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王洪鈞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彭武順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彭武順 | zh_TW |
dc.date (日期) | 1988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5-May-2016 13:37:33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5-May-2016 13:37:33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5-May-2016 13:37:33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B2002005992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1151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新聞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次研究目的與方法第一章 緒論………1第二章 從原始樂舞到《詩三百》………8第一節 歌謠的起源………8第二節 「詩」與「歌」「謠」「謳」「誦」………12第三節 貴族之《詩》………15第四節 《詩》之編集及其時代意義………23第三章《詩》在政治舞臺上之面貌……..37第一節 典禮的樂章………37第二節 諷諫與辭令………52第三節 孔子之《詩》教及戰國儒者之說《詩》………69第四章 《詩》之媒介特性及其性格之演變………92第一節 媒介特性………92第二節 有利傳佈之因素………96第三節 媒介性格之演變………100第五章 結論………112引用參考書目………116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992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詩」在周代政治傳播中之應用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引用參考書目一、專書部分《毛詩注疏》(毛傳鄭箋,孔穎達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影印,民國七十年元月八版。《儀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仝上。《尚書注疏》(孔安國傳,孔穎達疏),仝上。《周種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仝上。《禮記注疏》(鄭玄注,孔穎達疏),仝上。《春秋左傳注疏》(杜預注,孔穎達疏)。仝上。《春秋公羊傳注疏》(何休解詁,徐彥疏),仝上。《春秋穀梁傳注疏》(范寧集解,楊士勛疏),仝上。《論語在疏》(何晏集解,邢昺疏),仝上。《孟子注疏》(趙歧注,孫奭疏),仝上。《史記》,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五九年九月。《漢書》,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六月。班固,《白虎通德論》,收入《增訂漢說叢書》(清‧王謨輯),台北:大化書局據清乾隆五六年金谿王氏刻本影印,民國七二年十二月。劉向,《說苑》,仝上。皇侃,《論語集解義疏》,收入《叢書集成新氣》第十七冊,台北:新文豐公司,民國七四年元月初版。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載《五臣注‧文選》,國立中央圖書館影印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建陽刊本。黎德靖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三月。朱熹,《詩集傳》,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一年八初版。──,《四書集注》(吳英校點),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十月。鄭樵,《六經奧論》,收入《通志堂經解》第四0冊,台北:大通書局,民國五八年十月初版。程大昌,《考古編》,牧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五二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郝敬,《毛詩原解》(湖北叢書本),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五六冊。惠周惕,《詩說》,載《皇清經解》第三冊,台北:語文印書館,民國七五年六月。姚際恆,《詩經通論》,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五0年十月初版。方玉潤,《詩經原始》,台北:語文印書館,民國七0年二月三版。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續經解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二年九月。魏源,《詩古徵》,收入《皇清經解續續》第十九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四年十月初版。陳喬樅,《齊詩遣說考》,收入《皇清經解續編》第十七冊至十八冊。范家相,《三家詩拾遺》(葉均重訂),嶺南遺書本。勞孝輿,《春秋詩話》,載《叢書集成新揖》第五六冊。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二年九月台二版。趙翼,《陔餘叢考》,乾隆庚戌湛貽堂藏板。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民國五九年九月台三版。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台北:台灣明倫書局,民國六八年。秦蕙田,《五禮通考》,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三五冊至一四二冊。胡培翬,《儀禮正義》(續經解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二年五月初版。阮元,《揅經室集(上)》,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三年二月初版。──,《揅控室集(中)》,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三年三月初版。──,《揅經室集(下)》,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三年二月初版。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五九年五月。章學誠,《文史過義》(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五月。《國語》(韋昭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三月。焦循,《孟子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民國五五年三月台一版。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五年十月十二版。───,《周禮正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民國五六年三月台一版。久保愛增注,豬飼彥博補遺,《增補荀子集解》,台北:蘭臺書局,民國七二年九月再版。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四年八月初版。顧頡剛、洪業編定,《崔東壁遺書》,上海:亞東圖書館,民國廿五年。王靜芝,《經學通論》,台北:環球書局,民國七一年二月再版。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七五年十月。朱光潛,《詩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一年九月台初版。朱自清,《詩言志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二年元月。朱東潤,《詩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吉聯抗,《春耿戰國秦漢音樂史科譯注》,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八0年六月。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七六年六月四服。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七年十一月初版。李澤厚、劉綱紀編,《中國美學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七月一版。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八月。何定生,《詩經今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七年六月初版。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八年元月初版。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三年二月再版。屈萬里,《詩經釋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七二年十一月新二版。───,《尚書釋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七三年十一月修訂版。