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地方公職選舉候選人宣傳單之論題結構與策略分析:以七十四年縣、市長選舉為例
作者 夏珍
貢獻者 陳義彥
夏珍
日期 1987
上傳時間 5-May-2016 13:38:07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一)書籍
     1.汪琪
     民71 文化與傳播。台北:三民書局。
     2.呂亞力
     民66 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3.祝基瀅
     民72 政治傳播學。台北;三民書局。
     4.______
     民75 傳播、社會、科技。台北:商務印書館。
     5.張世賢、林水波
     民71 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6.陳義彥
     民71 台北市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從民國六十九年恢復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探析。台北;六國出版社。
     7.彭懷恩
     民72 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8.彭芸
     民75 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9.漆敬堯
     民53 競選的公共關係。台北:海天出版社。
     10.楊國樞等
     民72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台北:東華書局。
     11.雷飛龍、陳義彥
     民72 民國七十二年台灣地區增額立委選舉之人文區位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專刊第一集。
     12.雷飛龍、陳世敏、陳義彥
     民74 候選人的競選論題內容與策略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專列第二集。
     13.潘家慶
     民72 傳播與國家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二)期刊與論文
     1.朱雲漢
     民68 「台灣地區政治參與模式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2.胡佛、游盈隆
     民71 「選民的投票取向」,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3.鄭士杰
     民70 「選舉期間傳播通道的使用,與其告知功能的研究──以六十九年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4.袁新勇
     民62 「各類傳播對台灣農民投票行為之影響」,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5.曾正茂
     民70 「雲嘉南地區選民公共政策需求與導向之研究──民國六十九年立委選舉區域研究」,中興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6.鮑正鋼
     民71 「地方公職候選人政見內容之研究──民國七十年地方選舉省市議員暨縣市長候選人政見之內容分析」,中興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7.林嘉誠
     民69 台北地區大學生的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8.______
     民71 台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兼對此次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之分析。政治學報,10:23~59。
     9.蔡啟清
     民70 大眾傳播媒體對投票行為的影響──第六屆省議員選舉台中市實際調查,政治學報,9:109~134。
     10.陳義彥
     民75 「我國投票行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民意,110:3~28。
     11.吳統雄
     民75 「薪火與生食──讀陳義彥我國投票行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民意,113:3~31。
     12高應篤
     民71 「中國選舉的觀察與評價」自序。中國地方自治,34-8:9~10。
     13.黃德福
     民69 「候選人的政見分析」。中國論壇,11-4:17~20。
     14.黃紀
     民69 「無黨籍人士競選研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15.徐佳士
     民60 「二級或多級傳播理論在過渡期社會適用性之研究」,新聞學研究,8:7~38。
     16.皇甫河旺
     民60 「專業資料傳播過程」,新聞學研究,7:97~148。
     17.王端正
     民61 「台灣地區選舉執政黨輔選宣傳方式及其效果」,新聞學研究,9:123-172。
     18.馬起華
     民66 「競選花樣之研究」,政治學報,6:29~292。
     19.許秀容
     民75 「台灣海峽兩岸兒童政治社會化研究──小學教科書內容分析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曹俊漢
     民75 「評過去十年國民黨提名政策:檢討與展望」,中國政治學會「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
     21.陳世敏
     民75 「台灣選舉文化之世俗化,中國政治學會「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
     22.閻沁恆
     民56 「傳播內容之定量分析與定質分析」,新聞學研究,1:305~324。
     23.漆敬堯
     民53 「選民是否受宣傳媒介的影響?兼論競選的公共關係」,報學,Vol.3, NO.3 : 6~10。
     24.吳統雄
     民70 「政治明星的劇本──候選人政見的電腦分析」,聯合月刊5:14~18。
     25.瞿海源
     民74 「鬱悶焦躁的這一年──解析年來重大事件發生之根由」,聯合月刊53:4~6。
     26.侯家駒
     民44 「經革會的來龍去脈與評價」,聯合月刊53:44~49。
     27.文現深
     民74 「經革會能否展新局?」,天下雜誌49:172~173。
     28.文現深
     民74 「台灣經濟併發症」,天下雜誌52:21。
     29.姜雪影
     民74 「十信案獨家民意調查」,天下雜誌52:106~110。
     30.吳迎春、文現深
     民74 「十四項建設卡在那裡」,天下雜誌53:40~48。
     
