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共文藝政策與文化戰線運作之研究
作者 申鳳燮
貢獻者 周玉山
申鳳燮
日期 1990
1989
上傳時間 3-May-2016 14:23:20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奪權時期中共內部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乃是「文藝統戰」和文化宣傳策略的巧妙運用。奪權成功之後,中共亦靠著文化戰線的高度運作,以圖得到社會認同和政權的合法性。鄧小平掌權以後,雖中共文化政策取向有所改變,但控制意識型態的基本方式並未放棄。中共始終堅持「政治權力、意識型態、文化戰線」三位一體的價值取向,而以「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自居。然而,文化是由「人性」自己表現的生活方式,只能演進,不能革命。要之,中共文藝政策與文化戰線運作,無異是意識型態和人性之間「衝突」的演變過程。本論文以此為依據,旨在剖析歷來中共所採取的文藝政策和文化戰線運作方式之實際內涵及其本質。共分六章十九節,約十八萬言。
就主要內容而言,第一章為導論,簡述研究方法和概念架構及界說。第二章:探討中共文藝政策和文化戰線運作的理論依據,其中包括馬列主義階級文藝理論和唯物主義文化史觀,以及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觀和「政治工具」文藝理論的內涵。第三章:論述「奪權」時期中共文化統戰運作和工農兵文藝運動的歷程,主要以革命文藝路線所呈顯的取向及實踐系統為著眼點。第四章:論述「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文藝界大整風和文化改造鬥爭,重點集中於政策運作的取向,以及「改造」和「抗衡」之間矛盾、衝突的經過。第五章:論述「後動員」時期鄧小平「既堅持又發展」的文藝理論結構及所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針的本質,爾後,針對由文藝異化和「精神污染」而造成的文化疏離現象及其政策運作的特徵,
加以討論。在「放」和「收」的政策運作之下,意識型態最底綱領與人性之間連續不斷的緊張及衝突關係`就構成此一時期政策運作的脈絡。第六章以檢討概念架構及假說,並對得知的研究結果加以解釋,做為結論。
總之,鑑於文化戰線運作的意識型態取向和文藝政策的反藝術本質,既無極權體制及意識型態的全面修正,又無文化專制及反人性本質的改變,更難免個人創意與集體主義之間矛盾衝突的惡性循環。這正是中共文藝政策無法令人樂觀的原因。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甲、中文書籍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列寧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斯大林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7)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劉少奇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0)周恩來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米、里夫希茨,程代熙譯,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12)斯大林論文學與藝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13)毛澤東論文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6)
(14)鄧小平論文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15)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共匪原始資料彙編(台北:編者印行,民國73年)第37號「清污」專輯和第38號文藝問題專輯,以及第39號宣傳、教育問題專輯。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及1988)
(17)丁淼,中共文藝總批判(香港:香港中國筆會,1970)
(18)丁淼,中共工農兵文藝(香港:亞洲出版社,民國44年)
(19)丁望,吳唅與「海瑞罷官」事件(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1969年)
(20)二十二院校編寫組,中國當代文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21)巴人,文學論稿(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4)
(22)王章陵,中共的文藝整風(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62年修正再版)
(23)王章陵,中國大陸反共文藝思潮(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3年)
(24)王瑤,中圍新文學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重版)
(25)王集叢,中共文藝析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8年)
(26)王春元、錢中文,文學理論方法論研究(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
(27)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香港:中文圖書供應社,1975)
(28)岳宗、辛之,鄧小平生平與理論研究匯編(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8)
(29)中山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0)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馬克思恩格斯和文學問題(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31)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室,當代作家論(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32)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史料編輯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史料選編:抗日戰爭時期(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33)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
(34)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教學改革小組,中國現代文學史參考資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35)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文學理論學習資料(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36)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
(37)朱介凡,大陸文藝世界懷思(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9年)
(38)朱寨,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39)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三版)
(40)汪學文,中共文化教育概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5年)
(41)汪學文,共匪文教問題論集(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62年)
(42)汪樹白,毛澤東思想與中國文化傳統(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
(43)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8年)
(44)朱耀良,十年文學主潮(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45)李牧(李超宗)三十年代文藝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2年)
(46)李超宗,中共文藝統戰之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6年)
(47)李英明,馬克思異化論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4年6月)
(48)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
(49)李思孝,馬克思恩格斯美學思想淺說(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50)吳修藝,中國文化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51)吳皇興,中國大陸的傷痕文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0年)
(52)周玉山,大陸文藝新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3年)
