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台灣鄉鎮權力結構之分析-以K鄉為例 作者 蘇家聲 貢獻者 江炳倫
蘇家聲日期 1989 上傳時間 4-May-2016 14:33:53 (UTC+8) 摘要 論文摘要 本文寫作的目的除豐富對我國地方政治研究的內容外,亦含有彌補制度法弱點的目的。故而全文使用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為經,派系理論為緯,以探索台灣鄉鎮權力的結構和明暸其如何在現有的制度下運作,為求理論與實際能相印證,本文特以一個職業結構轉型的鄉鎮-K鄉為田野研究的場所,透視其權力結構的形成和派系權力的分配。作者以人類學家參與研究法,長期的在K鄉作實地調查,並以問卷方式做深度訪談,期能深切體會K鄉政治的運行,至於文獻資料主要參考中外學者探索社區權力結構和派系的著作及學術性期刊的若干專文,並佐以民國七十一年一月至民國七十七年十月為止,所有關於各大報報導K鄉的地方版新聞、政府出版的文件和檔案,及K鄉鄉公所相關的會議記錄。 本文共分五章、十三節約十萬字,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資料來源等。第二章為社區權力結構的相關研究法,分為五節。第一節界定社區、權力、權力結構等名詞的定義;第二節為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一-職位研究法;第三節為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二-聲望研究法;第四節為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三-決策制定研究法;第五節為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四-台灣地方派系研究法。第三章為K鄉的權力結構分為四節,第一節為轉變中的K鄉人文及生態環境;第二節為K鄉權力人物認定的方法;第三節為K鄉權力的資源及權力的來源;第四節為K 鄉的權力結構。第四章為K鄉派系與權力的分配,又分為四節,第一節為派系的結合關係;第二節為派系競技場之一-農會;第三節為派系競技場之二-鄉公所與鄉民代表會;第四節為國民黨區黨部的策略。第五章為結論,將本文研究內容作綜合性的摘要,並從其中發現台灣鄉鎮權力結構研究的未來展望。 總言之,本文認為台灣鄉鎮政治是值得研究的領域,為免於研究結果流於空泛和抽象,嘗試以個案研究的方式,以理論為本文分析的架構,透視研究對象-K鄉權力結構及派系和權力的分配,期能抓住台灣鄉鎮政治核心之所在。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甲、法令規章 一、中華民國憲法。 二、省政府組織法。 三、農會法。 四、農會法施行細則。 五、台灣省議會組織規程。 六、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 七、台灣省各縣鄉鎮縣轄市民代表會組織規程。 八、台灣省鄉鎮縣轄市公所組織規程準則。 乙、機關團體文獻: 一、中國國民黨黨政關係法規,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會編印,民國七十三年十月。 二、黨員初選參考資料,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工作會編印,民國七十七年十月。 三、輔導七十八年台灣省各級農會選舉工作要點,中國國民黨台灣省委員會編印,臺省委會(七七)臺二字第四九七三號函。 四、K鄉歷屆鄉民代表名冊,桃園縣K鄉鄉民代表會編印。 五、桃園縣K鄉農會業務簡報,桃園縣K鄉農會編印,民國七十六年。 六、桃園縣K鄉農會歷屆負責人名錄,桃園縣K鄉農會編印。 七、桃園縣K鄉公有新路市場、陸光攤販集中場之整頓及H街取締執行計劃,桃園縣K鄉鄉公所編印,民國七十六年十月。 八、桃園縣K鄉鄉公所員額編制表,桃園縣K鄉鄉公所編印。 九、桃園縣K鄉歷屆村長選舉當選人名冊,桃園縣K鄉鄉公所編印。 一○、桃園縣志,卷三,政事志,民政篇,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印,民國五十三年。 一一、桃園縣誌,卷首,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印,民國五十一年。 一二、桃園縣統計要覽,第三十七期,桃園縣政府主計室編印,民國七十六年。 一三、財團法人台灣省桃園縣仁德宮沿革錄,財團法人台灣省桃園縣仁德宮編印,民國七十六年九月。 一四、財團法人台灣省桃園縣壽山巖觀音寺信徒名冊,財團法人台灣省桃園縣壽山巖觀音寺編印,民國七十六年五月。 一五、財團法人壽山岩觀音寺簡介,財團法人台灣省桃園縣壽山岩觀音寺編印。 一六、台灣地區工業區開發簡介,經濟部工業局編印,民國七十五年十月。 一七、台灣地理及歷史,卷九,官師志,第一燭,文職表,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民團六十九年八月。 一八、桃園縣辦理各鄉鎮第十二屆鄉鎮民代表中壢市第五屆桃園市第四屆暨第十二屆村里長選舉選務總報告,台灣省桃園縣選舉委員會編印,民國七十一年六月。 一九、桃園縣辦理各鄉鎮市第十三屆鄉鎮市民代表(中壢市第六屆桃園市第五屆) 暨第十三屆村里長選舉選務總報告,台灣省桃園縣選舉委員會編印,民國七十五年六月。 二○、台灣省桃園縣第十一屆縣議員選舉選舉公報,台灣省桃園縣選舉委員會編印。 二一、桃園縣第十一屆縣議員第十屆鄉鎮長第六屆中壢市長第五屆桃園市長選舉選務總報告,台灣省桃園縣選舉委員會編印,民國七十五年三月。 丙、政府檔案: 一、桃園縣政府七六府建工字第三一八二七號函,民國七十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丁、書籍: 一、江炳倫,政治文化研究導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二、呂亞力,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六十八年。 三、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六年。 四、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三年。 五、林紀束,大法官會議憲法解釋析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 六、紀俊臣,瑞竹地區的領導系統與權力結構,台北:馬陵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 七、胡盛光,農會法論,台南:大偉書局,民國七十三年。 八、徐震,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九年。 九、徐震、歐陽湘生、周瑞閩合著,地方人士在社區發展中所任角色及其協調合作之研究總報告,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民國六十四年八月。 一○、鄒文海,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三年。 一一、陳忠作,林口工業區資料,桃園:林口工業區管理中心,民國七十七年。 一二、陳秉璋,政治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三年。 一三、華力進,政治學,台北:經世書局,民國六十九年。 一四、黃浩明,桃園縣K鄉鄉土地理之研究,桃園:壽山國民中學,民國七十六年。 一五、彭懷恩,朝向高層之路-中華民國的內閣精英,台北:洞察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 一六、趙永茂,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高雄:德馨室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 一七、劉瓊,市政府與市行政,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 一八、台灣地方勢力分析,時報雜誌編輯部編印,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四年。 一九、蔡宏進,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四年。 二○、蔡宏進、廖正宏合著,人口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六年。 二一、薄慶玖,地方政府與自治(上),台北:華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附設中華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 二二、薄慶玖,地方政府與自治(下),台北:華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附設中華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 戊、博碩士論文: 一、陳聰勝,台灣農會組織之研究(上),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國六十七年。 二、趙永茂,台灣省基層政治精英之民主價值取向:鄉鎮市長、民意代表之分析,博士論文,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國七十六年。 三、王唯民,台灣省地方選舉公職候選人活動方式研究:基隆市個案分析,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國六十一年。 四、朱柔若,社會學世俗化理論的回顧,溯源、與台灣民間宗教的世俗化,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民國七十五年。 五、李展台,台灣地區農會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國七十年。 六、吳聰成,台灣省鄉鎮縣轄市公所組織及職權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民國六十三年。 七、邱顯育,台灣社會多元化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國七十六年。 八、施昭顯,台灣地區農會選舉過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國七十二年。 九、徐永燦,農會總幹事領導才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民國七十年。 一○、夏傳宇,台北市軍眷眷村重建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民國六十九年。 一一、劉文正,台灣省政黨提名制度之研究-花蓮市個案分析,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國六十年。 己、譯文: 一、Melwin L. Defleur, William V. D’Antonia and Lois B. Defleur, (Sociology: Human Society: 1976),白秀雄、李建興、黃維憲、吳森源合譯,現代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四年。 二、裴魯恂(Lucian W. Pye)著,吳瓊恩譯,後蔣經國時代可有良策?聯合報,民國三、Robert A. Dahl, (Modern Political Analysis: 1969),易君博譯,現代政治分析,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六年。 