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遷台後立法院內國民黨派系之研究(第五至第八十三會期)
作者 徐瑞希
貢獻者 雷飛龍
徐瑞希
日期 1989
上傳時間 4-May-2016 14:34:02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立法院是國家最高的立法機關,近年來立法院匯集、表達民意的功能隨著國內政治民主化的腳步,愈為增強,甚至更成為推展政治改革的動力所在。再由於國民黨長期的執政優勢,使得經由黨籍資深與增額立委的新舊權力交替,成為強化代議民主政制的關鍵。
     也就在立法院新舊權力交替的過程中,增額立委開始組織次級團體、企圖以組織力打破資深立委傳統派系在長期綿密運作下所鑄造的權力壟斷局面。然究其實,除了新舊勢力的角逐外,資深立委傳統派系間的競爭也主導了行憲以來立法院民意政治的運作,因而立法院內的派系政治實有研究之必要。
     第一章為前言,指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研究限制;第二章則針對立法機關的派系研究作一理論性的探討,並嘗試在立法院國民黨新舊派系結合的基礎下,提出影響未來發展的制度架構;第三章的部分,一方面追溯遷台前行憲立法院內三個派系-革新俱樂部、新政俱樂部及民主自由社勢力的源起,並檢討此時期派系運作的功能。另外,對此時期立法院內派系的人事競爭也略加描述。
     遷台後立法院內國民黨的派系有資深立委組成的「座談會」、「CC」、「中社」、「新中央」和「一四座談會」。自民國七十七年四月增額委員也紛紛組織「集思會」、「建研會」、「一心會」等次級團體。本來爭取決策影響力及領導權是派系結合的目的,我國立法院內的新舊派系亦然。因此在第四、五章將分別探討新舊派系內的結構及議事、相關政治權力職位的競爭,並檢討派系競爭的功能。同時,黨中央對派系政治的態度是影響派系運作不可忽略的因素。第六章則從政黨的組織特性、政黨競爭、選舉制度等因素、蠡測立法院派系發展的可能方向。
     第七章結論。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與論文
     干國勳、陳敦政、白瑜、魏大銘與宣介溪,藍衣社、復興社、力行社,台北:傳記文學出版,民國73年11月。
     王正華,廣州時期的國民政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6月。
     王武治,戰後日本政黨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民國61年。
     王覺源,中國黨派使,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2年。
     中央考核會編,從現代政治思潮看政黨政治的運作,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2年。
     中央選委會,中華民國選舉史,台北:中央選委會,民國76年。
     中央選委會,中華民國選舉概況,台北:中央選委會,民國73年。
     曲直生,平庸集,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
     沈雲龍紀錄,周雍能先生訪問紀錄,中央研究院,民國73年。
     沈建中,中國國民黨黨政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三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5月。
     吳松薰,陳果夫的革命之事業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研所民國71年6月。碩士論文,民國71年6月。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二),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4年。
     林嘉慧,美國國會制度結構變遷之研究(1970-1984),私立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6月。
     社團法人社會經濟國民會議政治特別委員會,日本政黨改革有關的建議,台北:中日文教基金會印行,民國77年7月。
     胡佛,重整憲制、開拓新政,迎接挑戰,開創新政研討會論文,中國時報於民國77年6月1日至3日召開。
     胡庭督,國會議政繽紛錄,台北:國會出版社,民國71年。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73年。
     倪豪,「詹鏡公與江西青年團」,於詹純鑑先生生平編委會編印之詹純鑑先生的生平,民國68年。
     時報雜誌編輯部,台灣地方勢力分析,台北:時報出版社,民國74年11月。
     陳水逢,現代政黨論,台北:中日文教基金會印行,民國77年3月。
     陳水逢,曰本政府與政治,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68年。
     陳陽德編著,轉變中的台灣地方政治,台北:洞察出版社,民國76年1月。
     許介鱗,日本政治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66年。
     許介鱗(a),政黨政治的秩序與倫理,「國家政策與社會倫理」研討會論文,張榮發基金會於1989年1月22日召開。
     許介鱗(b),中華民國競爭性政黨政治的發展,「中華民國之發展與亞洲之轉變國際」研討會論文,東海大學於民國78年4月28日至30日召開。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一九五○--一九五二),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5年10月。
     郭展仁,中日立法過程之比較研究--以政黨運作為中心,私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6月。
     郭祥惠釋,Engstron , Richard L.&. 朱志宏著,「中華民國立法院1980年增補選的衝擊」,於丁庭宇、馬康莊主編之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75年6月。
     張金鑑, 明誠七十自述,台北中國行政學會,民國61年11月。
     張翠絲,中國國民黨組織成長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9月。
     盛杏湲,國民黨與黨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75年11月。
     彭懷恩,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74年11月。
     彭懷恩,台灣政黨體系,台北:洞察出版社,民國76年9月。
     彭樹勛編,中華民國行憲以來之立法院,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3年。
     曾濟群,中國立法提案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4年。
     曾濟群,就法律案研究我國行政與立法兩院之關係,台北;嘉新基金會,民國57年。
     程全生,政黨與政黨政治,台北:華欣圖書公司,民國73年。
     黃光國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77年4月。