(53)周玉山,大陸文藝論衡(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9年)
(54)金達凱,中共統戰策略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
(55)金耀基,社會文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4年)
(56)革命實踐研究院,匪區文化教育之研究(台北:編者印行,民國40年)
(57)梁實秋,梁實秋論文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國69年)
(58)馬清福、張俊賢,馬恩藝術美學五封信淺論(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7)
(59)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馬列文論研究(五、六、七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85年)
(60)姜新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貧困(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9年)
(61)祝瑞開,兩漢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2)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3年)
(63)唐勃,中共與知識份子(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7年)
(64)高上秦,中國大陸抗議文學(台北:時報文化事業出版公司,民國68年)
(65)徐瑜,中共文藝政策析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75年)
(66)徐州師範學院,中國現代作家傳略(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67)香港大學學生會國事學會,改革呼聲(香港:集賢社,1988)
(68)張子樟,人性與抗議文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3年)
(69)張明貴譯,A. Engel等著,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台北:桂冠圖書,民國75年三版)
(70)張敬文,共匪政治問題論集(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64年)
(71)張敬文,大陸知識份子問題論集(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62年)
(72)張靜廬,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乙編(上海:中華書局,1955)
(73)曹葆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3)
(74)陳壽立,中國現代文學運動史料摘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75)陳繼法,馬克思列寧主義藝術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3年)
(76)郭華倫,中共史論(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及東亞研究所,民國71年第四版)
(77)劉再復,文學的反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78)劉綬松,中國新文學史稿(北京:作家出版社,1965)
(79)劉夢溪,文藝學:歷史與方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80)劉達文,中國文學新潮(香港:當代文藝出版社,1988)
(81)劉嶸,反思和開拓的十年(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87)
(82)熊自健,中共對馬克思、恩格斯文藝理論的新探索(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5)
(83)鄭學稼,從文革到十一大(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9年)
(84)鄭學稼,由文學革命到革文學的命(香港:亞洲出版社,民國59年)
(85)蔡丹治,共匪文藝問題論集(台北:大陸觀察雜誌社,民國65年)
(86)蔡文輝,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7年第三版)
(87)翟志成,中共文藝政策研究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國72年)
(88)潘旭瀾、王錦園,十年文學潮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89)中共怎樣對待知識份子(原始資料彙編之一)(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

乙、英文書籍
(1) Gabrial A. Almond and G. Bingham Powell, Comparative Politics: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66)
(2) Gabrial A. Almond and Sidney Verba, The Civic Culture: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aracy in Five N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3) Leon P. Baradat, political Ideologies: Their Origins and Inpac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79)
(4) Richard H. Cox. ed., Ineology, Politics and Political Theory (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69)
(5) A. Dalling and W. Breslauer, Political Terror in Communist System (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6) J. P. Nettl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Method and Concept (New York: Basis Books,Inc., publisher, 1967)
(7) L. T. Sargent, Contemporary Political Ideolog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Homewood. Illinois:Dersey Press,1975)
(8) Stuart R.Schram(ed.), Authority Particip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9) Franz Schurman, Ideology and Ori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10) James R. Townsend, "Politics in china", in G.A. Almond (ed.), Comparative Politics: A World View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ampany, Inc., 1974)

丙、中文期刊、報紙
(1)人民日報(北京)
(2)大公報(香港)
(3)文匯報(上海,香港)
(4)光明日報(北京)
(5)明報(香港)
(6)聯合報(台北)
(7)解放軍報(北京)
(8)人民手冊(年刊:北京)
(9)七十年代(月刊:香港)
(10)文學評論(月刊:上海)
(11)文藝報(半月刊:北京)
(12)文藝研究(月刊:北京)
(13)中共研究(月刊:台北)
(14)中共年報(年刊:台北)
(15)中共問題資料週刊(台北)
(16)中國大陸(月刊:台北)
(17)中國大陸研究(舊匪情月報,月刊:台北)
(18)中國大陸研究教學參考資料(非定期:台北)
(19)共黨問題研究(月刊:台北)
(20)社會科學(月刊:上海)
(21)東亞季刊(台北)
(22)爭鳴(月刊:香港)
(23)紅旗(半月刊:北京)
(24)新華文摘(北京)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26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周玉山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申鳳燮zh_TW
dc.creator (作者) 申鳳燮zh_TW
dc.date (日期) 1990en_US
dc.date (日期) 198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May-2016 14:23:20 (UTC+8)-
