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中共高等教育制度之研究
作者 朴福仙
貢獻者 劉興漢
朴福仙
日期 1989
上傳時間 4-May-2016 14:34:51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本論文研究目的有四:
     一、探討中共高等教育的理論及其形成的背景。
     二、探討中共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變。
     三、了解中共高等教育學制的改革和實施過程。
     四、分析中共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後所產生的問題
     本論文採用歷史文件分析法,以客觀的態度,作平實的陳述,並用歸納、演譯、比較、推論等方法、探討中共高等教育制度。同時兼顧中共的教育理論及實際情況兩方面,務期對中共高等教育制度做全面性的,有效的觀察和分析。本論文共分七章,約十五餘萬言。各章內容要點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本章陳述撰寫動機、研究方法、研究範國及資料來源與限制。
     第二章為「中共教育理論的探討」,本章指出中共的教育制度,在理論上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理論為基礎,因此,欲研究中共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始末,必先了解其理論依據。本章溯本追源,探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與鄧小平的教育理論對中共教育理論的影響。
     第三章為「中共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變」,本章先探討文革前、文革時、文革後的高等教育政策,進而探討一九八五年中共「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有關的決定,此乃改革的具體內容。
     第四章為「中共高等教育學制的改革」因中共政權成立迄今,就曾有天翻地覆的學制改革,故本章旨在探討中共高等教育學制的發展和現況,進而探討中共各個時期的高等教育學制改革的重點。
     第五章為「中共高等學校招生制度」,本章探討文革前、文革時、文革以後的高校招生制度,包括研究生招生辦法與恢復經過以及恢復高考後產生的問題,從而評析其實施情況。
     第六章為「中共高等學校的學位制度與畢業生工作分配制度」由於中共為「四化」建設,需要廣大的知識份子及培養高質量的專門人才,因而一九八0年建立了學位制度。本章即在探討中共建立之學位制度,並兼論其學位標準、學位決定機關及畢業生工作分配制度。
     第七章為「中共高等教育之評析」。綜上所述,本章就中共高等教育之理論、政策及教育制度改革的狀況,試加討論與評析;並就中共近來高等教育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如教育經費短絀、師資素質偏低及讀書無用論等亦作一批評。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編排順序:書籍以筆劃為主;期刊、報紙依性質分類,各類文章編排以及表先後為主。
     一、一般書籍、期刊、報紙
     (一)、書籍
     l、王文科編譯,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70年。
     2、中共的教育與專業人力,台北:國防部情報參課次長室譯,民國51年四月。
     3、中共原始資料選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首要講話及文件選輯,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國72年。
     4、中共術語彙解編輯委員會,中共術語彙解,台北:中國出版公司,民國60年。
     5、王章陵,中共教育制度,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6年。
     6、王章陵,共匪的學校制度,匪情研究協調中心叢書,1964年元月。
     7、朱伯奇,中共的學校教育,香港:亞洲出版社,民國43年9月。
     8、共匪原始資料彙編一中共「宣傳、教育問題」專輯(上下冊)、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國73年3月。
     9、共匪高等院校概況彙編,台北: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民國53年7月。
     10、共匪高等教育之研究,台北:陽明山莊,民國四十六年8月。
     11、共匪高等教育的研究與批判,台北:教育部敵情研究小組,民國54年2月。
     12、伍振?等,世界各國大學入學制度之改革動向,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2年12月。
     13、汪學文,中共教育文化教育概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5年2月。
     14、汪學文,中共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8年1月。
     15、汪學文,中共教育評析,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印,民國76年7月。
     16、汪學文,共匪文教問題論集,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63年。
     17、汪學文,當前中共教育改革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1年。
     18、林清江等,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動向,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6年。
     19、林清江等,世界教育改革動向,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6年。
     20、金達凱,現階段大陸教育問題的研析,台北:瞻望出版社,民國67年。
     21、金達凱,論大陸高等教育的矛盾,香港:自由出版社,民國47年。
     22、胡炳申,教育大意,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出版,民國50年7月。
     23、姚若冰,中國教育(1949~1982) ,香港:華風書局,1984年。
     24、匪偽高等學校實況調查第一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二組,民國54年。
     25、偽北京市高等學校概況,台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民國54年。
     26、崔載陽,三民主義學術教育研究,台北:帕米爾書店,民國59年。
     27、黃昆輝,教育行政與教育問題,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1年。
     28、黃炳煌,教育與現代化,台北:文景出版社,民國74年。
     29、傅元龍,民生哲學的教育思想,台北:文景出版社,民國69年。
     30、雷國鼎,教育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69年。
     (二)、期刊論文
     1以下各文均見「大陸觀察」台北:大陸觀察雜誌社。
     (1)彭淳,「當前共匪的新留學政策」,第12期,民國67年12月。
     (2)江振昌,「大陸青年自學成才阻力多」,第146期,民國74年2月。