四、Lucian W. Pye, (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 1968),胡昱嘉譯,中國人的政治心理,台北:洞察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 五、Irwin J. Sander, (The Community: 1975),徐震譯,社區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 六、陳文俊譯,權力的兩面:決策與非決策之分析架構,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季刊,第一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五年六月,頁九五-一○五。 七、J. Bruce Jocobs, 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 Kan-ching and Kuan-hsi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 China Quarterly, 78, 1979, PP.237-273. ,黃光國譯,中國政治聯盟特殊關係的初步模式:台灣鄉鎮中的人情和關係,見黃光國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七年,頁八五-一四○。 八、Federick L. Bates and Clyde C. Harvy,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ystem) ,張承漢譯,社會體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 九、Dennis H. Wrong, "Some Problem in Difining Social Power.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6. 張茂桂、張杰芳合譯,社會權力定義之商榷,中山科學譯粹季刊,第一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五年六月,頁三四-四○。 一○、Walter A. Rosenbaum, (Political Culture: 1975),陳鴻瑜譯,政治文化,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一一、吳蓮進(/olk Religion in a Modernizing Society: the Case of Taiwan: 1983),郭文般譯,現代化對民間宗教信仰與行為的影響,見丁庭宇、馬康莊合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五年,頁二○九-二四七。 一二、Alan C. Isaak, (Scope and Method of Political Science: 1975),黃紀、陳忠慶合譯,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七年。 一三、Robert A. Dahl,"The Concept of Power,",郭秋永譯,權力的概念,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季刊,第一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五年,年。頁一-一八。 一四、Terry N. Clark, “Power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Who Governs, Where, and When?” in Charles M. Bojean, Terry N. Clark, and Robert L, Lineberry eds., Community Politic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1),蔡明惠譯,權力與社區結構:誰在統治?什麼地方?什麼時候?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季刊,第一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五年六月,頁一一四-一二五。 庚、專門論文 一、文崇一,社會變遷中的權力人物-社區領導人與權力結構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四十六期,民國六十八年,頁一-三○。 二、文崇一,社區權力結構的變遷,見朱岑樓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年,頁二八九-三一六。 三、李文朗,政治精英的遴補與新陳代謝:台灣地區的個案研究,思與言,第二十卷,第六期,民國七十二年,頁六一六-六二八。 四、吳恪元,現階段農會經濟功能與社會功能分析及其因應之道研究,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十八卷,第一期,民國七十年三月,頁一-五五。 五、邱壯飛,攤開桃園縣的政治社會,見時報雜誌編輯部編印,台灣地方勢力分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四年,頁四三-五七。 六、紀俊臣,地方議會法案審議的過程研究-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的個案分析,地方行政研討會研討論文,台北:台灣省公共行政學會,民國七十六年五月三日,頁一-五八。 七、施振民,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六期,民國六十二年,頁一九一-二○八。 八、孫以繡,由卡特「七月屠殺」論「內圍政治」,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及政治系主編,鄒文海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論文集,民國六十九年,頁四四七-五○五。 九、曹俊漢,評過去十年國民黨提名政策:檢討與展望,見陳義彥、曹俊漢合編,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政治學會,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頁一○三-一六三。 一○、許木柱,岩村的宗教活動:一個農村的工業化與社區生活研究之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二期,民國六十五年,頁七三-九五。 一一、陳昭郎,社會變遷中的台灣農會,人與社會,第八卷,第二期,民國七十年六月,頁四二-五一。 一二、張茂桂、陳俊傑合著,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民意,第一一六期,民國七十五年十月,頁一七-三三。 一三、張茂桂、蔡明惠合著,社區權力結構研究的幾個問題:兼評「社會權力定義之商榷」及「權力與社區結構」,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季刊,第一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五年六月,頁一○八-一一三。 一四、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刑,第三十六期,民國六十二年,頁一六五-一九○。 一五、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見黃光國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七年,頁七-五五。 一六、瞿海源、姚麗香合著,台灣地區宗教變遷之探討,見翟海源、章英華合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七十五年,頁六五五-六八五。 辛、報章雜誌: 一、社論,認識地方派系的政治功能,台灣時報,民國七十二年三月十八日,二版。 二、李鴻禧,行政院院長任期制之憲法觀(下),自立晚報,民國七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二版。 三、胡玫,K鄉陸光社區,美景旬刊,第六十號,民國七十七年三月一日,頁一二-一三。 四、陳怡天,省黨都與地方自治,時報雜誌,第二五○期,民國七十三年九月十二日,頁三一-三三。 五、張茂桂,地方派系的迷思,聯合報,民國七十五年三月三日,二版。 六、專題報導,台灣地方派系新動向,台灣時報,民國七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三月十八日,二版。 七、趙永茂,地方派系與政黨民主化問題,聯合報,民國七十七年八月九日,二版。 八、楊炤濃,基層組織逆來順受的悲哀:為農業把脈系列報導之二,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七年三月八日,三版。 九、蕭新煌,亂中有序的反污染自力救濟,自立晚報,民國七十六年十月二十一日,二版。 一○、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一年三月七日,桃竹苗六版。 一一、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一年七月二日,桃竹苗六版。 一二、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桃竹苗六版。 一三、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八日,桃竹苗六版。 一四、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四年五月一日,桃竹苗七版。 一五、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五年七月四日,桃竹苗六版。 一六、中華日報,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桃竹苗六版。 一七、民眾日報,民國七十六年八月十日,六版。 一八、青年日報,民國七十七年五月十五日,六版。 一九、台灣日報,民國七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桃竹苗九版。 二○、台灣日報,民國七十四年五月七日,桃竹苗五版。 二一、台灣日報,民國七十五年八月二日,桃竹苗六版。 二二、台灣日報,民國七十五年八月十八日,桃竹苗六版。 二三、台灣日報,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八日,桃竹苗六版。 二四、台灣日報,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十七日,桃竹苗六版。 二五、台灣日報,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桃竹苗六版。 二六、台灣新生報,民國七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桃竹苗七版。 二七、台灣新生報, 民國七十四年五月一日,桃竹苗五版。 二八、台灣新生報,民國七十五年四月十六日,桃竹苗六版。 二九、台灣新生報,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桃竹苗五版。 三○、台灣新生報,民國七十六年七月七日,桃竹苗六版。 三一、台灣新生報,民國七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桃園十八版。 三二、台灣新聞報,民國七十五年三月十三日,桃竹苗六版 三三、台灣新聞報,民國七十六年四月二十九日,桃竹苗六版。 三四、聯合報,民國七十五年一月十四日,桃竹苗七版。 三五、聯合報,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十日,桃竹苗六版。 三六、聯合報,民國七十七年四月十五日,三版。 三七、桃園周刊,民國七十七年四月八日,一版。 貳、英文部份 甲、書籍: 1. Bailey, F.G. Stratagems and Spoils: A Social Anthropology of politics. New York: Shocken, 1969. 