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清代爾雅學
作者 盧國屏
貢獻者 李威熊
盧國屏
日期 1987
上傳時間 4-May-2016 14:30:26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代序)
       爾雅為訓詁之祖,所以通古今之異言,釋方俗之殊語者也,凡言訓詁之學,必求之爾雅。治爾雅,又所以訓古訓也,古訓晦則群經不可得而明,不通爾雅,無以治群經,是爾雅者,又通經之資也。爾雅多載草木鳥獸之名,則欲博物不惑,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又莫近於爾雅。清以前治爾雅者寡,元明二代,經訓榛蕪,爾雅學之傳,又不絕若縷。迨清世漢學復興,通經者必資詁訓,於是爾雅一書,復見重儒林。一時作者輩出,言訓詁者能本於聲音、考名物者能證之目驗,故爾雅至此大明,後之治爾雅者,莫不以清儒為階。本文以「清代爾雅學」為題,即所以表彰其學,並沿流討源者也。
       本文全一冊,約二十七萬字,凡十章及附錄二種,內容大要如下:
       第一章 緒論:敘述本文研究動機目的,前人研究成果及本文研究之內容。爾雅為訓詁之祖,文字、聲韻、訓詁之學,必借爾雅而後能通。爾雅又為通經之資,故戴震爾雅文字考自序曰:「儒者治經,宜自爾雅始。」足見爾雅一書之重要。爾雅自漢代初盛以來,除晉郭璞注、唐陸德明釋文、宋刑昺疏為可觀外,佳作不多。唐以降,雅故漸疏,爾雅學甚且幾於墜廢。迨乎清世,崇尚經學,通經必資詁訓,爾雅一書,見重儒林,經師大儒,群起而治,有清一代,可視為爾雅學史上,最重要之時期,為治爾雅者之所必究。前人研究此期爾雅學者,如周祖謨續雅學考、林明波清代雅學考等,多僅注意於著述之搜集,於清儒龐大之研究成果,則多厥如。故本文於著述考外,並深入於清代爾雅學之內容中,分十章論述。
       第二章 清以前之爾雅學:清儒之爾雅學,獨創者固多,然紹繼前人者,亦復不少,故由漢至明,歷代之爾雅學成就,咸可視為清儒之基礎,當有所論述,而後清儒之成果,能比較見之。回顧爾雅歷史,漢代可謂初盛,至晉郭璞注序,已謂注者十餘,惟皆已散佚,良可惜也。魏晉南北朝之爾雅學,則以郭璞注為代表,郭璞錯綜舊注,博稽群籍,以圖輔說,成爾雅注,不惟魏晉南北朝,至清言爾雅注者,亦咸以為宗。唐陸德明,會萃諸家之音,成爾雅音義,而言爾雅音者宗之,亦為隋唐二代雅學之代表。自唐而後,則雅故漸疏,一以郭注為主,而諸家之注漸湮。宋元明三代,僅刑昺疏差勝,餘皆不足當之。又以侈談性理,漢學日荒,爾雅學之復盛,惟待之清儒。
       第三章 清代爾雅學之背景:爾雅為小學重鎮,小學為清代樸學之一環,清儒之治爾雅。與樸學之興盛,有密切之關係。當時之學術背景為:儒學趨於考據,樸學繼之而興,而小學亦蔚為大國。政治背景則順治時有嚴禁講學之令,康雍乾三朝又有文字之獄興,而亦以右文之勢,籠絡清代一流之學者。清代爾雅學之所以興盛,又因前代爾雅學之不足:一曰著作不豐、二曰舊著凋殘、三曰體系不全,有斯三者,逐令清儒,群起而治之也。
       第四章 清代爾雅著述考(上):將本文所收清儒爾雅著述一六八種,分十二類著錄。本章著錄校勘類十八種、輯佚類十六種、補正類十二種、文字類七種、疏證類六種、補籌類十三種。
       第五章 清代爾雅著述考(下):為前章之續,著錄釋例類一種、考釋類三十七種、音讀類八種、雜著類九種、擬雅類二十八種、其它類十三種。
       第六章 清代爾雅要籍析論(上):補正類周春爾雅補注就鄭氏注,旁及諸家之說,彙為一編,補郭注之未詳,正邢疏之已誤,為補正類之佳作,書成甚早,於清儒影響甚大。疏證類邵晉涵爾雅正義為宋邢昺疏以下首見之爾雅疏,首創校文、博義、補郭、證經、明聲、辨物六大體例,清儒治爾雅者,規模大抵不出邵氏。文字類嚴元照爾雅匡名大旨以說文校爾雅,辨經字之正俗,清儒取說文校釋爾雅文字者,以此為善本。校勘類阮元爾雅注疏校勘記,為歷來校勘爾雅之唯一鉅著,取用善本最多,校得文字之異同,最足為治爾雅者之參考。此四者即本章論述之重點,藉以窺知清儒治爾雅之內容。
       第七章 清代爾雅要籍析論(下):為前章之續。補箋類胡承珙爾雅古義,凡爾雅文字為後人所亂,偏旁俗增改易等爾雅古義不見於今書者,皆旁搜博引以證明,為清儒補等類之可觀者。疏證類郝懿行爾雅義疏與邵氏正義,並為清世爾雅學之代表,體制雖承正義而來,然能後出轉精,加詳於邵氏,為治爾雅者必究之書。輯佚類黃奭爾雅古義輯古雅音注十種,末二卷又收不詳姓氏之?家注,各篇另有小序,所謂微言佚而更出,奧義缺而復彰,爾雅古注,實賴是而存也。
       第八章 清儒對爾雅作者時代及篇卷之考證:爾雅作者時代之問題,歷來異說迭起,未有定論。清儒之考證則有:以為周公所制後人所補者,邵晉涵等主之,以為周公所制孔門所補者,夏味堂等主之,以為周公所作後人又附益之者,孫星衍主之,以為孔門所作者,臧庸主之,以為成於六經未殘之時者,戴震主之,以為秦漢間學者所纂集者,崔述主之,以為漢人所作者,姚際恆主之,以為成於毛公以後漢武以前者,四庫提要主之,以為劉歆偽作者,康有為主之。至於清儒對爾雅篇卷之考證,則有四說:一以為有序篇一篇,王鳴盛等主之,二以為有釋禮一篇,翟灝主之,三以為釋詁文多古分上下,宋翔鳳等主之;四以為釋詁分上下又別有序篇,亦宋翔鳳所主。
       第九章 清儒由爾雅發端之學:清儒於研究爾雅之中,又發展出其它相關之學,即互訓派之轉注、釋詞之學、名物考證之學、擬雅之學是也。戴震、段玉裁等以爾雅之互訓即六書之轉注,從其說者?,衍為清世言轉注之最大派。釋詞之學,劉淇、王引之肇其端,王氏經傳釋詞為釋詞學之代表,其自序即曰:「語詞之釋,肇於爾雅。」。名物考證學,為清儒至特殊之學,緣以小學之發達,故諸家能窮究於一名一物之考辨,成就極大。擬雅之學亦是清儒之獨創,取材範圍之廣,又溢出爾雅甚多,而其例皆仿爾雅而來,是又清儒治爾雅外之盛事也。
       第十章 結論:歸納清代爾雅學之特色與貢獻,計有:精於文字校勘、精於搜覓輯佚、精於文字聲韻、新的義疏之學、擬雅之學興盛、雅學系統研究六端。本章並檢討本文研究之成果、限制,提供未來研究之方向。
       附錄一 歷代爾雅著作表:將本文著錄之歷代爾雅著作,依編號、書名卷數、作者、時代、存佚、內容大要、板本、備考之序,制表以便檢索尋覽。
       附錄二 歷代爾雅藝文紀事繫年表:將所考歷代爾雅藝文紀事,依編號、國號、帝號年號年數、西元、藝文紀事、備考之序,制表以便檢索尋覽,爾雅學之源流,或可約略而知。
       筆者初受雅訓,知爾雅為訓詁、群經之錧錯?,有清一代,又為爾雅發展史上之重要時期,爰取此題為究。惟受性顓愚,識限方域,固陋是虞。幸李師威熊,教誨諱諱,於全篇結構、中心議題、材料取舍、結論得失,乃至文字修辭,多所指導誤正,及所上諸師,勉勵有加,方能如期完成。但其中疏漏,在所難免,企盼當世俊哲,叩其兩端,匡厥紛謬,以啟余之不逮也。又助余校勘者,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曾德宜,謹附記誌謝。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盧國屏
