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民國二十年. (1931)長江大水災之研究
作者 楊明哲
貢獻者 王樹槐
楊明哲
日期 1987
上傳時間 5-May-2016 14:29:12 (UTC+8)
摘要 目錄
     緒論………1
     第一章 水災的原因………11
     第一節 社會因素………11
     一 水利問題………12
     二 社會生活習性………23
     三 湖田的開墾………24
     四 水土保持的忽視………26
     第二節 自然因素………29
     一 水文方面………29
     二 氣象方面………38
     第三節 搶險失敗………48
     一 人力物力的動員………48
     二 搶險的困難………53
     三 搶險人員的失職………55
     第二章 水災的衝擊………73
     第一節 物資的衝擊………74
     一 物資的損失………74
     二 物價與糧食問題………85
     第二節 人員的衝擊………97
     一 人員的死亡………97
     二 災民問題………107
     (一)災民人數………107
     (二)災民的生活與健康………111
     (三)災民的流徙………117
     第三節 社會的衝擊………121
     一 騷動的原因………121
     二 騷動事件………125
     三 騷動的防患………131
     第三章 救災工作………145
     第一節 救災組織………145
     一 救災會………146
     二 其他救災團體………150
     第二節 總動員………163
     一 宣傳………164
     二 募捐活動………167
     (一)募款………167
     (二)募衣、募藥等………173
     三 人力動員與經費籌集………178
     (一)人力動員………178
     (二)經費籌集………181
     第三節 救災工作主要內容………187
     一 災民的救濟和醫療防疫………187
     (一)災民的救濟………187
     (二)醫療防疫………203
     二 災區的復員工作………213
     (一)工振………213
     (二)農振………218
     (1)貸放………219
     (2)保牛………223
     第四節 救災工作的檢討………227
     一 工作的困難………228
     (一)人力………228
     (二)財力………230
     (三)時局………233
     二 救災行政的檢討………236
     (一)政策的訂定………236
     (二)組織間的關係………240
     (三)振務監督………243
     三 救災工作的評價………251
     第四章 水災的影響………271
     第一節 政治方面………271
     一 國難意識………271
     二 中共的意圖………275
     第二節 社會方面………280
     一 社會秩序………280
     二 人口流動………285
     三 社會心理………287
     第三節 經濟方面………288
     一 農村問題………288
     二 工商問題………292
     三 財政………294
     第四節 水利方面等………295
     一 水利建設的興革………295
     二 防災的積極………297
     三 救災經驗的累積………299
     結論………309
     附表………311
     附圖………341
     徵引書目………342
     
     表次
     表一:民國五年蘇、皖、贛、鄂、湘五省水利經費與各該省歲出總預算比較表………13
     表二:湖北省水利官員被控糾紛表………17
     表三:湖北水利堤工事務清理委員會呈報附加堤捐私虧各款擬請通緝姓名清冊表………21
     表四:長江、黃河、准河水文比較表………32
     表五:長江宜昌至海口間沙洲分布一覽表………35
     表六:民國二十年四至九月鄂、贛、皖、蘇四省雨日統計表………40
     表七:歷年長江流域各測站每月雨量公釐數表………42
     表八:民國十九年至二十四年長江各處最高水位比較表………46
     表九:二十五路軍協助淮安等地搶險部署表………51
     表一○:各地堤防潰決時間表………57
     表一一:災區被災面積、被災縣數表………75
     表一二:民國二十年江淮流域被災區域水淹深度調查表………76
     表一三:災省財產損失估計表………77
     表一四:五省被淹田畝比較表………78
     表一五:民國二十年長江流域受災農村損失統計表………79
     表一六:民國二十年長江水災區域農產損失統計表………81
     表一七:交通損害狀況表………83
     表一八:米商操縱米價表………86
     表一九:物價波動表………87
     表二○:上漲物價表………90
     表二一:天津米價上漲比較表………93
     表二二:民國二十年蘇、皖、湘、贛、鄂五省淹沒人數統計表………98
     表二三:安徽省各縣淹斃人口數統計表………99
     表二四:湖南省各縣淹斃人口數統計表………101
     表二五:江蘇省各縣淹斃人口數統計表………102
     表二六:災區民眾死亡性別、年齡、原因、百分比統計表………106
     表二七:五省被災人口待振人口表………108
     表二八:各省被災農戶數表………109
     表二九:被災區域及人口表………109
     表三○:蕪湖縣城、鄉區被災戶、口數比較表………110
     表三一:災民代替性食物表(一) ………112
     表三二:各地災民患病表………113
     表三三:災區民眾每千人中患病統計表………116
     表三四:災民流徙表………119
     表三五:各地騷動事態表………126
     表三六:救災會委員性質分析表………147
     表三七:救災團體一覽表………151
     表三八:救災會國內捐款來源分布表………169
     表三九:救災會捐款來源表………171
     表四○:救災會國外捐款來源一覽表………172
     表四一:各大城市七至十二月每月平均溫度表………173
     表四二:救災會國外捐贈藥品一覽表………177
     表四三:振災經費估計表(一) ………181
     表四四:救災會工作組安徽振款概算表………182
     表四五:振災經費估計表(二) ………183
     表四六:救災會收入表………185
     表四七:各慈善團體救災活動表………188
     表四八:各地收容所一覽表………193
     表四九:上海市收容災民辦事處給養數量表………196
     表五○:上海市災民收容所收容災民一覽表………197
     表五一:災童收容與救濟表………200
     表五二:各處隊所屬醫院及巡迴醫隊診治病人疾病分類統計表………205
     表五三:各工振區巡迴醫隊診治病人疾病分類統計表………207
     表五四:民國二十一年長江沿岸五省二市霍亂流行狀態表………210
     表五五:各處隊暨工振區巡迴醫隊各項預防接種人數統計表………211
     表五六:五省各工振區施工一覽表………215
     表五七:華洋義賑會辦理皖贛農振貸放款數統計表………220
     表五八:各地牛價表………223
     表五九:救災團體結束時間表………227
     表六○:救災會支配災區現款表………237
     表六一:救災會支出一覽表………239
     表六二:五省視災人員一覽表………244
     表六三:振務弊察一覽表………245
     表六四:民國十七年至二十三年江蘇省逐月盜匪案件統計表………281
     表六五:上海市市民籍貫統計表………286
     表六六:代替性食物表(二) ………290
     表六七:近六年來商店營業狀況佔平常年之百分率表………292
     表六八:民十八至二十一年度災區四省植樹株數表………298
     