2. Bachrach, Peter, and Morton S. Baratz. Power and Poverty: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3. Bernard, Jessie. The Sociology of Community.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73. 4. Dahl, Robert A. Who Gover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1. 5. --------. Democracy, Liberty and Equality. London: Norwegian University Press, 1986. 6. Dahrendorf, Ralf.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7. Domhoff, G. William. The Higher Circle: The Governing Class in America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0. 8. Dunleavy, Patrick. Urban Political Analysis. London The Macmillian Press, 1980. 9. Dye, Thomas R. Who`s Running American? The Carter Year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1979. 10. Federicson, H.George, Linda Schluter O`Leary, Power,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 in a Metropolitan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Syracuse, New York. New York Praeger Publication, 1973. 11. Gregor, A. James, and Maria Hsia Cha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U.S. Policy A Study in Human Rights. Washington D.C.: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Center, 1983. 12. Hawley, Willis D., and James H.Svara. The Study of Community Power A Bibliographic Review. Santa Barbara: ABC-CLIO, Inc., 1972. 13. Hunter, Floyd. Community Power Structure.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53. 14. --------. Community Power Succession: Atlanta`s Policy-Makers Revisited.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0. 15 . Lewellen, Ted C. Political Anthropolgy : An Introduction. Massachusetts: Bergin & Garvey Publishers, Inc., 1983. 16. Pye, Lucian W. With Mary W. Pye.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 .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17. Lukes, Steven. Power A Radical View. London The Macmillian Press, 1980. 18. Lynd, Robert S. , and Helen M. Lynd. Middletown. New York: Norton, 1929. 19. --------. Middletown in transit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37. 20. Mills, C. Wright, The Power Elit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21. Polsby, Nelson W. Community Power and Political Theory: A Further Look at Problems of Evidence and Infere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0 22. Rissi, David. Community Power and Democratic Theories: The Logic of Pol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 Random House, 1971. 乙、專門論文: 1 . Anton, Thomas J. " Power, Pluralism, and Local Power," in Michael Aiken and Paul E. Mott eds.,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Power.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0. p.321-339. 2. Barth, Erneat A.T. " Community Influence System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Daniel N. Gordon ed., Social Change and Urban Politics Reading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73. pp.87-95 3. Bojean, Charles M. " The Community as Research Site and Object of Inquiry." in Charles M. Bojean, Terry N. Clark and Robert L. Lineberry eds., Community Politics : A Behavioral Approach .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1971. pp.1-15. 4. ----------., and David M. Olson. " Community Leadership Directions of Research. " in Charles M. Bojean, Terry N. Clark and Robert L. Lineberry eds., Community Politics A Behavioral Approa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1. pp.163-173. 5. Bradley, Donald S., and Mayer N. Zald. " From Commercial Elite to Political Administrator The Recruitment of the Mayors of Chicago. in Michael Aiken and Paul E. Mott eds . "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Power.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0. pp.46-60. 6. Braungart, Richard G. " Political Sociology History and Scope." in Samuel L. Long ed., The Handbook of Political Behavior. Vo1.3.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1. pp.1-80. 7. Bujra, Janet M. " The Dynamics of Political Action: A New Look at Factionalism."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75(1973). pp.132-152. 8 . Clark, Terry N. ` Community or Communities ?" in Terry N. Clark ed.,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ecision-Mak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San Francisco 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ny, 1968 . pp.83-89. 9. --------- " The Concept of Power . "in Terry N. Clark ed.,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ecision-Mak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San Francisco 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ny, 1968. pp.45-81. 10. --------- " The Concept of Power: Some Overemphasized and Underrecognized Dimensions - - An Examin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Local Community." in Charles M. Bojean, Terry N. Clark and Robert L. Lineberry eds., Community Politics A Behavioral Approa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1. 26-35. 11. -------- "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Influence." in Harlan Hahn ed., People and Politics in Urban Society.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72. pp. 283-314. 12. Crissman, Lawrence W. " The Structure of Local and Regional Systems." in Emily Martin Ahren and Hill Gates eds., 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Taipei Caves Books, 1981. pp.89-124. 13. Curtis, Jawer E., and John W. Petras. " Community Power, Power Studies and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Human Organization. 29(September 1970). pp.204-218. 