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由鄉土小說看臺灣發展過程中的依附現象
作者 蔡文婷
貢獻者 潘家慶
蔡文婷
日期 1988
上傳時間 5-May-2016 13:37:19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中文著作〕
     水秉和,民75,「保釣的歷史回顧」,當代,第二期,頁62-72。
     王作榮,民67,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王克敬,民76,「經濟潮流淹沒傳統.農業政策面臨衝擊」,台北,自立晚報特刊,10月25日。
     王幼玲,民76,「誰來顧我?-工黨與執政黨勞工政策比較」,文星,第一一四期,頁93-97。
     王拓,民66,「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民69,頁100-119。
     民76,「鄉土文學論戰之回顧」,中華雜誌,總二八七期,頁42-43。
     王津平,民66,「從歸國學人的公害談幾篇作品」,仙人掌雜誌,第一卷第二號,頁107-121。
     王詩琅,民53,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張良澤編,高雄,德馨室出版社,民68。
     王璇,民66,「歸國學人的公害」,仙人掌雜誌,第一卷第一號,頁105-113。
     王曉波,民73,「走出殖民地意識的陰影」,王曉波編,台灣的殖民地傷痕,台北,帕米爾書店,民74,頁1-6。
     民75,走出台灣歷史的陰影,台北,帕米爾書店。
     王韻,民76,「訪克來恩談台灣經濟的再成長」,台北,中國時報第二版,5月19日。
     尹章義,民75,台灣近代史論,台北,自立晚報社。
     民76,「台灣的認同危機及其發展史」,台北,自立晚報副刊,4月23-25日。
     朱雲漢,民76,「超越依賴理論-東亞發展經濟的反省」,文星,第一一四期,頁109-114。
     江迅、木魚,民76,「『台灣學派』何去何從?─一個初步的考察」,南方雜誌,第九期,頁120-124。
     江漢,民66,「鄉土呢?還是迷舊?」,仙人掌雜誌,第一卷第二號,頁123-130。
     竹軒,民69,「漫談寫實主義」,台北,青年戰士報副刊,12月1日。
     李永熾,民75,「韋伯與文化依賴理論」,當代,創刊號,頁68-70。
     李金銓,民72,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民72a,國際傳播的挑戰與展望,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李拙(王拓),民66,「廿世紀台灣文學發展的方向」,尉天驄主編,前揭書,頁120-129。
     余光中,民63,余光中等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小說第一輯,台北,巨人出版社,序言。
     呂昱,民71,「人性尊嚴與經濟效率的抉擇-試論陳映真的『雲』」,台灣文藝,第七十八期,頁301-313。
     呂亞力,民73,「台灣地區政治發展的經驗與展望」,中國論壇編委會主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4,頁141-172。
     宋冬陽,民73,「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部分)」,詹宏志著,兩種文學心靈,台北,皇冠出版社,民75,頁61-71。
     吳迎春,民74,「企業聯手到台灣」,天下雜誌,第五十四期,頁12-20。
     吳密察,民76,「『大東亞共榮圈』意識型圖的由來」,台北,中國時報副刊,7月4日。
     吳濁流,民52,吳濁流作品集一卷?,台北,遠行出版社,民66。
     何欣,民68,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出版社。
     民72,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杭之,民76,一葦集-現代化發展的反省斷片,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民76a,「我們不但有錢,而且有文化」,台北,中國時報副刊,7月22日。
     民76b,「從一件勞資糾紛看非正式部門」,台北,自立晚報副刊,12月18日。
     孟樊,民76,「文化移植與典範承替」,中國論壇,第二九一期,頁8。
     民76a,「檢視當前文學創作與批評理論」,中國論壇,第二九二期,頁54-57。