     2以下各文均見「中國大陸」台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
     (1)魯禺,「中共沒有理由不撕掉『五星旗』」,第170期,民國70年10月。
     (2)周白雲,「大陸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第190期,民國72年6月。
     (3)汪學文,「中共高等學校招生縱橫談」,第204期,民國73年8月。
     3、以下各文均見「匪情月報」,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印行。
     (1)汪學文,「中共職工教育改革之前因後果」第23卷12期,民國70年6月。
     (2)汪學文,「中共全日制學校初中語文課本之比較研究」,第24卷5期,民國70年11月。
     (3)湯明,「中共科學技術工作近況」,第24卷8期,民國71年2月。
     (4)汪學文,「當前中共高等教育之改革」,第23卷6期,民國72年12月。
     (5)汪學文,「中共調整高等教育之方向與癥結」,第26卷9期,民國73年3月。
     4、以下各文均見「匪情研究」台北:國防部情報局編印。
     (1)玄?,「共匪教育革命的演變與當前教育領域內的鬥爭」,第19卷2期,民國65年2月。
     (2)陳雨蒼,「毛澤東的文教思想和政策」,第19卷11期,民國65年11月。
     (3)汪駿,「當前中共培養研究生情況及學位制度之建立」。第24卷7期,民國70年7月。
     5、下文見於「問題與研究」,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
     (1)楊允瑛譯,「1949~1961年間的匪區高等教育」,第4卷3期。
     6、以下各文均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發行。
     (1)王宗漢,「論中共述信階級鬥爭荒謬理論之禍害」,第2卷6期,民國65年6月。
     (2)江振昌,「淺談中共電視大學」,第10卷3期,民國73年3月。
     (3)鍾馥名,「當前中共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第10卷4期,民國73年4月。
     7、下文見於「東亞季刊」,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
     (1)江振昌,「論大陸高校招生中存在的問題」,第16卷1期,民國73年7月。
     8、論文
     (1)邱連煌,共匪教育政策制度設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52年。
     (2)張悅雄,中共現行教育(1970~1979)制度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6年。
     (3)林鎮坤,中共高等教育之研究,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
     (4)鄭昭焜,中共高等教育政策之研究(1976~1981),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
     (5)周祝瑛,中共高等教育改革之研究(1977~1984),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
     (6)陳德春,中共文革後高等教育之研究,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
     (三)、報紙
     1中央日報。
     2中國時報。
     3聯合報。
     二、中共及香港書籍、期刊、報紙
     (一)、書籍
     1人民手冊(197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10月。
     2毛主席論教育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12月。
     3毛澤東同志論教育工作,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9月。
     4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一輯,複製版,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1974年7月。
     5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二輯,複製版,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1974年7月。
     6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
     7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
     8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
     9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7月。
     10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
     11中國百科年鑑,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1年7月。
     12中國教育年鑑,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9月。
     1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4月。
     1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
     15中國高考制度改革展望,國家教育委員會學生管理司主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16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文件,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年9月。
     17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文件,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
     18王亞朴主編,高等教育管理(上、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6月。
     19王鐵,中共教育方針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年。
     20加里寧,陳昌浩譯,論共產主義教育,第二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年12月。
     21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4月。
     22朱光烈,「發展高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學」,1981年中國百科年鑑,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1年。
     23朱伯杏,中共的學校教育,香港:亞洲出版社,民國43年9月。
     24列寧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5月。
     25列寧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10月。