14. Dahl, Robert A. " The Concept of Power . " in S. Sidney Ulmer ed., Introductory Readings in Political Behavior. Chicago: Rand Mcnally and Company, 1961. pp.342-363. 15 . Domheff, G. William. " Introduction." in G. William Domhoff ed., Power Structure Research.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1780. pp.7-16. 16. Frey, Frederick W. "Comment On Issues and Nonissnes in the Study of Community Power."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5 (December 1971). pp. l081-1101. 17. Gallin, Bernard. " Political Factionalism and its Impact on Chinese Village Organization in Taiwan." in Marc J. Swartz ed., Local-Level Politics :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68. pp.377-400. 18. -------- "Conflict Resolution in Changing Chinese Society A Taiwanese Study." in Marcc T. Swartz, Victor W. Turner and Arthur Turner eds., Political Anthropology.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66. pp.265-274. 19. Jacobs, J. Bruce. " The Cultural Bases of Factional Alignment and Division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6 (November 1976). pp.79-97. 20. Kantor, Paul. " Elite, Pluralists and Policy Arenas in London Toward a Comparative Theory of City Policy Form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6 (July 1976). pp.311-334. 21. Knoke, David. " Power Structure." in Samuel L. Long ed., The Handbook of Political Behavior. Vol.3.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1. pp.275-332. 22. Lerman, Arthur. " National Elite and Local Politician in Taiwa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1(December 1977). pp.1406-1422. 23. Mott, Paul E. " Power, Authority, and Influence." in Michael Aiken and Paul E. Mott eds.,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Power.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0. pp.3-16. 24. Nelson, Michael D. " The Validity of Secondary Analyses of Community Power Studies . " Social Forces. 52(June 1974). pp.531-537. 25. Newton, Kenneth, " Community Politics and Decision-Making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and its Lesson ." in Ken Young ed . , Essays on the study of Urban Politics. London: The Mcmillian Press, 1975. pp.1-24. 26. Norton, Pau1. " The Three Elites of C. Wright Mills." The Politica1 Science, Reviewer. 11(Fall 1981). pp.133-168. 27. Nicholas, Ralph W. "Segmentary Factional Political System." in Marc J. Swartz. Victor W. Turner and Arthur Tuden eds., Political Anthropology.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766. pp.49-71. 28. -------- "Fac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Michael Banton ed., Political System and Distribution of Power.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1969. pp.21-61. 29. Pillsbury, Barbara L.K. " Factionalism Observed: Behind the "Face" of Harmony in a Chinese Community." China Quarterly. 74(1978). pp.241-272. 30. Rossi, Peter H., and Alice S. Rossi. "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Functions of Local Politics." in Daniel N. Gordon ed., Social Change and Urban Politics Reading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73. pp.49-60. 31. Schulze, Robert O. " The Role of Economic Dominants in Community Power Structure ." in Daniel Gordon ed., Social Change and Urban Politics Readings.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c., 1973. pp.40-48. 32. Scott, James C. " Patron-Client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6(March 1973). pp.91-113. 33. Skinner, G. William. "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4 (1964-65). pp.3-43,195-228,363-399. 34. Stockwin, J .A.A. " Faction." in Vernon Bogdanor ed.,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Oxford: Brail Blackwell, 1987. pp.225-226. 35. Stone, Clarence N. " Systematic Power in Community Decision-Making A Restatement of Stratification Theor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4 (December 1980). pp.978-1006. 36. Walton, John, " A Systematic Survey of Community Power Research . " in Michael Aiken and Paul E. Mott eds.,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Power.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0. pp.443-464. 37. -------- "The Vertical Axi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Power." in Charles M. Bojean, Terry N. Clark ,and Robert L. Lineberry eds., Community Politics A Behavioral Approa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1. pp.188-197. 38. -------- "Community Power and the Retreat from Politics Full Circle after .Twenty Years ?" Social. Problems. 23 ( February 1974). pp.292-303. 39. Winckler, Edwin A. "National, Regional, and Local Politics. ", in Emily Martin Ahren and Hill Gates eds., 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Taipei Caves Books, 1981. pp.13-3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66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江炳倫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蘇家聲 zh_TW dc.creator (作者) 蘇家聲 zh_TW dc.date (日期) 1989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May-2016 14:33:53 (UTC+8) - dc.date.available 4-May-2016 14:33:53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May-2016 14:33:53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5662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0639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摘要 本文寫作的目的除豐富對我國地方政治研究的內容外,亦含有彌補制度法弱點的目的。故而全文使用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為經,派系理論為緯,以探索台灣鄉鎮權力的結構和明暸其如何在現有的制度下運作,為求理論與實際能相印證,本文特以一個職業結構轉型的鄉鎮-K鄉為田野研究的場所,透視其權力結構的形成和派系權力的分配。作者以人類學家參與研究法,長期的在K鄉作實地調查,並以問卷方式做深度訪談,期能深切體會K鄉政治的運行,至於文獻資料主要參考中外學者探索社區權力結構和派系的著作及學術性期刊的若干專文,並佐以民國七十一年一月至民國七十七年十月為止,所有關於各大報報導K鄉的地方版新聞、政府出版的文件和檔案,及K鄉鄉公所相關的會議記錄。 