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政治溝通與自力救濟運動之研究 :以鹿港杜邦與後勁五輕事件為例
作者 韓榮華
貢獻者 彭芸
韓榮華
日期 1988
上傳時間 4-May-2016 17:25:22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1.朱志宏。公共政策概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8年。
     2.江炳倫。政治文化研究導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2年。
     3.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行政計劃設計論文集。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國70年。
     4.────────────。人民陳情案地位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國72年。
     5.Wilbur Schramm原著,余也魯譯。傳學概論。香港:海天書樓,民72年。
     6.Carole Patemam原著,呂文通、邱坤玄合譯。參與和民主理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7年。
     7.呂亞力。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68年。
     8.───。政治學。四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69年。
     9.───。政治學方法論。再版。台北:二民書局,民國69年。
     10.李金銓。大眾傳播理論。三版。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6年。
     11.───。傳播帝國主義。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6年。
     12.───。新聞的政治,政治的新聞。台北:圓神出版社,民國76年。
     13.李茂政。傳播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3年。
     14.李光平。政治共識政治穩定。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
     15.易君博。政治學論文集:理論與方法。三版。台北:台灣省教育會,民國69年。
     16. Robert A. Dahl原著,易君博譯。現代政治分析。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0年。
     17.林嘉誠。政治系統的工程師-伊士頓。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民國71年。
     18.林水波、張世賢合著。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1年。
     19.林水波。政策分析評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3年。
     20.邱聰智。公害法原理。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3年。
     21.祝基瀅。政治傳播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2年。
     22.徐佳士。大眾傳播理論。台北:記者公會,民國55年。
     23.James C. Charlesworth原著,徐精一、呂亞力譯述。當代政治分析。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0年。
     24.彭芸。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75年。
     25.張劍寒。政治革新與聽證制度。台北:教育部社教司,民國66年。
     26.張世賢。專業知識與公共問題的解決。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9年。
     27.───。政策分析的導師-林布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民國71年。
     28.Maurice Duverger原著,張保民譯註。政治之解析。台北:獅谷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0年。
     29.張曉春、簫新煌、徐正光合編。社會轉型。台北:敦理出版社,民75年。
     30.─────────────。自力救濟。台北:敦理出版社,民76年。
     31. Alan Angel原著,張明貴編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70年。
     32.陳鴻瑜。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70年。
     33. James C. Strous原著,陳世敏譯。傳播媒介、民意、公共政策分析。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4年。
     34.Walter A. Rosenbaun原著,陳鴻瑜譯。政治文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73年。
     35.James E. Anderson原著,湯絢章譯。公共政策制訂。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8年。
     36.黃紀等譯。政治學名著選。台北:洪流出版社,民國68年。
     37.Alan C. Isaak原著,黃紀、陳忠慶等合譯。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再版。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0年。
     38.彭錦鵬。政治安定的設計家-韓廷頓。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民國71年。
     39.彭懷恩。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72年。
     40.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四版。台北:東華書局,民國70年。
     41.楊日旭。民主政治與政治參與。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印行,民國70年。
     42.楊孝?。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7年。
     43.劉毓卿。公害法新理念及實例論集。自印。民國73年。
     44.鄭瑞城。組織傳播。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2年。
     45.魏鏞。為民服務的基本觀念與努力方向。再版。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國69年。
     