dc.date.available 3-May-2016 14:23:2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May-2016 14:23:2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526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032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奪權時期中共內部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乃是「文藝統戰」和文化宣傳策略的巧妙運用。奪權成功之後,中共亦靠著文化戰線的高度運作,以圖得到社會認同和政權的合法性。鄧小平掌權以後,雖中共文化政策取向有所改變,但控制意識型態的基本方式並未放棄。中共始終堅持「政治權力、意識型態、文化戰線」三位一體的價值取向,而以「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自居。然而,文化是由「人性」自己表現的生活方式,只能演進,不能革命。要之,中共文藝政策與文化戰線運作,無異是意識型態和人性之間「衝突」的演變過程。本論文以此為依據,旨在剖析歷來中共所採取的文藝政策和文化戰線運作方式之實際內涵及其本質。共分六章十九節,約十八萬言。
就主要內容而言,第一章為導論,簡述研究方法和概念架構及界說。第二章:探討中共文藝政策和文化戰線運作的理論依據,其中包括馬列主義階級文藝理論和唯物主義文化史觀,以及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觀和「政治工具」文藝理論的內涵。第三章:論述「奪權」時期中共文化統戰運作和工農兵文藝運動的歷程,主要以革命文藝路線所呈顯的取向及實踐系統為著眼點。第四章:論述「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文藝界大整風和文化改造鬥爭,重點集中於政策運作的取向,以及「改造」和「抗衡」之間矛盾、衝突的經過。第五章:論述「後動員」時期鄧小平「既堅持又發展」的文藝理論結構及所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針的本質,爾後,針對由文藝異化和「精神污染」而造成的文化疏離現象及其政策運作的特徵,
加以討論。在「放」和「收」的政策運作之下,意識型態最底綱領與人性之間連續不斷的緊張及衝突關係`就構成此一時期政策運作的脈絡。第六章以檢討概念架構及假說,並對得知的研究結果加以解釋,做為結論。
總之,鑑於文化戰線運作的意識型態取向和文藝政策的反藝術本質,既無極權體制及意識型態的全面修正,又無文化專制及反人性本質的改變,更難免個人創意與集體主義之間矛盾衝突的惡性循環。這正是中共文藝政策無法令人樂觀的原因。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論文提要…………壹
序言…………參
目錄…………伍
第一章導論…………1
第一節研究目的與範圍…………1
第二節研究途徑與假說…………3
第三節概念架構與主要概念的界說…………5
第二章政策運作的理論依據…………21
第一節馬﹒恩的唯物主義文化史觀與現實主義文藝創作論…………22
第二節列寧﹒斯大林的文化觀與黨性文藝理論…………31
第三節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與文藝理論…………40
第三章「奪權』時期文化統戰與工農兵文藝運動…………60
第一節文化統戰的運作…………60
第二節整頓文風與工農兵文藝運動…………68
第三節革命文藝路線的取向…………76
第四章「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文藝界大整風與文化鬥爭…………96
第一節文藝政策與取向…………96
第二節文藝界大整風與人性…………106
第三節思想改造與文化改造鬥爭…………117
第五章「後動員」時期文藝政策與文化戰線運作…………140
第一節鄧小平文藝理論與文化方針…………140
第二節文藝新潮與政策運作…………153
第三節文化熱與文化體制改革…………167
第四節文藝異化與圍繞人道主義的爭辯…………177
第六章結論…………199
第一節意識型態最底綱領與取向…………199
第二節意識型態和人性的「循環衝突」…………202
第三節評估與展望…………205
參考書目…………210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269en_US
dc.title (題名) 中共文藝政策與文化戰線運作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甲、中文書籍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列寧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斯大林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7)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劉少奇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0)周恩來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米、里夫希茨,程代熙譯,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12)斯大林論文學與藝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13)毛澤東論文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6)
(14)鄧小平論文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15)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共匪原始資料彙編(台北:編者印行,民國73年)第37號「清污」專輯和第38號文藝問題專輯,以及第39號宣傳、教育問題專輯。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及1988)
(17)丁淼,中共文藝總批判(香港:香港中國筆會,1970)
(18)丁淼,中共工農兵文藝(香港:亞洲出版社,民國44年)
(19)丁望,吳唅與「海瑞罷官」事件(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1969年)
(20)二十二院校編寫組,中國當代文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21)巴人,文學論稿(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4)
(22)王章陵,中共的文藝整風(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62年修正再版)
(23)王章陵,中國大陸反共文藝思潮(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3年)
(24)王瑤,中圍新文學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重版)
(25)王集叢,中共文藝析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8年)
(26)王春元、錢中文,文學理論方法論研究(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
(27)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香港:中文圖書供應社,1975)
(28)岳宗、辛之,鄧小平生平與理論研究匯編(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8)
(29)中山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0)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馬克思恩格斯和文學問題(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31)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室,當代作家論(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32)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史料編輯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史料選編:抗日戰爭時期(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33)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
(34)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教學改革小組,中國現代文學史參考資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35)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文學理論學習資料(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36)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
(37)朱介凡,大陸文藝世界懷思(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9年)
(38)朱寨,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39)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三版)
(40)汪學文,中共文化教育概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5年)
(41)汪學文,共匪文教問題論集(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62年)
(42)汪樹白,毛澤東思想與中國文化傳統(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
(43)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8年)
(44)朱耀良,十年文學主潮(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45)李牧(李超宗)三十年代文藝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2年)