本文共分五章、十三節約十萬字,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資料來源等。第二章為社區權力結構的相關研究法,分為五節。第一節界定社區、權力、權力結構等名詞的定義;第二節為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一-職位研究法;第三節為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二-聲望研究法;第四節為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三-決策制定研究法;第五節為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四-台灣地方派系研究法。第三章為K鄉的權力結構分為四節,第一節為轉變中的K鄉人文及生態環境;第二節為K鄉權力人物認定的方法;第三節為K鄉權力的資源及權力的來源;第四節為K 鄉的權力結構。第四章為K鄉派系與權力的分配,又分為四節,第一節為派系的結合關係;第二節為派系競技場之一-農會;第三節為派系競技場之二-鄉公所與鄉民代表會;第四節為國民黨區黨部的策略。第五章為結論,將本文研究內容作綜合性的摘要,並從其中發現台灣鄉鎮權力結構研究的未來展望。 總言之,本文認為台灣鄉鎮政治是值得研究的領域,為免於研究結果流於空泛和抽象,嘗試以個案研究的方式,以理論為本文分析的架構,透視研究對象-K鄉權力結構及派系和權力的分配,期能抓住台灣鄉鎮政治核心之所在。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導論………一 第二章 社區權力結構的相關研究法………六 第一節 社區、權力、權力結構等名詞的界定………八 第二節 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一-職位研究法………一八 第三節 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二-聲望研究法………二六 第四節 社直權力結構研究法之三-決策制定研究法………三三 第五節 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四-台灣地方派系研究法………四三 第三章 K鄉的權力結構………七○ 第一節 轉變中的K鄉人文及生態環境………七○ 第二節 K鄉權力人物認定的方法………七七 第三節 K鄉權力的資源及權力的來源………九三 第四節 K鄉的權力結構………一○八 第四章 K鄉派系與權力的分配………一二九 第一節 派系的結合關係………一三○ 第二節 派系競技場之一-農會………一四五 第三節 派系競技場之二-鄉公所與鄉民代表會………一五五 第四節 國民黨區黨部的策略………一六四 第五章 結論………一七八 參考書目………一八八 一、中文部份………一八八 二、英文部份………二○二 圖表目次 圖2-1 社區權力分配的型態………一六 2-2 決策的直接影響力分配………四一 2-3 決策的間接影響力分配………四一 3-1 社區領導層次或系統………九二 3-2 權力人物派系屬性的分布………一一五 表2-1 法定的與自然的社區的比較………一○ 2-2 內閣精英兼任中央常委的比例………二三 2-3 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架構之比較………四二 2-4 從派系至政黨的邏輯性連續體………四六 3-1 桃園縣K鄉民國四十年至民國七十四年總人口數變化………七二 3-2 桃園縣K鄉人口經濟活動情形………七五 3-3 K鄉法定政治職位的領導羣………八三 3-4 K鄉第十屆農會領導羣………八五 3-5 K鄉區黨部委員會領導羣………八七 3-6 K鄉登記有案的寺廟………八八 3-7 K鄉民間信仰組織領導羣………九○ 3-8 K鄉權力人物權力排行榜………九四 3-9 K鄉權力人物現況背景………九六 3-10 K鄉政治權力的移轉………一○二 3-11 K鄉權力人物曾任職務………一○七 3-12 桃園縣K鄉歷年歲入與歲出總決算數………一一四 4-1 日據時代K鄉地方行政區域沿革………一三二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662 en_US dc.title (題名) 台灣鄉鎮權力結構之分析-以K鄉為例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甲、法令規章 一、中華民國憲法。 二、省政府組織法。 三、農會法。 四、農會法施行細則。 五、台灣省議會組織規程。 六、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 七、台灣省各縣鄉鎮縣轄市民代表會組織規程。 八、台灣省鄉鎮縣轄市公所組織規程準則。 乙、機關團體文獻: 一、中國國民黨黨政關係法規,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會編印,民國七十三年十月。 二、黨員初選參考資料,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工作會編印,民國七十七年十月。 三、輔導七十八年台灣省各級農會選舉工作要點,中國國民黨台灣省委員會編印,臺省委會(七七)臺二字第四九七三號函。 四、K鄉歷屆鄉民代表名冊,桃園縣K鄉鄉民代表會編印。 五、桃園縣K鄉農會業務簡報,桃園縣K鄉農會編印,民國七十六年。 六、桃園縣K鄉農會歷屆負責人名錄,桃園縣K鄉農會編印。 七、桃園縣K鄉公有新路市場、陸光攤販集中場之整頓及H街取締執行計劃,桃園縣K鄉鄉公所編印,民國七十六年十月。 八、桃園縣K鄉鄉公所員額編制表,桃園縣K鄉鄉公所編印。 九、桃園縣K鄉歷屆村長選舉當選人名冊,桃園縣K鄉鄉公所編印。 一○、桃園縣志,卷三,政事志,民政篇,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印,民國五十三年。 一一、桃園縣誌,卷首,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印,民國五十一年。 一二、桃園縣統計要覽,第三十七期,桃園縣政府主計室編印,民國七十六年。 一三、財團法人台灣省桃園縣仁德宮沿革錄,財團法人台灣省桃園縣仁德宮編印,民國七十六年九月。 一四、財團法人台灣省桃園縣壽山巖觀音寺信徒名冊,財團法人台灣省桃園縣壽山巖觀音寺編印,民國七十六年五月。 一五、財團法人壽山岩觀音寺簡介,財團法人台灣省桃園縣壽山岩觀音寺編印。 一六、台灣地區工業區開發簡介,經濟部工業局編印,民國七十五年十月。 一七、台灣地理及歷史,卷九,官師志,第一燭,文職表,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民團六十九年八月。 一八、桃園縣辦理各鄉鎮第十二屆鄉鎮民代表中壢市第五屆桃園市第四屆暨第十二屆村里長選舉選務總報告,台灣省桃園縣選舉委員會編印,民國七十一年六月。 一九、桃園縣辦理各鄉鎮市第十三屆鄉鎮市民代表(中壢市第六屆桃園市第五屆) 暨第十三屆村里長選舉選務總報告,台灣省桃園縣選舉委員會編印,民國七十五年六月。 二○、台灣省桃園縣第十一屆縣議員選舉選舉公報,台灣省桃園縣選舉委員會編印。 二一、桃園縣第十一屆縣議員第十屆鄉鎮長第六屆中壢市長第五屆桃園市長選舉選務總報告,台灣省桃園縣選舉委員會編印,民國七十五年三月。 丙、政府檔案: 一、桃園縣政府七六府建工字第三一八二七號函,民國七十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丁、書籍: 一、江炳倫,政治文化研究導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二、呂亞力,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六十八年。 三、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六年。 四、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三年。 五、林紀束,大法官會議憲法解釋析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 六、紀俊臣,瑞竹地區的領導系統與權力結構,台北:馬陵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 七、胡盛光,農會法論,台南:大偉書局,民國七十三年。 八、徐震,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九年。 九、徐震、歐陽湘生、周瑞閩合著,地方人士在社區發展中所任角色及其協調合作之研究總報告,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民國六十四年八月。 一○、鄒文海,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三年。 一一、陳忠作,林口工業區資料,桃園:林口工業區管理中心,民國七十七年。 一二、陳秉璋,政治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三年。 一三、華力進,政治學,台北:經世書局,民國六十九年。 一四、黃浩明,桃園縣K鄉鄉土地理之研究,桃園:壽山國民中學,民國七十六年。 一五、彭懷恩,朝向高層之路-中華民國的內閣精英,台北:洞察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 一六、趙永茂,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高雄:德馨室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 一七、劉瓊,市政府與市行政,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 一八、台灣地方勢力分析,時報雜誌編輯部編印,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四年。 一九、蔡宏進,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四年。 二○、蔡宏進、廖正宏合著,人口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六年。 二一、薄慶玖,地方政府與自治(上),台北:華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附設中華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 二二、薄慶玖,地方政府與自治(下),台北:華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附設中華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 戊、博碩士論文: 一、陳聰勝,台灣農會組織之研究(上),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國六十七年。 二、趙永茂,台灣省基層政治精英之民主價值取向:鄉鎮市長、民意代表之分析,博士論文,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國七十六年。 三、王唯民,台灣省地方選舉公職候選人活動方式研究:基隆市個案分析,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國六十一年。 四、朱柔若,社會學世俗化理論的回顧,溯源、與台灣民間宗教的世俗化,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民國七十五年。 五、李展台,台灣地區農會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國七十年。 六、吳聰成,台灣省鄉鎮縣轄市公所組織及職權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民國六十三年。 七、邱顯育,台灣社會多元化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國七十六年。 