     圖次
     圖一:長江水系簡圖………31
     圖二:長江河道坡降高度變化圖………36
     圖三:民國二十年七月降雨量與歷年七月平均降雨量比較圖………44
     圖四:民國十九年至二十四年長江各處最高水位比較圖………47
     圖五:救災會行政組織圖………149
     圖六:民國十七年至二十三年江蘇省盜匪案件曲線圖………282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中文部分
     一、檔案等文獻資料
     上海市地方協會編,上海市統計,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二年。
     中行月刊調查室編,「二十年份水災調查」,中行月刊,卷二期三,民國二十年八月。
     中共中央委員會,「關於全國災荒秋收鬥爭與我們的策略的決議」,民國二十年七月三十日,法務部調查局藏,油印。
     中共中央委員會,「為擴大災民鬥爭致各級黨部的一封信」,民國二十年八月,法務部調查局藏。
     中共中央委員會,「為全中國的水災告民眾書」,民國二十年八月,法務部調查局藏,油印。
     中共鄂豫皖省委,「蘇區災民工作議決案」,時間不詳,法務部調查局藏。
     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編,民國二十一年度賑務報告書(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叢刊甲種第三十七號),北平,民國二十二年十一月。
     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編,民國二十二年度賑務報告書(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叢刊甲種第四十一號),北平,民國二十三年十一月。
     全國經濟委員會水利處編,江河修防紀要(民國二十四年),民國史料叢刊第一輯(第二十種),台北,傳記文學社影印,民國六十年。
     江西省政府建設廳編印,江西建設三年計劃,民國二十一年。
     江西省水利局編印,江西水利局報告書(第三次),民國十八年。
     江西省建設所編印,江西建設彙刊(續第一冊),民國二十年。
     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內政方面,革命文獻,第七十一輯 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六十六年三月。
     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水利建設(一)、(三),革命文獻,第八十一、八十三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六十九年六月。
     李振,湖南省土地利用與糧食問題,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五五),台北,成文出版社、(美國)中文資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國六十六年。
     吳文暉,「南京棚戶家庭調查」,國立中央大學,一九三三年十月。
     吳葭等,寶山縣志(寶山縣再續志、新志備稿),民國二十年鉛印本,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十七號,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九年五月。
     竺可楨等,中國之雨量(軍事委員會資源委員會參考資料第十四號),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民國二十五年一月。
     林文琴、嚴柏梁,江蘇省振務彙刊,鎮江,江蘇省振務會,民國二十一年一月。
     東方雜誌輯,「對日寇東北之輿論一斑」,東方雜誌,卷二八號二三,民國二十年十二月
     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編,「中華民國二十年水災區域之經濟調查」,金陵學報,卷二期一,民國二十一年六月。
     周一?,湖南省水災查勘報告書,出版地、出版者不詳,民國二十年。
     洪迥,安徽省水災查勘報告書,出版地、出版者不詳,民國二十年。
     徐伯符,太湖湖田之研究,蕭錚主編,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七四),台北,成文出版社、(美國)中文資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國六十六年。
     陳嶸,歷代森林史略及民國林政史料,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森林系林業推廣部,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陳賡雅,西北觀察記,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七十六輯,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
     張謇,張季子九錄,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四年。
     章有義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三輯,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北京,三聯書店,一九五七年十月。
     商辦既濟水電公司編印,防水特刊,漢口,民國二十年十二月。
     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六年五月。
     國民政府投濟水災委員會,國民政府放救濟水災委員會報告書,民國二十三年。
     國民政府救濟水災委員會,國民政府救濟水災委員會職員錄,民國二十二年。
     國民政府救濟水災委員會,國民政府救濟水災委員會徵信錄,民國二十二年。
     彭文和,湖南湖田問題,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七五),台北,成文出版社、(美國)中文資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國六十六年。
     揚子江技術委員會編印,揚子江技術委員會第三次報告書,民國十三年。
     揚子江技術委員會編印,揚子江技術委員會第五次報告書,民國十五年。
     揚子江水道整理委員會編印,揚子江水道整理委員會第十、十一期年報,民國二十年、二十一年。
     揚子江水利委員會編,揚子江水利委員會年報,第一期,民國二十五年。
     湖北省建設所編印,湖北建設最新概況,民國二十二年。
     漢口市政府編印,漢口市政概況(民國二十一~二十二年),民國二十二年。
     蔡作翔等著,皖淮工賑雜錄,國民政府救濟水災委員會工賑處第十二區工賑局刊行,民國二十一年八月。
     蔣中正,「一致奮起共救危亡」,收入李雲漢編,九一八事變史料,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六年。
     豫鄂皖三省勦匪總司令部湖北水利堤工事務清理委員會編印,湖北水利堤工事務清理委員會清理報告書(中),堤工篇,民國二十二年。
     謝蒨茂,漢口大水記,漢口,江漢印書館,民國二十年。
     儲琢軒,整理江蘇建設經費芻議,鎮江,江蘇省建設廳出版,民國二十二年。
     
     二、報刊
     大公報,天津,民國二十年。
     中央黨部月刊,第三十九期,民國二十年十月。
     申報,民國十七年~二十三年。
     時報,上海,民國二十年。
     時事新報,上海,民國二十年。
     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編,統計月報,一九三一年十月。
     國聞週報,卷八期四十八,民國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
     新聞報,上海,民國二十年。
     實報,北平,民國二十年。
     燕塵社編輯部編,現代支那之記錄,一九三一年八月~九月。
     