     傅啟學等,中華民國監察院之研究,台北:編者自刊,民國56年。
     楊家駱編,大陸淪陷前之中華民國(二),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2年9月。
     楊泰順,民主化與國會結構之調適,「當代中國轉型期」學術研討會,教育部與救國團於民國77年5月20日至22日召開。
     葛永光,中日韓政黨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6月。
     群倫出版社,透視黨內派系,民國74年2月。
     群倫出版社,蔣陳豪門,民國75年4月。
     趙永茂,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台北:德馨室出版,民國67年5月。
     廖北陽譯,若林正丈,松永正義著,中日會診台灣,台北:故鄉出版社,民國77年6月。
     劉健群,銀河憶往,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55年。
     劉錫五,五十年來中國立法,台北:正中書局,民國52年。
     鄭牧心,台灣議會政治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民國76年10月。
     鄧元忠,三民主義力行社史,台北:實踐出版社,民國73年。
     蔡中茂,日本自由民主黨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1 年。
     歐陽耕華,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及其發展(1924-1927),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7月。
     謝復生,「選舉制度與政黨多寡:從理性選擇論到科學法則的建立」,中國政治學會73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國政治學會於民國73年12月23日召開。
     羅志淵,立法程序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3。
     中文期刊與報紙
     王友仁,「自民黨經驗與國民黨民主蛻變」,中國時報,民國77年5月7日。
     文崇--,「社區變遷中的權力人物」,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6期,民國67年。
     中國議壇,「地檢處調卷風波始末」中國議壇,8:2民國55年11月。
     白瑜,「悼童冠賢,泛論北伐時期反共青年團體」,傳記文學,40:5民國71年11月。
     司馬文武,「第二次大改造來臨前--來台後國民黨歷任中央黨部秘書長的角色」,新新聞周刊,1987年6月22日至28日。
     江炳倫,「落實民主政治」,中央日報,民國77年11月25日。
     朱志宏,「當前立法研究途徑之評析」,恩與言,18:1,民國69年。
     朱雲漢等,「台灣政治體檢--透視立法院的政治衝突」,座談會,中國論壇,27:4,民國77年11月25日。
     朱一鳴,「日本自民黨現狀及改革問題」,憲政思潮,第31期,民國64年。
     朱一鳴,「日本政黨政治現狀與展望」憲政思潮,第38期,民國66年。
     朱文伯,「執政黨控制台灣地方選舉的心理分析」,自由中國,18:1。
     自由中國,「出版法事件的綜合觀」,自由中國,18:10,19:1,19:2。
     任德厚,「中國國民黨與公共政策之制度」,政治文化創刊號,民國76年。
     台灣政治經濟研究室,「萬年國會考古大綱」,國會改造研究調查第二階段分析報告之一,台北台灣政治經濟研究室,民77年。
     李文朗,「政治菁英的遴選與新陳代謝:台灣地區的個案研究」,思與言,20:6,民國72年。
     李敖,「國民黨的派系奇觀」,烏鴉評論,第9期,1988年11月。
     李博文,「日本自由民主黨派系分析」,日本研究,第260期,民國75年8月。
     李筱峰,「1947年底中央民代選舉的怪象」,首都早報,78年6月23日。
     吳乃德,「當支配性的政黨不再支配--對國民黨提名及初選制度演變之觀察」,中國時報,民國77年11月29日。
     林嘉誠,「國會黨團的角色調整」,民眾日報,民國77年12月。
     林嘉誠,「內造政黨的運作型態」,中國時報,民國76年8月10日。
     林嘉誠,「評析國會議員的超黨派組況」,民眾日報,民國77年3月。
     林明同,「團派獨大、四派反撲」,新新聞周刊,1987年4月27日至5月3日。
     邱榮舉、李璧如,「卅五年內閣大觀」。時報雜誌,第227期,民國73年4月。
     若林正丈,「轉型期的台灣政治」,中國時報,民國77年6月21日。
     荊知仁,「政黨初選與憲政體制展望」,自由時報,民國78年4月3日。
     倪炎元、徐瑞希,「如何由穩定型政黨變為適應型政黨:訪戴鴻超教授談國民黨十三全會」,中國時報,民國77年6月26日。
     唐德剛,「論『西山會議派』」,自由中國,23:40
     馬起華,「黨政關係與決策過程」,政治文化創刊號,民國76年。
     陳立夫,「我所知道先兄果夫」,傳記文學,第29卷,第3期,民國65年9月。
     陳浩,「國民黨派系風波六十年」,時報雜誌,第228期,第229期,民國73年4月。
     陳政農(a),「四十年來一場恩怨,今生今世永難算清」,新新聞周刊,1987年5月4日至5月10日。
     陳政農(b),「院長喊冤,黨鞭揮鞭」,新新聞周刊,1987年5月18日至24日。
     陳政農(c),「祇是凋零而已!」,新新聞周刊,1987年7月20日至26日。
     陳政農(d),「誰也威脅不了誰」。新新聞周刊,1987年8月3日至9日。
     陳政農(e),「吃飯可以跨黨,問政不能聯手」。新新聞周刊,1987年4月20日至26日。
     施義仁,「增額立委大家樂」,新新聞周刊,1987年3月30日至4月五日。
     陳其南,「柔性取代剛性,派系競爭見雛形-國民黨十三全會顯示黨內民主邁開一大步」中國時報,民國77年7月15日。
     張茂桂,「地方派系的謎思」,聯合報,民國75年3月3日。
     張茂桂、陳俊傑,「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民意學術專刊,第116期,民國75年。
     張夢麟,「強韌的日本自民黨及其內部派系」,日本研究,第255期3月。
     許介鱗,「現代世界各國選舉制的趨勢」,憲政思潮,第59期,民國71年9月。
     許介鱗,「政黨內部派閥的角色與功能-從立委成立『集思早餐會』說起」,聯合報,民國77年6月3日。
     許晴然,「四十年前那一場選舉」,新新聞周刊,1989年11月30日至12月5日。
     寇思壘,「透視立法程序上的黨政協調」,聯合月刊,第17期,民國71年12月。
     崔霖,「出版法修正草案程序之事」,自由中國,18:10,民國47年5月。
     傅正,「東北最後一個鐵漢」,新新聞周刊,1987年3月31日至9月6日。
     雷飛龍,「朋黨與政黨的比較觀」,思與言,2:6,民國54年。
     楊泰順,「黨內初選能達成民主理想?」,聯合報,民國78年4月13日。
     趙家茂,「地方派系與政黨民主化問題」,聯合報,民國77年8月9日。
     廖福順,「主席,對不起--李登輝『授權』集思會爭議風波的內幕」,新新聞周刊,1988 年12朋5日至11日。
     葉寶珠,「自民黨新派閥關係」,日本研究,第261期,民國75年9月。
     鄧元忠,「三民主義力行社史初稿」,傳記文學,39:4,39:6,40:1,40:6,民國70年(a)、(b);民國71年(a)、(b)。
