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中國大陸所有制觀念之演變-以「人民公社」為例 作者 吳眞瓊 貢獻者 吳安家
吳眞瓊日期 1990
1989上傳時間 3-May-2016 14:23:43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中文部分l.人民公社在躍進編輯組編,人民公社在躍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2.「人民公社」問題輯錄,台北:海外出版社,1958年。3.大陸石油及化學工業研究組編,中共城市經濟改革,台北:大陸石油及化學工業研究組印,1985年。4.于光遠,改革、經營、生活、組織建設,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5.大陸收復後—土地改革綱領草案,台北:內政部,1949年。6.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編,毛澤東思想論文集(修正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7.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究資料組編,中國共產黨歷次重要會議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8.中共原始資料.編輯委員會編,中共憲法,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83年。9.中共研究雜誌社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首要講話及文件選編(上、下)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83年。10.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系資料室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北京:地質出版社,1983年。11.中國企業制度改革研究課題組編,承包制在實踐中,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88年。12.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中國經濟體制的新模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3.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編,經濟體制改革若干理論問題論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1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1990),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15.中國社會科學院編,經濟研究所集刊,第一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16.王正明編寫,三中全會以來經濟政策與法規述要,法律出版社,1984年。17.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3年。18.史元慶,經濟發展理論(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19.向大鯤,共匪人民公社問題(台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1966年)20.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2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廣東:人民出版社,1977年。22.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一~四輯),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5年。23.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24.朱光華、張駿著,社會主義所有制及其管理體制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25.朱嘉明等二人主編,當代中國:發展、改革、開放—中國青年經濟論壇年刊(1985-1986),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年。26.共匪人民公社資料索引(一、二),台北: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秘書處,1959年。27.列寧、斯大林,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廣州:解放社,1950年。28.呂律,蘇俄經濟研究,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4年。29.李沛良、劉兆住主編,人民公社與農村發展:台山縣斗山公社的經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年。30.李澤中,社會主義-所有制關係及其發展規律性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31.何建章,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5年。32.金耀基,從傳統到現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7年33.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下),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34.洪幼樵,共匪「人民公社」台北:國防研究院,1969年。35.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巴黎公社,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36.胡曉風、韓淑穎主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討論綱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37.高向皋編,共匪經濟問題論集,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3年。38.袁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偉大綱領,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1984年。39.郝楚筆、段浩然主編,中國共產黨六十年(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40.張友漁,關於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問題,北京:群眾出版社,1988年。41.張之虎譯,蘇俄經濟,台北:政工幹部學校,1962年。原著:Harry Schwartz,「Russia`s Soviet Economy」,N.Y.Prentice-Hall,Inc.,1954。42.張五常,中國的前途,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43.張五常,存亡之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44.張敬文,共匪政治問題論集,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5年。45.張紹軍,共產中國人民公社之政治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9年。46.陳雨晨,中共經濟體制改革的內涵與評估,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85年。47.陳吉元、(美)吉、蒂德里克主編,中國工業改革與國際經驗,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87年。48.陳雲,陳雲文選(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49.陳雲,陳雲文選(一九五六~一九八五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50.基思、格里芬編,中國農村的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年。原著:Keith Griffined.,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London The Macmi11ian Press Ltd.,1984。51.