     謹識於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1. 爾雅三卷 晉郭璞注 南宋國子監刻本 故宮。
     2. 爾雅三卷 晉郭璞注 清藏庸拜經堂翻刊元雪聰本 中研院史語所。
     3. 爾雅三卷 晉郭璞注 古逸叢書影宋蜀大字本 故宮。
     4. 爾雅注疏十一卷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元刊九行本 中央圖書館。
     5. 爾雅注疏十一卷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明李元陽福建刊本 中央圖書館。
     6. 爾雅注疏十一卷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明汲古閣刊本 中央圖書館。
     7. 十三經注疏 藝文印書館 民七十年八版。
     8. 詩本義 宋歐陽修 商務印書館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 授經圖 明朱睦? 商務印書館 民六十七年台一版。
     10. 經學歷史 清皮錫瑞 漢京文化公司 民七十一一年初版。
     11. 偽經考 清康有為 商務印書館 民六十三年台二版。
     12.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錢穆 東大圖書公司 民六十七年台再版。
     13. 中國經學史的基礎 徐復觀 學生書局 民七十一年初版。
     14. 中國歷代經籍典 中華書局 民五十九年初版。
     15. 史記會注考證 瀧川龜太郎 洪氏出版社 民七十年初版。
     16. 漢書 漢班固 鼎文書局 正史全文標點讀本 民六十九年(下同)。
     17. 後漢書 晉范曄。
     18. 三國志 晉陳壽。
     19. 晉書 唐唐太宗。
     20. 宋書 梁沈約。
     21. 南齊書 梁蕭子顯。
     22. 梁書 唐姚思廉。
     23. 陳書 唐姚思廉。
     24. 隋書 唐魏徵。
     25. 舊唐書 後晉劉昫。
     26. 新唐書 宋歐陽修。
     27. 宋史 元脫脫。
     28. 清代通史 蕭一山 商務印書館 民七十四年台六版。
     29. 中國歷史紀元年表 本鐸出版社 民六十九年。
     30. 小爾雅 漢孔鮒 百部叢書集成初編之九古今逸史。
     31. 方言 漢揚雄 四庫全書珍本別輯五十一冊。
     32. 釋名 漢劉熙 上海涵芬樓據明嘉靖翻宋本影印。
     33. 說文解字注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 黎明文化公司 民六十九年五版。
     34. 廣雅 魏張揖 商務印書館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5. 經典釋文 唐陸德明 鼎文書局 民六十四年再版。
     36. 說文繫傳 南唐徐鍇 商務印書館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7. 廣雅疏證 清王念孫 廣文書局 民六十年。
     38. 助字辨略 清劉淇 開明書店 民五十八年台三版。
     39. 經傳釋詞補再補 清王引之著清孫經世補 漢京文化公司 民七十二年初版。
     40. 經詞衍釋 清吳昌瑩 世界書局 民四十五年初版。
     41. 小學考 清謝啟昆 廣文書局 民五十八年初版。
     42. 說文解字句讀 清王筠 廣文書局 民六十一年。
     43. 經義述聞等三種 清王引之 鼎文書局 民六十二年初版。
     44. 古書虛字集釋 裴學海 廣文書局 民五十一年初版。
     45. 說文解字話林正補合編 丁福保 鼎文書局 民七十二年一一版。
     46. 中國訓詁學史 胡樸安 商務印書館 民七十一年台九版。
     47. 中國文字學史 胡樸安 商務印書館 民七十二年台九版。
     48. 中國音韻學史 張世祿 商務印書館 民七十一年台六版。
     49. 文字學概說 林尹 正中書局 民六十年。
     50. 訓詁學概要 林尹 正中書局 民六十一年。
     51. 中國文字學通論 謝雲飛 學生書局 民六十八年六版。
     52. 爾雅義訓釋例 謝雲飛 華岡出版部。
     53. 訓詁學概論 廣文書局 民五十一年初版。
     54. 訓詁學簡論 新文豐出版公司 民七十三年初版。
     55. 訓詁學概論 齊佩瑢 漢京文化公司 民七十四年初版。
     56. 訓詁學 徐善同 宏業書局。
     57. 訓詁學引論 何仲英 商務印書館 民六十年台二版。
     58. 訓詁學要略 新文豐出版公司 民七十三年初版。
     59. 訓詁學大綱 胡楚生 蘭臺書局 民七十四年四版。
     60. 清代雅學考 林明波 自印本 民五十七年。
     61. 唐以前小學書之分類與考證 林明波 商務印書館 民六十四年初版。
     62. 文字聲韻訓詁筆記 黃侃口述黃焯筆記 木鐸出版社 民七十二年。
     63. 古音學發微 陳新雄 文史哲出版社 民七十二年三版。
     64. 六書商榷 帥鴻勳 正中書局 民六十八年台二版。
     65. 高郵王氏父子學之研究 方俊吉 文史哲出版社 民六十三年初版。
     66. 中國字典史略 劉葉秋 漢京文化公司 民七十三年初版。
     67. 積微居小學述林 楊樹達 大通書局 民六十年。
     68.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啟超 華正書局 民六十八年。
     69.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 華正書局 民七十三年初版。
     70.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錢穆 商務印書館 民七十三年台八版。
     71. 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
     72. 論戴震與章學誠 余英時 華世出版社 民六十九年台影二版
     73. 歷史與思想 余英時 聯經出版社 民七十三年九版。
     74. 清朝文獻通考 清高宗敕撰 商務印書館 萬有文庫第二集十通第十種。
     75. 四庫全書總目 清紀昀 藝文印書館 民六十八年五版。
     76. 販書偶記 孫殿起 中文出版社 民六十八年初版。
     77. 販書偶記續編 洪氏出版社 民七十一年再版。
     78. 書目答問補正 清張之洞著清范希曾補正 漢京文化公司 民七十三年初 版。
     79. 清朝續文獻通考 劉錦藻 新興書局 民五十二年一版。
     80. 重修清史藝文志 彭國棟 商務印書館 民五十七年初版。
