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左傳"君子曰"研究
作者 盧心懋
貢獻者 簡宗梧
盧心懋
日期 1987
上傳時間 4-May-2016 17:17:31 (UTC+8)
摘要 本論文寫作的目的,旨在對山經祭儀提出正確的詮釋,並說明我國古代山嶽信仰和祭
     祀的情形。參考材料以先秦典籍為主,但盡量採用科際整合的方式,希望以客觀的態
     度、多元的說明,使本論文的詮釋較接近事實真貌。
     本論文內容,主要為:
     一、探討山經祭儀中的「祠」字,在古文字、先奏文獻與山經祭祀中的意義、出現頻
     率,並從而推斷山經祀典性質與成編的可能時代。
     二、逐章敘述山經祭祀術語的含意,及各項祭儀在先秦的使用情形,以明瞭山經祭儀
     的歷史淵源,與殷周祭祀的關係,及宗教意義。
     三、將山經祭祀分為一般眾山祭祀和特殊山嶽祭祀兩大類,做一綜合性的敘述,分析
     其祭祀等級與成因。
     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1.山經祀典的完成,不早於戰國。
     2.山經祀典的成編,與楚國關係密切。
     3.山經祭儀有繼承自殷周祭祀的特質,但也具有楚文化的色彩。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經部
     1. 十三經注疏
     2. 五經讀本
     3. 春秋啖趙集傳纂例(收於經苑內) 唐陸淳撰
     4. 春秋權衡(收於通志堂經解內) 宋劉敞撰
     5. 春秋劉氏撰(仝右) 宋劉敞撰
     6. 春秋經筌(仝右) 宋趙鵬飛撰
     7. 春秋臣傳(仝右) 宋王當撰
     8. 東萊博議 宋呂祖謙撰
     9. 春秋纂言(四庫全書第一五九冊) 元吳澄撰
     10. 春秋左氏傳補注(收於通志堂經解內) 元趙汸撰
     11. 續春秋左氏傳博議 明王夫之撰
     12. 左傳事緯 清馬驌撰
     13. 春秋大事表 清顧棟高撰
     14. 評點左傳句解 清韓菼撰
     15. 穀梁補注 清鍾文丞撰
     16. 左氏春秋考證(收於皇清經解內) 清劉逢祿撰
     17. 公羊義疏 清陳立撰
     18. 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 清劉文淇撰
     19. 讀左劄記(收於劉申叔先生遺書內) 民國劉師培撰
     20. 春秋左氏傳答問(仝右) 民國劉師培撰
     21. 春秋左傳讀 民國章太炎撰
     22. 春秋左傳讀敘錄(收於章氏叢書內) 民國章太炎撰
     23. 鎦子政左氏說(收於章氏叢書內) 民國章太炎撰
     24. 春秋左氏疑義答問(仝右) 民國章太炎撰
     25. 左傳通論 民國方孝岳撰
     26. 左傳分國集注 民國韓席籌撰
     27. 周秦諸子述左傳考 民國劉正浩撰
     28. 兩漢諸子述左傳考 民國劉正浩撰
     29. 左傳賦詩引詩考 民國楊相時撰
     30. 春秋左傳今註今譯 民國李宗侗註譯
     31. 左傳論文集
     32. 春秋左傳注 民國楊伯峻著
     33. 左傳譯文 民國沈玉成譯
     34. 春秋三傳比義 民國傅隸樸撰
     35. 左傳導讀(收於國學導讀叢編內) 民國劉正浩撰
     36. 左傳導讀 民國張高評撰
     37. 詩經評釋 民國朱守亮撰
     38. 左傳會箋 日本竹添光鴻撰
     39. 左傳引經考證(收於先秦經集考內) 日本小島祐馬撰
     40. 中國經學史 日本本田成之撰
     
     二、 史部
     1. 國語
     2. 史記會注考證 漢司馬遷撰
     日本 瀧川龜太郎撰
     3. 列女傳 漢劉向撰
     4. 漢書 漢班固撰
     5. 北史 唐李延壽撰
     6. 史通通釋 唐劉知幾撰 清浦起龍釋
     7. 繹史 清馬驌撰
     8. 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撰
     9. 中國歷史研究法 民國梁啟超撰
     10. 中國文化史 民國柳詒徵撰
     11. 中國史部目錄學 民國鄭鶴聲撰
     12. 兩漢思想史 民國徐復觀撰
     13. 歷史與思想 民國余英時撰
     14. 先秦文史資料考辨 民國屈萬里撰
     