許經勇,中國農業經濟理論與實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52.許滌新,中國社會主義經灣發展中的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53.許滌新,中國過渡時期國民經濟的分析(1949-195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54.國家統計局編,偉大的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55.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7年、1988年。56.國家農業委員會辦公廳編,農業集體化重要文件匯編(上、下),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1年。57.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規劃集 (1979-1987年),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8年。58.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十、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59.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60.雷岱爾著,鄭學稼譯,社會主義思想史,台北:帕米爾書店,1986年。61.錢剛鐔,中共外交政策與策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62.經濟報導社論,八十年代中國經濟,香港:經濟報導社,1980年。63.楊君實,現代化與中國共產主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年。64.厲以寧,中國經濟往何處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89年。65.趙紫陽,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體制改革,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5年。66.廣東人民出版社編,人民公社問題解答,廣東:人民出版社,1958年。57.鄭竹園,中共經濟的診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68.鄭德榮等三人編,新中國紀事(1949-1984)廣東: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59.蔣一蒂,經濟體制改革和企業管理若干問題的探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70.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香港:三聯書店,1987年。7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下)(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72.鄧力群等主編,當代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73.鄧園春等主編,資本論與當代中國經濟,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74.魯凡之,中國發展與文化結構,香港:集賢社,1988年。75.魯凡之,中國經濟發展論,台北:南方出版社,1988年。76.魯凡之,中國文化發展形態與「亞細亞生產方式」,九龍(香港):精英出版公司,1985年。77.劉中一、劉堯傳,中國農業結構研究,山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78.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79.劉隆亨編著,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法制建設,北京:時事出版社,1985年。80.薛暮橋,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81.薛暮橋,當前我國經濟若干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82.韓念龍,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中文期刊、報紙都份1.人民日報(中共)2.大公報(中共)3.大陸經濟研究(台北:經濟部)4.文匯報(香港)5.中共黨史研究(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6.中國大陸(台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社)7.中國社會科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8.中國時報(台北)9.中國經濟問題(廈門: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10.中國論壇(台北:中國論壇社)11.求是(北京:求是雜誌社)12.光明日報(中共)13.共黨問題研究(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4.社會科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5.社會科學戰線(長春:社會科學戰線雜誌社)16.明報(香港)17.星島日報(香港)18.紅旗(北京:紅旗雜誌社)19.匪情月報、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匪情研究(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21.新華文摘(北京:人民出版社)22.經濟日報(中共)23.經濟研究(北京:經濟研究雜誌社)24.經濟科學(北京:北京大學經濟學院)25.經濟管理(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6.經濟體制改革(成都.「經濟體制改革」編輯部)27.學術月刊(上海:人民出版社)28.學習與探索(哈爾演:學習與探索雜誌社)29.歷史(台北:歷史月刊雜誌社)30.聯合報(台北)31.暸望(北京:暸望周刊社)英文部份I.Alexander Eckstein, China’s Economic Revolu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Press, 1977.2.Christopher Howe, China`s Economy,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Publishers, 1978.3.Chu- Yuan Cheng,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Growth and Structure Change, Boulder, Colorado: Western Press , 1982.4.David Lane, Soviet Economy and Society, Washington Square, N. Y. :New YorkUniv . Press. 1985.5.Donald R. Hodgman, Soviet Industrial Production 1928-1951, Cambridge:Harvard Univ. Press, 1987.6.Jack Baranson, Soviet Automation, Mt. Airy, MD: Lomond Publications,Inc., 1987.7.Jack Gray and Gordon White (ed.), China`s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1982.8.James C. F. Wang,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2nd edition, EnglewoodCliffs, NJ : PrenticeHall,Inc., 1985.9.Jan S. Prybyla, The Chinese Economy, South Carolina:Univ of South CarolinaPress, 1981.10. Kenneth R. Walker, Food grain procurement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4.11. Leonard Schapiro, "Epilogue: Some Reflections on Lenin, Stalin and Russia" in G. R. Urban ed. , Stalinism - Its Impact on Russia and the World, N.Y.:St.: Martin`s press, Inc., 1982. pp. 415-430.12. Michael Ellman, Socialist Plan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 