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中共「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之比較研究 : 以港.台消息為例 作者 榮麗芳 貢獻者 潘家慶
榮麗芳日期 1987 上傳時間 5-May-2016 13:37:57 (UTC+8) 參考文獻 論文提要 中共近年來不斷對台灣和香港進行統戰,喊出了對台「九點和平方針」,與對港「一國兩制」的口號,加上中國大陸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呼聲日益高漲,港台兩地實行民主有成,當此之際,中共在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正式發行「人民日報」海外版,引起本論文的研究動機。 究竟扮演中共黨機關報的「人民日報」,報導港台消息的方式,大陸版和海外版的區別顯示的意義如何?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旨趣與研究對象和範圍。研究中取樣從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至一九八六年六月三十日止,為期一年的「人民日報」大陸版和海外版,這期間是海外版發行的第一年,應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第二章文獻探討。首先根據有關文獻,了解共產主義和中共新聞媒介的特質,是以「黨」為中心,完全受制於黨,共黨的觀點就是媒介的觀點。接著說明有關中共傳播訊息的傳播理論,介紹「人民日報」的發行與組織,特別是海外版發行的意義,最後提出研究問題:「人民日報」大陸版和海外版報導港台消息的方式如何?運用的宣傳技巧如何?塑造港台的形象如何?它的涵意如何? 第三章研究方法。本研究探取?容分析法。本章中設定抽樣樣本及測量類目的意義。 第四章資料分析。由抽樣統計的結果,顯示「人民日報」大陸版和海外版港台消息報導的差異。整體而言,大陸版內容貶多於褒,海外版相反。但若將港、台消息分別研究,可得知兩個版別表現一致,香港消息都是獎賞訴求多於恐懼訴求,以肯定成就為主要宣傳手段,塑造正面形象;台灣消息則截然不同,完全相反,顯示「人民日報」港、台消息的差異極大。兩版別同時都重視中國統一的報導。 第五章結論。本章節要研究結果發現,並檢討研究的缺失與提出建議,最後一節為研究問題與結論。 「人民日報」大陸版專發行於中國大陸而不見於海外,海外版則專發行於海外僑地,兩個版別截然畫分了不同的發行領域與對象,從代表「黨的喉舌」的「人民日報」港台消息的報導,顯示中共對內仍然進行嚴厲的新聞控制,對外則使用笑臉外交,表現開放態度,一方面積極爭取香港的合作,一方面打擊台灣的現況黑暗與不公不義。這與中共對港、台的統戰政策不謀而合,更顯示中共傳播媒介純粹是政權控制的傳聲筒,聽命當局的指示命令。參考資料一、中文部份中國(中共) 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一九八五年中國(中共)年鑑,北京:中國(中共)新聞出版社,1985 年。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毛澤東 「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6篇」,共匪原始資料彙編第三十九號(上):中共宣傳、教育問題專輯,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73年3月25日,頁185~200。毛澤東 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年2月,初版 。毛澤東 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王玲玲 「論中共傳播的控制面」,匪情月報,27:3,民73年9月15日,頁34~42。王旭 中共傳播媒介塑造的台灣形象,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4年6月。中?嶺雄著,趙情、張隆義、楊怡芬譯 中共的政治與戰略,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76年3月,二刷。江璐 「中國大陸的傳播與思想控制」,報學6:2,台北:中華民國新聞編輯人協會,民68年6月,頁89~93。朱立 「變與不變之間」,遠見雜誌,1987年2月1日,頁87~91。李瞻 新聞學,台北:三民書局出版,民72年,五版。李茂政 傳播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民70年,初版。李金銓 大?傳播學,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民 70年,初版。吳靄儀 「剖視香港前途協議」,讀者文摘(中文版),1984年11月號,香港:讀者文摘遠東有限公司,頁24~29。孟慶春 「馬克思的報刊活動及其對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卓越貢獻」,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3年第三期。周恃天譯 說服的技術──從宣傳至洗腦,台北:黎明書局,民64年,3版。易治民 中美斷交前後中共「人民日報」有關「臺灣報導」的比較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4年9月。香港大公報 一九八四年中國手冊,香港:大公報,1984年10月1日。胡績偉 「關于黨(中共)報的指導性問題」,中國(中共)新聞年鑑,北京:中國(中共)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頁23~26。胡耀邦 「關於黨的新聞工作」,人民日報,1985年4月14日。拜丁豪作,林東泰譯 說服的藝術,台北:三山出版社,民66年。祝基瀅 傳播?社會?科技,台北:商務印書館,民74年4月,初版。祝基瀅 政治傳播學,台北:三民書局,民72年。祝基瀅 大?傳播學,台北:學生書局,民62年。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文選第二卷,莫斯科: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1955 年。徐佳士 大?傳播理論,台北:台北市新聞公會出版,民68年。國防部軍事情報局 一九八六年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民75年3月。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共匪原始資料彙編第五十號(二之二):匪偽經濟問題專輯──重要匪酋講話部份,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75年1月30日。陳世敏 大?傳播與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民72年。James C. Strouse著,陳世敏譯 傳播媒介、民意、公共政策分析,台北:國立編譯館,民74年。張宗厚、陳祖聲 簡明新聞學,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3 年。政大新聞研究所 新聞學研究第三十八集,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民76年1月28日。新華社新聞部研究 新聞論集(2),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年3月。楊國樞等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書局,民73年10月,七版。廖風德 中共香港「大公報」之宣傳分析,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5年6月。熊樹忠 中共「統戰策略」之理論與實際,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69年4月,15版。潘家慶 傳播與國家發展,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民72年。潘家慶 新聞媒介?社會責任,台北:商務印書館,民73年。魯道夫 (J?rg - Meinhard Rudolph)著,任孝琦摘譯 「大陸如何報導台灣消息?」,聯合月刊第39期,民73年10月,頁119~128。鄭竹園 「中共滲透新聞界的故事」,新聞學研究第35期,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民74年10月20日,頁79~87。閻沁恆 大?