支出與財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9.中信局(民國78年),公務人員保險統計,台北:中信局公保處。
20.台閩勞保局(民國78年),勞工保險統計,台北:台閩地區勞工保險局。
21.台灣大學(民國77年),提升社會福利體系確保社會安定研討會資料彙編,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22.行政院主計處(民國77年),中央政府各類支出政事別歸類原則及範圍,台北:行政院主計處(函)
23. --------------- (民國78年),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統計摘要,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24.行政院研考會(民國77年),我國社會福利定義與範圍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25.行政院經建會(民國72年a)我國現行社會福利制度與福利支出之研究(上),自由中國之工業,60卷第5期,頁1-16。
26.---------------(民國72年b),我國現行社會福利制度與福利支出之研究(下),自由中國之工業,60卷第6期,頁7-21。
27. --------------- (民國75年a)中華民國台灣經濟建設長期展望,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28. --------------- (民國75年b),我國社會福利制度整體規劃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29. --------------- (民國77年),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國75年至100年人口推計,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30.財政部(民國78年),中華民國77年財政統計年報,台北:財政部統計處。

(二)外文部份:
1.健康保險組合連合會(1988),社會保障年鑑,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
2. Barr, N. (1987), The Economics of the Welfare State,California:Stanford Univ. Press.
3. Brown, C. V. & Jackson, P.M.(1982),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Oxford: Martin Robertson.
4. Compton, B. R.(1980),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elfare and Social Work, Illions: Dorsey.
5. Culyer, A. J. (1983),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Policy, Oxford: Martin Robertson.
6. Davies, G. & Piachaud, O. (1985), Public Expenditure on the Social Service, in R. Klein & M. O`Higgins (eds.),The Future of Welfar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7. Dinitto, D. M. & Dye, T. R. (1987), Social Welfare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8. Hardy, J. (1981), Values in Social Policy: Nine Contradictions,London: RKP.
9. Hurst, J.W. (1977), Rationalising Social Expenditure-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s, in M.Posner(eds.), Public Expenditure, pp.221-23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Press.
10. Jones, C. (1985), Patterns of Social Policy, London:Tavistock.
11. Jordan, B. (1987), Rethinking Welfar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2. Judge, K. (1982),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Social Expenditure, in A. Walker(eds.), Public Expenditure and Social Policy,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3. ---------------(1987),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 in R.R. Friedmann etc. (eds.), Modern Welfare States, London : Wheatsheat.
14. Kaim-Caudle, P.R. (1973), Comparative 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Security, Oxford: Martin Robertson.
15. Kaji, S. (1987), The Limita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the Japanse Experience, in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the Limita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 Taipei: National
Taiwan Univ.
16. Kohl, J. (1984), Trends and Problems in Postwar Public Expenditure Development in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in P. Flora & A.J. Heidenheimer (eds.), The
Development of Welfare States in Europe and America,New Jersey: Transaction.
17. Koutsoyiannis, A. (1977), Theory of Econometrics,London: Macmillan.
18. Meenaghan, T. M. & Washington, R.O. (1980), 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Welfare, New York: Free.
19. Midgley, C. J. (1985), Models of Welfare and Social Planning in Third World, in B. Mohan (eds . ), New Horizons of Social Welfare and Policy, pp.89-108,Cambridge, Ma.: Schenkman Books.
20. Musgrave, R. A. & Musgrave, P.B.(1984), Public Fi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ill.
21. O`Conor, J. (1973), The Fiscal Crisis of the State,New York: St. Martin.
22. O`Higgins, M. (1985), Social Policy Needs and Resources: The Prospects for the 1990s, in R. Berthoud (eds.),Challenges to Social Policy, pp.24-45, Hampshire:Gower .
23. Orr, L. L. (1976), Income Transfers as a Public Good:An Application to AFDC,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6, pp.359-371.
24. Peacock, A. (1985), Macro-economic Controls of Spending as a Device for Improving Efficiency in Government, in F. Forte & A. Peacock (eds.), Public Expenditure and Government Growth, Oxford: Basil Blackwell.
25. Peacock, A. & Wiseman, J. (1967), The Growth of Public Expenditure in the United Kingdo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
26. Rostow, W.W. (1971a),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27. --------------- (1971b), Politics and the Stages of Growth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28. Rose, R. (1986), The Dynamics of the Welfare Mix in Britain, in R. Rose & R. Shiratori (eds.), The Welfare State East and West,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
29. Schulte, B. (1989), Social Welfare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Policy Planning, Taipei: RDEC.
30. Stuart, P. (1985), A Framework for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of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 B. Mohan(eds.), New Horizons of Social Welfare and Policy, pp.77-88, Cambridge, Ma.: Schenk man Books.