     26列寧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
     27列寧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7月。
     28列寧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8月。
     29列寧選集,第1卷~3卷, 3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30列寧、列寧論國民教育中譯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
     31沙巴也娃主編,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3月。
     32周恩來,關於知識份子問題的報告,北京:新華書店,1956年2月。
     3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
     3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12月。
     3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11月。
     3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3月。
     3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
     3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11月。
     3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
     40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
     41斯大林選集,(上、下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
     42斯大林,馬克斯主義經典作家論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
     43張健編,中國教育年鑑,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2年。
     44凱洛夫,沈穎、南致善譯,教育學,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3月。
     45潘懋元編,高等教育學(上、下冊)北平: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46儲培君主編,教育學,江蘇省: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年6月。
     (二)、期刊
     1、以下各文均見「人民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以下各文均見「人民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馬敘倫,「處理接受外國津貼的高等學校會議的開幕詞」,1951年第4期。
     (2)錢俊瑞,「用革命精神實施新學制」,1951年第一期。
     (3)馬敘倫,「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開幕詞」,1953年第3期。
     (4)張健,「積極發展業餘高等教育」,1956年第2期。
     (5)社論,「老解放區教育工作筆談--對老解放區教育工作的一些體會」,1958年第18期。
     (6)教育理論組,「按照教育工作的客觀規律來辦高等學校」,1978年第5期。
     (7)李洪林,「擇優錄取與階級路線」,1979年第1期。
     (8)福建省「教育局」、「為『高考紅旗』恢復名譽」,1979年第1期。
     (9)陳陶雷,「兩種教育制度的必然性」,1979年第2期。
     (10)高奇,「清華大學實驗室問題調查」,1979年第2期。
     (11)「正確搞好迎考複習工作」,1979年第3期。
     (12)「教育部、社會科學院召開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會議--中國教育學會正式成立」, 1979年第5期。
     (13)蔣南翔,「在全國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1979年第6期。
     (14)「高等教育要紅專並重」,1980年第2期。
     (15)「堅持高考制度改進招生工作」,1980年第4期。
     (16)管致中,「改進教學工作的幾點意見」,1980年第5期。
     (17)「研究教育計劃調整教育體制」,1980年第6期。
     (18)張健,「認真研究適合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教育計劃和教育體制」,1980年第8期。
     (19)蔣南翔,「談談當前教育的形勢」,1980年第10期。
     (20)周玉良,「走讀大學要積極穩步地發展」,1980年第11期。
     (21)鄧力群,「祝願新一代專家健康成長」,1980年第11期。
     (22)張曉初,「教育在建設『兩個文明』的地位和作用--學習黨的十二大文件的體會」,1982年第11期。
     2、以下各文均見「教育研究雙月刊」。中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
     (1)劉佛年,「三十年來我國對教育規律的探案」,1979年第4期。
     (2)杭葦,「試論『以教學為中心』與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1980年第1期。
     (3)謝江大學訪美代表團,「關於改革我國高等教育的意見」1980年第1期。
     (4)王秉翰,「論成人高等教育的效用和地位」,1983年第8期。
     (5)王熾昌,「試論深化高校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必然性和階段性」,1987年第8期。
     3、以下各文均見「紅旗雜誌」北京:紅旗雜誌社。
     (1)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宴改」,1975年第12期。
     (2)葉新,「求遠堅持毛主席的教育方針」,1975年第12期。
     (3)玉春蘭,「教育革命好得很」,1976年第1期。
     (4)中共教育部大批判組「批判四人幫破壞毛澤東的教育方針的罪行」,1977年第3期。
     (5)申克鼎,「『四人幫』的『臭老九論』」,1977年第7期。
     (6)周培源,「銘記毛主席對科技教育工作的關懷和教導」,1977年第9期。
     (7)教育部大批判組,「教育戰線的一場大論戰」,1977年第12期。
     (8)「中華人民和國憲法」,1977年第3期。
     (9)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1978年第4期。
     (10)方毅,「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的報告」,1978年第4期。
     (11)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78年第5期。
     (12)蘇史,「批判『四人幫』關於教育的幾個謬論」,1978年第11期。
     4、以下各文均見「新華月報」北京:人民出版社。
     (1)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關於工農速成中學停止招生的通知」,1955年第9號。