     官鴻志,民77,「農業政策逼使農民反叛?」,台北,自立晚報第三版,1月4-5日。
     林宏隆,民76,「『台灣勞工運動趨勢』系列報導?」,台北,自立晚報第二版,7月18日。
     林祁,民76,「存不存在『翻轉邊陲與核心的命題』的命題」,台北,自立晚報副刊,12月8日。
     林南,民76,「台灣是邊緣社會嗎?」,遠見雜誌,第十二期,頁131-133。
     林鐘雄,民73,「開放經濟下的經濟問題」,中國論壇編委會主編,前揭書,頁211-233。
     柯志明,民75,「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與社會主義-伊曼紐.華勒斯坦訪問錄」,當代,第四期。
     韋政通,民76,「台灣三十年來的思想界」,台灣文藝,第一○六期,頁62-70。
     侯立朝,民66,「七○年代鄉土文學的新理解」,尉天驄主編,前揭書,頁431-446。
     民74,「當代流行的四個理論之發展和對抗」,侯立朝編,當代思潮導引,台北,帕米爾書店。
     殷惠敏,民75,「發展理論與典範危機」,當代,第五期,頁98-99。
     高天生,民69,「解剖刀與社會良心」,宋澤萊著,蓬萊誌異,台北,遠景出版社,頁327-343。
     民75,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出版社。
     民76,李喬、高天生編,一九八六年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出版社,序言。
     馬康莊,民75,「發展理論的重建:多重觀點的概念架構」,當代,第七期,頁86-91。
     民76,「現代化的罅隙:反公害運動、學生運動與勞工運動」,台北,自立晚報第三版,8月24日。
     民76a,「依賴理論最新發展趨勢-世界經濟與都市化」,中國論壇,第二八一期,頁54-58。
     尉天驄,民73,「三十年來台灣社會的轉變與文學的發展」,中國論壇編委會主編,前揭書,頁443-488。
     民74,理想的追尋,台北,新地出版社。
     張系國,民65,香蕉船,台北,洪範書店,後記。
     張良澤(編),民68,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王詩琅全集卷九),高雄,德馨室出版社。
     張炎憲,民76,「台灣社會中的日本印象」,台北,中國時報副刊,7月8日。
     連大祥,民69,「依賴理論的檢討與展望」,侯立朝編,前揭書,頁311-326。
     許介鱗,民76,「抗戰與戰後國際體系的重組」,台北,中國時報特刊,7月7日。
     郭明福,民74,琳瑯書滿目,台北,爾雅出版社。
     郭端耀,民72,國際關係「相互依存」學說之研究,台北,政大外研所碩士論文。
     黃武忠,民69,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黃春明,民68,我愛瑪莉,台北,遠景出版社,附錄。
     黃俊隆,民66,外資與台灣經濟發展之研究,台北,政大貿研所碩士論文。
     黃道琳,民75,「一個勞工之子.在人性的訴求法庭-評析『文化與社會』」,當代,第三期,頁142-146。
     黃新生,民74,「依賴理論介紹」,侯立朝編,前揭書,頁295-309。
     黃進興,民76,「迷思或事實?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台北,中國時報副刊,12月19日。
     陳少廷(編撰),民67,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世敏,民72,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
     陳長房,民76,「邊陸文學的省思-與核心世界作家對話」,台北,聯合報副刊,9月19-21日。
     陳映真,民73,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
     民73a,山路,台北,遠景出版社,附錄三。
     民76,「日本接觸-實相與虛相」,台北,中國時報副刊,1月2日。
     民76a,「四十年來台灣文藝思潮之演變」,中華雜誌,總二八七期,頁36-41。
     莊永明,民76,「領導農民運動的醫生」,台北,自立晚報副刊,10月8日。
     莫昭平(譯),民76,「當每個人都不再相信現實-拉丁美洲文學大放異彩」,台北,中國時報副刊,7月24-25日。
     彭瑞金,民69,泥土的香昧,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傅佩榮、黃光國,民76,「從文化『邊陲』邁向文化『中心』」,台北,中國時報第三版,9月27日。