     (二)期刊:
     1.王洪鈞,「當前政府公共關係的基本問題」。東方雜誌,復刊第17卷2期,民國72年1月。
     2.王塗發,「平衡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爭論杜邦投資案」。中國論壇,第26期,民國75年7月。
     3.天下雜誌編輯部,「溝通慢了一步」。天下雜誌,第65期民國75年10月。
     4.台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綜。合報告書。台北:牛頓出版社,民國75年9月。
     5.呂亞力,「我國民主公民的培育」。政治學報,第9期,民國70年12月。
     6.林水波,「大眾傳播媒介與政治社會化:傳播模式的角色分析」(下)。思與言,第15卷6期,民國67年3月。
     7.───,「政策問題之認定-台灣家庭計劃的個案分析」。思與言,第16卷4期,民國67年11月。
     8.───,「政策執行之理論探討」。思與言,第18卷6期,民國70年3月。
     9.───,「當代政府應具備的能力及其提升之道」。中國論壇,第16卷9期,民國72年8月。
     10.柯三吉,「開發中國家的政策執行理論:我國非法遊覽車的個案分析」。政治學報,第11期,民國72年12月。
     11.袁頌西,「大衛伊士敦之系統論」。思與言,第6卷6期,民國58年3月。
     12.───,「民主憲政與政治溝通」。憲政思潮,第20期,民國61年。
     13.陳凱聲,「自力救濟-法律邊緣的徘徊」。生活雜誌,第32期,民國76年2月。
     14.陳德禹,「政治整合之階段及其途徑」。憲政思潮,第47期,民國68年9月。
     15.陳朝平,「台灣地區政治參與型態的改變試探:省公路局租用違規營運遊覽車的個案分析」。思與言,第19卷1期,民國70年5月。
     16.張明貴,「評介溝通理論大師杜意契教授代表作-「政府的神經」。憲政思潮,第63期,民國61年。
     17.張劍寒。「政治溝通之管道」。憲政思潮,第20期,民國61年。
     18.───。「聽證制度與直接民權」。中央月刊,第10卷10期,民國67年8月。
     19.張孝杰。「自力救濟的法與情」。雙十園,第145期,民國76年12月。
     20.符芝瑛。「杜邦事件再議」。中國論壇,第259期,民國75年7月。
     21.彭懷真。「公權力的危機與轉換」。時報雜誌,第166期,民國72年2月。
     22.───。「公權力的危機與轉移」。時報雜誌,第166期,民國72年2月。
     23.曹俊漢。「政策分析與政府決策功能的強化:理論途徑與美國經驗的研究」。美國研究,第10卷1、2期,民國69年6月。
     24.───。「公共政策的發展及其面臨的問題」。中國論壇,第13卷8期,民國71年1月。
     25.───。「公共政策之評估及其在決策過程上的限制:運作模式與美國經驗之研究」。美國研究,第13卷1期,民國72年3月。
     26.雷飛龍,「阿爾蒙的比較政治之功能研究法」。思與言,第7卷3期,民國58年9月。
     27.詹火生,「杜邦事件的社會意義」。中央月刊,第20卷4期,民國76年4月。
     28.編輯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力救濟與社會安寧」。中央月刊,第20卷4期,民國76年4月。
     29.鄭興弟,「行政院暨所屬各主管機關建立諮詢制度之研究」。研考月刊,第6卷6期,民國71年6月。
     30.廖運源,「政策評估中民眾因素的探討」。研考月刊,第7卷12期,民國72年12月。
     31.鐘起岱,「策定政策計劃的方法」。研考月刊,第8卷2期,民國73年2月。
     32.魏鏞,「民意形成與選舉行為:關於研究方向與理論模式的幾點意見」。政治學報,第6期,民國66年12月。
     33.───,「發展資訊體係強化決策功能-我國行政資訊體系之建立與展望」。資訊與電腦,第3卷7期,民國72年l月。
     34.潘家慶,「台灣地區的閱聽人與媒介內容」。新聞學研究,第31期,民國72年5月。
     35.新聞學研究叢書第1-40集。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印行。
     36.鄉情月刊。彰化公害防治協會出版,民國75年8月至76年4月。
     
     (三)論文、報告:
     1.江金山。「公共利益團體影響公共政策之研究──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個案分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6月。
     2.李璧如。「政治資訊系統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7月。
     3.李政安。「褔德坑垃圾掩埋場計劃個案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6月。
     4.李彩薇。「開發中國家政策執行爭論之研究──二重疏洪道個案探討」。中興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7月。
     5.李麗霞。「政策過程中民眾參與之角色──以杜邦事件之個案分折」。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6月。
     6.林怡岑。「縣政府與民眾間意見溝通之研究-嘉議縣政府對農民溝通之個案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6月。
     7.陳靜芝。「利益團體的源起與維持──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的個案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1月。
     8.高淑惠。「大眾傳播媒介對政策問題立之影響-報紙對消費者保護問題個案分析」。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6月。
     9.黃天牧。「公共政策與民意──二重疏洪道工程政治溝通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6月。
     10.黃德福。「暴力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6月。
     11.徐聯慶。「政策穩定性之探討-政策溝通觀點之研究」。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8月。
     12.張子俊。「政策問題認定之研究」。中興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6月。
     13.郭東耀。人民陳情案之分析研究。台灣省政府研究考會專案研究報告系列第15輯。民國68年5月。
     14.郭秋永。「政治參與的社會動員:理論建構上的探討」。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刊(56)。民國71年6月。
     15.童玲。「台灣地區的政治與民意-台灣地區民權政治的探討」。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6月。
     16.曾秀媛,「我國陳情政策執行力之研究」。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1月。
     17.詹瑞益,「公共政策之順從理論」。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策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6月。
     18.詹中原,「政策規劃理論-運作過程之探討」。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6月。
     19.湛智原,「嘉義縣大林鎮平交道改建立體交叉工程之個案分析──政策執行層面之探討」。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6月。
     20.熊傳慧,「報紙報導環境問題內容分析:1960-1982。」民國74年1月。
     21.輔大、成大學生關心後勁問題工作團製,「後勁反五輕調查報告書」。民國77年3月。
     