傳播研究法,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民61年9月。鄭東興 報紙編輯學,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初版。劉平鄰 「論中共當前對台的統戰策略」,中國時報,民76年5月7日,第二版。賴? 人民日報社論的反美宣傳分析,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55年。簫迪玉 中共四個現代化時期新聞政策之研究,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5年6月。羅以澄 「新聞?宣傳?理論三者之間的關係」,新聞戰線,1987 年第一期,北京:人民日報社,頁23~24。人民日報(大陸版)1985年4月14日7月1、8、15、22日8月4、12、26日9月9、16 、23、30日10月7、14、21、28日11月4、11、18日12月2、16、23日1986年1月6、13、20、27日2月3、10、17、24日3月3、10、17、24、31日4月7、21、28日5月5、12、19、26日6月2、9、16、24、3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1985年5月17日7月1、3、11、19、27日8月4、12、20、28日9月5、13、21、29日10月7、15、23、31日11月8、16、24日12月 1、10、18、26日1月3、11、19、26、31日2月4、12、20、28日3月8、16、24日4月1、9、17、25日5月 3、11、18、27日6月 4、12、20、28日二、英文部份Berelson, Bernard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The Free Press, 1952.Boulding, Kenneth The Image,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5.Brown, J. A. C. Technique s of Persuasion-From Propaganda to Brainwashing, London, Penguin Books, 1971."China Since Mao", Newsweek, September 8, 1986. pp. 8-17."China - New Long march, new revolution", U. S. News & World Report, Sep. 8, 1986, pp. 26-32.Chu, Godwin C. Radical Change through Communication in Mao`s China,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ii, 1977.Chu, James C. Y. & Min Che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George T. Kurian, World Press Encyclopedia,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1982, pp. 219-231.Cohen, Bernard C.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Davison, W. Phillips, James Boylan, Frederick T. C. Yu Mass Media: System & Effect, Second Edition, CBS College Publishing, 1982.Gerner, George and Marsh Siefert World Communication: A Handbook, New York: Longman Inc., 1984.Inkeles, Alex Public Opinion in Soviet Russia, Cambridge: Harvard Unirversity Press, 1951.Klapper, Joseph T. The Effect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1960.Krippendorff, Klaus Content Analysis: An I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Inc., 1980.Liu, Alan P. L. Communication and National Intergr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Martin, L. John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Propaganda" in Richard D Lanbert, The Annals-Propaganda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Philadelphia: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71.McCombs, Maxwell E. and Donald L. Shaw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56, Summer, 1972, pp. 176-187.McQuail, Deni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85.Mead, Margaret Soviet Attitudes toward Authority, New York: McGraw-Hill, 1951.Merrill, John C.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Spring, 1962, pp. 207-209.Merrill, John C. and Ralph L. Lowenstein Media, Messages and Men: New Perspectives in Communication,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Inc., 1979.Pan, Jia-Ching "Foreign News in Two Communist Chinese Dailies: A Comparative content Analysis",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第九集抽印本,1972, pp. 61-115.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Year Book, Beijing: Xinhua Publishing House, 1985.Pool, de Sola and Wilbur Schramm, Hand book of Communication, eds, Chicago: Rand Macnally, 1973.Pool, Ithiel de Sola Trend in Content Analysi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4.Pye, Lucian W.