     傅諤,民73,「也談依賴理論與台灣-現代學派與依賴理論派」,台北,中國時報副刊,6月28日。
     彭懷恩,民76,「四十年來曲折多變的台灣反對運動」,當代,第九期,頁29-36。
     楊逵,民74,「楊逵回憶錄」,壓不扁的玫瑰,台北,前衛出版社,頁217-239。
     楊國樞,民71,開放的多元社會,東大圖書公司。
     民76,「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中央日報第十版,4月21日。
     楊渡,民76,「『勞工政治力分析』系列專題?」,台北,自立晚報第二版,8月18日。
     葉石濤,民68,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
     民72,夢魘九十九,陌上塵著,台北,前衛出版社,序言。
     民74,「從憧憬、幻滅到彷徨-談陳若曦文學的三個階段」,陳幸蕙編,七十三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出版社。
     葉啟政,民70,「三十年來台灣地區中國文化發展的檢討」,朱岑樓主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5,頁103-177。
     葉榮鐘等,民71,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社。
     詹宏志,民71,(與黃春秀對談)「時代社會再現的正圖-談鍾肇政的『濁流三部曲』」,台灣文藝,第七十五期。
     民75,兩種文學心靈,台北,皇冠出版社。
     漁父,民73,「事未易察: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台北,中國時報副刊,6月1日。
     廖炳惠,民76,「新馬克斯主義與文學理論」,當代,第十九期,頁26-37。
     潘家慶,民72,傳播與國家發展,台北,政大新研所。
     蔣勳,民66,「台灣寫實文學中新起的道德力量」,王拓著,望君早歸,台北,遠景出版社,序言。
     劉春城,民74,愛土地的人(黃春明前傳),台北,錦德圖書公司總代理。
     劉梅君,民71,「傳播與國家發展」,新聞學研究,第廿九集,頁315-371。
     民72,開發中國家對國際資訊輸入所持的立場研究,台北,政大新研所碩士論文。
     劉紹銘,民62,「現代中國小說之時間與現實觀念」,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選集,葉維廉編,台北,聯經出版社,民68,頁309-312。
     民73,隨筆與雜文,台北,正中書局。
     蔡詩萍,民76,「翻轉『邊陲與核心的命題』」,台北,自立晚報副刊,11月20日。
     蔡鵬輝,民76,「血脈相連-台籍青年與抗戰」,台北,中央日報副刊,7月6日。
     賴建誠,民75,「對依賴理論的質疑-以台灣為反例」,當代,第六期,頁146-150。
     蕭新煌,民70,「台灣地區農業政策的檢討與展望-事實和解釋」,朱岑樓主編,前揭書,頁491-526。
     民76,「二二八事件的造因及其對台體社會文化的衝擊-社會學的剖析」,台北,自立晚報副刊,6月8-9日。
     龍應台,民74,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
     盧欽滄,民61,台灣經濟發展中外資之地位,台北,文化三研所碩士論文。
     鐘明德,民76,「台北文化就是仿冒文化?」,台北,自立晚報副刊,12月1-3日。
     鍾肇政,民66,「風雨憶故人」,吳濁流作品集?亞細亞的孤兒,台北,遠行出版社,序言。
     戴國煇,民69,洪惟仁譯,「日本的殖民地支配與台灣籍民」,王曉波編,台灣的殖民地傷痕,台北,帕米爾書店,民74,頁239-269。
     民74,台灣史研究,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謝國雄,民73,文化取向的傳播研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1iams)論點之探討,台北,政大新研所碩士論文。
     顏元叔,民67,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民68,「台灣小說裡的日本經驗」,楊素娟編,楊逵的人與作品,台中,民眾日報出版社,頁55-84。
     譚嘉,民76,「從遠方看兩岸-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廿週年『中國作家座談會』紀實」,台北,自立晚報副刊,11月2-4日。
     蘇溪銘(譯),民73,「世界經濟互相依賴的真相」,侯立朝編,前揭書,頁327-344。