     (2)「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民業餘文化教育的指示」,1955年第9號。
     (3)張宗麟,「關於高等教育的成就和幾個問題的商討」,1957年第24號。
     (4)楊秀峰,「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堅持學習蘇聯的方針」,1957年第24號。
     (5)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區夢覺「從新會縣辦學費踐看半工(農),半讀的教育制度」, 1964年第10~12號。(本文發在新華月刊)。
     (6)安子文,「培養革命接班人是黨的一項戰略任務」,1964年第10~12號(本文發表在新華月刊)
     (7)「教育部召開全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1981年第8期。
     (8)顧明遠,「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1983年第8期。
     5、以下各文均見「中國青年」,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孫思,「1958年大學招生問題」1958年第13號。
     (2)秦浩,「駁斥對『紅與專』大學的種種非議」1958年第13號。
     6、下文見於「中共自學月刊」,北京:自學編輯部。
     (1)郝克明,「業餘高等教育發展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1983年第10期。
     7、下文見於「南北極月刊」香港:南北極月刊出版社。
     (1)陸台生,「論中國高等教育的根本改革」,1982年第142期。
     (三)、報紙
     1中共人民日報。
     2中共光明日報。
     3中共中國青年報。
     4北京工人日報。
     5上海文匯報。
     6香港大公報。
     7香港文匯報。
     8香港明報。
     貳、英文部份
     I.Books
     1.Ch`en,TheodoreH.E.ChineseEducationScince1945: Academic and Revolutionary Models.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Inc, 1981.
     2.Cheng`,Chu-Yuan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Manpowerin Communist China,1949-1963. Washington, D.C: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on, 1965.
     3.Hamilton, William B.(ed.) The Transfer of Institutions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1964.
     4.Pennar, Joan, IvanI. Bakalo,and George E. Bereday. Modernization and Diversity in Soviet Education.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1.
     5.Price, R.F. Educ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Great Britia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imited, 1970?
     6.Priestley, K.E., Education in China, Hong Kong: The Green PagodaPress,1961.
     7.Rostow, W.W.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New York: W.W.Norton Company, Inc?1952.
     8.Snow, C.P. The Two Cultures and A Seond Loo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70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興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朴福仙zh_TW
dc.creator (作者) 朴福仙zh_TW
dc.date (日期) 198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May-2016 14:34:51 (UTC+8)-
dc.date.available 4-May-2016 14:34:5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May-2016 14:34:5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570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066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本論文研究目的有四:
     一、探討中共高等教育的理論及其形成的背景。
     二、探討中共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變。
     三、了解中共高等教育學制的改革和實施過程。
     四、分析中共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後所產生的問題
     本論文採用歷史文件分析法,以客觀的態度,作平實的陳述,並用歸納、演譯、比較、推論等方法、探討中共高等教育制度。同時兼顧中共的教育理論及實際情況兩方面,務期對中共高等教育制度做全面性的,有效的觀察和分析。本論文共分七章,約十五餘萬言。各章內容要點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本章陳述撰寫動機、研究方法、研究範國及資料來源與限制。
     第二章為「中共教育理論的探討」,本章指出中共的教育制度,在理論上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理論為基礎,因此,欲研究中共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始末,必先了解其理論依據。本章溯本追源,探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與鄧小平的教育理論對中共教育理論的影響。
     第三章為「中共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變」,本章先探討文革前、文革時、文革後的高等教育政策,進而探討一九八五年中共「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有關的決定,此乃改革的具體內容。
     第四章為「中共高等教育學制的改革」因中共政權成立迄今,就曾有天翻地覆的學制改革,故本章旨在探討中共高等教育學制的發展和現況,進而探討中共各個時期的高等教育學制改革的重點。
     第五章為「中共高等學校招生制度」,本章探討文革前、文革時、文革以後的高校招生制度,包括研究生招生辦法與恢復經過以及恢復高考後產生的問題,從而評析其實施情況。
     第六章為「中共高等學校的學位制度與畢業生工作分配制度」由於中共為「四化」建設,需要廣大的知識份子及培養高質量的專門人才,因而一九八0年建立了學位制度。本章即在探討中共建立之學位制度,並兼論其學位標準、學位決定機關及畢業生工作分配制度。
