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第四屆大法官會議之研究
作者 陳俊榮
貢獻者 荊知仁
陳俊榮
日期 1987
上傳時間 4-May-2016 17:25:57 (UTC+8)
參考文獻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分
     甲:一般著作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統計年鑑(臺北:行政院主計處,民國七十五年九月)。
     中華民國統計提要(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續編(一)(臺北:司法院秘書處,民國七十三年六月七日)。
     司法院史實紀要(第二冊)(臺北:司法院史實紀要編輯委員會,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
     朱武獻,公法專題研究(一)(臺北:輔仁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民國七十五年一月)。
     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公務員國家賠償法講習師資班、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司法實務研究會國家賠償法組研習資料彙編(臺北:法務部,民國七十年)。
     行憲監察院實錄第一編(一)(臺北:監察院秘書處,民國七十二年六月)。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九月)。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共四冊(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一年)。
     林紀東,大法官會議憲法解釋析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臺北:作者自印,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
     林錫堯,論人民聲請解釋憲法之制度(臺南:世一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七月)。
     法治斌,憲法專論(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民國七十四年五月)。
     施啟揚,西德聯邦憲法法院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年十月)。
     洪國鎮,釋憲制度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
     荊知仁,憲政論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十月)。
     翁岳生,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民國七十一年八月)。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憲法論文集(一)(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民國五十年九月)。
     陶百川,監察制度新發展(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五十九年十月)。
     鄒文海,鄒文海先生科學文集(臺北:鄒文海先生六十華誕受業學生慶祝會,民國五十六年二月)。
     廖與人,中華民國現行司法制度(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一月)。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臺北:作者自印,民國六十七年三月)。
     謝瀛洲,中華民國憲法論(?北:司法院秘書處,民國六十五年十月)。
     韓忠謨,法學結論(臺北:作者自印,民國五十一年七月)。
     薩孟武,中國憲法新論(臺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三年九月)。
     
     乙:期刊
     王昌華,「大法官會議的幾個實際適用問題」,國民大會憲政研討會年刊(臺北:憲政思潮雜誌社,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頁70。
     王昌華,「大法官會議法應如何合理修正的商榷」,法令月刊,第三五卷,第八期,民國七十三年一月,頁6。
     王澤鑑,「大法官會議解釋意見公開制度之改進」,法令月刊,第二八卷,第十一期,民國六十六年十一月,頁8。
     史尚寬,「如何解釋憲法」,法學叢刊,第十七期,民國四十九年一月,頁11。
     朱敬元,「論憲法解釋權(三)」,憲政論壇,第二六卷,第十二期,民國七十年五月,頁24。
     吳庚,「大法官會議與基本權利保障」,中國論壇,第二O八期,民國七十三年五月,頁30。
     社論,「大法官的人選及任務」,法律評論,第十八卷,第五期,民國四十一年五月一日,頁1。
     李登俊,「大法官會議之職權問題」,法律評論,第二四卷,第十期,民國四十七年十月,頁5。
     汪荷民,「張劍寒為何辭大法官」,香港新聞天地,第一五O一期,民國六十五年十一月,頁9。
     林錫堯,「基本權主體與釋憲聲請人」,法學叢刊,第一六一期,民國七十三年十月,頁75~78。
     林紀東,「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法之檢討」,政治評論,第一卷,第八期,民國四十七年十二月,頁18。
     林紀東,「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法適用上的一個問題」,法令月刊,第十卷第二期,民國四十八年二月,頁5。
     法治斌,「論憲法解釋中之不同意見」,政大法學評論,第二一期,民國六十九年二月,頁2。
     法治斌,「大法官之選任及其背景之比較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二二期,民國六十九年十月,頁124。
     胡經明,「大法官釋憲制度的先決問題」,憲政評論,第十三卷,第六期,民國七十一年六月,頁21。
     胡經明,「幾個值得重視的大法官問題」,憲政評論,第十六卷,第九期,民國七十四年九月,頁18。
     姚瑞光,「大法官會議有關問題之研究」,憲政時代,第三卷,第三期,民國六十七年一月,頁53。
     姚瑞光,「加強釋憲功能修改大法官會議法」,憲政時代,第四卷,第二期,民國六十七年十月,頁25。
     姚瑞光,「不應增設人民得聲請統一解釋之規定」,臺大法學論叢,第十一卷,第二期,只國七十一年六月,頁41~50。