     龔鵬程,民76,「從陰霾到光明」,台北,中國時報副刊,4月11日。
     
     〔中文譯作及外文著作〕
     山川均,1930,蕉農譯,「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的台灣」,王曉波編,前揭書,頁27-81。
     尾崎秀樹,1971,蕭拱譯,「戰時的台灣文學」,王曉波編,前揭書,頁185-238。
     若林正丈,1986,「現代史沃野初探」,台灣現代小說選III-三腳馬,台北,名流出版社,頁103-132。
     1987,「日據時代台灣籍民的中國結」,當代,第九期,頁44-55。
     ?見俊二,1940,周憲文譯,「日據時代台灣之警察與經濟」,王曉波編,前揭書,頁83-128。
     Amsden, Alice H. 1985龐建國譯,「政府與台灣的經濟發展」,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5
     ,頁87-115。
     Barrett, Richard E. & Whyte,Martin K. 1981「依賴理論與台灣:一個異例的分析」,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前揭書,頁55-86。
     Berger, Peter L. 1974蔡啟明譯,發展理論的反省-第三世界發展的困境(pyramids of Sacrifice-Political Ethics and Social Change),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2。
     1987,(與傅佩榮對談)「儒家思想與東亞發展經驗之反省」,台北,中國時報第二版,9月8日。
     Boyd-Barrett,J.O. 1982,”Cultural dependency and the mass Media",in Michael Gurevitch et al. (eds.),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London: Methuen.
     Crane, George T. 1984「台灣的躍昇:體系、國家,及在世界經濟中的移動」,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前揭書,頁31-54。
     Evans, Peter 1985「展望八○年代的發展理論」,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選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4,序(一)。
     Frank, Andre G. 1969, Latin America: Underdevelopment or Revolution.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1972「低度發展的發展-依賴理論的基本假設」,蕭新煌編,前揭書,頁157-169。
     Gold, Thomas B. 1981龐建國譯,「多國公司在台灣」,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前揭書,頁9-30。
     1985「東亞新興工業國對發展理論的挑戰」,蕭新煌編,前揭書,頁9-16。
     Hoogvelt, Ankie M. M. 1975「重商主義、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蕭新煌編,前揭書,頁183-222。
     Jameson, Fredric 1986「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文化現象」,文星,第一○九期,頁52-62。
     Myint,H. 1981「台灣模式及其可能出現的問題-財經四院士與外籍經濟學家對談之一」,台北,中國時報第二版,12月22日
     Portes, Alejandro 1976「論發展社會學:理論與問題」,蕭新煌編,前揭書,頁25-55。
     1979「發展理論的衝突和匯流」,蕭新煌編,前揭書,頁437-446。
     Rogers, Everett M. 1976,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Critical Perspectives, Ca1ifornia, Sage.
     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3rd edited, N. Y. The Free Press.