     英文部分
     (一) 書籍
     1. Berelson., Berald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llinois: The Free Press.
     2. Bowers, John Waite & Ochs, Donovan
     1971 The Rhetoric of Agitation and Control. Mass: Addison-Wesley.
     3. Campbell, Anno & Gurin, Gernald & Miller, Warren E.
     1954 The Voter Decides. Evanston Ill. Row, Reterson.
     4. Dahl, Robert A.
     1971 Polyarchy-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tiy Press.
     5. Doob, Leonard W.
     1948 Public Opinion and Propaganda.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6. Eston, David
     1967 A System of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7. Holsti, Ole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ss: Addison Wesley.
     8. Lin, Nan
     1976 Fundation of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9. Lindblom, Charles E.
     1977 Politics and Markets. New York: Basic Books.
     10. Larzarsfeld, Paul F. & Berelson, Bernald R. & Gaudet, Hazel.
     1968 The People`s Choice: How the Voter Makes Up His Mind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 Columbia Univessity Press.
     11. Nie, Norman H. & Berba, Sidney & Petrocik John R.
     1976 The Changing American Voter. Cambridge, Mass: Hafard University Press.
     12. Pool, Ethiel de Sola
     1959 Trends in Content Analysis. Champaign. Illinois: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3. Rogers, Everett M.
     1962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ew York : The Free of Glance.
     
     (二)期刊
     1. Allport, Tloyd H.
     1954 "Toward A Science of Public Opinion," in Daniel Katz et al, Public Opinion and Propaganda. Ha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2. Bigman, Stanley
     1960 "Pretige, Personal Influence and Opinion;" in Wilber Schramm,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4th ed) Illinois: Univerity of lllinois Press.
     3. Bowers, J. W.
     1970 "Content Analysis," in P. Emment and W. Brooks (eds) Method of Research in Communication. Boston: Hongton, Miffinco Press.
     4. Deutsch, Karl W.,
     1968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Rlitical Development ," in Jason L. Finkle and Richard W. Gable (eds )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5. Noelle-Neuman, Elizabeth
     1974 "The Spiral of Silen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24:45~51.
     6. Osgood, Charles E.
     1959 "The Representational Model and Relevant Research Method," in Ethiel de Sola Pool (195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24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義彥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夏珍zh_TW
dc.creator (作者) 夏珍zh_TW
dc.date (日期) 198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May-2016 13:38:07 (UTC+8)-
dc.date.available 5-May-2016 13:38:0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May-2016 13:38:0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624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116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致謝詞
     論文提要
     圖表目錄
     第一章 結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宣傳單的重要性………3
     第三節 文獻探討………7
     第二章 七十四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背景 23
     第一節 經濟因素………24
     第二節 社會因素………27
     第三節 政治因素………30