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Schramm, Wilbur Men, Message, and Media, 虹橋書店,1973.Siebert, Fred S., Thedore Peterson and Wilbur Schramm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ixth Printing, 1971.Stone, Philip J. The General Inquirer: A Computer Approach to Content Analysis,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66.Wimmer, Roger D. and Joseph R. Dominick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o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Inc., 1983.Yu, Frederick T. C. "Campaigns, Communications, and Development in Communist China", in Wilbur Schramm and Donald F. Robert, eds.,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vised Editio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1. pp.836-860.Yu, Frederick T. C. "China`s Mass Communication in Historial Perspective" in Godwin C. Chu, Moving a Mountain, Honolulu: East Center, 1981.Yu, Frederick T. C. Mass Persuasion in Communist China, London: Pall Mall Press Limited, 196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24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潘家慶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榮麗芳 zh_TW dc.creator (作者) 榮麗芳 zh_TW dc.date (日期) 1987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May-2016 13:37:57 (UTC+8) - dc.date.available 5-May-2016 13:37:57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May-2016 13:37:57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6243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1159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論文提要………壹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研究動機………1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4第二章 文獻探討第一節 共產傳播制度概論………7第二節 中共報業的理念………12第三節 中共的訊息傳播………24第四節 人民日報的組織及研究問題………30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50第二節 抽樣………52第三節 類目擬定與分析單元………56第四節 統計方法與信度分析………67第四章 資料分析第一節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報導型式………71第二節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宣傳技巧………79第三節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時效性………84第四節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消息來源………89第五節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訴求方式………97第六節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報導取向………101第七節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報導主題………107第五章 結論第一節 研究發現概述………118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120第三節 問題與結論………121參考資料………128表錄表2-1 威歐傳播的情境模式………12表2-2 中共中央組織系統表………31表2-3 人民日報的組織………35表3-1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抽樣日期一覽表………55表4-1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報導方式(則數)比較………73表4-2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報導方式(字數)比較………74表4-3 「人民日報」「今日台灣」與「港台天地」頭條消息報導方式(則數)比較………77表4-4 「人民日報」「今日台灣」與「港台天地」頭條消息報導方式(字數)比較………78表4-5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宣傳技巧比較………80表4-6 「人民日報」「今日台灣」與「港台天地」頭條消息宣傳技巧比較………82表4-7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時效性(則數)比較………85表4-8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時效性(字數)比較………87表4-9 「人民日報」「今日台灣」與「港台天地」頭條消息時效性(則數)比較………88表4-10 「人民日報」「今日台灣」與「港台天地」頭條消息時效性(字數)比較………90表4-11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來源(則數)比較………91表4-12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來源(字數)比較………93表4-13 「人民日報」「今日台灣」與「港台天地」頭條消息來源(則數)比較………94表4-14 「人民日報」「今日台灣」與「港台天地」頭條消息來源(字數)比較………96表4-15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訴求方式比較………98表4-16 「人民日報」「今日台灣」與「港台天地」頭條消息訴求方式………100表4-17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報導取向(則數)比較………102表4-18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報導取向(字數)比較………104表4-19 「人民日報」「今日台灣」與「港台天地」頭條消息報導取向(則數)比較………105表4-20 「人民日報」「今日台灣」與「港台天地」頭條消息報導取向(字數)比較………106表4-21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報導主題(則數)比較………108表4-22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報導主題(字數)比較………110表4-23 「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港台消息報導主題與報導取向(則數)比較………111表4-24 「人民日報」「今日台灣」與「港台天地」頭條消息報導主題(則數)比較………112表4-25 「人民日報」「今日台灣」與「港台天地」頭條消息報導主題(字數)比較………114表4-26 「人民日報」「今日台灣」與「港台天地」頭條消息報導主題與報導取向(則數)比較………116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243 en_US dc.title (題名) 中共「人民日報」大陸版與海外版之比較研究 : 以港.台消息為例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文提要 中共近年來不斷對台灣和香港進行統戰,喊出了對台「九點和平方針」,與對港「一國兩制」的口號,加上中國大陸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呼聲日益高漲,港台兩地實行民主有成,當此之際,中共在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正式發行「人民日報」海外版,引起本論文的研究動機。 究竟扮演中共黨機關報的「人民日報」,報導港台消息的方式,大陸版和海外版的區別顯示的意義如何?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旨趣與研究對象和範圍。