     Santos, Theotonio Dos 1970「依賴結構的分析」,蕭新煌編,前揭書,頁171-182。
     Wal1erstein,Immanue1 1979「當前對世界不平等的爭論」,蕭新煌編,前揭書,頁303-318。
     Wi11iams,Raymond 1958 彭懷棟譯,文化與社會,一七八○年至一九五○年英國文化觀念之發展(Cu1ture and Society,1780-1950),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98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潘家慶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蔡文婷zh_TW
dc.creator (作者) 蔡文婷zh_TW
dc.date (日期) 198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May-2016 13:37:19 (UTC+8)-
dc.date.available 5-May-2016 13:37:1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May-2016 13:37:1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598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114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化取向的研究途徑………2
     第三節 第三世界的文學特質………5
     第四節 研究概要………7
     第二章 鄉土小說與台灣發展過程的關聯
     第一節 鄉土小說的界定………10
     第二節 本土性………12
     第三節 寫實性………15
     第四節 批判性………19
     第三章 發展理論中的依附議題
     第一節 發展理論與依附………26
     第二節 第三世界與依附………32
     第三節 台灣發展與依附………43
     第四章 日據時代鄉土小說對台灣發展「依附」現象的反映
     第一節 政治依附現象與小說例證………58
     第二節 經濟依附現象與小說例證………74
     第三節 社會文化依附現象與小說例證………87
     第五章 光復至今鄉土小說對台灣發展「依附」現象的反映
     第一節 政治依附現象與小說例證………101
     第二節 經濟依附現象與小說例證………121
     第三節 社會文化依附現象與小說例證………150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鄉土小說反映依附現象的綜析………167
     第二節 鄉土小說的傳播研究與社會………177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985en_US
dc.title (題名) 由鄉土小說看臺灣發展過程中的依附現象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中文著作〕
     水秉和,民75,「保釣的歷史回顧」,當代,第二期,頁62-72。
     王作榮,民67,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王克敬,民76,「經濟潮流淹沒傳統.農業政策面臨衝擊」,台北,自立晚報特刊,10月25日。
     王幼玲,民76,「誰來顧我?-工黨與執政黨勞工政策比較」,文星,第一一四期,頁93-97。
     王拓,民66,「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民69,頁100-119。
     民76,「鄉土文學論戰之回顧」,中華雜誌,總二八七期,頁42-43。
     王津平,民66,「從歸國學人的公害談幾篇作品」,仙人掌雜誌,第一卷第二號,頁107-121。
     王詩琅,民53,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張良澤編,高雄,德馨室出版社,民68。
     王璇,民66,「歸國學人的公害」,仙人掌雜誌,第一卷第一號,頁105-113。
     王曉波,民73,「走出殖民地意識的陰影」,王曉波編,台灣的殖民地傷痕,台北,帕米爾書店,民74,頁1-6。
     民75,走出台灣歷史的陰影,台北,帕米爾書店。
     王韻,民76,「訪克來恩談台灣經濟的再成長」,台北,中國時報第二版,5月19日。
     尹章義,民75,台灣近代史論,台北,自立晚報社。
     民76,「台灣的認同危機及其發展史」,台北,自立晚報副刊,4月23-25日。
     朱雲漢,民76,「超越依賴理論-東亞發展經濟的反省」,文星,第一一四期,頁109-114。
     江迅、木魚,民76,「『台灣學派』何去何從?─一個初步的考察」,南方雜誌,第九期,頁120-124。
     江漢,民66,「鄉土呢?還是迷舊?」,仙人掌雜誌,第一卷第二號,頁123-130。
     竹軒,民69,「漫談寫實主義」,台北,青年戰士報副刊,12月1日。
     李永熾,民75,「韋伯與文化依賴理論」,當代,創刊號,頁68-70。
     李金銓,民72,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民72a,國際傳播的挑戰與展望,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李拙(王拓),民66,「廿世紀台灣文學發展的方向」,尉天驄主編,前揭書,頁120-129。