     第四節 策略因素………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本研究所運用之分析方法………43
     第二節 研究目標………46
     第三節 分析架構與研究問題………50
     第四節 類目訂定與分析單元………52
     第五節 抽樣………59
     第六節 信度分析………60
     第四章 宣傳單的外型與訴求方式 71
     第一節 宣傳單的數量與外型……….71
     第二節 宣傳單的訴求方式………87
     第五章 宣傳單的策略方析 101
     第一節 塑造自我形象………104
     第二節 攻擊、駁斥他人與宣揚政令………118
     第三節 候選人與宣傳單的策略運用………126
     第四節 黨爭程度、參選型態與宣傳單的策略運用………151
     第六章 宣傳單的論題內容與結構 167
     第一節 宣傳單結構分析的作法………167
     第二節 候選人與宣傳單十大論題內容………171
     第三節 候選人政治背景與傳單論題結構………176
     第四節 黨爭程度與傳單論題結構………197
     第五節 參選型態與傳單論題結構………215
     第七章 匿名傳單的分析 237
     第一節 匿名傳單的數量與外型………237
     第二節 匿名傳單的策略運用………245
     第三節 匿名傳單的論題內容與結構………252
     第八章 結論 259
     第一節 研究發現………259
     第二節 七十四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候選人宣傳單的檢討………268
     第三節 檢討與建議………270
     參考書目 273
     
     圖表目錄
     圖錄
     圖3-1 內容分析與傳播過程的關係模式………48
     圖3-2 內容分析設計模式類型之一………49
     圖3-3 內容分析設計模式類型之二………49
     圖3-4 本文分研架構………51
     圖4-1 候選人政治背景與宣傳單印刷方式分佈圖………79
     圖4-2 宣傳單訴求方式的方向模型………92
     圖4-3 候選人政治背景與宣傳單訴求方式關係圖………93
     圖4-4 黨爭程度與宣傳單訴求方式關係圖………95
     圖4-5 參選類型與宣傳單訴求方式關係圖………96
     圖5-1 攻擊與駁斥宣傳單主題次數分佈比較………125
     圖5-2 全體宣傳單策略運用的方向模型………128
     圖5-3-a 30~39歲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30
     圖5-3-b 40~49歲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31
     圖5-3-c 50~59歲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32
     圖5-4-a 高中程度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36
     圖5-4-b 大學程度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37
     圖5-4-c 碩士程度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38
     圖5-4-d 博士程度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39
     圖5-5-a 國民黨提名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42
     圖5-5-b 國民黨報備競選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43
     圖5-5-c 國民黨自行參選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44
     圖5-5-d 黨外後援會推荐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45
     圖5-5-e 無黨籍自行參選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46
     圖5-6-a 當選者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49
     圖5-6-b 落選者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50
     圖5-7-a 無黨爭及黨爭平淡選區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55
     圖5-7-b 黨爭普通選區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56
     圖5-7-c 黨爭激烈選區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57
     圖5-8-a A型選區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62
     圖5-8-b B型選區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63
     圖5-8-c C型選區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64
     圖5-8-d D型選區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65
     圖5-8-e E型選區宣傳單策略的方向模型………166
     圖6-1 國民黨提名候選人宣傳單的論題結構………180
     圖6-2 國民黨自行參選候選人宣傳單的論題結構………185
     圖6-3 黨外後援會推荐候選人宣傳單的論題結構………192
     圖6-4 無黨籍自行參選候選人宣傳單的論題結構………196
     圖6-5 無黨爭選區宣傳單的論題結構………201
     圖6-6 黨爭平淡選區宣傳單的論題結構………205
     圖6-7 黨爭普通選區宣傳單的論題結構………210
     圖6-8 黨爭激烈選區宣傳單的論題結構………212
     圖6-9 A型選區宣傳單的論題結構………219
     圖6-10 B型選區宣傳單的論題結構………223
     圖6-11 C型選區宣傳單的論題結構………228
     圖6-12 E型選區宣傳單的論題結構………234
     圖7-1 匿名傳單訴求方式的方向模型………245
     圖7-2 匿名傳單策略運用的方向模型………249
     圖7-3 匿名傳單的論題結構………255
     圖8-1 候選人政治背景與政見內容比較………266
     
     表錄
     表1-1 國內七篇分析選舉期間報紙或候選人言論內容與策略之學術性論文要述………12
     表2-1 七十三與七十四年一、二季成長率比較………25
     表3-1 候選人所提論題(政見)內容的歸類………56