31. Thurow, L. (9171),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as a Pure Public Good,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86,pp.327-326.
32. Walker, A. (eds.)(1982), Public Expenditure and Social Policy,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33. OECD (1981a), Measuring Loca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Needs, Paris: DECO .
34. --------------- (1981b), The Welfare State in Crisis, Paris: DECO.
35. --------------- (1984), Social Expenditure: Erosion or Evolution?The OECD Observer, No.126, pp.3-6.
36. --------------- (1985a), Social Expenditure 1960-1990, Paris:OECD.
37. --------------- (1985b), The Role of the Pub1ic Sector, OECD Economic Studies, No.4.
38. --------------- (1987), Th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Paris: OECD.
39. --------------- (1988), Aging Populations: The Social Policy Implication, Paris: OECD.
40. --------------- (1989a), OECD in Figures: Supplement to the OECD Observer No.158, Paris: OECD.
41. --------------- (1989b), OECD Economic Outlook, No.45.
42. U.S.: DHH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1989),Social Security Bulletin, Vol.52, No.4, pp.29-3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財政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33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鄭文輝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孫蔚南zh_TW
dc.creator (作者) 孫蔚南zh_TW
dc.date (日期) 1990en_US
dc.date (日期) 198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May-2016 14:15:12 (UTC+8)-
dc.date.available 3-May-2016 14:15:1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May-2016 14:15:1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533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013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財政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摘要
一、研究目的與研究內容
本文旨在探討我國社會福利支出規模與成長的適當合理狀態,具體而言,主要目的有三:
(一)從學理依據與政策方針上,確定我國政府應承擔的社會福利範圍與程度。
(二)考慮需求質量、供給限制與政策需要等因素,探討社會福利支出的適當規模與成長。
(三)根據上述架構,預估我國社會福利支出的適當水準與成長幅度。
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文雖在資料與方法等限制條件下,首先根據實際數據,說明我國與德、英、美、日等國現行的會福利支出規模與結構,並釐清社會福利概念及支出分類,以確定我國政府應承擔的社會福利範圍。其次,從規範層次與實證考慮兩方面探討適當規模之含義,以及就總體面與個體面分析適當成長之意義。最後,根據上述架構,預估我國社會福利支出的適當規模與成長幅度。

二、重要發現
由本文各章節的分析說明,得到重要發現如下:
(一)就各國社會福利支出規模與結構而言
1.福利先進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範圖大致涵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福利服務、衛生保健、國民就業與國民住宅等項,而社會保險均為其主體;同時,政府總支出當中,普遍地有超過三分之一比率用於社會福利,顯示先進國家在此扮演積極的角色。
2.適當的社會福利支出國際比較架構,必須能羅列各國支出內容,並說明其影響因素,這些因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類變數:(1)國家變數;(2)政策過程變數;(3)產出變數。
(二)就社會福利範圍與支出分類而言
1.社會福利不是一個靜態的觀念,界定社會福利範圍之考慮因素應包括:(1)文化傳統;(2)政府與國民的價值取向;(3)社會福利發展階段;(4)經濟成長情況。
2.社會福利實際措施與經費支出的分類,目前各國大多兼採「服務對象」與「措施性質」兩種分類標準。
3.目前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仍缺乏完善一致的分類方法,現階段較適當的分類項目可包括:(1)社會保險(含軍公教人員退休撫卹);(2)社會救助;(3)福利服務(合社區發展);(4)就業服務;(5)國民住宅;(6)衛生保健;(7)環境保護。
(三)就社會福利支出適當規模而言
1.規範層次的社會福利支出靜態最適境,是社會福利可能界限與社會福利無異曲線的切點所在。不過,整體的最適境則因外生變數變動而呈動態。
2.實證分析上的社會福利支出適當規模,應該同時顧及:(1)資源與財源;(2)所得分配;(3)社會需求;(4)政治運作等四項因素。