     姚瑞光,「統一解釋之研究」,憲政時代,第八卷,第一期,民國七十一年七月,頁21。
     施啟揚,「我國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自西德聯邦憲法法院的幾點比較」,政大法學評論,第四期,民國六十年六月,頁127。
     施啟揚,「談改進大法官會議功能」,憲政時代,第六卷,第一期,民國六十九年七月,頁63~64。
     涂懷瑩,「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法釋論」,法學叢刊,第十三期,民國四十八年一月,頁53。
     涂懷瑩,「大法官釋憲制度若干問題的商榷」,憲政時代,第七卷,第一期,民國七十年七月,頁60。
     涂懷瑩,「大法官釋憲制度的演變與檢討」,東方雜誌,復刊第十五卷,第六期,民國七十年十二月,頁33。
     翁岳生,「論大法官會議之功能」,輔仁法學,第四期,民國七十四年一月,頁17。
     荊知仁,「我國憲法解釋制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五期,民國五十一年,頁236。
     耿雲卿,「如何提高大法官會議功能芻議」,法令月刊,第三卷,第四期,民國六十八年四月,頁8。
     張笙,「現行大法官會議解釋權之探討」,政治評論,第一一卷,第一期,民國五十二年九月,頁24。
     張劍寒,「現代憲法解釋之新認識」,憲政思潮,第八期,民國五十八年十月,頁143。
     陳世榮,「談確定終局判決『適用法規顯有錯誤』」,法令月刊,第三六卷,第十一期,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頁11。
     陳俊榮,「論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之不同意見書」,憲政時代,第十一卷,第一期,民國七十四年七月,頁1~17。
     陳俊榮,「強化功能﹒因應憲政潮流──對第五屆大法官會議的期望」,中國論壇,第二四0期,民國七十四年九月,頁38。
     陳俊榮,「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背景及其選任過程之研究」,憲政時代,第十二卷,第一期,民國七十五年七月,頁25~27。
     郭鑫生,「一封給大法官的公開信──兼論人民聲請解釋憲法的要件」,文星雜誌,第十六卷,第二期,民國五十四年六月,頁18。
     黃尊秋,「加強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功能芻見」,憲政時代,第六卷,第一期,民國六十九年七月,頁65~66。
     黃正銘,「大法官會議及其工作」,法令月刊,第十七卷,第九期,民國五十五年九月,頁4。
     楊與齡,「我國解釋法令制度之沿革與成就」,憲政時代,第五卷,第二期,民國六十八年十月,頁19。
     楊與齡,「各國大法官任用資格之比較研究」,憲政時代,第五卷,第三期,民國六十九年一月,頁81。
     葉祖灝,「強化我國釋憲制度之研究」,革命思想月刊,第四十八卷,第六期,民國六十九年六月,頁8。
     董世芳,「我國釋憲制度的研究」,憲政時代,第二卷,第四期,民國六十六年四月,頁54。
     詹世元,「確定終局裁判適用法令無效時救濟問題」,法律評論,第二十九卷,第五期,民國五十二年五月,頁7。
     管歐,「司法院解釋權行使的幾個問題」,法律評論,第四十一卷,第八期,民國六十四年八月,頁3。
     管歐,「釋憲制度與民主憲政」,憲政思潮,第四十三期,民國六十七年九月,頁107~108。
     鄭玉波,「論人民聲請解釋憲法」,憲政時代,第四卷,第三期,民國六十八年一月,頁36。
     鄭玉波,「論大法官解釋權之範圍」,憲政時代,第十卷,第三期,民國七十四年一月,頁5。
     鄭玉波,「論法令之統一解釋」,政大法學評論,第三十三期,民國七十五年六月,頁2。
     蘇永欽,「我國人民釋憲聲請權的性質與修正芻議」,法學叢刊,第二七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一年九月,頁81、89。
     
     丙:論文
     姚師舜,「美國司法釋憲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年)。
     徐定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司法審查權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符樹強,「違憲立法審查制度之研究」(臺北: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葉亞靜,「中國與西德違憲寶查程序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八年)。
     劉義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憲法制度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六年)。
     蔣嘉一,「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與政策合法化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丁:報紙
     江陵,「歷屆大法官任職表現之回顧與展望」,自立晚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十一日,第二版。
     李永得,「大法官人選獨缺憲法學者」,自立晚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五日,第二版。
     周天瑞,「第四屆大法官提名的經緯」,中國時報,民國六十五年九月五日,第二版。
     法治斌,「第五屆大法官選任後的感想與期望」,聯合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十三日,第二版。
     法治斌,「最高法院五推事不受懲戒案平議(上)」,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四年十月八日,第二版。
     林啟昌,「大法官提名的多重考慮」,自立晚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五日,第二版。
     林進坤,「修正大法官會議法意義非凡──臺大教授胡佛等分抒其觀感與希望」,自立晚報,民國七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第二版。
     林嘉誠,「大法官會議法應以釋憲為主」,臺灣時報,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十三日,第二版。