     三、 子部
     1. 晏子春秋 周晏嬰撰
     2. 韓非子 韓韓非撰
     3. 朱子語類 宋朱熹撰
     
     四、 集部
     1.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 清嚴可均輯
     
     五、筆記
     1. 日知錄 清顧炎武撰
     
     六、工具書
     1. 四庫全書總目 清永瑢、紀勻等撰
     2. 春秋經傳引得
     3. 六十年來之國學 民國程發軔編
     
     ?
     七、論文
     1. 論左傳「君子曰」 楊向奎 文瀾學報二卷一號
     2. 春秋左氏傳君子曰徵辭 楊明照 文學年報三期
     3. 關於左傳,「君子曰」 張以仁 孔孟月刊第三卷第三期
     的一些問題
     4. 論左傳「君子曰」 鄭良樹 書目季刊第八卷第二期
     非後人所附益
     5. 再論左傳「君子曰」 鄭良樹 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
     非後人所附益 新八卷第二期
     6. 左傳賦詩引詩之研究 奚敏芳 師大碩士論文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04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簡宗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盧心懋zh_TW
dc.creator (作者) 盧心懋zh_TW
dc.date (日期) 198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May-2016 17:17:31 (UTC+8)-
dc.date.available 4-May-2016 17:17:3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May-2016 17:17:3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604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096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寫作的目的,旨在對山經祭儀提出正確的詮釋,並說明我國古代山嶽信仰和祭
     祀的情形。參考材料以先秦典籍為主,但盡量採用科際整合的方式,希望以客觀的態
     度、多元的說明,使本論文的詮釋較接近事實真貌。
     本論文內容,主要為:
     一、探討山經祭儀中的「祠」字,在古文字、先奏文獻與山經祭祀中的意義、出現頻
     率,並從而推斷山經祀典性質與成編的可能時代。
     二、逐章敘述山經祭祀術語的含意,及各項祭儀在先秦的使用情形,以明瞭山經祭儀
     的歷史淵源,與殷周祭祀的關係,及宗教意義。
     三、將山經祭祀分為一般眾山祭祀和特殊山嶽祭祀兩大類,做一綜合性的敘述,分析
     其祭祀等級與成因。
     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1.山經祀典的完成,不早於戰國。
     2.山經祀典的成編,與楚國關係密切。
     3.山經祭儀有繼承自殷周祭祀的特質,但也具有楚文化的色彩。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左傳「君子曰」研究
     第一章 緒論………一
     第一節 研究動機暨方法………一
     第二節 辨「君子曰」之真偽………四
     第二章 「君子曰」之形式………十九
     第一節 直接引述………十九
     第二節 間接稱引………二十一
     第三章 「君子曰」之內容………二十五
     第一節 解經………二十五
     第二節 預言………二十七
     第三節 為君之道
     修德持正………三十
     第四節 為臣之道
     去私從公………三十四
      慎謀能斷………三十八
     第五節 為政之道
     以民為本………四十二
     知人善任………四十四
     戒備不虞………四十六
     第六節 交鄰國之道
     循道量力………四十八
     第七節 論禮………五十
     第八節 論義………五十二
     第九節 論信………五十七
     第十節 論孝與仁………六十
     第十一節 論自處之道………六十一
     第十二節 結語………六十三
     第四章 「君子曰」之立場與精神………七十
     第一節 「君子曰」之經學立場………七十一
     第二節 「君子曰」之意義………七十四
     第三節 與「仲尼曰」比較………七十七
     第四節 與公羊、穀梁比較………九十二
     第五節 評「君子曰」之平議………九十八
     第五章 君子之學養………一二0
     第一節 徵引經籍………一二0
     第二節 詮解謹詳………一三0
     第六章 結論………一三四
     附:左傳「君子曰」、「仲尼曰」簡表………一四一
     參考書目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042en_US
dc.title (題名) 左傳"君子曰"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經部
     1. 十三經注疏
     2. 五經讀本
     3. 春秋啖趙集傳纂例(收於經苑內) 唐陸淳撰
     4. 春秋權衡(收於通志堂經解內) 宋劉敞撰
     5. 春秋劉氏撰(仝右) 宋劉敞撰
     6. 春秋經筌(仝右) 宋趙鵬飛撰
     7. 春秋臣傳(仝右) 宋王當撰
     8. 東萊博議 宋呂祖謙撰
     9. 春秋纂言(四庫全書第一五九冊) 元吳澄撰
     10. 春秋左氏傳補注(收於通志堂經解內) 元趙汸撰
     11. 續春秋左氏傳博議 明王夫之撰
     12. 左傳事緯 清馬驌撰
     13. 春秋大事表 清顧棟高撰
     14. 評點左傳句解 清韓菼撰
     15. 穀梁補注 清鍾文丞撰
     16. 左氏春秋考證(收於皇清經解內) 清劉逢祿撰
     17. 公羊義疏 清陳立撰
     18. 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 清劉文淇撰
     19. 讀左劄記(收於劉申叔先生遺書內) 民國劉師培撰
     20. 春秋左氏傳答問(仝右) 民國劉師培撰
     21. 春秋左傳讀 民國章太炎撰
     22. 春秋左傳讀敘錄(收於章氏叢書內) 民國章太炎撰
     23. 鎦子政左氏說(收於章氏叢書內) 民國章太炎撰
     24. 春秋左氏疑義答問(仝右) 民國章太炎撰
     25. 左傳通論 民國方孝岳撰
     26. 左傳分國集注 民國韓席籌撰
     27. 周秦諸子述左傳考 民國劉正浩撰
     28. 兩漢諸子述左傳考 民國劉正浩撰
     29. 左傳賦詩引詩考 民國楊相時撰
     30. 春秋左傳今註今譯 民國李宗侗註譯
     31. 左傳論文集
     32. 春秋左傳注 民國楊伯峻著
     33. 左傳譯文 民國沈玉成譯
     34. 春秋三傳比義 民國傅隸樸撰
     35. 左傳導讀(收於國學導讀叢編內) 民國劉正浩撰
     36. 左傳導讀 民國張高評撰
     37. 詩經評釋 民國朱守亮撰
     38. 左傳會箋 日本竹添光鴻撰
     39. 左傳引經考證(收於先秦經集考內) 日本小島祐馬撰
     40. 中國經學史 日本本田成之撰
     