3.依重新整理的資料,分析我國社會福利支出規模與結構,可以發現(1)我國政府對社會福利支出的擴充,維持審慎保守態度;(2)中央政府握有大部份福利資源,造成地方政府缺乏足夠資源自行編列福利預算;(3)軍公教人員退休撫剛為我國政府社會福利支出的主體;(4)老人、兒童、殘障與低收入者等弱勢人口享領極少比率的福利資源,而特定用於軍公教人員的福利資源,遠超過其他受益人口。
(四)就社會福利支出成長而言:
1.適當的社會福利支出成長,必須配合總體經濟趨勢與個體供需互動,方能達成社會及經濟體系的均衡。
2.我國社會福利支出變動的影響因素,在地方政府方面,主要是受財政能力影響,未能充份反應需求面因素之影響;而整體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則以平均每人實質受盆水準與政府財政能力兩項因素最為顯著。
3.我國社會福利支出(未合環保項目)若是每年實質成長16.8%,則84年度其規模將達GDP之7.3%(目前約為3.7%),至89年度可望達到GDP之12.0%,相當於某些福利先進國家(例如日本與澳洲)1980年代的水準,此項支出規劃適合我國目前之主客觀環境。即使此規模與成長幅度較可能於中長期達成,但在支出結構上必須重新調整,政府將面臨較多的阻力與壓力。

三、建議事項
根據上述發現,本文謹提出以下四項建議:
(一)社會福利支出範圍與分類方面
1.勿因政治權宜與行政事務之考量,而使社會福利支出成為無所不包的雜支。
2.社會福利支出的分類必須建立在可供評估考核之基礎上,而且各級政府也需統一。
(二)社會福利支出適當規模與成長方面
1.政府社會福利支出預算必須設定明確的努力目標,以逐步規劃適當的支出規模與成長幅度。
2.社會福利支出目標的達成,在顧及預算彈性之下,宜以中長期(約5至10年)為之,並需考慮其他體制如何配合。
(三)社會福利支出發展與規劃方面
1.社會福利制度與相關問題必須整體規劃,獨立、片斷之改革措施,均不足以解決我國目前的難題。
2.早日採行「設立跨都會之社會福利規劃委員會,以二年時間完成全面檢討與規劃」之建議。
(四)社會福利支出研究資料獲得方面
1.成立「中華民國預(決)算資料中心」,並改進中央政府將社會福利支出內容列為極機密的作法。
2.社政單位建立更詳實的社會福利需求相關資料;財政單位建立各項政府政事別支出的物價指數,以瞭解相對價格效果之影響。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緣起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3
第三節研究架構與研究限制…………3
第二章各國社會福利支出規模與結構…………7
第一節德、英、美、日社會福利支出規模與結構…………7
第二節我國社會福利支出規模與結構之初步分析…………15
第三節社會福利支出國際比較之適當架構…………20
第三章社會福利與支出分類…………25
第一節社會福利觀念之闡釋…………25
第二節社會福利支出分類原則及政府參與…………29
第三節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之範圍…………34
第四章社會福利支出適當規模…………43
第一節社會福利支出適當規模之含義…………43
第二節我國社會福利支出規模與結構之再分析49
第五章社會福利支出適當成長…………59
第一節社會福利支出適當成長之含義…………59
第二節我國社會福利支出成長影響因素分析…………64
第三節預估我國社會福利支出規模與成長…………75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89
參考書目…………95

圖表目錄
圖4-1…………44
圖5-1…………61
表2-1德、英、美、日社會福利支出佔政府總支出比率…………8
表2-2德、英、美、日社會福利支出佔GDP比率…………8
表2-3西德社會福利支出金額、結構與平均成長率..................9
表2-4英國社會福利支出金額、結構與平均成長率…………11
表2-5美國社會福利支出金額、結構與平均成長率…………14
表2-6日本社會福利支出金額、結構與平均成長率…………16
表2-7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佔政府總支出淨額與GDP的比率(初步分析):70至77年度…………18
表2-8我國社會福利支出結構(初步分析):70至77年度…………19
表3-1我國社會福利支出分類比較…………36
表3-2本文引用之我國社會福利支出分類項目與內容…………37
表4-1 OECD國家社會福利支出佔GDP與政府總支出比率…………48
表4-2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佔GDP與政府淨支出比率(再分析):71至77年度(包括環保支出)…………50
表4-3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佔GDP與政府淨支出比率(再分析):71至77年度(不合環保支出)…………51
表4-4我國各項社會福利支出在各級政府間之分配:71與77年度…………52
表4-5我國各級政府之社會福利支出結構:71與77年度(不合環保支出)…………54
表4-6依受益對象區分之我國社會福利支出結構:71與77年度…………55
表5-1我國縣市各項社會福利支出迴歸分析所使用之變數…………67
表5-2我國縣市各項社會福利支出迴歸分析結果彙總表:72與76年度…………68
表5-3我國各項社會福利支出成長結構因素分析:72至76年度…………72
表5-4本文預估78至89年度我國社會福利支出規模與平均成長率(不合環保支出)…………78
表5-5本文預估78至84年度我國政府公保等九項福利支出規模與平均成長率…………79
表5-6本文(不合環保支出)與賦改會預估社會福利支出規模之比較…………82
附表1本文引用之我國各級政府各項社會福利支出金額-71年度…………103
附表2本文引用之我國各級政府各項社會福利支出金額-72年度…………104
附表3本文引用之我國各級政府各項社會福利支出金額-73年度…………105
附表4本文引用之我國各級政府各項社會福利支出金額-74年度…………106
附表5本文引用之我國各級政府各項社會福利支出金額-75年度…………107
附表6本文引用之我國各級政府各項社會福利支出金額-76年度…………108
附表7本文引用之我國各級政府各項社會福利支出金額-77年度…………109
附表8 OECD國家宣示預算目標的方法…………110
附表9本研究預估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佔GDP比率之成長結構因素-社會福利支出總額(不合環保支出)…………111
附表10本研究預估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佔GDP比率之成長結構因素-政府公保支出…………114
附表11本研究預估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佔GDP比率之成長結構因素-政府勞保支出…………115