八、施昭顯,台灣地區農會選舉過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國七十二年。 九、徐永燦,農會總幹事領導才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民國七十年。 一○、夏傳宇,台北市軍眷眷村重建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民國六十九年。 一一、劉文正,台灣省政黨提名制度之研究-花蓮市個案分析,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國六十年。 己、譯文: 一、Melwin L. Defleur, William V. D’Antonia and Lois B. Defleur, (Sociology: Human Society: 1976),白秀雄、李建興、黃維憲、吳森源合譯,現代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四年。 二、裴魯恂(Lucian W. Pye)著,吳瓊恩譯,後蔣經國時代可有良策?聯合報,民國三、Robert A. Dahl, (Modern Political Analysis: 1969),易君博譯,現代政治分析,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六年。 四、Lucian W. Pye, (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 1968),胡昱嘉譯,中國人的政治心理,台北:洞察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 五、Irwin J. Sander, (The Community: 1975),徐震譯,社區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 六、陳文俊譯,權力的兩面:決策與非決策之分析架構,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季刊,第一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五年六月,頁九五-一○五。 七、J. Bruce Jocobs, 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 Kan-ching and Kuan-hsi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 China Quarterly, 78, 1979, PP.237-273. ,黃光國譯,中國政治聯盟特殊關係的初步模式:台灣鄉鎮中的人情和關係,見黃光國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七年,頁八五-一四○。 八、Federick L. Bates and Clyde C. Harvy,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ystem) ,張承漢譯,社會體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 九、Dennis H. Wrong, "Some Problem in Difining Social Power.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6. 張茂桂、張杰芳合譯,社會權力定義之商榷,中山科學譯粹季刊,第一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五年六月,頁三四-四○。 一○、Walter A. Rosenbaum, (Political Culture: 1975),陳鴻瑜譯,政治文化,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一一、吳蓮進(/olk Religion in a Modernizing Society: the Case of Taiwan: 1983),郭文般譯,現代化對民間宗教信仰與行為的影響,見丁庭宇、馬康莊合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五年,頁二○九-二四七。 一二、Alan C. Isaak, (Scope and Method of Political Science: 1975),黃紀、陳忠慶合譯,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七年。 一三、Robert A. Dahl,"The Concept of Power,",郭秋永譯,權力的概念,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季刊,第一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五年,年。頁一-一八。 一四、Terry N. Clark, “Power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Who Governs, Where, and When?” in Charles M. Bojean, Terry N. Clark, and Robert L, Lineberry eds., Community Politic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1),蔡明惠譯,權力與社區結構:誰在統治?什麼地方?什麼時候?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季刊,第一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五年六月,頁一一四-一二五。 庚、專門論文 一、文崇一,社會變遷中的權力人物-社區領導人與權力結構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四十六期,民國六十八年,頁一-三○。 二、文崇一,社區權力結構的變遷,見朱岑樓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年,頁二八九-三一六。 三、李文朗,政治精英的遴補與新陳代謝:台灣地區的個案研究,思與言,第二十卷,第六期,民國七十二年,頁六一六-六二八。 四、吳恪元,現階段農會經濟功能與社會功能分析及其因應之道研究,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十八卷,第一期,民國七十年三月,頁一-五五。 五、邱壯飛,攤開桃園縣的政治社會,見時報雜誌編輯部編印,台灣地方勢力分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四年,頁四三-五七。 六、紀俊臣,地方議會法案審議的過程研究-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的個案分析,地方行政研討會研討論文,台北:台灣省公共行政學會,民國七十六年五月三日,頁一-五八。 七、施振民,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六期,民國六十二年,頁一九一-二○八。 八、孫以繡,由卡特「七月屠殺」論「內圍政治」,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及政治系主編,鄒文海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論文集,民國六十九年,頁四四七-五○五。 九、曹俊漢,評過去十年國民黨提名政策:檢討與展望,見陳義彥、曹俊漢合編,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政治學會,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頁一○三-一六三。 一○、許木柱,岩村的宗教活動:一個農村的工業化與社區生活研究之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二期,民國六十五年,頁七三-九五。 一一、陳昭郎,社會變遷中的台灣農會,人與社會,第八卷,第二期,民國七十年六月,頁四二-五一。 一二、張茂桂、陳俊傑合著,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民意,第一一六期,民國七十五年十月,頁一七-三三。 一三、張茂桂、蔡明惠合著,社區權力結構研究的幾個問題:兼評「社會權力定義之商榷」及「權力與社區結構」,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季刊,第一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五年六月,頁一○八-一一三。 一四、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刑,第三十六期,民國六十二年,頁一六五-一九○。 一五、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見黃光國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七年,頁七-五五。 一六、瞿海源、姚麗香合著,台灣地區宗教變遷之探討,見翟海源、章英華合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七十五年,頁六五五-六八五。 辛、報章雜誌: 一、社論,認識地方派系的政治功能,台灣時報,民國七十二年三月十八日,二版。 二、李鴻禧,行政院院長任期制之憲法觀(下),自立晚報,民國七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二版。 三、胡玫,K鄉陸光社區,美景旬刊,第六十號,民國七十七年三月一日,頁一二-一三。 四、陳怡天,省黨都與地方自治,時報雜誌,第二五○期,民國七十三年九月十二日,頁三一-三三。 五、張茂桂,地方派系的迷思,聯合報,民國七十五年三月三日,二版。 六、專題報導,台灣地方派系新動向,台灣時報,民國七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三月十八日,二版。 七、趙永茂,地方派系與政黨民主化問題,聯合報,民國七十七年八月九日,二版。 八、楊炤濃,基層組織逆來順受的悲哀:為農業把脈系列報導之二,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七年三月八日,三版。 九、蕭新煌,亂中有序的反污染自力救濟,自立晚報,民國七十六年十月二十一日,二版。 一○、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一年三月七日,桃竹苗六版。 一一、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一年七月二日,桃竹苗六版。 一二、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桃竹苗六版。 一三、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八日,桃竹苗六版。 一四、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四年五月一日,桃竹苗七版。 一五、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五年七月四日,桃竹苗六版。 一六、中華日報,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桃竹苗六版。 一七、民眾日報,民國七十六年八月十日,六版。 一八、青年日報,民國七十七年五月十五日,六版。 一九、台灣日報,民國七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桃竹苗九版。 二○、台灣日報,民國七十四年五月七日,桃竹苗五版。 二一、台灣日報,民國七十五年八月二日,桃竹苗六版。 二二、台灣日報,民國七十五年八月十八日,桃竹苗六版。 二三、台灣日報,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八日,桃竹苗六版。 