     81. 中國歷代藝文總志(經部) 中央圖書館編印 民七十三年。
     82. 藝文志二十種引得 洪業 燕京大學圖書館 民二十二年。
     83. 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現存書目 民三十七年初版。
     84.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漢籍分類目錄。
     85. 日本尊經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
     86. 日本內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
     87. 清史列傳 清國史館編 明文書局 清代傳記叢刊 民七十四初版(下同)。
     88. 文獻徵存錄 清錢林。
     89. 國朝學案小識 清唐鑑。
     90. 國朝耆獻類徵初編 清李桓。
     91. 儒林集傳錄存 清阮元。
     92. 初月樓聞見錄 清吳德旋。
     93. 昭代名人尺贖小傳 清吳修。
     94. 國朝書家筆錄 清寶鎮。
     95. 碑傳集 錢儀吉。
     96. 碑傳集補 閔爾昌。
     97.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 支偉成。
     98. 清史稿列傳 趙爾巽。
     99. 清朝先正事略 李元度。
     100. 詞林輯略 朱汝珍。
     101. 國朝詩人徵略初編 張維屏。
     102. 續詩人徵略 吳仲。
     103. 清代七百名人傅 蔡冠洛。
     104. 清儒學案小傳 徐世昌。
     105. 清代傳記叢刊索引 周駿富。
     106. 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 姜亮夫 商務印書館 民六十四年台三版。
     107. 增補六臣註文選 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 漢京文化公司 民六十九年初版。
     108. 玉海 宋王應麟 商務印書館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9. 石林集 宋葉夢得 中研院鈔本。
     110. 西溪叢語 宋姚寬 商務 四庫珍本十二集。
     111. 困學紀聞 宋王應麟 新文豐圖書公司 叢書集成新編。
     112. 峨術編 清王鳴盛 信誼書局 民六十五年。
     113. 經義考目錄校記 羅振玉 廣文書局。
     114. 黃侃論學雜著 黃侃 漢京文化公司 民七十三年初版。
     115. 問學集 周祖謨 知仁出版社 民六十五年初版。
     116. 斠讎學 王叔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三十七 民四十八年。
     117. 校讎學 胡樸安 商務印書館 民二十年。
     118. 校讎目錄學纂要 蔣伯潛 正中書局民三十五年初版。
     119. 校讎學史 蔣元卿 商務印書館 民五十八台二版。
     120. 六十年來之國學 程發輛軔 正中書局 民六十一年初版。
     (清代爾雅書目見本文第四、五章及附錄一)
     (以下期刊論文依年代由近及遠排列)
     121. 明末清初經學研究的回歸原典運動 林慶彰 國際孔學會議論文 民七十六年。
     122. 清代爾雅學 盧國屏 政治大學中文所中國經學史報告 民七十五年。
     123. 明代考據學研究 林慶彰 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民七十二年。
     124. 高郵王氏讀書雜志訓詁術語研究 王允莉 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七十年。
     125. 廣雅考 梁春華 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六十四年。
     126. 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的訓詁方法 張以仁 國科會論文 六三H00二 民六十三年。
     127. 爾雅辨例 高明 中華學苑十三期 民六十三年。
     128. 爾雅之作者及其撰作之時代 高明 中華學苑十四期 民六十三年。
     129. 經傳釋詞辨例 程南洲 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六十二年。
     130. 小爾雅考釋 許老居 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民六十二年。
     131. 爾雅義疏指例 蔡謀芳 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民六十一年。
     132. 爾雅引三禮考 余培林 國科會論文六一H0三七 民六十一年。
     133. 爾雅引毛傳考 余培林 國科會論文六0H0四三 民六十年。
     134. 說文草木疏 王初慶 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五十九年。
     135. 詩毛氏傳訓詁例證 趙逸文 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五十三年。
     136. 論郝懿行的爾雅義疏 張永言 中國語文十一期 民五十一年。
     137. 爾雅正義與爾雅義疏之比較研究 雲維莉 南洋大學中國語文學報第二期。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85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威熊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盧國屏zh_TW
dc.creator (作者) 盧國屏zh_TW
dc.date (日期) 198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May-2016 14:30:26 (UTC+8)-
dc.date.available 4-May-2016 14:30:2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May-2016 14:30:2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585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055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代序)