     三、公報、年鑑
     中國教育研究中心、橄欖文化基金會聯合出版,中華基督教會年鑑,台北,財團法人基督教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一九八三年三月再版。
     內政部編印,內政公報,卷六期二,民國二十二年一月。
     申報館編印,申報年鑑,民國二十二、二十三年,上海。
     交通部,交通公報,第二七九期,民國二十年九月九日。
     安徽省政府秘書處編,安徽省政府公報,第三四四、三四八、三五○、三六六、三六八、三六九、三七○、三八四、四二六、四四六期,民國二十年九月十九日~二十二年四月十五日。
     江西省政府秘書處編,江西省政府公報,第十二、十六期,民國二十一年四月二十日、六月二十日。
     阮湘等編,中國年鑑(第一回,民國十二年),上冊,台北,天一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二年五月。
     建設委員會編,建設委員會公報,第四、十九、二十、二十一期,中國近代史料叢刊續編,第五十七輯,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
     國民政府公報,第七三三、八六三、九三○號,民國二十年三月三十日~十一月九日,台北,成文出版社重印,民國六十六年。
     實業部總務司編印,實業公報,第三十二、三十五、三十七、四十一、四十三期,民國二十年八月二十日~二十年十一月五日。
     實業部中國經濟年鑑編纂委員會編,中國經濟年鑑(一九三三年),下冊,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一月再版。
     湖南省政府秘書處第五科編纂,民國二十一年湖南省政治年鑑,長沙,湖南省政府秘書處印行,民國二十一年十二月。
     湖南省政府秘書處第五科編纂,民國二十二年湖南年鑑,民國二十三月八月。
     
     四、年表、大事記、人名錄
     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台灣,中華書局,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近代來華外國人名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中國徵信所編,上海工商人名錄,上海,中國徵信所,民國二十五年十月再版。
     任嘉堯編,當代中國名人辭典,東方書局,民國三十六年。
     李元信主編,環球中國名人傳略,上海,環球出版公司,一九四四年六月。
     郭廷以編,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三冊(民國二十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1~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三年六月。
     國民政府文官處印鑄局調製,國民政府直轄各機關職員錄,第一期,南京,民國十八年。
     楊家駱主編,中華民國職官年表,第一編,中國近代史文獻彙編之一,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初版。
     楊家駱編,民國名人圖鑑,南京,辭典語,民國二十六年一月初版。
     樊蔭南編,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香港,波文書局,一九七八年增訂版。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一)~(六),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六月一日~七十三年七月十四日。
     蕭瀟、胡自立編纂,當代中國名人誌,世界評論出版社,民國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日。
     
     五、專書
     王德毅,宋代災荒的救濟政策,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五十九年五月。
     王武科,中國之農振(百科小叢書),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一月。
     王益?,長江(史地叢書),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年八月。
     王盆?,中國地理,上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七年八月臺十七版。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史述要」編寫組,黃河水利史述要,北京,水利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委會,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一月。
     正中書局編審委員會編著,中國氣候總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七年十月臺四版。
     古雲章編著,防洪工程學,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四年四月。
     李書田等,中國水利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六年。
     沈百先等編著,中華水利史(中華科學技藝史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三月初版。
     宋希尚,長江通考,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五十二年七月。
     宋希尚等,中國河川誌(一),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四十四年十月再版,頁一○五。
     何漠威,光緒初年(一八七八~七九)華北的大旱災,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一九七九。
     何應欽,軍政十五年,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印,民國七十年三月。
     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長江水利史略」編寫組,長江水利史略,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
     洪世年、陳文言編著,中國氣象史,台北,明文書局,民國七十四年二月。
     姜承吾編著,水文學(中國工程師手冊水利類第三篇),台北,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民國七十一年五月五版。
     柯象?編著,社會救濟,上海,正中書局,民國三十五年。
     黃麗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業(一九一二~一九三七)──從公共公程看民初社會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十五種,臺北,該所,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
     黃澤蒼,中國天災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八月。
     賈士毅,民國財政史,下冊,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年四月初版。
     賈士毅,民國續財政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一年二月臺一版。
     鄭肇經,中國水利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臺三版。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七月臺三版。
     歐陽安編寫,荊江分洪,上海,新知識出版社,一九五四年五月。
     冀朝鼎撰,朱詩鰲譯,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鍾歆,揚水江水利考,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六月初版。
     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防洪及水資源開發局編,經濟部水利專刊編譯小組譯,洪災損失與防洪概況(Flood Damage and Flood Control Activities in Asia and the Far East.),一九五六年。
     