Press ,1979.13. Naum Jasny, Soviet Industrialization 1928-1952, Chicago: The Univ. of Chicago Press, 1961.14 . Nicholas R. Lardy, Economic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Press, 1980.15. Peter Van Ness, "Three Line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1950-1983: The Development Imperative", in Dorothy J. Solinger ed., Three Visions of ChineseSocialism, Boulder:Westview Press, Inc., 1984, pp. 113-142.16. Richard Curt Kraus , Class Conflict in Chinese Soci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 Press,1981.17. Robert F. Demberger, "Communist China`s Industrial Policies: Goals andResults" , Issue & studies (vol.17,1981 .7)pp.44-46 .18. Rosalie L. Tung. Chinese Industrial Society After Mao, Lexington, MA: D. C. Heath and Company.1982.19. Vivienne Shue, Peasant China in Transition-The Dynamics of DevelopmentToward Socialism:1949 - 1956, Berkely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20. Vivienne Shue, "The Fate of The Commune",Modern China (Vo1. 10, No.3 ) Bever1y Hills, CA:Sage Publications, Inc., 1984,pp. 259-283 .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27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安家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眞瓊 zh_TW dc.creator (作者) 吳眞瓊 zh_TW dc.date (日期) 1990 en_US dc.date (日期) 1989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May-2016 14:23:43 (UTC+8) - dc.date.available 3-May-2016 14:23:43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May-2016 14:23:43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5278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0333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導論…………1第一章導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1第二節研究方法…………3第三節研究範圍…………4第四節研究資料…………7第二章中共領導人對所有制觀念之演變…………15第一節毛澤東統治時期所有制觀念之演變…………16一、土地改革時期(1950-1952年)…………16二、農業、手工業合作化及工商業改造時期(1953-1957年)…………24三、大躍進時期(1958-1960年)…………28四、經濟調整時期(1961-1965年)…………31五、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33第二節毛澤東死後時期所有制觀念之演變…………35第三章「土地改革」到農業、手工業合作化及工商業改造時期之所有制…………52第一節「土地改革」時期之所有制…………52第二節農業、手工業合作化及工商業改造時期之所有制…………58第四章「人民公社」建立到經濟體制改革前之所有制…………90第一節大躍進時期之所有制…………90第二節經濟調整時期之所有制…………102第三節文化大革命時期之所有制…………109第五章毛澤東死後所有制改變之方向…………127第一節「人民公社」體制改革…………128第二節農村經濟形式之改變…………132第三節城市經濟形式之改變…………141第六章結論…………155參考書目…………164圖表目次圖I-1:人類社會生活結構圖…………9圖I-2:城市「人民公社」組織系統圖…………10圖I-3:鄉「人民公社」組織系統圖…………12表I-1:所有制的分類與生產要素歸屬關係…………6表III-1:工農業總產值(1950-1952年)…………58表III-2:斯大林時期工業生產發展速度比較表…………62表III-3:農業合作化…………67表III-4:農業總產值變化表(1950-1956年)…………68表III-5:手工業合作化…………71表III-6: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73表III-7: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74表III-8:國民收入中經濟類型結構變化…………75表III-9:斯大林時期蘇聯工業發展情況表…………82表IV-1:農村人民公社增設速度(1958年)…………95表IV-2:社會總產值(1953-1965年)…………99表IV-3.合作社與人民公社所有制、分配制度比較…………100表IV-4:全民所有制與集體所有制比較…………113表IV-5:各部門總產值中各所有制所佔比例表(1973年)…………113表IV-6:大躍進後主要農產品進口量變化表…………120表V-1:體制改革後的人民公社…………132圖V-2:農村經濟改革設想圖…………133圖V-3:農村經濟聯合社組織形態…………138圖V-4:城市體制改革設想圖…………142表V-1:經濟改革以後農業總產值變化表…………140表V-2: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之特性和涵意比較…………146表V-3:農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及其來源…………147表V-4:工業總產值中各所有制類型所佔比重…………147表V-5: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各所有制類型所佔比重…………148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278 en_US dc.title (題名) 中國大陸所有制觀念之演變-以「人民公社」為例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中文部分l.人民公社在躍進編輯組編,人民公社在躍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2.「人民公社」問題輯錄,台北:海外出版社,1958年。3.大陸石油及化學工業研究組編,中共城市經濟改革,台北:大陸石油及化學工業研究組印,1985年。4.于光遠,改革、經營、生活、組織建設,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5.大陸收復後—土地改革綱領草案,台北:內政部,1949年。6.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編,毛澤東思想論文集(修正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7.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究資料組編,中國共產黨歷次重要會議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8.中共原始資料.編輯委員會編,中共憲法,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83年。9.中共研究雜誌社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首要講話及文件選編(上、下)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83年。10.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系資料室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北京:地質出版社,1983年。11.中國企業制度改革研究課題組編,承包制在實踐中,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88年。12.