     謝復生,「大選區乎?小選區乎?--論增額立委選區之調整」,聯合報,民國77年12月10日。
     蕭錚,「黨的改造與台省初期土地改革--兼述立夫兄出國與果夫先生逝世」,傳記文學,35:5民國68年11月。
     英文參考書目與論文:
     Allswang. John. Boss. Machines and Irban Voters New York: Kennikat Press. 1977
     Almond, Gabriel A. & Bingham Powell Jr. Comparative Politics.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8
     Baerwald, Hans H. "Factional Politics In Japan. "Current History (Apri1.1964)
     Bailey, F. G. Stratagems And Spoils: A Social Anthropology of Politic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Co., 1969
     Beller, Dennis C. & Frank P. Belloni. "The Study of Factions." In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Edited by Beller & F. P. Belloni, Santa Barara. Calif. ABC Company, 1978
     Beller. D. C. & Frank P. Belloni. "Party and Faction: Modes of Political Competition." In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1978
     Belloni, Frank P. "Factionalism, the Party System and Italian Politics." In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1978
     Brady, David W & C. S. Bullock." Parties and Factions Within Legislatures." In Handbook of Legisaltive Research. Edited by Gerhand Loewenderg, et al. Cambridge. Mass: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Brray. D. W. & C. S. Bullock "Coalition Politics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 In Congress Reconsider. Edited by Laurence C. Dodd & Bruce I. Oppenheimer. Washington. D. 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1981
     Clough, Ralph N. Island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Coopper. John F. "Taiwan`s Recent Election: Progress Toward a Democratic System." Asia Survey Oct. 1981
     Crewe, Ivor & Donald D. Searing. "Ideological Change in the Bntish Conservative Party."APSR 82:2(Jane,1988)
     Domes. Juraen. "Political Differentiation on Taiwan."Asian Survey Oct. 1981
     Duvergen. Maurice. Political Parties. Translated by Barbara and Robert Noyth. Methuen & Co., Ltd. 1964
     Eastman, Lloyd E. "Fascism in Kuomintong China: the Blue Shirts." China Quarterly 49.(Jan.-Mar.1972)
     Eisenstadt, S. N. et al. Political, Clientelism, Patronage and Development. Beverly Hills: Sage. 1981
     Eisenstadt, S. N. et a1.Patrons, Clients and Frien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Fenno, Richard. Congressmen in Committees. Boston: Little Brown. 1973
     Flanagan, Richandson. Politics in Japan. Boston: Little Brown. 1984
     Flanagan. S. "The Japaness Party System in Transition. "Comparative Politics, 1971
     Fukui. Haruhiro. "Japan: Factionalism in a Dominant-Party Syatem." In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itive, 1978
     Gallir. Bernard. "Political Factionalisn and Its Impacts on Chinese Village School Organization In Taiwan." In Local-Level Politics"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itve. Edited by M. Swarty. Chicago: Oldine. 1968
     Hague, Rod & Martin Harrop. Comparative Government: An Introduction. London: Basingstoke Companies, 1982
     Hungington, Samuel P.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of One-Party Systems."In 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 Edited by Samuel P. Hungtingion & Clement H. Moore. 1970
     Itoh, Hirsh. Japanese Politics-An Inside View N. 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3
     Jacob. J. Bruce, "Recent Leadership and Political Trends in Taiwan The China Quarterly 99 (Sep.1984)
     Leiserson,` Michael. "Factions and Coalitions in One - Party Japan. " APSR 1968:Sep.