研究中取樣從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至一九八六年六月三十日止,為期一年的「人民日報」大陸版和海外版,這期間是海外版發行的第一年,應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第二章文獻探討。首先根據有關文獻,了解共產主義和中共新聞媒介的特質,是以「黨」為中心,完全受制於黨,共黨的觀點就是媒介的觀點。接著說明有關中共傳播訊息的傳播理論,介紹「人民日報」的發行與組織,特別是海外版發行的意義,最後提出研究問題:「人民日報」大陸版和海外版報導港台消息的方式如何?運用的宣傳技巧如何?塑造港台的形象如何?它的涵意如何? 第三章研究方法。本研究探取?容分析法。本章中設定抽樣樣本及測量類目的意義。 第四章資料分析。由抽樣統計的結果,顯示「人民日報」大陸版和海外版港台消息報導的差異。整體而言,大陸版內容貶多於褒,海外版相反。但若將港、台消息分別研究,可得知兩個版別表現一致,香港消息都是獎賞訴求多於恐懼訴求,以肯定成就為主要宣傳手段,塑造正面形象;台灣消息則截然不同,完全相反,顯示「人民日報」港、台消息的差異極大。兩版別同時都重視中國統一的報導。 第五章結論。本章節要研究結果發現,並檢討研究的缺失與提出建議,最後一節為研究問題與結論。 「人民日報」大陸版專發行於中國大陸而不見於海外,海外版則專發行於海外僑地,兩個版別截然畫分了不同的發行領域與對象,從代表「黨的喉舌」的「人民日報」港台消息的報導,顯示中共對內仍然進行嚴厲的新聞控制,對外則使用笑臉外交,表現開放態度,一方面積極爭取香港的合作,一方面打擊台灣的現況黑暗與不公不義。這與中共對港、台的統戰政策不謀而合,更顯示中共傳播媒介純粹是政權控制的傳聲筒,聽命當局的指示命令。參考資料一、中文部份中國(中共) 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一九八五年中國(中共)年鑑,北京:中國(中共)新聞出版社,1985 年。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毛澤東 「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6篇」,共匪原始資料彙編第三十九號(上):中共宣傳、教育問題專輯,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73年3月25日,頁185~200。毛澤東 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年2月,初版 。毛澤東 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王玲玲 「論中共傳播的控制面」,匪情月報,27:3,民73年9月15日,頁34~42。王旭 中共傳播媒介塑造的台灣形象,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4年6月。中?嶺雄著,趙情、張隆義、楊怡芬譯 中共的政治與戰略,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76年3月,二刷。江璐 「中國大陸的傳播與思想控制」,報學6:2,台北:中華民國新聞編輯人協會,民68年6月,頁89~93。朱立 「變與不變之間」,遠見雜誌,1987年2月1日,頁87~91。李瞻 新聞學,台北:三民書局出版,民72年,五版。李茂政 傳播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民70年,初版。李金銓 大?傳播學,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民 70年,初版。吳靄儀 「剖視香港前途協議」,讀者文摘(中文版),1984年11月號,香港:讀者文摘遠東有限公司,頁24~29。孟慶春 「馬克思的報刊活動及其對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卓越貢獻」,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3年第三期。周恃天譯 說服的技術──從宣傳至洗腦,台北:黎明書局,民64年,3版。易治民 中美斷交前後中共「人民日報」有關「臺灣報導」的比較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4年9月。香港大公報 一九八四年中國手冊,香港:大公報,1984年10月1日。胡績偉 「關于黨(中共)報的指導性問題」,中國(中共)新聞年鑑,北京:中國(中共)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頁23~26。胡耀邦 「關於黨的新聞工作」,人民日報,1985年4月14日。拜丁豪作,林東泰譯 說服的藝術,台北:三山出版社,民66年。祝基瀅 傳播?社會?科技,台北:商務印書館,民74年4月,初版。祝基瀅 政治傳播學,台北:三民書局,民72年。祝基瀅 大?傳播學,台北:學生書局,民62年。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文選第二卷,莫斯科: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1955 年。徐佳士 大?傳播理論,台北:台北市新聞公會出版,民68年。國防部軍事情報局 一九八六年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民75年3月。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共匪原始資料彙編第五十號(二之二):匪偽經濟問題專輯──重要匪酋講話部份,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75年1月30日。陳世敏 大?傳播與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民72年。James C. Strouse著,陳世敏譯 傳播媒介、民意、公共政策分析,台北:國立編譯館,民74年。張宗厚、陳祖聲 簡明新聞學,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3 年。政大新聞研究所 新聞學研究第三十八集,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民76年1月28日。新華社新聞部研究 新聞論集(2),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年3月。楊國樞等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書局,民73年10月,七版。廖風德 中共香港「大公報」之宣傳分析,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5年6月。熊樹忠 中共「統戰策略」之理論與實際,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69年4月,15版。潘家慶 傳播與國家發展,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民72年。潘家慶 新聞媒介?社會責任,台北:商務印書館,民73年。魯道夫 (J?rg - Meinhard Rudolph)著,任孝琦摘譯 「大陸如何報導台灣消息?」,聯合月刊第39期,民73年10月,頁119~128。鄭竹園 「中共滲透新聞界的故事」,新聞學研究第35期,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民74年10月20日,頁79~87。閻沁恆 大?傳播研究法,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民61年9月。鄭東興 報紙編輯學,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初版。劉平鄰 「論中共當前對台的統戰策略」,中國時報,民76年5月7日,第二版。賴? 人民日報社論的反美宣傳分析,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55年。簫迪玉 中共四個現代化時期新聞政策之研究,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5年6月。羅以澄 「新聞?宣傳?理論三者之間的關係」,新聞戰線,1987 年第一期,北京:人民日報社,頁23~24。