     余光中,民63,余光中等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小說第一輯,台北,巨人出版社,序言。
     呂昱,民71,「人性尊嚴與經濟效率的抉擇-試論陳映真的『雲』」,台灣文藝,第七十八期,頁301-313。
     呂亞力,民73,「台灣地區政治發展的經驗與展望」,中國論壇編委會主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4,頁141-172。
     宋冬陽,民73,「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部分)」,詹宏志著,兩種文學心靈,台北,皇冠出版社,民75,頁61-71。
     吳迎春,民74,「企業聯手到台灣」,天下雜誌,第五十四期,頁12-20。
     吳密察,民76,「『大東亞共榮圈』意識型圖的由來」,台北,中國時報副刊,7月4日。
     吳濁流,民52,吳濁流作品集一卷?,台北,遠行出版社,民66。
     何欣,民68,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出版社。
     民72,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杭之,民76,一葦集-現代化發展的反省斷片,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民76a,「我們不但有錢,而且有文化」,台北,中國時報副刊,7月22日。
     民76b,「從一件勞資糾紛看非正式部門」,台北,自立晚報副刊,12月18日。
     孟樊,民76,「文化移植與典範承替」,中國論壇,第二九一期,頁8。
     民76a,「檢視當前文學創作與批評理論」,中國論壇,第二九二期,頁54-57。
     官鴻志,民77,「農業政策逼使農民反叛?」,台北,自立晚報第三版,1月4-5日。
     林宏隆,民76,「『台灣勞工運動趨勢』系列報導?」,台北,自立晚報第二版,7月18日。
     林祁,民76,「存不存在『翻轉邊陲與核心的命題』的命題」,台北,自立晚報副刊,12月8日。
     林南,民76,「台灣是邊緣社會嗎?」,遠見雜誌,第十二期,頁131-133。
     林鐘雄,民73,「開放經濟下的經濟問題」,中國論壇編委會主編,前揭書,頁211-233。
     柯志明,民75,「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與社會主義-伊曼紐.華勒斯坦訪問錄」,當代,第四期。
     韋政通,民76,「台灣三十年來的思想界」,台灣文藝,第一○六期,頁62-70。
     侯立朝,民66,「七○年代鄉土文學的新理解」,尉天驄主編,前揭書,頁431-446。
     民74,「當代流行的四個理論之發展和對抗」,侯立朝編,當代思潮導引,台北,帕米爾書店。
     殷惠敏,民75,「發展理論與典範危機」,當代,第五期,頁98-99。
     高天生,民69,「解剖刀與社會良心」,宋澤萊著,蓬萊誌異,台北,遠景出版社,頁327-343。
     民75,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出版社。
     民76,李喬、高天生編,一九八六年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出版社,序言。
     馬康莊,民75,「發展理論的重建:多重觀點的概念架構」,當代,第七期,頁86-91。
     民76,「現代化的罅隙:反公害運動、學生運動與勞工運動」,台北,自立晚報第三版,8月24日。
     民76a,「依賴理論最新發展趨勢-世界經濟與都市化」,中國論壇,第二八一期,頁54-58。
     尉天驄,民73,「三十年來台灣社會的轉變與文學的發展」,中國論壇編委會主編,前揭書,頁443-488。
     民74,理想的追尋,台北,新地出版社。
     張系國,民65,香蕉船,台北,洪範書店,後記。
     張良澤(編),民68,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王詩琅全集卷九),高雄,德馨室出版社。
     張炎憲,民76,「台灣社會中的日本印象」,台北,中國時報副刊,7月8日。
     連大祥,民69,「依賴理論的檢討與展望」,侯立朝編,前揭書,頁311-326。
     許介鱗,民76,「抗戰與戰後國際體系的重組」,台北,中國時報特刊,7月7日。
     郭明福,民74,琳瑯書滿目,台北,爾雅出版社。
     郭端耀,民72,國際關係「相互依存」學說之研究,台北,政大外研所碩士論文。
     黃武忠,民69,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黃春明,民68,我愛瑪莉,台北,遠景出版社,附錄。
     黃俊隆,民66,外資與台灣經濟發展之研究,台北,政大貿研所碩士論文。
     黃道琳,民75,「一個勞工之子.在人性的訴求法庭-評析『文化與社會』」,當代,第三期,頁142-146。
     黃新生,民74,「依賴理論介紹」,侯立朝編,前揭書,頁295-309。
     黃進興,民76,「迷思或事實?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台北,中國時報副刊,12月19日。
     陳少廷(編撰),民67,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世敏,民72,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