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中國經濟體制的新模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3.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編,經濟體制改革若干理論問題論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1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1990),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15.中國社會科學院編,經濟研究所集刊,第一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16.王正明編寫,三中全會以來經濟政策與法規述要,法律出版社,1984年。17.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3年。18.史元慶,經濟發展理論(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19.向大鯤,共匪人民公社問題(台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1966年)20.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2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廣東:人民出版社,1977年。22.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一~四輯),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5年。23.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24.朱光華、張駿著,社會主義所有制及其管理體制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25.朱嘉明等二人主編,當代中國:發展、改革、開放—中國青年經濟論壇年刊(1985-1986),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年。26.共匪人民公社資料索引(一、二),台北: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秘書處,1959年。27.列寧、斯大林,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廣州:解放社,1950年。28.呂律,蘇俄經濟研究,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4年。29.李沛良、劉兆住主編,人民公社與農村發展:台山縣斗山公社的經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年。30.李澤中,社會主義-所有制關係及其發展規律性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31.何建章,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5年。32.金耀基,從傳統到現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7年33.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下),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34.洪幼樵,共匪「人民公社」台北:國防研究院,1969年。35.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巴黎公社,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36.胡曉風、韓淑穎主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討論綱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37.高向皋編,共匪經濟問題論集,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3年。38.袁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偉大綱領,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1984年。39.郝楚筆、段浩然主編,中國共產黨六十年(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40.張友漁,關於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問題,北京:群眾出版社,1988年。41.張之虎譯,蘇俄經濟,台北:政工幹部學校,1962年。原著:Harry Schwartz,「Russia`s Soviet Economy」,N.Y.Prentice-Hall,Inc.,1954。42.張五常,中國的前途,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43.張五常,存亡之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44.張敬文,共匪政治問題論集,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5年。45.張紹軍,共產中國人民公社之政治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9年。46.陳雨晨,中共經濟體制改革的內涵與評估,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85年。47.陳吉元、(美)吉、蒂德里克主編,中國工業改革與國際經驗,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87年。48.陳雲,陳雲文選(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49.陳雲,陳雲文選(一九五六~一九八五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50.基思、格里芬編,中國農村的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年。原著:Keith Griffined.,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London The Macmi11ian Press Ltd.,1984。51.許經勇,中國農業經濟理論與實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52.許滌新,中國社會主義經灣發展中的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53.許滌新,中國過渡時期國民經濟的分析(1949-195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54.國家統計局編,偉大的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55.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7年、1988年。56.國家農業委員會辦公廳編,農業集體化重要文件匯編(上、下),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1年。57.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規劃集 (1979-1987年),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8年。58.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十、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59.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60.雷岱爾著,鄭學稼譯,社會主義思想史,台北:帕米爾書店,1986年。61.錢剛鐔,中共外交政策與策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62.經濟報導社論,八十年代中國經濟,香港:經濟報導社,1980年。63.楊君實,現代化與中國共產主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年。64.厲以寧,中國經濟往何處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89年。65.趙紫陽,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體制改革,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5年。66.廣東人民出版社編,人民公社問題解答,廣東:人民出版社,1958年。57.