       爾雅為訓詁之祖,所以通古今之異言,釋方俗之殊語者也,凡言訓詁之學,必求之爾雅。治爾雅,又所以訓古訓也,古訓晦則群經不可得而明,不通爾雅,無以治群經,是爾雅者,又通經之資也。爾雅多載草木鳥獸之名,則欲博物不惑,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又莫近於爾雅。清以前治爾雅者寡,元明二代,經訓榛蕪,爾雅學之傳,又不絕若縷。迨清世漢學復興,通經者必資詁訓,於是爾雅一書,復見重儒林。一時作者輩出,言訓詁者能本於聲音、考名物者能證之目驗,故爾雅至此大明,後之治爾雅者,莫不以清儒為階。本文以「清代爾雅學」為題,即所以表彰其學,並沿流討源者也。
       本文全一冊,約二十七萬字,凡十章及附錄二種,內容大要如下:
       第一章 緒論:敘述本文研究動機目的,前人研究成果及本文研究之內容。爾雅為訓詁之祖,文字、聲韻、訓詁之學,必借爾雅而後能通。爾雅又為通經之資,故戴震爾雅文字考自序曰:「儒者治經,宜自爾雅始。」足見爾雅一書之重要。爾雅自漢代初盛以來,除晉郭璞注、唐陸德明釋文、宋刑昺疏為可觀外,佳作不多。唐以降,雅故漸疏,爾雅學甚且幾於墜廢。迨乎清世,崇尚經學,通經必資詁訓,爾雅一書,見重儒林,經師大儒,群起而治,有清一代,可視為爾雅學史上,最重要之時期,為治爾雅者之所必究。前人研究此期爾雅學者,如周祖謨續雅學考、林明波清代雅學考等,多僅注意於著述之搜集,於清儒龐大之研究成果,則多厥如。故本文於著述考外,並深入於清代爾雅學之內容中,分十章論述。
       第二章 清以前之爾雅學:清儒之爾雅學,獨創者固多,然紹繼前人者,亦復不少,故由漢至明,歷代之爾雅學成就,咸可視為清儒之基礎,當有所論述,而後清儒之成果,能比較見之。回顧爾雅歷史,漢代可謂初盛,至晉郭璞注序,已謂注者十餘,惟皆已散佚,良可惜也。魏晉南北朝之爾雅學,則以郭璞注為代表,郭璞錯綜舊注,博稽群籍,以圖輔說,成爾雅注,不惟魏晉南北朝,至清言爾雅注者,亦咸以為宗。唐陸德明,會萃諸家之音,成爾雅音義,而言爾雅音者宗之,亦為隋唐二代雅學之代表。自唐而後,則雅故漸疏,一以郭注為主,而諸家之注漸湮。宋元明三代,僅刑昺疏差勝,餘皆不足當之。又以侈談性理,漢學日荒,爾雅學之復盛,惟待之清儒。
       第三章 清代爾雅學之背景:爾雅為小學重鎮,小學為清代樸學之一環,清儒之治爾雅。與樸學之興盛,有密切之關係。當時之學術背景為:儒學趨於考據,樸學繼之而興,而小學亦蔚為大國。政治背景則順治時有嚴禁講學之令,康雍乾三朝又有文字之獄興,而亦以右文之勢,籠絡清代一流之學者。清代爾雅學之所以興盛,又因前代爾雅學之不足:一曰著作不豐、二曰舊著凋殘、三曰體系不全,有斯三者,逐令清儒,群起而治之也。
       第四章 清代爾雅著述考(上):將本文所收清儒爾雅著述一六八種,分十二類著錄。本章著錄校勘類十八種、輯佚類十六種、補正類十二種、文字類七種、疏證類六種、補籌類十三種。
       第五章 清代爾雅著述考(下):為前章之續,著錄釋例類一種、考釋類三十七種、音讀類八種、雜著類九種、擬雅類二十八種、其它類十三種。
       第六章 清代爾雅要籍析論(上):補正類周春爾雅補注就鄭氏注,旁及諸家之說,彙為一編,補郭注之未詳,正邢疏之已誤,為補正類之佳作,書成甚早,於清儒影響甚大。疏證類邵晉涵爾雅正義為宋邢昺疏以下首見之爾雅疏,首創校文、博義、補郭、證經、明聲、辨物六大體例,清儒治爾雅者,規模大抵不出邵氏。文字類嚴元照爾雅匡名大旨以說文校爾雅,辨經字之正俗,清儒取說文校釋爾雅文字者,以此為善本。校勘類阮元爾雅注疏校勘記,為歷來校勘爾雅之唯一鉅著,取用善本最多,校得文字之異同,最足為治爾雅者之參考。此四者即本章論述之重點,藉以窺知清儒治爾雅之內容。
       第七章 清代爾雅要籍析論(下):為前章之續。補箋類胡承珙爾雅古義,凡爾雅文字為後人所亂,偏旁俗增改易等爾雅古義不見於今書者,皆旁搜博引以證明,為清儒補等類之可觀者。疏證類郝懿行爾雅義疏與邵氏正義,並為清世爾雅學之代表,體制雖承正義而來,然能後出轉精,加詳於邵氏,為治爾雅者必究之書。輯佚類黃奭爾雅古義輯古雅音注十種,末二卷又收不詳姓氏之?家注,各篇另有小序,所謂微言佚而更出,奧義缺而復彰,爾雅古注,實賴是而存也。
       第八章 清儒對爾雅作者時代及篇卷之考證:爾雅作者時代之問題,歷來異說迭起,未有定論。清儒之考證則有:以為周公所制後人所補者,邵晉涵等主之,以為周公所制孔門所補者,夏味堂等主之,以為周公所作後人又附益之者,孫星衍主之,以為孔門所作者,臧庸主之,以為成於六經未殘之時者,戴震主之,以為秦漢間學者所纂集者,崔述主之,以為漢人所作者,姚際恆主之,以為成於毛公以後漢武以前者,四庫提要主之,以為劉歆偽作者,康有為主之。至於清儒對爾雅篇卷之考證,則有四說:一以為有序篇一篇,王鳴盛等主之,二以為有釋禮一篇,翟灝主之,三以為釋詁文多古分上下,宋翔鳳等主之;四以為釋詁分上下又別有序篇,亦宋翔鳳所主。
       第九章 清儒由爾雅發端之學:清儒於研究爾雅之中,又發展出其它相關之學,即互訓派之轉注、釋詞之學、名物考證之學、擬雅之學是也。戴震、段玉裁等以爾雅之互訓即六書之轉注,從其說者?,衍為清世言轉注之最大派。釋詞之學,劉淇、王引之肇其端,王氏經傳釋詞為釋詞學之代表,其自序即曰:「語詞之釋,肇於爾雅。」。名物考證學,為清儒至特殊之學,緣以小學之發達,故諸家能窮究於一名一物之考辨,成就極大。擬雅之學亦是清儒之獨創,取材範圍之廣,又溢出爾雅甚多,而其例皆仿爾雅而來,是又清儒治爾雅外之盛事也。
       第十章 結論:歸納清代爾雅學之特色與貢獻,計有:精於文字校勘、精於搜覓輯佚、精於文字聲韻、新的義疏之學、擬雅之學興盛、雅學系統研究六端。本章並檢討本文研究之成果、限制,提供未來研究之方向。
       附錄一 歷代爾雅著作表:將本文著錄之歷代爾雅著作,依編號、書名卷數、作者、時代、存佚、內容大要、板本、備考之序,制表以便檢索尋覽。
       附錄二 歷代爾雅藝文紀事繫年表:將所考歷代爾雅藝文紀事,依編號、國號、帝號年號年數、西元、藝文紀事、備考之序,制表以便檢索尋覽,爾雅學之源流,或可約略而知。
       筆者初受雅訓,知爾雅為訓詁、群經之錧錯?,有清一代,又為爾雅發展史上之重要時期,爰取此題為究。惟受性顓愚,識限方域,固陋是虞。幸李師威熊,教誨諱諱,於全篇結構、中心議題、材料取舍、結論得失,乃至文字修辭,多所指導誤正,及所上諸師,勉勵有加,方能如期完成。但其中疏漏,在所難免,企盼當世俊哲,叩其兩端,匡厥紛謬,以啟余之不逮也。又助余校勘者,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曾德宜,謹附記誌謝。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盧國屏
     謹識於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本文研究之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人研究之成果與檢討………6