     第七章為「中共高等教育之評析」。綜上所述,本章就中共高等教育之理論、政策及教育制度改革的狀況,試加討論與評析;並就中共近來高等教育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如教育經費短絀、師資素質偏低及讀書無用論等亦作一批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結論………1
     壹 研究動機及目的………1
     貳 研究方法………2
     參 研究範圍及內容………3
     肆 研究之限制………4
     第二章 中共教育理論的探討………5
     第一節 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理論………5
     壹 辯證唯物論………6
     貳 歷史唯物論………8
     參 教育與社會生產勞動的相互關係………10
     肆 教育與社會的相互關係………13
     第二節 列寧、斯大林的教育理論………16
     壹 教育與生產勞動的關係………16
     貳 教育與社會的相互關係………20
     第三節 毛澤東的教育理論………22
     壹 教育的階級性………23
     貳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24
     參 教育為政治服務………26
     肆 教育走群眾路線………27
     第四節 鄧小平的教育理論………29
     壹 「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30
     貳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31
     參 「四個現代化」的關鍵問題………32
     肆 「紅專」問題………34
     第三章 中共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變………44
     第一節 文革以前的高等教育政策(1949~1965) ………45
     壹 移植蘇聯學制時期(1949~1957) ………45
     貳 教育大躍進時期(1958~1960上半年) ………47
     參 調整時期(1960下半年~1965) ………48
     第二節 文革時期的高等教育政策(1966~1976) ………50
     第三節 文革後的高等教育政策(1977以後) ………52
     第四章 中共高等教育學制的改革………61
     第一節 移植蘇聯學制時期的高等教育學制改革(1949~1957) ………61
     壹 初期高等教育學制變動………61
     貳 1951年的高等教育學制變動………63
     參 1952年的高等教育學制變動………69
     第二節 1958年以後「教育大躍進」時期的高等育學制改革………74
     第三節 文革時期的高等教育學制改革(1966~1976)………82
     壹 綜合性大學學制改革………83
     貳 理工科大學學制改革………84
     參 文科大學學制改革………87
     肆 農科大學學制改革………87
     伍 醫科大學學制改革………89
     第四節 文革後迄令高等教育學制改革………91
     壹 全日制高等教育學制之改革………92
     貳 業餘高等教育學制之改革………105」
     第五章 中共高等學校招生制度………118
     第一節 文革前高校招生制度………118
     壹 統一招生制度的建立………118
     貳 1958年的變革………119
     參 1962年的變革………120
     第二節 文革時期高校招生制度………121
     壹 「高考」的廢除………121
     貳 廢除「高考」的影響………124
     第三節 文革以後高校招生制度………125
     壹 大學生招生辦法………125
     貳 研究生招生辦法及概況………138
     第六章 中共高等學校的學位制度與畢業生工作分配制度………150
     第一節 建立學位制度………150
     壹 學位標準………150
     貳 學位授予………151
     參 決定機關………152
     附錄一:中共「學位條例」………158
     附錄二:中共「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161
     第二節 畢業生工作分配制度………167
     第七章 中共高等教育之評析………173
     第一節 中共教育理論之評析………173
     第二節 中共高等教育政策的評析………177
     第三節 中共高等教育制度的評析………182
     參考書目………194
     
     圖表目錄
     【表目錄】
     表2~1 中共教育理論的淵源與政策建構………36-37
     表3~1 中共高等教育政演變過程表解………59-60
     表4~1 中共實施高等院系調整概況………70
     表4~2 中共重點高等學校統計分析表(共96所) ………93-95
     表4~3 中共1976~1986年高等學校分類統計表………96
     表4~4 中共電視大學預計招生目標(1980~1990年) ………107
     表5~1 1977~1986年大陸高校生名額統計資料………126
     表5~2 1977~1986年大陸高校歷屆高校招生工作一覽表………130-131
     表5~3 1979~1981年大陸高校錄取新生類別所佔百分比………132
     表5~4 歷年中共招收研究生人數表(1978~1986年) ………140
     表5~5 1949~1986年大陸研究生人數表………142
     表5~6 中共研究生培養單位數………143
     表6~1 博士學位專業,導師和碩士學位專業數量表………152
     表6~2 中共學位制行政組織系統表………155
     
     【圖目錄】
     圖4~1 中共1949~1951年教育學制圖………62
     圖4~2 中共1951年10月以後教育學制圖………64
     圖4~3 中共1957年教育學制圖………73
     圖4~4 中共1958~1966年(文革以前)教育學制圖………81
     圖4~5 中共文革後時育學制圖………90
     圖4~6 中共文革時期教育學制圖………103
     圖4~7 中共現行全日制學制圖………104
     圖4~8 成人教育與普通教育結構對照………110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709en_US
dc.title (題名) 中共高等教育制度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編排順序:書籍以筆劃為主;期刊、報紙依性質分類,各類文章編排以及表先後為主。
     一、一般書籍、期刊、報紙
     (一)、書籍
     l、王文科編譯,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70年。
     2、中共的教育與專業人力,台北:國防部情報參課次長室譯,民國51年四月。
     3、中共原始資料選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首要講話及文件選輯,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國72年。
     4、中共術語彙解編輯委員會,中共術語彙解,台北:中國出版公司,民國60年。
     5、王章陵,中共教育制度,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6年。
     6、王章陵,共匪的學校制度,匪情研究協調中心叢書,1964年元月。
     7、朱伯奇,中共的學校教育,香港:亞洲出版社,民國43年9月。
     8、共匪原始資料彙編一中共「宣傳、教育問題」專輯(上下冊)、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國73年3月。