     Lerman, Arthur J. "National Elite and Local Politician in Taiwan." APSR 71
     Robertson, David. A Theory of Party Competitions. N. Y. John Wiley & Sons. 1976
     Rose. Richard. " Parties. Factions. And Tendencies in Britain." Political Studies 12. No.1 (Feb.1964)
     Sartori, Giovann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Seyd, Patrick. "Democracy Within the Conservative Party?"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10:2(Spring.1975)
     Seyd, Partricke. " Factionalism Within the Conservative Party."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1972
     Siegel, Berrnard J. & Alan R. Beals. "Pervasive Factionalism."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62 (1960)
     Stevens, Jr. Arthur. G. Arthur H. Hiller & Thomas E. Mann. "Mobilization of Liberal Strength in the House. 1955-1970:The Democratic Study Group." APSR 68:2 (Jun.1974)
     Tai, Hung-Chao (戴鴻超) "The Kuomintang and Modernization in Taiwan."In 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 1970
     Loomis. Burdett A. " Congressional Caucuses and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In Congress Reconsider. 1981
     Manley, John F. "The Conservative Coalition in Congress." American Behavioral Societist 17 (Nov.-Dec.1973)
     Nathan. Andrew J. "An Analysis of Factionalism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olitics." In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1978
     Nicholson, Norman K "Factionalism and Public Policy in India: The Vertical Dimension. "In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1978
     O`Donnell, Guillermo. A. Philippe C. Schmitter and Laurence Whitehead. eds. Transition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Prospest for Democracy. Baltimore: Johns Hoprins Univesrity Press, 1986
     Parker, Glenn R. & Suzanne L. Parker. "Factions in Committees: The U. 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PSR 73 (March.1979)
     Riker, William H.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oalitio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2
     Roback, Thomas H. "Party Fa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1978
     Tien, Hung-Mao (田弘茂).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Kuomintong China 1927-1937.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Totten, G. O. & Tamio Kawakami. "The Functions of Factionalism in Japanese Politics." Pacific Affairs No. 38, 1965
     Weiner, Myron. Party Politics in India: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party Syste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Westfield, Louris P. "Majority Party Leadership and the Committee System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PSR 68:4 (Dec.1974)
     Winckler, Edwin A.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The China Quarterty 99 (Sep.1984)
     Wu, Nai-teh (吳乃德).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 D. diss., University of Chicago. Illinois. 1987
     Zarisk, Raphae1. "Party Fact ions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Some Empirical Findings." In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1978
     Zariski, Raphael. " Intra-party Conflict in a Dominant Party: The Experience of Italian Christian Democracy. " Journal of Politics 27 (Feb.1965)
     Zariski, Raphael" Party Factions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Some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Midest of Political Science 4:1 Feb. 1960
     Zuckerman, Alan. The Policits of Faction: Christian Democratic Rule in Ital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66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雷飛龍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徐瑞希zh_TW
dc.creator (作者) 徐瑞希zh_TW
dc.date (日期) 198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May-2016 14:34:02 (UTC+8)-