     第三節 本文研究之方法與內容………11
     第二章 清以前之爾雅學………16
     第一節 漢代………16
     一、 爾雅流傳情形………16
     二、 著述略目………20
     三、 平議………24
     (一) 經師儒士備習爾雅傳注多票稟雅訓………24
     (二) 方言釋名並皆爾雅學之支流………26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29
     一、 爾雅流傳情形………29
     二、 著述略目………30
     三、 平議………37
     (一) 治爾雅之目的唯在博見多聞………38
     (二) 郭璞注及張揖廣雅足為表率………39
     (三) 為經字注音啟訓詁之新途………41
     第三節 隋唐………43
     一、 爾雅流傳情形………43
     二、 著述略目………44
     三、 平議………48
     (一) 囿於舊注誦習者寡爾雅學日衰………48
     (二) 爾雅釋文為訓詁音義之總匯………49
     第四節 宋代………51
     一、 爾雅流傳情形………51
     二、 著述略目………53
     三、 平議………57
     (一) 慶曆以前圍繞釋文邢疏無甚新說………57
     (二) 後期多加新義求變可取妄解難容………59
     第五節 元明………62
     一、 爾雅流傳情形………62
     二、 著述略目………64
     三、 平議………66
     (一) 元明尊朱學而未達朱學之旨………66
     (二) 不尊經訓科舉淺陋實學遂廢………67
     第三章 清代爾雅學之背景………77
     第一節 清代學術政治之影響………77
     一、 學術思潮之流變………77
     (一) 儒學之變遷………77
     (二) 樸學之興起………82
     (三) 小學特盛………86
     二、 政治環境之影響………90
     (一) 講學之禁………91
     (二) 文字之獄………91
     (三) 君主之提倡………92
     第二節 前代爾雅學之不足………94
     一、 著作不豐………94
     二、 舊著凋殘………95
     三、 體系不全………97
     第四章 清代爾雅著述考(上)………102
     第一節 校勘………105
     第二節 輯佚………111
     第三節 補正………117
     第四節 文字………122
     第五節 疏證………125
     第六節 補箋………127
     第五章 清代爾雅著述考(下)………130
     第一節 釋例………130
     第二節 考釋………131
     第三節 音讀………138
     第四節 雜著………140
     第五節 擬雅………142
     第六節 其它………149
     第六章 清代爾雅要籍析論(上)………152
     第一節 周春爾雅補注………154
     一、 周氏傳略………154
     二、 著書大旨………155
     (一) 申明鄭注………155
     (二) 不廢宋學………155
     (三) 補經注疏………156
     三、 爾雅補注之內容………157
     (一) 有補經文之闕者………157
     (二) 有補郭注邢疏之未備者………158
     (三) 有補鄭注之未備者………159
     (四) 有正郭注之誤者………160
     (五) 有正邢疏之誤者………161
     (六) 有正鄭注之誤者………163
     (七) 有正陸佃羅願之誤者………164
     (八) 有援引諸家之說者………165
     (九) 有疏通證明舊注者………167
     (十) 有自下詮釋者………168
     四、 爾雅補注之得………169
     (一) 能不立門戶………169
     (二) 能精審詳盡………171
     (三) 能申補鄭注………172
     五、 爾雅補注之失………174
     (一) 隨手札記略無條例………174
     (二) 間有稍欠證據之說………175
     (三) 間有考證失當之處………177
     六、 爾雅補注之影響及評價………178
     第二節 邵晉涵爾雅正義………181
     一、 邵氏傳略………181
     二、 爾雅正義之體例………182
     (一) 校補經注?脫………183
     (二) 兼采諸家古注………185
     (三) 考補郭注未詳………186
     (四) 博引證明經注………188
     (五) 發明古音古義………190
     (六) 辨別物類名實………192
     三、 爾雅正義與郭注之關係………193
     (一) 申釋郭注………194
     (二) 補充郭注………195
     (三) 匡正郭注………197
     (四) ?列異說………198
     四、 爾雅正義之得………200
     (一) 能考補證明郭注未備………201
     (二) 能明乎字借聲轉之用………203
     (三) 詳於名物制度之考證………205
     (四) 不拘守疏不破注之例………207
     (五) 開規模法度啟闢後學………209
     五、 爾雅正義之失………212
     (一) 文字異同稍缺………212
     (二) 字借聲轉略簡………214
     (三) 辨物不陳今古………216
     (四) 間為郭注護短………217
     六、 爾雅正義之影響及評價………219
     第三節 嚴元照爾雅匡名………225
     一、 嚴氏傳略………225
     二、 著書大旨………226
     (一) 正爾雅文字以治經………226
     (二) 傳經傳通假之訓詁………227
     (三) 詳諸家文字之異同………228
     (四) 補邵氏正義之未備………229
     三、 爾雅匡名正文字之道………230
     (一) 以說文校文字之正?………231
     (二) 以釋文存古本之異同………234
     (三) 以石經糾俗刻之舛誤………236
     (四) 以通借為正字之關鍵………237
     四、 爾雅匡名之得………240
     (一) 能以說文校釋爾雅………240
     (二) 能明乎文字之通借………241
     (三) 能不囿於石經釋文………242
     五、 爾雅匡名之失………243
     (一) 懼煩而失善本………244
     (二) 有疏於考證者………245
     六、 爾雅匡名之影響及評價………247
     第四節 阮元爾雅注疏校勘記………250
     一、 阮氏傳略………250
     二、 著書大旨………251
     (一) 經注疏文?舛日多………252