     9、共匪高等院校概況彙編,台北: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民國53年7月。
     10、共匪高等教育之研究,台北:陽明山莊,民國四十六年8月。
     11、共匪高等教育的研究與批判,台北:教育部敵情研究小組,民國54年2月。
     12、伍振?等,世界各國大學入學制度之改革動向,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2年12月。
     13、汪學文,中共教育文化教育概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5年2月。
     14、汪學文,中共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8年1月。
     15、汪學文,中共教育評析,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印,民國76年7月。
     16、汪學文,共匪文教問題論集,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63年。
     17、汪學文,當前中共教育改革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1年。
     18、林清江等,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動向,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6年。
     19、林清江等,世界教育改革動向,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6年。
     20、金達凱,現階段大陸教育問題的研析,台北:瞻望出版社,民國67年。
     21、金達凱,論大陸高等教育的矛盾,香港:自由出版社,民國47年。
     22、胡炳申,教育大意,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出版,民國50年7月。
     23、姚若冰,中國教育(1949~1982) ,香港:華風書局,1984年。
     24、匪偽高等學校實況調查第一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二組,民國54年。
     25、偽北京市高等學校概況,台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民國54年。
     26、崔載陽,三民主義學術教育研究,台北:帕米爾書店,民國59年。
     27、黃昆輝,教育行政與教育問題,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1年。
     28、黃炳煌,教育與現代化,台北:文景出版社,民國74年。
     29、傅元龍,民生哲學的教育思想,台北:文景出版社,民國69年。
     30、雷國鼎,教育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69年。
     (二)、期刊論文
     1以下各文均見「大陸觀察」台北:大陸觀察雜誌社。
     (1)彭淳,「當前共匪的新留學政策」,第12期,民國67年12月。
     (2)江振昌,「大陸青年自學成才阻力多」,第146期,民國74年2月。
     2以下各文均見「中國大陸」台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
     (1)魯禺,「中共沒有理由不撕掉『五星旗』」,第170期,民國70年10月。
     (2)周白雲,「大陸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第190期,民國72年6月。
     (3)汪學文,「中共高等學校招生縱橫談」,第204期,民國73年8月。
     3、以下各文均見「匪情月報」,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印行。
     (1)汪學文,「中共職工教育改革之前因後果」第23卷12期,民國70年6月。
     (2)汪學文,「中共全日制學校初中語文課本之比較研究」,第24卷5期,民國70年11月。
     (3)湯明,「中共科學技術工作近況」,第24卷8期,民國71年2月。
     (4)汪學文,「當前中共高等教育之改革」,第23卷6期,民國72年12月。
     (5)汪學文,「中共調整高等教育之方向與癥結」,第26卷9期,民國73年3月。
     4、以下各文均見「匪情研究」台北:國防部情報局編印。
     (1)玄?,「共匪教育革命的演變與當前教育領域內的鬥爭」,第19卷2期,民國65年2月。
     (2)陳雨蒼,「毛澤東的文教思想和政策」,第19卷11期,民國65年11月。
     (3)汪駿,「當前中共培養研究生情況及學位制度之建立」。第24卷7期,民國70年7月。
     5、下文見於「問題與研究」,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
     (1)楊允瑛譯,「1949~1961年間的匪區高等教育」,第4卷3期。
     6、以下各文均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發行。
     (1)王宗漢,「論中共述信階級鬥爭荒謬理論之禍害」,第2卷6期,民國65年6月。
     (2)江振昌,「淺談中共電視大學」,第10卷3期,民國73年3月。
     (3)鍾馥名,「當前中共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第10卷4期,民國73年4月。
     7、下文見於「東亞季刊」,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
     (1)江振昌,「論大陸高校招生中存在的問題」,第16卷1期,民國73年7月。
     8、論文
     (1)邱連煌,共匪教育政策制度設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52年。
     (2)張悅雄,中共現行教育(1970~1979)制度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6年。
     (3)林鎮坤,中共高等教育之研究,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
     (4)鄭昭焜,中共高等教育政策之研究(1976~1981),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
     (5)周祝瑛,中共高等教育改革之研究(1977~1984),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
     (6)陳德春,中共文革後高等教育之研究,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
     (三)、報紙
     1中央日報。
     2中國時報。
     3聯合報。
     二、中共及香港書籍、期刊、報紙
     (一)、書籍
     1人民手冊(197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10月。
     2毛主席論教育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12月。
     3毛澤東同志論教育工作,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9月。
     4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一輯,複製版,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1974年7月。