     林嘉誠,「大法官的人選與功能」,民眾日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十一日,第二版。
     荊知仁,「大法官會議法修正草案平議」,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第二版。
     荊知仁,「為大法官會議法修正案催生(下)」,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三年五月九日,第二版。
     荊知仁,「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一九九號解釋平議」,自立晚報,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九日,第二版。
     唐建國,「大法官任重道遠不宜濫竽充數」,自立晚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十一日,第二版。
     馬起華,「強化大法官會議功能」,中央日報,民國六十六年六月七日,第二版。
     黃國豐,「對強化大法官會議功能的看法」,臺灣時報,民國七十一年六月十九日,第二版。
     陳祖華,「第四屆大法官提名拉開序幕」,聯合報,民國六十五年五月三日,第二版。
     陳國祥,「憲法解釋制度與民主憲政的成長──強化大法官會議的功能」,聯合報,民國七十二年四月八日,第二版。
     張叔明,潘富堅,「大法官提名的特色及強化功能的期望」,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五日,第二版。
     楊與齡,「加強大法官解釋功能之研究」,中央日報,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第二版。
     劉本炎,「本屆大法官提名的特色」,中央日報,民國六十五年九月九日,第二版。
     廖與人,「人民應有聲請解釋法律與命令之權」,臺灣時報,民國七十四年八月三十一日,第二版。
     顏文閂,「批評監察院的人仍做了大法官」,聯合報,民國六十五年九月十七日,第二版。
     「大法官會議法定人數問題」,大華晚報,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二版社論。
     「司法院改革更上層樓──評大法官會議法修正草案」,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三年一月二日,二版社論。
     「為『社會秩序維護法』催生」,聯合報,民國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二版社論。
     「進一步發揮大法官會議的功能」,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一年六月十二日,二版社論。
     「評大法官會議法修正草案」,臺灣時報,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二版社論。
     「評析大法官提名人選」,臺灣時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五日,二版社論。
     中央日報,民國六十一年七月十五日,一版。
     中央日報,民國六十五年九月九日,二版。
     中央日報,民國六十五年九月十七日,一版。
     中國時報,民國六十五年九月九日,二版。
     中國時報,民國六十五年九月十四日,二版。
     中國時報,民國六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二版。
     中國時報,民國六十五年十月三日,二版。
     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一年六月十一日,二版。
     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四年六月十一日,二版。
     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七日,二版。
     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十三日,二版。
     臺灣時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五日,二版社論。
     臺灣時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十三日,一版。
     自立晚報,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十三日,四版。
     新生報,民國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二版。
     聯合報,民國六十八年九月三十日,三版。
     聯合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八日,二版。
     聯合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十日,二版。
     聯合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十三日,二版。
     
     戊:政府出版品
     總統府公報,第二一五七號,民國五十九年四月十四日,頁5。
     總統府公報,第三0九七號,民國六十五年九月二十日,頁10
     立法院公報,第二一會期第一三期,民國四十七年六月十日,頁24。
     司法院公報,第二0卷第一二期至第二七卷第一二期。
     監察院公報,第二三一期,民國四十七年十月十六日,頁1474。
     監察院公報,第四九八期,民國五十三年十月十五日,頁467。
     監察院公報,第六三一期,民國五十六年九月十九日,頁6768。
     監察院公報,第八二六期,民國六十年九月二十六日,頁9975。
     監察院公報,第八七一期,民國六十一年九月五日,頁10696。
     監察院公報,第一0六八期,民國六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頁13477。
     監察院公報,第一三四三期,民國七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頁551。
     
     二、英文部分
     甲:一般著作
     Abraham, Henry J., Justices and Presiden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Abraham, Henry J., The Judiciary: The Supreme Court in 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1983).