     (二) 搜輯善本以正俗刻………253
     (三) 采摭諸家以觀異同………253
     (四) 條其異同以定是非………254
     三、 引據各本目錄………255
     四、 爾雅校勘記之內容及方法………259
     (一) 備眾本………259
     (二) 校異同………261
     (三) 通訓詁………262
     (四) 援旁證………263
     (五) 正?誤………264
     (六) 存疑似………265
     五、 爾雅校勘記之得………266
     (一) 能明通假………266
     (二) 能備眾本………268
     (三) 集爾雅校勘之大成………270
     六、 爾雅校勘記之失………271
     七、 爾雅校勘記之影響及平價………272
     第七章 清代爾雅要籍析論(下)………281
     第一節 胡承珙爾雅古義………281
     一、 胡氏傳略………281
     二、 著書大旨………283
     三、 爾雅古義之內容………283
     (一) 考爾雅古義………284
     (二) 正俗本之誤………285
     (三) 補經文脫誤………287
     (四) 考古注之義………289
     (五) 補郭注未備………291
     (六) 正郭注之誤………292
     四、 爾雅古義之影響及評價………295
     第二節 郝懿行爾雅義疏………298
     一、 郝氏傳略………298
     二、 爾雅義疏之體例………299
     (一) 校補經注?脫………299
     (二) 兼采諸家古注………301
     (三) 考補郭注未詳………302
     (四) 博引證明經注………304
     (五) 發明古音古義………305
     (六) 辨別物類名實………307
     三、 爾雅義疏與郭注之關係………309
     (一) 申釋郭注………310
     (二) 補充郭注………311
     (三) 匡正郭注………312
     (四) ?列異說………314
     (五) 闕疑待考………315
     四、 爾雅義疏與爾雅正義之比較………317
     (一) 著書緣起與態度………317
     (二) 成書年代與古音學背景………319
     (三) 內容比較………323
     1. 校補經注?脫之比較………323
     2. 兼采諸家古注之比較………324
     3. 考補郭注未詳之比較………326
     4. 引證古籍之比較………327
     5. 發明古音古義之比較………333
     6. 辨別物類名實之比較………335
     7. 匡正郭注之比較………337
     8. 疏釋程序之比較………338
     9. 義疏有引用及匡正正義者………339
     (四) 正義與義疏之評價………341
     1. 義疏優於正義………341
     2. 正義優於義疏………342
     3. 二書各有價值………343
     第三節 黃奭爾雅古義………345
     一、 黃氏傳略………345
     二、 著書大旨………346
     (一) 補惠棟十三經古義………346
     (二) 搜輯爾雅古注古音………346
     三、 爾雅古義之內容………347
     (一) 所見書目及輯存梗概………347
     (二) 犍為文學注………350
     (三) 樊光注………352
     (四) 李巡注(附劉歆注)………354
     (五) 孫炎音注………355
     (六) 郭璞音義………359
     (七) 郭璞圖讚………361
     (八) 沈旋集注………362
     (九) 施乾音………364
     (十) 謝嶠音………365
     (十一) 顧野王音………366
     (十二) 眾家注………368
     四、 爾雅古義之影響及評價………370
     第八章 清儒對爾雅作者時代及篇卷之考證………374
     第一節 前人之考證………374
     一、 周公所制後人所補………374
     劉歆
     張揖
     陸德明
     張懷瓘
     顏之推
     晁公武
     王應麟
     二、 作於孔子門徒………377
     揚雄
     鄭玄
     劉勰
     賈公彥
     三、 作於孔子刪詩之後………378
     高承
     四、 子夏所作………378
     鄭曉
     五、 秦漢間學者所纂集………378
     歐陽修
     呂南公
     六、 作於離騷之後………380
     鄭樵
     七、 漢人所作………380
     葉夢得
     朱翼
     錢文子
     八、 作於毛公以後王莽以前………381
     曹粹中
     第二節 清儒對作者時代之考證………383
     一、 周公所制後人所補………383
     邵晉涵
     鄂爾泰
     江藩
     徐養原
     孔廣森
     二、 周公所制孔門所補………387
     邵晉涵
     夏味堂
     程先甲
     三、 皆周公所作後人又附益之………389
     孫星衍
     四、 孔門所作………391
     臧庸
     五、 成於六經未殘之時………392
     戴震
     六、 秦漢間學者所纂集………392
     崔述
     七、 漢人所作………394
     姚際恆
     八、 成於毛公以後漢武以前………396
     四庫提要
     九、 劉歆偽作………398
     康有為
     第三節 清儒對篇卷之考證………404
     一、 有序篇一篇………404
     王鳴盛
     陸曉春
     宋翔鳳
     二、 有釋禮一篇………406
     翟灝
     三、 釋詁文多古分上下………407
     宋翔鳳
     孫怡谷
     四、 釋詁分上下又別有序篇………408
     宋翔鳳
     第九章 清儒由爾雅發端之學………413
     第一節 互訓派之轉注………413
     一、 徐鍇以爾雅說轉注………414
     二、 互訓說起於戴震段玉裁………414
     三、 同於戴震之互訓說………416
     王筠
     黃式三
     張度
     胡琨
     金鉞
     第二節 釋詞之學………421
     一、 爾雅為詞典之祖………421
     二、 釋詞之學肇於爾雅………422
     三、 經傳釋詞與助字辨略………424
     第三節 名物考證之學………431
     一、 爾雅為名物考證之資………431
     二、 程瑤田之名物考證………433
     三、 清儒其它之名物考證………436
     第四節 擬雅之學………440
     一、 清儒擬雅之學………440
     二、 別雅、選雅、疊雅………441
     第十章 結論………449