dc.date.available 4-May-2016 14:34:0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May-2016 14:34:0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566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064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立法院是國家最高的立法機關,近年來立法院匯集、表達民意的功能隨著國內政治民主化的腳步,愈為增強,甚至更成為推展政治改革的動力所在。再由於國民黨長期的執政優勢,使得經由黨籍資深與增額立委的新舊權力交替,成為強化代議民主政制的關鍵。
     也就在立法院新舊權力交替的過程中,增額立委開始組織次級團體、企圖以組織力打破資深立委傳統派系在長期綿密運作下所鑄造的權力壟斷局面。然究其實,除了新舊勢力的角逐外,資深立委傳統派系間的競爭也主導了行憲以來立法院民意政治的運作,因而立法院內的派系政治實有研究之必要。
     第一章為前言,指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研究限制;第二章則針對立法機關的派系研究作一理論性的探討,並嘗試在立法院國民黨新舊派系結合的基礎下,提出影響未來發展的制度架構;第三章的部分,一方面追溯遷台前行憲立法院內三個派系-革新俱樂部、新政俱樂部及民主自由社勢力的源起,並檢討此時期派系運作的功能。另外,對此時期立法院內派系的人事競爭也略加描述。
     遷台後立法院內國民黨的派系有資深立委組成的「座談會」、「CC」、「中社」、「新中央」和「一四座談會」。自民國七十七年四月增額委員也紛紛組織「集思會」、「建研會」、「一心會」等次級團體。本來爭取決策影響力及領導權是派系結合的目的,我國立法院內的新舊派系亦然。因此在第四、五章將分別探討新舊派系內的結構及議事、相關政治權力職位的競爭,並檢討派系競爭的功能。同時,黨中央對派系政治的態度是影響派系運作不可忽略的因素。第六章則從政黨的組織特性、政黨競爭、選舉制度等因素、蠡測立法院派系發展的可能方向。
     第七章結論。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前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2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限制………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國會政黨派系發展趨勢………7
     第二節 政黨派系研究的轉變………9
     第三節 國會政黨派系的理論探討………11
     第四節 名詞界定與研究架構………16
     第三章 老派系政治的源起與發展(1950年以前)………20
     第一節 老派系的源起………21
     第二節 老派系的競爭………25
     第三節 老派系的運用與功能………27
     第四章 老派系的派系政治(1950年以後)………31
     第一節 老派系的基礎………33
     第二節 老派系的競爭………35
     第三節 老派系的結構………43
     第五章 新派系的派系政治(1988年以後)………48
     第一節 新派系的基礎………50
     第二節 新派系的競爭………55
     第三節 新派系的結構………58
     第六章 派系政治的功能與展望………62
     第一節 新舊派系的功能檢討………63
     第二節 制度調整與派系發展………68
     第三節 派系政治可能衍生的問題─以日本自民黨為例─………76
     第七章 結論………78
     附錄………83
     中文參考書目與論文………89
     中文期刊與報紙………92
     英文參考書目與期刊………95
     表1-1 受訪立委及相鷗人士一覽表………4
     圖2-1 研究架構圖………18
     圖4-1 老派系的沿革圖………32
     表4-1 歷任立法院正副院長得票率………38
     表4-2 歷任立法院正副秘書長派系背景………39
     表4-3 歷任立委黨部書記長派系背景………41
     表5-1 台灣各縣市地方派系表………49
     表5-2 國民黨與非國民黨籍候選人在歷屆立法委員、國大代表選舉中所獲席次與得票率統計表………52
     表5-3 增額立委歷來組成之次級團體………59
     圖6-1 國民黨決策系統模式………63
     圖6-2 國民黨有關立法部門提案決策之過程………64
     圖6-3 國民黨有關行政部門提案決策之過程………64
     國6-4 國民黨立委提案流程圖之比較………65
     表6-1 增額立委利用職權打破特權壟斷自營證券商,質問「證所稅」名單………66
     表6-2 增額立委兼具證券商一覽表………66
     圖6-5 國民黨現階段中央委員會組織表………69
     圖6-6 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革新方案組織表………69
     區6-7 日本自民黨組織架構圖………70
     表6-3 國民黨中常委比例(行政-國會) ………71
     表6-4 現行憲法所規定的政府體制………72
     表6-5 內閣制下國工黨黨中央跨部門派系的結合發展流程及問題………73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666en_US
dc.title (題名) 遷台後立法院內國民黨派系之研究(第五至第八十三會期)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與論文
     干國勳、陳敦政、白瑜、魏大銘與宣介溪,藍衣社、復興社、力行社,台北:傳記文學出版,民國73年11月。
     王正華,廣州時期的國民政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6月。
     王武治,戰後日本政黨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民國61年。
     王覺源,中國黨派使,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2年。
     中央考核會編,從現代政治思潮看政黨政治的運作,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2年。
     中央選委會,中華民國選舉史,台北:中央選委會,民國76年。
     中央選委會,中華民國選舉概況,台北:中央選委會,民國73年。
     曲直生,平庸集,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
     沈雲龍紀錄,周雍能先生訪問紀錄,中央研究院,民國73年。
     沈建中,中國國民黨黨政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三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5月。
     吳松薰,陳果夫的革命之事業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研所民國71年6月。碩士論文,民國71年6月。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二),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4年。
     林嘉慧,美國國會制度結構變遷之研究(1970-1984),私立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6月。
     社團法人社會經濟國民會議政治特別委員會,日本政黨改革有關的建議,台北:中日文教基金會印行,民國77年7月。
     胡佛,重整憲制、開拓新政,迎接挑戰,開創新政研討會論文,中國時報於民國77年6月1日至3日召開。
     胡庭督,國會議政繽紛錄,台北:國會出版社,民國71年。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73年。
     倪豪,「詹鏡公與江西青年團」,於詹純鑑先生生平編委會編印之詹純鑑先生的生平,民國68年。
     時報雜誌編輯部,台灣地方勢力分析,台北:時報出版社,民國74年11月。
     陳水逢,現代政黨論,台北:中日文教基金會印行,民國77年3月。
     陳水逢,曰本政府與政治,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68年。
