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價值衝突與中共改革之研究
作者 耿大祥
貢獻者 金神保
耿大祥
日期 1989
上傳時間 4-May-2016 14:35:54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
任何社會行動總有其動機與目的,而這些動機與目的和該社會文化價值系統息息相關。本研究係從價值系統理論,探討價值變遷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係;並以中共推動的各種改造運動基本上屬於社會變革的範疇,從而聯繫著價值變遷現象。故而嘗試從價值變遷概念,來解釋中共改革的意義,並探討進行預測的可能性。
第一章說明研究主旨。第二章提出本研究使用的價值分析架構。
本文既強調價值概念,自然不憚其煩地深入分析了價值系統和人格系統、社會系統、文化系統之間的聯結關係,俾明確地理清價值與行動間的聯繫性,以為本研究立論的基礎。本研究探討中共改革的內涵,基本上從價值變遷觀念來闡述,而特別著重分析中共改革所隱含的價值衝突問題。第三章從廣泛的歷史角度,說明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前因後果,為中共改革找出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定位,揭示其在整個中國
文化價值系統變遷過程中的意義。第四章則詳細闡述中共自建政以後的各項重要改革措施,而著跟於改革與價值衝突之間聯繫情況,俾理出一條貫穿中共四十年來改革過程的價值概念、主軸。第五章總結中共整個改革過程,並深入從價值相關範疇來分別評析中共改革的利弊得失,陳述其可能產生的影響。第六章繼續前章分析餘緒,嘗試在極為有限的實證資料支持下,對中共未來趨向作一概要的預估。末章則對本文作一檢討,聊贅數語以為結束。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1)謝瑞智譯,社會學概要。台北:自印,民67年。
(2)黃藿譯,價值是什麼。台北:聯經,民73年。
(3 )蔡文輝,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民75年。
(4 )黃建一等譯,價值與教學。高雄:復文,民76年。
(5)郭秋永,政治科學中的價值問題:方法論上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三研所叢刊(5),民70年。
(6)張春興,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葦,民66年。
(7)熊祥林譯,心理學導論。台北:自印,民68年。
(8)金耀基,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台北:時報文化,民76年。
(9)黃道琳譯,文化模式。台北:巨流,民76 年。
(10)蔡源煌譯,寂寞的群眾。台北:桂冠,民68 年。
(11)李亦園等編,中國人的性格。中研院民族所專刊乙種第四號,民61年。
(12)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民76年。
(13)喬健主編,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論文彙編。香港:中大社會科
學院,1985。
(14)沙亦群譯,意識形態與社會變遷。台北:巨流,民72 年。
(15)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台北:聯經,民76年。
(16)楊先材等編,中國革命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7。
(17)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台北:言心,民66年。
(18)張玉法,中圓現代史。台北:東葦,民72年。
(19)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五卷。
(20)陶大鏞主編,社會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1)中共黨史主要事件簡介。四川I :人民出版社,1982。
(22)張敬文編,共匪政治問題論集。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64年。
(23)偉大的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4)新中國紀事。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25)中國共產黨歷次整黨整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26)鄭竹園,中共經濟的診斷。台北:聯經,民69年。
(27)薛暮橋等,中國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8)王章陵,共產主義與中華文化。自印,民59年。
(29)中國共產黨六十年。解放軍出版社,1984。
(30)毛澤東思想萬歲。1969年8月。
(31)李忠杰等,社會主義改革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
(32)金銳先,大陸知識青年下放經緯。 台北:黎明,民62年。
(33)寒山碧,鄧小平評傳(第二卷)。香港:東西文化,1988。
(34)鄧小平文選。1983。
(35)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1987。
(36)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1987。
(37)劉再復等,論中國文化對人的設計。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38)「反杜林論」馬恩全集第二O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9)董志明譯,中國內部消息。香港:遼東出版社,1985。
(40)中共原始資料選輯。綜合類第七集。中共研究雜誌社,民70年。
(41)鄭竹園,台灣海峽兩岸的經濟發展。台北:聯經,民72年。
(42)陳文鴻,大躍進、文化大革命與新經濟政策。香港:曙光圖書,1983 。
(43)周祝瑛,中共高等教育改革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77 年。