人民日報(大陸版)1985年4月14日7月1、8、15、22日8月4、12、26日9月9、16 、23、30日10月7、14、21、28日11月4、11、18日12月2、16、23日1986年1月6、13、20、27日2月3、10、17、24日3月3、10、17、24、31日4月7、21、28日5月5、12、19、26日6月2、9、16、24、3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1985年5月17日7月1、3、11、19、27日8月4、12、20、28日9月5、13、21、29日10月7、15、23、31日11月8、16、24日12月 1、10、18、26日1月3、11、19、26、31日2月4、12、20、28日3月8、16、24日4月1、9、17、25日5月 3、11、18、27日6月 4、12、20、28日二、英文部份Berelson, Bernard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The Free Press, 1952.Boulding, Kenneth The Image,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5.Brown, J. A. C. Technique s of Persuasion-From Propaganda to Brainwashing, London, Penguin Books, 1971."China Since Mao", Newsweek, September 8, 1986. pp. 8-17."China - New Long march, new revolution", U. S. News & World Report, Sep. 8, 1986, pp. 26-32.Chu, Godwin C. Radical Change through Communication in Mao`s China,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ii, 1977.Chu, James C. Y. & Min Che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George T. Kurian, World Press Encyclopedia,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1982, pp. 219-231.Cohen, Bernard C.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Davison, W. Phillips, James Boylan, Frederick T. C. Yu Mass Media: System & Effect, Second Edition, CBS College Publishing, 1982.Gerner, George and Marsh Siefert World Communication: A Handbook, New York: Longman Inc., 1984.Inkeles, Alex Public Opinion in Soviet Russia, Cambridge: Harvard Unirversity Press, 1951.Klapper, Joseph T. The Effect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1960.Krippendorff, Klaus Content Analysis: An I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Inc., 1980.Liu, Alan P. L. Communication and National Intergr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Martin, L. John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Propaganda" in Richard D Lanbert, The Annals-Propaganda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Philadelphia: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71.McCombs, Maxwell E. and Donald L. Shaw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56, Summer, 1972, pp. 176-187.McQuail, Deni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85.Mead, Margaret Soviet Attitudes toward Authority, New York: McGraw-Hill, 1951.Merrill, John C.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Spring, 1962, pp. 207-209.Merrill, John C. and Ralph L. Lowenstein Media, Messages and Men: New Perspectives in Communication,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Inc., 1979.Pan, Jia-Ching "Foreign News in Two Communist Chinese Dailies: A Comparative content Analysis",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第九集抽印本,1972, pp. 61-115.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Year Book, Beijing: Xinhua Publishing House, 1985.Pool, de Sola and Wilbur Schramm, Hand book of Communication, eds, Chicago: Rand Macnally, 1973.Pool, Ithiel de Sola Trend in Content Analysi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4.Pye, Lucian W.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Schramm, Wilbur Men, Message, and Media, 虹橋書店,1973.Siebert, Fred S., Thedore Peterson and Wilbur Schramm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ixth Printing, 1971.Stone, Philip J. The General Inquirer: A Computer Approach to Content Analysis,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66.Wimmer, Roger D. and Joseph R. Dominick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o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Inc., 1983.Yu, Frederick T. C. "Campaigns, Communications, and Development in Communist China", in Wilbur Schramm and Donald F. Robert, eds.,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vised Editio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1. pp.836-860.Yu, Frederick T. C. "China`s Mass Communication in Historial Perspective" in Godwin C. Chu, Moving a Mountain, Honolulu: East Center, 1981.Yu, Frederick T. C. Mass Persuasion in Communist China, London: Pall Mall Press Limited, 1964.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