     (四)原始資料
     1.李棟樑等16500人。陳情書。民國75年3月。
     2.立法院76會期至80會期有關之文書記錄。民國74年12月至76年12月。
     3.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報。彰化地區75年中央民意代奉選舉。民國76年。
     4.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報。彰化縣鹿港第十屆鎮長選舉。民國76年3月。
     5.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報。台灣省議會第八屆議員選舉。民國75年。
     6.杜邦公司有關二氧化鈦廠之簡介資料。
     7.後勁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陳情書。民國76年10月20日。
     8.後勁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抗議書。民國76年8月31日。
     9.後勁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抗議書。民國76年9月30日。
     10.後勁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陳情書。民國76年9月30日。
     11.後勁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給高雄鄉親的一封信。民國76年。
     12.後勁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抗議書。民國76年10月29日。
     13.高雄煉油總廠與後勁居民溝通會議記錄。民國76年8月13日。
     14.高雄煉油總廠敦親睦鄰計劃內容。民國76年。
     15.關永實。我們對五輕事件的立場與做法。民國76年。
     16.高雄煉油總廠敦親睦鄰宣傳資料。民國76年。
     17.高雄煉油總廠歷年補償情況表。民國76年。
     18.美國布魯克(brooks)公司對五輕設廠之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摘要。民國77年3月。
     
     (五)報紙:
     1.王鈺。「兩王鬥法謎樣過程(上)(下)」。經濟日報。民國74年8月19日。
     2.呂亞力。「群眾活動與自力救濟」。自立晚報。民國75年8月25日。
     3.林山田。「自立救濟-一個廣被之濫用的法律名辭」。民眾日報。民國76年9月17日。
     4.林昇平。「對後勁居民友五轄的省思」。台灣時報。民國76年10月8日。
     5.林嘉誠。「自力救濟與社會運動之異同」。民眾日報。民國76年5月24日。
     6.李國雄。「不要讓自力救濟氾濫成災」。台灣日報。民國76年5月6日。
     7.吳大猷。「環境保護問題-無知與仁政」。中國時報。民國76年6月9日。
     8.吳中立。「鹿港、杜邦、環保和時差」。經濟日報。民國75年7月10日。
     9.柯三吉。「自力救濟與民眾參與」。中國時報。民國76年9月8日。
     10.馬凱、吳惠林。「解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結」。中國時報。民國76年4月10、12日。
     11.葉松林。「正本清源,消弭自力救濟!」。自立晚報。民國76年7月18日。
     12.陳真。「自力救濟是錯誤導向的名詞」。青年日報。民國76年4月16日。
     13.黃榮村。「消弭環保自力救濟的當務之急」。聯合報。民國76年9月8日。
     14.───。「公民參與及環境談判的興起」。聯合報。民國76年11月14日。
     15.張石角。「論環保意識之走向與定位」。中國時報。民國76年4月5日。
     16.張茂桂。「從後勁反五輕談公營事業的社會角色」。自立晚報。民國76年11月5日。
     17.張國財。「公權力、公信力、自力救濟」。自立晚報。民國76年5月26日。
     18.張曉春。「公權運作與自力救濟」。自立晚報。民國76年7月22日。
     19.───。「以事實化解設廠糾紛」。自立晚報。民國76年7月17日。
     20.漆敬堯。「五輕-重公營輕事業的教訓」。民眾日報。民國76年10月6日。
     21.雷敏宏,「由杜邦設廠看政府環保政策的公信力」。中央日報。民國75年8月20日。
     22.簡又新、林俊義對談錄,「台灣環境保護政策的再出發」。自力晚報。民國76年9月5日。
     23.謝正一,「環境影響評估運作的幾個原則」。中國時報。民國76年11月9日。
     24.蕭新煌,「鹿港模式的第二章」。中國時報。民國75年6月29日。
     25.───,「亂中有序的反污染自力救濟」。自立晚報。民國76年10月19日。
     26.───,「從冒泡到沸騰-五年來地方性環境行動的省思」。中國時報。民國76年9月8日。
     
     (六)訪問:
     1.王福入。彰化縣鹿港鎮長,鹿港鎮。民國77年2月14日。
     2.李棟樑。彰化縣縣議員,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民國77年2月14日。
     3.粘錫麟。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鹿港鎮。民國77年2月15日。
     4.施文炳。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鹿港鎮。民國77年2月15日。
     5.張亞卿。博強國際公司總經理,台北市。民國76年4月21日。
     6.黃天生。後勁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高雄市。民國77年1月26日。
     7.黃清坡。高雄煉油總廠秘書室,高雄市。民國77年1月27日。
     8.劉永鈴。後勁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高雄市。民國77年1月25日。
     9.關永實。中國石油公司總經理,台北市。民國77年2月4日。
     