     第一節 清代爾雅學之特色與貢獻………449
     一、 精於文字校勘………449
     二、 精於搜覓輯佚………449
     三、 精於文字聲韻………450
     四、 新的義疏之學………451
     五、 擬雅之學興盛………451
     六、 雅學系統研究………452
     第二節 本文研究之成果與檢討………453
     一、 本文研究之成果………453
     二、 本文研究之檢討………454
     (一) 本文研究之限制………454
     (二) 未來研究之方向………456
     附錄一 歷代爾雅著作表………459
     附錄二 歷代爾雅藝文紀事繫年表………511
     參考書目………542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858en_US
dc.title (題名) 清代爾雅學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1. 爾雅三卷 晉郭璞注 南宋國子監刻本 故宮。
     2. 爾雅三卷 晉郭璞注 清藏庸拜經堂翻刊元雪聰本 中研院史語所。
     3. 爾雅三卷 晉郭璞注 古逸叢書影宋蜀大字本 故宮。
     4. 爾雅注疏十一卷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元刊九行本 中央圖書館。
     5. 爾雅注疏十一卷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明李元陽福建刊本 中央圖書館。
     6. 爾雅注疏十一卷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明汲古閣刊本 中央圖書館。
     7. 十三經注疏 藝文印書館 民七十年八版。
     8. 詩本義 宋歐陽修 商務印書館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 授經圖 明朱睦? 商務印書館 民六十七年台一版。
     10. 經學歷史 清皮錫瑞 漢京文化公司 民七十一一年初版。
     11. 偽經考 清康有為 商務印書館 民六十三年台二版。
     12.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錢穆 東大圖書公司 民六十七年台再版。
     13. 中國經學史的基礎 徐復觀 學生書局 民七十一年初版。
     14. 中國歷代經籍典 中華書局 民五十九年初版。
     15. 史記會注考證 瀧川龜太郎 洪氏出版社 民七十年初版。
     16. 漢書 漢班固 鼎文書局 正史全文標點讀本 民六十九年(下同)。
     17. 後漢書 晉范曄。
     18. 三國志 晉陳壽。
     19. 晉書 唐唐太宗。
     20. 宋書 梁沈約。
     21. 南齊書 梁蕭子顯。
     22. 梁書 唐姚思廉。
     23. 陳書 唐姚思廉。
     24. 隋書 唐魏徵。
     25. 舊唐書 後晉劉昫。
     26. 新唐書 宋歐陽修。
     27. 宋史 元脫脫。
     28. 清代通史 蕭一山 商務印書館 民七十四年台六版。
     29. 中國歷史紀元年表 本鐸出版社 民六十九年。
     30. 小爾雅 漢孔鮒 百部叢書集成初編之九古今逸史。
     31. 方言 漢揚雄 四庫全書珍本別輯五十一冊。
     32. 釋名 漢劉熙 上海涵芬樓據明嘉靖翻宋本影印。
     33. 說文解字注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 黎明文化公司 民六十九年五版。
     34. 廣雅 魏張揖 商務印書館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5. 經典釋文 唐陸德明 鼎文書局 民六十四年再版。
     36. 說文繫傳 南唐徐鍇 商務印書館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7. 廣雅疏證 清王念孫 廣文書局 民六十年。
     38. 助字辨略 清劉淇 開明書店 民五十八年台三版。
     39. 經傳釋詞補再補 清王引之著清孫經世補 漢京文化公司 民七十二年初版。
     40. 經詞衍釋 清吳昌瑩 世界書局 民四十五年初版。
     41. 小學考 清謝啟昆 廣文書局 民五十八年初版。
     42. 說文解字句讀 清王筠 廣文書局 民六十一年。
     43. 經義述聞等三種 清王引之 鼎文書局 民六十二年初版。
     44. 古書虛字集釋 裴學海 廣文書局 民五十一年初版。
     45. 說文解字話林正補合編 丁福保 鼎文書局 民七十二年一一版。
     46. 中國訓詁學史 胡樸安 商務印書館 民七十一年台九版。
     47. 中國文字學史 胡樸安 商務印書館 民七十二年台九版。
     48. 中國音韻學史 張世祿 商務印書館 民七十一年台六版。
     49. 文字學概說 林尹 正中書局 民六十年。
     50. 訓詁學概要 林尹 正中書局 民六十一年。
     51. 中國文字學通論 謝雲飛 學生書局 民六十八年六版。
     52. 爾雅義訓釋例 謝雲飛 華岡出版部。
     53. 訓詁學概論 廣文書局 民五十一年初版。
     54. 訓詁學簡論 新文豐出版公司 民七十三年初版。
     55. 訓詁學概論 齊佩瑢 漢京文化公司 民七十四年初版。
     56. 訓詁學 徐善同 宏業書局。
     57. 訓詁學引論 何仲英 商務印書館 民六十年台二版。
     58. 訓詁學要略 新文豐出版公司 民七十三年初版。
     59. 訓詁學大綱 胡楚生 蘭臺書局 民七十四年四版。
     60. 清代雅學考 林明波 自印本 民五十七年。
     61. 唐以前小學書之分類與考證 林明波 商務印書館 民六十四年初版。
     62. 文字聲韻訓詁筆記 黃侃口述黃焯筆記 木鐸出版社 民七十二年。
     63. 古音學發微 陳新雄 文史哲出版社 民七十二年三版。
     64. 六書商榷 帥鴻勳 正中書局 民六十八年台二版。
     65. 高郵王氏父子學之研究 方俊吉 文史哲出版社 民六十三年初版。
     66. 中國字典史略 劉葉秋 漢京文化公司 民七十三年初版。
     67. 積微居小學述林 楊樹達 大通書局 民六十年。
     68.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啟超 華正書局 民六十八年。
     69.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 華正書局 民七十三年初版。
     70.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錢穆 商務印書館 民七十三年台八版。