     Altfeld, Michael F., David W. Rohde & Harold J. Spaeth, "When the Court Can`t Decide, Who`s to Blame?" (Paper deliver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Midwest Political Press, 1928).
     Bartee, Alice Fleetwood, Cases Lost Causes Won: The Supreme Court and The Judicial Pres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4).
     Baum, Lawrence , The Supreme Court (Washington: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1981).
     Becker, Theodore L . & Malcolm M. Feeley (eds.), The Impact of Supreme Court Decisions, 2nd ed.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Cummings, Milton C, Jr. & David Wise, Democracy Under Pressure (Orlando, Florida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1985).
     Hughes, Charles Evans,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 C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28 ) .
     Isaak, Alam,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Illinois: The Dorsey Press , 1975 ) .
     Kommers , Donald P., Judicial Politics in West Germany: A Study of the Federal Contitutional Court (Beverly Hille,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s , Inc., 1976 ) .
     Rohde , David W. & Harold J. Spaeth, Supreme Court Decision Making (San Francisco :W.H. Freedom & Co.,1976) .
     Shmidhauser, John R., The Supreme Court : Its Politics, Personalities, and Procedures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1) .
     Spaeth, Harold J., Supreme Court Policy Making Explanation and Prediction (San Francisco: W. H. Freedom & Company, 1979).
     Wolf - phillips, Leslie ,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s (London: Macmillan, 1972).
     
     乙:期刊
     Brenner, Soul, "Fluidity on the Supreme Court : 1956-1967 "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2 (March 1968) .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Nov. 28, 1954 .
     U. S. Supreme Court, Statistical Sheet, No. 29, July 5, 198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17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荊知仁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俊榮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俊榮zh_TW
dc.date (日期) 198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May-2016 17:25:57 (UTC+8)-
dc.date.available 4-May-2016 17:25:5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May-2016 17:25:5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617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106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2
     壹、研究方法………3
     貳、研究架構………4
     第三節 解釋制度的建制與演變………7
     壹、行憲前解釋權之歸屬………7
     貳、現行解釋制度之建制與演變………8
     第二章 大法官之產生程序暨其背景條件………17
     第一節 大法官的產生程序………18
     壹、法制上的設計........18
     貳、一般的運用狀況………21
     ?、第四屆大法官的產生………30
     第二節 大法官的背景………38
     壹、法定的資格………38
     貳、第四屆大法官之背景………43
     第三章 輸入之一───解釋之聲請要件………65
     第一節 憲法解釋之聲請要件………66
     壹、聲請之實質要件………68
     貳、聲請之程序要件………88
     ?、聲請之形式要件………90
     第二節 統一解釋之聲請要件………91
     壹、聲請之實質要件………92
     貳、聲請之程序要件………96
     委、聲請之形式要件………96
     第四章 輸入之二──聲請案之分析………99
     第一節 聲請人之分析………100
     壹、第一至三屆大法官會議之聲請人………100
     貳、第四屆大法官會議之聲請人………103
     第二節 聲請原因及不受理案之分析………113
     壹、第一至三屆大法官會議聲請案之聲請原因………113
     貳、第四屆大法官會議聲案之聲請原因………115
     第五章 轉化──解釋之程序暨運作………137
     第一節 解釋之法定程序………137
     壹、美德兩國之審理程序………138
     貳、大法官會議之解釋程序………147
     ?、現行法定程序之檢視………155
     第二節 解釋之實際運作………167
     壹、解釋權行使的真實面………168