     二、 史部
     1. 國語
     2. 史記會注考證 漢司馬遷撰
     日本 瀧川龜太郎撰
     3. 列女傳 漢劉向撰
     4. 漢書 漢班固撰
     5. 北史 唐李延壽撰
     6. 史通通釋 唐劉知幾撰 清浦起龍釋
     7. 繹史 清馬驌撰
     8. 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撰
     9. 中國歷史研究法 民國梁啟超撰
     10. 中國文化史 民國柳詒徵撰
     11. 中國史部目錄學 民國鄭鶴聲撰
     12. 兩漢思想史 民國徐復觀撰
     13. 歷史與思想 民國余英時撰
     14. 先秦文史資料考辨 民國屈萬里撰
     
     三、 子部
     1. 晏子春秋 周晏嬰撰
     2. 韓非子 韓韓非撰
     3. 朱子語類 宋朱熹撰
     
     四、 集部
     1.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 清嚴可均輯
     
     五、筆記
     1. 日知錄 清顧炎武撰
     
     六、工具書
     1. 四庫全書總目 清永瑢、紀勻等撰
     2. 春秋經傳引得
     3. 六十年來之國學 民國程發軔編
     
     ?
     七、論文
     1. 論左傳「君子曰」 楊向奎 文瀾學報二卷一號
     2. 春秋左氏傳君子曰徵辭 楊明照 文學年報三期
     3. 關於左傳,「君子曰」 張以仁 孔孟月刊第三卷第三期
     的一些問題
     4. 論左傳「君子曰」 鄭良樹 書目季刊第八卷第二期
     非後人所附益
     5. 再論左傳「君子曰」 鄭良樹 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
     非後人所附益 新八卷第二期
     6. 左傳賦詩引詩之研究 奚敏芳 師大碩士論文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