     六、論文
     王樹槐,「北伐成功後江蘇財政的革新」,中華學報,卷六期一,民國六十八年一月。
     王樹槐,「清末民初江蘇省的災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期,民國七十年七月。
     王樹槐,「江蘇准南?墾公司的墾殖事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四期,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王樹槐,「陳果夫與導淮入海工程」,香港,珠海大學主辦,「中國近六十年來(一九二六~一九八六)之憂患與建設」國際學術會議論文,一九八六年十月三十一日~十一月二日。
     王樹槐,「全國水利局對外資導准的籌議」,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至三十一日。
     朱光彩,「民國二十年長江大水災善後之回憶」,中原文獻,卷一五期八,民國七十二年八月三十日。
     吳至信,「中國農民離村問題」,東方雜誌,卷三四號五,民國二十六年八月。
     竺可楨,「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東方雜誌,卷二二三,民國十四年二月。
     查得利著,劉齡孫譯,「揚子江中的挾沙問題」,揚子江月刊,卷一期三,民國十八年三月。
     查得利著,陳雲扉譯,「揚子江墾殖與水利的關係」,揚子江月刊,卷一期四,民國十八年八月。
     柏滿,「察勘揚子江之報告(續)」,揚子江月刊,卷一期三,民國十八年三月。
     俞飛鵬,「治江與救災」,揚子江水道整理委員會季刊,第三期,民國二十二年九月。
     凌道揚,「論今日各省水災之劇烈缺乏森林實為一大原因」,東方雜誌,卷一四期一,民國六年十一月。
     孫輔世,「揚子江之防洪」,揚子江水利委員會季刊,卷四期一、二,民國二十九年十月。
     張力,「一九三○年代中國與國聯的技術合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五期(下冊),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
     張自立,「統一水政之商榷」,水利月刊,卷一期一,民國二十年七月。
     張自立,「湖南水利蠡測」,水利月刊,卷一期三,民國二十年九月。
     張慰西,「近五十年來中國之水利」,上海申報社編,近五十年之中國(一八七二~一九二一)(即晚清五十年來之中國),香港,龍門書店影印,一九六八年。
     陳湛恩,「揚子江最近之情勢及整理意見」(續),揚子江水道整理委員會編,揚子江月刊,卷一期三,民國十八年三月。
     陳湛恩,「揚子江最近之情勢及整理意見」(續),揚子江月刊,卷一期四,民國十八年八月。
     曹樹基,「明清時期的流民和贛南山區的開發」,中國農史(雙月刊),一九八五年,第四期。
     曹樹基,「明清時期的流民和贛北山區的開發」,中國農史,一九八六年,第二期。
     黃建華,「道光時代的災荒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一八二一~一八五○)」,食貨月刊,復刊卷四期四,民國六十三年七月。
     蔣武雄,「明代災荒與救濟政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六月。
     劉瑞恒,「近代醫藥進步與衛生事業之發展」(聯合國中國同志會第十五次座談會紀要),大陸雜誌,卷二期三,民國四十年二月十五日。
     錢穆,「水利與水害」,禹貢(半月刊),卷四期一,民國二十四年九月一日。
     蘇雲?,「民初之農村社會」,中華民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七十三年四月。
     
     日文部分
     中支建設資料整備事務所編譯所譯印,支那?耕牛問題(編譯彙報第四十三編),昭和十五年十二月。
     田原禎次郎等編,清末民初中國官紳人名錄,北京,中國研究會,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
     外務省情報部,現代中華民國滿洲帝國人名鑑,東京,東亞同文會,昭和十二年十月。
     
     英文部分
     Bohr, Paul Richard, Famine in China and the Missionary: Timothy Richard as Relief Administrator and Advocate of National Reform, 1876-1884. Cambridge , Mass.: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The China Weekly Reviewed. , Who`s Who in China : Biographies of Chinese Leaders. Shanghai :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fifth edition.
     Ho, Ping-ti,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Mallory, W. H., China: Land of Famine. N.Y.: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1926.
     Nathan, Andrew James, A History of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Cambridge, Mass. :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Woodhead, H. G. W. ed., The China Year Book, 1932.(中華年鑑,一九三一~三二) , Shanghai: The North China Daily & Herald Ltd.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32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樹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楊明哲zh_TW
dc.creator (作者) 楊明哲zh_TW
dc.date (日期) 198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May-2016 14:29:12 (UTC+8)-
dc.date.available 5-May-2016 14:29:1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May-2016 14:29:1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632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135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目錄
     緒論………1
     第一章 水災的原因………11
     第一節 社會因素………11
     一 水利問題………12
     二 社會生活習性………23
     三 湖田的開墾………24
     四 水土保持的忽視………26
     第二節 自然因素………29
     一 水文方面………29
     二 氣象方面………38
     第三節 搶險失敗………48
     一 人力物力的動員………48
     二 搶險的困難………53
     三 搶險人員的失職………55
     第二章 水災的衝擊………73
     第一節 物資的衝擊………74
     一 物資的損失………74
     二 物價與糧食問題………85
     第二節 人員的衝擊………97
     一 人員的死亡………97
     二 災民問題………107
     (一)災民人數………107
     (二)災民的生活與健康………111
     (三)災民的流徙………117
     第三節 社會的衝擊………121
     一 騷動的原因………121
     二 騷動事件………125
     三 騷動的防患………131
     第三章 救災工作………145
     第一節 救災組織………145
     一 救災會………146
     二 其他救災團體………150
     第二節 總動員………163
     一 宣傳………164
     二 募捐活動………167
     (一)募款………167
     (二)募衣、募藥等………173
     三 人力動員與經費籌集………178
     (一)人力動員………178
     (二)經費籌集………181
     第三節 救災工作主要內容………187
     一 災民的救濟和醫療防疫………187
     (一)災民的救濟………187
     (二)醫療防疫………203
     二 災區的復員工作………213
     (一)工振………213
     (二)農振………218
     (1)貸放………219
     (2)保牛………223
     第四節 救災工作的檢討………227
     一 工作的困難………228
     (一)人力………228
     (二)財力………230
     (三)時局………233
     二 救災行政的檢討………236
     (一)政策的訂定………236
     (二)組織間的關係………240
     (三)振務監督………243
     三 救災工作的評價………251
     第四章 水災的影響………271
     第一節 政治方面………271
     一 國難意識………271
     二 中共的意圖………275
     第二節 社會方面………280
     一 社會秩序………280
     二 人口流動………285
     三 社會心理………287
     第三節 經濟方面………288
     一 農村問題………288
     二 工商問題………292
     三 財政………294
     第四節 水利方面等………295
     一 水利建設的興革………295
     二 防災的積極………297
     三 救災經驗的累積………299
     結論………309
     附表………311
     附圖………341
     徵引書目………342
     