     貳、影響大法官行使解釋權的因素………174
     第六章 輸出──解釋案之分析………184
     第一節 解釋之分類………184
     壹、以聲請原因為分類標準之分類………184
     貳、以解釋內容為分類標準之分類………188
     第二節 解釋之特色、方法與原則………200
     壹、解釋之特色………200
     貳、解釋之方法與原則………200
     第三節 不同意見書………214
     壹、不同意見書之性質………215
     貳、不同意見書之實務表現………218
     ?、不同意見書之問題………222
     第七章 影響與反饋──解釋之效力、功能暨外界之迴應………227
     第一節 解釋之效力………227
     壹、解釋之有效性………228
     貳、解釋之實效性………243
     第二節 解釋之功能………249
     第三節 外界之迴應………254
     壹、其他機關之迴應………255
     貳、人民之迴應………262
     ?、社會輿論之迴應………264
     第八章 結論………269
     第一節 本研究之發現………………269
     第二節 本研究之限制暨建議……………….276
     壹、本研究之限制………276
     貳、本研究之建議………278
     引用文獻………283
     一、中文部分………283
     二、英文部分………293
     附錄:第四屆大法官會議解釋案之解釋文………295
     
     圖表目錄
     圖一之一 本文系統論的研究架構………6
     表二之一 提名小組所提第四屆大法官人選之名單………33
     表二之二 監察院全院委員會審查第四屆大法官人選之審查意見表………35
     表二之三 第四屆大法官被提名人之得票數………36
     表二之四 大法官選任過程中具有影響力的參與者………38
     表二之五 歷屆大法官年齡分佈表………44
     表二之六 歷屆大法官籍貫分配表………47
     表二之七 歷屆大法官教育程度一覽表………51
     表二之八 歷屆大法官被任命時所適用之條款………56
     表二之九 大法官經歷分類表………59
     表二之十 第四屆一四位大法官之主要著作一覽表………61
     表四之一 第一至三屆大法官會議收受聲請解釋案聲請人及案件統計表………100
     表四之二 第四屆大法官會議收受聲請案件統計表………104
     表四之三 第一至三屆大法官會議已公布解釋案之聲請人統計表………107
     表四之四 第一至四屆大法官會議已公布解釋案之層轉機關暨原聲請機關………108
     表四之五 第四屆大法官會議已公布解釋案之聲請人統計表………111
     表四之六 第一至三屆大法官會議人民聲請之不受理案聲請原因分類、統計表………114
     表四之七 第四屆大法官會議人民聲請案之不受理案聲請原因分類統計表………117
     表四之八 第一至三屆大法官會議已解釋各案機關聲請原因之分類統計表………125
     表四之九 第四屆大法官會議已解釋各案機關聲請原因之分類統計表………129
     表四之十 第四屆大法官會議已解釋各案人民聲請原因之分類統計表………133
     圖五之一 大法官會議解釋之法定程序………156
     圖五之二 大法官會議法所定之解釋程序………159
     表六之一 第四屆大法官會議各年度之解釋案………184
     表六之二 以聲請原因為分類標準之第四屆大法官解釋案件………185
     表六之三 第四屆大法官會議所為解釋案中人民聲請書所援引之憲法條款………187
     表六之四 第四屆大法官會議統一解釋之解釋文暨解釋理由書中涉及法條………188
     表六之五 第四屆大法官會議憲法解釋內容分類表………190
     表六之六 第四屆大法官會議解釋結果之特色………201
     表六之七 第四屆大法官會議「不清楚之解釋」之用語分類表………205
     表六之八 不同意見書性質之分類表………217
     表六之九 發表不同意見之第四屆大法官………219
     表六之十 反對意見中對受理程序提出質疑之解釋字號………220
     表六之十一 附有發表不同意見書之憲法解釋………221
     表七之一 第一至三屆大法官會議各年度人民聲請釋憲案件之統計表………263
     表七之二 第四屆大法官會議各年度人民聲請釋憲案件之統計表………263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179en_US
dc.title (題名) 第四屆大法官會議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分
     甲:一般著作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統計年鑑(臺北:行政院主計處,民國七十五年九月)。
     中華民國統計提要(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續編(一)(臺北:司法院秘書處,民國七十三年六月七日)。
     司法院史實紀要(第二冊)(臺北:司法院史實紀要編輯委員會,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
     朱武獻,公法專題研究(一)(臺北:輔仁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民國七十五年一月)。
     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公務員國家賠償法講習師資班、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司法實務研究會國家賠償法組研習資料彙編(臺北:法務部,民國七十年)。
     行憲監察院實錄第一編(一)(臺北:監察院秘書處,民國七十二年六月)。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九月)。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共四冊(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一年)。
     林紀東,大法官會議憲法解釋析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臺北:作者自印,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
     林錫堯,論人民聲請解釋憲法之制度(臺南:世一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七月)。
     法治斌,憲法專論(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民國七十四年五月)。
     施啟揚,西德聯邦憲法法院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年十月)。
     洪國鎮,釋憲制度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
     荊知仁,憲政論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十月)。