鄭竹園,中共經濟的診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68.鄭德榮等三人編,新中國紀事(1949-1984)廣東: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59.蔣一蒂,經濟體制改革和企業管理若干問題的探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70.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香港:三聯書店,1987年。7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下)(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72.鄧力群等主編,當代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73.鄧園春等主編,資本論與當代中國經濟,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74.魯凡之,中國發展與文化結構,香港:集賢社,1988年。75.魯凡之,中國經濟發展論,台北:南方出版社,1988年。76.魯凡之,中國文化發展形態與「亞細亞生產方式」,九龍(香港):精英出版公司,1985年。77.劉中一、劉堯傳,中國農業結構研究,山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78.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79.劉隆亨編著,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法制建設,北京:時事出版社,1985年。80.薛暮橋,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81.薛暮橋,當前我國經濟若干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82.韓念龍,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中文期刊、報紙都份1.人民日報(中共)2.大公報(中共)3.大陸經濟研究(台北:經濟部)4.文匯報(香港)5.中共黨史研究(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6.中國大陸(台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社)7.中國社會科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8.中國時報(台北)9.中國經濟問題(廈門: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10.中國論壇(台北:中國論壇社)11.求是(北京:求是雜誌社)12.光明日報(中共)13.共黨問題研究(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4.社會科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5.社會科學戰線(長春:社會科學戰線雜誌社)16.明報(香港)17.星島日報(香港)18.紅旗(北京:紅旗雜誌社)19.匪情月報、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匪情研究(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21.新華文摘(北京:人民出版社)22.經濟日報(中共)23.經濟研究(北京:經濟研究雜誌社)24.經濟科學(北京:北京大學經濟學院)25.經濟管理(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6.經濟體制改革(成都.「經濟體制改革」編輯部)27.學術月刊(上海:人民出版社)28.學習與探索(哈爾演:學習與探索雜誌社)29.歷史(台北:歷史月刊雜誌社)30.聯合報(台北)31.暸望(北京:暸望周刊社)英文部份I.Alexander Eckstein, China’s Economic Revolu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Press, 1977.2.Christopher Howe, China`s Economy,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Publishers, 1978.3.Chu- Yuan Cheng,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Growth and Structure Change, Boulder, Colorado: Western Press , 1982.4.David Lane, Soviet Economy and Society, Washington Square, N. Y. :New YorkUniv . Press. 1985.5.Donald R. Hodgman, Soviet Industrial Production 1928-1951, Cambridge:Harvard Univ. Press, 1987.6.Jack Baranson, Soviet Automation, Mt. Airy, MD: Lomond Publications,Inc., 1987.7.Jack Gray and Gordon White (ed.), China`s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1982.8.James C. F. Wang,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2nd edition, EnglewoodCliffs, NJ : PrenticeHall,Inc., 1985.9.Jan S. Prybyla, The Chinese Economy, South Carolina:Univ of South CarolinaPress, 1981.10. Kenneth R. Walker, Food grain procurement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4.11. Leonard Schapiro, "Epilogue: Some Reflections on Lenin, Stalin and Russia" in G. R. Urban ed. , Stalinism - Its Impact on Russia and the World, N.Y.:St.: Martin`s press, Inc., 1982. pp. 415-430.12. Michael Ellman, Socialist Plan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 Press ,1979.13. Naum Jasny, Soviet Industrialization 1928-1952, Chicago: The Univ. of Chicago Press, 1961.14 . Nicholas R. Lardy, Economic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Press, 1980.15. Peter Van Ness, "Three Line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1950-1983: The Development Imperative", in Dorothy J. Solinger ed., Three Visions of ChineseSocialism, Boulder:Westview Press, Inc., 1984, pp. 113-142.16. Richard Curt Kraus , Class Conflict in Chinese Soci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 Press,1981.17. Robert F. Demberger, "Communist China`s Industrial Policies: Goals andResults" , Issue & studies (vol.17,1981 .7)pp.44-46 .18. Rosalie L. Tung. Chinese Industrial Society After Mao, Lexington, MA: D. C. Heath and Company.1982.19. Vivienne Shue, Peasant China in Transition-The Dynamics of DevelopmentToward Socialism:1949 - 1956, Berkely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20. Vivienne Shue, "The Fate of The Commune",Modern China (Vo1. 10, No.3 ) Bever1y Hills, CA:Sage Publications, Inc., 1984,pp. 259-283 .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