(46)李超宗,中共文藝統戰之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6年)
(47)李英明,馬克思異化論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4年6月)
(48)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
(49)李思孝,馬克思恩格斯美學思想淺說(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50)吳修藝,中國文化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51)吳皇興,中國大陸的傷痕文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0年)
(52)周玉山,大陸文藝新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3年)
(53)周玉山,大陸文藝論衡(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9年)
(54)金達凱,中共統戰策略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
(55)金耀基,社會文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4年)
(56)革命實踐研究院,匪區文化教育之研究(台北:編者印行,民國40年)
(57)梁實秋,梁實秋論文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國69年)
(58)馬清福、張俊賢,馬恩藝術美學五封信淺論(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7)
(59)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馬列文論研究(五、六、七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85年)
(60)姜新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貧困(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9年)
(61)祝瑞開,兩漢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2)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3年)
(63)唐勃,中共與知識份子(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7年)
(64)高上秦,中國大陸抗議文學(台北:時報文化事業出版公司,民國68年)
(65)徐瑜,中共文藝政策析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75年)
(66)徐州師範學院,中國現代作家傳略(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67)香港大學學生會國事學會,改革呼聲(香港:集賢社,1988)
(68)張子樟,人性與抗議文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3年)
(69)張明貴譯,A. Engel等著,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台北:桂冠圖書,民國75年三版)
(70)張敬文,共匪政治問題論集(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64年)
(71)張敬文,大陸知識份子問題論集(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62年)
(72)張靜廬,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乙編(上海:中華書局,1955)
(73)曹葆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3)
(74)陳壽立,中國現代文學運動史料摘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75)陳繼法,馬克思列寧主義藝術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3年)
(76)郭華倫,中共史論(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及東亞研究所,民國71年第四版)
(77)劉再復,文學的反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78)劉綬松,中國新文學史稿(北京:作家出版社,1965)
(79)劉夢溪,文藝學:歷史與方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80)劉達文,中國文學新潮(香港:當代文藝出版社,1988)
(81)劉嶸,反思和開拓的十年(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87)
(82)熊自健,中共對馬克思、恩格斯文藝理論的新探索(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5)
(83)鄭學稼,從文革到十一大(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9年)
(84)鄭學稼,由文學革命到革文學的命(香港:亞洲出版社,民國59年)
(85)蔡丹治,共匪文藝問題論集(台北:大陸觀察雜誌社,民國65年)
(86)蔡文輝,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7年第三版)
(87)翟志成,中共文藝政策研究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國72年)
(88)潘旭瀾、王錦園,十年文學潮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89)中共怎樣對待知識份子(原始資料彙編之一)(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

乙、英文書籍
(1) Gabrial A. Almond and G. Bingham Powell, Comparative Politics: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66)
(2) Gabrial A. Almond and Sidney Verba, The Civic Culture: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aracy in Five N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3) Leon P. Baradat, political Ideologies: Their Origins and Inpac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79)
(4) Richard H. Cox. ed., Ineology, Politics and Political Theory (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69)
(5) A. Dalling and W. Breslauer, Political Terror in Communist System (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6) J. P. Nettl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Method and Concept (New York: Basis Books,Inc., publisher, 1967)
(7) L. T. Sargent, Contemporary Political Ideolog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Homewood. Illinois:Dersey Press,1975)
(8) Stuart R.Schram(ed.), Authority Particip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9) Franz Schurman, Ideology and Ori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10) James R. Townsend, "Politics in china", in G.A. Almond (ed.), Comparative Politics: A World View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ampany, Inc., 1974)

丙、中文期刊、報紙
(1)人民日報(北京)
(2)大公報(香港)
(3)文匯報(上海,香港)
(4)光明日報(北京)
(5)明報(香港)
(6)聯合報(台北)
(7)解放軍報(北京)
(8)人民手冊(年刊:北京)
(9)七十年代(月刊:香港)
(10)文學評論(月刊:上海)
(11)文藝報(半月刊:北京)
(12)文藝研究(月刊:北京)
(13)中共研究(月刊:台北)
(14)中共年報(年刊:台北)
(15)中共問題資料週刊(台北)
(16)中國大陸(月刊:台北)
(17)中國大陸研究(舊匪情月報,月刊:台北)
(18)中國大陸研究教學參考資料(非定期:台北)
(19)共黨問題研究(月刊:台北)
(20)社會科學(月刊:上海)
(21)東亞季刊(台北)
(22)爭鳴(月刊:香港)
(23)紅旗(半月刊:北京)
(24)新華文摘(北京)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