(44)劉再復等,傳統與中國人。香港:三聯書店,1988。
(45)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觀察社,1 947。
(46)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香港:壹山出版社,1983。
(47)「哥達綱領批判」,馬恩全集第十九卷。
(48)吳安家,中共史學新探。台北:幼獅,民73年。
(49)何建章主編,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0張五常,中國的前途。香港:信報有限公司,1985。
(51)汪學文,當前中共教育改革之研究。台北:商務,民71年。
(52)許烺光著,徐隆德譯,中國人與美國人。台北:巨流,民77。
香港「現代學術季刊」
香港「爭鳴」
香港「七十年代」
中研院民族所集到,三三期,民61年。
台大社會科學論叢第二七輯,民67年。
「中國大陸研究」
「匪情月報」
中共「社會科學戰線」
中共「紅旗」
中共「教育研究」
聯合報、中國時報
中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
二、英文部分:
(1) Rescher, N., Introduction to Val ue Theory. N. J.:Prentice-Hall, 1969.
(2)Vago, S., Social Change. N. Y .. Holt, Rinehartand Winston, 1980.
(3) Perry , R.B., Realms of Value. Cambridge: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1954.
(4)Rokeach, M., The Nature of Human Va lues. N. Y. Free Press, 1973.
(5)Parsons, T., The Social System. N.Y.: Free Press,1951 .
(6)Parsons, T., and E. Shils, eds., Toward a General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67.
(7)Morison, E., ed., The American Style eN. Y., 1958).
(8) Schurmann, F.,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rev. e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9) Facione, P. A., et ale , Values and Society. N. J.:Prentice-Hall, 1978.
(10)Merton, R. K.,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N. Y.: Free Press, 1957.
(11)Baier, K., & N. Rescher, eds., Values and the Future: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on AmericanValues. N. Y.: Free Press, 1968.
(12)Hardy, J., Values in Social Policy.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1981.
(13)Inlow, G. M., Values in Transition. N.Y.: John Wiley& Sons, 1972.
(14)Las swell, H., et ale , Values and Development: Appraising
Asian Experience. Cambridge: MIT Press,1976.
(15)Whyte, M.K., et al., 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16)Hiniker, P.J., Revolutionary Ideology and Chinese Reality.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77.
(17)Cell, C.P., Revolution at Work _. Mobilization Campaign in China. No Y.: Academic Press, 197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63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金神保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耿大祥zh_TW
dc.creator (作者) 耿大祥zh_TW
dc.date (日期) 198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May-2016 14:35:54 (UTC+8)-
dc.date.available 4-May-2016 14:35:5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May-2016 14:35:5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563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069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
任何社會行動總有其動機與目的,而這些動機與目的和該社會文化價值系統息息相關。本研究係從價值系統理論,探討價值變遷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係;並以中共推動的各種改造運動基本上屬於社會變革的範疇,從而聯繫著價值變遷現象。故而嘗試從價值變遷概念,來解釋中共改革的意義,並探討進行預測的可能性。
第一章說明研究主旨。第二章提出本研究使用的價值分析架構。