     陳陽德編著,轉變中的台灣地方政治,台北:洞察出版社,民國76年1月。
     許介鱗,日本政治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66年。
     許介鱗(a),政黨政治的秩序與倫理,「國家政策與社會倫理」研討會論文,張榮發基金會於1989年1月22日召開。
     許介鱗(b),中華民國競爭性政黨政治的發展,「中華民國之發展與亞洲之轉變國際」研討會論文,東海大學於民國78年4月28日至30日召開。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一九五○--一九五二),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5年10月。
     郭展仁,中日立法過程之比較研究--以政黨運作為中心,私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6月。
     郭祥惠釋,Engstron , Richard L.&. 朱志宏著,「中華民國立法院1980年增補選的衝擊」,於丁庭宇、馬康莊主編之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75年6月。
     張金鑑, 明誠七十自述,台北中國行政學會,民國61年11月。
     張翠絲,中國國民黨組織成長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9月。
     盛杏湲,國民黨與黨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75年11月。
     彭懷恩,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74年11月。
     彭懷恩,台灣政黨體系,台北:洞察出版社,民國76年9月。
     彭樹勛編,中華民國行憲以來之立法院,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3年。
     曾濟群,中國立法提案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4年。
     曾濟群,就法律案研究我國行政與立法兩院之關係,台北;嘉新基金會,民國57年。
     程全生,政黨與政黨政治,台北:華欣圖書公司,民國73年。
     黃光國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77年4月。
     傅啟學等,中華民國監察院之研究,台北:編者自刊,民國56年。
     楊家駱編,大陸淪陷前之中華民國(二),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2年9月。
     楊泰順,民主化與國會結構之調適,「當代中國轉型期」學術研討會,教育部與救國團於民國77年5月20日至22日召開。
     葛永光,中日韓政黨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6月。
     群倫出版社,透視黨內派系,民國74年2月。
     群倫出版社,蔣陳豪門,民國75年4月。
     趙永茂,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台北:德馨室出版,民國67年5月。
     廖北陽譯,若林正丈,松永正義著,中日會診台灣,台北:故鄉出版社,民國77年6月。
     劉健群,銀河憶往,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55年。
     劉錫五,五十年來中國立法,台北:正中書局,民國52年。
     鄭牧心,台灣議會政治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民國76年10月。
     鄧元忠,三民主義力行社史,台北:實踐出版社,民國73年。
     蔡中茂,日本自由民主黨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1 年。
     歐陽耕華,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及其發展(1924-1927),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7月。
     謝復生,「選舉制度與政黨多寡:從理性選擇論到科學法則的建立」,中國政治學會73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國政治學會於民國73年12月23日召開。
     羅志淵,立法程序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3。
     中文期刊與報紙
     王友仁,「自民黨經驗與國民黨民主蛻變」,中國時報,民國77年5月7日。
     文崇--,「社區變遷中的權力人物」,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6期,民國67年。
     中國議壇,「地檢處調卷風波始末」中國議壇,8:2民國55年11月。
     白瑜,「悼童冠賢,泛論北伐時期反共青年團體」,傳記文學,40:5民國71年11月。
     司馬文武,「第二次大改造來臨前--來台後國民黨歷任中央黨部秘書長的角色」,新新聞周刊,1987年6月22日至28日。
     江炳倫,「落實民主政治」,中央日報,民國77年11月25日。
     朱志宏,「當前立法研究途徑之評析」,恩與言,18:1,民國69年。
     朱雲漢等,「台灣政治體檢--透視立法院的政治衝突」,座談會,中國論壇,27:4,民國77年11月25日。
     朱一鳴,「日本自民黨現狀及改革問題」,憲政思潮,第31期,民國64年。
     朱一鳴,「日本政黨政治現狀與展望」憲政思潮,第38期,民國66年。
     朱文伯,「執政黨控制台灣地方選舉的心理分析」,自由中國,18:1。
     自由中國,「出版法事件的綜合觀」,自由中國,18:10,19:1,19:2。
     任德厚,「中國國民黨與公共政策之制度」,政治文化創刊號,民國76年。
     台灣政治經濟研究室,「萬年國會考古大綱」,國會改造研究調查第二階段分析報告之一,台北台灣政治經濟研究室,民77年。
     李文朗,「政治菁英的遴選與新陳代謝:台灣地區的個案研究」,思與言,20:6,民國72年。
     李敖,「國民黨的派系奇觀」,烏鴉評論,第9期,1988年11月。
     李博文,「日本自由民主黨派系分析」,日本研究,第260期,民國75年8月。
     李筱峰,「1947年底中央民代選舉的怪象」,首都早報,78年6月23日。
     吳乃德,「當支配性的政黨不再支配--對國民黨提名及初選制度演變之觀察」,中國時報,民國77年11月29日。
     林嘉誠,「國會黨團的角色調整」,民眾日報,民國77年12月。
     林嘉誠,「內造政黨的運作型態」,中國時報,民國76年8月10日。
     林嘉誠,「評析國會議員的超黨派組況」,民眾日報,民國77年3月。
     林明同,「團派獨大、四派反撲」,新新聞周刊,1987年4月27日至5月3日。
     邱榮舉、李璧如,「卅五年內閣大觀」。時報雜誌,第227期,民國73年4月。
     若林正丈,「轉型期的台灣政治」,中國時報,民國77年6月21日。
     荊知仁,「政黨初選與憲政體制展望」,自由時報,民國78年4月3日。
     倪炎元、徐瑞希,「如何由穩定型政黨變為適應型政黨:訪戴鴻超教授談國民黨十三全會」,中國時報,民國77年6月26日。
     唐德剛,「論『西山會議派』」,自由中國,23:40
     馬起華,「黨政關係與決策過程」,政治文化創刊號,民國76年。
     陳立夫,「我所知道先兄果夫」,傳記文學,第29卷,第3期,民國65年9月。
     陳浩,「國民黨派系風波六十年」,時報雜誌,第228期,第229期,民國73年4月。
     陳政農(a),「四十年來一場恩怨,今生今世永難算清」,新新聞周刊,1987年5月4日至5月10日。
     陳政農(b),「院長喊冤,黨鞭揮鞭」,新新聞周刊,1987年5月18日至24日。
     陳政農(c),「祇是凋零而已!」,新新聞周刊,1987年7月20日至26日。
     陳政農(d),「誰也威脅不了誰」。新新聞周刊,1987年8月3日至9日。
     陳政農(e),「吃飯可以跨黨,問政不能聯手」。新新聞周刊,1987年4月20日至26日。
     施義仁,「增額立委大家樂」,新新聞周刊,1987年3月30日至4月五日。
     陳其南,「柔性取代剛性,派系競爭見雛形-國民黨十三全會顯示黨內民主邁開一大步」中國時報,民國77年7月15日。