     二、英文部份:
     (一)書籍:
     l.Almond, Gabriel A., and Verba Sidney., The Civic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台北:虹橋書店,民國60年。
     2.Almond, Gabriel A., and Powell, G. Bingham Jr. Comparative Politics: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台北:橋書書店,民國66年。
     3.───────────────────, Comparative Politics: System, Process, and Policy. 2nd ed.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8.
     4.Anderson, Kenneth E. Introduction to Comnmni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Menlo Parks, California: 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72.
     5.Chaffee, Steven H., e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ssues and Strategies for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 1975.
     6.Conway, M. Margaret and Feigert, Frank B. Political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2nd ed. Boston, Mass.: Allyn and Bacon Inc., 1979.
     7.Deutsch, W. Karl. The Nerves of Government: Mode`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台北:虹橋書店,民國60年。
     8.Davison, W. Phillips; Boylan, James; and Yu, Frederick T.C. Mass Media: Systems & Effects. 2nd ed. N.T.: PraegeL Publishers, Inc.,1977.
     9.Defleur, Melvin L. and Sandra Ball-Rokeach.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Longman, Inc., 4th ed, 1982.
     10.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台北:虹橋書店,民國60年。
     11.────────. 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Chicago: The Univ. of Chicago Press, 1965.
     12.────────. The Political System. 台北:虹橋書店,民國60年。
     13.Eulau, Heinz. Technology and Civility: The Skill Revolution in Politics,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77.
     14.Fagen, R.R. Politics and Communic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1969.
     15.Graber, Doris A.,ed. Media Power in Politics,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84.
     16.Hennessy, Bernard. Public Opinion, 4th ed. Brooks/cole Pubishing Company, 1981.
     17.Hungtington, Samuel P., and Nelson, Joan M. No Easy Choic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 Press, 1976.
     18.Katz, Elihu and Lazarsfeld Paul F., Personal Influence, The Free Press, 1955.
     19.Klapper, Joseph.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IL., Free Press, 1960.
     20.Kraus, Sidney and David, Dennis.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an Political Behavior, The Penn. State University, 1976.
     21.Larson, Charles U. Persuasion: Reception and Responsibility, 3nd ed.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3.
     22.Lasswell, Harold D., and Kaplan Abraham. Power and Society.台北:虹橋書店,民國60年。
     23.LiDdblom, Charles E.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80.
     24.Langton, Kenneth P.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xford Univ. Press, 1969.
     25.Lazarsfeld, Paul F.; Berelson, Bernard; and Gaudet, Hazel. The People`s Choice. 3rd ed. Columbia Univ. Press, 1968.
     26.Mequail, Devvi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Sage Publication, Inc., 1983.
     27.Meadow, Robert G., Politics As Communication,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 1980.
     28.Nimmo, Da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in America. Santa Monica , California :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1978.
     29.Nimmo , Dan D. and Sanders , Keith R.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81.
     30.Paletz , David L. and Entman , Robert M., Media, Power, Politics, The Free Press, 1981.
     31.Pye, Lucian w.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Universipy Press, 1963.
     32.Ranney, Austin. Govern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台北:馬陵出版社,民國68年。
     33.Rice, Ronald E. and Paisley, William J. eds. Public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Sage Publications Inc.,1981.
     34.Schramm, Wilbur. and Roberts, Donald F. eds.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and ed., 1972.
     35.Trent, Judith s. and Frieadenberg, Robert V., Political Campaign Communication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Praeger Publishers, 1983.
     36.Wright, Charles R. 3rd ed., Mass Communication: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Random House, Inc., 1986.
     
     (二)期刊:
     1.Graber, Doris A. "Linking Mass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 Studies: A Meta-Research Perspective,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1982.
     2.Glynn, Carroll J., and Mcleod Jack M. "Public Opinion du Jour : An Examination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8.
     3.Noelle-Neumann, Elizabeth. "Public Opinion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 A Re-evalua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3, 1979, pp. 153-154.
     4.Noelle-Neurnann, Elizabeth. "The Sprial of Silence : A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pring 1974, pp. 43-51.
     5.O`Gorman, Hebert J. "Pluralistic lgnorance and White Estimates of White Support for Racial Segrega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9, 1975, pp. 313-330.
     6.O`Gorman, Herbert J., and Gary, Stephen L. "Pluralistic lgnorance-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0, 1976, pp. 449-45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94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彭芸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韓榮華zh_TW
dc.creator (作者) 韓榮華zh_TW
dc.date (日期) 198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May-2016 17:25:22 (UTC+8)-
dc.date.available 4-May-2016 17:25:2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May-2016 17:25:2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594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104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4
     第三節 題目界說………7
     第四節 政治溝通管道之探討………11
     第二章 政治溝通之理論基礎………26
     第一節 傳播與民意………26
     第二節 民意與政策………30
     第三節 人際溝通與意見領袖………35
     第四節 沉默循環與多數無知………39
     第五節 小結………44
     第三章 自力救濟運動個案之探討………51
     第一節 鹿港杜邦事件………51
     第二節 後勁五輕事件………71
     第三節 小結………86
     第四章 政治溝通對鹿港及後勁個案之解釋………94
     第一節 大眾傳播與民意方面………94
     第二節 民意與政策方面………106
     第三節 人際溝通與意見領袖方面………112
     第四節 沉默循環與多數無知方面………119
     第五節 小結………121
     第五章 結論:檢討、評估與建議………129
     第一節 政府政策與溝通結構之檢討………129
     第二節 政治溝通理論架構之評估………136
     第三節 強化政治溝通功能………139
     參考書目………147
     