     陳長房,民76,「邊陸文學的省思-與核心世界作家對話」,台北,聯合報副刊,9月19-21日。
     陳映真,民73,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
     民73a,山路,台北,遠景出版社,附錄三。
     民76,「日本接觸-實相與虛相」,台北,中國時報副刊,1月2日。
     民76a,「四十年來台灣文藝思潮之演變」,中華雜誌,總二八七期,頁36-41。
     莊永明,民76,「領導農民運動的醫生」,台北,自立晚報副刊,10月8日。
     莫昭平(譯),民76,「當每個人都不再相信現實-拉丁美洲文學大放異彩」,台北,中國時報副刊,7月24-25日。
     彭瑞金,民69,泥土的香昧,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傅佩榮、黃光國,民76,「從文化『邊陲』邁向文化『中心』」,台北,中國時報第三版,9月27日。
     傅諤,民73,「也談依賴理論與台灣-現代學派與依賴理論派」,台北,中國時報副刊,6月28日。
     彭懷恩,民76,「四十年來曲折多變的台灣反對運動」,當代,第九期,頁29-36。
     楊逵,民74,「楊逵回憶錄」,壓不扁的玫瑰,台北,前衛出版社,頁217-239。
     楊國樞,民71,開放的多元社會,東大圖書公司。
     民76,「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中央日報第十版,4月21日。
     楊渡,民76,「『勞工政治力分析』系列專題?」,台北,自立晚報第二版,8月18日。
     葉石濤,民68,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
     民72,夢魘九十九,陌上塵著,台北,前衛出版社,序言。
     民74,「從憧憬、幻滅到彷徨-談陳若曦文學的三個階段」,陳幸蕙編,七十三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出版社。
     葉啟政,民70,「三十年來台灣地區中國文化發展的檢討」,朱岑樓主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5,頁103-177。
     葉榮鐘等,民71,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社。
     詹宏志,民71,(與黃春秀對談)「時代社會再現的正圖-談鍾肇政的『濁流三部曲』」,台灣文藝,第七十五期。
     民75,兩種文學心靈,台北,皇冠出版社。
     漁父,民73,「事未易察: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台北,中國時報副刊,6月1日。
     廖炳惠,民76,「新馬克斯主義與文學理論」,當代,第十九期,頁26-37。
     潘家慶,民72,傳播與國家發展,台北,政大新研所。
     蔣勳,民66,「台灣寫實文學中新起的道德力量」,王拓著,望君早歸,台北,遠景出版社,序言。
     劉春城,民74,愛土地的人(黃春明前傳),台北,錦德圖書公司總代理。
     劉梅君,民71,「傳播與國家發展」,新聞學研究,第廿九集,頁315-371。
     民72,開發中國家對國際資訊輸入所持的立場研究,台北,政大新研所碩士論文。
     劉紹銘,民62,「現代中國小說之時間與現實觀念」,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選集,葉維廉編,台北,聯經出版社,民68,頁309-312。
     民73,隨筆與雜文,台北,正中書局。
     蔡詩萍,民76,「翻轉『邊陲與核心的命題』」,台北,自立晚報副刊,11月20日。
     蔡鵬輝,民76,「血脈相連-台籍青年與抗戰」,台北,中央日報副刊,7月6日。
     賴建誠,民75,「對依賴理論的質疑-以台灣為反例」,當代,第六期,頁146-150。
     蕭新煌,民70,「台灣地區農業政策的檢討與展望-事實和解釋」,朱岑樓主編,前揭書,頁491-526。
     民76,「二二八事件的造因及其對台體社會文化的衝擊-社會學的剖析」,台北,自立晚報副刊,6月8-9日。
     龍應台,民74,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
     盧欽滄,民61,台灣經濟發展中外資之地位,台北,文化三研所碩士論文。
     鐘明德,民76,「台北文化就是仿冒文化?」,台北,自立晚報副刊,12月1-3日。
     鍾肇政,民66,「風雨憶故人」,吳濁流作品集?亞細亞的孤兒,台北,遠行出版社,序言。
     戴國煇,民69,洪惟仁譯,「日本的殖民地支配與台灣籍民」,王曉波編,台灣的殖民地傷痕,台北,帕米爾書店,民74,頁239-269。
     民74,台灣史研究,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謝國雄,民73,文化取向的傳播研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1iams)論點之探討,台北,政大新研所碩士論文。
     顏元叔,民67,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民68,「台灣小說裡的日本經驗」,楊素娟編,楊逵的人與作品,台中,民眾日報出版社,頁55-84。
     譚嘉,民76,「從遠方看兩岸-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廿週年『中國作家座談會』紀實」,台北,自立晚報副刊,11月2-4日。