     表3-2 信度檢定原始資料統計表………63
     表4-1 候選人個人背景與宣傳單數量………73
     表4-2 各縣市黨爭激烈程度………74
     表4-3 黨爭程度與宣傳單數量………74
     表4-4 各縣市參選型態………75
     表4-5 參選型態與宣傳單數量………76
     表4-6 宣傳單型式的統計分配………77
     表4-7 宣傳單印刷方式的統計分配………80
     表4-8 宣傳單紙質的統計分配………83
     表4-9 宣傳單印刷用色的統計分配………85
     表4-10 宣傳單訴求方式的統計分配………89
     表4-11 宣傳單訴求方式的方向矩陣………90
     表4-12 宣傳單訴求方式的表現型態………91
     表5-1 宣傳單主要、次要策略的統計分配………102
     表5-2 宣傳單外型與(主要)策略………103
     表5-3 候選人年齡與形象特質………105
     表5-4 候選人教育程度與形象特質………107
     表5-5 候選人政治背景與形象特質………109
     表5-6 選舉結果與形象特質………112
     表5-7 黨爭型態與形象特質………113
     表5-8 參選型態與形象特質………115
     表5-9 候選人個人背景與攻擊主題………119
     表5-10 黨爭程度與攻擊主題………122
     表5-11 參選型態與攻擊主題………124
     表5-12 「駁斥他人」傳單主題的次數分配………125
     表5-13 「宣揚政令」傳單的次數分配………126
     表5-14 全體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28
     表5-15 候選人年齡與傳單策略………129
     表5-16-a 30~39歲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30
     表5-16-b 40~49歲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31
     表5-16-c 50~59歲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32
     表5-17 候選人教育程度與宣傳單策略………133
     表5-18-a 高中程度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36
     表5-18-b 大學程度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37
     表5-18-c 碩士程度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38
     表5-18-d 博士程度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39
     表5-19 候選人政治背景與宣傳單策略………140
     表5-20-a 國民黨提名競選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42
     表5-20-b 國民黨報備競選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43
     表5-20-c 國民黨自行參選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44
     表5-20-d 黨外後援會推荐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45
     表5-20-e 無黨籍自行參選候選人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46
     表5-21 選舉結果與宣傳單策略………148
     表5-22-a 當選者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49
     表5-22-b 落選者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50
     表5-23 黨爭程度與宣傳單策略的運用………152
     表5-24-a 無黨爭選區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54
     表5-24-b 黨爭平淡選區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55
     表5-24-c 黨爭普通選區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56
     表5-24-d 黨爭激烈選區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57
     表5-25 參選型態與宣傳單的策略運用………160
     表5-26-a A型選區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62
     表5-26-b B型選區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63
     表5-26-c C型選區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64
     表5-26-d D型選區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65
     表5-26-e E型選區宣傳單策略的方向矩陣………166
     表6-1 宣傳單的論題統計………169
     表6-2 候選人年齡與宣傳單十大論題………172
     表6-3 候選人教育程度與宣傳單十大論題………173
     表6-4 候選人選舉結果與宣傳單十大論題………175
     表6-5 國民黨提名候選人宣傳單論題的次數分配………177
     表6-6 國民黨提名候選人宣傳單論題的列聯矩陣………178
     表6-7 國民黨報備競選候選人宣傳單論題的次數分配………181
     表6-8 國民黨報備競選候選人宣傳單論題的列聯矩陣………182
     表6-9 國民黨自行參選候選人宣傳單論題的次數分配………184
     表6-10 國民黨自行參選候選人宣傳單論題的列聯矩陣………186
     表6-11 黨外後援會推荐候選人宣傳單論題的次數分配………189
     表6-12 黨外後援會推荐候選人宣傳單論題的列聯矩陣………190
     表6-13 無黨籍自行參選候選人宣傳單論題的次數分配………193
     表6-14 無黨籍自行參選候選人宣傳單論題的列聯矩陣………194
     表6-15 無黨爭選區宣傳單論題的次數分配………198
     表6-16 無黨爭選區宣傳單論題的列聯矩陣………199
     表6-17 黨爭平淡選區宣傳單論題的次數分配………202
     表6-18 黨爭平淡選區宣傳單論題的列聯矩陣………203
     表6-19 黨爭普通選區宣傳單論題的次數分配………207
     表6-20 黨爭普通選區宣傳單論題的列聯矩陣………208