     圖表說明
     圖2-1 議題設定途徑………28
     圖2-2-1 示威及暴力管道類型………33
     圖2-2-2 個人管道類型………33
     圖2-2-3 菁英份子管道類型………33
     圖2-2-4 政黨與媒介管道類型………33
     圖2-2-5 綜合管道類型………34
     圖2-3 沉默的循環變數關係表解………42
     圖4-1 社會傳播流通路線圖………99
     圖4-2 鹿港與杜邦傳播流通路線圖………100
     圖4-3 後勁與中油傳播流通路線圖………100
     表4-1 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發起人簡介………116
     表4-2 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委員名單………117
     圖4-4 群眾與意見領袖互動關係圖………118
     圖5-1 溝通理論與政策制定的關係模式………134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944en_US
dc.title (題名) 政治溝通與自力救濟運動之研究 :以鹿港杜邦與後勁五輕事件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1.朱志宏。公共政策概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8年。
     2.江炳倫。政治文化研究導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2年。
     3.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行政計劃設計論文集。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國70年。
     4.────────────。人民陳情案地位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國72年。
     5.Wilbur Schramm原著,余也魯譯。傳學概論。香港:海天書樓,民72年。
     6.Carole Patemam原著,呂文通、邱坤玄合譯。參與和民主理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7年。
     7.呂亞力。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68年。
     8.───。政治學。四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69年。
     9.───。政治學方法論。再版。台北:二民書局,民國69年。
     10.李金銓。大眾傳播理論。三版。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6年。
     11.───。傳播帝國主義。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6年。
     12.───。新聞的政治,政治的新聞。台北:圓神出版社,民國76年。
     13.李茂政。傳播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3年。
     14.李光平。政治共識政治穩定。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
     15.易君博。政治學論文集:理論與方法。三版。台北:台灣省教育會,民國69年。
     16. Robert A. Dahl原著,易君博譯。現代政治分析。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0年。
     17.林嘉誠。政治系統的工程師-伊士頓。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民國71年。
     18.林水波、張世賢合著。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1年。
     19.林水波。政策分析評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3年。
     20.邱聰智。公害法原理。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3年。
     21.祝基瀅。政治傳播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2年。
     22.徐佳士。大眾傳播理論。台北:記者公會,民國55年。
     23.James C. Charlesworth原著,徐精一、呂亞力譯述。當代政治分析。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0年。
     24.彭芸。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75年。
     25.張劍寒。政治革新與聽證制度。台北:教育部社教司,民國66年。
     26.張世賢。專業知識與公共問題的解決。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9年。
     27.───。政策分析的導師-林布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民國71年。
     28.Maurice Duverger原著,張保民譯註。政治之解析。台北:獅谷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0年。
     29.張曉春、簫新煌、徐正光合編。社會轉型。台北:敦理出版社,民75年。
     30.─────────────。自力救濟。台北:敦理出版社,民76年。
     31. Alan Angel原著,張明貴編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70年。
     32.陳鴻瑜。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70年。
     33. James C. Strous原著,陳世敏譯。傳播媒介、民意、公共政策分析。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4年。
     34.Walter A. Rosenbaun原著,陳鴻瑜譯。政治文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73年。
     35.James E. Anderson原著,湯絢章譯。公共政策制訂。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8年。
     36.黃紀等譯。政治學名著選。台北:洪流出版社,民國68年。
     37.Alan C. Isaak原著,黃紀、陳忠慶等合譯。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再版。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0年。
     38.彭錦鵬。政治安定的設計家-韓廷頓。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民國71年。
     39.彭懷恩。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72年。
     40.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四版。台北:東華書局,民國70年。
     41.楊日旭。民主政治與政治參與。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印行,民國70年。
     42.楊孝?。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7年。
     43.劉毓卿。公害法新理念及實例論集。自印。民國73年。
     44.鄭瑞城。組織傳播。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2年。
     45.魏鏞。為民服務的基本觀念與努力方向。再版。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國69年。
     