     蘇溪銘(譯),民73,「世界經濟互相依賴的真相」,侯立朝編,前揭書,頁327-344。
     龔鵬程,民76,「從陰霾到光明」,台北,中國時報副刊,4月11日。
     
     〔中文譯作及外文著作〕
     山川均,1930,蕉農譯,「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的台灣」,王曉波編,前揭書,頁27-81。
     尾崎秀樹,1971,蕭拱譯,「戰時的台灣文學」,王曉波編,前揭書,頁185-238。
     若林正丈,1986,「現代史沃野初探」,台灣現代小說選III-三腳馬,台北,名流出版社,頁103-132。
     1987,「日據時代台灣籍民的中國結」,當代,第九期,頁44-55。
     ?見俊二,1940,周憲文譯,「日據時代台灣之警察與經濟」,王曉波編,前揭書,頁83-128。
     Amsden, Alice H. 1985龐建國譯,「政府與台灣的經濟發展」,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5
     ,頁87-115。
     Barrett, Richard E. & Whyte,Martin K. 1981「依賴理論與台灣:一個異例的分析」,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前揭書,頁55-86。
     Berger, Peter L. 1974蔡啟明譯,發展理論的反省-第三世界發展的困境(pyramids of Sacrifice-Political Ethics and Social Change),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2。
     1987,(與傅佩榮對談)「儒家思想與東亞發展經驗之反省」,台北,中國時報第二版,9月8日。
     Boyd-Barrett,J.O. 1982,”Cultural dependency and the mass Media",in Michael Gurevitch et al. (eds.),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London: Methuen.
     Crane, George T. 1984「台灣的躍昇:體系、國家,及在世界經濟中的移動」,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前揭書,頁31-54。
     Evans, Peter 1985「展望八○年代的發展理論」,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選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4,序(一)。
     Frank, Andre G. 1969, Latin America: Underdevelopment or Revolution.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1972「低度發展的發展-依賴理論的基本假設」,蕭新煌編,前揭書,頁157-169。
     Gold, Thomas B. 1981龐建國譯,「多國公司在台灣」,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前揭書,頁9-30。
     1985「東亞新興工業國對發展理論的挑戰」,蕭新煌編,前揭書,頁9-16。
     Hoogvelt, Ankie M. M. 1975「重商主義、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蕭新煌編,前揭書,頁183-222。
     Jameson, Fredric 1986「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文化現象」,文星,第一○九期,頁52-62。
     Myint,H. 1981「台灣模式及其可能出現的問題-財經四院士與外籍經濟學家對談之一」,台北,中國時報第二版,12月22日
     Portes, Alejandro 1976「論發展社會學:理論與問題」,蕭新煌編,前揭書,頁25-55。
     1979「發展理論的衝突和匯流」,蕭新煌編,前揭書,頁437-446。
     Rogers, Everett M. 1976,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Critical Perspectives, Ca1ifornia, Sage.
     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3rd edited, N. Y. The Free Press.
     Santos, Theotonio Dos 1970「依賴結構的分析」,蕭新煌編,前揭書,頁171-182。
     Wal1erstein,Immanue1 1979「當前對世界不平等的爭論」,蕭新煌編,前揭書,頁303-318。
     Wi11iams,Raymond 1958 彭懷棟譯,文化與社會,一七八○年至一九五○年英國文化觀念之發展(Cu1ture and Society,1780-1950),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4。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