     71. 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
     72. 論戴震與章學誠 余英時 華世出版社 民六十九年台影二版
     73. 歷史與思想 余英時 聯經出版社 民七十三年九版。
     74. 清朝文獻通考 清高宗敕撰 商務印書館 萬有文庫第二集十通第十種。
     75. 四庫全書總目 清紀昀 藝文印書館 民六十八年五版。
     76. 販書偶記 孫殿起 中文出版社 民六十八年初版。
     77. 販書偶記續編 洪氏出版社 民七十一年再版。
     78. 書目答問補正 清張之洞著清范希曾補正 漢京文化公司 民七十三年初 版。
     79. 清朝續文獻通考 劉錦藻 新興書局 民五十二年一版。
     80. 重修清史藝文志 彭國棟 商務印書館 民五十七年初版。
     81. 中國歷代藝文總志(經部) 中央圖書館編印 民七十三年。
     82. 藝文志二十種引得 洪業 燕京大學圖書館 民二十二年。
     83. 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現存書目 民三十七年初版。
     84.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漢籍分類目錄。
     85. 日本尊經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
     86. 日本內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
     87. 清史列傳 清國史館編 明文書局 清代傳記叢刊 民七十四初版(下同)。
     88. 文獻徵存錄 清錢林。
     89. 國朝學案小識 清唐鑑。
     90. 國朝耆獻類徵初編 清李桓。
     91. 儒林集傳錄存 清阮元。
     92. 初月樓聞見錄 清吳德旋。
     93. 昭代名人尺贖小傳 清吳修。
     94. 國朝書家筆錄 清寶鎮。
     95. 碑傳集 錢儀吉。
     96. 碑傳集補 閔爾昌。
     97.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 支偉成。
     98. 清史稿列傳 趙爾巽。
     99. 清朝先正事略 李元度。
     100. 詞林輯略 朱汝珍。
     101. 國朝詩人徵略初編 張維屏。
     102. 續詩人徵略 吳仲。
     103. 清代七百名人傅 蔡冠洛。
     104. 清儒學案小傳 徐世昌。
     105. 清代傳記叢刊索引 周駿富。
     106. 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 姜亮夫 商務印書館 民六十四年台三版。
     107. 增補六臣註文選 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 漢京文化公司 民六十九年初版。
     108. 玉海 宋王應麟 商務印書館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9. 石林集 宋葉夢得 中研院鈔本。
     110. 西溪叢語 宋姚寬 商務 四庫珍本十二集。
     111. 困學紀聞 宋王應麟 新文豐圖書公司 叢書集成新編。
     112. 峨術編 清王鳴盛 信誼書局 民六十五年。
     113. 經義考目錄校記 羅振玉 廣文書局。
     114. 黃侃論學雜著 黃侃 漢京文化公司 民七十三年初版。
     115. 問學集 周祖謨 知仁出版社 民六十五年初版。
     116. 斠讎學 王叔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三十七 民四十八年。
     117. 校讎學 胡樸安 商務印書館 民二十年。
     118. 校讎目錄學纂要 蔣伯潛 正中書局民三十五年初版。
     119. 校讎學史 蔣元卿 商務印書館 民五十八台二版。
     120. 六十年來之國學 程發輛軔 正中書局 民六十一年初版。
     (清代爾雅書目見本文第四、五章及附錄一)
     (以下期刊論文依年代由近及遠排列)
     121. 明末清初經學研究的回歸原典運動 林慶彰 國際孔學會議論文 民七十六年。
     122. 清代爾雅學 盧國屏 政治大學中文所中國經學史報告 民七十五年。
     123. 明代考據學研究 林慶彰 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民七十二年。
     124. 高郵王氏讀書雜志訓詁術語研究 王允莉 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七十年。
     125. 廣雅考 梁春華 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六十四年。
     126. 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的訓詁方法 張以仁 國科會論文 六三H00二 民六十三年。
     127. 爾雅辨例 高明 中華學苑十三期 民六十三年。
     128. 爾雅之作者及其撰作之時代 高明 中華學苑十四期 民六十三年。
     129. 經傳釋詞辨例 程南洲 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六十二年。
     130. 小爾雅考釋 許老居 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民六十二年。
     131. 爾雅義疏指例 蔡謀芳 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民六十一年。
     132. 爾雅引三禮考 余培林 國科會論文六一H0三七 民六十一年。
     133. 爾雅引毛傳考 余培林 國科會論文六0H0四三 民六十年。
     134. 說文草木疏 王初慶 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五十九年。
     135. 詩毛氏傳訓詁例證 趙逸文 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五十三年。
     136. 論郝懿行的爾雅義疏 張永言 中國語文十一期 民五十一年。
     137. 爾雅正義與爾雅義疏之比較研究 雲維莉 南洋大學中國語文學報第二期。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