     (二)期刊:
     1.王洪鈞,「當前政府公共關係的基本問題」。東方雜誌,復刊第17卷2期,民國72年1月。
     2.王塗發,「平衡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爭論杜邦投資案」。中國論壇,第26期,民國75年7月。
     3.天下雜誌編輯部,「溝通慢了一步」。天下雜誌,第65期民國75年10月。
     4.台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綜。合報告書。台北:牛頓出版社,民國75年9月。
     5.呂亞力,「我國民主公民的培育」。政治學報,第9期,民國70年12月。
     6.林水波,「大眾傳播媒介與政治社會化:傳播模式的角色分析」(下)。思與言,第15卷6期,民國67年3月。
     7.───,「政策問題之認定-台灣家庭計劃的個案分析」。思與言,第16卷4期,民國67年11月。
     8.───,「政策執行之理論探討」。思與言,第18卷6期,民國70年3月。
     9.───,「當代政府應具備的能力及其提升之道」。中國論壇,第16卷9期,民國72年8月。
     10.柯三吉,「開發中國家的政策執行理論:我國非法遊覽車的個案分析」。政治學報,第11期,民國72年12月。
     11.袁頌西,「大衛伊士敦之系統論」。思與言,第6卷6期,民國58年3月。
     12.───,「民主憲政與政治溝通」。憲政思潮,第20期,民國61年。
     13.陳凱聲,「自力救濟-法律邊緣的徘徊」。生活雜誌,第32期,民國76年2月。
     14.陳德禹,「政治整合之階段及其途徑」。憲政思潮,第47期,民國68年9月。
     15.陳朝平,「台灣地區政治參與型態的改變試探:省公路局租用違規營運遊覽車的個案分析」。思與言,第19卷1期,民國70年5月。
     16.張明貴,「評介溝通理論大師杜意契教授代表作-「政府的神經」。憲政思潮,第63期,民國61年。
     17.張劍寒。「政治溝通之管道」。憲政思潮,第20期,民國61年。
     18.───。「聽證制度與直接民權」。中央月刊,第10卷10期,民國67年8月。
     19.張孝杰。「自力救濟的法與情」。雙十園,第145期,民國76年12月。
     20.符芝瑛。「杜邦事件再議」。中國論壇,第259期,民國75年7月。
     21.彭懷真。「公權力的危機與轉換」。時報雜誌,第166期,民國72年2月。
     22.───。「公權力的危機與轉移」。時報雜誌,第166期,民國72年2月。
     23.曹俊漢。「政策分析與政府決策功能的強化:理論途徑與美國經驗的研究」。美國研究,第10卷1、2期,民國69年6月。
     24.───。「公共政策的發展及其面臨的問題」。中國論壇,第13卷8期,民國71年1月。
     25.───。「公共政策之評估及其在決策過程上的限制:運作模式與美國經驗之研究」。美國研究,第13卷1期,民國72年3月。
     26.雷飛龍,「阿爾蒙的比較政治之功能研究法」。思與言,第7卷3期,民國58年9月。
     27.詹火生,「杜邦事件的社會意義」。中央月刊,第20卷4期,民國76年4月。
     28.編輯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力救濟與社會安寧」。中央月刊,第20卷4期,民國76年4月。
     29.鄭興弟,「行政院暨所屬各主管機關建立諮詢制度之研究」。研考月刊,第6卷6期,民國71年6月。
     30.廖運源,「政策評估中民眾因素的探討」。研考月刊,第7卷12期,民國72年12月。
     31.鐘起岱,「策定政策計劃的方法」。研考月刊,第8卷2期,民國73年2月。
     32.魏鏞,「民意形成與選舉行為:關於研究方向與理論模式的幾點意見」。政治學報,第6期,民國66年12月。
     33.───,「發展資訊體係強化決策功能-我國行政資訊體系之建立與展望」。資訊與電腦,第3卷7期,民國72年l月。
     34.潘家慶,「台灣地區的閱聽人與媒介內容」。新聞學研究,第31期,民國72年5月。
     35.新聞學研究叢書第1-40集。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印行。
     36.鄉情月刊。彰化公害防治協會出版,民國75年8月至76年4月。
     
     (三)論文、報告:
     1.江金山。「公共利益團體影響公共政策之研究──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個案分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6月。
     2.李璧如。「政治資訊系統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7月。
     3.李政安。「褔德坑垃圾掩埋場計劃個案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6月。
     4.李彩薇。「開發中國家政策執行爭論之研究──二重疏洪道個案探討」。中興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7月。
     5.李麗霞。「政策過程中民眾參與之角色──以杜邦事件之個案分折」。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6月。
     6.林怡岑。「縣政府與民眾間意見溝通之研究-嘉議縣政府對農民溝通之個案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6月。
     7.陳靜芝。「利益團體的源起與維持──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的個案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1月。
     8.高淑惠。「大眾傳播媒介對政策問題立之影響-報紙對消費者保護問題個案分析」。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6月。
     9.黃天牧。「公共政策與民意──二重疏洪道工程政治溝通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6月。
     10.黃德福。「暴力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6月。
     11.徐聯慶。「政策穩定性之探討-政策溝通觀點之研究」。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8月。
     12.張子俊。「政策問題認定之研究」。中興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6月。
     13.郭東耀。人民陳情案之分析研究。台灣省政府研究考會專案研究報告系列第15輯。民國68年5月。
     14.郭秋永。「政治參與的社會動員:理論建構上的探討」。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刊(56)。民國71年6月。
     15.童玲。「台灣地區的政治與民意-台灣地區民權政治的探討」。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6月。
     16.曾秀媛,「我國陳情政策執行力之研究」。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1月。
     17.詹瑞益,「公共政策之順從理論」。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策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6月。
     18.詹中原,「政策規劃理論-運作過程之探討」。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6月。
     19.湛智原,「嘉義縣大林鎮平交道改建立體交叉工程之個案分析──政策執行層面之探討」。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6月。
     20.熊傳慧,「報紙報導環境問題內容分析:1960-1982。」民國74年1月。
     21.輔大、成大學生關心後勁問題工作團製,「後勁反五輕調查報告書」。民國77年3月。
     