     表6-21 黨爭激烈選區宣傳單論題的次數分配………211
     表6-22 黨爭激烈選區宣傳單論題的列聯矩陣………213
     表6-23 A型選區宣傳單論題的次數分配………216
     表6-24 A型選區宣傳單論題的列聯矩陣………217
     表6-25 B型選區宣傳單論題的次數分配………220
     表6-26 B型選區宣傳單論題的列聯矩陣………221
     表6-27 C型選區宣傳單論題的次數分配………225
     表6-28 C型選區宣傳單論題的列聯矩陣………226
     表6-29 D型選區宣傳單論題的次數分配………229
     表6-30 E型選區宣傳單論題的次數分配………231
     表6-31 E型選區宣傳單論題的列聯矩陣………232
     表7-1 匿名傳單分佈的選區………238
     表7-2 黨爭程度與匿名傳單的分佈………238
     表7-3 參選型態與匿名傳單的分佈………239
     表7-4 匿名傳單的外型………241
     表7-5 匿名傳單的訴求方式………242
     表7-6 匿名傳單訴求方式的方向矩陣………243
     表7-7 匿名傳單訴求方式的表現型態………244
     表7-8 匿名傳單的策略………246
     表7-9 匿名傳單策略運用的方向矩陣………247
     表7-10 匿名傳單策略的表現型態………248
     表7-11 匿名傳單攻擊對象統計………250
     表7-12 匿名傳單「攻擊何事」的統計分配………252
     表7-13 匿名傳單的論題內容………253
     附 表 傳單內容分析登錄表格………283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248en_US
dc.title (題名) 地方公職選舉候選人宣傳單之論題結構與策略分析:以七十四年縣、市長選舉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一)書籍
     1.汪琪
     民71 文化與傳播。台北:三民書局。
     2.呂亞力
     民66 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3.祝基瀅
     民72 政治傳播學。台北;三民書局。
     4.______
     民75 傳播、社會、科技。台北:商務印書館。
     5.張世賢、林水波
     民71 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6.陳義彥
     民71 台北市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從民國六十九年恢復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探析。台北;六國出版社。
     7.彭懷恩
     民72 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8.彭芸
     民75 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9.漆敬堯
     民53 競選的公共關係。台北:海天出版社。
     10.楊國樞等
     民72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台北:東華書局。
     11.雷飛龍、陳義彥
     民72 民國七十二年台灣地區增額立委選舉之人文區位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專刊第一集。
     12.雷飛龍、陳世敏、陳義彥
     民74 候選人的競選論題內容與策略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專列第二集。
     13.潘家慶
     民72 傳播與國家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二)期刊與論文
     1.朱雲漢
     民68 「台灣地區政治參與模式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2.胡佛、游盈隆
     民71 「選民的投票取向」,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3.鄭士杰
     民70 「選舉期間傳播通道的使用,與其告知功能的研究──以六十九年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4.袁新勇
     民62 「各類傳播對台灣農民投票行為之影響」,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5.曾正茂
     民70 「雲嘉南地區選民公共政策需求與導向之研究──民國六十九年立委選舉區域研究」,中興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6.鮑正鋼
     民71 「地方公職候選人政見內容之研究──民國七十年地方選舉省市議員暨縣市長候選人政見之內容分析」,中興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7.林嘉誠
     民69 台北地區大學生的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8.______
     民71 台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兼對此次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之分析。政治學報,10:23~59。
     9.蔡啟清
     民70 大眾傳播媒體對投票行為的影響──第六屆省議員選舉台中市實際調查,政治學報,9:109~134。
     10.陳義彥
     民75 「我國投票行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民意,110:3~28。
     11.吳統雄
     民75 「薪火與生食──讀陳義彥我國投票行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民意,113:3~31。
     12高應篤
     民71 「中國選舉的觀察與評價」自序。中國地方自治,34-8:9~10。
     13.黃德福
     民69 「候選人的政見分析」。中國論壇,11-4:17~20。
     14.黃紀
     民69 「無黨籍人士競選研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15.徐佳士
     民60 「二級或多級傳播理論在過渡期社會適用性之研究」,新聞學研究,8:7~38。
     16.皇甫河旺
     民60 「專業資料傳播過程」,新聞學研究,7:97~148。
     17.王端正
     民61 「台灣地區選舉執政黨輔選宣傳方式及其效果」,新聞學研究,9:123-172。
     18.馬起華
     民66 「競選花樣之研究」,政治學報,6:29~292。
     19.許秀容