     張茂桂,「地方派系的謎思」,聯合報,民國75年3月3日。
     張茂桂、陳俊傑,「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民意學術專刊,第116期,民國75年。
     張夢麟,「強韌的日本自民黨及其內部派系」,日本研究,第255期3月。
     許介鱗,「現代世界各國選舉制的趨勢」,憲政思潮,第59期,民國71年9月。
     許介鱗,「政黨內部派閥的角色與功能-從立委成立『集思早餐會』說起」,聯合報,民國77年6月3日。
     許晴然,「四十年前那一場選舉」,新新聞周刊,1989年11月30日至12月5日。
     寇思壘,「透視立法程序上的黨政協調」,聯合月刊,第17期,民國71年12月。
     崔霖,「出版法修正草案程序之事」,自由中國,18:10,民國47年5月。
     傅正,「東北最後一個鐵漢」,新新聞周刊,1987年3月31日至9月6日。
     雷飛龍,「朋黨與政黨的比較觀」,思與言,2:6,民國54年。
     楊泰順,「黨內初選能達成民主理想?」,聯合報,民國78年4月13日。
     趙家茂,「地方派系與政黨民主化問題」,聯合報,民國77年8月9日。
     廖福順,「主席,對不起--李登輝『授權』集思會爭議風波的內幕」,新新聞周刊,1988 年12朋5日至11日。
     葉寶珠,「自民黨新派閥關係」,日本研究,第261期,民國75年9月。
     鄧元忠,「三民主義力行社史初稿」,傳記文學,39:4,39:6,40:1,40:6,民國70年(a)、(b);民國71年(a)、(b)。
     謝復生,「大選區乎?小選區乎?--論增額立委選區之調整」,聯合報,民國77年12月10日。
     蕭錚,「黨的改造與台省初期土地改革--兼述立夫兄出國與果夫先生逝世」,傳記文學,35:5民國68年11月。
     英文參考書目與論文:
     Allswang. John. Boss. Machines and Irban Voters New York: Kennikat Press. 1977
     Almond, Gabriel A. & Bingham Powell Jr. Comparative Politics.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8
     Baerwald, Hans H. "Factional Politics In Japan. "Current History (Apri1.1964)
     Bailey, F. G. Stratagems And Spoils: A Social Anthropology of Politic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Co., 1969
     Beller, Dennis C. & Frank P. Belloni. "The Study of Factions." In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Edited by Beller & F. P. Belloni, Santa Barara. Calif. ABC Company, 1978
     Beller. D. C. & Frank P. Belloni. "Party and Faction: Modes of Political Competition." In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1978
     Belloni, Frank P. "Factionalism, the Party System and Italian Politics." In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1978
     Brady, David W & C. S. Bullock." Parties and Factions Within Legislatures." In Handbook of Legisaltive Research. Edited by Gerhand Loewenderg, et al. Cambridge. Mass: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Brray. D. W. & C. S. Bullock "Coalition Politics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 In Congress Reconsider. Edited by Laurence C. Dodd & Bruce I. Oppenheimer. Washington. D. 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1981
     Clough, Ralph N. Island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Coopper. John F. "Taiwan`s Recent Election: Progress Toward a Democratic System." Asia Survey Oct. 1981
     Crewe, Ivor & Donald D. Searing. "Ideological Change in the Bntish Conservative Party."APSR 82:2(Jane,1988)
     Domes. Juraen. "Political Differentiation on Taiwan."Asian Survey Oct. 1981
     Duvergen. Maurice. Political Parties. Translated by Barbara and Robert Noyth. Methuen & Co., Ltd. 1964
     Eastman, Lloyd E. "Fascism in Kuomintong China: the Blue Shirts." China Quarterly 49.(Jan.-Mar.1972)
     Eisenstadt, S. N. et al. Political, Clientelism, Patronage and Development. Beverly Hills: Sage. 1981
     Eisenstadt, S. N. et a1.Patrons, Clients and Frien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Fenno, Richard. Congressmen in Committees. Boston: Little Brown. 1973
     Flanagan, Richandson. Politics in Japan. Boston: Little Brown. 1984
     Flanagan. S. "The Japaness Party System in Transition. "Comparative Politics, 1971
     Fukui. Haruhiro. "Japan: Factionalism in a Dominant-Party Syatem." In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itive, 1978
     Gallir. Bernard. "Political Factionalisn and Its Impacts on Chinese Village School Organization In Taiwan." In Local-Level Politics"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itve. Edited by M. Swarty. Chicago: Oldine. 1968
     Hague, Rod & Martin Harrop. Comparative Government: An Introduction. London: Basingstoke Companies, 1982
     Hungington, Samuel P.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of One-Party Systems."In 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 Edited by Samuel P. Hungtingion & Clement H. Moore. 1970