     表次
     表一:民國五年蘇、皖、贛、鄂、湘五省水利經費與各該省歲出總預算比較表………13
     表二:湖北省水利官員被控糾紛表………17
     表三:湖北水利堤工事務清理委員會呈報附加堤捐私虧各款擬請通緝姓名清冊表………21
     表四:長江、黃河、准河水文比較表………32
     表五:長江宜昌至海口間沙洲分布一覽表………35
     表六:民國二十年四至九月鄂、贛、皖、蘇四省雨日統計表………40
     表七:歷年長江流域各測站每月雨量公釐數表………42
     表八:民國十九年至二十四年長江各處最高水位比較表………46
     表九:二十五路軍協助淮安等地搶險部署表………51
     表一○:各地堤防潰決時間表………57
     表一一:災區被災面積、被災縣數表………75
     表一二:民國二十年江淮流域被災區域水淹深度調查表………76
     表一三:災省財產損失估計表………77
     表一四:五省被淹田畝比較表………78
     表一五:民國二十年長江流域受災農村損失統計表………79
     表一六:民國二十年長江水災區域農產損失統計表………81
     表一七:交通損害狀況表………83
     表一八:米商操縱米價表………86
     表一九:物價波動表………87
     表二○:上漲物價表………90
     表二一:天津米價上漲比較表………93
     表二二:民國二十年蘇、皖、湘、贛、鄂五省淹沒人數統計表………98
     表二三:安徽省各縣淹斃人口數統計表………99
     表二四:湖南省各縣淹斃人口數統計表………101
     表二五:江蘇省各縣淹斃人口數統計表………102
     表二六:災區民眾死亡性別、年齡、原因、百分比統計表………106
     表二七:五省被災人口待振人口表………108
     表二八:各省被災農戶數表………109
     表二九:被災區域及人口表………109
     表三○:蕪湖縣城、鄉區被災戶、口數比較表………110
     表三一:災民代替性食物表(一) ………112
     表三二:各地災民患病表………113
     表三三:災區民眾每千人中患病統計表………116
     表三四:災民流徙表………119
     表三五:各地騷動事態表………126
     表三六:救災會委員性質分析表………147
     表三七:救災團體一覽表………151
     表三八:救災會國內捐款來源分布表………169
     表三九:救災會捐款來源表………171
     表四○:救災會國外捐款來源一覽表………172
     表四一:各大城市七至十二月每月平均溫度表………173
     表四二:救災會國外捐贈藥品一覽表………177
     表四三:振災經費估計表(一) ………181
     表四四:救災會工作組安徽振款概算表………182
     表四五:振災經費估計表(二) ………183
     表四六:救災會收入表………185
     表四七:各慈善團體救災活動表………188
     表四八:各地收容所一覽表………193
     表四九:上海市收容災民辦事處給養數量表………196
     表五○:上海市災民收容所收容災民一覽表………197
     表五一:災童收容與救濟表………200
     表五二:各處隊所屬醫院及巡迴醫隊診治病人疾病分類統計表………205
     表五三:各工振區巡迴醫隊診治病人疾病分類統計表………207
     表五四:民國二十一年長江沿岸五省二市霍亂流行狀態表………210
     表五五:各處隊暨工振區巡迴醫隊各項預防接種人數統計表………211
     表五六:五省各工振區施工一覽表………215
     表五七:華洋義賑會辦理皖贛農振貸放款數統計表………220
     表五八:各地牛價表………223
     表五九:救災團體結束時間表………227
     表六○:救災會支配災區現款表………237
     表六一:救災會支出一覽表………239
     表六二:五省視災人員一覽表………244
     表六三:振務弊察一覽表………245
     表六四:民國十七年至二十三年江蘇省逐月盜匪案件統計表………281
     表六五:上海市市民籍貫統計表………286
     表六六:代替性食物表(二) ………290
     表六七:近六年來商店營業狀況佔平常年之百分率表………292
     表六八:民十八至二十一年度災區四省植樹株數表………298
     
     圖次
     圖一:長江水系簡圖………31
     圖二:長江河道坡降高度變化圖………36
     圖三:民國二十年七月降雨量與歷年七月平均降雨量比較圖………44
     圖四:民國十九年至二十四年長江各處最高水位比較圖………47
     圖五:救災會行政組織圖………149
     圖六:民國十七年至二十三年江蘇省盜匪案件曲線圖………282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緒論………1
     第一章 水災的原因………11
     第一節 社會因素………11
     一 水利問題………12
     二 社會生活習性………23
     三 湖田的開墾………24
     四 水土保持的忽視………26
     第二節 自然因素………29
     一 水文方面………29
     二 氣象方面………38
     第三節 搶險失敗………48
     一 人力物力的動員………48
     二 搶險的困難………53
     三 搶險人員的失職………55
     第二章 水災的衝擊………73
     第一節 物資的衝擊………74
     一 物資的損失………74
     二 物價與糧食問題………85
     第二節 人員的衝擊………97
     一 人員的死亡………97
     二 災民問題………107
     (一)災民人數………107
     (二)災民的生活與健康………111
     (三)災民的流徙………117
     第三節 社會的衝擊………121
     一 騷動的原因………121
     二 騷動事件………125
     三 騷動的防患………131
     第三章 救災工作………145
     第一節 救災組織………145
     一 救災會………146
     二 其他救災團體………150
     第二節 總動員………163
     一 宣傳………164
     二 募捐活動………167
     (一)募款………167
     (二)募衣、募藥等………173
     三 人力動員與經費籌集………178
     (一)人力動員………178
     (二)經費籌集………181
     第三節 救災工作主要內容………187
     一 災民的救濟和醫療防疫………187
     (一)災民的救濟………187
     (二)醫療防疫………203
     二 災區的復員工作………213
     (一)工振………213
     (二)農振………218
     (1)貸放………219
     (2)保牛………223
     第四節 救災工作的檢討………227
     一 工作的困難………228
     (一)人力………228
     (二)財力………230
     (三)時局………233
     二 救災行政的檢討………236
     (一)政策的訂定………236
     (二)組織間的關係………240
     (三)振務監督………243
     三 救災工作的評價………251
     第四章 水災的影響………271
     第一節 政治方面………271
     一 國難意識………271
     二 中共的意圖………275
     第二節 社會方面………280
     一 社會秩序………280
     二 人口流動………285
     三 社會心理………287
     第三節 經濟方面………288
     一 農村問題………288
     二 工商問題………292
     三 財政………294
     第四節 水利方面等………295
     一 水利建設的興革………295
     二 防災的積極………297
     三 救災經驗的累積………299
     結論………309
     附表………311
     附圖………341
     徵引書目………342
     