     民75 「台灣海峽兩岸兒童政治社會化研究──小學教科書內容分析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曹俊漢
     民75 「評過去十年國民黨提名政策:檢討與展望」,中國政治學會「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
     21.陳世敏
     民75 「台灣選舉文化之世俗化,中國政治學會「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
     22.閻沁恆
     民56 「傳播內容之定量分析與定質分析」,新聞學研究,1:305~324。
     23.漆敬堯
     民53 「選民是否受宣傳媒介的影響?兼論競選的公共關係」,報學,Vol.3, NO.3 : 6~10。
     24.吳統雄
     民70 「政治明星的劇本──候選人政見的電腦分析」,聯合月刊5:14~18。
     25.瞿海源
     民74 「鬱悶焦躁的這一年──解析年來重大事件發生之根由」,聯合月刊53:4~6。
     26.侯家駒
     民44 「經革會的來龍去脈與評價」,聯合月刊53:44~49。
     27.文現深
     民74 「經革會能否展新局?」,天下雜誌49:172~173。
     28.文現深
     民74 「台灣經濟併發症」,天下雜誌52:21。
     29.姜雪影
     民74 「十信案獨家民意調查」,天下雜誌52:106~110。
     30.吳迎春、文現深
     民74 「十四項建設卡在那裡」,天下雜誌53:40~48。
     
     英文部分
     (一) 書籍
     1. Berelson., Berald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llinois: The Free Press.
     2. Bowers, John Waite & Ochs, Donovan
     1971 The Rhetoric of Agitation and Control. Mass: Addison-Wesley.
     3. Campbell, Anno & Gurin, Gernald & Miller, Warren E.
     1954 The Voter Decides. Evanston Ill. Row, Reterson.
     4. Dahl, Robert A.
     1971 Polyarchy-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tiy Press.
     5. Doob, Leonard W.
     1948 Public Opinion and Propaganda.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6. Eston, David
     1967 A System of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7. Holsti, Ole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ss: Addison Wesley.
     8. Lin, Nan
     1976 Fundation of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9. Lindblom, Charles E.
     1977 Politics and Markets. New York: Basic Books.
     10. Larzarsfeld, Paul F. & Berelson, Bernald R. & Gaudet, Hazel.
     1968 The People`s Choice: How the Voter Makes Up His Mind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 Columbia Univessity Press.
     11. Nie, Norman H. & Berba, Sidney & Petrocik John R.
     1976 The Changing American Voter. Cambridge, Mass: Hafard University Press.
     12. Pool, Ethiel de Sola
     1959 Trends in Content Analysis. Champaign. Illinois: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3. Rogers, Everett M.
     1962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ew York : The Free of Glance.
     
     (二)期刊
     1. Allport, Tloyd H.
     1954 "Toward A Science of Public Opinion," in Daniel Katz et al, Public Opinion and Propaganda. Ha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2. Bigman, Stanley
     1960 "Pretige, Personal Influence and Opinion;" in Wilber Schramm,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4th ed) Illinois: Univerity of lllinois Press.
     3. Bowers, J. W.
     1970 "Content Analysis," in P. Emment and W. Brooks (eds) Method of Research in Communication. Boston: Hongton, Miffinco Press.
     4. Deutsch, Karl W.,
     1968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Rlitical Development ," in Jason L. Finkle and Richard W. Gable (eds )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5. Noelle-Neuman, Elizabeth
     1974 "The Spiral of Silen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24:45~51.
     6. Osgood, Charles E.
     1959 "The Representational Model and Relevant Research Method," in Ethiel de Sola Pool (195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