───,《古籍導讀》,台北:開明書店,民國六九年九月台十二版。───,《書備論學集》,台北:開明書店,民國六九年元月二版。周何,《春秋吉禮考辨》,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 第一0一種,民國五九年十月。胡樸安, 《詩經學》,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三年七月再版。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三七年元月初版。胡毓寰,《孟子本義》,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一年十一月台四版。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十二月。高亨,《詩經今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三年二月初版。徐英,《詩經學纂要》,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七0年十二月初版。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月。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一年七月六版。───,《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六九年十月四版。陳大齊,《孔子學說》,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二年五月台十版。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三年十月初版。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七四年十一月台十三服。───,《國史研究六篇》,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六0年三月台三版。王國維,《定本觀堂集林》,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三年九月再版。包世榮,《毛詩禮徵》,台北:力行書局據光緒丁亥木犀軒本影印,民國五九年六月初版。郭鼎堂,《先秦天道觀之進展》,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五年五月初版。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九月。───,《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月。童書業,《春秋史》,台北:開明書店,民國六七年十一月台四版。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九月。張其淦,《左傳禮說》,台北:力行書局,民國五九年六月初版。傅斯年,《傅斯年全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九年九月初版。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三月。楊樹達,《增訂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台北:大通書局,民國六0年五月初版。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據段氏經韻樓藏版影印,民國七六年九月。齊思和,《中國史探研》,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四月。裴學海,《孟子正義補正》,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六七年二月初版。聞一多,《聞一多全集》乙集,上海:開明書店,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四版。劉伯驥,《春秋會盟政治》,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六六年六月再版。劉若愚,《中國詩學》(杜國清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六年六月。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一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六五年六月初版。──,《國史大綱》上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四年十二月修訂十三版。──,《國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二年九月台九版。──,《孔子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六年七月初版。──,《中國文學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二年十月增訂初版。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一年三月初版。糜文開、裴普賢合著,《詩經欣賞與研究(一)》,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四年九月七版。──,《詩經欣賞與研究(二)》,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八年二月修正再版。羅倬漢,《詩樂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九年九月台一版。羅根澤,《諸子考索》,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二月。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一冊,北平:樸社,民國十五年。────,《古史辨》第三冊,北平:樸社,民國二十年。白川靜,《詩經研究》(杜正勝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一年五月三版。竹添光鴻,《左氏會箋》,日本:井井書屋,明治乙未(一八九五年)。二、期刊論文部分王夢鷗,《中國樂藝之消沈》,載《東方雜誌》第四0卷第七號,民國三二年四月。皮述民,《逸詩考辨》,載《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十一期,民國五四年五月。何佑森,《兩周文學》:上篇,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吉研究所集刊》(以下簡稱《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五本第二分,民國六三年二月。李曰剛,《詩經研究》,載《中國詩季刊》九卷三期,民國六七年九月。李宗侗,《史官制度──附論對傳統之尊重》,載《台大文史哲學報》第十四期,民國五四年十一月。李錫錕,《政治意識型態擴散之研究:春秋戰國之案例》,《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第十九號,民國七六年元月。余英時,《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上):文化篇》,載《九州學刊》總第一期,一九八六年九月。余培林,《群經引詩考》,載《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八號,民國五三年。屈萬里,《先秦說詩的風尚和漢儒以詩教說詩的迂曲》,載《南洋大學學報》第一期,一九七一年。施之勉,《詩為夏聲說》,載《東方雜誌》第四0卷第十五號,民國三三年八月。高葆光,《詩賦比興正詁》,載《東海大學學報》二卷一期,民國四九年六月。梅貽寶,《孔子學說》,載《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九本第一分,民國六七年三月。陳世驤,《中國詩字之原始觀念試論》,載《中研院史語所集刊》外編第四種,民國五十年六月。───,《原興:兼論中國文學特質》(王靖獻譯),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三卷第一期,一九七0年九月。陳槃,《"論國風非民間歌譜的本面目"跋》,載《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三十四本,民國五二年十二月。───,《詩三百篇之采集與刪定問題》,載《學術季刊》第三卷第二期,民國四三年十二月。───,《春秋時代的教育》,載《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五本第四分,民國六三年六月。黃振民,《詩經之命名及其成書考》,載《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四卷十二期,民國六十年十二月。───,《詩風雅頌賦比興六義考釋》,載《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六卷七至八期,民國六二年七至八月。楊向時,《左傳賦詩考》,載《孔孟學報》十三期,民國五六年四月。───,《左傳引詩考》,載《淡江學報》第三期,民國五三年十一月。劉克雄,《據先秦諸子引詩論孔子刪詩之說》,載《孔孟月刊》十卷九期至十一卷二期,民國六一年五至十月。羅倬漢,《論禮樂之起源》,載《學原》月刊,第一卷第七期,民國三六年十一月。繆鉞,《周代的"雅言"》,載《國立浙江大學文學院集刊》第一集,民國三十年六月。龍宇純,《試說詩經的"雙聲轉韻"》,載《幼獅月刊》四0卷六期,民國六三年十二月。饒宗頤,《神道思想與理想主義》,載《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九本第三分,民國六七年九月。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