     翁岳生,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民國七十一年八月)。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憲法論文集(一)(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民國五十年九月)。
     陶百川,監察制度新發展(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五十九年十月)。
     鄒文海,鄒文海先生科學文集(臺北:鄒文海先生六十華誕受業學生慶祝會,民國五十六年二月)。
     廖與人,中華民國現行司法制度(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一月)。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臺北:作者自印,民國六十七年三月)。
     謝瀛洲,中華民國憲法論(?北:司法院秘書處,民國六十五年十月)。
     韓忠謨,法學結論(臺北:作者自印,民國五十一年七月)。
     薩孟武,中國憲法新論(臺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三年九月)。
     
     乙:期刊
     王昌華,「大法官會議的幾個實際適用問題」,國民大會憲政研討會年刊(臺北:憲政思潮雜誌社,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頁70。
     王昌華,「大法官會議法應如何合理修正的商榷」,法令月刊,第三五卷,第八期,民國七十三年一月,頁6。
     王澤鑑,「大法官會議解釋意見公開制度之改進」,法令月刊,第二八卷,第十一期,民國六十六年十一月,頁8。
     史尚寬,「如何解釋憲法」,法學叢刊,第十七期,民國四十九年一月,頁11。
     朱敬元,「論憲法解釋權(三)」,憲政論壇,第二六卷,第十二期,民國七十年五月,頁24。
     吳庚,「大法官會議與基本權利保障」,中國論壇,第二O八期,民國七十三年五月,頁30。
     社論,「大法官的人選及任務」,法律評論,第十八卷,第五期,民國四十一年五月一日,頁1。
     李登俊,「大法官會議之職權問題」,法律評論,第二四卷,第十期,民國四十七年十月,頁5。
     汪荷民,「張劍寒為何辭大法官」,香港新聞天地,第一五O一期,民國六十五年十一月,頁9。
     林錫堯,「基本權主體與釋憲聲請人」,法學叢刊,第一六一期,民國七十三年十月,頁75~78。
     林紀東,「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法之檢討」,政治評論,第一卷,第八期,民國四十七年十二月,頁18。
     林紀東,「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法適用上的一個問題」,法令月刊,第十卷第二期,民國四十八年二月,頁5。
     法治斌,「論憲法解釋中之不同意見」,政大法學評論,第二一期,民國六十九年二月,頁2。
     法治斌,「大法官之選任及其背景之比較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二二期,民國六十九年十月,頁124。
     胡經明,「大法官釋憲制度的先決問題」,憲政評論,第十三卷,第六期,民國七十一年六月,頁21。
     胡經明,「幾個值得重視的大法官問題」,憲政評論,第十六卷,第九期,民國七十四年九月,頁18。
     姚瑞光,「大法官會議有關問題之研究」,憲政時代,第三卷,第三期,民國六十七年一月,頁53。
     姚瑞光,「加強釋憲功能修改大法官會議法」,憲政時代,第四卷,第二期,民國六十七年十月,頁25。
     姚瑞光,「不應增設人民得聲請統一解釋之規定」,臺大法學論叢,第十一卷,第二期,只國七十一年六月,頁41~50。
     姚瑞光,「統一解釋之研究」,憲政時代,第八卷,第一期,民國七十一年七月,頁21。
     施啟揚,「我國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自西德聯邦憲法法院的幾點比較」,政大法學評論,第四期,民國六十年六月,頁127。
     施啟揚,「談改進大法官會議功能」,憲政時代,第六卷,第一期,民國六十九年七月,頁63~64。
     涂懷瑩,「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法釋論」,法學叢刊,第十三期,民國四十八年一月,頁53。
     涂懷瑩,「大法官釋憲制度若干問題的商榷」,憲政時代,第七卷,第一期,民國七十年七月,頁60。
     涂懷瑩,「大法官釋憲制度的演變與檢討」,東方雜誌,復刊第十五卷,第六期,民國七十年十二月,頁33。
     翁岳生,「論大法官會議之功能」,輔仁法學,第四期,民國七十四年一月,頁17。
     荊知仁,「我國憲法解釋制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五期,民國五十一年,頁236。
     耿雲卿,「如何提高大法官會議功能芻議」,法令月刊,第三卷,第四期,民國六十八年四月,頁8。
     張笙,「現行大法官會議解釋權之探討」,政治評論,第一一卷,第一期,民國五十二年九月,頁24。
     張劍寒,「現代憲法解釋之新認識」,憲政思潮,第八期,民國五十八年十月,頁143。
     陳世榮,「談確定終局判決『適用法規顯有錯誤』」,法令月刊,第三六卷,第十一期,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頁11。
     陳俊榮,「論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之不同意見書」,憲政時代,第十一卷,第一期,民國七十四年七月,頁1~17。
     陳俊榮,「強化功能﹒因應憲政潮流──對第五屆大法官會議的期望」,中國論壇,第二四0期,民國七十四年九月,頁38。
     陳俊榮,「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背景及其選任過程之研究」,憲政時代,第十二卷,第一期,民國七十五年七月,頁25~27。
     郭鑫生,「一封給大法官的公開信──兼論人民聲請解釋憲法的要件」,文星雜誌,第十六卷,第二期,民國五十四年六月,頁18。
     黃尊秋,「加強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功能芻見」,憲政時代,第六卷,第一期,民國六十九年七月,頁65~66。
     黃正銘,「大法官會議及其工作」,法令月刊,第十七卷,第九期,民國五十五年九月,頁4。
     楊與齡,「我國解釋法令制度之沿革與成就」,憲政時代,第五卷,第二期,民國六十八年十月,頁19。
     楊與齡,「各國大法官任用資格之比較研究」,憲政時代,第五卷,第三期,民國六十九年一月,頁81。
     葉祖灝,「強化我國釋憲制度之研究」,革命思想月刊,第四十八卷,第六期,民國六十九年六月,頁8。
     董世芳,「我國釋憲制度的研究」,憲政時代,第二卷,第四期,民國六十六年四月,頁54。
     詹世元,「確定終局裁判適用法令無效時救濟問題」,法律評論,第二十九卷,第五期,民國五十二年五月,頁7。
     管歐,「司法院解釋權行使的幾個問題」,法律評論,第四十一卷,第八期,民國六十四年八月,頁3。
     管歐,「釋憲制度與民主憲政」,憲政思潮,第四十三期,民國六十七年九月,頁107~108。