二四、台灣日報,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十七日,桃竹苗六版。 二五、台灣日報,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桃竹苗六版。 二六、台灣新生報,民國七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桃竹苗七版。 二七、台灣新生報, 民國七十四年五月一日,桃竹苗五版。 二八、台灣新生報,民國七十五年四月十六日,桃竹苗六版。 二九、台灣新生報,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桃竹苗五版。 三○、台灣新生報,民國七十六年七月七日,桃竹苗六版。 三一、台灣新生報,民國七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桃園十八版。 三二、台灣新聞報,民國七十五年三月十三日,桃竹苗六版 三三、台灣新聞報,民國七十六年四月二十九日,桃竹苗六版。 三四、聯合報,民國七十五年一月十四日,桃竹苗七版。 三五、聯合報,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十日,桃竹苗六版。 三六、聯合報,民國七十七年四月十五日,三版。 三七、桃園周刊,民國七十七年四月八日,一版。 貳、英文部份 甲、書籍: 1. Bailey, F.G. Stratagems and Spoils: A Social Anthropology of politics. New York: Shocken, 1969. 2. Bachrach, Peter, and Morton S. Baratz. Power and Poverty: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3. Bernard, Jessie. The Sociology of Community.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73. 4. Dahl, Robert A. Who Gover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1. 5. --------. Democracy, Liberty and Equality. London: Norwegian University Press, 1986. 6. Dahrendorf, Ralf.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7. Domhoff, G. William. The Higher Circle: The Governing Class in America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0. 8. Dunleavy, Patrick. Urban Political Analysis. London The Macmillian Press, 1980. 9. Dye, Thomas R. Who`s Running American? The Carter Year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1979. 10. Federicson, H.George, Linda Schluter O`Leary, Power,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 in a Metropolitan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Syracuse, New York. New York Praeger Publication, 1973. 11. Gregor, A. James, and Maria Hsia Cha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U.S. Policy A Study in Human Rights. Washington D.C.: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Center, 1983. 12. Hawley, Willis D., and James H.Svara. The Study of Community Power A Bibliographic Review. Santa Barbara: ABC-CLIO, Inc., 1972. 13. Hunter, Floyd. Community Power Structure.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53. 14. --------. Community Power Succession: Atlanta`s Policy-Makers Revisited.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0. 15 . Lewellen, Ted C. Political Anthropolgy : An Introduction. Massachusetts: Bergin & Garvey Publishers, Inc., 1983. 16. Pye, Lucian W. With Mary W. Pye.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 .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17. Lukes, Steven. Power A Radical View. London The Macmillian Press, 1980. 18. Lynd, Robert S. , and Helen M. Lynd. Middletown. New York: Norton, 1929. 19. --------. Middletown in transit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37. 20. Mills, C. Wright, The Power Elit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21. Polsby, Nelson W. Community Power and Political Theory: A Further Look at Problems of Evidence and Infere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0 22. Rissi, David. Community Power and Democratic Theories: The Logic of Pol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 Random House, 1971. 乙、專門論文: 1 . Anton, Thomas J. " Power, Pluralism, and Local Power," in Michael Aiken and Paul E. Mott eds.,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Power.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0. p.321-339. 2. Barth, Erneat A.T. " Community Influence System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Daniel N. Gordon ed., Social Change and Urban Politics Reading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73. pp.87-95 3. Bojean, Charles M. " The Community as Research Site and Object of Inquiry." in Charles M. Bojean, Terry N. Clark and Robert L. Lineberry eds., Community Politics : A Behavioral Approach .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1971. pp.1-15. 4. ----------., and David M. Olson. " Community Leadership Directions of Research. " in Charles M. Bojean, Terry N. Clark and Robert L. Lineberry eds., Community Politics A Behavioral Approa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1. pp.163-173. 5. Bradley, Donald S., and Mayer N. Zald. " From Commercial Elite to Political Administrator The Recruitment of the Mayors of Chicago. in Michael Aiken and Paul E. Mott eds . "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Power.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0. pp.46-60. 6. Braungart, Richard G. " Political Sociology History and Scope." in Samuel L. Long ed., The Handbook of Political Behavior. Vo1.3.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1. pp.1-80. 7. Bujra, Janet M. " The Dynamics of Political Action: A New Look at Factionalism."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75(1973). pp.132-152. 8 . Clark, Terry N. ` Community or Communities ?" in Terry N. Clark ed.,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ecision-Mak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San Francisco 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ny, 1968 . pp.83-89. 9. --------- " The Concept of Power . "in Terry N. Clark ed.,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ecision-Mak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San Francisco 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ny, 1968. pp.45-81. 10. --------- " The Concept of Power: Some Overemphasized and Underrecognized Dimensions - - An Examin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Local Community." in Charles M. Bojean, Terry N. Clark and Robert L. Lineberry eds., Community Politics A Behavioral Approa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1. 