     表次
     表一:民國五年蘇、皖、贛、鄂、湘五省水利經費與各該省歲出總預算比較表………13
     表二:湖北省水利官員被控糾紛表………17
     表三:湖北水利堤工事務清理委員會呈報附加堤捐私虧各款擬請通緝姓名清冊表………21
     表四:長江、黃河、准河水文比較表………32
     表五:長江宜昌至海口間沙洲分布一覽表………35
     表六:民國二十年四至九月鄂、贛、皖、蘇四省雨日統計表………40
     表七:歷年長江流域各測站每月雨量公釐數表………42
     表八:民國十九年至二十四年長江各處最高水位比較表………46
     表九:二十五路軍協助淮安等地搶險部署表………51
     表一○:各地堤防潰決時間表………57
     表一一:災區被災面積、被災縣數表………75
     表一二:民國二十年江淮流域被災區域水淹深度調查表………76
     表一三:災省財產損失估計表………77
     表一四:五省被淹田畝比較表………78
     表一五:民國二十年長江流域受災農村損失統計表………79
     表一六:民國二十年長江水災區域農產損失統計表………81
     表一七:交通損害狀況表………83
     表一八:米商操縱米價表………86
     表一九:物價波動表………87
     表二○:上漲物價表………90
     表二一:天津米價上漲比較表………93
     表二二:民國二十年蘇、皖、湘、贛、鄂五省淹沒人數統計表………98
     表二三:安徽省各縣淹斃人口數統計表………99
     表二四:湖南省各縣淹斃人口數統計表………101
     表二五:江蘇省各縣淹斃人口數統計表………102
     表二六:災區民眾死亡性別、年齡、原因、百分比統計表………106
     表二七:五省被災人口待振人口表………108
     表二八:各省被災農戶數表………109
     表二九:被災區域及人口表………109
     表三○:蕪湖縣城、鄉區被災戶、口數比較表………110
     表三一:災民代替性食物表(一) ………112
     表三二:各地災民患病表………113
     表三三:災區民眾每千人中患病統計表………116
     表三四:災民流徙表………119
     表三五:各地騷動事態表………126
     表三六:救災會委員性質分析表………147
     表三七:救災團體一覽表………151
     表三八:救災會國內捐款來源分布表………169
     表三九:救災會捐款來源表………171
     表四○:救災會國外捐款來源一覽表………172
     表四一:各大城市七至十二月每月平均溫度表………173
     表四二:救災會國外捐贈藥品一覽表………177
     表四三:振災經費估計表(一) ………181
     表四四:救災會工作組安徽振款概算表………182
     表四五:振災經費估計表(二) ………183
     表四六:救災會收入表………185
     表四七:各慈善團體救災活動表………188
     表四八:各地收容所一覽表………193
     表四九:上海市收容災民辦事處給養數量表………196
     表五○:上海市災民收容所收容災民一覽表………197
     表五一:災童收容與救濟表………200
     表五二:各處隊所屬醫院及巡迴醫隊診治病人疾病分類統計表………205
     表五三:各工振區巡迴醫隊診治病人疾病分類統計表………207
     表五四:民國二十一年長江沿岸五省二市霍亂流行狀態表………210
     表五五:各處隊暨工振區巡迴醫隊各項預防接種人數統計表………211
     表五六:五省各工振區施工一覽表………215
     表五七:華洋義賑會辦理皖贛農振貸放款數統計表………220
     表五八:各地牛價表………223
     表五九:救災團體結束時間表………227
     表六○:救災會支配災區現款表………237
     表六一:救災會支出一覽表………239
     表六二:五省視災人員一覽表………244
     表六三:振務弊察一覽表………245
     表六四:民國十七年至二十三年江蘇省逐月盜匪案件統計表………281
     表六五:上海市市民籍貫統計表………286
     表六六:代替性食物表(二) ………290
     表六七:近六年來商店營業狀況佔平常年之百分率表………292
     表六八:民十八至二十一年度災區四省植樹株數表………298
     