     鄭玉波,「論人民聲請解釋憲法」,憲政時代,第四卷,第三期,民國六十八年一月,頁36。
     鄭玉波,「論大法官解釋權之範圍」,憲政時代,第十卷,第三期,民國七十四年一月,頁5。
     鄭玉波,「論法令之統一解釋」,政大法學評論,第三十三期,民國七十五年六月,頁2。
     蘇永欽,「我國人民釋憲聲請權的性質與修正芻議」,法學叢刊,第二七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一年九月,頁81、89。
     
     丙:論文
     姚師舜,「美國司法釋憲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年)。
     徐定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司法審查權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符樹強,「違憲立法審查制度之研究」(臺北: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葉亞靜,「中國與西德違憲寶查程序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八年)。
     劉義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憲法制度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六年)。
     蔣嘉一,「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與政策合法化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丁:報紙
     江陵,「歷屆大法官任職表現之回顧與展望」,自立晚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十一日,第二版。
     李永得,「大法官人選獨缺憲法學者」,自立晚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五日,第二版。
     周天瑞,「第四屆大法官提名的經緯」,中國時報,民國六十五年九月五日,第二版。
     法治斌,「第五屆大法官選任後的感想與期望」,聯合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十三日,第二版。
     法治斌,「最高法院五推事不受懲戒案平議(上)」,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四年十月八日,第二版。
     林啟昌,「大法官提名的多重考慮」,自立晚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五日,第二版。
     林進坤,「修正大法官會議法意義非凡──臺大教授胡佛等分抒其觀感與希望」,自立晚報,民國七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第二版。
     林嘉誠,「大法官會議法應以釋憲為主」,臺灣時報,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十三日,第二版。
     林嘉誠,「大法官的人選與功能」,民眾日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十一日,第二版。
     荊知仁,「大法官會議法修正草案平議」,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第二版。
     荊知仁,「為大法官會議法修正案催生(下)」,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三年五月九日,第二版。
     荊知仁,「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一九九號解釋平議」,自立晚報,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九日,第二版。
     唐建國,「大法官任重道遠不宜濫竽充數」,自立晚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十一日,第二版。
     馬起華,「強化大法官會議功能」,中央日報,民國六十六年六月七日,第二版。
     黃國豐,「對強化大法官會議功能的看法」,臺灣時報,民國七十一年六月十九日,第二版。
     陳祖華,「第四屆大法官提名拉開序幕」,聯合報,民國六十五年五月三日,第二版。
     陳國祥,「憲法解釋制度與民主憲政的成長──強化大法官會議的功能」,聯合報,民國七十二年四月八日,第二版。
     張叔明,潘富堅,「大法官提名的特色及強化功能的期望」,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五日,第二版。
     楊與齡,「加強大法官解釋功能之研究」,中央日報,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第二版。
     劉本炎,「本屆大法官提名的特色」,中央日報,民國六十五年九月九日,第二版。
     廖與人,「人民應有聲請解釋法律與命令之權」,臺灣時報,民國七十四年八月三十一日,第二版。
     顏文閂,「批評監察院的人仍做了大法官」,聯合報,民國六十五年九月十七日,第二版。
     「大法官會議法定人數問題」,大華晚報,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二版社論。
     「司法院改革更上層樓──評大法官會議法修正草案」,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三年一月二日,二版社論。
     「為『社會秩序維護法』催生」,聯合報,民國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二版社論。
     「進一步發揮大法官會議的功能」,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一年六月十二日,二版社論。
     「評大法官會議法修正草案」,臺灣時報,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二版社論。
     「評析大法官提名人選」,臺灣時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五日,二版社論。
     中央日報,民國六十一年七月十五日,一版。
     中央日報,民國六十五年九月九日,二版。
     中央日報,民國六十五年九月十七日,一版。
     中國時報,民國六十五年九月九日,二版。
     中國時報,民國六十五年九月十四日,二版。
     中國時報,民國六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二版。
     中國時報,民國六十五年十月三日,二版。
     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一年六月十一日,二版。
     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四年六月十一日,二版。