26-35. 11. -------- "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Influence." in Harlan Hahn ed., People and Politics in Urban Society.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72. pp. 283-314. 12. Crissman, Lawrence W. " The Structure of Local and Regional Systems." in Emily Martin Ahren and Hill Gates eds., 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Taipei Caves Books, 1981. pp.89-124. 13. Curtis, Jawer E., and John W. Petras. " Community Power, Power Studies and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Human Organization. 29(September 1970). pp.204-218. 14. Dahl, Robert A. " The Concept of Power . " in S. Sidney Ulmer ed., Introductory Readings in Political Behavior. Chicago: Rand Mcnally and Company, 1961. pp.342-363. 15 . Domheff, G. William. " Introduction." in G. William Domhoff ed., Power Structure Research.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1780. pp.7-16. 16. Frey, Frederick W. "Comment On Issues and Nonissnes in the Study of Community Power."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5 (December 1971). pp. l081-1101. 17. Gallin, Bernard. " Political Factionalism and its Impact on Chinese Village Organization in Taiwan." in Marc J. Swartz ed., Local-Level Politics :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68. pp.377-400. 18. -------- "Conflict Resolution in Changing Chinese Society A Taiwanese Study." in Marcc T. Swartz, Victor W. Turner and Arthur Turner eds., Political Anthropology.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66. pp.265-274. 19. Jacobs, J. Bruce. " The Cultural Bases of Factional Alignment and Division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6 (November 1976). pp.79-97. 20. Kantor, Paul. " Elite, Pluralists and Policy Arenas in London Toward a Comparative Theory of City Policy Form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6 (July 1976). pp.311-334. 21. Knoke, David. " Power Structure." in Samuel L. Long ed., The Handbook of Political Behavior. Vol.3.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1. pp.275-332. 22. Lerman, Arthur. " National Elite and Local Politician in Taiwa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1(December 1977). pp.1406-1422. 23. Mott, Paul E. " Power, Authority, and Influence." in Michael Aiken and Paul E. Mott eds.,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Power.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0. pp.3-16. 24. Nelson, Michael D. " The Validity of Secondary Analyses of Community Power Studies . " Social Forces. 52(June 1974). pp.531-537. 25. Newton, Kenneth, " Community Politics and Decision-Making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and its Lesson ." in Ken Young ed . , Essays on the study of Urban Politics. London: The Mcmillian Press, 1975. pp.1-24. 26. Norton, Pau1. " The Three Elites of C. Wright Mills." The Politica1 Science, Reviewer. 11(Fall 1981). pp.133-168. 27. Nicholas, Ralph W. "Segmentary Factional Political System." in Marc J. Swartz. Victor W. Turner and Arthur Tuden eds., Political Anthropology.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766. pp.49-71. 28. -------- "Fac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Michael Banton ed., Political System and Distribution of Power.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1969. pp.21-61. 29. Pillsbury, Barbara L.K. " Factionalism Observed: Behind the "Face" of Harmony in a Chinese Community." China Quarterly. 74(1978). pp.241-272. 30. Rossi, Peter H., and Alice S. Rossi. "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Functions of Local Politics." in Daniel N. Gordon ed., Social Change and Urban Politics Reading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73. pp.49-60. 31. Schulze, Robert O. " The Role of Economic Dominants in Community Power Structure ." in Daniel Gordon ed., Social Change and Urban Politics Readings.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c., 1973. pp.40-48. 32. Scott, James C. " Patron-Client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6(March 1973). pp.91-113. 33. Skinner, G. William. "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4 (1964-65). pp.3-43,195-228,363-399. 34. Stockwin, J .A.A. " Faction." in Vernon Bogdanor ed.,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Oxford: Brail Blackwell, 1987. pp.225-226. 35. Stone, Clarence N. " Systematic Power in Community Decision-Making A Restatement of Stratification Theor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4 (December 1980). pp.978-1006. 36. Walton, John, " A Systematic Survey of Community Power Research . " in Michael Aiken and Paul E. Mott eds.,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Power.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0. pp.443-464. 37. -------- "The Vertical Axi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Power." in Charles M. Bojean, Terry N. Clark ,and Robert L. Lineberry eds., Community Politics A Behavioral Approa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1. pp.188-197. 38. -------- "Community Power and the Retreat from Politics Full Circle after .Twenty Years ?" Social. Problems. 23 ( February 1974). pp.292-303. 39. Winckler, Edwin A. "National, Regional, and Local Politics. ", in Emily Martin Ahren and Hill Gates eds., 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Taipei Caves Books, 1981. pp.13-37.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