     (四)原始資料
     1.李棟樑等16500人。陳情書。民國75年3月。
     2.立法院76會期至80會期有關之文書記錄。民國74年12月至76年12月。
     3.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報。彰化地區75年中央民意代奉選舉。民國76年。
     4.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報。彰化縣鹿港第十屆鎮長選舉。民國76年3月。
     5.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報。台灣省議會第八屆議員選舉。民國75年。
     6.杜邦公司有關二氧化鈦廠之簡介資料。
     7.後勁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陳情書。民國76年10月20日。
     8.後勁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抗議書。民國76年8月31日。
     9.後勁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抗議書。民國76年9月30日。
     10.後勁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陳情書。民國76年9月30日。
     11.後勁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給高雄鄉親的一封信。民國76年。
     12.後勁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抗議書。民國76年10月29日。
     13.高雄煉油總廠與後勁居民溝通會議記錄。民國76年8月13日。
     14.高雄煉油總廠敦親睦鄰計劃內容。民國76年。
     15.關永實。我們對五輕事件的立場與做法。民國76年。
     16.高雄煉油總廠敦親睦鄰宣傳資料。民國76年。
     17.高雄煉油總廠歷年補償情況表。民國76年。
     18.美國布魯克(brooks)公司對五輕設廠之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摘要。民國77年3月。
     
     (五)報紙:
     1.王鈺。「兩王鬥法謎樣過程(上)(下)」。經濟日報。民國74年8月19日。
     2.呂亞力。「群眾活動與自力救濟」。自立晚報。民國75年8月25日。
     3.林山田。「自立救濟-一個廣被之濫用的法律名辭」。民眾日報。民國76年9月17日。
     4.林昇平。「對後勁居民友五轄的省思」。台灣時報。民國76年10月8日。
     5.林嘉誠。「自力救濟與社會運動之異同」。民眾日報。民國76年5月24日。
     6.李國雄。「不要讓自力救濟氾濫成災」。台灣日報。民國76年5月6日。
     7.吳大猷。「環境保護問題-無知與仁政」。中國時報。民國76年6月9日。
     8.吳中立。「鹿港、杜邦、環保和時差」。經濟日報。民國75年7月10日。
     9.柯三吉。「自力救濟與民眾參與」。中國時報。民國76年9月8日。
     10.馬凱、吳惠林。「解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結」。中國時報。民國76年4月10、12日。
     11.葉松林。「正本清源,消弭自力救濟!」。自立晚報。民國76年7月18日。
     12.陳真。「自力救濟是錯誤導向的名詞」。青年日報。民國76年4月16日。
     13.黃榮村。「消弭環保自力救濟的當務之急」。聯合報。民國76年9月8日。
     14.───。「公民參與及環境談判的興起」。聯合報。民國76年11月14日。
     15.張石角。「論環保意識之走向與定位」。中國時報。民國76年4月5日。
     16.張茂桂。「從後勁反五輕談公營事業的社會角色」。自立晚報。民國76年11月5日。
     17.張國財。「公權力、公信力、自力救濟」。自立晚報。民國76年5月26日。
     18.張曉春。「公權運作與自力救濟」。自立晚報。民國76年7月22日。
     19.───。「以事實化解設廠糾紛」。自立晚報。民國76年7月17日。
     20.漆敬堯。「五輕-重公營輕事業的教訓」。民眾日報。民國76年10月6日。
     21.雷敏宏,「由杜邦設廠看政府環保政策的公信力」。中央日報。民國75年8月20日。
     22.簡又新、林俊義對談錄,「台灣環境保護政策的再出發」。自力晚報。民國76年9月5日。
     23.謝正一,「環境影響評估運作的幾個原則」。中國時報。民國76年11月9日。
     24.蕭新煌,「鹿港模式的第二章」。中國時報。民國75年6月29日。
     25.───,「亂中有序的反污染自力救濟」。自立晚報。民國76年10月19日。
     26.───,「從冒泡到沸騰-五年來地方性環境行動的省思」。中國時報。民國76年9月8日。
     