     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七日,二版。
     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十三日,二版。
     臺灣時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五日,二版社論。
     臺灣時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十三日,一版。
     自立晚報,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十三日,四版。
     新生報,民國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二版。
     聯合報,民國六十八年九月三十日,三版。
     聯合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八日,二版。
     聯合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十日,二版。
     聯合報,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十三日,二版。
     
     戊:政府出版品
     總統府公報,第二一五七號,民國五十九年四月十四日,頁5。
     總統府公報,第三0九七號,民國六十五年九月二十日,頁10
     立法院公報,第二一會期第一三期,民國四十七年六月十日,頁24。
     司法院公報,第二0卷第一二期至第二七卷第一二期。
     監察院公報,第二三一期,民國四十七年十月十六日,頁1474。
     監察院公報,第四九八期,民國五十三年十月十五日,頁467。
     監察院公報,第六三一期,民國五十六年九月十九日,頁6768。
     監察院公報,第八二六期,民國六十年九月二十六日,頁9975。
     監察院公報,第八七一期,民國六十一年九月五日,頁10696。
     監察院公報,第一0六八期,民國六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頁13477。
     監察院公報,第一三四三期,民國七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頁551。
     
     二、英文部分
     甲:一般著作
     Abraham, Henry J., Justices and Presiden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Abraham, Henry J., The Judiciary: The Supreme Court in 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1983).
     Altfeld, Michael F., David W. Rohde & Harold J. Spaeth, "When the Court Can`t Decide, Who`s to Blame?" (Paper deliver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Midwest Political Press, 1928).
     Bartee, Alice Fleetwood, Cases Lost Causes Won: The Supreme Court and The Judicial Pres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4).
     Baum, Lawrence , The Supreme Court (Washington: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1981).
     Becker, Theodore L . & Malcolm M. Feeley (eds.), The Impact of Supreme Court Decisions, 2nd ed.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Cummings, Milton C, Jr. & David Wise, Democracy Under Pressure (Orlando, Florida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1985).
     Hughes, Charles Evans,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 C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28 ) .
     Isaak, Alam,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Illinois: The Dorsey Press , 1975 ) .
     Kommers , Donald P., Judicial Politics in West Germany: A Study of the Federal Contitutional Court (Beverly Hille,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s , Inc., 1976 ) .
     Rohde , David W. & Harold J. Spaeth, Supreme Court Decision Making (San Francisco :W.H. Freedom & Co.,1976) .
     Shmidhauser, John R., The Supreme Court : Its Politics, Personalities, and Procedures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1) .
     Spaeth, Harold J., Supreme Court Policy Making Explanation and Prediction (San Francisco: W. H. Freedom & Company, 1979).
     Wolf - phillips, Leslie ,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s (London: Macmillan, 1972).
     
     乙:期刊
     Brenner, Soul, "Fluidity on the Supreme Court : 1956-1967 "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2 (March 1968) .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Nov. 28, 1954 .
     U. S. Supreme Court, Statistical Sheet, No. 29, July 5, 1984.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