本文既強調價值概念,自然不憚其煩地深入分析了價值系統和人格系統、社會系統、文化系統之間的聯結關係,俾明確地理清價值與行動間的聯繫性,以為本研究立論的基礎。本研究探討中共改革的內涵,基本上從價值變遷觀念來闡述,而特別著重分析中共改革所隱含的價值衝突問題。第三章從廣泛的歷史角度,說明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前因後果,為中共改革找出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定位,揭示其在整個中國
文化價值系統變遷過程中的意義。第四章則詳細闡述中共自建政以後的各項重要改革措施,而著跟於改革與價值衝突之間聯繫情況,俾理出一條貫穿中共四十年來改革過程的價值概念、主軸。第五章總結中共整個改革過程,並深入從價值相關範疇來分別評析中共改革的利弊得失,陳述其可能產生的影響。第六章繼續前章分析餘緒,嘗試在極為有限的實證資料支持下,對中共未來趨向作一概要的預估。末章則對本文作一檢討,聊贅數語以為結束。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有關本研究題旨的說明………1
第二章 價值研究途徑………4
第一節 價值概念……… 4
第二節 價值系統………15
第三節 價值變遷………20
第四節 價值研究途徑………27
第三季 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革………37
第一節 洋務運動( 1862-1895 ) ………37
第二節 變法維新( 1895 -1898 ) ………38
第三節 辛亥革命( 1894 -1911) ………40
第四節 新文化運動(1915-1930 ) ……… 41
第五節 共產革命( 1921-1949 ) ………42
第六節 百年社會變革回顧……… 45
第四章 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改造………48
第一節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1949 - 1952) ………49
第二節 過渡時期( 1953 -1956 ) ………54
第三節 「三面紅旗」時期( 1957 -1959 ) ………58
第四節 調整時期( 1960 -1965 ) ………63
第五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 1966 - 1976 ) ………67
第六節 (經濟)改革與開放時期(1977 ) ………73
第五章 中共改革的總結評析………82
第一節 中共改革的意義……… 82
第二節 中共改革的價值取向………86
第三節 中共改革的起伏波動………89
第四節 文化統合問題……… 94
第五節 中共改革的理想與現實之分析………98
第六節 改革與決策………101
第六章 未來趨向………103
第七章 檢討………110
註釋………111
參考書目………134

圖表目錄
圖2-1 價值、人格、社會、文化系統關係圖………6
圖2-2.1 價值分類圍之一:初級與次級價值,浮顯與潛在價值………18
圖2-2.2 價值分類圍之二:現實與理想價值………18
圖2-3 資源與四系統聯結關係圖……… 22
圖2-4 價值變遷因素探討架構圖………23
圖5-1 中共最初十年( 1 949 -1958 )主要發展方式圖………91
圖5-2 中共經濟政策的演變過程(1953 - 1981)圖示………93
表2-1 價值相關資源分類表………21
表2-2 個體適應模式分類表………24
表2- 3群眾參與現代化實踐的若干價值相關動機表………34
圖5-1 近代中國價值變遷:從洋務運動到中共改革簡表(參考) ………85
圖6-1 上海中學生對38種職業與工業的評價表………106
註釋 第二章附圖:麥斯寞的「需要層次」………117
附表:價值變遷分類形式………120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635en_US
dc.title (題名) 價值衝突與中共改革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1)謝瑞智譯,社會學概要。台北:自印,民67年。
(2)黃藿譯,價值是什麼。台北:聯經,民73年。
(3 )蔡文輝,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民75年。
(4 )黃建一等譯,價值與教學。高雄:復文,民76年。
(5)郭秋永,政治科學中的價值問題:方法論上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三研所叢刊(5),民70年。
(6)張春興,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葦,民66年。
(7)熊祥林譯,心理學導論。台北:自印,民68年。
(8)金耀基,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台北:時報文化,民76年。
(9)黃道琳譯,文化模式。台北:巨流,民76 年。
(10)蔡源煌譯,寂寞的群眾。台北:桂冠,民68 年。
(11)李亦園等編,中國人的性格。中研院民族所專刊乙種第四號,民61年。
(12)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民76年。
(13)喬健主編,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論文彙編。香港:中大社會科
學院,1985。
(14)沙亦群譯,意識形態與社會變遷。台北:巨流,民72 年。
(15)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台北:聯經,民76年。
(16)楊先材等編,中國革命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7。
(17)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台北:言心,民66年。
(18)張玉法,中圓現代史。台北:東葦,民72年。
(19)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五卷。
(20)陶大鏞主編,社會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1)中共黨史主要事件簡介。四川I :人民出版社,1982。
(22)張敬文編,共匪政治問題論集。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64年。
(23)偉大的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4)新中國紀事。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25)中國共產黨歷次整黨整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26)鄭竹園,中共經濟的診斷。台北:聯經,民69年。