附表12本研究預估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佔GDP比率之成長結構因素-政府農保支出…………116
附表13本研究預估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佔GDP比率之成長結構因素-非軍人退休撫卹支出…………117
附表14本研究預估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佔GDP比率之成長結構因素-社會救濟支出…………118
附表15本研究預估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佔GDP比率之成長結構因素-老人福利支出…………119
附表16本研究預估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佔GDP比率之成長結構因素-兒童福利支出…………120
附表17本研究預估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佔GDP比率之成長結構因素-殘障福利支出…………121
附表18OECD國家宣示預算目標的方法…………122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330en_US
dc.title (題名) 我國社會福利支出適當規模與成長之探討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1)中文部份:
1.江亮演(民國75年),社會安全制度,台北:五南。
2.周永新(民國73年),香港社會福利政策評析,香港:天地(1984年)
3.柯木興(民國71年),日本的社會政策,收錄於劉脩如等著,中外社會政策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4.岑士麟(民國75年),西德社會福利經濟效益的探索,收錄於蔡宏昭等著,各國社會福利經濟效益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明德基金會。
5.徐偉初與黃細清(民國78年),現階段公共支出水準與結構之研究:賦改會專題報告12,台北:財政部賦改會。
6.陳小紅(民國75年),美國的社會福利發展與其政經效益初探,收錄於蔡宏昭等著,各國社會福利經濟效益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明德基金會。
7.張紘炬等(民國72年),社會福利十年計畫調查研究報告:內政部委託研究,台北:台灣經濟研究所。
8.黃世鑫(民國68年),殊價財最適供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9. --------------- (民國74年),大專財政學,台北:華視文化事業。
10.詹火生(民國78年),讓社會福利總預算還原社會福利的真正意義,收錄於國家預算研討會:七十九年度中央總預算功能分項討論會,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11.詹火生與羅紀瓊(民國78年),現階段我國社會福利經費支出水準、經費結構與財源籌措之研究:賦改會專題報告13,台北:財政部賦改會。
12.蔡漢賢與林萬億(民國73年),中外社會福利行政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3.蔡宏昭(民國78年),社會福利的經濟理念,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14.蔡宏昭等(民國75年),各國社會福利經濟效益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明德基金會。
15.鄭文輝(民國78年),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之界定與分析,收錄於國家預算研討會,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16.鄭文輝等(民國78年),我國社會安全及社會福利支出之計算標準及規劃模式之探討: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17.魏斯曼(Wiseman,Jack)與馬士蘭(Marsland,David)(民國75年),中華民國社會福利方案之檢討與建議,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18.蘇文麒(民國75年),社會福利支出與財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9.中信局(民國78年),公務人員保險統計,台北:中信局公保處。
20.台閩勞保局(民國78年),勞工保險統計,台北:台閩地區勞工保險局。
21.台灣大學(民國77年),提升社會福利體系確保社會安定研討會資料彙編,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22.行政院主計處(民國77年),中央政府各類支出政事別歸類原則及範圍,台北:行政院主計處(函)
23. --------------- (民國78年),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統計摘要,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24.行政院研考會(民國77年),我國社會福利定義與範圍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25.行政院經建會(民國72年a)我國現行社會福利制度與福利支出之研究(上),自由中國之工業,60卷第5期,頁1-16。
26.---------------(民國72年b),我國現行社會福利制度與福利支出之研究(下),自由中國之工業,60卷第6期,頁7-21。
27. --------------- (民國75年a)中華民國台灣經濟建設長期展望,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28. --------------- (民國75年b),我國社會福利制度整體規劃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29. --------------- (民國77年),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國75年至100年人口推計,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30.財政部(民國78年),中華民國77年財政統計年報,台北:財政部統計處。

(二)外文部份:
1.健康保險組合連合會(1988),社會保障年鑑,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
2. Barr, N. (1987), The Economics of the Welfare State,California:Stanford Univ. Press.
3. Brown, C. V. & Jackson, P.M.(1982),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Oxford: Martin Robertson.
4. Compton, B. R.(1980),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elfare and Social Work, Illions: Dorsey.
5. Culyer, A. J. (1983),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Policy, Oxford: Martin Robertson.
6. Davies, G. & Piachaud, O. (1985), Public Expenditure on the Social Service, in R. Klein & M. O`Higgins (eds.),The Future of Welfar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7. Dinitto, D. M. & Dye, T. R. (1987), Social Welfare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8. Hardy, J. (1981), Values in Social Policy: Nine Contradictions,London: RKP.
9. Hurst, J.W. (1977), Rationalising Social Expenditure-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s, in M.Posner(eds.), Public Expenditure, pp.221-23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Press.
10. Jones, C. (1985), Patterns of Social Policy, London:Tavistock.
11. Jordan, B. (1987), Rethinking Welfar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2. Judge, K. (1982),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Social Expenditure, in A. Walker(eds.), Public Expenditure and Social Policy,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3. ---------------(1987),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 in R.R. Friedmann etc. (eds.), Modern Welfare States, London : Wheatsheat.
14. Kaim-Caudle, P.R. (1973), Comparative 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Security, Oxford: Martin Robertson.
15. Kaji, S. (1987), The Limita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the Japanse Experience, in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the Limita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 Taipei: National
Taiwan Univ.
16. Kohl, J. (1984), Trends and Problems in Postwar Public Expenditure Development in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in P. Flora & A.J. Heidenheimer (eds.), The
Development of Welfare States in Europe and America,New Jersey: Transaction.
17. Koutsoyiannis, A. (1977), Theory of Econometrics,London: Macmillan.
18. Meenaghan, T. M. & Washington, R.O. (1980), 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Welfare, New York: Free.
19. Midgley, C. J. (1985), Models of Welfare and Social Planning in Third World, in B. Mohan (eds . ), New Horizons of Social Welfare and Policy, pp.89-108,Cambridge, Ma.: Schenkman Books.
20. Musgrave, R. A. & Musgrave, P.B.(1984), Public Fi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ill.
21. O`Conor, J. (1973), The Fiscal Crisis of the State,New York: St. Martin.
22. O`Higgins, M. (1985), Social Policy Needs and Resources: The Prospects for the 1990s, in R. Berthoud (eds.),Challenges to Social Policy, pp.24-45, Hampshire:Gower .
23. Orr, L. L. (1976), Income Transfers as a Public Good:An Application to AFDC,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6, pp.359-371.
24. Peacock, A. (1985), Macro-economic Controls of Spending as a Device for Improving Efficiency in Government, in F. Forte & A. Peacock (eds.), Public Expenditure and Government Growth, Oxford: Basil Blackwell.
25. Peacock, A. & Wiseman, J. (1967), The Growth of Public Expenditure in the United Kingdo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
26. Rostow, W.W. (1971a),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27. --------------- (1971b), Politics and the Stages of Growth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28. Rose, R. (1986), The Dynamics of the Welfare Mix in Britain, in R. Rose & R. Shiratori (eds.), The Welfare State East and West,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
29. Schulte, B. (1989), Social Welfare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Policy Planning, Taipei: RDEC.
30. Stuart, P. (1985), A Framework for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of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 B. Mohan(eds.), New Horizons of Social Welfare and Policy, pp.77-88, Cambridge, Ma.: Schenk man Books.
31. Thurow, L. (9171),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as a Pure Public Good,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86,pp.327-326.
32. Walker, A. (eds.)(1982), Public Expenditure and Social Policy,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33. OECD (1981a), Measuring Loca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Needs, Paris: DECO .
34. --------------- (1981b), The Welfare State in Crisis, Paris: DECO.
35. --------------- (1984), Social Expenditure: Erosion or Evolution?The OECD Observer, No.126, pp.3-6.
36. --------------- (1985a), Social Expenditure 1960-1990, Paris:OECD.
37. --------------- (1985b), The Role of the Pub1ic Sector, OECD Economic Studies, No.4.
38. --------------- (1987), Th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Paris: OECD.
39. --------------- (1988), Aging Populations: The Social Policy Implication, Paris: OECD.
40. --------------- (1989a), OECD in Figures: Supplement to the OECD Observer No.158, Paris: OECD.
41. --------------- (1989b), OECD Economic Outlook, No.45.
42. U.S.: DHH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1989),Social Security Bulletin, Vol.52, No.4, pp.29-3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