     圖次
     圖一:長江水系簡圖………31
     圖二:長江河道坡降高度變化圖………36
     圖三:民國二十年七月降雨量與歷年七月平均降雨量比較圖………44
     圖四:民國十九年至二十四年長江各處最高水位比較圖………47
     圖五:救災會行政組織圖………149
     圖六:民國十七年至二十三年江蘇省盜匪案件曲線圖………282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329en_US
dc.title (題名) 民國二十年. (1931)長江大水災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中文部分
     一、檔案等文獻資料
     上海市地方協會編,上海市統計,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二年。
     中行月刊調查室編,「二十年份水災調查」,中行月刊,卷二期三,民國二十年八月。
     中共中央委員會,「關於全國災荒秋收鬥爭與我們的策略的決議」,民國二十年七月三十日,法務部調查局藏,油印。
     中共中央委員會,「為擴大災民鬥爭致各級黨部的一封信」,民國二十年八月,法務部調查局藏。
     中共中央委員會,「為全中國的水災告民眾書」,民國二十年八月,法務部調查局藏,油印。
     中共鄂豫皖省委,「蘇區災民工作議決案」,時間不詳,法務部調查局藏。
     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編,民國二十一年度賑務報告書(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叢刊甲種第三十七號),北平,民國二十二年十一月。
     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編,民國二十二年度賑務報告書(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叢刊甲種第四十一號),北平,民國二十三年十一月。
     全國經濟委員會水利處編,江河修防紀要(民國二十四年),民國史料叢刊第一輯(第二十種),台北,傳記文學社影印,民國六十年。
     江西省政府建設廳編印,江西建設三年計劃,民國二十一年。
     江西省水利局編印,江西水利局報告書(第三次),民國十八年。
     江西省建設所編印,江西建設彙刊(續第一冊),民國二十年。
     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內政方面,革命文獻,第七十一輯 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六十六年三月。
     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水利建設(一)、(三),革命文獻,第八十一、八十三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六十九年六月。
     李振,湖南省土地利用與糧食問題,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五五),台北,成文出版社、(美國)中文資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國六十六年。
     吳文暉,「南京棚戶家庭調查」,國立中央大學,一九三三年十月。
     吳葭等,寶山縣志(寶山縣再續志、新志備稿),民國二十年鉛印本,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十七號,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九年五月。
     竺可楨等,中國之雨量(軍事委員會資源委員會參考資料第十四號),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民國二十五年一月。
     林文琴、嚴柏梁,江蘇省振務彙刊,鎮江,江蘇省振務會,民國二十一年一月。
     東方雜誌輯,「對日寇東北之輿論一斑」,東方雜誌,卷二八號二三,民國二十年十二月
     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編,「中華民國二十年水災區域之經濟調查」,金陵學報,卷二期一,民國二十一年六月。
     周一?,湖南省水災查勘報告書,出版地、出版者不詳,民國二十年。
     洪迥,安徽省水災查勘報告書,出版地、出版者不詳,民國二十年。
     徐伯符,太湖湖田之研究,蕭錚主編,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七四),台北,成文出版社、(美國)中文資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國六十六年。
     陳嶸,歷代森林史略及民國林政史料,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森林系林業推廣部,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陳賡雅,西北觀察記,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七十六輯,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
     張謇,張季子九錄,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四年。
     章有義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三輯,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北京,三聯書店,一九五七年十月。
     商辦既濟水電公司編印,防水特刊,漢口,民國二十年十二月。
     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六年五月。
     國民政府投濟水災委員會,國民政府放救濟水災委員會報告書,民國二十三年。
     國民政府救濟水災委員會,國民政府救濟水災委員會職員錄,民國二十二年。
     國民政府救濟水災委員會,國民政府救濟水災委員會徵信錄,民國二十二年。
     彭文和,湖南湖田問題,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七五),台北,成文出版社、(美國)中文資料中心合作出版,民國六十六年。
     揚子江技術委員會編印,揚子江技術委員會第三次報告書,民國十三年。
     揚子江技術委員會編印,揚子江技術委員會第五次報告書,民國十五年。
     揚子江水道整理委員會編印,揚子江水道整理委員會第十、十一期年報,民國二十年、二十一年。
     揚子江水利委員會編,揚子江水利委員會年報,第一期,民國二十五年。
     湖北省建設所編印,湖北建設最新概況,民國二十二年。
     漢口市政府編印,漢口市政概況(民國二十一~二十二年),民國二十二年。
     蔡作翔等著,皖淮工賑雜錄,國民政府救濟水災委員會工賑處第十二區工賑局刊行,民國二十一年八月。
     蔣中正,「一致奮起共救危亡」,收入李雲漢編,九一八事變史料,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六年。
     豫鄂皖三省勦匪總司令部湖北水利堤工事務清理委員會編印,湖北水利堤工事務清理委員會清理報告書(中),堤工篇,民國二十二年。
     謝蒨茂,漢口大水記,漢口,江漢印書館,民國二十年。
     儲琢軒,整理江蘇建設經費芻議,鎮江,江蘇省建設廳出版,民國二十二年。
     
     二、報刊
     大公報,天津,民國二十年。
     中央黨部月刊,第三十九期,民國二十年十月。
     申報,民國十七年~二十三年。
     時報,上海,民國二十年。
     時事新報,上海,民國二十年。
     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編,統計月報,一九三一年十月。
     國聞週報,卷八期四十八,民國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
     新聞報,上海,民國二十年。
     實報,北平,民國二十年。
     燕塵社編輯部編,現代支那之記錄,一九三一年八月~九月。
     
     三、公報、年鑑
     中國教育研究中心、橄欖文化基金會聯合出版,中華基督教會年鑑,台北,財團法人基督教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一九八三年三月再版。
     內政部編印,內政公報,卷六期二,民國二十二年一月。
     申報館編印,申報年鑑,民國二十二、二十三年,上海。
     交通部,交通公報,第二七九期,民國二十年九月九日。
     安徽省政府秘書處編,安徽省政府公報,第三四四、三四八、三五○、三六六、三六八、三六九、三七○、三八四、四二六、四四六期,民國二十年九月十九日~二十二年四月十五日。
     江西省政府秘書處編,江西省政府公報,第十二、十六期,民國二十一年四月二十日、六月二十日。
     阮湘等編,中國年鑑(第一回,民國十二年),上冊,台北,天一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二年五月。
     建設委員會編,建設委員會公報,第四、十九、二十、二十一期,中國近代史料叢刊續編,第五十七輯,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
     國民政府公報,第七三三、八六三、九三○號,民國二十年三月三十日~十一月九日,台北,成文出版社重印,民國六十六年。
     實業部總務司編印,實業公報,第三十二、三十五、三十七、四十一、四十三期,民國二十年八月二十日~二十年十一月五日。
     實業部中國經濟年鑑編纂委員會編,中國經濟年鑑(一九三三年),下冊,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一月再版。
     湖南省政府秘書處第五科編纂,民國二十一年湖南省政治年鑑,長沙,湖南省政府秘書處印行,民國二十一年十二月。
     湖南省政府秘書處第五科編纂,民國二十二年湖南年鑑,民國二十三月八月。
     
     四、年表、大事記、人名錄
     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台灣,中華書局,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近代來華外國人名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中國徵信所編,上海工商人名錄,上海,中國徵信所,民國二十五年十月再版。
     任嘉堯編,當代中國名人辭典,東方書局,民國三十六年。
     李元信主編,環球中國名人傳略,上海,環球出版公司,一九四四年六月。
     郭廷以編,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三冊(民國二十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1~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三年六月。
     國民政府文官處印鑄局調製,國民政府直轄各機關職員錄,第一期,南京,民國十八年。
     楊家駱主編,中華民國職官年表,第一編,中國近代史文獻彙編之一,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初版。
     楊家駱編,民國名人圖鑑,南京,辭典語,民國二十六年一月初版。
     樊蔭南編,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香港,波文書局,一九七八年增訂版。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一)~(六),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六月一日~七十三年七月十四日。
     蕭瀟、胡自立編纂,當代中國名人誌,世界評論出版社,民國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日。
     