     5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二輯,複製版,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1974年7月。
     6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
     7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
     8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
     9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7月。
     10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
     11中國百科年鑑,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1年7月。
     12中國教育年鑑,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9月。
     1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4月。
     1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
     15中國高考制度改革展望,國家教育委員會學生管理司主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16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文件,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年9月。
     17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文件,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
     18王亞朴主編,高等教育管理(上、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6月。
     19王鐵,中共教育方針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年。
     20加里寧,陳昌浩譯,論共產主義教育,第二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年12月。
     21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4月。
     22朱光烈,「發展高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學」,1981年中國百科年鑑,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1年。
     23朱伯杏,中共的學校教育,香港:亞洲出版社,民國43年9月。
     24列寧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5月。
     25列寧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10月。
     26列寧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
     27列寧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7月。
     28列寧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8月。
     29列寧選集,第1卷~3卷, 3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30列寧、列寧論國民教育中譯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
     31沙巴也娃主編,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3月。
     32周恩來,關於知識份子問題的報告,北京:新華書店,1956年2月。
     3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
     3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12月。
     3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11月。
     3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3月。
     3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
     3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11月。
     3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
     40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
     41斯大林選集,(上、下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
     42斯大林,馬克斯主義經典作家論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
     43張健編,中國教育年鑑,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2年。
     44凱洛夫,沈穎、南致善譯,教育學,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3月。
     45潘懋元編,高等教育學(上、下冊)北平: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46儲培君主編,教育學,江蘇省: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年6月。
     (二)、期刊
     1、以下各文均見「人民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以下各文均見「人民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馬敘倫,「處理接受外國津貼的高等學校會議的開幕詞」,1951年第4期。
     (2)錢俊瑞,「用革命精神實施新學制」,1951年第一期。
     (3)馬敘倫,「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開幕詞」,1953年第3期。
     (4)張健,「積極發展業餘高等教育」,1956年第2期。
     (5)社論,「老解放區教育工作筆談--對老解放區教育工作的一些體會」,1958年第18期。
     (6)教育理論組,「按照教育工作的客觀規律來辦高等學校」,1978年第5期。
     (7)李洪林,「擇優錄取與階級路線」,1979年第1期。
     (8)福建省「教育局」、「為『高考紅旗』恢復名譽」,1979年第1期。
     (9)陳陶雷,「兩種教育制度的必然性」,1979年第2期。
     (10)高奇,「清華大學實驗室問題調查」,1979年第2期。
     (11)「正確搞好迎考複習工作」,1979年第3期。
     (12)「教育部、社會科學院召開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會議--中國教育學會正式成立」, 1979年第5期。