     Itoh, Hirsh. Japanese Politics-An Inside View N. 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3
     Jacob. J. Bruce, "Recent Leadership and Political Trends in Taiwan The China Quarterly 99 (Sep.1984)
     Leiserson,` Michael. "Factions and Coalitions in One - Party Japan. " APSR 1968:Sep.
     Lerman, Arthur J. "National Elite and Local Politician in Taiwan." APSR 71
     Robertson, David. A Theory of Party Competitions. N. Y. John Wiley & Sons. 1976
     Rose. Richard. " Parties. Factions. And Tendencies in Britain." Political Studies 12. No.1 (Feb.1964)
     Sartori, Giovann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Seyd, Patrick. "Democracy Within the Conservative Party?"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10:2(Spring.1975)
     Seyd, Partricke. " Factionalism Within the Conservative Party."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1972
     Siegel, Berrnard J. & Alan R. Beals. "Pervasive Factionalism."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62 (1960)
     Stevens, Jr. Arthur. G. Arthur H. Hiller & Thomas E. Mann. "Mobilization of Liberal Strength in the House. 1955-1970:The Democratic Study Group." APSR 68:2 (Jun.1974)
     Tai, Hung-Chao (戴鴻超) "The Kuomintang and Modernization in Taiwan."In 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 1970
     Loomis. Burdett A. " Congressional Caucuses and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In Congress Reconsider. 1981
     Manley, John F. "The Conservative Coalition in Congress." American Behavioral Societist 17 (Nov.-Dec.1973)
     Nathan. Andrew J. "An Analysis of Factionalism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olitics." In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1978
     Nicholson, Norman K "Factionalism and Public Policy in India: The Vertical Dimension. "In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1978
     O`Donnell, Guillermo. A. Philippe C. Schmitter and Laurence Whitehead. eds. Transition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Prospest for Democracy. Baltimore: Johns Hoprins Univesrity Press, 1986
     Parker, Glenn R. & Suzanne L. Parker. "Factions in Committees: The U. 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PSR 73 (March.1979)
     Riker, William H.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oalitio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2
     Roback, Thomas H. "Party Fa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1978
     Tien, Hung-Mao (田弘茂).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Kuomintong China 1927-1937.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Totten, G. O. & Tamio Kawakami. "The Functions of Factionalism in Japanese Politics." Pacific Affairs No. 38, 1965
     Weiner, Myron. Party Politics in India: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party Syste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Westfield, Louris P. "Majority Party Leadership and the Committee System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PSR 68:4 (Dec.1974)
     Winckler, Edwin A.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The China Quarterty 99 (Sep.1984)
     Wu, Nai-teh (吳乃德).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 D. diss., University of Chicago. Illinois. 1987
     Zarisk, Raphae1. "Party Fact ions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Some Empirical Findings." In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1978
     Zariski, Raphael. " Intra-party Conflict in a Dominant Party: The Experience of Italian Christian Democracy. " Journal of Politics 27 (Feb.1965)
     Zariski, Raphael" Party Factions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Some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Midest of Political Science 4:1 Feb. 1960
     Zuckerman, Alan. The Policits of Faction: Christian Democratic Rule in Ital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