     五、專書
     王德毅,宋代災荒的救濟政策,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五十九年五月。
     王武科,中國之農振(百科小叢書),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一月。
     王益?,長江(史地叢書),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年八月。
     王盆?,中國地理,上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七年八月臺十七版。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史述要」編寫組,黃河水利史述要,北京,水利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委會,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一月。
     正中書局編審委員會編著,中國氣候總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七年十月臺四版。
     古雲章編著,防洪工程學,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四年四月。
     李書田等,中國水利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六年。
     沈百先等編著,中華水利史(中華科學技藝史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三月初版。
     宋希尚,長江通考,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五十二年七月。
     宋希尚等,中國河川誌(一),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四十四年十月再版,頁一○五。
     何漠威,光緒初年(一八七八~七九)華北的大旱災,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一九七九。
     何應欽,軍政十五年,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印,民國七十年三月。
     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長江水利史略」編寫組,長江水利史略,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
     洪世年、陳文言編著,中國氣象史,台北,明文書局,民國七十四年二月。
     姜承吾編著,水文學(中國工程師手冊水利類第三篇),台北,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民國七十一年五月五版。
     柯象?編著,社會救濟,上海,正中書局,民國三十五年。
     黃麗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業(一九一二~一九三七)──從公共公程看民初社會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十五種,臺北,該所,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
     黃澤蒼,中國天災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八月。
     賈士毅,民國財政史,下冊,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年四月初版。
     賈士毅,民國續財政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一年二月臺一版。
     鄭肇經,中國水利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臺三版。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七月臺三版。
     歐陽安編寫,荊江分洪,上海,新知識出版社,一九五四年五月。
     冀朝鼎撰,朱詩鰲譯,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鍾歆,揚水江水利考,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六月初版。
     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防洪及水資源開發局編,經濟部水利專刊編譯小組譯,洪災損失與防洪概況(Flood Damage and Flood Control Activities in Asia and the Far East.),一九五六年。
     
     六、論文
     王樹槐,「北伐成功後江蘇財政的革新」,中華學報,卷六期一,民國六十八年一月。
     王樹槐,「清末民初江蘇省的災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期,民國七十年七月。
     王樹槐,「江蘇准南?墾公司的墾殖事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四期,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王樹槐,「陳果夫與導淮入海工程」,香港,珠海大學主辦,「中國近六十年來(一九二六~一九八六)之憂患與建設」國際學術會議論文,一九八六年十月三十一日~十一月二日。
     王樹槐,「全國水利局對外資導准的籌議」,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至三十一日。
     朱光彩,「民國二十年長江大水災善後之回憶」,中原文獻,卷一五期八,民國七十二年八月三十日。
     吳至信,「中國農民離村問題」,東方雜誌,卷三四號五,民國二十六年八月。
     竺可楨,「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東方雜誌,卷二二三,民國十四年二月。
     查得利著,劉齡孫譯,「揚子江中的挾沙問題」,揚子江月刊,卷一期三,民國十八年三月。
     查得利著,陳雲扉譯,「揚子江墾殖與水利的關係」,揚子江月刊,卷一期四,民國十八年八月。
     柏滿,「察勘揚子江之報告(續)」,揚子江月刊,卷一期三,民國十八年三月。
     俞飛鵬,「治江與救災」,揚子江水道整理委員會季刊,第三期,民國二十二年九月。
     凌道揚,「論今日各省水災之劇烈缺乏森林實為一大原因」,東方雜誌,卷一四期一,民國六年十一月。
     孫輔世,「揚子江之防洪」,揚子江水利委員會季刊,卷四期一、二,民國二十九年十月。
     張力,「一九三○年代中國與國聯的技術合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五期(下冊),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
     張自立,「統一水政之商榷」,水利月刊,卷一期一,民國二十年七月。
     張自立,「湖南水利蠡測」,水利月刊,卷一期三,民國二十年九月。
     張慰西,「近五十年來中國之水利」,上海申報社編,近五十年之中國(一八七二~一九二一)(即晚清五十年來之中國),香港,龍門書店影印,一九六八年。
     陳湛恩,「揚子江最近之情勢及整理意見」(續),揚子江水道整理委員會編,揚子江月刊,卷一期三,民國十八年三月。
     陳湛恩,「揚子江最近之情勢及整理意見」(續),揚子江月刊,卷一期四,民國十八年八月。
     曹樹基,「明清時期的流民和贛南山區的開發」,中國農史(雙月刊),一九八五年,第四期。
     曹樹基,「明清時期的流民和贛北山區的開發」,中國農史,一九八六年,第二期。
     黃建華,「道光時代的災荒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一八二一~一八五○)」,食貨月刊,復刊卷四期四,民國六十三年七月。
     蔣武雄,「明代災荒與救濟政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六月。
     劉瑞恒,「近代醫藥進步與衛生事業之發展」(聯合國中國同志會第十五次座談會紀要),大陸雜誌,卷二期三,民國四十年二月十五日。
     錢穆,「水利與水害」,禹貢(半月刊),卷四期一,民國二十四年九月一日。
     蘇雲?,「民初之農村社會」,中華民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七十三年四月。
     
     日文部分
     中支建設資料整備事務所編譯所譯印,支那?耕牛問題(編譯彙報第四十三編),昭和十五年十二月。
     田原禎次郎等編,清末民初中國官紳人名錄,北京,中國研究會,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
     外務省情報部,現代中華民國滿洲帝國人名鑑,東京,東亞同文會,昭和十二年十月。
     
     英文部分
     Bohr, Paul Richard, Famine in China and the Missionary: Timothy Richard as Relief Administrator and Advocate of National Reform, 1876-1884. Cambridge , Mass.: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The China Weekly Reviewed. , Who`s Who in China : Biographies of Chinese Leaders. Shanghai :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fifth edition.
     Ho, Ping-ti,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Mallory, W. H., China: Land of Famine. N.Y.: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1926.
     Nathan, Andrew James, A History of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Cambridge, Mass. :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Woodhead, H. G. W. ed., The China Year Book, 1932.(中華年鑑,一九三一~三二) , Shanghai: The North China Daily & Herald Ltd.
zh_TW