     (13)蔣南翔,「在全國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1979年第6期。
     (14)「高等教育要紅專並重」,1980年第2期。
     (15)「堅持高考制度改進招生工作」,1980年第4期。
     (16)管致中,「改進教學工作的幾點意見」,1980年第5期。
     (17)「研究教育計劃調整教育體制」,1980年第6期。
     (18)張健,「認真研究適合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教育計劃和教育體制」,1980年第8期。
     (19)蔣南翔,「談談當前教育的形勢」,1980年第10期。
     (20)周玉良,「走讀大學要積極穩步地發展」,1980年第11期。
     (21)鄧力群,「祝願新一代專家健康成長」,1980年第11期。
     (22)張曉初,「教育在建設『兩個文明』的地位和作用--學習黨的十二大文件的體會」,1982年第11期。
     2、以下各文均見「教育研究雙月刊」。中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
     (1)劉佛年,「三十年來我國對教育規律的探案」,1979年第4期。
     (2)杭葦,「試論『以教學為中心』與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1980年第1期。
     (3)謝江大學訪美代表團,「關於改革我國高等教育的意見」1980年第1期。
     (4)王秉翰,「論成人高等教育的效用和地位」,1983年第8期。
     (5)王熾昌,「試論深化高校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必然性和階段性」,1987年第8期。
     3、以下各文均見「紅旗雜誌」北京:紅旗雜誌社。
     (1)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宴改」,1975年第12期。
     (2)葉新,「求遠堅持毛主席的教育方針」,1975年第12期。
     (3)玉春蘭,「教育革命好得很」,1976年第1期。
     (4)中共教育部大批判組「批判四人幫破壞毛澤東的教育方針的罪行」,1977年第3期。
     (5)申克鼎,「『四人幫』的『臭老九論』」,1977年第7期。
     (6)周培源,「銘記毛主席對科技教育工作的關懷和教導」,1977年第9期。
     (7)教育部大批判組,「教育戰線的一場大論戰」,1977年第12期。
     (8)「中華人民和國憲法」,1977年第3期。
     (9)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1978年第4期。
     (10)方毅,「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的報告」,1978年第4期。
     (11)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78年第5期。
     (12)蘇史,「批判『四人幫』關於教育的幾個謬論」,1978年第11期。
     4、以下各文均見「新華月報」北京:人民出版社。
     (1)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關於工農速成中學停止招生的通知」,1955年第9號。
     (2)「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民業餘文化教育的指示」,1955年第9號。
     (3)張宗麟,「關於高等教育的成就和幾個問題的商討」,1957年第24號。
     (4)楊秀峰,「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堅持學習蘇聯的方針」,1957年第24號。
     (5)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區夢覺「從新會縣辦學費踐看半工(農),半讀的教育制度」, 1964年第10~12號。(本文發在新華月刊)。
     (6)安子文,「培養革命接班人是黨的一項戰略任務」,1964年第10~12號(本文發表在新華月刊)
     (7)「教育部召開全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1981年第8期。
     (8)顧明遠,「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1983年第8期。
     5、以下各文均見「中國青年」,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孫思,「1958年大學招生問題」1958年第13號。
     (2)秦浩,「駁斥對『紅與專』大學的種種非議」1958年第13號。
     6、下文見於「中共自學月刊」,北京:自學編輯部。
     (1)郝克明,「業餘高等教育發展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1983年第10期。
     7、下文見於「南北極月刊」香港:南北極月刊出版社。
     (1)陸台生,「論中國高等教育的根本改革」,1982年第142期。
     (三)、報紙
     1中共人民日報。
     2中共光明日報。
     3中共中國青年報。
     4北京工人日報。
     5上海文匯報。
     6香港大公報。
     7香港文匯報。
     8香港明報。
     貳、英文部份
     I.Books
     1.Ch`en,TheodoreH.E.ChineseEducationScince1945: Academic and Revolutionary Models.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Inc, 1981.
     2.Cheng`,Chu-Yuan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Manpowerin Communist China,1949-1963. Washington, D.C: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on, 1965.
     3.Hamilton, William B.(ed.) The Transfer of Institutions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1964.
     4.Pennar, Joan, IvanI. Bakalo,and George E. Bereday. Modernization and Diversity in Soviet Education.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1.
     5.Price, R.F. Educ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Great Britia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imited, 1970?
     6.Priestley, K.E., Education in China, Hong Kong: The Green PagodaPress,1961.
     7.Rostow, W.W.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New York: W.W.Norton Company, Inc?1952.
     8.Snow, C.P. The Two Cultures and A Seond Loo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4.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