(27)薛暮橋等,中國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8)王章陵,共產主義與中華文化。自印,民59年。
(29)中國共產黨六十年。解放軍出版社,1984。
(30)毛澤東思想萬歲。1969年8月。
(31)李忠杰等,社會主義改革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
(32)金銳先,大陸知識青年下放經緯。 台北:黎明,民62年。
(33)寒山碧,鄧小平評傳(第二卷)。香港:東西文化,1988。
(34)鄧小平文選。1983。
(35)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1987。
(36)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1987。
(37)劉再復等,論中國文化對人的設計。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38)「反杜林論」馬恩全集第二O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9)董志明譯,中國內部消息。香港:遼東出版社,1985。
(40)中共原始資料選輯。綜合類第七集。中共研究雜誌社,民70年。
(41)鄭竹園,台灣海峽兩岸的經濟發展。台北:聯經,民72年。
(42)陳文鴻,大躍進、文化大革命與新經濟政策。香港:曙光圖書,1983 。
(43)周祝瑛,中共高等教育改革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77 年。
(44)劉再復等,傳統與中國人。香港:三聯書店,1988。
(45)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觀察社,1 947。
(46)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香港:壹山出版社,1983。
(47)「哥達綱領批判」,馬恩全集第十九卷。
(48)吳安家,中共史學新探。台北:幼獅,民73年。
(49)何建章主編,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0張五常,中國的前途。香港:信報有限公司,1985。
(51)汪學文,當前中共教育改革之研究。台北:商務,民71年。
(52)許烺光著,徐隆德譯,中國人與美國人。台北:巨流,民77。
香港「現代學術季刊」
香港「爭鳴」
香港「七十年代」
中研院民族所集到,三三期,民61年。
台大社會科學論叢第二七輯,民67年。
「中國大陸研究」
「匪情月報」
中共「社會科學戰線」
中共「紅旗」
中共「教育研究」
聯合報、中國時報
中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
二、英文部分:
(1) Rescher, N., Introduction to Val ue Theory. N. J.:Prentice-Hall, 1969.
(2)Vago, S., Social Change. N. Y .. Holt, Rinehartand Winston, 1980.
(3) Perry , R.B., Realms of Value. Cambridge: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1954.
(4)Rokeach, M., The Nature of Human Va lues. N. Y. Free Press, 1973.
(5)Parsons, T., The Social System. N.Y.: Free Press,1951 .
(6)Parsons, T., and E. Shils, eds., Toward a General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67.
(7)Morison, E., ed., The American Style eN. Y., 1958).
(8) Schurmann, F.,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rev. e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9) Facione, P. A., et ale , Values and Society. N. J.:Prentice-Hall, 1978.
(10)Merton, R. K.,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N. Y.: Free Press, 1957.
(11)Baier, K., & N. Rescher, eds., Values and the Future: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on AmericanValues. N. Y.: Free Press, 1968.
(12)Hardy, J., Values in Social Policy.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1981.
(13)Inlow, G. M., Values in Transition. N.Y.: John Wiley& Sons, 1972.
(14)Las swell, H., et ale , Values and Development: Appraising
Asian Experience. Cambridge: MIT Press,1976.
(15)Whyte, M.K., et al., 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16)Hiniker, P.J., Revolutionary Ideology and Chinese Reality.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77.
(17)Cell, C.P., Revolution at Work _. Mobilization Campaign in China. No Y.: Academic Press, 1977.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