     (六)訪問:
     1.王福入。彰化縣鹿港鎮長,鹿港鎮。民國77年2月14日。
     2.李棟樑。彰化縣縣議員,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民國77年2月14日。
     3.粘錫麟。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鹿港鎮。民國77年2月15日。
     4.施文炳。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鹿港鎮。民國77年2月15日。
     5.張亞卿。博強國際公司總經理,台北市。民國76年4月21日。
     6.黃天生。後勁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高雄市。民國77年1月26日。
     7.黃清坡。高雄煉油總廠秘書室,高雄市。民國77年1月27日。
     8.劉永鈴。後勁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高雄市。民國77年1月25日。
     9.關永實。中國石油公司總經理,台北市。民國77年2月4日。
     
     二、英文部份:
     (一)書籍:
     l.Almond, Gabriel A., and Verba Sidney., The Civic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台北:虹橋書店,民國60年。
     2.Almond, Gabriel A., and Powell, G. Bingham Jr. Comparative Politics: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台北:橋書書店,民國66年。
     3.───────────────────, Comparative Politics: System, Process, and Policy. 2nd ed.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8.
     4.Anderson, Kenneth E. Introduction to Comnmni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Menlo Parks, California: 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72.
     5.Chaffee, Steven H., e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ssues and Strategies for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 1975.
     6.Conway, M. Margaret and Feigert, Frank B. Political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2nd ed. Boston, Mass.: Allyn and Bacon Inc., 1979.
     7.Deutsch, W. Karl. The Nerves of Government: Mode`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台北:虹橋書店,民國60年。
     8.Davison, W. Phillips; Boylan, James; and Yu, Frederick T.C. Mass Media: Systems & Effects. 2nd ed. N.T.: PraegeL Publishers, Inc.,1977.
     9.Defleur, Melvin L. and Sandra Ball-Rokeach.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Longman, Inc., 4th ed, 1982.
     10.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台北:虹橋書店,民國60年。
     11.────────. 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Chicago: The Univ. of Chicago Press, 1965.
     12.────────. The Political System. 台北:虹橋書店,民國60年。
     13.Eulau, Heinz. Technology and Civility: The Skill Revolution in Politics,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77.
     14.Fagen, R.R. Politics and Communic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1969.
     15.Graber, Doris A.,ed. Media Power in Politics,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84.
     16.Hennessy, Bernard. Public Opinion, 4th ed. Brooks/cole Pubishing Company, 1981.
     17.Hungtington, Samuel P., and Nelson, Joan M. No Easy Choic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 Press, 1976.
     18.Katz, Elihu and Lazarsfeld Paul F., Personal Influence, The Free Press, 1955.
     19.Klapper, Joseph.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IL., Free Press, 1960.
     20.Kraus, Sidney and David, Dennis.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an Political Behavior, The Penn. State University, 1976.
     21.Larson, Charles U. Persuasion: Reception and Responsibility, 3nd ed.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3.
     22.Lasswell, Harold D., and Kaplan Abraham. Power and Society.台北:虹橋書店,民國60年。
     23.LiDdblom, Charles E.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80.
     24.Langton, Kenneth P.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xford Univ. Press, 1969.
     25.Lazarsfeld, Paul F.; Berelson, Bernard; and Gaudet, Hazel. The People`s Choice. 3rd ed. Columbia Univ. Press, 1968.
     26.Mequail, Devvi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Sage Publication, Inc., 1983.
     27.Meadow, Robert G., Politics As Communication,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 1980.
     28.Nimmo, Da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in America. Santa Monica , California :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1978.
     29.Nimmo , Dan D. and Sanders , Keith R.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81.
     30.Paletz , David L. and Entman , Robert M., Media, Power, Politics, The Free Press, 1981.
     31.Pye, Lucian w.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Universipy Press, 1963.
     32.Ranney, Austin. Govern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台北:馬陵出版社,民國68年。
     33.Rice, Ronald E. and Paisley, William J. eds. Public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Sage Publications Inc.,1981.
     34.Schramm, Wilbur. and Roberts, Donald F. eds.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and ed., 1972.
     35.Trent, Judith s. and Frieadenberg, Robert V., Political Campaign Communication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Praeger Publishers, 1983.
     36.Wright, Charles R. 3rd ed., Mass Communication: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Random House, Inc., 1986.
     
     (二)期刊:
     1.Graber, Doris A. "Linking Mass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 Studies: A Meta-Research Perspective,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1982.
     2.Glynn, Carroll J., and Mcleod Jack M. "Public Opinion du Jour : An Examination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8.
     3.Noelle-Neumann, Elizabeth. "Public Opinion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 A Re-evalua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3, 1979, pp. 153-154.
     4.Noelle-Neurnann, Elizabeth. "The Sprial of Silence : A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pring 1974, pp. 43-51.
     5.O`Gorman, Hebert J. "Pluralistic lgnorance and White Estimates of White Support for Racial Segrega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9, 1975, pp. 313-330.
     6.O`Gorman, Herbert J., and Gary, Stephen L. "Pluralistic lgnorance-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0, 1976, pp. 449-458.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